引言 与互联网一样,“9·11”事件的影响重新塑造了整个世界和互联网技术的使用,既用于监督,也用于各种申明。我们认为,媒介研究的关键是要把握当前的政治环境。自第一版以来,本书在收录媒介研究最前沿的当代文化趣味的同时,利用一系列晦涩难懂的理论方法探索、辨析和定位这些经验。 在编纂第五版的时候,我们更加关注当前媒介的最新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影响。同时,日新月异的媒介技术发展对人们的工作和商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了媒介研究的进一步发展。这就是展现在我们眼前的Web 2.0或媒介研究2.0(Media Studies 2.0)时代。 现 代 媒 介 图01交互式全球媒介绝不是早期上着链条的印刷书籍。这座雕塑位于韦瑟比(Wetherby)的大英图书馆。本书探讨了交互式媒介与这种印刷“媒介”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媒介无处不在。只要是在供电(尤其是宽带)稳定的国家,每一个具有基本素养的民众每天都会亲身体验到各种媒介的使用,尤其是互联网的使用。几十年前就有理论家提出,“孩子还没能成长到可以自己过马路的时候,就已经随着电视周游世界了”(Meyrowitz,1985: 238)。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情况在今日得到进一步发展——一些全球媒介“全天在线”、即时通信。孩子只要使用“移动设备”(mobiles)或手机等便携式交互媒介,就可以在街头走路的时候联系到父母、朋友,甚至是联通全球。 媒介的熟悉度和嵌入式、易获得的乐趣、舒适的使用习惯和惯例以及它们所带来的恐惧,都为各种教科书带来了困难。交互性媒介夺走了你的注意力。大学课堂不得不禁止学生在课堂上使用手机,互联网也在各个方面改变了研究与写作的方式。 你生活在一段有趣的时光里,但殊不知,“乐不思蜀”(May you live in interesting times)这个说法是中国旧时候的一种诅咒。 图02如图所示,Web 20可以成为恶作剧病毒(hoaxes)。电脑生成图像(computergenerated images)可以构建出电影中的进取号星舰(Starship Enterprise)的全新航线,或者构造出某个政治家、名人遭暗杀的场景。 如果一个学生记录下他(她)在一个星期中的媒介使用量——从用iPod听音乐,到看电视、上网或玩电脑游戏,花费的时间一定会令其惊讶不已。这些孩子甚至比我们更了解某些媒介。无论是生动活泼的顶尖教育类节目或博客,还是YouTube上发现、制作视频的乐趣,又或是通过新闻博客、粉丝博客或Twitter转发而传遍全球的评论,我们都没法跟这些(书面和口头形式的)媒介形式相竞争。作为学生,你可能已经熟练地掌握了在家和在学校用电脑互动学习的技巧,可以通过反复的尝试来解决问题,或采用模式识别和战略思维的技巧,这些“绝妙的”技巧通常是在玩电脑游戏的过程中磨炼出来的。 确实有些人会认为,用书籍来“传递”媒介研究的思想已经落伍了。在改写这一版的时候,我们的构思明显会受到网络各种可能性的影响,在每页的边框中附注了一些额外资料,希望能引发读者的额外讨论。因此,我们必须重新设计版面,加深 媒介研究20方法大纲可参见http://wwwtheoryorguk/mediastudies2htm。 与相关网站之间的联系。在上一版中与制作和行业相关的章节和案例分析已经移到了网上,方便随时更新信息,添加素材。当然,书籍也有不少优点,比如便于携带,不依赖电脑电源,没有电脑那么费眼,而且使用起来很简便。   这样一本书和网站能够在这个Web 2.0时代提供些什么呢?所谓的“媒介研究2.0”方法认为,你是被授权的媒介使用者(而不是受众),远比你的学术导师更熟悉Web 2.0的各种形式,老师们只会简单地将Web 2.0材料“加在”书中或课本上。讲座等方法是建立于“广播”方式(一对多)之上的教学法,而不是交互式的现代网络方式。对于某些人来说,交互式网络会刻意地使用非正式,甚至无聊轻佻的名字——比方说让他们非常恼火的“Twitter”(推特)上的“tweeting”(发推特)。 “推特”(Twitter)这个名字与“维基百科”(Wikipedia)一样,展现了新媒介形式不拘礼节的一面。创始人“想要捕获……你让你朋友的口袋嗡嗡作响的感觉……我们……无意中发现了‘Twitter’这个词……‘简短而微不足道的信息’以及‘鸟儿的唧唧喳喳的叫声’准确地描述了这个产品。” 我们对学生和教学的经验表明: a不管是现在,还是Web 2.0形成之前,这都是对优秀的媒介研究教学的讽刺。 b学生们并不总认为自己是“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这个术语认为你在交互式媒介中应该具备一些技能。还有一个术语叫作“数字一代”(digital generation),这个术语设法将技巧、信心等高度分化的层级挤在一起,包括年龄——是不是所有从13岁(或5岁)到18岁(或20岁)的“年轻人”都具有相似的数字技能水平和品位? 参考兰扎·达斯(Ranjana Das,2009)的报告《青年素养研究》(Researching Youthful Literacies),该报告关注了一些年青人在网络使用上的困难与不满。 c学生们愿意上媒介课程的一个原因在于媒介课程能够扩展他们的媒介使用,通过他们自己的制作和干预形成更广泛的媒介使用框架。 d互联网的商业和政治潜能常常被人夸大了,以符合“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的声明:“极权”(big power)已经消亡了,我们作为“明智的群体”,可以影响任何事,等等。同时,获得注意力、有人倾听和“有发言权”就像收入的不均等一样,在全球分散不均。 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用于描述私有化与解除管制的社会—经济结合,以及随之而来的“自由贸易”与“自由市场”的思想狂欢。 e新自由主义的拥护者阻碍了反对全球不平等的步伐。同时,人们也很难提出,自己觉得某些Web 2.0的形式很无聊,或者是感觉自己的声音没有得到倾听,或者是自己只是想进一步了解某个媒介。 f在这个空前不平等、危险与机遇并存的多元时代,以前的“老”方法仍能有效地研究各种媒介形式。当然,有的创始理论是诞生于几十年前的,所以我们现在经常提到这一点,并试着不断更新。但是你会发现,了解这个研究领域的历史也是很有助益的,有助于你领会为什么这些方法那么重要。 g新与“旧”的结合能够迸发出最惊人的运动、讨论和电影等。可以查看第12章托克集团(Trafigura)的近期案例,综合运用了Twitter、印刷和网络形式的英国自由主义报纸、一位有原则的国会议员以及对18世纪激进运动的呼吁。 这些已经足以概述本书的各项议题了。 我们希望你能喜欢第五版的全新设计。第五版与之前的版本相比,删减了一些章节,让我们可以更细致地了解一些重 要概念,进一步讨论细节。正如我们前面提到,MSB5网站上有对本书丰富的补充,涵盖了之前版本中颇受欢迎的素材[对《精神病患者》(Psycho)、科幻小说、《低俗小说》(Pulp Fiction)的叙事分析、对“后现代主义”的讨论,以及对西方类型案例的分析],以及新加入的素材[例如,我们希望能囊括新西兰关于“猪流感”(swine flu)的媒介处理方式研究]。   第五版仍然不想设计成由范文、答案、学习目标等组成的课程或教学指导大纲,而是希望成为公平可信的关键概念领域解读。媒介研究是跨学科研究,综合运用社会科学、文学与视觉艺术的研究方法,博采计算机、经济和传播理论、文化研究的理论,给人们带来丰富的视角和兴奋的感觉。这本书可以帮助你理解并运用那些纷繁复杂的理论、术语和研究方法。如果你发现有些内容并不 1/3的人知道他们的通信设备比两年前更耗电了,但是不到40%的人会考虑到他们购买设备对环境造成的影响。这比人们使用“白色家电”产品时的考虑要低很多,在白色家电的案例中,超过半数的人会说购买前,环境是他们考虑到的一个因素[摘自《Ofcom 2008通信市场报告》(Ofcom 2008 Communications Market Report)]。在你的教学大纲上,请不要惊讶,继续研读——你会发现这些内容能够加强你对关键概念的理解(这些内容是十分必要的,可以丰富你即将接触到的下一个模块和课程)。   我们提出了一系列的“研究”(EXPLORE),有的简单,有的复杂。尽管章节的内容会提供给你一部分材料,但是大多数“研究”中的问题你都可以独立完成。问题都没有“正确答案”,我们希望这种求解的过程本身是充满乐趣而且有价值的。请把这本书看成一本特别的工具书。视觉引言(The Visual Preface)展示了这些教学法的专题和网络资源,你可以在开始阅读前就熟悉它们。   我们也进一步拓展了书中的素材,强调媒介研究所提出的环境政治学问题、变化的媒介商业和其他实践、“新媒介”的本质、全球化的最新影响以及名人效应的媒介形式。还拓展了一些热点讨论,如将我们一直当作“使用者”(users)而非“受众”(audiences)。我们偶尔会将倾听的隐喻付诸实践,与平常强调的“赋予人们发言权”相比,这似乎是思考媒介活动的一种有趣的新方式,因为只有可以付诸实践的势力方听到了群众的发言,“发言权”才能真正起到作用。随之产生的是人们对这个问题的兴趣:谁有权力保持“沉默”、隐匿起来、不用回答或可以使用特定材料?   多年来,在继续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和普遍的媒介素养教育中,我们对二者的“结合”奏效了。我们喜欢多样的流行文化,并且认识到了它所具有的文化、政治意义及乐趣,因而我们会研究这些流行文化。同时,我们觉得媒介研究应该是充满挑战和趣味性的,无论你是对通过考试更感兴趣,还是希望能够进一步了解你的文化,我们都希望你能这本书能够为你带来帮助和便利。 “令人兴奋的互联网猜想 No569”:之前有过这样的讨论,人类处理信息流和做决定的方式是“遗忘”或“关闭”。但是迈尔舍恩贝格尔(MayerSchnberger,2009)认为互联网能够“记住”一切,进而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能够赋予别人比你更强大的信息力量。   如果您对于这本书有任何意见与建议,可以给出版社写信,也可以直接将您的评论用电子邮件发给我们,我们的邮箱地址是:gill.branston@ntlworld.com以及royitp@googlemail.com。 参考书目与扩展阅读 Das, Ranjana (2009) Researching Youthful Literacies: Concepts, Boundaries, Questions, http://personal.lse.ac.uk/dasr/DAS_POLIS_Summer_Report.pdf MayerSchnberger, Viktor (2009) Delete: The Virtue of Forgetting in the Digital Ag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Meyrowitz, Joshua (1985) No Sense of Place: The Impact of Electronic Media on Social Behaviour,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第一部分关键概念 第1章媒介文本研究方法 案例分析视觉和听觉符号 第2章叙事 案例分析 《犯罪现场调查:迈阿密》和犯罪小说 第3章体裁和其他分类 案例分析作为流行艺术的恐怖电影 第4章媒介再现 案例分析移民的形象 第5章全球化 案例分析《贫民窟的百万富翁》:全球电影? 第6章意识形态与话语 案例分析《愚昧年代》与气候变迁政治学 第7章媒介商业化 案例分析音乐和电影——数字与发行 媒体蜂拥采访巴塞罗那足球俱乐部Jordi Cotrina/El Periodico 第1章媒介文本研究方法 ● 符号学方法 ● 结构主义、差异与对立 ● 外延与内涵 ● 符号的社会属性 ● 讨论 ● 内容分析 ● 小结 ● 参考书目与扩展阅读 与其说媒介是一种“东西”,不如说是人类的栖息地。媒介信息和娱乐消遣不断萦绕在人们周围,渗透到日常生活当中,人们可以很轻易地理解媒介并从中获得愉悦感。而正因为这种理所当然的理解,很多人开始重视日常生活中媒介的角色和价值,并带着轻松的态度去分析媒介。同时,因为绝大多数人已经完全领会了媒介的“准则”,所以很难对媒介置之不理。 这一章我们将集中概括研究媒介“文本”(texts)的两个主 要方法:质性研究方法(qualitative)和量化研究方法(quantitative),研究符号学(semiotic)和内容分析(content analysis)方法,分别关注: ● 单个文本的特征, ● 统计重复模式、群组成分、文本数量,记录发现。 有些人觉察到这些方法之间存在的对立,它们的确有所不同。但这些方法可以相辅相成、共同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