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学习目标 ● 掌握索赔的含义及对合同中索赔条款的规定。 ● 了解不可抗力的含义、范围及规定不可抗力条款时应注意的问题。 ● 了解仲裁的含义、特点、程序及世界贸易组织的争端解决机构。 第一节 国际贸易概述 国际贸易是指世界各国之间商品和劳务的交换活动。对外贸易是指一国(或地区)同别国(或地区)之间进行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活动。这是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角度出发,是相对于国内贸易而言的。如果从世界的角度或从全球角度看,就称为国际贸易或全球贸易,有的也称世界贸易。一些海岛国家,如英国、日本等也常把对外贸易称为“海外贸易”. 一、 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 (一) 国际贸易额与对外贸易额 1. 国际贸易额 国际贸易额也称国际贸易值,它是计算和统计世界各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指标,是把世界上各国(或地区)的出口额相加,即按同一种货币单位换算后,把各国(或地区)的出口额相加得出的数额。不能把世界各国(或地区)的出口额与进口额相加,因为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如相加就会出现重复计算。从世界范围看,一国的出口就是另一国的进口,这样世界进口总额应等于世界出口总额。但是,由于各国一般都按FOB(free on board,船上交货)价格计算出口额,按CIF(carriage and insurance paid to,运费保险费付至)价格计算进口额,CIF价格比FOB价格多了运费和保险费,所以世界出口总额往往小于世界进口总额。 2. 对外贸易额 对外贸易额也称对外贸易值,是用货币金额表示的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的规模,是衡量一国对外贸易状况的重要指标。它由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贸易额加上进口贸易额构成。一般用本国货币表示,但由于美元是国际主要计量货币,为了便于比较,许多国家就用美元表示。 (二) 贸易差额 贸易差额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之间的差额。如果出口总值大于进口总值,称为贸易顺差或贸易盈余,也称为出超;如果出口总值小于进口总值,称为贸易逆差或贸易赤字,也称为入超。通常贸易顺差以正数表示,贸易逆差以负数表示。如果一国进口值等于出口值,则称为贸易平衡。 (三) 国际贸易量 国际贸易量是指以数量、重量、长度、面积、体积等计量单位表示进出口商品的数量。它可以避免因物价变动所引起的国际贸易规模的不真实。就一种商品而言,用计量单位表示很容易,但对一国全部进出口商品来说,成千上万种商品的计量单位不同,无法用统一的计量单位表示。为了反映国际贸易的实际规模,只有按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值。即用出口价格指数去除各个时期的出口值,得出国际贸易实际规模的近似值,即国际贸易量。然后再以一定时期国际贸易量为基期,同各个时期的国际贸易量做比较,就可得出反映国际贸易实际规模变化的贸易量指数。这种方法是联合国及欧美等发达国家所采用的。 (四) 贸易条件 贸易条件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之间的比率。由于一个国家的进出口商品种类繁多,很难直接用进出口商品的价格进行比较。所以,一般用一国在一定时期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进行计算。其公式为: 贸易条件=出口价格指数进口价格指数×100 出口价格指数是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出口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及影响程度的动态相对数。 进口价格指数是用来反映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进口商品价格的变动趋势及影响程度的动态相对数。 如果贸易条件大于100,说明该国的贸易条件得到改善;如果贸易条件等于100,说明贸易条件不变;如果贸易条件小于100,说明贸易条件恶化。 (五) 对外贸易依存度 对外贸易依存度是反映一国国民经济对进出口贸易依赖程度的重要指标。它是指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贸易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GNP)或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中所占的比重。其公式为: Z=X+MGNP(或GDP) ×100%式中,Z为对外贸易依存度,X为出口总值,M为进口总值。 外贸依存度分为出口依存度和进口依存度。 (六)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和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1.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 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各种类别的进出口商品占进出口贸易额的比重。一个国家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主要是由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状况、自然资源状况和贸易政策决定的。从一个国家进出口商品结构可以看出该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 2.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国际贸易商品结构是指各种类别的商品在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通常以它们在世界出口总额或进口总额中的比重来表示。在国际贸易中,通常把商品分为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两大类。20世纪50年代以前世界贸易商品结构,是初级产品占主导地位,从1953年起工业制成品比重超过初级产品。从世界贸易商品结构可以看出世界经济的发展水平。 (七)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和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1.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对外贸易地理方向也称对外贸易地理分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世界上一些国家(或地区)的商品在该国进出口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对外贸易地理方向既表明了一国出口商品的去向,也表明了该国进口商品的来源,从而反映该国进出口贸易的国别分布。 2.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 国际贸易地理方向也称国际贸易地理分布,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世界上各洲、各国或经济集团的对外商品贸易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它表明各洲、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二、 国际贸易的分类 国际贸易涉及的范围广泛,性质也很复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其进行分类。 (一) 按货物的移动方向划分 按货物的移动方向划分,可分为出口贸易、进口贸易、过境贸易、复出口贸易、复进口贸易。 1. 出口贸易(export trade) 出口贸易是指将本国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运往国外市场销售的活动。不属于外销的产品则不计入。 2. 进口贸易(import trade) . 进口贸易是指将外国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运入本国市场销售的活动。不属于内销的产品则不计入。 3. 过境贸易(transit trade) 过境贸易是指某种商品从甲国经由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销售,对丙国来说,就是过境贸易。 4. 复出口贸易(re-export trade) 复出口贸易是指输入本国的外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出的贸易活动。 5. 复进口贸易(re-import trade) 复进口贸易指输出国外的本国货物未经加工再输入的贸易活动。 (二) 按交易对象的性质划分 按交易对象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有形贸易和无形贸易。 1. 有形贸易 有形贸易是指有形商品的出口和进口。有形贸易的进口和出口要办理海关手续,引入海关统计,构成一个国家一定时期的对外贸易额。联合国秘书处出版的《联合国国际贸易标准分类》将货物种类划分为10大类: 食品及主要供食用的活动物(0) ;饮料及烟草(1) ;燃料以外的非食用粗原料(2) ;矿物燃料、润滑油及有关原料(3) ;动植物油脂及油脂(4) ;未列名化学品及有关产品(5) ;主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6) ;机械及运输设备(7) ;杂项制品(8) ;没有分类的其他商品(9) 。其中0~4类称为初级产品,5~8类称为制成品,9类称为其他。 2. 无形贸易 无形贸易是指无形商品(服务)的输出与输入。主要指运输、保险、金融、旅游、租赁等。无形贸易通常不办理海关手续,在海关进出口统计中反映不出来,而在国际收支中反映出来。 (三) 按有无第三方参加划分 按有无第三方参加划分,可分为直接贸易、间接贸易和转口贸易。 1. 直接贸易 直接贸易是指商品由生产国直接运销到消费国,没有第三方参加的贸易活动。 2. 间接贸易 间接贸易是指通过第三国或其他中间环节,把商品从生产国运销到消费国的贸易活动。 3. 转口贸易 转口贸易是指一国进口某种商品不是以消费为目的,而是将它作为商品再向别国出口的贸易活动。商品生产国与消费国通过第三国进行的贸易,对生产国和消费国而言是间接贸易,对第三国而言,则是转口贸易。 (四) 按统计边界划分 按统计边界划分,可分为总贸易和专门贸易。 1. 总贸易 总贸易是指以国境为标准划分和统计的进出口贸易。总贸易包括总进口和总出口。凡是进入一国国境的商品一律列入总进口,凡是离开一国国境的商品一律列入总出口。总进口额加总出口额构成一国的总贸易额。采用总贸易统计的国家有美国、英国、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等90多个国家和地区。 2. 专门贸易 专门贸易是指以关境为标准划分和统计的进出口贸易。专门贸易包括专门进口和专门出口。凡运入关境的商品列为进口,称为专门进口;凡运出关境的商品列为出口,称为专门出口。专门进口额加专门出口额构成一国的专门贸易总额。采用专门贸易统计的国家有德国、意大利、瑞士、法国等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五) 按清偿工具划分 按清偿工具划分,可分为自由结汇贸易、易货贸易。 1. 自由结汇贸易 自由结汇贸易也称现汇贸易,是指以货币作为清偿工具的贸易。通常用可兑换货币来支付结算,如美元、英镑、欧元等。结算方式以信用证为主,辅以托收和汇付等。 2. 易货贸易 易货贸易是指以经过讨价的货物互相作为清偿工具的国际贸易。政府间的易货贸易也称协定贸易,需签订贸易协定与支付协定。民间的易货贸易也可以部分现汇、部分易货相结合,通常采取进出口结合,双方易货总额尽可能对等平衡。 (六) 按货物的运送方式划分 按货物的运送方式划分,可分为陆路贸易、海路贸易、空运贸易、邮购贸易。 1. 陆路贸易 陆路贸易是指采用陆路运送货物的贸易。陆地相邻国家通常采用陆路运送货物开展贸易,运输工具主要是火车、卡车等。 2. 海路贸易 海路贸易是指通过海上运输货物的贸易。运输工具主要是各种船舶。 3. 空运贸易 空运贸易是指采用航空运货开展的贸易。这种贸易方式适用于贵重物品、鲜活商品或在途时间短的商品。 4. 邮购贸易 邮购贸易是指采用邮政包裹方式寄送货物的贸易。这种方式适用于样品传递、数量不多和特别急需的商品。 三、 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 (一) 国际贸易产生的条件 国际贸易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第一,相对独立的政治实体的出现,即国家的形成;第二,各个国家之间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即国际分工的存在。 在原始社会初期,人类社会处在自然分工状态,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度低下。人们只能依靠集体劳动来获取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然后按照平等的原则,在氏族公社的成员之间进行分配。由于没有剩余产品,就没有私有制,也就更不存在阶级和国家以及国家间的剩余产品交换--国际贸易。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历史上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了出来,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有了一定的提高,开始出现了少量的剩余产品。于是,在氏族、部落之间出现了简单的物物交换。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第二次大分工,即手工业与农业的分离。手工业的出现,提供了日益丰富的剩余产品,并使得私有制的产生和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的出现成为可能。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不断扩大,产生了货币。这样,商品交换就由简单的物物交换演变成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这又进一步促进了私有制和阶级的形成。 随着商品流通的扩大,人类社会实现了第三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从手工业和农牧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的出现,使得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活动变得更加广泛和频繁,私有制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并最终促使阶级和国家相继形成。于是,在原始社会末期,原始国家之间开始用各自的剩余产品去交换自己不能生产或者不能满足需要的商品,商品交换开始跨越国界,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贸易就产生了。 (二) 国际贸易的发展 1. 奴隶社会的国际贸易 奴隶社会是以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和奴隶为基础的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消费,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在整个经济中微不足道,进入流通的商品种类和数量很少,主要是供王室贵族和奴隶主享乐的奢侈品,如宝石、装饰品、各种织物、香料等。此外,奴隶也是当时最普遍的商品。奴隶时期的贸易国家,在欧洲主要包括腓尼基、希腊和罗马;在亚洲主要有中国和印度,中国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 2. 封建社会的国际贸易 封建社会时期国际贸易有了较大发展。奢侈品仍是国际贸易中的主要商品,西方国家用呢绒、酒等换取东方国家的丝绸、香料和珠宝。在封建社会早期,当时的国际贸易中心位于地中海东岸。阿拉伯民族是公元7世纪-公元8世纪的贸易民族,当时的阿拉伯地区是商品的集散地。到了封建社会中期,随着意大利北部和波罗的海沿岸城市的兴起,国际贸易的范围扩大到地中海、北海、波罗的海和黑海沿岸。在封建社会末期,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城市手工业的发展,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商品经济和对外贸易都有了较大发展。在贸易过程中,形成了诸如热那亚、比萨、佛罗伦萨等著名商业城市。 3.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后的国际贸易 如果说中世纪前的国际贸易主要局限于各大洲内部和亚欧大陆之间的话,那么,15世纪的“地理大发现”及由此产生的欧洲各国的殖民扩张则大大发展了各洲之间的贸易,从而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贸易”。一方面,蒸汽机的发明开创了大工业机器时代,生产力迅速提高,商品极大丰富;另一方面,交通运输工具和通信联络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使世界各国之间的贸易更加便捷,世界市场真正建立。由此,国际贸易取得了惊人的发展,从原先局部的、地区性的贸易活动转变为全球性的国际贸易。贸易商品的数量和种类有了长足的增长,贸易方式也有了创新和发展。 4. 资本主义时期的国际贸易 (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的国际贸易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准备时期(16世纪-18世纪中叶)是资本原始积累和工场手工业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由于工场手工业的广泛发展,劳动生产率得到了提高,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也发展起来,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但由于在这一时期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尚未建立,通信交通工具尚不完善,所以这一时期国际贸易的范围、商品品种和贸易额等,都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2)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叶)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确立的时期。国际贸易有了巨大发展,不仅贸易额空前迅速增长,而且商品的种类越来越多。商品结构不断变化,贸易方式也有了进步,各种信贷关系随之发展起来,同时经营国际贸易的组织机构也纷纷建立并日益专业化,国家之间的贸易条约关系也逐渐发展起来。在这个时期,欧洲国家进一步推行殖民政策,使广大殖民地日益成为资本主义宗主国的销售市场和原料来源地,形成了不合理的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中的斗争也趋于激烈。 (3) 资本主义垄断时期的国际贸易 19世纪末20世纪初,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竞争时期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在帝国主义时期国际贸易发生了重大变化,并明显地带有垄断的特点。在国际贸易中,垄断组织通过垄断价格,不断扩大不等价交换。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竞争更趋激烈,关税壁垒与非关税壁垒等贸易政策措施进一步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而随着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的日益加剧,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市场的斗争更趋尖锐化,并引起了世界大战的爆发。 5.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贸易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作用下,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自由化的推动下,在世界贸易组织(前身为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多边贸易体制下,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国际贸易结构向高科技产品、服务业发展,在世界货物出口贸易中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超过初级产品,高新技术产品、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高。随着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跨国公司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力量。 四、 国际分工 在人类社会发展早期曾出现两次社会大分工,但在随后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相对低下,社会分工主要局限于一国之内。国家之间的产品交换十分偶然,更不用说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和协作了。世界性的国际分工大致产生于15世纪。纵观其演变过程,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国际分工的萌芽阶段(16世纪-18世纪中叶),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18世纪60年代-19世纪60年代),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19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国际分工的深化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 (一) 国际分工的含义 国际分工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所谓劳动分工,就是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与独立化。劳动分工是一切社会生产的一种基本形式,是不同形态的社会所共有的现象。 生产力决定国际分工的产生和发展,各国的资源禀赋、国际资本流动是推动国际分工的重要力量。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经历了自然分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等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二) 国际分工类型 根据分工的具体内容,国际分工可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垂直型国际分工 垂直型国际分工,是指原材料的生产和提供国与工业制成品的生产和供应国之间的分工合作。这种分工一般发生在发展水平和经济结构具有明显差别的国家之间,如宗主国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分工就属于这种类型。 2. 水平型国际分工 水平型国际分工,是指发展水平相近、生产技术水平相似的国家之间,对某些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或工艺过程进行专业化协作。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带来的科学技术和工业的迅速发展,“水平型分工”日益普遍,“垂直型分工”的重要性逐渐下降。在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发达国家之间出现了广泛的“水平型”国际分工。 3. 混合型国际分工 目前,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同时参与垂直型与水平型国际分工。造成这种复合分工形式有历史上的原因,也有新的生产组织方式的影响。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跨国公司的迅猛发展,使国际分工形式愈加复杂,世界各国相互间的依赖与联系进一步加深。 第一章 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 国际贸易实务(第3版)(三) 国际分工对国际贸易的影响 国际贸易的起源可追溯到数千年之前。荷兰人的帆船、阿拉伯人的驼队、中国的古丝绸之路都曾在远途贸易史中留下了自己的痕迹。但世界性国际贸易的大规模开展却只是近四五百年以来的事情。如果说早期国际贸易的动力是出自少数人的奢侈消费,那么,在各国相互联系日益加深的今天,毫无疑问,国际贸易同国际分工的形成和发展有着直接的联系。 1. 国际分工制约着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 贸易产生的根源是分工,因此,贸易发展的程度取决于分工的发展程度。据统计,在1720-1820年长达100年的时间里,世界贸易量仅增长1.74倍,但在国际分工蓬勃发展的1720-1870年和1870-1913年这两个时期,世界贸易量分别增长了6.7倍和3.2倍。1800-1913年,世界人均贸易额每10年增长33%,而同时期世界人均生产每10年增长7.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世界贸易迅猛发展。在1955-1973年期间,世界贸易的年增长率达7.8%,成为国际贸易有史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又呈不断扩大之势,世界商品贸易额从1980年的19986亿美元增至1989年的30372亿美元,年均递增5.2%。到2005年世界贸易额高达10.121万亿美元。大量资料表明,在国际分工发展较快的时期,国际贸易的发展速度也较快,反之,国际贸易发展较慢甚至停滞。 2. 国际分工影响制约着国际贸易的空间分布格局 一个国家在国际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决定了它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18世纪至19世纪,英国在国际分工中处于国际分工的中心,其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主导地位。1820年为18%, 1870年为22%,当英国国际分工地位受到美、德等新兴工业化国家的挑战而相对下降时,这个比重也随之降低,1913年为15%。自英、美、德等国共同成为国际分工中心以来,发达工业国家在国际贸易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并且发达国家与相对落后国家之间不平衡的趋势越发明显。1960年,发达国家在世界贸易值中所占的比重高达63%, 20世纪90年代中期,进一步上升到70%以上。而众多的发展中国家,由于在国际分工中处于边缘地位,因此,在国际贸易中的份额也在不断下降。如 1960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贸易值中所占比重为25%,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则降至22%左右。 3. 国际分工决定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国际分工以垂直型分工为主,贸易主要发生在宗主国与其生产原料提供国之间,主要商品为初级产品。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制成品的比重明显提高。到1953年,工业制成品在世界出口贸易中的比重高达50.3%,第一次超过初级产品的比重。到20世纪80年代末,这两类商品所占比重分别为71%和21%。到了20世纪90年代,这一趋势进一步加强。同时,随着国际工业部门内部分工和跨国公司内部分工的扩大,内部贸易不断增多,从而中间性产品、半制成品等在整个制成品贸易中的比重迅速提高。 4. 国际分工的发展制约着各国的对外贸易依存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西方7个发达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从1910-1967年的年均9.6%提高到1980-1987年的年均15.3%,同期发展中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也有较大提高。这表明,世界各国的分工协作和相互依赖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5. 国际分工的发展与创新导致贸易方式的演变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贸易方式日益多样。服务业和服务贸易的迅速发展成为战后世界经济最为显著的变化之一。世界服务贸易从1967年的700亿~900亿美元猛增到1980年的6500亿美元,其增长速度于1979年首次超过商品贸易。1987年服务贸易额达到了世界贸易额的1/4,即9600亿美元,1996年达12000亿美元。此外,结合信息和通信技术诞生的网络贸易等预示着新的贸易时代的来临。 第二节 国际贸易理论一、 绝对成本理论 绝对成本理论是英国的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 1723-1790年)提出来的,他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奠基人之一。斯密在其代表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1776年)又名《国富论》中提出了国际分工和自由贸易理论,他认为每一个国家都有其适宜于生产某些特定的产品的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去进行专业化生产,然后彼此进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有利,这就是“绝对成本理论”. 假定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生产情况如表1-1(分工前)所示。斯密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国际分工对两国都有利,即酒的产量从2单位增加到2.3单位,毛呢的产量从2单位增加到2.7单位。并以表1-1(分工后)加以说明。假定分工后,英国以1单位毛呢交换葡萄牙1单位酒,则两国拥有产品状况如表1-1(国际交换)所示。表1-1 绝对成本理论举例酒产量 /单位生产酒所需劳动 人数/(人/年)毛呢产量 /单位生产毛呢所需劳动 人数/(人/年)分工前 英国 1120170葡萄牙1801110合计 22002180分工后 英国 0 02.7190葡萄牙2.319000合计 2.31902.7190国际交换英国 1 1.7 葡萄牙1.3 1 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学说阐明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建立在绝对成本差异的基础之上,而没有回答如果一个国家在任何商品的生产上都不拥有绝对优势,是否能够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问题。 二、 比较成本理论 比较成本理论是在绝对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由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 1772-1823年)提出的,他是英国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在其代表著作《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1817年)中阐述了比较成本理论,他进一步发展了斯密的观点,认为每个国家不一定要生产各种商品,而应该按照“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的原则,集中力量生产那些利益较大或不利较小的商品,然后通过国际贸易,在资本和劳动力不变的情况下,生产总量将会增加,如此形成的国际分工对贸易各国都有利。 假定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两种产品,生产情况如表1-2(分工前)所示。可以看出,葡萄牙生产酒和毛呢所需劳动人数均少于英国,说明葡萄牙在两种产品生产上都具有优势,而英国均处于劣势。葡萄牙生产酒所需劳动人数比英国少40人,生产毛呢只少10人,显然,葡萄牙在酒的生产上优势更大一些,而英国则在毛呢的生产上劣势小一些。根据李嘉图的分工原则“两优相权取其重,两劣相权取其轻”,英国专门生产毛呢,葡萄牙专门生产酒。从而酒的产量从2单位增加到2.125单位,毛呢的产量从2单位增加到2.2单位,如表1-2(分工后)所示。假定分工后,英国以1单位毛呢交换葡萄牙1单位酒,则两国拥有产品状况如表1-2(国际交换)所示。表1-2 比较成本理论举例酒产量 /单位生产酒所需劳动 人数/(人/年)毛呢产量 /单位生产毛呢所需劳动 人数/(人/年)分工前 英国 11201100葡萄牙180190合计 22002180分工后 英国 0 02.2220葡萄牙2.12517000合计 2.1251702.2220国际交换英国 1 1.2 葡萄牙1.125 1 李嘉图的比较成本理论比斯密的绝对成本理论更全面、更深刻,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形成的标志,它揭示出国际贸易因比较利益而发生并且具有互利性,从而为世界范围内更大规模地开展国际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如该理论的假设前提过于苛刻,不符合国际贸易的实际情况,有时与贸易实践相矛盾;还只是一种静态分析,对比较利益的根源及形成机制还未能做出很好的解释;不能很好地解释当今世界贸易的基本格局和各国的贸易政策倾向等。 三、 要素禀赋理论 要素禀赋理论,又称H-O模型,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的新开端,是由两位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li Heckscher, 1897-1952年)和俄林(Bertil Ohlin, 1899-1978年)于20世纪30年代创立的。赫克歇尔在其《国际贸易对所得分配的作用》 (1919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有关国际贸易、要素配置及所得分配的问题。后来,他的学生俄林发展了他的观点,在《域际贸易和国际贸易》 (1933年)一书中提出了要素禀赋理论,从而建立了H-O模型。 H-O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主要是不同国家拥有的生产要素禀赋和不同商品使用生产要素的比例存在差异。一国应该出口丰裕要素密集型产品,即在出口商品生产中密集使用丰裕生产要素;进口稀缺要素密集型产品,即进口密集使用稀缺生产要素的商品。按照H-O模型的解释,一个劳动力众多的国家应该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到劳动力相对匮乏的国家和地区。一个资本(技术)丰裕的国家应该集中生产资本(技术)密集型产品,出口到资本(技术)相对缺乏的国家和地区。这样的贸易模式将对所有参与国际贸易的各方都有利。 H-O模型是建立在均衡价格的基础上的。俄林认为,由于各个国家在生产要素的供给方面是不同的,对于这些生产要素的需求也不同,产生了各国国内生产诸要素的不同价格比例。由于不同商品是由不同的生产要素组合生产出来的,所以各国生产要素价格比例的不同产生了各国产品的成本比例的差异,即比较成本的差异,这构成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的基础和原因。如此分工和贸易,使各国能有效地利用各种生产要素,得到更多的社会总产品,获取国际贸易利益。 H-O模型开创了国际贸易的现代理论,但一些列举的假定条件虽然有助于理论分析,却也给理论本身带来了极大的局限性,后经许多经济学家的发展和充实,成为当今西方国际贸易理论的主流。 四、 里昂惕夫反论 H-O模型建立后,人们依据各国的资源禀赋情况,可以推断出一国的对外贸易模式。美国经济学家沃西里·里昂惕夫(Wassily W. Leontief, 1906-)利用他的投入产出法对美国的对外贸易商品结构进行了具体计算,其目的是对H-O模型进行验证,但验证结果出乎预料,恰恰和理论判断相反。 他把生产要素分为资本和劳动力两种,采用1947年和1951年的统计资料对200种商品进行分析,计算并比较每百万美元的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所使用的资本和劳动比率,从而得出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生产要素的密集程度。其计算结果如表1-3所示。表1-3 美国出口商品和进口替代商品对国内资本和劳动的需求量1947年1951年出口进口替代出口进口替代资本/美元2550780309133922568002303400劳动/(人/劳动)182.313170.004173.91167.81人平均年资本量13991181841297713726 里昂惕夫的验证结果表明: 美国出口商品具有劳动密集型特征,而进口替代商品则有资本密集型特征,这个结论正好与H-O模型相悖。 里昂惕夫发表其验证结论后,西方经济学界大为震惊,而将这个不解之谜称为里昂惕夫之谜,并掀起了验证和探讨里昂惕夫之谜的热情。 五、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是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教授雷蒙·弗农 (Raymond Vernon)在《国际投资和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国际贸易》 (1966年)一文中提出的,它是对技术差距模型的拓展和一般化。 该模型强调的是产品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所需投入要素的比例呈规律性变化。而各国所拥有的要素的相对丰裕度又是不同的,所以,当产品处于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的时候,各国的比较优势也随之发生着变化。当新产品刚刚被引进时,其技术、设计尚需改进,生产工艺尚未定型,所以通常需要投入大量的研究与开发费用和高度熟练的技术型劳动力,随着该产品的生产技术日臻成熟并走向大规模生产,只需标准化的技术和大量的非熟练劳动力即可。产品投入要素比例的变化使得最初集中于技术和资本丰裕的发达国家的生产可以逐步地向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欠发达国家转移。 弗农认为,制成品生命周期分为导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该模型依美国的实际情况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新产品问世,企业扩大国内市场直至饱和;第二阶段,产品出口到国外,开拓国际市场;第三阶段,国外开始模仿生产该产品;第四阶段,国外生产能力扩大,又廉价销售回本国。 在第一阶段 (t0-t1) ,这种刚刚出现的产品仅在发明国生产和消费;在第二阶段(t1-t2) ,该产品在发明国得到了改进,产量迅速提高,出口到国外市场,这时由于国外还不能生产这种商品,所以只能从发明国进口;在第三阶段(t2-t3) ,模仿国开始生产该商品满足国内需要,发明国出口开始下降;在第四阶段(t3以后), 模仿国产量迅速提高,发明国的出口降为零。而模仿国在达到自给自足后,凭借其成本优势开始向发明国出口该产品。当这四个过程结束后,该产品的生命周期在发明国基本完结,但在模仿国仍然继续着,可能正处于第二阶段或第三阶段。此后,另外的国家可能又开始新的模仿过程,使这种产品在另外的国家又开始了自己的生命周期。产品生命周期模型如图1-1所示。 图1-1 产品生命周期模型 六、 产业内贸易理论 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当代国际贸易可以分为两大类: 产业间贸易(inter-industry trade)和产业内贸易(intra-industry trade)。产业间贸易是指两国不同产业之间完全不同产品的交换,例如发展中国家用初级产品来交换工业国家的制成品。产业内贸易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产品在两国间互相进口和出口的贸易活动,例如美国和日本之间进行的汽车、电子产品贸易等。 产品的差异性即同类产品的异质性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基础。同类产品在总体上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是一国产品与其他国同类产品在主观上或客观上或大或小的差别。产品的这种差异有垂直差别和水平差别两种。垂直差别是指在同一类别中的产品虽具有一样的根本特性,但产品根本特性在其程度上有差别;水平差别是指具有完全相同的根本特性的同类产品,具有的一系列不同规格、商标、牌号和款式的差别。与此同时,消费者的偏好具有多样化且互有差别。其垂直差别体现在消费者对同类产品中不同质量等级的选择上;水平差别体现在消费者对同类、同一质量等级产品的不同规格、外形、色彩等的选择上。产品和消费者偏好上的垂直和水平差别,决定了贸易双方对对方产品的需求,决定了一国在生产同一类产品时,还要进口国外的同一类产品。因为本国的消费者偏好是千差万别的,但由于规模经济的存在,本国产品的生产却不可能也是千差万别,不可能完全满足各类消费者的需求。 规模经济或规模报酬递增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成因。按照保罗·克鲁格曼的观点,国与国之间之所以从事贸易和专业化生产有两个原因: 一个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上或在技术上存在差别,因而各国生产各自擅长的产品;另一个是规模经济使每个国家只能在一些有限的产品和服务上具有专业化生产的优势。产业内贸易理论认为,生产要素比例相近或相似的国家之间能够进行有效的国际分工和获得贸易利益,其主要原因是其企业想尽可能地扩大生产以取得规模经济效益。 经济发展水平是产业内贸易的重要制约因素。发达国家间产业结构相似,它们之间的分工大多是部门内产品内分工。它们的收入水平相近,消费结构相似,同时,经济发展水平都比较高,从而人均收入水平也就比较高,较高人均收入的消费者的需求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从而形成对异质性产品的需求。因而,当两国之间人均收入水平相接近时,其重合需求也就越大,产业内贸易发生倾向就越强。 第三节 国际贸易政策一、 国际贸易政策 国际贸易政策是各国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所实行的政策的总称,由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所组成。因此,从国别角度看,国际贸易政策就是对外贸易政策。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是在一定时期内对进出口贸易所采取的方针、措施的总和。一般而言,一国的对外贸易政策由以下几方面组成。 第一,对外贸易总政策。它是指一国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在较长时期内实行的对外贸易方针政策。包括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出口贸易总政策和进口贸易总政策等。 第二,进出口商品政策。它是根据本国对外贸易总政策和国内外市场状况,结合国内产业结构等分别制定的关于本国商品的进出口政策。比如,有意识地限制某些商品的输入以扶持或保护该种商品的生产等。 第三,对外贸易的地区和国别政策。它是在对外贸易总政策和进出口商品政策的指导下,按照本国发展对外政治经济关系的需要,而对某些国家或地区制定和实施的国别和地区贸易政策。 二、 保护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以保护贸易理论为基础,它的主要内容有: 一国政府采取各种限制进口的措施限制或减少外国商品进入国内市场,使本国商品免受外国商品的竞争,并对本国出口商品给予优惠和补贴,以鼓励商品输出。 (一) 重商主义的保护贸易政策 重商主义是15世纪产生的代表商业资产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和政策主张,是“对现代生产方式的最早的理论探讨”(马克思语)。重商主义产生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时期,即资本的原始积累时期。在这一时期,封建经济政治体制日渐衰落和解体,商业资本逐步发展壮大,对货币资本的需求不断增加,促使许多学者、商人和官员思考和研究如何加快货币资本的积累,重商主义的政策思想由此应运而生。 早期重商主义又称“重金主义”或“货币顺差论”。其贸易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 ①严禁金银外流,凡输出金银币或金银块将受到严惩甚至被处死; ②积极吸收金银,法律规定外国商人在本国进行贸易时,必须将其销售货物所得货款用于购买本国商品,不得将货币或金银携带出国境; ③国家垄断全部货币贸易。 晚期重商主义又称“贸易顺差论”,贸易政策上较早期重商主义有所变化,主要体现在从管制金银的进出口转变为管制货物进出口,通过奖出限入来保证贸易出超,以达到金银流入的目的。 重商主义的贸易政策在历史上曾起到过进步的作用,它促进了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与发展。但重商主义者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探索只局限于流通领域,而未深入到生产领域,因而他们的结论是片面的、不科学的。 (二)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保护贸易政策 19世纪初期至19世纪70年代,在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实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同时,美国和德国由于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却先后实行了保护贸易政策。 1. 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思想 汉密尔顿(1757-1804年)是美国独立后的第一任财政部部长。当时美国经济仍处于殖民地经济形态,产业结构以农业为主,工业处于十分落后的水平。为了保护和促进制造业的发展,汉密尔顿于1791年12月向国会提交了《关于制造业的报告》,系统阐述了要使美国经济独立,必须保护和发展制造业,并明确提出实行保护关税政策的主张,主要有: ①向私营工业发放政府信用贷款,为其发展提供资金; ②实行保护关税制度,保护国内新兴幼稚工业; ③限制重要原料出口,免税进口国内极端必需的原料; ④为必需品工业发放津贴,给各类工业发放奖励金; ⑤限制改良机器输出; ⑥建立联邦检查制度,保证和提高制成品质量等。 与旨在增加金银货币财富、片面追求贸易顺差而主张实行保护贸易政策的重商主义不同,汉密尔顿的政策主张反映了经济欠发达国家通过独立自主地发展民族工业与先进国家抗衡的正当要求和愿望。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学说为保护贸易学说奠定了基石。 2. 李斯特的保护贸易理论和政策 李斯特(1789-1846年)是19世纪德国进步的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1841年出版的代表作《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一书中,继承和发展了汉密尔顿的保护关税学说,系统地论证了保护贸易政策对后进国家的重要性,提出了一整套保护贸易的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了他的国家干预主义思想。 李斯特极力主张通过实行保护关税,保护国内的幼稚工业,以发展本国的生产力,即使在保护初期使本国的工业品价格较高,也在所不惜。他认为对处于农工业时期的国家,必须通过高关税甚至限制进口等措施对本国的幼稚工业特别是大宗消费品工业实行保护,但不是无限期的保护,以30年为限;对发展工业所需的机器和技术,则应减免进口关税;而农业本身是天然有充分保护的,是不怕国外竞争的,因此对农业不需用关税进行保护。 (三)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超保护贸易政策 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超保护贸易政策遍及所有西方国家,即便长期坚持自由贸易的国家也不得不在1931年放弃自由贸易,转而实行超保护贸易政策。而且保护贸易的理论依据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各国经济学家纷纷提出了支持超保护贸易政策的理论依据,其中影响最大的当推凯恩斯的超保护贸易理论。凯恩斯(1883-1946年)是英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他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奠定了宏观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其中的保护贸易理论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超保护贸易政策保护的是国内高度发展或出口出现衰落的“夕阳工业”,在垄断国内市场的基础上,对国外市场实行进攻性扩张,带有明显的侵略性。超保护贸易政策的措施多种多样,不仅有关税、贸易条约及各种各样的奖出限入措施,还采取如商品倾销、外汇管制、外汇倾销、进口数量限制等多种扩大出口和限制进口的措施。也正是保护贸易政策的侵略性,使许多国家在执行保护贸易的同时,采取了报复政策,出现了报复关税等政策措施,各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最终导致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四) 新保护贸易政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经历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和德国经济迅速赶超美国,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而两次石油危机使发达国家经济陷入了滞胀和衰退,更使它们对世界市场的争夺日益激烈。以美国为首所推行的贸易自由化陷入停顿,国际贸易越来越受到新保护主义的影响。特别是1971年美国出现了78年来的首次贸易赤字,美国国内贸易保护的呼声日渐高涨,以美国为代表的新贸易保护主义因此兴起。但由于受到《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以下简称《关贸总协定》)的约束,进口关税率大大降低,依靠传统的关税措施限制进口的作用大打折扣,于是,各国就纷纷采取了进口数量限制、政府补贴等其他手段对国际贸易进行干预,从而产生了新的贸易保护政策。 新贸易保护政策的主要表现: 限制进口措施的重点从关税壁垒转向非关税壁垒,被保护的商品范围不断扩大,从国家贸易壁垒转向区域性贸易壁垒,将限出限入措施的重点从限制进口转向鼓励出口,从贸易保护制度转变为系统化的管理贸易制度。 三、 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政策以自由贸易理论为基础,其主要内容有: 一国政府逐步放宽对进出口贸易的限制和障碍,取消对本国进出口商品的各种特权和优待,使商品自由进出口,在国内外市场上自由竞争。 (一)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的自由贸易政策 自由贸易的政策主张从18世纪末开始形成,19世纪70年代达到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