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品:185*230 92.5% 1 第一章中国经济的发展 本章通过扼要介绍,使学生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和过程、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以及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以下简称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的发展目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从而使学生对中国经济的现状与未来前景有一个基本的把握,以实现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目标。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定义和区别; ●两种经济增长方式及其转变;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变化和突出问题; ●“翻两番”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容和条件; ●中等收入陷阱。 第一章中国经济的发展 www.euibe.com 中国经济概论(第二版) www.euibe.com 百余年前,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率先发出了“振兴中华”的铮铮誓言,无数志士仁人,为了实现强国的梦想,前仆后继,浴血奋战,薪火相传。一个多世纪以来,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了三次历史性的巨大变化:第一次是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开始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历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这个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经历了太多磨难的东方大国,终于迎来了国家富强的命运转折点:1978年年底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将中国引向了一个辉煌的时代。 新中国成立迄今的60多年里,中国经济在坎坷中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在经济发展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还有较大的差距。 第一节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1〗 一、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起点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新中国经济发展的序幕。那么,中国经济发展是在怎样的经济社会条件和历史背景下开始的呢? 1949年,中国工农业总产值仅466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为326亿元,工业总产值为140亿元。主要农产品产量:粮食仅11 318万吨,棉花为890万担,农业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648%,农村人口约占全国总人口的90%,是一个经济发展水平很低的农业国家。刚刚起步的现代工业在战争中受到极大的破坏,国民经济面临着严重困难。1949年,国家没收的官僚资本主义工业企业共2 858个,职工约129万余人,其中生产工人约75万人。在全部工业资金91亿元(不包括手工业)中,国营工业(包括公私合营企业)为709亿元,占783%。铁路通车里程仅21 989千米,机车4 069台。公路通车里程80 768千米,载货运输汽车32 543辆。钢158万吨,煤032亿吨,发电量43亿度,棉纱180万锭。全年财政收入仅303亿斤粮食,支出567亿斤粮食,在财政经济方面,存在着很大困难。由于出现巨额赤字,物价猛烈上涨,市场十分混乱。 经过国民经济三年恢复时期,到1952年年底,中国财政经济情况已实现根本好转。三年恢复时期(1949—1952年)年均经济增长率达20%左右。但是,社会经济发展仍处于很低的水平。其中,1952年的生铁产量仅为193万吨,钢135万吨,发电量73亿度。这三项指标分别相当于日本1935年、1933年和1924年的水平,落后于日本约20~30年。如果按人均产量来比较,那就更落后了。就是在这样的起点上,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开始起步了,比先行的资本主义国家晚了近两个世纪。 二、 新中国经济发展的五个阶段 从1953年开始,中国开展了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从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虽然各个阶段的发展战略和发展状况不尽相同,但基本上都存在急于求成的倾向。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一) “一五”时期(1953—1957年) 以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为指导,以逐步实现“一化三改”(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逐步改善人民生活为目标,主要措施是集中财力、物力搞好以156项重点工程为骨干的基本建设,正确处理建设与生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实践证明,这一时期的战略是正确的,取得了良好效果,只是在提前和超额完成原定指标后,开始滋长了盲目乐观、急于求成的情绪。 (二) “大跃进”时期(1958—1962年) 该时期提出了“超英赶美”“以钢为纲”等口号,树立了“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盲目追求不断翻番的高速度和生产关系上的“一大二公”(大生产、公有制)。实践证明该时期的经济策略是错误的,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关系严重失调,使工农业生产大起大落,得不偿失,人民生活也遭到严重损害。 (三) 调整时期(1963—1965年) 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强调农业是基础,要按农、轻、重的顺序,纠正了“共产风”。短短三年,生产迅速恢复,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在战略思想上并未完全解决“左”的倾向,以致在形势好转后又重犯“左”的错误。 (四) 十年动乱时期及转变时期(1966—1978年) 在国民经济三年调整时间结束后,政府曾一度提出很好的设想,如基本解决人民的吃、穿、用,加强基础工业建设等。但在十年动乱期间,这一切都被打乱了。 这一时期,虽然由于广大群众的抵制和努力,经济有所增长,但损失巨大,并出现比例失调,效益下降,人民生活困难的现象。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在经济方面又重犯急于求成的错误,直至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拨乱反正,才逐步走上正轨。 (五) 改革开放以来时期(1979年至今) 这是中国经济取得迅速发展的时期。该时期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79年至1992年,改革初始“摸着石头过河”,允许市场经济成分出现和成长,探索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阶段;二是1992年至2001年,以党的十四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目标开始,到中国加入市场经济国家政府间组织WTO为标志的阶段;三是2002年至今,以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标志,经济高速增长、改革逐步深化的阶段。 2012年召开党的十八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综观国际国内大势,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第二节中国经济的增长与发展〖*1〗 一、 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一) 经济增长 1经济增长的定义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包括产品和服务在内的产出增长,是经济数量的增加和经济规模的扩大。美国经济学家S库兹涅茨给经济增长下了一个经典的定义:“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给居民提供种类日益繁多的经济产品的能力长期上升,这种不断增长的能力是建立在先进技术以及所需要的制度和思想意识之相应调整的基础上的。”中国一般采用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总量和人均量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 2经济增长的内涵 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窄,是一个偏重数量的概念。具体表现为GNP、GDP等总量指标或人均指标与以前相比的速度变化。经济增长速度有正、零、负三种情况。 一般来说,在一定时期内,如果经济是正增长,人口也是正增长,则有两种情况:一是经济增长幅度大于人口增长幅度,人均生活水平将提高,国家实力将增强;二是经济增长幅度小于人口增长幅度,人均生活水平将下降,国家实力将削弱。 如果经济是零增长,人口也是零增长,那么人均生活水平和国家实力短期内不变;如果经济是零增长,人口是正增长,人均生活水平和国家实力下降;如果经济是零增长,人口是负增长,人均生活水平和国家实力短期提高,长期下降。 如果经济是负增长,无论人口如何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和国家实力都会下降。 3经济增长的方式 经济增长是指包括产品和服务在内的产出的增长。而任何产出都是需要投入(成本)换取的。将投入和产出两方面结合起来看,经济增长的方式有以下两种类型: (1) 粗放型经济增长(也叫外延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通过增加投入、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实现的经济增长。 (2) 集约型经济增长(也叫内涵型经济增长)方式。主要通过提高生产要素的使用效率来实现的经济增长。这种提高,通常以技术进步和制度调整作为基础。 4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过去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是粗放型经济增长,这种增长是以原材料、能源、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大量投入甚至严重浪费为代价的。 中国现在的经济增长正在经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之所以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仅仅在于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难以将经济增长的成果体现为人民福祉的有效提高,以及在这样的增长中出现了种种的社会问题,更重要的是,这种以高投入、高消耗为特征的增长方式受到资源环境约束,本身也走不下去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构建和谐社会等一系列新的社会发展理念相继提出。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面对日趋强化的资源环境约束,我们必须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以节能减排为重点,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二) 经济发展 1经济发展的定义 经济发展是指整个社会在经济增长基础上的全面进步。从广泛的意义来说,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美国经济学家吉利斯等人主张经济发展包含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人均GNP的水平提高;二是经济结构的变化,如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和城市人口所占百分比的上升;三是这个国家的人民必须自己动手加入这个经济发展过程,成为使经济结构发生上述重大变化的主要参与者。” 总之,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在《以自由看待发展》中提出:发展是涉及经济、政治、社会、价值观念等众多方面的综合过程。它意味着消除贫困、人身束缚、各种歧视压迫、缺乏法制权利和社会保障的状况。从而提高“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来生活的能力”。因此,经济发展要比经济增长有着更广的外延。 2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没有经济增长,很难想象会实现经济发展;但经济发展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除了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由增长引起的以科技进步为标志的经济素质的提高、经济结构的优化、广大人民物质福利和精神生活的改善,以及环境质量的提高。在现实中,有增长不一定有发展,如果是为增长而增长,将资源都投放到生产中,而没有切实地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就是只有增长而没有发展;但有发展一定会有增长,因为经济发展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的,没有经济增长,经济发展就是一句空话。对于中国来说,不仅要追求经济的增长,更要追求经济的发展。 二、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的成就 (一) 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后,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与建设,中国已经把一个贫弱的农业大国转变成了一个拥有完整国民经济体系、正在走向全面现代化的经济大国。国家经济实力已显著增强。中国现在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迅速。 从1979—2011年,中国GDP平均增长速度为99%, 《中国统计年鉴》2012,12。 是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年初发布的最终核实数,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达到473 104亿元 国家统计局2013年1月7日发布的2011年中国GDP最终核实数。,按照2011年人民币汇率年平均价6458 8《中国统计年鉴》2012,62。计算,约合73 2495亿美元。 2011年,中国经济总量继续位居世界第二,成为仅次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根据表11可以计算出,2011年中国的GDP总量大致相当于美国GDP总量的504%,比日本GDP总量高244%,比德国GDP总量高100%,比法国高1627%,比巴西、俄罗斯、印度分别高1928%、294%、2995%。 表112011年全球10大经济体GDP排行、总量 单位:10亿美元 1美国15 075675 2中国7 298147 3日本5 866540 4德国3 607364 5法国2 778085 6巴西2 492907 7英国2 431310 8意大利2 198732 9俄罗斯1 850401 10印度1 826811 数据来源:IMF,转引自《中国经济时报》,20121211,T24版。 但由于中国有13亿人口,因而人均值很低。按年末人口计算,2011年年末全国人均GDP仅为35 181元,约合5 447美元。《中国统计年鉴》2012,22、62。而据世界银行2010年人均GDP的数据,排名第一的卢森堡为105 438美元,美国和日本分别为47 199美元和42 831美元,英国和法国人均GDP也分别为36 144美元和39 460美元。中国人均GDP为4 428美元,仅在85位左右。各国人均GDP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网站数据,dataworldbankorg,访问时间20120130。 我国许多重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工业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位的有:钢、煤、发电量、水泥、棉布、化肥(2011年);农业产品产量位于世界第一位的有谷物、肉类、籽棉、花生、油菜籽、茶叶、水果等(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2012,附录2。 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传统产业得到提升。基础设施薄弱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在经济迅速增长的同时,教育、科学、文化事业以及人口、环境和其他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历史性的成就,开始走上社会全面进步的道路。 (二) 解决了13亿人口的温饱并初步实现小康社会 中国粮食产量,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13亿吨、1978年的305亿吨、1998年的512亿吨,增长到2012年的589亿吨。期间虽几经起伏,但总体保持了增长的态势。人均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1874千克增长到1996年的41439千克,由于后来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2003年回落为33429千克,2012年又增长为4354千克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这使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粮食供应短缺状况得到了根本改观。 与此同时,中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281%下降到2012年的101%、农业劳动者占就业的比重由1952年的83%、1978年的705%降到2011年的348%。 《中国统计年鉴》2012,21,43。 千百年来困扰着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今天已基本解决。祖祖辈辈关于小康生活的梦想,今天已经开始成为现实。这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 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变化和突出问题 (一)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五大变化 1经济体制发生了带有根本性质的变化:中国由传统的中央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21世纪初期,中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综合评价已达到69%。也就是说,中国已经由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变为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 2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基本形成 对外开放有三个带有根本性质的转变:由有限领域的开放转变为全面的开放;由根据短期需要实行开放转变为根据长远目标和国际惯例实行开放;由对部分国家开放转变为对整个世界贸易体系开放。中国经济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国际化趋势,已经由封闭半封闭型经济转变为开放型经济。 3经济结构实现重大调整 中国由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已经由工业化初期阶段进入中后期阶段。 4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5人民生活实现了两步历史性跨越,即从贫困到温饱,又从温饱到小康 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20世纪80年代末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90年代由温饱达到小康。改革开放以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消费水平提高的速度居于世界前列,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的时期。群众消费由追求基本生活资料数量的满足发展到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消费结构从以农产品消费为特点的温饱型进入以工业品消费为特点的小康型。据国家统计局课题组对小康进程的综合评价,20世纪末全国总体平均生活水平跨入小康社会的初级阶段,有3/4的居民初步过上小康生活。 (二) 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 1国内城乡、区域二元经济的结构性矛盾突出 城乡两大经济板块之间尚未建立良性关系,城乡之间和区域之间差距拉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详见第三章)。 2收入分配差距拉大,农民收入偏低,贫困人口绝对数量较大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1998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0,2005年中国基尼系数为042。 基尼系数数据来源:世界银行网站数据,dataworldbankorg,访问时间:20120131。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2年《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2年占人口总额474%的农村人口,其人均纯收入只相当于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222%。2011年,国家将农村扶贫标准提高到年人均纯收入2 300元,按照新标准,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12 238万人(详见第八章)。 3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巨大,社会未富先老的矛盾突出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2011年年末全国总人口为134 735万人,年末就业人员为76 420万人。仅就业人口就比2001年的全欧洲人口(726亿人,包括俄罗斯)还要多,劳动就业的压力和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性比其他任何一个国家都要大得多(详见第七章)。 我国1953—2011年人口与就业变动详见表12。 表12 1953—2011年中国人口与就业变动单位:亿人 年份人口就业 1953594207 (1952年) 19821008453 20001266721 20051307758 20111347764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3,第99、97、123页,201241;国家统计局:《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4自然资源的过快消耗与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 中国土地、淡水、能源、矿产资源和环境状况对经济发展已构成严重制约。中国是人均资源比较少的国家,人口增长使人均资源占有量持续下降,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矛盾与日俱增。主要人均资源占有量明显低于发达国家平均水平和世界平均水平,同时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和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低、生态环境脆弱、易受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着发展经济、消除贫困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的多重压力。中国的能源结构特征是“富煤、贫油、少气”。这决定了中国对煤炭的依赖远大于世界其他国家,并且这种以煤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从国际比较来看,中国属于高增长、环境恶化类型。尽管政府早就提出必须避免走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实际上却没有能够做到。 “十二五”中国能源结构调整的目标是:到2015年,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从2009年的70%下降到63%左右,天然气、水电与核能以及其他非化石能源(主要是风能、太阳能和生物质能)的电力消费比重将从目前的39%、75%和08%上升到83%、9%和26%。这种能源结构的调整,将有利于缓解我国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局面。 第三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大同”和“小康”最初是中国古代儒家学派描述的两种社会状态。“大同”是天下为公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则是天下为家、靠礼仪关系维持的社会。根据“戊戌变法”的领袖康有为的说法,小康之世是社会从多灾多难的乱世发展到世界大同的太平盛世的一个中间驿站。而中国民间和学者实际上习惯于把那种薄有资财、可以安然度日的家庭称为小康之家。“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曾经是无数普通老百姓的最高理想。 今天提出的“小康”,不仅是借鉴了古代的小康概念,也是借用了人民群众广泛流传的对于“小康”的理解:比较殷实的生活,即“小康”是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一个生活发展阶段。《现代汉语词典》将“小康”定义为:家庭经济状况可以维持中等水平生活。生活水平可分为贫困、温饱、小康、富裕、富豪五个档次,小康居中。 1979年,邓小平首次用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并为人们所熟悉的“小康社会”来概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二步战略目标,提出了“小康社会的设想”,并把这一设想当作中国人民20世纪末的奋斗目标。1990年,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对小康目标做了更加详尽的描绘:“所谓小康水平,是指在温饱的基础上,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达到丰衣足食。这个要求既包括物质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实;既包括居民个人消费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会福利和劳动环境的改善。” 一、 “翻两番”目标和“三步走”发展战略 1982年,中共十二大明确指出,到20世纪末,中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全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翻番”(double)是一个数学上的概念,指在基数的基础上成倍增长,100%的增长。用在此处是指经济发展速度在数量上成倍增长。“翻一番”指在原基数的基础上增长一倍,如原来是200亿,翻一番就是400亿,翻两番就成为800亿。例如,1980年中国的工农业总产值为7 100亿元,翻一番即增长到14 200亿元,再翻一番应为28 400亿元(按1980年不变价格)。 1987年,中央十三大坚持并进一步完善了十二大提出的发展战略,把中国到20世纪末发展目标由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改为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并且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十三大报告指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社会生产力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是实现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这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的总目标和总任务。报告进一步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这个任务已经基本实现。第二步,到本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然后,在这个基础上继续前进”。 十三大确定的中国经济建设的战略部署大体也分为三步。 第一步,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1980年中国的GNP为4 519亿元,到1990年,翻一番应达到9 038亿元。从具体进程来看,按1980年价格计算,中国的GNP于1988年就已达到10 146亿元,超过了翻一番(9 038亿元)的目标,提前两年实现了第一步战略。 第二步,到2000年年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