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 础 篇 第一章 企业信息化 【本章学习目标】  了解企业信息化的含义、应用系统、发展历程和企业信息化融合的概念;  掌握诺兰模型,了解企业信息化的规划与实施方法;  了解企业信息化的技术基础。 第一节企业信息化概述 〖*4/5〗一、 企业信息化的含义 企业信息化,是一种先进的管理理念,它是综合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自动化技术和管理技术,将企业各个部门中的人、技术和经营管理活动,以及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有机集成,及时为企业的决策层、战略层和战术层提供准确而有效的信息数据,以便对需求做出迅速的反应,其本质是加强企业的经济效益和核心竞争力,如图1-1所示。企业信息化的概念是发展的,它是一个逐步融合的过程。最初,企业信息化是信息技术和管理方式的融合,历经技术融合、数据融合、功能融合和产品融合。目前,企业信息化已逐步进入全面融合的阶段。具体到一个企业,企业信息化就是要实现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管理方式的网络化、决策支持的智能化、商务运营的电子化。 二、 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 按照不同的应用领域,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可以大致分为制造自动化分系统、工程设计自动化分系统、管理信息化分系统、质量保证分系统以及计算机网络和数据库分系统,如图1-2所示。本节主要从生产和经营管理的角度,对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中的管理信息化分系统进行论述。管理信息化是指将信息技术用于企业管理,对企业生产经营诸要素进行优化组合和合理配置,使生产和经营活动过程中的任务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均处于最佳状态。管理信息化包含的内容很多,如物料需求计划、制造资源计划、企业资源计划、供应链管理和客户关系管理。由于企业资源计划是在物料需求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本节对物料需求计划和制造资源计划不再赘述。 〖1〗〖2〗 〖3〗企业信息化融合——基于SCM、ERP、CRM集成 第一章企业信息化 〖3〗 图1-1企业信息化全景 图1-2企业信息化应用系统分类 (一) 供应链管理系统 供应链管理(supply chain management,SCM)由Michael E.Porter于1985年提出,它通过前馈的信息流(需方向供方流动,如订货合同、加工单、采购单等)和反馈的物料流及信息流(供方向需方的物料流及伴随的供给信息流,如提货单、入库单、完工报告等),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模式。从组织内部来看,供应链包括采购、制造、分销等部门,被称为内部供应链。从组织外部来看,供应链包含了原材料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最终用户,被称为外部供应链。 (二) 企业资源计划系统 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在20世纪90年代首先由Gartner Group公司提出,它是通过反馈的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把客户需要和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供应商的资源整合在一起,按用户需要进行经营管理一体化管理的信息系统。 (三)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客户关系管理(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CRM)由Gartner Group公司于1999年提出,它强调把客户作为自身经营的核心,全心全意为客户服务,围绕着客户来开展业务。它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相关业务功能进行重新设计,并对相关工作流程进行重组,以达到留住老客户、吸引新客户、提高客户利润贡献度的目的。 (四) 系统融合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许多企业都建立了自己的信息系统,如OA、SCM、ERP、CRM等,完成了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初步融合。这些系统各有侧重点,如供应链侧重于企业外部管理,ERP侧重于企业内部管理,CRM转向以客户为中心,而它们之间又存在很多交叉,如重复的数据和信息,由于每个系统都独立运行,造成企业内部的一个个“信息孤岛”,相互之间无法进行信息共享,阻碍了企业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市场和客户,企业需要将这些信息系统的业务流程及数据信息进行融合,即实现企业信息化融合。企业信息化融合是现在企业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趁势。 三、 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随着信息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信息化应用在企业中的重点也发生转移,从单纯关注企业内部生产管理这一环节向关注新网络环境下的企业和商务活动的全过程转移。本书将企业信息化应用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如图1-3所示。 图1-3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1997年之前,企业内部信息化阶段,主要是以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企业资源计划)为代表的单个企业内部的应用。ERP是面向交易的管理系统,通过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帮助企业实现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并提高财务统计等业务的效率。但由于IT(Information technology,信息技术)发展的限制,企业之间难以通过信息系统进行有效沟通,企业信息化难以突破不同企业之间的组织边界。即使是在跨地区经营的企业内部也往往由于系统运行成本过高而难以建立企业一体化应用,企业信息化受地理位置的约束,仅局限于企业内部。 第二阶段,1998—2003年,企业外部信息化阶段。由于Internet的普及,电子商务成为企业信息化的主流应用。这一阶段基于Web技术的各种企业信息化系统为企业跨越组织边界、跨越地域限制,为企业真正实现供应链管理SCM(supply chain management,供应链管理)提供了可能。这时的企业信息化主要分两个方向向外扩展: 一是基于Internet的采购管理,实现企业与供应商之间的网上采购业务、竞购、拍卖和反拍卖等; 二是客户关系管理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定位于产品的整个营销过程的管理,包括市场活动、营销过程与售后服务三大环节。 第三阶段,2004—2007年,企业协同信息化阶段。企业协同信息化,是指企业利用前沿技术,与关键的交易伙伴共享业务流程、决策、作业程序和数据,共同开发全新的产品、市场和服务,提高竞争优势。 第四阶段,2007年至今,新环境下企业信息化融合阶段。在新经济时代,由于物联网、云计算和信息融合技术的普及,企业信息化呈现出融合趋势。在新环境下,企业将得以更有效地管理当今错综复杂的企业生态系统和关注企业内外交易各方的同步作业。 四、 企业信息化融合 企业信息化是国民经济信息化的基础。企业信息化融合即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综合集成,建立现代经营管理体系,推进各环节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加强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是推进企业信息化融合的主要措施。 所谓系统集成(system integration,SI),就是通过结构化的综合布线系统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将各个分离的设备(如个人计算机)、功能和信息等集成到相互关联的、统一和协调的系统之中,使资源达到充分共享,实现集中、高效、便利的管理。系统集成应采用功能集成、网络集成、软件界面集成等多种集成技术。系统集成实现的关键在于解决系统之间的互连和互操作性问题,它是一个多厂商、多协议和面向各种应用的体系结构。这需要解决各类设备、子系统间的接口、协议、系统平台、应用软件等与子系统、建筑环境、施工配合、组织管理和人员配备相关的一切面向集成的问题,如图1-4所示。 图1-4系统集成 各个具体应用(如应用系统、业务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视频会议等)通过应用集成和数据集成与综合数据库、原有数据库进行业务和数据的交互。各个具体的功能模块通过Portlet(门户组件)被整合到门户中。门户和后台的具体应用结合向用户提供业务支持。门户中的所有应用都被纳入到认证网关以及开放、统一的安全框架中。用户通过浏览器、掌上计算机(PDA)等方式,访问门户和网站,网站的应用也可以被其他系统所使用。系统通过门户和网站,向用户提供交互的接口。 第二节企业信息化理论与方法 〖*4/5〗一、 企业信息化的内容 企业信息化内容是指企业在作业、管理、经营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和各个领域,采用计算机、通信和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充分开发、广泛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逐步实现企业运行的全面自动化,伴随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成,建成现代企业的过程。企业信息化内容结构如图1-5所示。 图1-5企业信息化内容结构 二、 诺兰模型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一般都要经历从初级到成熟的成长过程,因此不同的企业的信息化发展阶段也有所不同。对于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阶段,比较著名的模型有两个,一个是世界银行报告中提出的信息技术的扩散模型,另一个是诺兰模型,后者的影响更深远一些。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诺兰(R.Nolan)根据大量历史资料与对实际发展情况的考察,提出了信息系统发展的六阶段论,即所谓的诺兰模型,如图1-6所示。 图1-6诺兰模型 (1) 初始阶段,指企业购置第一台计算机并初步开发管理应用程序。在这个阶段,人们对计算机的作用从不很了解到初步认识,只有个别人具有初步使用计算机的能力。企业引进少量的计算机并尝试应用于财务、统计、库存等方面。 (2) 蔓延阶段,指计算机的应用开始蔓延到企业大多数部门,一些简单的信息系统得到开发和利用。初始阶段计算机应用的成功,使人们对于计算机技术产生了兴趣,逐步开发了大量的管理应用程序,提高了事务处理的效率。这一阶段中数据处理能力发展最为迅速,但由于企业各部门独立开发应用程序,出现了数据的冗余、不一致和难以共享的问题。 (3) 控制阶段, 出于控制数据处理费用的需要,由企业领导和职能部门负责人组成一个正式领导小组,控制其内部活动,启动项目管理计划和系统发展方法。领导小组对应用程序的开发进行控制,统一制定企业信息系统的发展规划,特别是利用数据库技术解决数据共享问题。 (4) 集成阶段, 在控制的基础上,对子系统中的硬件进行重新连接,建立集中式的数据库及能够充分利用和管理各种信息的集成化系统。企业通过总结经验教训,开始认真地运用系统的方法,从总体出发,全面规划,切实从管理的实际需要出发,进行信息系统的建设与改造。这一阶段由于重新装备大量设备,预算费用又一次迅速增长。 (5) 数据管理阶段, 在系统集成基本完成的条件下,企业信息化管理提高到一个以信息技术(主要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为管理手段的数据管理的水平上。企业的日常数据处理工作已经普遍由计算机来完成,投资开始大规模见效。 (6) 信息资源管理阶段, 信息系统从事务处理到高层管理决策都能够提供支持,真正实现信息资源管理。这一阶段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信息作为资源的作用被全体员工所认可,特别是信息主管的出现标志着信息管理人员从以往的辅助角色跃居管理的主角。 诺兰模型总结了发达国家企业信息化发展的经验和规律,是企业进行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参考。一般认为模型中的各阶段是不能跨越的。因此,企业应该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利用该模型分析信息化的发展阶段,进而根据该阶段的特征来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同时,诺兰模型基本上反映了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一个趋势: 从单项应用走向综合集成,从技术至上走向技术社会一体化,从对具体业务的支持走向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支持。 三、 企业信息化规划 信息化规划的目的是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能与企业战略、绩效紧密结合,正确认识战略、管理、业务与IT之间的关系,正确评价IT对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的价值。 (一)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概念 企业信息化规划是指以整个企业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企业各部门的业务需求为基础,结合行业信息化方面的实践和对信息技术发展趋势的掌握,定义出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和总体指南,规划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未来架构。该架构主要涵盖企业业务架构、企业信息架构、企业应用架构、企业网络基础设施架构、企业信息组织架构等,为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提供一幅完整的蓝图,全面系统地指导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简言之,企业信息化规划是根据企业战略制定企业信息战略,通过信息资源规划、信息系统规划及信息战略规划,组织企业信息化实施的过程。企业信息化规划是信息系统设计和实施的前提与依据。 企业信息化规划使本来散乱的战略、管理、业务、组织、流程、技术、信息协调一致(如图1-7所示),可以提升企业工作效率、资产周转率,提升企业增值过程的利润率,从而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且持久地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图1-7企业信息化规划的作用 (二)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层次 企业信息化规划的三个层次为信息战略规划(information strategic planning,ISP)、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IRP)、信息系统规划(information 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