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绪论 【本章学习要点】  国家分类  发展中国家的产生及经济特征  发展经济学的发展和演变 【导读案例】 不同的生活你家的房子可能相当舒适。早晨,闹钟响后,你在自己单人的或与兄弟姐妹共有的房间醒来。你从食品柜或冰箱里拿出早饭,或者,如果你赶时间,你可以在开车去上课或工作的路上在速食店里买些什么吃。如果生病或受伤,你可以很快到达医院。你用电话和家人、朋友聊天。或者你正是日益壮大的网民中的一员--打开电脑,在网上看完新闻、天气和体育报道后发封邮件。你可以在商店里买到大多数你需要的东西--在网上货比三家之后。收音机、有线电视和网络将你与世界连在一起。 如果你不是上面富裕人群中的一员,那么情况更有可能是这样的: 你在阳光的照射中醒来;房子的地板很脏,只有一个房间,一家7口挤在这个房子里;没有任何制冷和取暖设备,你只能通过加衣服或脱衣服来调节冷暖,而这些衣服可能包括一件T恤、一条裤子或裙子,和仅有的一双鞋;你的早饭只有一丁点食物,或者根本没有早饭,在肮脏的路上走大约一英里或更远的路去上学或工作。如果你生病或者受伤了,村子里可能会有诊所,但任何严重的病都需要去距离村子很远的医院就诊。去医院需要步行,或者,幸运的话,搭个便车。当地的商店数量稀少,而且只出售一些基本商品。你只能和你面前的人交流,你与外界的所有交流只能来自少数的收音机或者电视机--那还是村里或城市贫民区中最富有的居民才能拥有的。这里的生活更困难,限制也更多。 相对农村而言,城市地区的情况似乎要好一些。但是,21世纪初,一些国家的城市中许多人的居住环境中仍没有水电供应保证。在秘鲁港口卡亚俄(Callao) ,有人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 大约80户人家住在一个大垃圾场里,靠把垃圾中所有可能再次出售的东西分类为生。这一肮脏的环境持续地威胁着他们的健康。获得第81届奥斯卡最佳影片的《贫民窟里的百万富翁》中,主角贾马儿(Jamal)、沙里姆(Salim)和拉媞卡(Latika)在童年时代就居住在这样的贫民窟中,镜头取景于印度底层民众的真实生活。事实上,沙里姆的扮演者伊斯梅尔的家比电影里的还要破旧简陋。用防水油布和破毯子围起来的家,四发展经济学第一章 绪论面透风,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老鼠都旁若无人地四处乱窜。另外,房子还是违章建筑,随时面临被强行拆除的危险。每天早晨,伊斯梅尔都会蹲在散发着恶臭的垃圾堆旁边,用脏兮兮的水洗脸。晚上,则和爸爸妈妈挤在一块很小的席子上睡觉。伊斯梅尔的父亲穆罕默德·伊斯梅尔每个月会通过卖木头赚回20~40美元。不过他患有严重的肺结核,很多时候都无法工作。 思考: 为什么世界上不同的国家和地区的人们生活状况差距如此之大? 资料来源: \斯图亚特 R 林恩著. 发展经济学\. 王乃辉,倪凤佳 等,译.上海: 格致出版社,2009.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殖民体系开始瓦解,原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国家纷纷脱离殖民统治,成为政治上独立的民族国家。这些新生的国家在经济上十分贫穷落后。没有经济上的独立和发展,政治独立难以得到保障。因此,迅速摆脱贫穷落后,实现经济起飞,成为这些国家追求的主要目标。在这种背景下,一门以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经济学分支科学--发展经济学逐渐形成。本章在进行国家分类的基础上,主要介绍发展中国家的定义及特征、发展经济学的发展演变过程等。 第一节 国家的分类 一、 国家的分类概述 (一) 按照发展程度分类 要了解发展中国家,就有必要首先了解国家分类情况。截至2010年,全世界有240个国家和地区。如果将这些国家和地区按发展程度分类,可分为发达国家(地区)和发展中国家(地区)。发达国家指经济发达,社会文明程度高,实现了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国家。发达国家包括西欧、北美、澳洲的主要资本主义工业国,也包括亚洲的日本。发展中国家指经济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低,正处于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国家。少数发展中国家已经基本实现了工业化,但是经济结构和社会文明程度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现代化的进程中,但有少数的发展中国家仍然处于相对蒙昧的农业文明阶段。 (二) 按照汇率折算的收入分类 世界银行将世界上人口超过100万的国家和地区根据其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划分为四种类型: 低收入国家和地区、下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高收入国家和地区。例如,按照1992年汇率,把各国的年人均收入统一折算成美元后,低收入国家是指年人均收入在675美元以下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印度、孟加拉国、中国、越南、朝鲜及大多数非洲国家;下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是指年人均收入在675~2700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包括巴基斯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埃及等国家;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是指年人均收入在2700~8000美元的国家和地区,包括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高收入国家和地区是指年人均收入在8000美元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包括英国、美国、日本以及一些特殊的国家和地区,如高收入的中东石油五国,以及以色列、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等。 当然,年人均收入随经济发展而变化。世界银行发表的《2007年世界发展报告》数据显示,低收入国家是指2005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在580美元左右的国家,中等收入国家是指2005年人均国民总收入在2646美元的国家。 (三) 按照购买力平价折算的收入分类 为了更合理地比较不同国家的收入,国际上普遍采用购买力平价指标。购买力平价是把两国同质商品的价格确定为相等时计算出的比率。用本国货币与外国货币相交换,就等于本国购买力与外国购买力相交换。所以汇率决定于两种货币的购买力比率。两国之间的汇率可以用两国的物价水平之比表示。这种分类指标缩小了富国与穷国之间的差距。 世界银行按照1992年汇率计算的购买力平价人均收入水平标准如下。 (1) 低收入国家,年人均收入为2000美元以下,如印度、孟加拉国、中国、越南、朝鲜及大多数非洲国家。 (2) 中低收入国家,年人均收入为2000~5000美元,如巴基斯坦、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埃及等国家。 (3) 中高收入国家,年人均收入为5000~10000美元,主要是亚洲和拉丁美洲的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如韩国、马来西亚、巴西、阿根廷、墨西哥等国。 (4) 高收入国家和地区,年人均收入为10000美元以上,包括英国、美国、日本以及一些特殊的国家和地区,如高收入的中东石油五国,以及以色列、新加坡和中国香港地区等。 二、 发展中国家(一) 发展中国家定义 发展中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摆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而获得政治独立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它们经济落后,社会文明程度低。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使用以下几种说法来称呼这些国家: 不发达国家、落后国家、欠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等。这里更多的是从静止的角度去看待它们,并带有贬义。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上一般只使用“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国家”的称呼。在某些场合,这些地区和国家又被称为带有政治色彩的“第三世界”,因为与此相对应的是第一世界、第二世界。 发展中国家共有100多个,其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3/4以上。由于历史文化、资源条件、生态环境、经济结构,以及社会制度、政治体制的不同,发展中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别。人们通常把它们分为三类。 (1) 最不发达国家。其特点是人均收入极低,制造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很少,文盲占人口的大多数。 (2) 富裕的石油出口国,共13个。 (3) 处于两者之间的是中等收入国家,约占发展中国家总数的1/2. 这些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差异还表现在社会制度、发展道路方面。有些国家选择了社会主义制度,如中国、越南、朝鲜、古巴等国;而印度、巴基斯坦、菲律宾等国则选择了资本主义制度。有些国家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比较依赖,如韩国、新加坡、科威特等;而中国、古巴等国家选择了独立发展道路。 虽然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原有的社会经济形态基本相似,经济上所显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的烙印大致相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也无明显差异。低发展和不发达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 (二) 发展中国家主要经济特征 发展中国家的主要经济特征有如下六个方面。 1. 收入水平低下 一般来说,发展中国家的大多数人,无论是和自己国内少数富裕人群相比,还是和发达国家的大多数人相比,他们的生活水平都较低。这不仅表现在生活资料数量的贫乏上,还表现在生活资料的质量上,如普遍贫困、收入低、住房短缺、健康不良、教育落后、婴儿死亡率高、预期寿命和工作年限短等。 2. 高人口增长率和高赡养负担 由于出生率的巨大差距,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率比发达国家高。即使有些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和增长率已经放慢,但庞大的人口基数仍然带来了很高的增长绝对数。15岁以下的儿童和65岁以上的老人在社会中属非生产性成员,生活上要由15~64岁的劳动力来抚养,成为经济上的“赡养负担”。相对来说,发达国家65岁以上的老人在人口中所占的比例高于发展中国家,但把儿童和老人总计起来,发达国家的赡养负担为人口的1/3,发展中国家则高达1/2. 3. 生产效率低下 生产效率的高低取决于以下因素: (1) 各类投入要素如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补充和配合; (2) 管理技能的改进; (3) 各种体制如土地占有、税收体制、信贷结构等方面的改革; (4) 劳动者对工作、纪律和权威的态度,以及是否有自我意识、创新的愿望和能力; (5) 健康状态。 发展中国家不仅缺乏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还缺少合格的管理人才。劳动者如何改进劳动态度和提高工作积极性,恰恰又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低下的生活水平使劳动者的身体与精神受到损害,妨碍了劳动生产率的迅速提高。对许多发展中国家而言,体制的改革还是旷日持久的。 4. 劳动力不得其用的程度严重 劳动力不得其用表现为就业不足和公开失业两方面。就业不足指劳动者的实际工作时间少于他们能够工作的时间,或者劳动者形式上有一份全日工作,但生产效率低,即使减少劳动时间也不会造成影响;公开失业是指劳动者有工作能力和愿望,却无工作机会。据估计,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劳动力中,公开失业者约占10%~15%,而15~24岁的青少年失业率高达30%左右。两者合计,发展中国家城乡劳动力中将近30%不得其用。由于人口增长的快速度和经济发展的低水平使工作岗位增加缓慢,在短时期内难以缓解发展中国家严重的劳动力不得其用状况。 5. 对农业和初级产品的过度依赖 发展中国家大多数是农业国。由于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入不足,使得农业虽然在发展中国家的国民经济中占有很大比例,但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产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占的比例,发展中国家为32%,发达国家为8%。同时,发展中国家工业基础薄弱,难以为工业自身及整个国民经济提供先进的技术设备。因此,发展中国家主要依赖初级产品的出口以换取外汇。 6. 在国际关系中处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 造成发展中国家低生活水平、高失业和收入分配不均的重要原因,是穷国与富国相比,国家的经济、政治力量相差悬殊。力量的悬殊不仅表现在富国占有并控制国际贸易格局的支配地位,还表现在富国拥有决定国际贸易条件的权力。它们向穷国转移淘汰的技术、有附加条件的外援和私人资本,以自己的价值观、社会经济规范、行为准则作为国际关系的通用标准,意在控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乃至上层建筑。 (三) 发展中国家基本特征 经过60年曲折的探索,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也取得了社会经济的巨大进步。但是,上述六点仍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也是困扰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是短时间内难以消除的。因为它们共同决定于一个基本因素--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后起性,导致了国民经济整体中不同部分发展程度的明显差异,即现代化的工业和技术落后的传统农业同时并存的经济结构。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性质完全不同的两个经济部门: 现代工业部门和传统的农业部门。两部门的差异表现在生产方式、生产率,特别是收入水平的巨大差距上。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在于发展中国家取得政治独立后,发展经济必然要工业化。通过从国外引进、移植现代工业实现经济起步。这样,开始工业化后“内生”的传统经济与“移植”的现代经济之间形成显著的板块结合。虽然现代经济部门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诱惑力,但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难以遍及社会的整体生产方式,传统经济与现代经济必然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并存,在各自板块中实现自我运行,从而使国民经济呈现二元结构。 发展中国家的二元结构不仅表现在经济结构中,同时也存在于人们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上。发展中国家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二元结构转化为一元结构,现代非农业部门在经济生活中占绝对主导地位,并且两个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大体一致。但这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第二节 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通过对各种发展理论和战略、经济体制和可行性对策进行比较,研究不发达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一、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渊源 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大量出现之时,并伴随着发展中国家的发展而发展,它的许多基本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时代。在西方经济学的演变史上,早期的古典经济学中就已经蕴涵着丰富的经济发展理论和思想。其主要代表人物如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约翰·斯图亚特·穆勒、马尔萨斯等都对经济发展理论的萌芽作出了贡献。 斯密是古典经济学中把发展问题作为经济分析主题的第一人。在他的巨著《国富论》中对经济发展给予了充分的重视,他最先提出了区别总量生产和人均产量的概念,分析了总量财富与人均财富占有量之间的关系,并且提出了宏观的经济发展思想,在此基础上集中讨论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认为要增加一国的财富,最好的经济政策就是给人们的经济活动以完全的、充分的自由。因此,斯密主张经济运行由一只“看不见的手”来驾驭,通过市场价格机制调节经济活动。这一观点在现代经济发展理论中仍然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大卫·李嘉图在他的名著《政治经济学及其赋税原理》中阐明了他的经济发展思想,把对国民财富研究的重点由生产转向分配。他认为资本家与地主的关系必须改革,因为经济发展主要来自生产剩余,它是最终产品中对最低工资的扣除。由于工资处于最低生活费用水平无法削减,因此关键就看这些剩余产品在资本家获得的利润和地主获得的地租之间的分配比例。而地主占有了资本家本可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农业的报酬递减又对经济增长起约束作用,故从某一历史阶段来看,地主占有得越多,经济增长的速度就越慢。基于以上观点,李嘉图分析了国内外经济政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国内经济政策方面,主张实行放任自由;在对外贸易政策方面,主张实行贸易自由。 约翰·斯图亚特·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在于把生产要素概括为人口增长、资本积累、技术进步和自然资源,逐步分析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这种方法至今仍然被发展经济学所采用。 马尔萨斯的《人口论》虽然没有专门论述经济发展,但提出了影响深远的经济增长理论。他一方面分析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指出人口增长是经济繁荣的结果,而继续增长的人口又是经济发展的重大约束条件;另一方面又讨论了技术不变条件下农业生产中的报酬递减现象与消费不足引起的经济停滞问题。马尔萨斯的悲观增长理论在西方经济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新马尔萨斯主义把土地数量和质量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扩大到对整个自然资源的影响,并接受了马尔萨斯关于人口几何级数增长、生活资料算术级数增长的假设,增加了环境污染等限制因素,提出了“增长极限论”等。这些都成为发展经济学重要的理论根据。 二、 发展经济学的产生与演进 发展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当时,第二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世界政治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伴随着旧殖民体系的瓦解和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大量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属国取得了政治独立。但是,由于历史原因,这些国家面临着国际上不平等的贸易格局,国内人均资源贫乏,制度安排、社会结构不尽合理等困境,经济发展成为继政治独立后的首要问题,它们希望有一种切合实际的经济理论指导本国家经济发展。西方原宗主国也急需与这些新独立国家保留旧的经济关系。面临这种新的政治形势,办法之一就是把各工业落后国的经济发展纳入西方经济发展的轨道。于是,西方经济学家普遍以西方传统的经济学原理和分析方法对不发达经济进行直接研究,并以发达国家的历史经验去规范发展中国家。然而,当这些根植于发达市场经济的理论应用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指导时,却出现了诸多困难和问题。 解释发展中国家的问题,必须建立专门的发展经济学。于是,从20世纪40年代开始,出现了专门的发展经济学著作和教科书。1985年,世界银行出版了《发展的先驱》一书,介绍了对发展问题的研究作出卓越贡献的第一代西方经济学家。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学家,如印度的阿马提亚·森,中国的张培刚、谭崇台等对发展经济学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发展经济学从产生到现在,其演变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过程,这个过程同作为其研究对象的发展中经济的产生与演变相一致,就其主流而言,一般分为三个阶段。 (一) 第一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 20世纪50年代初期到60年代中期是发展经济学早期发展阶段,也是第一阶段。早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是借助于发达国家的经验,结合西方经济学的某些原理,对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提出若干设想。这个时期的经济发展学说以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动理论,纳克斯的贫困的恶性循环论、平衡增长论与不平衡增长论以及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为代表,它们特别强调资本积累、工业化和计划化。早期发展理论具有以下特点。 1. 结构主义分析的影响 认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具有结构刚性特点,如经济刚性、短缺、过剩、滞后、低供求弹性等。经济结构的这种特殊性使价格机制及市场调节的均衡作用不能自动实现,因此应当发挥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作用。 2. 反“单一经济学”倾向 在经济发展理论兴起之前,新古典主义的经济学家自认为他们的理论体系无所不包,是适用于一切国家的准则,是“单一的经济学”. 20世纪50年代的发展经济学家强烈反对这种看法,认为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是静态分析,研究的是如何通过价格-市场机制来合理确定现有资源的配置,不能解决从贫穷转向富裕这一经济发展的动态问题。他们指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具有结构上的特点,它既不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也不同于18、19世纪处于发展中阶段的西方国家经济。结构的特殊性使价格-市场机制的边际调节作用不可能完美实现,也使经济增长的利益不易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因此,与发达工业国家相比,不可分性、互补性、外部经济和经济规律等概念更切合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 3. 具有内向型发展战略倾向 经济学家在讨论这一阶段的发展策略时认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世界经济已经不同于19世纪,国际贸易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已经起不到“增长发动机”的作用,而只有从立足于国内平衡增长的进口替代政策中,才能找到另外一种“增长发动机”。由此产生的政策建议是内向发展的贸易保护政策。 (二) 第二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 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了与第一阶段经济发展理论所设想的结果不一致的情况。特别是实行国内工业化和进口替代、经济计划化和政府干预等政策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出现了一系列问题。经济发展速度减缓、贫富差别扩大、对发达国家依赖加深、经济发展不平衡,出现了所谓的“有增长无发展”现象。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些经济比较开放,注重市场机制作用,实行出口导向政策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却非常迅速,成为新兴的工业化国家。 问题的出现,推动着经济发展理论向新的阶段转化。发展经济学家用一种平静的态度反思经济发展实践,对有关理论和政策建议重新评价和修改。出现了一些新的理论观念。如以巴兰等人为代表的激进派观点;以世界银行经济学家为代表的强调收入再分配理论;以库兹涅茨为代表的实证分析学派;以舒尔茨为代表的人力资本理论等。 这一时期经济发展理论的重要特点是重视发展中国家的外部关系,重视市场机制和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人力资本投资,对外贸易和外资的利用受到重视,社会项目评估理论和方法得以发展,等等。 (三) 第三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到现在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在发展中国家实践基础上,现代经济发展理论中出现了新的理论与模型。 1. 经济发展的制度分析 在新制度主义影响下,发展经济学家们逐渐认识到,新古典经济学把制度看成经济机制的外生变量,是一种无制度的分析。这种分析是脱离实际的,因为在现实经济中制度的存在和变迁深刻地影响着增长和发展。因此,要解决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问题,既要关注资金投入、出口鼓励、技术引进、产业结构优化等纯经济因素,又要重视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或阻碍作用。为此,拉坦(Ruttan V.)和速水(Hayami S.)曾试图以诱致性技术变迁扩展到诱致性制度变迁的理论,说明这种变迁和相伴而生的经济发展出现在某些国家和地区而不是出现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原因。宾斯旺格(Binswanger H.)等人突出土地制度对农业经济绩效的重大影响,重新构建了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奥尔森(Olson M.)则认为,市场经济条件下,最重要的是那些能保证个人权利的制度。纽金特(Nugent J.)指出,对制度变迁原因和某些制度形成的合理性进行研究,是发展经济学的“新线索”。由科斯(Coase R.)提出的交易成本理论和诺思(North D.)建立的新历史经济学对新制度主义的形成和扩大它们在发展经济学领域的影响起了重大作用。 2. 经济发展中的寻租理论 一些发展经济学家观察到,经济政策在不同的国家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其原因是经济政策措施需要通过政治程序来施行。因此,对于经济政策措施的研究应超出经济分析的范畴,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努力从多方面将政治行为内生化,如更多地考察政治偏好与经济决策的关系、非生产性活动对经济绩效的影响,特别是寻租行为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等等。发展经济学家以20世纪70年代的“寻租”理论为基础,认为只要政府对市场经济行为进行限制,就会导致寻租现象的产生,使少数人获得巨额利润,而社会却蒙受资源的大量浪费,并助长贪污腐化之风,使社会付出更多的代价。同时进一步指出,由于发展中国家市场机制不完善,有序而公平的市场竞争未形成,法制不健全,旧体制影响未衰,一些人更容易凭借权利去摄取经济利益,索取贿赂,成为“看不见的脚”,肆意践踏市场机制,阻碍“看不见的手”正常发挥作用。权利进入市场所引起的问题,必须联系制度、体制、政治因素来考察。 3. 微观实证化分析方法 第三阶段发展经济学尽管强调非经济因素对经济机制的作用,但在分析方法上仍然采用新古典主义的思维范畴、概念和工具,如均衡方法、经济计算与实证检验法等在第三阶段发展经济学中都得到相当广泛的应用,如竞争性均衡的经济增长模式、新贸易理论、市场经济下经济发展绩效比较研究等都是这一阶段发展经济学的重要成果。 三、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总结各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教训的过程中,发展经济学逐步丰富和扩充了自己的研究内容,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11个方面: (1) 经济增长理论,如各种经济增长模型和增长要素; (2) 资本积累理论,如“大推动”、“两缺口”理论; (3) 人力资本理论,如教育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4) 人口转移理论,如刘易斯绝对收入差别理论、托达罗预期收益理论; (5) 工业化理论,如进/出口替代理论; (6) 收入分配理论,如以世界银行经济学家为代表的收入再分配理论; (7) 发展战略选择,如平衡增长与非平衡增长; (8) 技术进步理论,如劳动/资本密集技术、先进/适用技术理论; (9) 国际贸易理论,如传统的贸易理论和新贸易理论等; (10) 制度与经济发展理论,如国家/市场调节、财税/货币调节理论; (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四、 发展经济学的特点 发展经济学研究内容的11个方面支撑着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也使它区别于其他经济学而有自己的特征,即应用性、综合性、整体性和边缘性等。 经济研究由于经济现象的多层次而呈现层次性。不同层次经济研究目的不同,研究中对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之间的取舍也不同,从而抽象的程度也不一样。研究层次越高,越抽象,越单纯;研究层次越低,越具体,越复杂。在最高层次的一般理论研究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将“社会经济形态”当做“一种自然过程”,舍弃了人的各种意志作用,揭示出社会经济形态发展的本质和基本趋势。中间层次的应用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是具体、丰富的经济现象,并充分注意人在客观条件制约范围内对经济过程的影响,特别是人在经济活动中所能作出的选择对经济过程的影响。当人们依据一般规律并联系实际情况而制定了多种可供选择的方案后,还要进一步研究现实社会中错综复杂的各种因素的作用,其中包括各种非经济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这属于最低层次的经济决策研究,是对经济决策的现实性研究。 发展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理论的范畴,它研究人在客观条件制约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时,运用一般经济规律,联系政治、社会、文化传统等因素的作用去探讨发展战略、可行性方案。发展经济学主要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发展中国家如何由贫穷发展为富足,由落后发展为先进的一门经济学科。它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具体发展过程和条件,认识和掌握发展中的经济规律,为尽快实现经济、社会和体制上的变革制定战略和政策措施,从而推动经济增长与发展,提高人民的基本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最终消灭贫困,实现共同富裕。 本 章 小 结 发展中国家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摆脱帝国主义殖民统治而获得政治独立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的新兴民族独立国家。虽然它们的情况各不相同,但原有的社会经济形态基本相似,经济上所显示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的烙印大致相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也无多大差异。低发展和不发达是所有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特征,也是困扰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并且短时间内难以消除。因为它们共同决定于一个基本因素--二元经济结构。 发展经济学是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应用性很强的经济学科。它通过对各种发展理论和战略、经济体制和可行性对策进行比较,研究不发达条件下经济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发展经济学兴起于20世纪40年代末期,以古典经济学为理论基础。从产生到现在,就其主流而言,可明显地分为三个阶段。 习 题 1. 名词解释 发展中国家 发展经济学 二元经济结构 赡养负担 2. 选择题 (1) 当今发展中国家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 ) . A. 完全可以用解释发达国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理论方法研究 B. 根本不能用解释发达国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理论方法研究 C. 与发达国家在发展初期面临的经济发展问题基本相同 D. 具有不同于发达国家经济问题的独特性 (2) 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为( ). A. 新古典经济学 B. 古典经济学 C. 新制度经济学 D. 结构主义理论 (3) 国家分类一般包括以下哪三种方法?( ) A. 按发展程度分类B. 按人口规模分类 C. 按收入分类D. 按购买力平价折算的收入分类 E. 按国土面积分类 3. 判断题 (1) 处于南半球的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因此发展中国家又叫南方国家。( ) (2) 发展经济学是专门研究经济运行的科学。( ) 4. 思考题 (1) 发展中国家具有哪些共同特征?为什么说中国目前仍然是发展中国家? (2) 发展经济学大致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各阶段的理论有何特点? (3) 在了解了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之后,你认为这门学科具有哪些重要特点? (4) 联系中国实际,谈谈学习发展经济学的重要性。 1975年,拉赫米娜·阿卜杜拉17岁时,做了村子里其他姑娘们从未做过的事情,离开了位于马来西亚科达赫州的美丽却又贫穷的家乡。家乡的人们在山谷中种植水稻,在附近的小山上割胶,而她却去了75英里之外喧闹的都市--槟城的一家电子厂打工。拉赫米娜的家境,即使以乡村本来就不高的经济水平来衡量,也是贫寒的。她的父母希望有使女儿自食其力的机会,他们认为这甚至可能使女儿寄钱回家补贴家计,帮助家里应付层出不穷的困难和抚养五个弟妹。怀着这些憧憬,他们放弃了对女儿这种打破常规想法的保留态度,而让她独自一人到城里去打工。 拉赫米娜在一家日本公司所属的工厂里找到了一份工作,与其他500名女工一同组装集成电路(ICs) 。每天,她耐心地把成百上千的细小导线焊接在小小的硅片上,动作速度飞快。她的工作属于枯燥重复性的劳动,而且要求技术上做到绝对准确。每个工作日,拉赫米娜和她的伙伴们早早起床,骑自行车、步行或乘公共汽车去工厂。工人们努力在厂方规定的早晨7点之前到厂,以免被“炒鱿鱼”,在厂门处,她们脱掉鞋子,打卡,进屋换上洁净的白工作服和拖鞋,然后匆匆赶到集合厅,在那里听工头关于这一天生产目标的训示并唱厂歌。 每天除去一次5分钟的休息之外,这些年轻妇女们要不停地干到中午。而在这5分钟里,大多数工人还要填每日产量表。午间有45分钟的午餐时间。拉赫米娜用这段时间在餐厅吃饭并与她的朋友们聊一会儿天。在餐厅中,马来族、华族和印度族的工人们各自聚在不同的地方。午饭后,妇女们重复着上午所做的日常工作,直到午后4点下班铃声响后才能停工。之后,她们回到早晨的程序,再进到集合厅,聆听工头另一番训示,排队打卡,换好上街的衣服然后回家。每天如此长时间的工作结束时,拉赫米娜能有相当于2.5美元的收入。 由于小时工资低,工人们愿意获得经常加班的机会。一般每天多于2~3小时,一周最多干到7天。她们特别喜欢在周日或节日上班,因为这时会发双薪。算上加班和不固定的奖金,拉赫米娜一个月平均能挣到80美元。她和其他七个女工共同租用一所小房子,只有一间卧室,所以一些人只能在起居室中睡觉。由于生活简朴开支不大,大多数年轻妇女每个月都设法省出5~20美元寄往农村的家中。有几个女孩随便花钱买衣服和化妆品,便受到了大家的批评。多数人的生活很朴素。年轻妇女们对于离开家人过一种不熟悉的自由生活还是喜欢的。 1982年,电子厂受到经济衰退的冲击。这时,拉赫米娜已经是一条生产线的负责人了,负责监督管理一组新工人的工作。她的工厂减员,裁减班次,并取消了加班。拉赫米娜这时已经22岁,积蓄了400美元,她认为该回到乡村去了。回乡不久,她与当地一个男人结婚成了家。 拉赫米娜有机会去电子厂工作,是由于20世纪70年代马来西亚政府在该国的一些地方建立了出口加工区(EPZs) ,美、日电子制造商在那里建立了工厂。政府建出口加工区是为了使外国投资者在马来西亚开设工厂。由于全国失业率高,政府急于为本地原居民找寻更多的城市非农业的工作岗位,而拉赫米娜和她的家庭正是这种原居民。马来人长期过着农耕生活,比华裔和印度裔移民穷得多。当时,依靠马来人的选票,并经历了1969年骇人的种族动乱的马来西亚政府,急于帮助马来人改善他们的经济地位。 投资者被吸引到槟城这一不错的地方开设半导体组装厂。电子工业发源于高技术的场所如加利福尼亚的硅谷。到了20世纪70年代中期,对于集成电路和其他电子设备的需求突飞猛进,厂家开始在海外寻找成本更低廉能够承担部分经营环节的地方。集成电路的生产有四道工序。第一道工序,根据模板设计电路并且通过高分辨摄影,以涂层代替技艺刻琢工作,这是高技巧的作业。第二道工序,晶片组装,即将硅精做成集成块,这是资本密集的加工过程。第三道工序,将集成块镶嵌到基座上,将导线正确地焊接上,并将完成的集成块封装在树脂、塑料或陶器罩盖中,这是非常劳动密集的。最后测试时用手工,但有一定的技术要求。 对于电子厂而言,既要满足产量激增的需求,又要将这些工序都放在加利福尼亚、日本和类似的地点进行生产,成本昂贵。公司决定将组装、测试工作转移到劳动力价格低廉又听从指挥,并且有能力学习工作所需的技术相对简单的地方。电子和其他工业转移的最初受益者,是东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即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在马来西亚,虽然电子工业必须雇佣数以千计的像拉赫米娜这样的农妇,还要使她们接受工厂的劳动纪律,但槟城市良好的基础设施和会讲英文的劳动力,仍然吸引着外国投资者。 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早期,在槟城和马来西亚其他城市中,制造64kB晶片和其他电子元器件的工厂兴盛一时。马来西亚这个中等收入国家,过去以出口橡胶、锡和棕榈油著称,这时却成了仅次于日本的、位居世界第二的电子元器件大国。工厂几乎为外国人全资所有,他们不在马来西亚购买或出售其商品和服务,只是在马来西亚进行较为简单的加工。被宽松的税收减免和1971年月平均工资仅为30美元吸引来的公司,到了1980年,由于月平均工资增至120美元而使成本上升,这种上升只有一部分能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得以抵消。同时,20世纪80年代技术的提高,使得集成电路更为复杂和小型化,手工劳动的工作量减少。这些变化,在1982年形成了拉赫米娜经历过的工业震荡。在那一时期,马来西亚和其他从事电子器件组装的发展中国家中非熟练工人的就业大幅度下滑。 但是,技术的提高及发展中国家持续的成本压力,最终使得部分比较复杂的加工过程转移到了工资较低的国家。随着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以及新加坡工资的提高,公司将它们的劳动密集型作业从这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迁到了亚洲工业不发达的国家,如马来西亚和泰国。在这个外国投资的第二次浪潮中,槟城的电子工业得到了新生。与过去相比,现在它更多地使用熟练技术工人,并且为国内和国际市场生产范围更广泛的产品。但它的新生不包括拉赫米娜,她正愉快地在科达赫的村庄中忙着建立自己的小家庭。 拉赫米娜是发展中国家近50亿人口中的一个典型。对中国来说,这样的案例也并不鲜见。20世纪世纪90年代初期,中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外来妹》,就讲述了类似的故事。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先发展起来的广东沿海一带是内陆许多省市年轻人眼中的天堂,北方某省名叫赵家坳的小山村就有赵小云、志强等六名青年男女怀着梦想来到广东,他们希望通过打工改变自己的命运。其时,纺织、玩具制造等产业是广东省的经济发展支柱,心细手快的赵小云等几个姑娘很快进入某厂成为“外来妹”,而“青年突击手”志强和金贵却被挡在门外,只好给别人放鸭子。在瞬息万变经济浪潮的影响下,几个年轻人走向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这些年轻人的故事涉及了许多发展中的问题: 工业化是怎样影响发展中国家那些仍然居住在农村,仍然贫穷的人们的生活的?在发展中和工业化国家中,谁从外国投资中获得了利益,谁遭受了损失?政府如何促进投资、工业化和出口?各国如何教育其人民,以使他们在较为先进的工业中成为更加具有生产效率的工人?各国和它们的人民如何克服城市产业工人和广大仍然贫困的农民以及勉强维持生计的城市贫民之间,某些先进的群体和其他进步很慢者之间的悬殊差异?为什么一些国家发展迅速,而其他国家似乎没有任何发展?现在,请结合上述案例和你个人的经历,说说你自己的看法;当你学完本书的内容之后,再回头看看与此时的观点有什么不同。 资料来源: \吉利斯,波金斯,罗默 等著. 发展经济学\.第4版.彭刚,杨瑞龙 等译.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English reading material 1.1 Developing CountryCountry Classification The country can be classified by development level, income and income of being corrected using 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 According to development level, the country can be classified into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ccording to income and income of being corrected using PPP, the country can all be classified into low-income countries, middle-income countries, upper-middle income countries and high-income countries, only the Standard is different. The classification of the country by develop level Developed country means that the countries whose economy is very developed and with very high degree of social civilization, having realized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ation. Developing country means that these countries are backward in economy and low social civilization degree. They are in the process of industrialization and modernized. Few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already realized industrialization basically, but economic structure and degree of social civilization are further improved. Most developing countries are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modernization. Classify by income Low-income countries means that the annual per capita income is under 675 dollars. Such as India, Bangladesh, China, Vietnam, Korea and most African countries. Middle low-income countries mean that the annual per capita income is between 675-2700 dollars, such as Pakistan, Philippine, Indonesia, Egypt,etc.. Upper-middle income countries mean that the annual per capita income is between 2700-8000 dollars. Most of them are newly industrializing countries of Asia and Latin America, such as South Korea, Malaysia, Brazil, Argentina, Mexico and other countries. High-income countries mean that the annual per capita income is over 8, 000 dollars, including of Britain, U.S.A., Japan and some special countries and regions like 5 middle east high-income oil-exporting countries and Israel, Singapore and Hong Kong, etc.. Classify according to income of being corrected using Purchasing Power Parity(PPP) Purchasing power parity is a theory of long-term equilibrium exchange rates based on relative price levels of two countries. Low-income countries These countries' annual per capita income is under 2000 dollars, such as India, Bangladesh, China, Ghana, Tanzania and other countries. Their living conditions id the worst and their development is the slowest, but their potential is the greatest. Middle-income countries The countries' annual per capita income is in 2000-5000 dollars. For instance, Pakistan, Philippine, Indonesia, Egypt, Cameroon, Sri Lanka and so on. These countries' living conditions are better, having already set up some basic life facilities. Upper-middle income countries The countries' annual per capita income is in 5000-10000 dollars. For instance Korea S., Malaysia, Brazil, Argentina, Mexico and so on. These countries have already realized the modernization basically, income level is relatively high and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 is better. High-income countries The countries' annual per capita income is over 10000 dollars, such as Britain, U.S.A., Japan, Germany, France, Saudi Arabia, etc.. Developing Country According to the classification of development level, developing country is new national independent states of breaking away from imperialism and colonial rule and gaining political independence in Asia, Africa and Latin America area after the World War II, and their economy is backward and civilization is low level. As a result of the differences on historical culture, resource requirement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nomic structure, as well as social system and political system, different developing countries is not the same. The people usually divide them into three kinds: Least-developed countries (LDCs), rich oil-exporting countries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Their differences also display in the aspect of the social system and the development path.Some developing countries have chosen the socialist system, like China, Vietnam, North Korea, Cuba and so on. India, Pakistan, Philippines have chosen the capitalist system. Some others rely o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like South Korea, Singapore, Kuwait and so on. Countries like China, Cuba and so on have chosen the independent development path.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ing country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ing country includes six aspects: (1) Low income level. (2) High population growth rate and high alimony burden. (3) Low productivity. (4) The labor force does not have it to be full used. (5) Overdependence on agricultural and primary production. (6) Controlled, attached and frail status in th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ing country Above-mentioned six points are both common feature of all developing countries and main factor of interfering with these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it's impossible to eliminate these factors in a short time. All of them are decided by a fundamental factor-dual economic structure. Dual structure of developing country can be embodied in both th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people's Value and Lifestyles. The ultimate goal of developing country is transforming dual structure to unitary structure. 1.2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Of Development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y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is an emerging economics with strong comprehensive and applied, and it studies economic development's process and rule by contrasting all kinds of development theory and strategies, economic system with feasibility measures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underdevelopment. Origin of Theory on Development Economics Development economics emerged after the Second World War as an independent economics with developing countries exploding, and its development follows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development to develop. But its many basic thoughts may be traced back to the era of classical economics.Tn the evolution of Principle of Economics, early classical economics already has implied plentiful economic development's theories and thoughts, and its main representative men, such as Adam Smith, David Ricardo, Thomas Robert Malthus and so on, all made their contribution to produc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s theories. Adam Smith was the first person to take the development question as a economic analysis subject in the classical economics. In his work 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 he had given the full attention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dam Smith advocated to control the economic operation by "the invisible hand" and regulate economic activity through market price mechanism . This viewpoint was still having the profound influence on the theory of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David Ricardo's famous work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he had illuminated his economic development thought, and converting studying keystone of research on the Wealth of Nations from production to distribution. Malthus didn't elabora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specially in his population theory, but he advanced the far-reaching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In the later more than 100 years, mainstream economic trend has an obvious change that it was converted from classical economics regarding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dynamic model of being formed by the cumulative power to neo-classical economists being especially care about static configuration for given resources. Emergence and Evolution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Development economics is emerged at the end of 1940s, and western economists as well as the later development economists have given a great deal of attention. At first, they generally researched underdeveloped economy by using traditional western economic principles and analysis methods, and regulated developing countries with historical analogies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then the problem occurs. From 1940s, specialized works and textbook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ppeared. In 1985, the World Bank published a book Development Pioneer, introducing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western economists who made remarkable contribution to the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question. Numerous developing countries' economists, such as India's Amartya Sen, China's Zhang Peigang, Tao Wenda, Tan Congtai have also made the characteristic contribution to it. The development economics approximately has experienced three stages in terms of mainstream. (1) Early 50s to Mid-60s in 20th century: the early stage of development By virtue of some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combining with some principles of western economics, the early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drew several ideas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is period took the theory of the big-push of P.N.Rosenstein-rodan, vicious circle of poverty of R. Nurkse, balanced and unbalanced growth and Louise's dual economic theory as representation, and they particularly emphasized on accumulation of capital, industrialization and planification. Three characteristics are following: influence of structuralist analysis, anti mono-economics tendency and the tendency of introvers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2) Mid-60s to Mid-80s in 20th century: the second stage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came into the new stage. The development economists reconsidere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actice with a kind of tranquil manner, and reappraised and revised the related theories and policies. New conceptions of theory appeared, for example, radical views represented by Balaam and the others, World Bank economists emphasizing theory of income redistribution, empirical analysis represented by Kuznets and human capital theory represented by Schultz,etc.. During this period important feature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external relations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emphasizing on market mechanisms and agriculture's role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tressing human capital investment, foreign trade and the use of foreign capital, simultaneously springing up theory and method on social project appraisal. (3) Mid-late 80s in 20th century to present: the third stage In the late of the 20th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economics entered a trough. The renowned economist Albert Hirschman declared publicly that development economics has died. However in the late 80s, based on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practice, there are many new theories and models appearing in the moder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ory, including: ① Institutional analysis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solve developing countries' modernization problem, we must pay attention to purely economic factors, such as fund investment, exportation promotion, technology introduction, industr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so on, and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promotion or barrier function of the institution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for, Ruttan, V. and Hayami, S., Binswanger, H.,Olson,M., Nugent, J., Coase,R., North,D. and so on have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② Rent-seeking theory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rent-seeking theory of 1970s, some developing economists thought if the government limits behavior of market economy, there are rent-seeking phenomenon, and so the minority get huge profit, the society suffers a tremendous waste of resources, as well as fosters and pays more costs. Issues caused by right entering the market must be observed and studied by contacting with the system, institutional and political factors. ③ Microscopic empirical analysis method: In the third stage development economics emphasized on the function of non-economic factors to the economic mechanism, but still adopting the neoclassic thought, concept and tool, such as equilibrium method, economic evaluations and empirical test and so on are widely used in many fields. For example, Economic growth mode of competitive equilibrium, new trade theory, comparative study on economic development performance under market economy and so on are important achievement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t this stage. The Research Object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In the process of summing up various experiences and lesson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in the last half century, the development economics enrich and expand gradually their contents of study, which may b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11 aspects: 1. Economic Growth Theory, such as various economic growth models and growth factors. 2. Theory on capital accumulation like "the theory of the big-push" , "two shortage model" . 3. Human capital theory, such a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ducation and economic growth. 4. Law of migration, such as theory of absolute income differences of Lewis and expected income theory of Todaro. 5. Theory of industrialization. 6. Income distribution theory. 7. The choice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such as balanced growth and unbalanced growth. 8. Technology progress theory, such as the labor-intensive/capital-intensive technology, the advanced/appropriate technical theory. 9. International trade theory like the import/export substitution theory, the import/export guidance theory. 10. Macro-regulation theory, such as the country/market regulation, public finance & Taxation/currency regulation theory. 11.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or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The previous 11 aspects become 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thus they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differing from other economics theories.These characteristics are followed: applicability, integration, integrity and marginality. Development economics as the applied economics theory, when it studies the Man's effect to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under restricted condition, it inevitably must utilize the general economic law to discusses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the feasible plan by relating with the function of some factors, such as politics, society, cultural tradition and so on. The development economics mainly take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economic development as the research object. It is an economics which studies how to make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richer from poverty and more advanced from backwardness. It studies concrete development process and condition of the developing countries, understanding and mastering economic rul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establishing strategies and policy measures in order to realize the reform of economy, society and institution as soon as possible, thus pushing forward the economy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mproving people's living and social welfare level, finally eliminating poverty and achieve common develop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