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篇导论 第1章宏观经济学的对象、作用和体系 第2章国民经济核算与结构 本篇作为全书的开篇,着重考察宏观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国民经济的核算方法。全篇共由两章构成。 第1章首先阐明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指出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其根本目的就是通过对整体经济的研究,发现经济变动的规律以及整体经济内部的各种联系。由此,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就是总量考察方法,并遵循简化、加总和数量分析的基本步骤。本章将讨论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以及宏观经济学的应用,同时还对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体系中的古典主义与凯恩斯主义两种流派进行简单的区分。并于最后简要地介绍了全书的结构。 第2章介绍国民经济核算这一宏观经济学的基础问题,阐明了国民经济核算的三种基本方法,并按照这三种方法,从不同角度解释了宏观经济学中的一个基础性概念——国内生产总值(GDP),进而分析了储蓄和财富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本篇的分析将为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奠定必要的方法论和基本理论基础。 3 第1章宏观经济学的对象、作用和体系 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相对应,是理论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本章作为全书开篇第一章,像任何一门学科一样,将着重介绍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理论体系,同时说明本书的结构。 1.1宏观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首先介绍宏观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1.1.1什么是宏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以整个国民经济作为研究对象,它考察总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和内部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具体说,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国民收入的决定和变动、长期的经济增长和短期的经济波动以及与之相关的通货膨胀、失业和国际收支等现象,揭示这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相互关系,以期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理论依据,为消费者、企业和投资者等微观行为主体提供宏观经济运行的背景知识。 宏观经济学的根本目的是通过对整体经济的研究,认清经济的变动趋势及整体经济环境与制度之间的各种联系,使人们找到一条促进经济和谐发展的道路。宏观经济学包括理论分析和政策分析两大部分。理论研究是政策研究的基础与前提,当政府准确把握了整体经济中各种经济变量的相互关系后,就可以通过相应的宏观经济政策使宏观经济运行得更加平稳,以减少因经济的剧烈波动而造成损失,促进经济增长。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包括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些政策将分别通过调控货币供应量、利息率、政府支出、税收等来影响宏观经济变量。 实际上,经济学家从20世纪30年代才开始将经济学划分为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两大部分。1933年,著名的挪威经济学家格鲁纳·弗里斯首次清楚地提出这两个名词的现代意义: “微观分析方法是指对于大的经济体系中的某个经济单位在一般条件下的行为进行研究分析的方法,而宏观分析方法是指对整个经济体系的总体分析。”②转引自: 斯蒂格利茨: 《〈经济学〉小品和案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也曾于1936年提出了类似的概念,认为“经济学理论应划分为两个部分,一个部分是研究单个产业或公司在给定条件下的产出和利润的理论,另一部分是研究整个经济的产出和就业的理论”。②但两人都未使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样的字眼。荷兰的彼德·沃尔夫大概是首次明确使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这两个概念的学者。他指出: “微观经济学描述的是关于个人或家庭的经济关系,而宏观经济学是研究一个大的群体(例如国家或整个社会阶层)相互间的关系。” 一般认为,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有两个主要源头: 一个是罗斯福新政,它在实践上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成功的例证; 另一个是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它从理论上奠定了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宏观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是考察经济的总体趋势,而不是考察经济中特定企业、工人或个别地区的趋势。现代宏观经济学是建立在有关企业和家庭个别决策行为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上的。为此,现代宏观经济学进行研究的时候主要遵循了简化、加总以及数量分析的基本步骤。 首先,微观经济学试图在理论上解释单个企业和家庭的决策过程。而宏观经济模型通常都从假定经济中存在一个代表性的(或平均的)企业或家庭开始,然后利用微观经济学的工具,研究这种典型企业或家庭在各种不同的经济环境中怎样以及将要怎样行为。 其次,宏观经济学忽略了不同商品、企业、市场之间存在的细微差别,而关注国民经济总量。如宏观经济学家并不关心消费者具体购买什么,他们只是将消费者的各种支出进行加总而得到一个总量,称为总消费。加总的应用和强调总量(如总消费、总储蓄、总投资、总产出)的作用及其相互关系是宏观经济学区别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特点,也是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重要步骤。 再次,宏观经济学家通过收集并分析实际宏观经济数据而赋予理论以经验内容。数据可以用来验证提出的理论联系是否有效,也可以用来解释一个国家经济的历史,还可以用来支持对经济未来发展过程的某种预测。 最后,微观经济学虽然构成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基础,二者在研究和分析方法上也有很多的相似之处,但是需要注意,在微观经济学中成立的道理,不一定在宏观经济学中成立。例如,作为单个微观行为主体的消费者的节俭是一种美德,但推广到宏观经济中则会造成有效需求不足、遏制经济增长,这就是所谓合成推理谬误。 1.1.2宏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问题 〖*2〗1. 当期的国民收入是如何决定的 宏观经济学将着重研究当期总产量的决定过程,即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国民收入指标反映着一国整个经济当期的状况,国民收入的高低决定一国经济的就业水平和生活水平,一国经济的增长与波动主要反映为国民收入的增长和波动。所以,国民收入的决定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问题。宏观经济学的其他分析都是建立在国民收入决定的研究基础上的。本书将在第3~6章讨论这一问题。 2. 什么决定了一个国家的长期经济增长 在1870年,挪威的人均国民收入原本低于阿根廷。但是今天挪威的人均收入高于阿根廷两倍。为什么有些国家的经济增长会快一些,从而使本国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得也快一些,而相应地有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则慢一些呢?这里涉及长期经济增长(Longrun Economic Growth)问题。 发展中国家与美国这样的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有很大的差距。从宏观经济角度讲,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差距可以概括为一句话: 发达国家已经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经历了快速的经济增长,而发展中国家或者从未经历过可持续的增长,或者其增长水平由于经济衰退反而下降。 图1.1概括了美国从1930年到2008年的名义GDP和实际GDP的变动。数据显示,在这70多年中,美国的名义GDP增加了大约140倍,实际GDP增加了13倍。但美国的经济表现并不是最好的,其他工业化国家甚至有更高的增长率。 美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部分原因是人口增加,人口增加意味着可获得的工人数目的稳定增加。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平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每单位劳动投入生产的产量称为平均劳动生产率( Average Labor Productivity)。图1.2给出了美国自1940年以来用每个劳动力的产量定义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是怎样变化的。 尽管在一年内工作的时间减少了,2010年每个工人的平均产出仍比1940年多3.11倍。正是因为美国今天的劳动生产率如此之高,以至于美国正享受着越来越高的生活水平。 图1.1美国名义GDP的变动与实际GDP的变动(1930—2008) 资料来源: 2011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 图1.2美国的平均劳动生产率(1940—2010)资料来源: 2011年美国总统经济报告。平均产出使用的是2005年美元的实际GDP。 美国的长期生产率增长尽管很出色,但在一些年份平均劳动生产率增长缓慢。在1968—1996年的28年间,每个工人的产量只增长了26%,与1950—1968年的18年间发生的超过50%的改善相比差距很大。而1990年之后美国的劳动生产率进一步快速提高,只是在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劳动生产率陡然下降,只有在2010年其劳动生产率才恢复了上升的趋势。 由于产出增长率(尤其是每个工人的产出增长率)决定了一个国家的穷富程度,所以,宏观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阐明究竟是什么因素决定了增长。但解释经济为什么增长是不容易的。比如,为什么日本和韩国这样自然资源稀缺的国家在经历了一两代人之后,能够实现从战争废墟到工业国的转变,而许多自然资源丰裕的拉美国家的经济近些年却是负增长?尽管宏观经济学家对决定经济增长率的因素没有一个完整的答案,但许多经济学家相信储蓄率和投资率对经济增长十分重要。另外一个关键性因素是技术变化率,以及能够促使机器与工人生产率增长的其他因素。本书第7章将讨论这一问题。 3. 什么导致了一个国家的经济波动 美国在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近10年的繁荣之后,1990年却出现了衰退的迹象,到1991年的春季,美国的产出水平比前6个月的平均水平下降了1.5%。但是,到20世纪末我们又看到在整个90年代美国都保持了极快的增长。从2000年下半年起,美国经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并出现一系列经济状况不佳的迹象,如失业率上升、消费者信心指数下降、股市持续下跌等。2001年11月26日,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NBER)正式宣布,美国经济于2001年3月陷入衰退,从而结束了创纪录的整整10年的经济增长。但是美国经济衰退仅持续了数月就反弹了。 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之后,为刺激经济,美联储25次降低联邦基金利率,直至2003年6月至2004年6月的历史最低点1%。在2006年之前的5年里,由于美国住房市场持续繁荣,美国的房地产价格平均翻了一倍以上。次级抵押贷款帮助了这些人购买住房。美联储数据显示,次级贷款占全部住房抵押贷款的比例从2000年5%上升到2006年的20%。长时间的低利率推动了房贷需求及房价上涨,而房价上涨导致的风险低估又刺激了房贷需求。在流动性过剩的大环境下,金融机构开发了次贷及其衍生品。次贷的迅速发展进一步提升了购房需求及房地产价格,反过来又刺激了对次贷的需求。2004年6月之后,美国为对抗通货膨胀,17次提高联邦基金利率。至2006年7月,联邦基金利率由1%上升至5.25%。2006年,美国房价开始下降。利率的升高、房价的下跌,使资信状况欠佳的次贷借款人越来越难以承受房贷的负担。次贷衍生产品的风险也因此而显著上升。2007年4月,美国次贷行业的第二大公司,新世纪金融宣布倒闭,拉开了次贷危机的序幕。次贷危机虽然发生在金融体系,但是由于与实体经济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导致美国经济受拖累,使得美国经济增长率从2004年的3.47%一路下滑至2009年的-1.74,直到2010年才跌跌撞撞地复苏并达到了3.83%的经济增长率。为什么经济总是在繁荣和衰退之间来回波动呢?这里涉及经济周期(Business Cycle)问题。 如果观察美国历史上的产出(图1.1),会发现其增长率并不平滑,而是有许多波峰和波谷。在1929—1945年间这一现象比较引人注目,此间经历了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在1929—1933年间,经济崩溃标志着大萧条的第一个阶段,美国经济的产出下降了近30%。在1939—1944年间,美国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并扩大武器生产,产出几乎翻倍。1945年以来,美国的产出再没有像1929—1945年期间那样剧烈波动。但是,在战后有一个异常快速的经济增长期,比如20世纪60年代; 也有产量连年递减的时期,如1973—1975年,1981—1982年,1990—1991年以及2005年至今。 宏观经济学家使用“经济周期”一词来描述经济活动在短期内剧烈的紧缩或膨胀过程。在周期的下降阶段,国民产出可能下降或增长缓慢,这种现象被称为衰退(Recession)。即使衰退比较温和,对大多数人来讲也意味着是一个艰难的经济时期。宏观经济学将探讨什么原因导致了周期的产生,如何化解周期的影响。本书将描述周期的不同特点,比较有关周期性波动的不同解释,并评价影响周期过程的政策选择。本书第8章将讨论这一问题。 4. 什么导致了失业 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有1/4的劳动力处于失业状态。而在10年之后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则只有低于2%的人失业。为什么失业有时会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衰退的重要影响是在衰退期间伴随着失业的上升。失业(Unemployment)是指一些人有能力工作,并且也在积极地寻找工作,但却找不到工作。失业使有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得不到劳动的机会,这不仅形成社会劳动资源的巨大浪费,更主要的是失业人员得不到收入报酬,他们的生活就要受到直接威胁。失业问题与经济增长、经济周期一样,是宏观经济学的第三大主题。 失业的测量标准是失业率(Unemployment Rate),等于失业人数与劳动力总人数(工作着的和正在找工作的人数)的比率。图1.3表明美国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失业率变动状况。失业率最高的和持续时间最长的时期是在大萧条产生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1933年的失业率高达24.9%,即大约每4个人中便有1个人无法找到工作。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经济的巨大增长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失业,如在1944年战时的繁荣期,美国的失业率仅为1.2%。次贷危机之后美国的失业率一度飙升至9.9%,成为二战以来的历史新高点。 图1.3美国失业率变动图(1929—2010) 为什么失业率可以保持很高,甚至在经济总体形势很好的时期也会存在一定的失业率?这是宏观经济学所要研究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5. 是什么引起了价格的上升 在美国20世纪70年代,通货膨胀率稳定攀升,到80年代早期达到了年均10%的水平,而到了80年代中期价格水平又下降到了4%,90年代中期则下降到年均3%的水平。德国的通货膨胀表现更为出色,近几十年来它一直享有低通货膨胀的美誉。是什么引起通货膨胀?对于通货膨胀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通货膨胀(Inflation)是指在一段时期内许多商品的价格持续上升的经济现象。图1.4显示了美国自1967年以来消费者面临的物价总水平。美国最后一次大规模的通缩发生在1929—1933年,即大萧条的初始阶段。从那以后,通胀而没有通缩,成为正常情况。图1.4显示消费者价格水平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大上升,1967年至今物价总水平上涨了5.5倍。 图1.4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1967—2010) 一年之内平均价格水平增加的百分比称为通胀率。如果用消费者价格计算的通胀率是10%,那么平均而言,商品的价格每年上涨10%。通胀率随时间和国家的不同变化很大,从某些通胀国家的每年很少的百分数到经历超级通胀的国家的1000%甚至更高(如阿根廷)。当通胀率达到一个极高的水平时,价格每天或每小时都会变化,经济运行趋于恶化。高通胀率也意味着货币的购买力很快丧失,这迫使人们争先恐后地去花钱(只要他们能得到钱)。持续的物价上涨,使人们的实际收入下降,同时国民收入发生因价格变动引起的再分配,在这种分配中,最主要的受害者是领取固定收入的人员。通货膨胀使得经济中价格关系紊乱,人们对未来难以预料,从而影响社会的投资、储蓄,进而影响产量和人们下一期的收入。通货膨胀最终会引起经济的衰退,阻碍经济增长。本书第9章将讨论上述两个问题。 6. 政府的政策能否改善一国的经济表现 许多人将美国在20世纪90年代出色的经济表现归功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神奇的货币政策调控,而布什总统则希望通过降息和减税走出当时美国遇到的经济衰退。次贷危机发生之后,美国曾采取两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试图将市场利率稳定在0,从而促使经济得以恢复。实践证明,经济政策确实在影响着经济。那么,究竟如何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才能使经济保持繁荣和尽可能的稳定呢? 一个国家的经济运行依赖于许多因素,包括自然和人力资源、资本存量、技术、居民的经济选择(包括个人的选择和集体的选择)。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影响经济绩效的重要因素,这就是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 宏观经济政策能够影响整个经济的表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是两种主要的宏观经济政策。财政政策(Fiscal Policy)是由国家(或地方行政单位)来制定,利用政府的支出与税收变动来影响经济的政策行为。货币政策(Monetary Policy)是指中央银行采取的影响货币和其他金融条件以达到宏观经济目标的行动。 20世纪90年代之后,各国政府普遍利用财政与货币政策来维持经济的稳定发展,特别是巩固性财政政策在各发达国家盛行,其基本目标是通过消除财政赤字,减少公共债务,改善经济增长的条件。多数发达国家还实行了长期的减税计划,降低了企业的成本,刺激了投资和人们工作的积极性。而在此期间,发达国家的货币政策基本上仍然以稳定物价为其主要目标。本书第10~12章将讨论宏观经济政策以及相关的理论问题。 7. 全球经济是如何影响国民经济的 在1994年11月,外国投资者不再愿意借钱给墨西哥,于是墨西哥忽然陷入了一场危机,引起了一场经济衰退。我们也可以看到,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