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1.1 人类社会发展及其环境问题 环境问题通常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使环境条件发生不利于人类的变化,以致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给人类带来危害的现象。 环境问题一般可分为两类: 一是不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环境承载力,使生态环境质量恶化或自然资源枯竭的现象;二是人口激增、城市化和工农业高速发展引起的环境污染和破坏。总之,它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所引起的问题。 1.1.1 人类社会发展与环境问题的演变 从人类诞生开始就存在着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就出现了环境问题。从古至今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环境问题也在发展变化,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 1. 环境问题萌芽阶段(工业革命以前) 人类在诞生以后很长的岁月里,只是靠采集野果和捕猎动物为生,那时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非常大,主要是以生活活动、以生理代谢过程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转换,主要是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改造环境。如果说那时也发生“环境问题”的话,则主要是由于人口的自然增长和盲目地乱采乱捕、滥用资源而造成生活资料缺乏,引起的饥荒问题。为了解除这种环境威胁,人类被迫学会了吃一切可以吃的东西,以扩大和丰富自己的食谱;或是被迫扩大自己的生活领域,学会适应在新的环境中生活的本领。 随后,人类学会了培育、驯化植物和动物,开始发展农业和畜牧业,这在生产发展史上是一次伟大的革命--农业革命。而随着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也越来越明显地显示出来,但与此同时也发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如大量砍伐森林、破坏草原、刀耕火种、盲目开荒,往往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水旱灾害频繁和沙漠化;又如兴修水利,不合理灌溉,往往引起土壤的盐渍化、沼泽化,以及引起某些传染病的流行。在工业革命以前虽然已出现了城市化和手工业作坊(或工场),但工业生产并不发达,由此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并不突出。 2. 环境问题的发展恶化阶段(工业革命至20世纪40年代)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中叶,生产发展史上又出现了一次伟大的革命--工业革命。它使建立在个人才能、技术和经验之上的小生产被建立在科学技术成果之上的大生产所代替,大幅度地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增强了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能力,大规模地改变了环境的组成和结构,从而也改变了环境中的物质循环系统,扩大了人类的活动领域,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新的环境问题。一些工业发达的城市和工矿区的工业企业,排出了大量的废弃物污染了环境,使污染事件不断发生。例如,1873年至1892年期间,英国伦敦多次发生可怕的有毒烟雾事件;19世纪后期,日本足尾铜矿区排出的废水污染了大片农田;1930年12月,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由于工厂排出的含有SO2的有害气体,在逆温条件下造成了几千人发病、60人死亡的严重大气污染事件;1943年5月,美国洛杉矶市由于汽车排放的碳氢化合物和NOx,在太阳光的作用下,产生了光化学烟雾,造成大多数居民患病、400多人死亡的严重大气污染事件。如果说农业生产主要是生活资料的生产,它在生产和消费中所排放的“三废”是可以纳入物质的生物循环,而能迅速净化、重复利用的,那么工业生产除生产生活资料外,它大规模地进行生产资料的生产,把大量深埋在地下的矿物资源开采出来,加工利用投入环境之中,许多工业产品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排放的“三废”,都是生物和人类所不熟悉,难以降解、同化和忍受的。总之,由于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以后,大工业日益发展,生产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环境问题也随之发展且逐步恶化。 3. 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 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20世纪50年代以后,环境问题更加突出,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接连不断。如1952年12月的伦敦烟雾事件(由居民燃煤取暖排放的SO2和烟尘遇逆温天气,造成5天内死亡人数达4000人的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 1953-1956年日本的水俣病事件(由水俣湾镇氮肥厂排出的含甲基汞的废水进入了水俣湾,人食用了含甲基汞污染的鱼、贝类,造成神经系统中毒,病人口齿不清,步态不稳、面部痴呆、耳聋眼瞎、全身麻木,最后神经失常,患者达180人,死亡达50多人); 1955-1972年日本的骨痛病事件(由日本富山县炼锌厂排放的含Cd废水进入了河流,人喝了含Cd的水,吃了含Cd的米,造成关节痛、神经痛和全身骨痛,最后骨脆、骨折、骨骼软化,饮食不进,在衰弱疼痛中死去,可以说是惨不忍睹。患者超过280人,死亡人数达34人); 1961年日本的四日市哮喘病事件(由四日市石油化工联合企业排放的SO2、碳氢化合物 、NOx和飘尘等污染物造成的大气污染事件,患有支气管哮喘、肺气肿的患者超过500多人,死亡人数达36人)等。这些震惊世界的公害事件,形成了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其一是人口迅猛增加,都市化的速度加快。刚进入20世纪时世界人口为16亿,至1950年增至25亿(经过50年人口约增加了9亿); 50年代之后,1950-1968年仅18年间人口就由25亿增加到35亿(增加了10亿);而后,人口由35亿增至45亿只用了12年(1968-1980年). 1900年拥有7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全世界有299座,到1951年迅速增到879座,其中百万人口以上的大城市约有69座。在许多发达国家中,有半数人口住在城市。 其二是工业不断集中和扩大,能源的消耗大增。1900年世界能源消费量还不到10亿吨煤当量,至1950年就猛增至25亿吨煤当量;到1956年石油的消费量也猛增至6亿吨,在能源中所占的比例加大,又增加了新污染。大工业的迅速发展逐渐形成大的工业地带,而当时人们的环境意识还很薄弱,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出现是必然的。 当时,在工业发达国家因环境污染已达到严重程度,直接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和安全,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激起广大人民的不满,并且也影响了经济的顺利发展。1972年的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对人类认识环境问题来说是一个里程碑。工业发达国家把环境问题摆上了国家议事日程,包括制定法律、建立机构、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20世纪70年代中期环境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城市和工业区的环境质量有明显改善。 4. 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20世纪80年代以后) 环境问题的第二次高潮是伴随全球性环境污染和大范围生态破坏,在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出现的。人们共同关心的影响范围大和危害严重的环境问题有3类: 一是全球性的大气污染,如“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和酸雨;二是大面积生态破坏,如大面积森林被毁、草场退化、土壤侵蚀和荒漠化;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迭起。如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1984年12月),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泄漏事故(1986年4月),莱茵河污染事故(1986年11月)等。在1979-1988年间这类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故就发生了10多起。这些全球性大范围的环境问题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不论是广大公众还是政府官员,也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普遍对此表示不安。1992年里约热内卢环境与发展大会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召开的,这次会议是人类认识环境问题的又一里程碑。 前后两次高潮有很大的不同,有明显的阶段性。 其一,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性、小范围的环境污染问题,如城市、河流、农田污染等;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生态破坏。这些环境问题不仅对某个国家、某个地区造成危害,而且对人类赖以生存的整个地球环境造成危害。这不但包括了经济发达的国家,也包括了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不仅认识到全球性环境问题与自己休戚相关,而且本国面临的诸多环境问题,特别是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等生态恶性循环,是比发达国家的环境污染危害更大、更难解决的环境问题。 其二,就危害后果而言,前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也对经济造成损害,但问题还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损害人类健康,如每分钟因水污染和环境污染而死亡的人数全世界平均达到28人,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经济的持续发展。 其三,就污染源而言,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尚不太复杂,较易通过污染源调查弄清产生环境问题的来龙去脉。只要一个城市、一个工矿区或一个国家下决心,采取措施,污染就可以得到有效控制。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不但分布广,而且来源杂,既来自人类的经济再生产活动,也来自人类的日常生活活动,既来自发达国家,也来自发展中国家。解决这些环境问题只靠一个国家的努力很难奏效,要靠众多国家,甚至全球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行,这就极大地增加了解决问题的难度。 其四,第一次高潮的“公害事件”与第二次高潮的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一是带有突发性,二是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例如,印度博帕尔农药泄漏事件,受害面积达40平方千米,据美国一些科学家估计,死亡人数在0.6万~1万人,受害人数在10万~20万人之间,其中有许多人双目失明或终生残疾,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十亿美元。 1.1.2 当今世界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危害 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生态破坏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它们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成为当今世界环境保护所关注的主要问题。 1. 人口问题 人口的急剧增加可以认为是当前环境的首要问题。近百年来,世界人口的增长速度达到了人类历史上的最高峰,目前世界人口已达60亿!众所周知,人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从生产者的人来说,任何生产都需要大量的自然资源来支持,如农业生产要有耕地、灌溉水源,工业生产要有能源、各类矿产资源、各类生物资源等。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规模必然扩大,一方面所需要的资源要持续增大;另一方面在任何生产中都会有废物排出。而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资源的消耗和废物的排放量也会逐渐增大。 从消费者的人类来说,随着人口的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对土地的占用(如居住、生产食物)会越来越大,对各类资源如矿物能源、水资源等的利用也会急剧增加,当然排出的废物量也会随之增加,从而加重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我们都知道,地球上一切资源都是有限的,即或是可恢复的资源如水、可再生的生物资源等,也有一定的再生速度,在每年中是有一定可供量的。其中尤其是土地资源不仅总面积有限,人类难以改变,而且还是不可迁移的和不可重叠利用的。这样,有限的全球环境及其有限的资源,便将限定地球上的人口也必将是有限的。如果人口急剧增加,超过了地球环境的合理承载能力,则必造成资源短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这些现象在地球上的某些地区已出现了,也正是人类要研究和改善的问题。 2. 资源问题 资源问题是当今人类发展所面临的另一个主要问题。众所周知,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不可缺少的物质依托和条件。然而,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人类正受到某些资源短缺或耗竭的严重挑战。全球资源匮乏和危机主要表现在: 土地资源在不断减少和退化,森林资源在不断缩小,淡水资源出现严重不足,某些矿产资源濒临枯竭等。 1) 土地资源在不断减少和退化 土地资源损失尤其是可耕地资源损失已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发展中国家尤为严重。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耕地和牧场,由于各种原因正在不断减少或退化,而全球可供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已很少,许多地区已经近于枯竭。随着世界人口的快速增长,人均占有的土地资源在迅速下降,这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 据联合国人口机构预测,到2050年,世界人口可能达到94亿,全世界人口迅猛增加,使土地的人口“负荷系数”(为某国家或地区人口平均密度与世界人口平均密度之比)每年增加2%。若按农用面积计算,其负荷系数则每年增加6%~7%,这意味着人口的增长将给本来就十分紧张的土地资源,特别是耕地资源造成更大的压力。 2) 森林资源在不断缩小 森林是人类最宝贵的资源之一,它不仅能为人类提供大量的林木资源,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而且还具有调节气候、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净化大气、保护生物多样性、吸收二氧化碳、美化环境等重要的生态学价值。森林的生态学价值要远远大于其直接的经济价值。 由于人类对森林的生态学价值认识不足,受短期利益的驱动,对森林资源的利用过度,使世界的森林资源锐减,造成了许多生态灾害。 历史上世界森林植被变化最大的是在温带地区。自从大约8000年前开始大规模的农业开垦以来,温带落叶林已减少33%左右。但近几十年中,世界毁林集中发生在热带地区,热带森林正以前所未有的速率在减少。 3) 淡水资源出现严重不足 目前,世界上有43个国家和地区缺水,占全球陆地面积的60%。约有20亿人用水紧张,10亿人得不到良好的饮用水。此外,由于严重的水污染,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张程度。水资源短缺已成为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障碍,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当前,水资源正面临着资源短缺和用水量持续增长的双重矛盾。正如联合国早在1977年所发出的警告: “水不久将成为一项严重的社会危机,石油危机之后下一个危机是水。" 4) 某些矿产资源濒临枯竭 (1) 化石燃料濒临枯竭 化石燃料是指煤、石油和天然气等地下开采出来的能源。当代人类的社会文明主要是建立在化石能源的基础之上的,无论是工业、农业或生活,其繁荣都依附于化石能源。而由于人类高速发展的需要和无知的浪费,化石燃料逐渐走向枯竭,并反过来直接影响人类的文明生活。 (2) 矿产资源匮乏 与化石能源相似,人类不仅无计划地开采地下矿藏,而且在开采过程中浪费惊人,资源利用率很低,导致矿产资源储量不断减少甚至枯竭。 3. 生态破坏 全球性的生态破坏主要包括植被破坏、水土流失、沙漠化、物种消失等。 (1) 植被是全球或某一地区内所有植物群落的泛称。植被破坏是生态破坏的最典型特征之一。植被的破坏(如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不仅极大地影响了该地区的自然景观,而且由此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如生态系统恶化、环境质量下降、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以及自然灾害加剧,进而可能引起土壤荒漠化;土壤的荒漠化又加剧了水土流失,以致形成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 (2) 水土流失是当今世界上一个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据最新估计,最近几年全世界每年有700万~900万hm2的农田因水土流失丧失生产能力,每年有大约几十亿吨流失的土壤在河流河床和水库中淤积。 (3) 土地沙漠化是指非沙漠地区出现的风沙活动、沙丘起伏为主要标志的沙漠景观的环境退化过程。目前全球土地沙漠化的趋势还在扩展,沙化、半沙化面积还在逐年增加。沙漠化的扩展使可利用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降低了养育人口的能力,成为影响全球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 (4) 生物物种消失是全球普遍关注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由于森林、湿地面积锐减和草原退化,使生物物种的栖息地遭到了严重的破坏,生物物种正以空前的速度在灭绝。 迄今已知,在过去的4个世纪中,人类活动已使全球700多个物种绝迹,包括100多种哺乳动物和160种鸟类,其中1/3是19世纪前消失的,1/3是19世纪灭绝的,另1/3是近50年来灭绝的,明显呈加速灭绝之势。 4. 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作为全球性的重要环境问题,主要指的是温室气体过量排放造成的气候变化、臭氧层破坏、广泛的大气污染和酸沉降、海洋污染等。 (1) 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规模空前扩大,向大气层排放了大量的微量组分(如CO2、CH4、N2O、CFCs等),大气中的这些微量成分能使太阳的短波辐射透过,地面吸收了太阳的短波辐射后被加热,于是不断地向外发出长波辐射,又被大气中的这些组分所吸收,并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放射回地面,使地面的辐射不至于大量损失到太空中去。因为这种作用与暖房玻璃的作用非常相似,称为温室效应。这些能使地球大气增温的微量组分称为温室气体。温室气体的增加可导致气候变暖。研究表明,CO2浓度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气温将上升(3±1.5) ℃。气候变暖会影响陆地生态系统中动植物的生理和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使农业生产能力下降。干旱和炎热的天气会导致森林火灾的不断发生和沙漠化过程的加强。气候变暖还会使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大量沿海城市、低地和海岛将被水淹没,洪水不断。气候变暖会加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2) 处于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是地球的一个保护层,它能阻止过量的紫外线到达地球表面,以保护地球生命免遭过量紫外线的伤害。然而,自1958年以来,科学家发现高空臭氧有减少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这种趋势更为明显。1985年英国科学家Farmen等人在南极上空首次观察到臭氧浓度减少超过30%的现象,并称其为“臭氧空洞”。造成臭氧层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向大气中排放的氯氟烷烃化合物(氟利昂,CFCs) 、溴氟烷烃化合物(哈龙,CFCB)及氧化亚氮(N2O) 、四氯化碳(CCl4)、甲烷(CH4)等能与臭氧(O3)起化学反应,以致消耗臭氧层中臭氧的含量。研究表明,平流层臭氧浓度减少1%,地球表面的紫外线强度将增加2%,紫外线辐射量的增加会使海洋浮游生物和虾蟹、贝类大量死亡,造成某些生物绝迹;还会使小麦、水稻等农作物减产;使人类皮肤癌发病率增加3%~5%,白内障发病率将增加1.6%,这将对人类和生物产生严重危害。有学者认为平流层中O3含量减至1/5时,将成为地球存亡的临界点。 (3) 在地球演化过程中,大气的主要化学成分O2、CO2在环境化学过程中起着支配作用,其中CO2的分压在一定的大气压下与自然状态下的水的pH有关。由于与105Pa下的二氧化碳分压相平衡的自然水系统pH为5.6,故pH<5.6的沉降才能认为是酸沉降。因此,大气酸沉降是指pH<5.6的大气化学物质通过降水、扩散和重力作用等过程降落到地面的现象或过程。通过降水过程表现的大气酸沉降称为湿沉降,它最常见的形式是酸雨。通过气体扩散、固体物降落的大气酸沉降称为干沉降。 酸雨或酸沉降导致的环境酸化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环境污染问题之一。伴随着人口的快速增长和迅速的工业化,酸雨和环境酸化问题一直呈发展趋势,影响地域逐渐扩大,由局地问题发展成为跨国问题,由工业化国家扩大到发展中国家。目前,世界酸雨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和中国西南部3个地区。形成酸雨的原因主要是由人类排入大气中的NOx和SOx的影响所致。 可以说,哪里有酸雨,哪里就有危害。酸雨是空中死神、空中杀手、空中化学定时炸弹,它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如酸雨可引起江、河、湖、水库等水体酸化,影响水生动植物的生长,当湖水pH降到5.0以下时,湖泊将成为无生命的死湖;酸雨可使土壤酸化,有害金属(Al、Cd)溶出,使植物体内有害物质含量增高,对人体健康构成危害,尤其是植物叶面首当其冲,受害最为严重,直接危害农业和森林草原生态系统,瑞典每年因酸雨损失的木材达450万m3;酸雨可使铁路、桥梁等建筑物的金属表面受到腐蚀,降低使用寿命。酸雨会加速建筑物的石料及金属材料的风化、腐蚀,使主要为CaCO3成分的纪念碑、石刻壁雕、塑像等文化古迹受到腐蚀和破坏;酸化的饮用水对人的健康危害更大、更直接。 (4) 海洋污染是目前海洋环境面临的最重大问题。目前局部海域的石油污染、赤潮、海面漂浮垃圾等现象非常严重,并有扩展到全球海洋的趋势。据估计,输入海洋的污染物,有40%是通过河流输入的,30%是由空气输入的,海运和海上倾倒各占10%左右。人类每年向海洋倾倒600万~1000万t石油、1万t汞、100万t有机氯农药和大量的氮、磷等营养物质。 海洋石油污染不仅影响海洋生物的生长、降低海滨环境的使用价值、破坏海岸设施,还可能影响局部地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和降低海洋的自净能力。据实测,每滴石油在水面上能够形成0.25m2的油膜,每吨石油可能覆盖5×106m2的水面。油膜使大气与水面隔绝,减少进入海水的氧的数量,从而降低海洋的自净能力。油膜覆盖海面还会阻碍海水的蒸发,影响大气和海洋的热交换,改变海面的反射率,减少进入海洋表层的日光辐射,对局部地区的水文气象条件可能产生一定的影响。海洋石油污染的最大危害是对海洋生物的影响,油膜和油块能粘住大量鱼卵和幼鱼,使鱼卵死亡、幼鱼发生畸形,还会使鱼、虾类产生石油臭味;使水产品品质下降,造成经济损失。 由氮、磷等营养物聚集在浅海或半封闭的海域中,可促使浮游生物过量繁殖,发生赤潮现象。我国自1980年以后发生赤潮达30多起,1999年7月13日,辽东湾海域发生了我国有史以来最大的一次赤潮,面积达6300km2. 赤潮的危害主要表现在: 赤潮生物可分泌粘液,粘附在鱼类等海洋动物的鱼鳃上,妨碍其呼吸导致鱼类窒息死亡;赤潮生物可分泌毒素,使生物中毒或通过食物链引起人类中毒;赤潮生物死亡后,其残骸被需氧微生物分解,消耗水中溶解氧,造成缺氧环境,促进厌氧气体(NH3、H2S、CH4)的形成,引起鱼、虾、贝类死亡;赤潮生物吸收阳光,遮盖海面(几十厘米),使水下生物得不到阳光而影响其生存和繁殖;引起海洋生态系统结构变化,造成食物链局部中断,破坏海洋的正常生产过程。 海水中的重金属、石油、有毒有机物不仅危害海洋生物,并能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破坏海洋旅游资源。 1.2 人类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环境保护是一项范围广、综合性强、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又有自己独特对象的工作。概括起来说,环境保护就是利用现代环境科学的理论与方法,协调人类和环境的关系,解决各种环境问题,是保护、改善和创建环境的一切人类活动的总称。人类社会在不同历史阶段和不同国家或地区有各种不同的环境问题,因而环境保护工作的目标、内容、任务和重点,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国家是不同的。 1.2.1 世界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近百年来,世界各国,主要是发达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大致经历了4个发展阶段。 1. 限制阶段(20世纪50年代以前) 自工业革命到20世纪40年代,人类对自然资源与能源的合理利用缺乏认识,以粗放型的生产方式生产工业产品,造成自然资源与能源的巨大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20世纪50年代前后,相继发生了比利时马斯河谷烟雾、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美国多诺拉镇烟雾、英国伦敦烟雾、日本水俣病和骨痛病、日本四日市大气污染和米糠油污染事件,即所谓的八大公害事件。由于当时尚未搞清这些公害事件产生的原因和机理,所以一般只是采取限制措施。如英国伦敦发生烟雾事件后,制定了法律,限制燃料使用量和污染物排放时间。 2. “三废”治理阶段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发达国家环境污染问题更加突出,环境保护成了举世瞩目的国际性大问题,于是各发达国家相继成立环境保护专门机构。但因当时的环境问题还只是被看做工业污染问题,所以环境保护工作主要就是治理污染源、减少排污量。因此,在法律措施上,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规和标准,加强法治。在经济措施上,采取给工厂企业补助资金,帮助工厂企业建设净化设施;并通过征收排污费或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解决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问题。在这个阶段,经过大量投资,尽管环境污染有所控制,环境质量有所改善,但所采取的尾部治理措施从根本上来说是被动的,因而收效并不显著。 3. 综合防治阶段 1972年6月5日至16日,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并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这次会议成为人类环境保护工作的历史转折点,它加深了人们对环境问题的认识,扩大了环境问题的范围。宣言指出,环境问题不仅仅是环境污染问题,还应该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问题。另外,它冲破了以环境论环境的狭隘观点,把环境与人口、资源和发展联系在一起,从整体上来解决环境问题。对环境污染问题,也开始实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从单项治理发展到综合防治。1973年1月,联合国大会决定成立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负责处理联合国在环境方面的日常事务工作。 4. 规划管理阶段 20世纪80年代初,由于发达国家经济萧条和能源危机,各国都急需协调发展、就业和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并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这一阶段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是: 制定经济增长、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长期政策。其特点是: 重视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对环境规划措施,既要求促进经济发展,又要求保护环境;既要求有经济效益,又要有环境效益。即要在不断发展经济的同时,不断改善和提高环境质量。 这一时期,许多国家在治理环境污染上都进行了大量投资。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用于环境保护的费用约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2%;发展中国家为0.5%~1%。环境保护在宏观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既有经济效益,又有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但在微观上,尤其在某些污染型工业和城市垃圾治理等方面,环境污染治理投资较高,运营费用较大,对产品成本有些影响,对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个重要的制约因素。 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标志着世界环境保护工作又迈上了新的征途: 即环境保护的目标是探求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协调方法,从而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至此,环境保护工作已从单纯治理污染扩展到人类发展、社会进步这个更广阔的范围,“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成为当今世界环境保护工作的主题。此后的十几年里,人们在不断探索和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体现“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环境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如各国相继颁布和实施了清洁生产、生态产业和循环经济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并将环境规划纳入了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 1.2.2 中国环境保护的发展历程 中国的环境保护起步虽然较晚但成就突出,具有自己的特色。从1973年至今共经历了3个阶段。 1. 中国环保事业的起步(1973-1978年) 中国的文化大革命导致了一场长期性和全局性的灾难,国民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环境污染和破坏也达到了严重的程度。在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迅速蔓延的时候,中国于1972年发生了几起较大的环境事件。 大连湾污染告急,涨潮一片黑水,退潮一片黑滩,因污染荒废的贝类滩涂达330hm2多,每年损失海参1万多千克,贝类10万多千克,蚬子150多万千克;北京发生了鱼污染事件,市场出售的鱼有异味,经调查是官厅水库的水受污染造成的。此外,还发生了松花江水系污染报警。一些渔民食用江中含汞的鱼类、贝类,已经出现了水俣病(甲基汞中毒)的征兆。 根据时任总理周恩来的指示,中国派代表团参加了1972年6月5日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通过这次会议,使中国代表团的成员比较深刻地了解到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影响。中国高层的决策者们开始认识到中国也存在着严重的环境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1973年8月5-20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 第一次全国环保会议的历史贡献具体表现为取得了3项主要成果: 一是向全国人民、也向全世界表明了中国不仅认识到存在环境污染,且已到了比较严重的程度,而且有决心去治理污染。会议作出了环境问题“现在就抓,为时不晚”的明确结论。 二是审议通过了“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利用、化害为利,依靠群众、大家动手,保护环境、造福人民”的32字环境保护方针。 三是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环境保护文件《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后经国务院以“国发〔1973〕158号”文批转全国。 《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试行)》(以下简称《规定》)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国务院批转的具有法规性质的文件。《规定》共10条,第1和第2条提出“做好全面规划,工业合理布局”;第3条“逐步改善老城市的环境”,要求保护水源,消烟除尘,治理城市“四害”,消除污染;第4条“综合利用,除害兴利”,规定预防为主治理工业污染,要求努力改革工艺,开展综合利用,并明确规定: “一切新建、扩建和改建企业,防治污染项目,必须和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 (即“三同时”) 其余各条则是加强土壤和植被的保护;加强水系和海域的管理;植树造林,绿化祖国;开展环保科研和宣传教育;开展环境监测工作,落实环保投资、设备和材料等。 这一时期的环境保护工作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 全国重点区域的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途径的研究 主要有: ①北京西北郊污染源调查及环境质量评价研究; ②北京东南郊污染源调查、环境质量评价及污染防治途径的研究,这是在总结西北郊工作经验基础上进行的,强调了污染防治途径研究的重要性。此外,沈阳市、南京市等也开展了类似的研究工作。 在水域、海域方面开展了蓟运河、白洋淀、鸭儿湖污染源调查,以及渤海、黄海的污染源调查。 (2) 开展了以水、气污染治理和“三废”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环保工作 主要是保护城市饮用水源和消烟除尘,并大力开展工业“三废”的综合利用。 (3) 制定环境保护规划和计划 自1974年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成立之日起,为了尽快控制环境恶化,改善环境质量,1974-1976年连续下发了三个制定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并提出了“5年控制,10年解决”的长远规划目标。尽管因缺乏科学的预测分析,目标不切合实际,但仍是一大进步。 (4) 逐步形成一些环境管理制度,制定了“三废”排放标准 1973年“三同时”制度逐步形成并要求企事业单位执行;1973年8月国家计委在上报国务院的《关于全国环境保护会议情况的报告》中明确提出: 对污染严重的城镇、工业企业、江河湖泊和海湾,要一个一个地提出具体措施,限期治好。1978年由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联合提出了一批限期治理的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名单,并于当年10月下达。 为了加强对工业企业污染的管理,做到有章可循,1973年11月17日,由国家计委、国家建委、卫生部联合颁布了中国第一个环境标准--《工业“三废”排放试行标准》 (GBJ 4-1973) 。这是一种浓度控制标准,共4章19条。 2. 改革开放时期环保事业的发展(1979-1992年) 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实现了全党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变,开创了改革开放和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改革创新的新时期。 1978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批准了国务院环境保护领导小组的《环境保护工作汇报要点》,要点指出: “消除污染,保护环境,是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实现四个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绝不能走先建设、后治理的弯路。我们要在建设的同时就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这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第一次以党中央的名义对环境保护作出的指示,它引起了各级党组织的重视,推动了中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1983年12月31日至1984年1月7日,在北京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次会议是中国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转折点,为中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作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 环境保护基本国策的确立 在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当时担任副总理的李鹏代表国务院宣布: 环境保护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一项战略任务,是一项基本国策。从而确定了环境保护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2) “三同步”、“三统一”战略方针的提出 根据我国的国情,会议制定了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战略方针,提出: “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的统一”。有的环保专家认为这项战略方针实质上是环境保护工作的总政策。因为这项方针是环境保护总的出发点和归宿。环境保护总的出发点是在快速发展经济、搞好经济建设的同时,保护好环境。这就要同步规划、同步实施,促进同步协调发展。而最后的落脚点和归宿,是“三个效益”的统一。 (3) 确定了符合国情的三大环境政策 中国绝不能走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而由于人口众多、底子薄,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又不可能拿出大量资金用于污染治理。会议确定把强化环境管理作为当前环境保护的中心环节,提出了符合国情的三大环境政策,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 (4) 提出了到20世纪末的环保战略目标 会议提出: 到2000年,力争全国环境污染问题基本得到解决,自然生态基本达到良性循环,城乡生产生活环境优美、安静,全国环境状况基本上同国民经济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相适应。虽然在此之后对这个战略目标做过调整,但奋斗目标的提出为环保工作指明了方向,有利于调动广大干部和人民群众的积极性。 在这一阶段中国的环保政策体系已初步形成,如图1-1所示。 图1-1 环保政策体系示意图 三大环境政策的下一个层次包括环境经济政策、生态保护政策、环境保护技术政策、工业污染控制政策,以及相关的能源政策、技术经济政策等。 环境保护法规体系也初步形成,如图1-2所示。 图1-2 中国环境保护法规体系示意图 1989年4月底至5月初在北京召开了第三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是一次开拓创新的会议,其历史贡献主要表现如下。 (1) 提出努力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 20世纪80年代末,环境问题更加成为举世瞩目的重大问题,在环境保护工作实践中,我国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经验。为了进一步推动环境保护工作上新台阶,这次会议明确提出: “努力开拓有中国特色的环境保护道路”. (2) 总结确定了8项有中国特色的环境管理制度 按照其在环境管理运行机制中的作用,8项环境管理制度可分为3组。 ① 贯彻“三同步”方针,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制度 主要包括环境影响评价及“三同时”制度。这两项制度结合起来是防止新污染产生的两个有力的制约环节,可保证经济建设与环境建设同步实施,达到同步协调发展的目标。 ② 控制污染,以管促治的制度 主要包括排污收费、排污申报登记及排污许可证制度、污染集中控制,以及限期治理四项制度。 ③ 环境责任制与定量考核制度 主要包括环境目标责任制、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两项制度。 3. 可持续发展时代的中国环境保护(1992年以后) 1992年在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至此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全世界各国的共识,世界已进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可持续发展时代的重要特征是环境原则已成为经济活动中的重要原则。 (1) 国际贸易中的环境原则 这项原则是指投放市场的商品(各类产品),必须达到国际规定的环境指标。发达国家的政府实行环境标志制度(环发大会后我国也已开始实行),即对达到环境指标要求的产品颁发环境标志。在国际贸易中将采取限制数量、压低价格甚至禁止进入市场等方法控制无环境标志的产品进口。 (2) 工业生产发展的环境原则 1989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决定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清洁生产。1991年10月在丹麦举行了生态可承受的(生态可持续性)工业发展部长级会议。因而,推行清洁生产、实现生态可持续工业生产成为工业生产发展的环境原则。生态可持续性工业发展,要求经济增长方式要进行根本性转变,即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控制工业污染的最佳途径。 (3) 经济决策中的环境原则 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必须推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环境经济综合决策)。即在整个经济决策的过程中都要考虑生态要求,控制开发建设的强度不超出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从而使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这一时期于1996年7月在北京又召开了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这次会议对于部署落实跨世纪的环境保护目标和任务,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议进一步明确了控制人口和保护环境是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两项基本国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摆在重要位置。江泽民同志和李鹏同志都在会议上做了重要讲话。江泽民同志指出: 环境保护是关系我国长远发展和全局性的战略问题。在加快发展中绝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牺牲环境为代价。并强调要做好5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节约资源,二是控制人口,三是建立合理的消费结构,四是加强宣传教育,五是保护自然生态。李鹏同志在讲话中首先重申了1996年3月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跨世纪的环境保护目标,这就是: 2000年,力争使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部分城市和地区的环境质量有所改善;2010年,基本改变环境恶化的状况,城乡环境有明显的改善。然后,李鹏同志强调了实现环境保护奋斗目标的“四个必须”,即: 必须严格管理,必须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逐步增加环保投入,必须加强环境法制建设。 这次会议提出了两项重大举措: 其一,“九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这项举措实质上是对12种主要污染物(烟尘、粉尘、SO2、COD、石油类、汞、镉、六价铬、铅、砷、氰化物及工业固体废物)的排放量进行总量控制,要求其2000年的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批准的水平。 其二,中国跨世纪绿色工程规划。这项举措是《国家环境保护“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九五”环保计划》的具体化。它有项目、有重点、有措施,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对“六五”、“七五”、“八五”历次环保5年计划的创新和突破,也是同国际接轨的作法。 第四次全国环保会议后,国务院又发布了《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 . 《决定》具有明显的特点。 (1) 目标明确。《决定》规定: 到2000年,全国所有工业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要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标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要使本辖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总量指标内,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趋势得到基本控制;直辖市及省会城市、经济特区城市、沿海开放城市和重点旅游城市的环境空气、地面水环境质量,按功能区分别达到国家规定的有关标准(概括为“一控双达标”) . (2) 重点突出。《决定》提出: 污染防治的重点是控制工业污染;重点保护好饮用水源,水域污染防治的重点是三湖(太湖、巢湖、滇池)和三河(淮河、海河、辽河);大气污染防治主要是燃煤产生的大气污染,重点控制二氧化硫和酸雨加重的趋势(依法尽快划定酸雨控制区和二氧化硫污染控制区). (3) 《决定》要求高、可操作性强。国务院《决定》中明确规定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共10条,要求很高、政策性很强。但这10条内容都是经过有关部门反复讨论、协调形成的统一意见,可操作性强。 1999年3月,在北京召开了“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这是一次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部署,表明了中央领导解决好中国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决心。 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指出: “促进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控制人口增长,保护自然资源,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跨世纪发展目标,必须始终注意处理好经济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严重,已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必须从战略的高度深刻认识处理好经济建设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的重要性,把这件事关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大事作为紧迫任务,坚持不懈地抓下去。 "1999年是‘一控双达标’的关键一年,要逐个地区、逐个城市、逐个企业地狠抓落实。 “要全面落实《全国生态建设规划》,抓紧编制和实施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客观情况,采取不同的保护措施。" 2002年11月8-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举行。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中,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写入了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强调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必须使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2005年10月8-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在京召开,全会提出: 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认真解决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的环境问题,在全社会形成资源节约的增长方式和健康文明的消费模式。 2005年12月3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 《决定》指出,要充分认识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意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工作,协调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的长效机制,加强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领导。 2006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批准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纲要》要求在“十一五”时期,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将污染减排指标完成情况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体系,作为政府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和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的重要内容。 2007年10月15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并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了党代会的政治报告。这更有利于着力解决中国发展新阶段面临的一些突出问题。 2009年1月1日起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标志着我国循环经济工作也步入了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循环经济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实践途径,对处于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期的中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必然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我国政府将循环经济规划的内容纳入其中,更强调要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把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放在更突出的位置。 1.3 可持续发展1.3.1 可持续发展思想的由来 发展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永恒主题。 人类在经历了对自然顶礼膜拜、唯唯诺诺的漫长历史阶段之后,通过工业革命,铸就了驾驭和征服自然的现代科学技术之剑,从而一跃成为大自然的主宰。可就在人类为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的累累硕果沾沾自喜之时,却不知不觉地步入了自身挖掘的陷阱。种种始料不及的环境问题击破了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美好神话,固有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受到了强大的冲击,传统的发展模式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历史把人类推到了必须从工业文明走向现代新文明的发展阶段。可持续发展思想在环境与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中逐步形成。 1. 古代朴素的可持续性思想 可持续性(sustainability)的概念渊源已久。早在公元前3世纪,杰出的先秦思想家荀况在《王制》中说: “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鳇孕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这是自然资源有序利用思想的反映,春秋时在齐国为相的管仲,从发展经济、富国强兵的目标出发,十分注意保护山林川泽及其生物资源,反对过度采伐。他说: “为人君而不能谨守其山林,菹泽、草莱,不可为天下王。" 1975年在湖北云梦睡虎地11号秦墓中发掘出110多枚竹简,其中的《田律》清晰地体现了可持续性发展的思想。因此,“与天地相参”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生态意识的目标和思想,也是可持续性的反映。 西方一些经济学家如马尔萨斯、李嘉图和穆勒等的著作中也比较早认识到人类消费的物质限制,即人类的经济活动范围存在的生态边界。 2.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现代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源于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逐步认识和热切关注。其产生背景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和资源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类已不同程度地尝到了环境破坏的后果,因此,在探索环境与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可持续发展思想。在这一过程中有几件事的发生具有历史意义。 1) 《寂静的春天》--对传统行为和观念的早期反思 20世纪中叶,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加重,特别是西方国家公害事件的不断发生,环境问题频频困扰着人类。 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echel Karson)在潜心研究美国使用杀虫剂所产生的种种危害之后,于1962年发表了环境保护科普著作《寂静的春天》 (Silent Spring)。作者通过对污染物DDT等的富集、迁移、转化的描写,阐明了人类同大气、海洋、河流、土壤、动植物之间的密切关系,初步揭示了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她告诉人们: “地球上生命的历史一直是生物与其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历史……,只有人类出现后,生命才具有了改造其周围大自然的异常能力。在人类对环境的所有袭击中,最最令人震惊的,是空气、土地、河流以及大海受到各种致命化学物质的污染。这种污染是难以清除的,因为它们不仅进入了生命赖以生存的世界,而且进入了生物组织内。”她还向世人呼吁,我们长期以来行驶的道路,容易被人误认为是一条可以高速前进的平坦、舒适的超级公路,但实际上,这条路的终点却潜伏着灾难,而另外的道路则为我们提供了保护地球的最后唯一的机会。这“另外的道路”究竟是什么样的,卡逊没能确切告诉我们,但作为环境保护的先行者,卡逊的思想在世界范围内较早地引发了人类对自身的传统行为和观念进行比较系统和深入地反思。 2) 《增长的极限》--引起世界反响的“严肃忧虑” 1968年,来自世界各国的几十位科学家、教育家和经济学家等学者聚会罗马,成立了一个非正式的国际协会--罗马俱乐部(The Club of Rome) 。它的工作目标是: 关注、探讨与研究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使国际社会对人类面临的社会、经济、环境等诸多问题有更深入的理解,并在现有全部知识的基础上推动采取能扭转不利局面的新态度、新政策和新制度。 受罗马俱乐部的委托,以麻省理工学院梅多斯(Dennis L.Meadows)为首的研究小组,针对长期流行于西方的高增长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于1972年提交了俱乐部成立后的第一份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报告深刻阐明了环境的重要性以及资源与人口之间的基本联系。报告认为: 由于世界人口增长、粮食生产、工业发展、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这五项基本因素的运行方式是指数增长而非线性增长,全球的增长将会因为粮食短缺和环境破坏于下世纪某个阶段内达到极限。就是说,地球的支撑力将会达到极限,经济增长将发生不可控制的衰退。因此,要避免因超越地球资源极限而导致世界崩溃的最好方法是限制增长,即“零增长”. 《增长的极限》一发表,在国际社会特别是在学术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该报告在促使人们密切关注人口、资源和环境问题的同时,因其反增长情绪而遭受到尖锐的批评和责难。因此,引发了一场激烈的、旷日持久的学术之争。一般认为,由于种种因素的局限,《增长的极限》的结论和观点存在十分明显的缺陷。但是,报告所表现出的对人类前途的“严肃的忧虑”以及唤起人类自身的觉醒,其积极意义却是毋庸置疑的。它所阐述的“合理、持久的均衡发展”,为孕育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提供了土壤。 3) 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人类对环境问题的正式挑战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来自世界113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汇聚一堂,共同讨论环境对人类的影响问题。这是人类第一次将环境问题纳入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政治的事务议程。大会通过的《人类环境宣言》宣布了37个共同观点和26项共同原则。它向全球呼吁: 现在已经到达历史上这样一个时刻,我们在决定世界各地的行动时,必须更加审慎地考虑它们对环境产生的后果。由于无知或不关心,我们可能给生活和幸福所依靠的地球环境造成巨大的无法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护和改善人类环境是关系到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幸福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是全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希望和各国政府的责任,也是人类的紧迫目标。各国政府和人民必须为全体人民和自身后代的利益而作出共同的努力。 作为探讨保护全球环境战略的第一次国际会议,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的意义在于唤起了各国政府对环境问题,特别是对环境污染的觉醒和关注。尽管大会对整个环境问题的认识比较粗浅,对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尚未确定,尤其是没能找出问题的根源和责任,但是,它正式吹响了人类共同向环境问题挑战的进军号。各国政府和公众的环境意识,无论在广度上还是深度上都向前迈进了一步。 4) 《我们共同的未来》--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重要飞跃 20世纪80年代伊始,联合国本着必须研究自然的、社会的、生态的、经济的以及利用自然资源过程中的基本关系,确保全球发展的宗旨,于1983年3月成立了以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G.H.Brundland)任主席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WHED)。联合国要求其负责制定长期的环境对策,研究能使国际社会更有效地解决环境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经过3年多的深入研究和充分论证,该委员会于1987年向联合国大会提交了研究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 《我们共同的未来》分为“共同的问题”、“共同的挑战”、“共同的努力”三大部分。报告将注意力集中于人口、粮食、物种和遗传资源、能源、工业和人类居住等方面。在系统探讨了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重大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之后,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报告深刻指出,在过去,我们关心的是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而现在,我们正迫切地感到生态的压力对经济发展所带来的重大影响。因此,我们需要有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不是一条仅能在若干年内、在若干地方支持人类进步的道路,而是一直到遥远的未来都能支持全球人类进步的道路。这实际上就是卡逊在《寂静的春天》中没能提供答案的、所谓“另外的道路”,即“可持续发展道路”. 布伦特兰鲜明、创新的观点,把人类从单纯考虑环境保护引导到把环境保护与人类发展切实结合起来,实现了人类有关环境与发展思想的飞跃。 5) 《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环境与发展的里程碑 从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召开到1992年的20年间,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已由单纯注重环境问题逐步转移到环境与发展二者的关系上来,而这一主题必须由国际社会广泛参与。在这一背景下,联合国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