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假设在一个没有货币的现代生活中,有一位住在城里教经济学的张教授。她的讲课总能赢得满堂喝彩。然而,当她想果腹时却必须到郊区农场寻找这样一位农民,他不仅生产张教授所喜爱的食物,而且想学习经济学。可想而知,寻找这样的机会是要花费很多时间的,也许张教授用于寻找这样一个农民要花的时间比用于教学的时间要多得多。甚至最后她不得不停止授课,亲自种田,以维持生计。 将货币引入这位张教授的生活世界,情况就发生了改变。她可以去教任何愿意听她课,且付得起费用的人。然后,她可以去找任何农场的主人或超市代理商,用她所得到的钱去购买其所需的食物。这样张教授既能享受到美味的食物,又能安心地讲授她拿手的经济学。 货币对于我们现代社会的经济生活是如此重要,以至于产生了对货币研究的必要性。 本章将探究货币的起源,分析货币在经济中的职能,重点介绍马克思是如何揭示隐藏在货币内部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系统回顾货币制度的演进以及各个时期货币的表现形态。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 我们天天都在和货币打交道。人们的日常生活离不开货币,企业生产也离不开货币。但货币到底是什么?货币从何而来?货币在现实经济生活中究竟起着什么作用? 所有这些货币之谜,早在古代就曾使许多学者为之神往。到了资本主义社会,想揭开这些货币之谜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也不计其数: 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认为,货币是“为了克服交换的不灵敏”。 亚里士多德在描述了物物交换后说: “一地的居民有所依赖于别处居民的货物,人们于是从别处输入本地所缺的货物,为抵偿这些收入,他们也输出自己多余的产品,于是(作为中介货物的)钱币就应运而生”。 米尔顿·弗里德曼则认为: 货币是“一个共同的普遍接受的交换媒介”,它是“建立在普遍接受的传统习惯上的,而这一传统,从某种观点看来,是一种虚构的信念”,即“货币的价值是建立在虚构的信念上的”。 在马克思时代以前,由于受历史和阶级的局限性,许多研究过货币的人往往陷入混乱之中。19世纪中期美国的W.E.格拉德斯通曾感叹: “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 然而,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关于货币的定义才是科学的。马克思对于货币理论的系统研究开始于19世纪40年代。当时,商品生产的最高形式——资本主义——在西方一些主要国家已有了充分的发展,与之相伴随,对于商品货币的理论探索也有三四百年的历史。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马克思第一次对货币问题作了系统的理论阐明,指出: “只要理解了货币的根源在于商品本身,货币分析上的主要困难就克服了。”从而揭开了“货币之谜”。 一、 商品及商品交换 在远古的原始共同体中,人们的劳动是直接根据整个共同体的需要并在共同体的统一指挥下进行的,劳动产品则归整个共同体所有,并由共同体统一分配。这时,既不存在商品,也不存在货币。 自从出现了社会分工和私有制以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在社会分工的条件下,每个生产者只从事某种特定的具体劳动,生产一种或有限几种产品,而整个社会的需求则是靠所有生产者用各种不同的具体劳动所生产出来的多种多样的产品来满足。因此,每个生产者所从事的特定具体劳动成为整个社会分工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具有社会意义的劳动,简称为社会劳动。 但是,由于劳动是每个生产者的私事,因此劳动并不直接表现为对社会有意义,而是直接表现为对生产者个人有意义。社会分工条件下私人生产者的劳动是私人劳动,这样就产生了社会劳动与私人劳动的矛盾。也就是说,私人劳动要求社会承认它具有社会意义并转化为社会劳动。而且,由于每个专门从事某一种社会分工劳动的生产者也需要别人的劳动产品,否则,私人生产者就无法生存。要解决这样一种矛盾,唯一的途径就是通过交换,也就是用自己所生产的产品来交换别人所生产的产品。产品交换出去了,说明生产产品所投下的劳动为社会所需要,是社会分工体系的必要组成部分,从而使私人劳动转化为社会劳动; 通过交换取得了别人的劳动产品,这同时实现了从社会总产品中分得一定份额的权利。与原始共同体的共同生产、共同消费不同,这时的产品是为交换而生产的,这种产品被称为商品,这种交换被称为商品交换。 商品是用于交换、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一种产品要成为商品,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商品是劳动产品。不通过人们的劳动而从自然界能随时取得的东西,如阳光、河水、空气等,就不是商品。二是必须通过交换满足社会的需要,那种只是为自己消费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并不是商品,如农民为自己消费而种的蔬菜、水果,饲养的鸡鸭等,都不是商品。只有当这些蔬菜、水果、鸡鸭被它们的生产者出售,被用来交换其他产品时,它们才成为商品。商品交换就是指用一种劳动产品换取另一种劳动产品。 二、 货币为何而来——物物交换呼唤货币 商品交换有两个原则: 第一,用来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有不同的使用价值。完全相同的东西没有交换的必要。第二,相交换的两种商品必须具有相等的价值,即在生产这两种商品时,必须耗费同样多的人类劳动,这就是等价交换的原则。 在商品交换中,为了贯彻等价交换的原则,必须衡量商品价值的大小。但是,价值的实体既看不见,也摸不着。所以,单就一个商品来说,无法看出它的价值是个什么样子。价值既然只存在于商品交换的关系之中,那么,也只有在交换关系中才能得到表现。比如,一只羊与两把石斧相交换,通过交换,羊的价值表现出来了: 羊的价值的具体形式就是两把斧头; 石斧则成为表现羊的价值的筹码,成为羊的等价物。羊既然由石斧把自己的价值表现出来并交换得到石斧,这就意味着生产羊的私人劳动被石斧证明是社会总劳动的必要组成部分。所以,价值表现的过程也就是私人劳动向社会劳动转化的过程,而起等价物作用的商品则成为社会劳动的具体体现者。这种以一种商品的价值来表现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方式就称为价值表现形式,这种起等价物作用的商品也叫做交换媒介。 在物物交换经济中,人们在交换时必须满足两个耦合条件: 第一个条件是需求的双重巧合。也就是说,要完成一项交易,首先必须使参加交易的两种产品恰好是双方互相需要的产品。比如,羊的主人出售的羊必须是出售石斧的人恰好所需要的,对方亦然。但是,这种双方的需要同时彼此满足的情况很少见。在大多数情况下,每一个希望能够达成交易的人都很难在市场上找到交易对象,他们需要反复在市场上寻觅合适的交易对象。这一寻觅过程,会使商品交换的效率大大降低,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 第二个条件是时空的双重巧合。也就是说,一个人想卖出产品时,恰好有人在同一时刻、同一地点需要这种产品,在时间和空间上双方应当是一致的。这一点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也是非常少见的,羊的主人尽管需要石斧,但是他不一定马上就要购买。即使他马上要购买,也不一定马上能找到出售石斧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交易就不能随时进行。尤其对于一些季节性较强的生产过程来说,其产品的出售与需求之间必然存在不同步的问题。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从技术的角度来看,交换只有在交易双方的需求与时间、空间均巧合之际才能顺利完成。显然,在物物交换的制度下,交换的效率一定很低,交易成本很高。所以,物物交换只限于在较简单的商品经济社会中进行。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消费者需求渐趋复杂,物物交换的方式便无法再满足交易双方的需要。于是,一种能够用来交换,并能满足交易双方各自需求的交换媒介——货币便应运而生。 三、 货币如何而变——交换媒介的四个发展阶段 商品变成货币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商品在成为货币之前,就已经以普通商品的资格存在于商品世界中。它伴随着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一) 单一媒介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交换在不断发展,商品价值表现出来的形式,即交换媒介也相应地不断发展。在原始公社阶段,每个公社的共同体内部虽然不存在交换关系,但一个公社对其他公社来说,则是可以让渡物品的所有者。所以,共同体相互之间的交换是可能的。由于那时生产力甚为低下,不会经常有剩余的东西可用来交换,也还没有出现社会分工,所以,交换的发生非常偶然。两个共同体之间偶然地发生了一只羊与两把石斧相交换的事件,从用羊交换石斧的公社来说,它们的羊的价值由石斧表现出来了: 一只羊值两把石斧,石斧成为羊的等价物; 从用石斧交换羊来说,它们的石斧的价值由羊表现出来了: 一把石斧值半只羊,羊成为石斧的等价物。由于价值的表现纯属偶然,所以马克思把这个阶段称为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式。 (二) 系列媒介 随着社会分工的出现,共同生产逐渐被个人生产所代替; 随着私有制的出现,公社与公社之间的交换,一步一步地被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交换所替代,交换日益发展成为经常的现象。这时,一种物品不再是非常偶然地才与另外一种物品发生交换关系,而是经常地与另外多种物品相交换,于是,一种物品的价值就会由许多种其他物品表现出来。比如,一只羊不仅可能与两把石斧交换,也可能与一袋粮食交换,与几捆烟叶交换,等等。于是,一只羊值多少,不仅可由两把石斧表明,而且也可由一袋粮食、几捆烟叶等表明。对于一种物品的价值可由许多种商品表现出来,而所有物品都可成为表现其他物品的等价物的这种情况,马克思称之为扩大的价值形式。 (三) 一般等价物 对于不断发展的交换来说,物物的直接交换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比如,当羊被用来交换粮食时,粮食的所有者在此时此地并不需要羊,而是需要另外什么东西,如烟草。如果烟草所有者正需要羊,那么羊的所有者先用羊与烟草交换,即把自己的价值先用烟草表现出来,然后再用烟草换粮食,最后用粮食表现烟草的价值。这样,三种物品的价值才得以表现,生产它们的社会劳动才得到社会承认。但是,纵然客观存在可以最终解开需求的锁链,而要现实地把它一步一步地解开则是要花费极大精力的,更何况在一个限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这样的锁链并非必然存在。 当日益增多的物品进入频繁交易的过程中,必然会有某种物品进入交换的次数较多,其使用价值较多地为进入市场的人们所需要。当各种物品都频繁地要求用这种物品表现自身价值时,这种物品就成为所有其他物品价值的表现筹码,成为所有物品的等价物。而这种物品一旦成为所有其他物品用来表现价值的等价物,它就具有了可以与所有物品直接交换的能力。这样,直接的物物交换就让位于通过媒介的间接交换。这个用来表现所有物品价值的媒介品,马克思称为一般等价物; 用一般等价物表现所有物品价值,马克思称为一般价值形式。 (四) 货币的诞生 从系列交换媒介过渡到一般等价物形式,说明为交换而生产的关系,即商品生产关系,在经济生活中日益确立。而随着商品生产的继续发展,从交替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几种商品中必然会分离出一种商品经常起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等价形式同这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特殊商品成了货币商品,或者执行货币的职能。”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新版。当价值都用货币来表现时,马克思称为货币形式。 货币价值形式是价值形式发展的最高阶段,但它与一般价值形式并没有本质的区别。在前三种价值形式的发展中,每一次发展,价值形式都发生了本质的变化,而从一般价值形式转化为货币价值形式,却没有发生本质变化。在这一阶段所发生的变化仅仅在于,一般等价物被固定在某种特殊商品上。这种特殊商品经过长期的演变发展过程,最终由黄金和白银所独占。 以上我们分析了商品交换和价值形式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清楚地回答了商品变成货币的一系列问题。由此可见,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自发地产生的。 第二节货币的本质 一、 货币是商品 货币是商品,是指货币与普通商品存在着共性,是从众多商品中分离出来的一种商品。其共性主要表现在: ①它们都是用于交换的人类劳动产品,都是价值凝结体; ②它们都有使用价值,如果没有使用价值,不可为他人所需要。没有价值的商品不可能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充当货币的商品也是人类劳动产品,故有价值。而历史上充当货币材料的有贝壳、牛皮、羊毛、布帛、铜、银、金等,这些都是人类劳动所制作的又都具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有的可食,有的可穿,有的可做器皿工具,有的可做饰物等。 货币不仅与普通商品有共性,更为重要的是货币具有自己的独特个性,它不同于普通商品。 货币是商品,但却不是普通的、一般的商品。它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与其他一切商品相对立的特殊商品。货币商品不同于其他商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具有一般等价物的特性,发挥着一般等价物的作用。货币商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特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①它是表现和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筹码; ②它具有与其他一切商品直接相交换的能力,成为一般的交换手段。 货币商品不同于一般的商品,还在于其使用价值的两重性特点。一方面,货币商品与其他商品一样,按其自然属性而言具有特定的使用价值,如金可作为饰物的材料等;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货币商品还具有其他商品所没有的一般使用价值,这就是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二、 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人类社会价值形态自发发展的历史长河,包括由简单的、偶然的价值形态到总和的、扩大的价值形态,再到一般价值形态。在一般价值形态中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很多,但它们不是货币,因为它们只是在局部范围内临时性地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 货币则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是在一个国家或民族市场范围内长期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 三、 货币是生产关系的反映 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货币是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关系的体现,即反映产品由不同所有者所生产、所占有,并通过等价交换实现人与人之间社会联系的生产关系。 由于商品经济存在于迄今为止社会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货币也就成为不同社会形态下商品经济共有的经济范畴。不能把特定社会形态中货币职能的发挥视同货币的本质,如不能因货币转化为资本而把货币本质定格为资本家剥削工人阶级的工具,因为毕竟货币不是资本。商品经济的基本原则是等价交换,不论是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样的社会形态中,也不论是存在于谁的手中,都是作为价值的独立体现者,均具备转化为任何商品的能力。 学习关于货币定义的主要启示如下: ①货币是一个历史的经济范畴,它必然会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趋于消亡; ②货币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自发产物,也不是任何人为的主观力量所能消除的,它只能自然消亡; ③货币是一个世界性的经济范畴,它不能在一国范围内人为地被废除; ④货币是商品经济社会中社会劳动和私人劳动矛盾的产物,只要这一矛盾没有消除,货币就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第三节货币的职能 一、 价值尺度 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就是用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是一种尺度,也是一种单位,所有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可用它衡量,用它表示,从而可以方便地进行比较。比如,一件衣服值50g金子,一张桌子值100g金子,一套房子值7万g金子等,说明货币使商品的价值得到了体现,而且这三种商品价值的比是1∶2∶1400。 马克思对于价值尺度职能的解释是基于其劳动价值学说。一件衣服之所以值50g金子,是因为一件衣服与50g金子都是劳动产品,而且所包含的劳动耗费相等; 衣服、桌子、房子之所以可以比较,是因为它们都是劳动产品,而用货币表示出来的比例正是生产它们的劳动所耗费的比例。至于商品之所以要求用货币表示它们的价值,是因为创造商品的私人劳动要求表现出其社会性,要求得到社会承认。 二、 货币单位 由于各种商品的价值不同,表现为货币的数量也不同。要比较货币的不同数量,需要有个单位。各种货币商品本来就分别具有衡量各自使用价值的单位。比如,贝壳是以“朋”计算,牲畜是以“头”计算,绢帛是以“匹”计算,金属是以重量计算,等等。所以,最初的货币单位与衡量货币商品使用价值的自然单位相一致。后来,价格单位与自然单位逐渐分离。如唐代铸“开元通宝”。“通宝”是钱的名称,单位则叫“文”。再如,20世纪30年代中期以前中国流通的银币是以“元”为单位。而英国货币单位“镑”则是重量单位名称。 在现代世界各国的经济生活中,像马克思所处时代的那种金属铸币流通的情况根本不存在了。在我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是人民币。人民币的单位是“元”,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用多少“元”来表示。其他国家商品的价值也是以各个国家的货币单位,如镑、法郎、卢布、美元等来表示。 三、 价格 用货币表现出来的商品价值就是价格。人们常常喜欢用“货币价格”一词来表现商品价值。马克思强调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并不意味着价格总能一丝不苟地表现价值。恰恰相反,价格通常不是高于价值,就是低于价值,完全符合价值的情况是偶然的。其中起最大作用的因素是供求对比: 一件商品的供应大于需求时,价格会下跌; 如果需求大于供应,价格就会上涨。通俗地说,价格一般包含价值和供求两个因素。 价格的倒数是货币购买力。价格高,货币购买力低; 反之,则货币购买力高。货币购买力是对所有商品而言的,所以它不是某一商品价格的倒数,而是所有商品价格的倒数。各种商品价格的变动是不一致的,其总的变动状况由物价指数来表示。所以,货币购买力变动的趋势和幅度是物价指数变动的倒数。 四、 流通手段 流通手段是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交换媒介的职能。商品生产者先用自己的商品换成货币,并用货币去换回自己所需的商品,形成“商品—货币—商品”的循环过程。在这里,货币仅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由此产生了货币流通手段。 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必须是现实的货币,即不能以观念上的货币来媒介商品流通,必须要有现实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来进行商品交换。价值尺度表现了商品价值,而流通手段则是通过货币媒介来实现商品的价值。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是连续不断的过程,是货币在买者和卖者之间不停地进行转手运动,形成了货币流通。 货币在商品交换中起媒介作用的流通手段是转瞬即逝的,是交换的手段,而不是交换的目的。人们卖出商品、换回货币,关心的不是流通手段本身有无价值,而是关心能否换回自己需要的与卖出的商品同等价值的物品。因此,作为流通手段的货币可以是不足值的,也可以是无内在价值的价值符号。 五、 储藏职能 商品出售后没有继之以买,货币从流通中退出,被保存收藏或积累起来,执行的是储藏手段职能。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货币储藏能起到调节流通中货币量的蓄水池的作用: 流通中货币数量过多时,过多的货币转为储藏; 流通中货币数量不足时,储藏的货币相应地进入流通。这是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一个极其重要的自发调节机制。 在发展了的商品生产条件下,各种经济行为是要积累一定数量的价值才能进行的。比如,小生产者为了维持自己的生产与生活,需要积累一定数量的货币,以备在自己的产品不能卖出时不致无法周转; 工商企业为了保证不间断地经营,或为了扩大投资,也必须积累一定数量的货币,等等。因此,更多的时候,货币储藏被作为一种经济手段。 储藏金银是积累和储存价值的典型形态。金银本身有价值,因而这种储藏不论是对储藏者本人来说,还是对社会来说,都是价值在货币形态上的实际积累。但随着现代货币流通的发展,人们更普遍地采取银行存款和储蓄的方式。 六、 支付手段 当货币不是作为交换的媒介,而是作为价值的独立运动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转移时,其执行的是支付手段职能。支付手段职能最初是由赊买赊卖引起的,在偿还赊买款项时,货币已经不是流通过程的媒介,而是补足交换的一个独立的环节,即作为价值的独立存在而使流通过程结束。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也扩展到商品流通之外,并在赋税、地租、借贷等支付中发挥职能。不论是在赊买赊卖中,还是在其他支付中,没有商品在同时、同地与之相向运动,这是货币发挥支付手段职能的特征。 在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由于存在发达的商品交换,大宗交易的相当部分是采用延期付款等信用买卖方式进行的,即使是现款交易,其交货地点与付款地点、交货时间与付款时间也往往难以一致,因而很少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当面做到钱货两清。这时货币主要起支付手段的作用。 第四节货币的作用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不仅随着一切劳动产品都转化为商品,成为货币交换的对象,使货币的使用范围无限扩大,而且随着货币各种功能的充分发展,尤其是随着货币资本化程度的加深,货币一方面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用以衡量、实现、储藏、转移价值等,更重要的是,货币现象已经作为一种独特的经济形式——货币经济而存在。货币经济的基本特征是: 一国货币化的商品与劳务(以货币购买和支付的商品与劳务)已经占商品总量的绝对比重。这时候,商品经济已经不能脱离货币而存在。商品经济货币化,或者说就是货币在现代商品经济中的作用。 一、 货币成为生产过程的推动力 生产过程是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结合的过程。企业在生产开始之前,必须拥有一定数量的货币用以购买生产资料和组织劳动力,生产启动后,还要不断地投入货币,用以补充原材料、更新设备、支付工资和报酬、组织产品销售等。可见,商品经济的微观基础——企业再生产过程,是以注入货币为前提的,货币是生产过程的第一推动力和持续动力。 同理,商品流通部门和其他经营部门的经营活动,一般也都要预付一定数量的货币,在经营过程中也需要追加货币投入。离开了货币的启动和推动作用,一切经营活动都难以进行。 二、 货币成为社会总产品的存在和分配形式 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总产品是以实物形式和货币形式同时存在的。社会总产品一方面表现为各种使用价值的总和,另一方面表现为生产资料补偿基金、消费基金和社会积累基金即价值的总和。社会产品的分配是通过价值分配实现的,一般要经过两个层次的分配过程: 一是由企业部门进行初次分配,支付工人的工资和补偿生产资料耗费; 二是由财政和银行部门进行再分配,表现为财政收支和信贷收支。财政收支主要是对社会积累基金的分配,信贷收支主要是进行各类基金在社会成员之间余缺的调剂。这种以价值形式进行产品分配的特点在于,社会成员首先得到的是货币——产品索取权,然后通过市场来实现对产品的占有。货币形式的变更,往往会因其社会产品分配的重大变化,如在货币尚未成为单纯的价值存在形式之前,以货币来分配社会产品要受到货币商品自身劳动生产率的制约; 但是,当货币作为单纯价值形式即完全脱离货币商品体而存在时,就可能出现超前分配或超额分配,即社会产品尚未创造出来,货币分配已经完成或货币分配超过实物总量,使分配的货币不能兑现商品。可见,货币不仅是社会总产品的价值形式,也是产品分配的重要工具。 三、 货币成为合理开发、组织资源,调节宏观经济的工具 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竞争最终取决于资源,包括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信息资源等的竞争。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是潜在的价值,只有通过货币的分配和再分配才能被开发、被利用,最终转化为商品。货币不仅被用来占有商品,同样被用来占有资源,谁拥有的货币多,谁就能多占有资源。正因为如此,国家开始利用货币合理开发各种资源,并通过货币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的投放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合理组合,以此对宏观经济进行调节。 四、 币值稳定成为社会经济生活安定的关键 由于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再生产从生产、分配、交换到消费,都是借助于货币实现的,货币成了社会经济运行的“润滑剂”,它的质量高低——币值是否稳定,直接关系到经济的正常运行。稳定的货币可以促进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实现合理的分配和正常的消费。相反,币值不稳,会给经济生活造成极大的破坏。 总之,商品经济越发达,经济与货币的联系也越密切,发达的商品经济必然是货币化的经济即货币经济。 第五节货 币 制 度 一、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 货币制度又称“币制”或“货币本位制”,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以法律形式确定的货币流通结构及其组织形式。它的构成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1. 货币材料 规定货币材料是货币制度最基本的内容。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货币金属是整个货币制度的基础。货币制度规定以何种金属铸造本位货币,就称之为该金属本位币制度,如金本位制、银本位制、金银复本位制等。货币材料虽然是由国家规定的,但它是由客观经济发展的进程所决定的。在不兑现的信用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国家不规定单位货币的金属含量,纸币成为流通中商品价值的符号,纸币币值以流通中商品的价值为基础,这就是纸币本位制。 2. 货币名称、货币单位和价格标准 货币名称通常是以习惯形成的。例如,英国的货币名称是“英镑”,美国的为“美元”,中国的为“人民币”等。货币的单位也是由习惯形成的,例如,英国的本位币单位为“镑”,镑以下为“便士”、“先令”等; 中国人民币的单位为“元”,元以下为“角”、“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