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财经新闻的兴起与演变 国际财经新闻的源起与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全球化密不可分研究财经新闻史的专家把17世纪阿姆斯特丹船只入港货物清单算成早期财经新闻,见www.bizjournalismhistory.org. 。由于美国经济在全球所占的比重很大、资本市场发达、其英语媒体享受的独特地位等原因,美国财经新闻的发展给国际财经新闻起了带头作用。我们可以通过财经媒体来观察华尔街的资本市场、做宏观决策的华盛顿和美国社会经济的变迁。建立在全球资本流动的基础之上,美国以外地区的财经媒体的发展也无法脱离由美国实践产生的规律、语言符号和一些所谓的游戏规则有一位资深的老记者曾简单地把财经新闻定义为回答四个问题: 钱是怎么赚的?怎么花的?怎么赔的?怎么被偷的?. 在美国,财经新闻在过去30年里快速发展,已经成为了报刊、电视新闻报道的主流内容。在受众的需求及同业的竞争下,整体专业水平不断提高。信息网络的发展更促进了财经新闻的及时性和普及性。在新闻准确性、客观性的基本要求之外,文章的深度与可读性,也成为财经新闻采写必须具备的条件。从2008 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的相关报道中可以看出: 没有这些年累积的进步,报道不可能如此全面与深入。 财经新闻的着眼点在于资本市场对公司运作、资源配置方面以及投资领域的影响。它与商业新闻和个人理财新闻有重叠之处,但其重点更多在宏观金融层面。 1.1 财经新闻何以升温 美国财经新闻在20世纪70年代后期逐渐兴起。石油危机、通货膨胀、财政赤字等影响了一般国民的生计。当时东亚经济的兴起给美国带来很大震撼,让人们有一种大梦初醒的感觉。美国对日本钢铁和汽车的进口威胁到了本国的制造业,社会上出现了一种“美国衰亡论”,刺激大家要重视国民经济的问题。一些社会精英提倡媒体要负起开启民智的责任来,要让美国人重视竞争力,在制度和教育等各方面的创新上有紧迫感。这是美国惯用的方法,激励国人迎头赶上,不能落在日益强大的他国之后美国人认为的主要威胁: 20世纪50年代是苏联的人造卫星;70至80年代是日本汽车;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迅速,有望超过美国,又出现“中国人抢美国人饭碗,美国人需自强”的言论。参见Thomas L. Friedman,The World Is Flat: A Brief History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New York, 2005.. 然而当时的读者调查一再显示,普通读者不爱看财经新闻。他们觉得个人对整个经济的影响太微小了,宏观新闻与自己没有切身关系。相比之下,他们更倾向于阅读与个人理财有关的信息和娱乐性的文章,如富豪的奢侈生活等。《华尔街日报》的读者问卷调查显示,读者的选择是: 一般性新闻(84.9%);特写(77.3%);一般商业新闻(70.8%);股票收盘价(70.4%);深度报道(61.5%);社论(46.1%);国际新闻(44.1%)。因此,当个人理财的需求成熟时,推动财经新闻发展的力量才真正水到渠成。 20世纪70年代初,石油价格上涨,通货膨胀,美国人对银行储蓄失去了信心。老百姓如果把钱存在银行里,利息还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这个时候人们开始注意理财,即想办法把手里的钱做有效的运用,至少求其保值。于是银行和证券行等投资机构纷纷推出理财产品。读者对这样的新闻有需求,报纸的广告收入也源源不断,这就为财经媒体的兴起造就了大好时机。 刺激财经新闻发展最关键的因素是1980年生效的“个人退休401K计划”。该计划出自美国税法1978年新增的第401K条款,是一种由雇员、雇主共同缴费建立起来的完全基金式的养老保险制度,适用于私人营利性公司。其在20世纪90年代迅速发展,逐渐取代了传统的社会保障体系,成为美国诸多雇主首选的社会保障计划。一个在私营企业或非政府机关工作的员工,可以将税前收入的一部分储蓄或投资于股票或债券,在达到退休年龄后取出使用。这个法案的出台促使个人开始关注理财。投资基金推出各种各样的基金品种、区分各种风险承受力来吸引广大的投资群体。投资者可以根据市场的变化,随时转移资金,因此他们需要有关金融市场的及时信息。 20世纪80年代的牛市吸引了大量中小投资者进入股市,财经成了热门,各大报纸纷纷扩大财经版。专业的财经报刊如《华尔街日报》、《财富》杂志、《福布斯》杂志,销量直线上升。电视新闻中的财经节目也开始普及。到了20世纪80年代后期,华尔街发生股灾,股市一日内的暴跌成为多家媒体的头条新闻。从此,财经新闻逐步进入报纸头版。 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幸免于周期性的经济衰退,维持了连续十多年的经济发展。高科技的发展如何带动了生产力的提升、北美自由贸易圈的形成、市场兼并、年轻的亿万富豪成为时下受人敬仰的偶像等,都是写作财经新闻的好题材。 在全球范围内,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和苏联的解体,以往“冷战”时期的政治军事新闻失去了生死攸关的重要性,取而代之的是国际财经新闻。能把英国央行打垮的金融大鳄索罗斯成了国际名人。资本的自由流动促成了新兴市场的几次金融危机,财经新闻的主流地位已经相当稳固。 这几十年来美国股民占成年人人口的比重大幅增加。据统计,从1965年的10%到1990年翻了一番;到了1999年有7900万美国人持有股票,占成年人人口的48%;到了2002年,股民人数超过一亿人,股民占到了成年人口总数的60%Securities Industry Fact book 2002,其中多数持股人都采取退休基金的投资方式。。按照盖洛普统计,2002年最高时股民人数达到成年人口的67%,在金融危机发生的2008年,还有62%,到了2011年,跌到54%,是该公司自从1999年开始收集此项统计数字以来的最低点http://www.gallup.com/poll/147206/stock-market-investments-lowest-1999 (April 20,2011). 除了投资新闻外,公司信息对就业者和管理层都很重要。市场多变,人们想要了解如何经营企业、如何应变,所以财经新闻一向被视为是白领阶层的读物。 总之,财经新闻的发展靠的是读者群的发展,是一种由下而上的发展模式。没有读者自发的动力,很难引领百姓来阅读财经新闻。仅仅内容精彩、表达顺畅、言之有物,固然能巩固读者的忠诚度,但是财经报道毕竟不同于消遣用的时尚八卦,人们读它不是为了翻翻好玩而已。因此,严肃性也就决定了财经新闻在主流媒体中的地位。 1.2 财经新闻的专业性和实用性 财经新闻与其他新闻相比,专业性强,对采编的要求高。记者需要能做背景调查,了解专业术语。另外,最突出的是其“前瞻性” (Forward spin)这个词的原意是指棒球发球时向前冲的力量,引申为讲求预测性的报道。,大众所关心的不仅是已经发生的事,他们更关注的是将来的演变。报道对未来趋势的看法,经常会不知不觉地促成预期的实现。所以一般的预测偏向正面和积极,吉言预测的时候多,危言耸听的时候少。在这种情况下,财经新闻很容易替“美好未来”做宣传,带有导向性。 事实上,“报喜不报忧”可能带来不容忽视的负面效果。20世纪90年代,美国股市正处于牛市,财经报道很少仔细分析“风险”。大家的注意力集中在“新经济”上,高科技股被炒得如火如荼。明知道有泡沫成分,可在整个市场的狂欢盛宴中,人们很容易跟风,而保持清醒则非常困难。这在2008年美国房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前更为显著。 市场预测是根据过去已发生的事实,参照目前的情况,来推测未来的可能性。其中有一些基本规律,比如说周期性、物极必反等原则。经济学家往往擅长卖关子,似乎只有他们才能掌握到民生命脉的奥秘。其实经济规律是用来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并不是某些人的专利。最重要的是记者要把问题问到点子上,这取决于记者的素质与准备工作。 市场预测本来就不是一门科学,主观的成分很重。而大众对未来的信心能主宰市场的走向,所以美国消费者信心指数(Consumer Confidence Index)成了一项非常重要的指标。社会对市场的信心高,未来形势就大好;信心低,就给未来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因素。在宏观和微观的报道上,如何讲求预测性的可信度,避免人云亦云,是财经报道中很重要的课题。当然,记者应该时刻持有质疑的态度,但不能总站在唱反调的立场上。记者要旁征博引,尊重多数权威,严谨论证。对少数持不同看法的论点,也要认真处理。有些专家认为财经记者很肤浅,缺乏基本知识。他们对记者非常鄙夷,好像与之沟通如同对牛弹琴。这种怨言固然有些根据,但是记者们发问质疑是他们分内的工作,要是照单全收,就成了专家的传声筒,这对社会并无好处。 20世纪90年代的急剧发展,造成了财经新闻的泡沫化。无论看报、听广播、看电视,还是上网浏览,财经新闻都扑面而来,不能不引起受众对自己经济状况的关注,比如工作就业、信用卡利息、住房按揭、退休金的管理、储蓄理财等,从而寻找可信赖的指引。于是,专栏、荐股的“意见领袖”,都有了巨大的影响。财经媒体的公信力在于透明度和信息的准确性,最终在市场竞争中,能经得起考验的还是这两项标准。 但是高端财经新闻,即提供专业经济金融信息的服务,却是朝着另一个方向发展。彭博新闻在20世纪80年代兴起,采取的就是另一种经营模式。最初,彭博终端机主要提供债券交易的分析服务,新闻只是配套赠阅。彭博社的创始人麦克·彭博(Michael R. Bloomberg)是交易员出身,非常了解专业人士对新闻的要求。凡是对交易有用的新闻和数据都海量储存,打的是“快”、“准”的牌。十年后,彭博社超过老牌对手路透社和道·琼斯新闻社,成为终端机用户的首选Michael Bloomberg, Bloomberg by Bloomberg,New York,1997.. 1.3 财经新闻水平的提升 美国联邦调查局1969 年调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腐败违规的新闻给当时的记者带来了一个极为头痛的问题。除了描写这些形形色色的作案人外,如何把腐败的来龙去脉交代清楚,很困难。揭黑的文章还是着重在故事性、娱乐性,因为一般人好像不会受到什么切身的影响。 经过了20年,美国财经新闻成熟了许多,解释不容易解释的新闻背景也开始驾轻就熟。20世纪80年代初,几家美国储蓄银行的破产由联邦政府出面收拾残局,使得公众注意到这动用的是纳税人的钱,应该进行有效的监督。然而财经新闻尤其是电视新闻倾向娱乐化,媒体没有及时关注身边发生的重大经济事件。还有,美国地方报的总编和当地大企业的关系通常很好,他们经常在一些社区活动中同进同出。当这些大企业的负面报道出现时,这些总编要顶受压力,伤害身为纳税大户的企业,就是伤害社区,更不用说这些企业通常也是报纸的广告客户。 各种调查一再显示,地方报的读者不爱看财经新闻。读者看经济新闻的动机主要有: (1)对个人理财的需要。(2)娱乐性,如富豪的奢侈生活,或下岗工人的悲惨遭遇。动态的股市报如同现场直播的体育赛事,有时甚至像兵家战略,有攻有守,非常热闹。(3)为了做选举投票的依据。但是一般人觉得自己影响政策的能力太微小了,所以对宏观新闻的兴趣很低。于是记者投入在对读者“有用”的新闻和特写上,人性化的故事成为首选。 在激烈的同业竞争下,对财经新闻的独家报道固然重要,但是要长期保持水平,必须依靠对金融经济和商业知识的掌握,以及对数据的有效整合和运用。美国的大报和新闻社平时用的消息来源很多是公开的、人手可取的,但关键是如何收集整理,以便及时准确地报道给读者。在信息量庞大的时代,读者需要的是易读、易懂、言之有据的财经报道。记者的责任是让写出来的稿子在专家看来不太外行,对一般读者来说有看点但不吃力。《华尔街日报》从一个以股票经纪人和企业家为读者群的专业报成功转型为一份主流读者乐于阅读的美国第二大报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经过ABC(美国发行审计局)认证,《华尔街日报》的发行量为每日平均206.94万份,仅次于《今日美国》的228.42万份。. 一个品牌的建立,靠的不是包装,而是独家、独到的一手新闻,否则同质化的毛病迟早会显露出来--只有独家新闻才是读者记得的标志。所以,从一家财经新闻媒体在建设采访队伍、挖掘报道深度上的投入,我们可以看出它对自身的定位。当一个媒体一边大唱国际化,一边却削减驻外机构时,它的取向不言自明。 有些财经记者虽然受过会计、经济、工商管理方面的专业训练,但对读者而言,这些专业记者并不一定能将财经新闻表达成与一般人切身相关的文章。同时,这些记者容易站在专家的立场报道,失去应有的存疑态度和批判精神。美国有影响力的财经记者和专栏作家几乎都出身于综合新闻报道,他们是训练有素、头脑灵敏、笔下能写的资深媒体人。前《华尔街日报》总编辑罗耶斯特(Vermont Royster)曾经说过,财经记者的最佳训练是: “学习如何学习。当他们接触新的事物时,无论是财经或是其他任何一个信息,他们要知道怎样去充实自己,写出优秀的报道。" 这句话说得再正确不过。《华尔街日报》写个人消费产品的莫斯伯格(Walter Mossberg) 就是最典型的例子。他原来是采访五角大楼国防新闻的记者,后来转而报道计算机电子产品。他以清晰的文字介绍新产品,拥有众多读者粉丝,许多电子产品制造商在设计产品时都要先听听他的看法。莫斯伯格的年薪超过百万美元Ken Auletta, "Critical Mass: Everyone Listens to Walter Mossberg" ,New Yorker,May 14,2007.. 互联网的兴起给财经新闻带来了新的挑战。网络的速度更快,意味着能发布时效性更强的信息。读者可以依照自己的兴趣来设定要看的新闻。在眼花缭乱的信息中,读者的选择像投票一样决定了财经新闻的采写标准。对财经媒体而言,提供准确、及时、贴近读者、可读性高又有深度的报道,使人们成为忠实的读者或观众,是抢占市场的目标。能否建立品牌,决定了报刊的发行量与电视节目的收视率。 媒体性质不同,决定了它们的稿件各有各的功能,财经新闻的质量要从整体来看。同样在财经新闻领域内,通讯社与杂志社的稿件要求必然不同,二者对时效、文字功底、表述方式的要求各异。只取某一个媒体中的一小部分报道来做全面的评价,是不恰当的。 1.4 美国财经媒体的整合 《华尔街日报》的日发行量超过200万份,居全美第二位,仅次于《今日美国》. 《华尔街日报》网络版有70万用户。2007年5月,新闻集团总裁默多克出价50亿美元欲收购《华尔街日报》所属的道·琼斯集团,其出价比市价要多出近2/3,这显示出他看好财经媒体的未来。这桩交易在当年8月完成。其实,76岁的默多克觊觎《华尔街日报》已经有些时日。2007年秋天,新闻集团下属的福克斯有线电视财经频道开播,在这之前收购《华尔街日报》可以为其提供强大的内容支持。另外,借助《华尔街日报》很强的国际化优势,默多克自信新闻集团旗下多样的传播渠道更能显现出其价值潜力。 默多克坦言,优质的财经新闻在网络上是可以卖得出价钱的,所以才有人愿意出钱订阅《华尔街日报》的网络版。一旦把《华尔街日报》收归新闻集团旗下,其内容将用于集团内的所有报纸、网络和电视频道,从而形成跨媒体资源整合。这种大规模的传播正迎合了广告商的新采购思路--用一个价钱把跨媒体的所有平台上的内容都包揽无遗。 当然,默多克的并购也引起了不少争论。《华尔街日报》的新闻报道和社论经常持不同的论调。不久前,《华尔街日报》对上市公司领导层在股票期权上做手脚、危害普通股民利益的系列报道获得了2012年的普利策公益新闻奖。可是在该报道刊登时,该报社论版一再发表评论唱反调,认为聚焦于管理层的期权交易是小题大做。可贵的是,多年来《华尔街日报》的编辑部一直享有独立报道的自由。该报是否会在默多克并购后丧失独立报道的自由,是大家最关注的问题。 同样在2007年,老牌财经新闻机构路透社与加拿大家族公司汤姆逊合并。合并后的汤姆逊路透集团3年内可节省5亿美元的开支,在财经资讯终端机领域的市场份额将增至34%,超过彭博社。汤姆逊集团主要提供法律、医疗和财经等高端专业领域的资讯服务,拥有先进的信息分析和处理系统,但由于力量分散,其财经资讯的市场占有率一直不理想。路透社的信息资源和营销渠道很丰富,但是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稍显不足。为此,其高层曾多次表示要买下汤姆逊集团旗下的财经新闻数据库系统。两者合并有利于优势互补。 美国财经杂志有时代华纳集团下老牌的《财富》 (Fortune)杂志和《福布斯》 (Forbes)杂志。《财富》杂志评选的世界500强企业和《福布斯》杂志的富豪排名是每年人们最津津乐道的内容之一。2001年6月高科技产业火爆之际,时代华纳集团以5000万美元收购了Business 2.0。由于定位不准,这份1998年创刊的杂志的销量从2005年开始滑坡,于2008年惨淡关闭。另外,《财富小企业》 (Fortune Small Business)是免费赠送给中小公司的刊物。属于麦格劳-希尔集团(McGraw-Hill)的《商业周刊》创刊于1929年,周发行量达120万本,读者人数一度超过560万人,是全球最大的商业杂志之一。可是受到网络媒体的冲击,其广告收入逐年下滑,遂廉价出售给彭博。值得一提的财经杂志后起之秀还有《Fast Company》,其发行量在2008年上半年接近100万份。 美国有五大个人理财杂志: 时代华纳旗下的大众理财刊物《金钱》 (Money) ,道·琼斯的《聪明理财》 (Smart Money) (2012年停止发行杂志,只保留网络版), 《奇普林格个人理财》 (Kiplinger Persnal Finance) , 《基金》 (Mutual Fund)和《价值》 (Worth) 。定位基本相似,区别仅在于对理财内容的数量安排不一样。除了个人理财内容外,4种杂志还都包括商务、生活方式、技术应用、汽车、旅游及其他方面的内容,个人理财内容的比例维持在37%~65%. 《纽约时报》的“交易账簿” (Dealbook)是近年来最脍炙人口的栏目,内容涵盖华尔街市场上的一些并购交易、监管部门信息、风险投资、人事变动等。索尔金斯11年前开辟这个专栏时,它只是一份由电子邮件传送的简报,报道的主要是索尔金斯跑公司兼并口时获知的消息。 其实一般人都爱看八卦,财经新闻读者也不例外,于是这份简报中也有金融大鳄索罗斯的新欢,对冲基金头儿们奢华的生日派对等内容。这种取向显然不适合讨论金融系统深层次的问题,是从投资者的角度看问题,而不是从“民生”视角。金融危机显示出这种狭隘视角的缺陷。然而在数码时代,及时的热门新闻是阅读网络版报纸的读者所追求的。对欧元危机报道的处理显然不足。 1.5 电视财经频道 电视财经新闻节目在20世纪70年代就已经兴起。美国公共电视台(Public Broadcasting Service)于1970年以主播名字命名的电视财经新闻节目为Wall Street Week with Louis Rukeyser。这个每周一次、每次约24分钟的节目,在他主持的32年中,一直维持着很高的收视率。 美国电视财经频道CNBC 20年来一直独占有线电视市场。不但炒股的散户看,从事财经金融的专业人士也看。除了播出的即时新闻数据,其新闻节目基本做到了普通人看来不深,专业人士看来不浅的平衡。CNBC拥有9000万用户,主要是年龄在25~54岁之间的有购买能力的观众。这还不包括在办公室、会所、酒店或是在个人电脑上收看节目的观众。 电视财经频道的播报节奏通常很快,主持人之间彼此调侃,让人感到一种轻松的气氛,给观众紧张的日常工作起到调剂作用。号称“Money Honey”的女主播Maria Bartriromo,还有怪人Jim Cramer都是CNBC的招牌明星。Jim Cramer是个股票分析师,他在CNBC开了一个分析股票走势的节目Mad Money。他的节目很吵很疯狂,有很多奇怪的特效图片和音效,因此被称为怪人。这两个人都在2008年被列入最能影响市场走势的25人名单中U.S. News and World Report,25 People Who Will Affect Your Finances in 2009,2009年2月5日封面文章。。居榜首的是新任总统奥巴马,Maria Bartriromo和Jim Cramer分别居第22位和第14位。下面提到的Cavuto居第23位。 2007年10月15日,福克斯财经新闻(Fox Business News)开播。其节奏快,面向大众,鼓吹自由市场,像体育频道一样聘用美女主播。制作人Roger Ailes擅长营造戏剧感,能找到有争议的话题,吸引草根观众。Neil Cavuto则是以传教士的热情来捍卫自由市场,抨击政府干预,从而提高收视率。 与CNBC竞争的是新成立的“福克斯财经频道”。默多克多年意欲进军财经新闻领域,经过长期筹划,同时收购了《华尔街日报》所属的道·琼斯集团,挖走了一部分CNBC骨干,两年前开播福克斯财经频道。定位是平民化的财经新闻,政治立场极右,企图以娱乐化来解析严肃新闻,带来了一种新的娱乐气息,将贴近性推到极致。福克斯财经频道开播时正好赶上金融危机,有助收视率,然而广告收入疲弱。这种平民化的路线是否有市场,还有待观察。 1.6 世界银行寄望财经媒体推动新闻独立 财经新闻的受众群偏向于高收入人群,正是广告商想要瞄准的目标受众,所以财经报纸比一般性的报纸更容易在短时间内盈利。经济上的独立使得媒体可以抵御外界压力,成为一个独立机构。西方国家认为财经新闻有利于培养独立媒体,这对国家的民主化进程很重要。因此,世界银行设立的一个专门机构“世界银行研究院” (World Bank Institute)举办培训班,在非洲等第三世界国家推广财经新闻。 世界银行在2002年的年报中特别提到商业信息的流动促进公司治理。发展中国家每年因腐败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阻碍了经济发展。财经记者通过对腐败的报道,辅助监管机构达到透明化和改善公司治理的效果。这样有利于吸引外资,给发展提供外来动力The 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2002; Rick Stapenhurst,The Media's Role in Cubing Corruption,World Bank Institute,2000.。世界银行研究院至今尚存,可是财经新闻的培训班已从活动目录上消失。当时主管世界银行研究院的丹尼·考夫曼认为财经媒体扮演着“促进市场” (Market-enhancing)的角色,商业信息的流通一方面帮助消费者和商家做出交易的决定;另一方面可以监督市场上不规范的行为,所以他大力支持财经记者培训。1997年之后的五年间,世界银行研究院在非洲、东欧和拉丁美洲国家培训了将近1000名记者。一些非政府组织,比如索罗斯基金会,也遵循这条思路推广财经新闻。然而经过大量的财力、人力投入后,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调查型的记者不是上几天培训班就能打造出来的,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需要长期培养。同时,要求记者在发展中国家一下子成为独立监督的第四种权力(The Fourth Estate)也不切实际。 1.7 数字媒体对财经新闻的冲击 到了21世纪初,高科技广告资源开始枯竭,股市不振以及互联网的冲击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财经媒体也未能幸免于裁员减版,急于寻找新的定位。一般的共识是采写新闻不会消失,但是如何盈利才是生存之本。美国媒体在积极探索转型,除了依靠广告、订户、零售之外,是否可以由基金会、非营利组织来支持新闻事业,甚至是否考虑接受政府在财政上的援助? 当报纸面临读者流失的生存困境时,财经版经常首当其冲,最早受到打击。版面缩小后,尤其是股票证券价格表一旦取消后,仅有的新闻性报道看起来更是单薄。最近,因为在网上可以随时看到股票价格,美国许多报纸取消了股票价格表,以节省纸张和印刷费用。这样一来,财经版面大幅缩水,有的报纸甚至把财经版取消,把财经新闻登载于国内、地方等版面上,使之更加稀释。读者必须到专业理财的刊物上去寻找投资理财的信息。有的报纸把财经放在体育版之后,回到了财经新闻走俏之前的格局。这一方面反映了整个报业读者群下降的趋势;另一方面也反映了读者对财经报道的评价不佳、财经报道得不到重视,这是值得深思的。 尤其是现在有了财经博客,股评家已不再必须借助报纸、电视这些载体,加上社交网站的广泛应用,他们已有了设置议题的新方式。这是媒体“去中心化”的表现,然而这些新媒体多数以评论为主,新闻报道,尤其是集纳多消息源印证分析的内容,则不多见。所以传统、把关式的新闻媒体还是有生命力的。 1.8 全球金融风暴后的财经媒体 金融危机给财经媒体带来的改变之一就是带有评论性的及时要闻大行其道。典型的例子是“突发观点” (Breaking views) ,它最初是由几个原来在《金融时报》的记者办的。他们以电子邮件或是手机报的形式,早上(10点左右)把要闻夹杂着观点传送给订户。内容比通讯社的新闻要深入些,然后全天跟踪报道。记者们不只是记录当事人的观点,而是进一步进行双向讨论辩证。当事人也愿意用这个平台把自己一方的立场说明白,于是记者整合了特定领域内的信息和观点。这家公司后来被汤姆逊路透收购,据说代价是1000万英镑。这说明财经记者看准市场需要,灵活运用自己采写分析的能力,有助于成功创业。 财经报道的读者越来越精明,其中许多本身就有商业管理学位,有相当丰富的经济和金融认识。受益于科技发展,年轻的读者对财经信息的领悟力高。在有多种媒体选择的情况下,读者耳濡目染,知识面广,因此对于财经报道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商业界对财经媒体常有微词,认为报道失实或幼稚肤浅。美国的一次调查显示,只有1/3的商界人士认为财经媒体的报道是正确的。这些财经新闻消费者的力量与日俱增,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所以作为生产信息的财经记者,不能不迎合受众的偏好,以点击率来证明自己的成就。现在有些招聘广告就写明记者要会熟练运用SEO (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搜索引擎最大化). 专家们写博客,他们的见解和对复杂经济现象的诠释,经常比财经记者到位,这是财经记者必须面临的挑战。但是专业人士对财经记者的期待并没有改变: 他们认为记者接触面广,会提问,有多样化的信息来源--从消费者层面到决策人,能从比较超然的角度来呈现事实,提供准确的信息,这对他们应对政策变化和资本配置至关重要。 商业界需要的是高质量的媒体报道。这对公司建立商誉、拓展市场以及招聘英才都无比重要。同时,社会的信息反馈可以促使公司改善产品与管理。媒体关于公司运作的报道还会影响到当地的经济。另外,财经媒体在传统媒体萧条的时候仍然是个亮点,所以默多克才愿意出2/3的溢价来收购道·琼斯。在经济不景气的今天,CNBC的收视率和广告费仍在不断增加。 财经媒体的大洗牌方兴未艾。显而易见的是: 地方报的财经版受到的打击最大;高端专业新闻仍然大有市场,然而进入门槛很高,形成了半垄断的局面。与专业媒体相比,无数的博客使财经新闻迅速平民化,不可尽信的草根媒体作为补充和监督的力量开始和传统媒体相制衡。此外也有一些逆历史潮流的现象,比如具有庞大力量的美国私募基金操作不透明,回避媒体的采访和报道,这无疑是一种倒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做过调研,相对金融创新需要昂贵、高端、精密的信息而言,公共信息变得粗糙,对一般的投资者,信息落差更加扩大Roberto Piazza,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Risk,The Role of Information" , IMF Working Paper, November 2010.. 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从2007年的次级房贷开始,到了2008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的垮台到达最高峰新闻报道经常把雷曼兄弟说成“百年老店”,其实,雷曼兄弟在1850年成立的投资银行,几经和其他投行合并分拆,最后的雷曼兄弟作为独立主体是1994年开始,到破产只有14年的历史。不调查其前世今生,误导公众,是一个财经媒体典型的失职。。此后各国援救银行体系,纷纷出台刺激方案和救市计划,是财经媒体大显身手的机会,影响力巨大Wisniewski,T.P.,Lambe,B., "The role of media in the credit crunch: The case of the banking sector" ,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 and Organization (2011).. 媒体许多地方的确表现不俗,可是缺失的地方也暴露无遗,受到大众的指责。危机逐渐平息后,财经媒体能在多大程度上汲取经验教训,来加以改进?目前,传统媒体在互联网的挑战下,媒体自身在经营模式上面临着重大考验,金融危机促使其加速转型。 网络媒体的及时性和互动性导致纸质媒体读者的锐减,金融风暴加剧了广告投放的大量流失。报纸的财经版纷纷改版,甚至取消了这个独立的版面。杂志也削减采编人员。老牌《财富》杂志从25期减到18期,《福布斯》也减员,《商业周刊》被廉价出售。 在危机中相对站得住脚的是通讯社。高品质的信息是可以卖钱的,不靠广告收入的路透和彭博虽然受到相当程度的冲击,但是都能盈利。 彭博出手买下了《商业周刊》,并不表示其回归传统媒体,可能只是寻求成为一个多平台的品牌。彭博在华尔街的名声很大,尤其是在交易厅里,一排排的终端机显示着彭博的数据和信息,然而在一般人的生活中,最多了解到彭博是纽约市市长。这位交易员出身的麦克·彭博曾在2007年多次表示考虑参选总统,进入传统媒体,要影响力,也许是为彭博将来问鼎白宫铺路。 路透社与汤姆逊合并后,发展网络对话栏目、博客栏目,并收购了“Breaking Views”这个具有主观特色的财经资讯网站,也是在应对媒体生态改变下的多元化。 财经记者在面对金融危机时,一窝蜂地采写危机原因和解决方案。可是危机一过,对这方面的关注就大大降低。财经媒体,特别是周期比较长的杂志,是“励志”型的。人物成败可以折射大环境,可是对整个经济有多大影响?短期内,过去那种“奋斗史”式的叙述、商业的睿智、超人的气魄、追星式的报道可能会有所收敛,但要做到不懈的监督、事前的预警,难度还很大。尤其在市场转好后,故态复萌的可能性大过真正改革的可能性。 1.9 回归传统新闻价值 当财经新闻越来越小众,集中在提供可以投资和交易(Actionable)的信息时,另一股浪潮是回归到民生大众、人文关怀型的新闻。 在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的环境下,民粹主义、仇富情结、阴谋论滋生。2011年夏天《滚石》(Rolling Stone)杂志刊登了一篇抨击投资银行高盛公司的报道,把它比喻成“吸血乌贼” (Vampire Squid),称其权钱结合,在美国的每一个经济命脉上不停地吸血。对于2011年的占领华尔街运动,主流财经记者相当漠然,在网上也引起不少嘘声。 学院派的经济学家、社会学家和传播学者对财经记者的表现也是赞扬的少,批评的多。Noam Chomsky指出,财经媒体借着话语权的垄断,铺天盖地地报道银行危机,忽视了全球饥馑的人道灾难,全世界的贫富问题是不是财经新闻的领域?但粮食价格上涨带来的骚动,几乎不见于财经媒体。 那么,财经媒体是否会转变成一个更有社会责任心的媒体?现在危机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从当前形势来看,高端受众还是议题设置的主要对象,并没有大的改变。主要的变化是结合新媒体对事件进行报道,加强观点的多元化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 每代都有新投资者,新投资者接收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变化,所以财经媒体势必要改变传递信息的方式,此次金融风暴正是这种演变的催化剂。 本章内容摘要 财经新闻的兴起是一个由读者需求推动的发展过程。财经新闻在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成为热门,石油危机、通货膨胀等影响了普通民众的生计。20世纪80年代,政府对退休金政策的变更鼓励了更多人开始关注个人理财方面的信息。90年代,随着“冷战”的结束,经济建设获得了全世界更多的关注,财经新闻开始稳坐媒体报道的主流地位。 财经新闻与其他类型的新闻相比,其专业性强,对记者的要求高。然而,财经记者必须要在专业性和可读性之间做出权衡。肤浅的记者会引起业内人士和专家的反感,太过专家型的记者容易一味宣传自己的观点而丧失了报道的客观性。 在互联网发展的新时代,传统的财经媒体面临着整合传播渠道,迎合受众和广告商的双重挑战。传媒大亨默多克收购《华尔街日报》后将其内容提供给同属新闻集团旗下的福克斯财经频道做电视财经节目。然而,人们却对《华尔街日报》能否继续保持独立的采编运营模式持观望态度。 独立的财经媒体在西方国家被认为是有利于国家民主化的。世界银行专门设立培训机构,以在第三世界国家推广财经新闻,但效果并不理想。 进入21世纪,数字化大潮给传统财经媒体带来了新的冲击。博客的出现使人们对报纸、电视这些载体的依赖下降。有些报纸取消刊登股票价格表,有些干脆取消了财经版,把相关新闻登载于国内、地方甚至体育版面。此外,像彭博数据服务等高端财经新闻的市场仍然发展良好。相反地,一些新兴的强大金融组织开始出现回避媒体披露的现象,这些都是新时代财经媒体面临的重要问题。 在信息普及的潮流中,公正、严谨、求实、恪守职业道德的规范,是新闻媒体的根本理念。以负责任、高水平的报道来巩固社会大众对职业新闻人的信赖,是对应时代挑战的最佳之道。 建议参考资料 1. 唐清建编著: 《新闻幕后: 深度新闻是怎么被挖掘出来的》,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 2. 庞瑞锋: 《财经新闻报道: 对话美国顶尖财经媒体高层》,广州,南方日报出版社,2008. 3. 安雅·谢芙琳、格雷海姆·瓦茨著: 《当代西方财经报道》,张倞译,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 4. 胡润峰: 《财经新闻报道与写作》,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5. CCTV-2资讯节目工作室编著: 《给财经记者讲课》(续篇),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6. 华尔街日报网站: www.wsj.com. 7. www.bizjournalismhistory.org. 8. Anya Schiffrin (ed) ,Bad News: How America's Business Press Missed the Story of the Century, (New York: The New Press,2010). 本章思考题 1. 为什么是人们对个人理财而非宏观经济的关注促成了美国财经媒体的发展?对当下的中国来说也是这样吗? 2. 你是否认为财经记者需要经济和金融专业的背景?作为从业记者,掌握多少财经知识是够用的? 3. 你如何评价默多克对《华尔街日报》的收购案?你认为整合传播渠道是财经媒体的唯一出路吗? 4. 在信息更新如此快速的今天,财经媒体怎样做才能时刻保证高质量的报道? 5. 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报道财经新闻应该采取哪种方式以避免发行量/收视率的萎缩或是千篇一律的报道? 6. 如果你的编辑让你去报道一家私募基金在金融危机中的损失,你会怎样做? 7. 上海要成为世界级的金融中心,需要哪些要素?信息系统的重要性何在? 2财经新闻的性质 财经新闻含有巨大的信息量,较之于一般新闻,其对时效性的要求更高。国民经济运行情况、股市变动状况等抽象的东西是财经新闻的主要报道范畴。因此,一篇好的财经新闻在文字和数字的运用上要注意遵循以下四点: 准确、及时、清晰和具体。 财经新闻可以促进市场经济中信息的有效流通,参与市场经济的社会公众服务。财经记者的工作就是把市场中的重要信息公之于众,把深藏在数据和文件堆里的有效信息挖掘出来并解释给普通读者,把利益集团竭力掩盖的事实曝光,从而达到降低市场信息不对称(Information asymmetry)与不确定性,以达到减少信息落差的目的。 在英语国家,财经新闻最常见的表达方式是商业新闻(Business News) 。广义的商业新闻覆盖了我们所讲的财经、产经、公司报道、个人理财等多个方面。而经济新闻(Economic News)则可说成是民生新闻,覆盖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所以有时候经济新闻和商业新闻两个概念是可以互换的。财经新闻(Financial News)则主要指的是针对资本市场的报道,涵盖宏观经济、微观经济、货币、银行、金融产品等,更具专业性。还有市场新闻(Market News) ,报道面并不只限于市场收盘报告,它还包括市场经济交易的其他各个方面。 2.1 信息不对称性 古典经济学理论的假设是市场参与者掌握关于商品的完全充分信息。但事实上,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却是买方掌握的信息远远不及卖方。经常是卖方在一意鼓吹货色如何之好,就像俗话说的“王婆卖瓜,自卖自夸”。而买方则只能依靠经验、常识,甚至一些道听途说的似是而非的信息做出不专业的判断。于是,“广告”就在购买过程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为了保护消费者,各国政府都针对信息披露制定了有关规定,比如禁止销售劣质产品、杜绝虚假广告等。 在经济学中,信息对称性研究一向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被誉为信息经济学大师的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前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E.Stiglitz)所倡导的一些前沿理论,如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已成为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的标准工具。鉴于他在信息经济学领域作出的特殊贡献,瑞士皇家科学院于2002年授予他诺贝尔经济学奖约瑟夫·E.斯蒂格利茨(Joseph E. Stiglitz)等:《经济学》,第19 章,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 各国的市场监管部门都有关于“公平披露” (Fair Disclosure)的规定,虽然这些规定很容易被既得利益者们操控,而且执行的成本很高,但是其存在是有必要的。在美国,上市公司的新闻稿通常由Business Wire 和PR News Wire这两家商业信息服务机构发布Business Wire 是巴菲特Berkshire Hathaway公司旗下的子公司,PR News Wire是商业咨询公司United Business Media的一部分。。上市公司业绩、高层主管变动、涉刑案件调查等信息都要及时、无偿地传递给公众。这些信息服务机构在接受上市公司客户的委托后,用传真、电子邮件等方式把信息散发到路透社等新闻社和报纸等纸质新闻媒体。中国的上市公司必须在三大证券报披露信息。美国证监会一直在讨论如果允许上市公司在自己的网站上披露信息,是否算是达到了“公平披露”的标准。作为既得利益者的上述两家公司当然反对这项改革,它们认为这对中小投资者不公平--上市公司众多,而一般的中小投资者不可能天天盯着所有公司的网站看。中介机构可以把信息系统地传递给各种新闻媒体,再由新闻媒体按照它们的新闻判断做成新闻题材,传播给大众。这个争论展现了一个财经新闻食物链,不论动了谁的奶酪,受影响的一方都不会轻易罢休。 财经记者们在采访时对信息的不对称性深有体会。卖方往往视媒体为免费宣传,谈起来滔滔不绝。可对真正存在的问题,他们却使用各种障眼法,百般规避。在证券市场上,卖方包括证券行的分析师,因为这些分析师基本上都是为卖方服务。所以,美国近年来整顿市场的措施之一就是规范证券分析师。为了尽量减少这种信息不对称,财经记者应注意扩大消息来源,进行多方面报道。 2.2 前瞻性 上一章我们已经提到了财经新闻的前瞻性--对将来的发展可能性的预期。基本上所有的财经新闻稿都有一个前瞻段落。专业性强的财经新闻,按照倒金字塔结构,前瞻段落经常出现在文章之首,甚至是在导语中。而一般的大中型报道,前瞻段落则可能出现在中间或者结语部分。 那么财经记者是否要充当经济分析师,对未来经济走向做出预测呢?并非如此。前瞻性并不是一定要说出未来会怎样,而是把多种可能影响未来的因素交代出来。 2006 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费尔普斯(Edmond Phelps)提出了人们的预期对经济的影响。费尔普斯指出,通货膨胀不仅与失业有关,也与公司和雇员对价格及工资增长的预期有关。他在研究中把人们的预期当作影响菲利普斯曲线的一个重要因素。他提出,所有的经济活动都是由人们的预期决定的。在经济活动中,重要的不是通货膨胀本身,而是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人们会因此改变自己的消费习惯,进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发展。财经记者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影响人们的预期,因此财经报道经常受到各方面的影响及压力,各利益集团都想利用财经媒体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当政府想要通过利率调整的方式进行宏观调控时,最好的方式不是立刻加息或减息,而是由央行官员动动嘴皮子放出风声(Jawboning) ,经济参与者们闻风而动,从而起到促使市场自动调节经济发展方向的作用。所以,当央行真正采取行动变动利率时,才不会引起市场的巨大波动。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就是这方面的高手。别看他平时的言论总是模棱两可,一旦他批评市场“得意忘形” (Irrational exuberance) ,市场往往立刻将其解读为美联储要通过加息的手段来平抑牛气冲天的股市。于是经济参与者们干脆先下手为强,主动调整股市发展状态。在这种预期下,市场利率开始上扬,给股市带来一股凉意,从而达到了宏观调控想要达到的效果。在整个过程中,财经记者对央行和市场反应的报道无疑起到了渲染气氛的作用,不经意间成为了宏观调控的工具。有些经济学家,包括格林斯潘任内的美联储副主席Alan S. Blinder 认为,央行应该主动公开地引导市场,让市场和央行在货币政策上的预期一致,现任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也倾向于这种公开式的传递预期,所以公布央行对未来通货膨胀的预测就是一种方式Alan S. Blinder,Michael Ehrmann,Marcel Fratzscher,Jakob De Haan and David-Jan Jansen, Central Bank Communication and Monetary Policy: A survey of Theory and Evidence, European Central Bank,Working Paper Series,No. 898/May 2008.. 在国内,国家发改委在管理物价和调控市场运行时的第一步也是着重在舆论引导张向东: 《价格监测“一网打尽”: 发改委干预措施争议》,载《经济观察报》, 2011-09-26. 。由此可见,财经记者所掌握的话语权在整个经济生活中都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再举一个例子,欧洲货币统一前,主流财经媒体对消解欧元流通区域中人们的疑虑作出过很大贡献。经过多年的努力,欧洲民众平心静气地接受了欧元的诞生Neil T. Gavin,Economy,Media And Public Knowledge,London,Continuum Publishing Group,2001.. 2.3 语境与预设前提 清晰明了地解释经济现象也是财经新闻的一项基本要求。只有财经记者自己掌握了相关的专业知识才可能清晰明了地解释经济事件。试问,“以己昏昏”岂能“使人昭昭”?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财经记者才能够理解复杂的专业性事件,并将错综复杂的财经事件用最浅显易懂的新闻语言表达出来。在叙述新闻事件背景和解释其来龙去脉时,如何把上下文处理得当,在不破坏叙述连贯性的情况下,怎样交代,在什么地方交代,是一项很重要的技能。但要获得这项技能并没有一条捷径可走,也没有一个固定模式可以借鉴。这就需要财经记者自己多看多写,在实践中逐渐摸索出自己的经验。 从宏观层面说,财经新闻的语境和预设前提是自由主义市场原则。是否认同自由主义是财经记者自己的选择,但是不能忘记独立思考是必要的,尤其一些冠冕堂皇的词语代表了什么?隐藏了什么?斯蒂格利茨曾把记者过分认同消息源的价值观称之为“认知俘获” (cognitive capture) Joseph E. Stiglitz, "The Media and the Crisis: An Information Theoretic Approach" ,in Anya Schiffrin,Bad News: How America's Business Press Missed the Story of the Century,New York: The New Press,2011,p.26.,好像是一家人,什么都可以包涵。 怀疑的精神和批判意识不表示处处要和采访对象采取敌对的态度,财经记者必须看到商业文明对经济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一家企业的生存靠合作为主: 上司和下属,股东和管理层,与外界打交道,从供应商到经销商等等,齐心合力为了共同利益来工作,要彼此信赖。成功的企业要靠创新,思想灵活,不拘泥于一个模式,这些都是财经记者应该认可的。 英国BBC广播电台/电视台是综合新闻的媒体,报道财经题材时,偏重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问题,容易把事件简单化。在访谈财经界知名人士时,有时过于殷勤,有时咄咄逼人,这些都曾经引起受众的反感。所以财经记者的视角要开阔,除了考虑一般受众外,也要顾及商业和金融在社会经济所处的位置。 财经记者要具备发问的知识储备与新闻敏感,能在访谈中立刻意识到对方话语中有新闻价值的部分。这种反应还与行业内的预设前提有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在财经领域,媒体反映的是业内共识,而不一定是某家媒体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在微观行业报道上,游戏规则却多是由分析师、投资者制定的。这也就是财经记者分口(beat)的原因之一。跑口记者比综合记者更熟悉实际情况,能立刻找到适当的语境和分析思路,不但稿子写得快还更具深度与权威性。在新闻同质化时代,好的跑口记者写出的文章能让人眼前一亮。这对财经媒体品牌建设有很大作用。 一篇优秀的财经报道要兼具权威性和可读性,既是权威专业的,同时也应该是深入浅出的。这对财经记者来说是一个考验,也是财经记者的门槛比综合新闻记者相对高的原因因为专业性强,财经记者的工资比一般记者高。媒介经济学家Robert G. Picard认为这是合乎经济学规律的。 "Why Journalists Deserve Low Pay"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May 19,2009. . 2.4 调查研究与信源 常言道,有质量的新闻都是调查性报道。抽丝剥茧,最终找出隐秘事实,让记者很有成就感。财经记者的一个重要本领是做好调查研究,梳理出时间脉络,在其他报道的基础上深钻,避免重复做别人做过的工作。否则,还以为自己在做首发报道,费力不讨好。小提示: 作为财经记者,你需要有三方面的准备: 第一,需要的工作词汇,但要注意特定词汇在经济中的特定意思;第二,对整个经济和历史的理解,尤其是中国经济在30多年里发生的巨变;第三,图书馆,包括统计、经济等方面的书和资料,以及利用Google等网络资源。 我们常讲的“垃圾进,垃圾出” (Garbage in,garbage out) ,说明了信源对于新闻的重要性。好的信源是好新闻的前提,只有信源可靠,写出来的东西才能让读者觉得可信。2006 年的“富士康事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2006年6月15日,富士康认为《第一财经日报》刊登的《富士康员工: 机器罚你站12小时》侵犯了自己的名誉权,向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起诉相关记者及《第一财经日报》. 9月3日,第一财经日报社与富士康科技集团在网上发表联合声明,富士康撤销了对《第一财经日报》的诉讼。几年后,富士康员工接连跳楼轻生,受到国内外的关注。如果当时记者能进一步深入调查,在面对来自不同信源的消息时,准确判断真假和可信度,顶得住压力,也许会促使富士康及时改进,减少日后的悲剧。当年《华盛顿邮报》首家报道了“水门事件”,造成了尼克松的下台,也让《华盛顿邮报》风噪一时。但假想一下,若当时的“信源不可靠”,结果不但是白忙一场,还可能要吃官司、名誉扫地,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记者要依靠专家的帮助,自己却不能以专家自居,否则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以专家自居的记者会无意识地在报道中掺入过多的主观性见解,妄自评判对错。记者在某个口跑了几年之后,可能在这个方面积累了很多经验,自认为对自己的报道内容很了解。但在专家看来,记者的这种理解其实还是很肤浅的。所以,在报道中尊重专家并注意整合许多专家的观点就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保持一种超然而谦卑的心态。 把一大箩筐的信息经过筛选后有机地组织起来,最终写成一篇生动的报道,这是财经记者的本领所在。《华尔街日报是如何讲故事的》这本书的前身是《华尔街日报》内部讲座的讲义,该讲座专门用来培训那些为该报头版写特稿的记者。书里提到的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如何用高品质的报道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好记者之所以能从同行中脱颖而出就在于他们在报道中使用的表达方式,明白如何让自己写的东西变得有趣和吸引人。想象一下,即使记者采访了很多东西,但不知道如何表达出来,仍旧徒劳无功。 美国密尔瓦基市记者俱乐部的墙上就挂着这样一个牌子: “表达构思和构思能力同样重要。" (The ability to express ideas is as important as the ability to have ideas.) 2.5 财经新闻的局限性 有人说财经新闻是“晴空万里”的报道(Fair weather reporting) ,因为其通常都把经济描述得形势一片大好,报喜不报忧。记者写公司的经营状况很好,公司高层如何睿智有人调侃说这是“安抚安逸者” (comforting the comfortable)的新闻。传统的新闻理念是“安抚受苦人,给安逸者带来不安” (comforting the afflicted,afflicting the comfortable) . 。但在危机到来时,却往往经不起考验。金融危机发生前,媒体的报道很少涉及经济发展的负面消息,所以经济危机发生后,公众都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媒体。 财经记者在选题时,往往更偏重故事性--最好有一个“坏人”做主角,这样整个故事就很容易组织起来。1982年美国国会对储蓄银行松绑,允许储蓄银行从事高风险的商业地产信贷。监管机构对于储备金和会计准则也作了从宽处理,于是很多地方银行大量借贷给高风险的房地产。表面上,形势一片大好,而实际上,各种问题已经存在,只是没有人拿出来说事儿。官员们说没有问题,记者们也不怀疑。即使怀疑,也要首先尊重专家们的看法。所以,有人曾这样比喻: 记者们和专家们一个劲儿地讨论消防规则的各种细节,而这时整个戏院却正被大火吞没。 事后,《华尔街日报》前主编Norman Pearlstein 说: 记者会写一个烂苹果,却不会写一篮子烂苹果。的确,记者的训练是报道某一突发事件,不擅长于把各种不同的点连成线。美国财经媒体在历史上确实多次起到“看门狗” (Watchdog)的作用,推动了制度改革。女记者塔贝尔(Ida Tarbell)在20世纪30年代对洛克菲勒标准石油公司的报道,直接推动了反垄断法,影响相当大。几年前针对“安然事件”的大幅报道,也催生了《萨班斯法案》(简称SOX法案)。这些改革当然是应当时美国的社会和市场环境而生,但媒体报道却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也有人指出记者很少是真正的看门狗。他们通常是猎犬,闻到了血腥气,才狂吠不止。如果没有哪个家伙砍下第一刀,他们充其量就是闻闻嗅嗅,围着打几个圈子而已。 在实际报道中,阿谀奉承的文章皆大欢喜而且很容易写,因为记者会得到被采访者最高程度的配合。一般说来,财经记者在采访中受到的来自各方的阻力不胜枚举。虽然上市公司有向市场披露其经营状况和财务状况的基本义务,但是上市公司在文字报道中往往故弄玄虚,让人摸不着头脑。因为归根到底,公司的成立和发展是向股东负责,而记者始终是局外人。对敢于报道公司多方面信息的“钉子”记者,上市公司有多种对付办法,比如,不许他参加股东年会、把重要的消息事先透露给他的竞争对手,以此向他的编辑施加压力等。有人形象地把财经记者比喻成攻城小卒,对方很容易就能一箭射下去,或者直接泼滚水。为了公司利益,他们想尽办法“控负”,把记者堵在城墙之外。 20世纪90年代,《西雅图时报》的一位记者得到线索,要调查波音飞机的安全形势。波音公司给编辑部施压,让该记者调职。编辑部顶住了压力,该记者最终获得普利策新闻奖。报道“安然事件”时,《华尔街日报》的记者在采访时碰壁七次。该公司首席财务官还打电话怒斥《财富》杂志的记者“不道德”,想尽办法给编辑施压,把稿子扣住。为此,安然高层还专门乘自用专机来纽约与该杂志理论。这些之所以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案例,就在于稀缺性。《纽约邮报》记者曾写过一篇迪士尼和营销商之间的纠纷报道,但被指严重失实,随后编辑部将其解雇。这位记者遂告到法院,要求1000万美元的赔偿,最终经调停解决。 此外,财经记者对市场的报道,最容易遭到诟病。经济生活具有连续性,影响因素朝夕间难有很大变化,而股票、债券、外汇市场却每天起起落落。因此,记者在报道时,经常很牵强地加上一些宏观经济理由。比如,股市涨了,是因为预期美联储要降息;第二天跌了,是因为没有降息;等到美联储真正降息了,股市不涨反跌,因为该涨的幅度早在消息发布前就被市场消化掉了。但这并不能说明记者无知。因为读者期待新闻报道交代“为什么”,那记者在时效、简明、深度和涉及面上,就要有选择地牺牲一些因素,所以不太可能进行很深入的报道,而只能简单交代一两个因素。但如能在报道中同时注意短线和中长线的交错,就能够体现出一些层次感,避免忽晴忽雨的现象。 财经记者最容易受到金钱的诱惑和腐蚀,成为利益集团的代言人。财经记者受贿,进行虚假报道的案例也有很多,导致了财经媒体公信力的缺失。本书最后一章就将讨论职业操守与原则。 2.6 财经新闻与公关 财经记者与公关人员之间的关系并不复杂,也不一定是敌对的。公关既包括公司内部的公关部门,有的叫企业传播(Corporate communication) 、投资者关系(Investors relations) 、媒体关系(Media relations) ,也包括专业的公关公司。即使很有规模的公司,也经常雇用专业的公关公司来塑造形象和作为与媒体联络的中间人。这些专业的公关公司现在喜用“财经传播” (Financial communication)来给自己定位。而作为记者,信源应该非常广阔,不能因为某条消息是出自公关就将其看低,或先入为主地认为和公关打交道是浪费时间。有时候公关是记者取得高层专访的重要渠道。 然而,记者不信任公关也是有道理的。公关的责任是保护公司利益,扬长避短,有选择地对外披露信息。但好的公关不仅是单纯的中介,而且还可以为公司和媒体两方面提供增值服务。公关帮助公司传播信息,除了文字,专业制作的图片、影像都可以给公司形象与品牌塑造带来好的效果。公关可能指导公司领导写自己的博客,但主要还是集中在传统的领域上,包括把公司信息传递给媒体、投资者、地方社区和员工。互联网只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