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掌握帕累托最优的概念,了解福利经济学的两个定理,明确完全竞争市场帕累托最优理想状态。同时,当市场处于非理想状态时,会出现市场失灵现象,通过本章的学习,也需要掌握市场失灵的具体表现,以及政府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导读案例】 以物换物悄然兴起 换出都市低碳生活所谓“换客族”就是以物换物的人。这种最原始的贸易方式--“以物换物”开始悄然兴起。一些专门为网友搭建“换物”平台的网站明显增多。笔者曾登录几家换物网站看到,交换的物品五花八门,大到电冰箱、彩电,小到数码相机、MP3等几乎涵盖了生活的方方面面。 以物换物对身为都市蚁族的刘亚东来说是深有体会,几乎每天他都要到各种易物网上去寻找自己想要的物品。前段时间小刘又用一套迷你小音箱换了一个MP3. “把自己不需要的物品换给需要的人,不一定是两件物品的金钱价值相等,只要换来的东西实用,自己喜欢就可以。”小刘说。 说起以物换物的经历,市民张晓兰女士显得很兴奋,“以前家里买了一台豆浆机都没怎么用过,搁着占地方,扔了又太可惜。女儿告诉我说可以拿出来去网上换成其他有用的东西,正好家里想买台电烤箱用,于是我就让女儿试着在网上发布了交换信息,没想到仅隔几天还真有人联系我想用电烤箱换我的豆浆机”。有了第一笔成功易物的经历,张女士喜欢上了以物换物的方式。 (资料来源: http://www.jiaodong.net) 点评: 由于“同一件东西对不同的人来说,具有不同的效用”,因此我们需要“交换”,交换的本质就是用效用较小的东西换取效用较大的东西,通过交换,提高自己的效用。既然“交换”这么好,是不是谁都愿意做呢?确实,亚当·斯密在他的名著《国富论》中就曾指出人类的天性中就有一种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的倾向。但是,即便人类的天性中有交换的倾向,在有些情况下,我们仍旧无法做,或者不会做对我们有利的事情--进行交换。原因就在于我们找不到进行交易的对象,也即我们面临着 “信息不对称”问题。试想,在互联网没有发展起来之前,其实,每家每户,每个个人也都有一些自己不需要的东西。但是,在那个时候,如果你想要达成一项交易,就得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寻找到愿意与你进行交换的对象,有的时候,这种付出往往会太大,大到你不愿意去与别人进行交换,因而实际的交换就不会出现。简而言之,有时,市场会因为交易成本太高而自动消失,从而出现某种市场失灵。在本案例中,实际上,网络平台为大家提供了一个降低交易成本的技术空间,从而使原始的物物交换在某种程度上得以复活。市场失灵借助技术手段得以修复。自亚当·斯密提出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以来,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坚信完全竞争市场配置资源的效率最高,能实现经济福利最大化,并以此为基准衡量各种市场的效率及福利损失。那么,究竟什么是效率?我们是以一个怎样的标准来判别效率的?另外,自人们开始考虑效率以来,就伴随着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公平。对效率与公平的最早阐述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正义论》。在西方经济学中,第一次全面考察效率与公平间的关系当推庇古的《福利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Welfare)。此后,罗宾斯、希克斯、萨缪尔森、伯格森和阿罗等人对这一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在本章的第一节中,我们将首先探讨衡量效率的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引出阐述效率与竞争性均衡关系的福利经济学第一定理、第二定理。福利经济学两大定理成立的前提条件是市场是完全有效的,而在现实生活中,市场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而出现失灵,这就会导致福利定理失效。因此,在本章的第二节中我们将着重探讨引发市场失效的各种具体因素,在此基础上,我们在第三节中将讨论在市场失灵的背景下,政府在经济中所起的作用。 第一节 福利经济学基本定理 一、 判断经济效率的标准 如何判断各种不同的资源配置的优劣,以及确定所有可能的资源配置中的最优资源配置呢?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先来考虑如下的简单情况: 假定整个社会只包括两个人如甲和乙,且只有两种可能的资源配置状态如A和B。甲和乙在A和B之间进行选择,是状态A优于状态B,还是状态B优于状态A,或者状态A与状态B二者无差异? 对于每一个单个人如甲或乙,假定他可以在两种资源配置状态A和B中做出明确选择,即他或者认为A优于B,或者认为A劣于B,或者认为A和B无差异。三者必居其一。因此,单个人甲对A和B的选择具有如下三种可能。 A>B A=B A" 、 "=”和“<”分别表示甲的三种看法,即“优于”、“无差异于”和“劣于”。同样地,单个人乙对A和B的选择具有如下三种可能,即 A>′B A=′B A<′B 其中,符号“>′" 、 "=′”和“<′”分别表示乙的“优于”、“无差异于”和“劣于”三种看法。 现在的问题是,从社会(即由甲和乙两个人构成的社会)的观点来看,这两种资源配置状态A和B谁优谁劣呢?如果甲和乙持有同样的看法,即认为A优于B(或A劣于B,或A和B无差异),则自然也可认为,从社会的观点看,亦有A优于B(或A劣于B,或A和B无差异)。可惜的是,这种情况并不总是出现,特别是,当一个社会包括许多单个人的时候,要使所有这些单个人的意见完全一致几乎是不可能的。具体讨论如下。 由于甲有三种可能的选择,乙也有三种可能的选择,因此从整个社会来看就存在九种可能的选择情况,具体如下。 ① A>B, A>′B ② A>B, A=′B ③ A>B, A<′B ④ A=B, A>′B ⑤ A=B, A=′B ⑥ A=B, A<′B ⑦ A′B ⑧ AB , A=′B,即甲认为A优于B,而乙认为二者无差异。这表明,如果让资源配置状态从B变动到A,则从整个社会来看,这种改变至少使得甲的状态变好,而没有使乙的状态变坏。也就是说,这种变动的净结果是增进了甲的福利,从而也增进了社会的福利。因此,在第2种情况下,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社会认为A优于B。第三种类型中其余第4、6和8等情况亦可按上述方法进行分析。 现在将上述“可以比较”的七种情况,按它们形成的社会观点重新加以分类如下。 1. A优于B A优于B包括三种情况: ①A>B, A>′B; ②A>B , A=′B; ④A=B, A>′B。这表明如果甲和乙都认为A优于B,或者甲和乙中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另一个并不认为A劣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就有A优于B。说得更精练一点就是: 如果甲和乙中至少有一人认为A优于B,而没有人认为A劣于B,则从社会的观点看有A优于B. 2. A和B无差异 A和B无差异包括一种情况: ⑤A=B , A=′B。这表明: 如果甲和乙都认为A和B无差异,则从社会的观点看,A和B也无差异。 3. A劣于B A劣于B包括三种情况: ⑥A=B, A<′B; ⑧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