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Ⅰ篇概论 第1章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第2章市场机制 本篇作为全书的开篇,着重考察微观经济学的对象、方法及其基本范畴。全篇共由两章构成。 第1章首先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谈起,在依次阐明资源的稀缺性和节约资源并在各种可供选择资源的使用中进行配置的必要性基础上,提出经济学的一般定义或研究对象,然后具体界定了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的划分及相应的研究范围,接下来介绍经济学的方法,最后讨论经济学地位、作用以及学习经济学的目的。 第2章介绍微观经济学最基本也是最简单的模型即供给和需求模型,阐明微观经济运行的基本原理即市场机制或价格机制,分析了政府干预经济的效应,并讨论了规范经济学的逻辑基础。 本篇的分析不仅能为微观经济学的学习奠定必要的方法论和基本理论基础,而且将有助于宏观经济学及其他理论经济学科的学习。 3 第1章经济学的对象和方法 本章作为全书的第1章,像任何一门学科一样,首先要阐明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而微观经济学作为经济学的一个分支,它的研究对象自然是整个经济学研究对象的一个组成部分或侧面,它的研究方法自然也遵循着经济学的一般方法。正因为如此,本章以经济学对象和方法为题,试从经济学的一般对象和方法入手,逐步转入对微观经济学对象和方法的具体讨论,最后阐明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的地位、作用以及学习经济学的目的。 1.1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界定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实质上就是给出经济学的定义。如果说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问题的科学,这似乎是同义反复。问题在于,一个社会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是什么?这些经济问题是怎么产生的?解决这些经济问题有哪些可供选择的方式?下面,我们就循着这样的思路来讨论经济学乃至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 1.1.1需要的无限性和资源的稀缺性 当我们观察人类生活时,首先发现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这就是人们的需要(想要的东西)总是超过人们所能得到的东西——我们很难想象一个所有的需要都能被满足的社会。也许只有在《圣经》中的伊甸园,亚当和夏娃才能得到他们想要的任何东西,而一旦他们偷吃了“禁果”,被逐出伊甸园,人类从此就不得不劳动和历尽苦难以获得所需要的东西。你可以花一点时间列出你所喜欢但目前尚未得到的东西。或许你想拥有一台最新款式的笔记本电脑,一个功能最全的手机,一些考究的时装,一幢豪华的别墅或一辆高档的轿车,或者更多的旅游和更漂亮的朋友,只要你目前列出的需要超出了你满足这些需要的能力(这是确定无疑的),你就会面临稀缺问题。 并不是因为我们相对贫穷才会产生稀缺问题。即使是那些通常被认为是很富有的人,如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琼尼·卡森(Johnny Carson)的前妻乔安娜·卡森(Joanna Carson),最初根据离婚判决,每月得到36000美元的补偿费,但她很快发现这是不够的,于是重返法庭要求每月的补偿费增加12000美元。《福布斯杂志》的所有者福布斯(Malcolm S. Forbes),非常想拥有一幅凡·高的重要作品,但尽管他事实上很富有却一直未能如愿以偿。所有人都对他们的物质生活不满意,因为他们总是希望得到更多。每个人都有一个稀缺问题,欲望永远得不到满足。 不仅单个人有稀缺问题,整个社会也同样面临稀缺问题。各国政府在平衡其预算方面都有很大麻烦。政府所面对的需求极大地超过当选官员向选民征税的意愿。总是有大量的社会工程值得去做: 穷人的生活条件应该改善,应该建立更多的学校和培训更多的教师,需要建设或重建更多的高速公路,需要雇佣更多的警察和消防队员,需要建立更强大的国防,等等。 这里,我们涉及人类社会的一个基本规律,即稀缺规律(the Law of Scarcity)。这一规律表明,对每个人和社会来说,某些物品是稀缺的。这些物品不能以充足的数量满足人们现有的需要。稀缺物品(Scarce Goods)被称作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必须节约使用。经济(Economy)一词无论在中文中还是在英文中,都有“节约”的意思。马克思就曾经指出,时间节约和社会总劳动按比例分配,是存在于任何社会的一般经济规律。(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第120页)中国一些服务行业如饭店挂出“经济小吃”、“经济实惠”的招牌,无非是向你传递“物美价廉”的信息,价格便宜,也就节约了消费者的支出。世间并非所有物品都是稀缺的。非稀缺物品能够以充足数量满足所有希望消费它的人的需要,人们对这种物品可以随心所欲地消费而不会影响他人的享用,因此,这种物品也叫自由取用物品(Free Goods)。如风和日丽的春天和迷人的夏日,作为一种景观,就是自由取用物品。自由取用物品的种类是屈指可数的,现实中的绝大多数物品都是稀缺物品。 消费品之所以稀缺,最终的根源在于用来生产消费品的资源是稀缺的,这些稀缺的生产性资源就是通常所说的生产要素(Production Factors),它们包括土地、劳动、资本和企业家才能。经济资源的价值在于它们可以组合起来,生产出人们希望消费的最终物品和服务。 土地是自然资源的总称,它包括平原、山地、森林、水域、地下矿藏和空间等所有自然存在物或自然的恩赐。土地无论是对农业生产,还是对工厂、住宅、公路、铁路和机场建设,都是必不可少的。土地的稀缺性是不言而喻的,自然的恩赐本来就是一次给定,不可能追加的。 劳动力作为人力资源的总称,是指工人、农民、教师、科学家、艺术家以及运动员等可用于生产物品和服务的脑力和体力。一般而言,劳动力的数量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而增加的,所以,对于人口众多的国家如中国和印度来说,劳动力资源是相对充足的,但由于劳动力的质量一方面取决于天赋,另一方面取决于后天所受的教育,无论从哪方面看,高质量的、复杂的、熟练的劳动力对于任何国家来说都是稀缺的。 资本是为了提高生产能力而利用土地和劳动制造出来的生产投入品,包括机器、设备、建筑、道路等,它们构成物质资本(Physical Capital)。同样地,由于教育和岗位培训能够提高劳动的效率,与此相关的投资则形成所谓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 企业家才能是指雇佣其他资源以生产物品和服务所必需的特殊能力。劳动、资本和土地必须通过有机的组合才能生产出物品和服务,而这些生产要素归不同的人所有,要使用它们必须向所有者支付相应的报酬,如工资、利息和地租。通常没有任何保证使一种经济冒险有利可图。只有企业家能够保证向所雇佣的劳动者支付工资,向所租用的土地支付地租,向所获得的资本支付利息。而产品的销售收入可能高于、也可能低于上述要素成本,其中的风险则由企业家承担。 以上述及的生产性资源无一充足到可自由取用的程度,它们都是稀缺的,因而都是经济资源。 正是上述普遍存在稀缺性与人类需要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任何社会所面临的基本经济问题,而经济学就是研究如何对稀缺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以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类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这一定义从消极的角度强调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就是资源的稀缺性构成人类满足各种需要的约束条件: 一个社会只能在资源允许的范围内实现经济增长; 一个人的花费不能超过他的收入,后者归根结底又取决于他的资源禀赋。这一定义也从积极的角度强调了一个真理,就是稀缺的资源必须节约使用,正所谓“好钢要用在刀刃上”。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学是关于节约的科学,经济问题和经济学之所以产生,就是因为稀缺的普遍存在迫使我们必须节约。如果资源是可以自由取用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得到他想得到的任何东西,根本没有节约的必要,经济学也就无从产生了。 1.1.2生产可能性曲线、机会成本和选择 经济资源往往具有多种用途,比如,土地既可以用于耕种,也可以用来修筑高速公路,还可以用来建游乐场。正因为如此,一个社会给定的经济资源才能满足社会成员的多种需要。由于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在给定技术的情况下,当我们把一定量的资源用于生产某种物品时,我们就必须放弃另一种物品的生产。所放弃的另一种物品的产量,就是生产当前物品的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图1.1生产可能性曲线和机会成本 以图1.1为例。假定一个社会把全部资源用来生产食品,其产量为OF,若把全部资源用来生产服装,其产量为OA。AF曲线所代表的是该社会全部资源所能生产的服装与食品的各种组合,经济学称之为生产可能性曲线(Production Possibility Curve)或生产可能性边界(Production Possibility Frontier)。在给定资源配置,比如D点上,如果社会要增加1单位食品的生产,就必须放弃de单位服装的生产,这de单位服装就是1单位食品的机会成本。 显然,一个社会不可能只消费一种物品,它必须把稀缺的资源在多种物品的生产之间加以配置,以满足社会不同成员的不同偏好。同样地,一个社会也不能只顾眼前消费,把全部资源都用于消费品生产,它必须把有限的资源在消费品和资本品生产之间加以配置,以便兼顾社会成员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总之,需要的无限性和多样性与资源的稀缺性和用途的多样性,要求我们必须在各种资源配置之间做出选择。确切地说,经济学就是研究人们如何做出选择,以便使用稀缺的或有限的资源来生产各种物品和服务并把它们分配给不同的社会成员以供消费。 1.1.3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 经济学分为两个主要分支: 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和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这里的英文前缀Micro和 Macro均来自希腊词,前者的意思是“微小的”,后者的意思是“宏大的”。所以,Microeconomics也被翻译成小经济学或个体经济学,Macroeconomics也被翻译成大经济学或总体经济学。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单个经济单位的行为。这些单位包括消费者、工人、投资者、土地所有者、厂商以及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的任何个人或团体。微观经济学阐明这些单位如何进行经济决策以及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策。例如,微观经济学要说明,消费者是如何做出购买决策的,他们的选择是如何受价格变动和收入变动影响的。它也要阐明厂商如何决定雇佣多少工人和工人如何决定在哪里工作以及花费多少时间工作等。 微观经济学研究的另一个问题是经济单位如何相互作用以构成更大的单位——市场和产业。例如,微观经济学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中国的电信业会形成目前的格局,电信服务商和电信消费者在电信市场上如何相互作用,电信价格如何决定,中国电信业为什么要在海外上市,国内电信资费的调整为什么会导致其海外股价的波动。通过研究单个厂商和消费者的行为及其相互作用,微观经济学将揭示行业和市场是如何运行和演进的,为什么它们各不相同,它们是如何受政府政策以及全球经济环境影响的。 相比之下,宏观经济学所研究的则是诸如一国产出的水平和增长率、利率、失业和通货膨胀等经济总量。不过,近些年来,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了,这是因为宏观经济学也涉及对诸如物品和服务的总量市场、劳动的总量市场以及公司债券的总量市场的分析。要理解这些总量市场是如何运行的,人们必须了解构成这些市场的厂商、消费者、工人和投资者的行为。所以,宏观经济学越来越关注总体经济现象的微观经济基础,宏观经济学的很大部分实际上是微观经济学的扩展。 1.2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2〗1.2.1理性假定 经济学是一种思维方式,其核心是经济分析,也被称作经济理论。几乎全部经济理论的基础是理性(Rationality)假定,即个人在计算了全部成本的前提下将做出使其净收益最大化(满足最大化)的选择。这一假定可由如下三个基本命题加以解释。 A. 当一种可选方案的个人收益增加时,决策者更愿意选择这一方案; 相反,当 一种可选方案的个人成本增加时,决策者更愿意放弃这一方案 这一命题假定个人既能估计收益,也能估计成本。这里所说的收益是指个人从某一种选择而不是另一种选择中所得到的满足。而成本则指前述的机会成本。确切地说,机会成本是选择一种行为时必须放弃的评价最高的其他选择。既然一种行为的机会成本是必须放弃的评价最高的选择,那么,在考察必须放弃的各种选择中,一定可以发现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或失去的机会,是做出某种选择而不是另一种选择的真实成本。 B. 所有经济成本都是机会成本 如果一个小姑娘用1元钱购买了1卷口香糖,但她还很想要1盒水果糖。如果没有这些口香糖,她就会选择水果糖。她放弃的水果糖就是选择口香糖的机会成本。由此我们似乎很容易解释,为什么在春天的第一个风和日丽的天气,课堂的出勤率往往很低,因为外面的天气太迷人了,对于许多学生来说坐在教室里听一个教授枯燥无味的讲课的机会成本太高了以致不愿意支付它(即不愿意放弃春游的选择)。同学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列出上大学的成本,然后根据经济学中有关机会成本的定义,检查一下自己把哪些不该列入的成本列进去了,哪些应该列入的成本又被遗漏了。 C. 经济决策者的选择是有目的的,并且总是力图节约 决策者总是力图以尽可能低的成本达到某一目的; 或者反过来,他们总是在成本给定时力图实现最大的满足。经济学家假定经济决策者能够估价从一种选择中得到的收益或满足。决策者能够识别可以使他们的境遇得到改善的机会和使他们的状况恶化的危险,从而能够在它们之间进行选择。既然资源是稀缺的,决策者不会故意浪费资源,而总是力图以可能的最低成本达到一个既定目的。 1.2.2边际分析与决策规则 经济学在考察经济行为主体的理性行为时,通常采用边际分析(Marginal Analysis)。因为几乎所有经济决策都涉及做出边际改变,即对现状做出净增加或净减少。事实上,增加的(additional)与边际的(marginal)是同义词。 边际分析就是研究相对于某种现状的微小变动的效应。将所有经济决策都作为边际决策,并在对成本与利益变动加以比较的背景下进行分析,是很有意义的。拍卖场上的买者在决定是否喊出更高价格时,会把竞价的提高与他们对物品的个人估价进行比较; 生产者在决定供给多少产量时,会把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引起的成本的增加与销售该单位产量所获得的收益的增加进行比较。 从以上边际分析思想和理性假定可推导出经济决策规则。所有经济选择都是在边际或变化点上做出的。边际决策规则被称作理性行为原则(Principle of Rational Behavior),它表明一个经济决策者应该采取任何能从中获取正的净利益的行动。而只有当增加的利益超过增加的成本,才会存在正的净利益。 经济学家通常把做出一种选择而不是另一种选择所产生的利益变动称为边际利益(Marginal Benefit,MB),而把做出一种选择而不是另一种选择所导致的费用变动称为边际成本(Marginal Cost,MC)。一个经济决策者将选择任何使其边际利益超过其边际成本的行为,反过来,将放弃任何使其边际利益小于边际成本的行为。实现最终净利益最大化的一般原则是边际利益等于边际成本,即MB=MC。 或者当某种资源有多种用途,而随着在任何一种用途上所分配的该资源数量的增加,其边际利益最终会出现递减的趋势,那么,一个经济决策者将按照等边际原则配置其资源,也就是说,任何决策者要从数量给定的该种资源的使用中得到最大利益,必须使分配在每一种用途上的最后一单位资源所产生的利益即边际利益相等,这就是所谓等边际原理(Principle of Equal Margin)。本书第2~6章和第11章将具体分析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的购买原则、效用最大化的均衡商品组合原则、厂商生产要素最佳组合原则、厂商利润最大化的产量决定原则以及完全竞争条件下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利润最大化的要素使用原则。以图1.2为例。假定某人拥有的某种资源为5单位,该资源只有A、B两种用途,用途A的边际利益曲线与用途B的边际利益曲线相比,距纵轴较远,与纵轴的交点也较高,这表明该资源在用途A上的任何使用量的边际利益都大于在用途B上同等使用量的边际利益。那么,最佳的配置是将3单位分配到用途A上,将2单位分配到用途B上,这样使两种用途上最后一单位资源的边际利益都相等,从而使此人从5单位资源的配置中所获得的总利益(图1.2中的阴影面积)最大。 图1.2等边际原理 1.2.3经济模型的建立和检验 像任何科学一样,经济学要对所观察的现象进行解释和预测。例如,为什么厂商在生产过程中必须的原材料价格变动时,往往增加或减少工人的使用量?如果原材料价格上升10%,可能会有多少工人被一个厂商或一个行业雇佣或解雇?经济学家对经济现象的解释和预测,是通过模型进行的。 经济模型是用来描述和预测与所研究的经济现象有关的经济变量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结构。构建经济模型的步骤有以下五个。 A. 界定所要考察的问题及其范围 比如,某种特定的经济行为为什么发生,是如何发生的?当经济环境发生变化时,决策者的行为如何调整,这些调整又会产生什么影响? B. 形成假设 形成假设就是寻找所考察的经济现象的规则和秩序。一个假设就是对行为的因果(CauseEffect)的尝试性或试验性(tentative)解释。比如,厂商是根据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原则确定其产量的; 商品的需求量与商品的价格负相关,等等,都是经济学家提出的重要假设或命题。 假设不同于假定(Assumption)。假定是假设赖以作出的必要前提。在形成假设的过程中,经济学家往往作出许多相关的假定以便使所研究的问题简化。 比如,“其他条件不变”(the Ceteris Paribus,或All other relevant factors remain constant.)就是所有经济模型中都采用的假定,因为与大多数科学一样,经济学中所使用的模型也是旨在描述相对简单的关系。以小麦市场的模型为例,它可能试图用诸如农业工人的工资、降雨量和消费者收入等少许可量化的变量来解释小麦的价格。这种在设定模型变量时的精打细算可以使有关小麦定价的研究在一个简化的背景下进行,从而可能了解特定的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经济学家在作出上述假定时,并非否认诸如小麦病、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以及消费者偏好等因素的存在及其对小麦价格的影响,而只是假定它们在所考察的时期内保持不变,唯有这样才能在一个简化的背景下研究少数几种或某一种特定的因素所产生的影响。 经济模型中另一个基本假定,如1.2.1节所述,就是理性假定或最优化假定。前述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假设的前提之一,就是假定厂商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的; 本书第3章消费者均衡的假设同样是以消费者追求效用最大化为假定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