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绪论 在人类各种社会生活中,经济生活是最基本的生活。人类对经济问题的观察和研究源远流长。现代经济学产生于市场经济,又作用于市场经济,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与分析方法。学生通过本章学习,应对经济学产生的历史渊源、研究的内容,以及主要分析方法与手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边际分析方法; ●均衡分析方法; ●实证分析方法; ●规范分析方法; ●经济学的表述方法。经济学原理 www.euibe.com 第一章绪论 www.euibe.com 第一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一、 经济学的产生人类大约从一万年前就已经开始群体生活,群体生活的不同人群进行交往就构成了社会。在社会中,人类以各种生活方式进行联系和推进社会发展。人类社会生活方式既包括衣、食、住、行、劳动工作等基本形式,也包括休闲娱乐、社会交往、政治联系、精神满足等高级形式,但无论采用何种形式,生存都是第一需要。满足生存首先应解决衣、食、住、行问题,这些问题都是经济问题,所以在各种社会生活中,经济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 满足经济生活需要物质资料,所以,首先,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首要与根本的内容,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生活活动的基础。其次,物质资料生产需要资源,但资源的总体有限性相对于人类欲望无限性及欲望的无限增长而言,人类没有能力满足所有欲望,于是就出现了稀缺(scarcity) 。面对稀缺,人类需要选择(choice) 。 面对稀缺,人类需要面对三个问题做出选择:第一,生产什么(what)?因为在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人们在不同历史时期需要的产品和服务是不一样的;第二,怎样生产(how)?同样,在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过程中,技术和生产力水平不一样,人们要决定如何对生产要素进行组合;第三,为谁生产(for whom)?当物质资料和服务被生产出来后,要解决分配原则,即社会物质资料和服务按什么原则在社会各个成员中进行分配。稀缺与选择的必要引起了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如何分配有限的资源来满足需要的一门社会科学。 二、 经济学的内容 经济学要研究稀缺的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用途中的配置问题,以及人类与社会寻求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围绕这一核心,在经济学的研究中,以下十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 第一,人们如何选择,即如何在稀缺的资源中通过权衡进行决策,如生产什么的权衡、如何生产的权衡、为谁生产的权衡。 第二,权衡之后的选择必有代价,代价就是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任何一种东西的机会成本是为了得到这种东西所放弃的东西,也就是人们做出决策后付出的代价。例如,上一年大学的机会成本不仅仅包括学费、书费、住宿费和伙食费,还包括由于没有工作而损失的工资。 第三,机会成本是人们在决策时比较可供选择行动方案的成本与利益的一种有效分析方法。机会成本分析需要使用边际(marginal)方法,即如何用最小投入获得最大产出,或者说代价最小而收益最大。 第四,为谁生产是社会面临的重要权衡取舍,即公平和效率(fairness and efficiency)。效率指个人或社会能从稀缺资源中得到的最大利益,公平是经济物品和服务在社会成员中分配的平等程度。为使经济发展加快,需要提高效率;为使社会稳定进步,需要公平。公平和效率是每个社会都会面临的权衡取舍,在这一权衡取舍过程中涉及社会制度的选择和激励机制的制定。 第五,验证稀缺的手段是价格,解决稀缺的途径是竞争,而竞争通过市场进行。市场是买者和卖者交易的场所,是组织经济活动的一种好方法。在一个竞争的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与卖者,许多个人、家庭和企业在物品和服务市场上相互交易,而价格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市场指挥着他们的交易,并配置资源和增进经济的福利。 第六,在竞争的市场上,单个买者或卖者有影响市场价格的能力(垄断),消费或生产物品还可能影响到旁观者的福利(外部性),从而出现市场失灵(market failure)。政府可以改变市场结果,以各种政策(法律)促进公平和增进效率。 第七,在市场经济中,通过政府选择重新配置资源,有可能改变一部分人的状况,同时没有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即通过帕累托最优(Pareto optimality)和帕累托改进(Pareto improvement)方式实现。 第八,政府选择的最终目的是实现经济增长。由于技术与资本的差异,各国存在着不同的经济增长水平。政府不仅要使国民经济实现均衡,还要在均衡中不断实现稳定增长。 第九,为实现经济稳定增长,货币发行过多会引起物价上升,出现通货膨胀。劳动力自由流动和经济周期变化都会使一些人没有工作而失业。通货膨胀和失业究竟如何衡量,怎样解决,都需要政府在很多政策中权衡取舍(宏观经济政策选择)。 第十,要素禀赋差异使人们可以专门生产一种物品或服务并用来交换其他物品或服务。交易不仅可以使每个人的状况都变得更好,还可以使国家通过国际贸易而受益。每个国家都要根据自身的要素禀赋确定适时的对外贸易和汇率政策,也需要政府权衡取舍。 经济学从产生迄今,经历了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四个阶段。现代经济学的内容繁多,纷纭复杂,从最基本的理论看,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这两部分理论,由小到大,从个量到总量,对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些基本问题做出了分析和解释,因而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第二节微观经济学〖*1〗一、 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的“微观”,是希腊文“μικρο”的意译,其原意是“小”的意思。当代微观经济学主要以单个经济单位(单个的生产者firm、单个的消费者household、单个市场的经济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如何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以取得最大的利润;单个消费者如何将有限的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消费上以获得最大的满足。同时,微观经济学还分析单个生产者的产量、成本、使用的生产要素数量和利润如何确定;生产要素供应者的收入如何决定;单个商品的效用、供给量、需求量和价格如何确定等。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作为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包括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理论、消费理论、生产理论、厂商理论、生产要素价格决定理论、市场效率和市场失灵分析。 二、 微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微观经济学阶段,或者说是微观经济学的萌芽阶段。这一阶段实际上是古典经济学阶段,对微、宏观并没有明确区分,但由于古典经济学家在研究国民财富增长的同时,也分析了商品价值决定、收入分配和价格机制的作用,提出了各种价值理论,因此被看作是早期的微观经济学阶段。在古典经济学阶段,值得注意的学派与观点有:第一,重商主义。第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 1623—1687)在《赋税论》一书中提出的“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的名言。第三,古典经济学代表人物、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dam Smith,1723—1790)出版的《国富论》。在该书中,他提出了使用价值、交换价值等概念,最先系统地论述了劳动价值论。第四,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1772—1823)出版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在该书中,他除了坚持了劳动价值论外,还提出了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观点,以及著名的比较成本说。 第二阶段:19世纪晚期到20世纪初叶,是新古典经济学阶段,也是微观经济学的奠定阶段。在这一阶段,两种主要的分析手段被引进了经济学:首先是数学被引进经济分析之中,它侧重对个量经济进行定量分析;其次是建立了现代经济分析的两个基本方法,即边际分析方法和均衡分析方法。这样,为微观经济学成为独立的学科奠定了基础。这一阶段最值得注意的是由奥地利学派代表人物庞巴维克(BǒhmBawerk)、杰文斯(Javons M)、瓦尔拉斯(Walras)、帕累托(Pareto)等人提出的边际效用价值论,包括效用分析、稀缺性分析、心理分析方法等。这些方法的提出,在经济学说史上被称为“边际革命”。法国经济学家萨伊提出的生产要素论、萨伊定律等,又丰富了经济学的内容。最后,以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新古典经济学重要代表人物、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Afred Marshall,1842—1924)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为标志,建立了微观经济学。马歇尔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运用均衡分析方法研究市场价格、生产要素价格,分析消费者行为和厂商行为。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微观经济学的完成阶段。尽管个量分析、价格理论等是微观经济学的核心,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真正建立,是以厂商理论的形成和问世为标志的。20世纪30年代,美国的张伯伦(Chamberlain)和英国的罗宾逊夫人(Joan Robinson)同时发表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完全竞争市场机制为前提的市场分析。他们从现实的市场竞争,特别是从垄断出发,研究在有垄断情况下的厂商价格和产量决定,补充了传统的价格理论,为微观经济学确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至今,是微观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扩充和演变阶段。这一阶段,现代微观经济学在理论和方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其内容和范围也有了较大的扩充和一定程度的演变。例如在方法上,数量分析得到加强;在理论内容上,福利经济学向其靠近;在实际运用中,与管理决策理论方法综合。20世纪70年代以后,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提出了“新微观经济学”的概念,将微观与宏观经济学相结合,产生了“新古典综合派”的现代经济学理论。 通观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过程与全部理论,可以看出,微观经济学始终围绕着价格这一核心问题进行分析,所以微观经济学在很多场合又被称为“价格理论及其应用”。 第三节宏观经济学〖*1〗一、 宏观经济学的概念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的“宏观”,是希腊文“μακρο”的意译,其原意是“大”的意思。当代宏观经济学以总量经济(国民经济整体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国民经济整体运行目标和其中的各种影响因素构成及影响程度,在国民经济运行不均衡时,政府如何调节和干预经济运行。主要内容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决定与物价波动、社会就业的关系,经济增长概念与影响因素,总供给总需求模型,凯恩斯宏观经济学理论及其发展,宏观经济政策等。 二、 宏观经济学的发展阶段 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迄今为止大体上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7世纪中期到19世纪中期,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或称古典宏观经济学阶段。这一阶段实际上是古典经济学阶段,宏观与微观并没有加以区分。古典经济学主要研究了劳动价值论、国民财富等问题。所以从研究的不同角度看,由于古典经济学家在国民财富问题研究中,有过很多关于国民经济总体活动的考察,以及对国民收入、国民财富等经济总量进行了分析,所以将这一阶段看作是早期宏观经济学阶段。 第二阶段: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3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奠基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经济波动不断发生,使经济学家们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如瑞典经济学家建立的动态均衡理论;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JASchumpeter)、美国经济学家密契尔(WEMitchell)和库兹涅茨(SKuznets)等人对国民收入统计进行的研究等,都提出了完整的国民收入计算与总体研究方法,加上计量经济学的建立等,都为现代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创立提供了前提,奠定了基础。 第三阶段: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1929—1933年空前大危机的爆发,传统的自由竞争市场机制遭到极大破坏,社会中失业大量出现。这时,在理论上,以传统的个量分析以及以均衡价格分析为主体的微观经济学已不能自圆其说。在政策上,对市场机制出现的大量问题亦束手无策。在实践上,急需有人出面对整个国民经济进行干预和协调,并需要有一套理论进行解释和提供对策。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简称《通论》)。在《通论》中,他将经济学的分析从个量转到总量,提出了一整套国家干预经济进行需求管理的办法。因此,以凯恩斯的《通论》出版为标志,建立了宏观经济学。凯恩斯理论的提出,在经济学说史上被称为“凯恩斯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后凯恩斯主义者们又从经济增长、消费函数和开放经济等方面对其理论予以补充和发展,使宏观经济学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第四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是宏观经济学进一步发展和演变的阶段。在这一阶段,由于“滞胀”的出现,经济学论坛上各派突起,众说纷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凯恩斯学派宏观经济学和非凯恩斯学派宏观经济学。这些学派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并同时将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进行结合。其中最为典型的是以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自此以后的现代宏观经济学有了很多新的发展和研究成果。 三、 现代经济学的新发展 经济学的形成与确立是与市场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两大支柱。 微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是在自由竞争时期形成的,它之所以把资源充分利用作为既定的前提,重点研究资源配置问题,是因为它确信市场经济和价格机制是完善的,经济社会可以靠自身的调节来实现稳定的增长,所以,经济学的任务就是要为厂商更好地配置资源,以谋取更大的利润服务。20世纪后,自由竞争发展到垄断,厂商理论的出现正是要补充原来以自由竞争为前提的微观经济理论,使之适应于垄断的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学家突破了标准新古典竞争理论,在微观经济学方面,探索了市场非均衡性质、现代选择理论,重新评价了管制与产业组织理论,增加了很多新的分析和新的见解,如新消费者行为和企业行为理论、新厂商理论、信息经济学理论,使经济学研究领域大大扩展。 20世纪30年代的大危机冲击了靠自由竞争实现充分就业的理想,市场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国家开始干预经济生活,产生了为国家垄断和干预提供理论依据和政策措施的宏观经济学。当经济社会出现“滞胀”、“市场失灵”后,传统经济政策受到挑战,微观和宏观经济学理论走向综合,出现了新古典经济学。现代经济学家们认为,今天的经济社会应当是一种“混合经济”(mixed economy),即既存在微观的市场机制,又有宏观的国家干预,两个方面应在经济社会中同时发生作用。现代宏观经济学建立在扎实的微观经济学基础之上,以经济增长模型、充分就业模型、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等解释了在外部约束条件改变条件下,国家干预和调节经济运行的对策。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发展起来的西方经济学前沿理论,对传统经济理论有重大的突破和完善。这些理论可以说是对发达市场经济最新发展历程的规律性探索,也反映了现代经济社会的很多显著特征,主要包括信息经济学与博弈论,新制度经济学,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与期权理论等。 第四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positive )经济学方法、规范(normative)经济学方法、边际分析方法(marginal analysis)、均衡分析方法(equilibrium analysis)。 一、 实证经济学方法 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做出与经济行为有关的假定,分析与预测行为的经济后果。它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它力求说明“是什么”(what is)的问题;第二,它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客观性,它的结论正确与否可以通过经验事实来进行检验。 在运用实证经济学方法研究经济问题时,就是要提出用于解释经济现象的理论,并用事实来检验理论,再根据理论做出预测。理论是由定义(definition)、假设(assumption)、假说(hypothesis)、预测(calculate)所组成的。 定义是对经济学所研究的各种变量规定出明确的含义。变量是一些可以取不同数值的量,经济分析中常用到的变量包括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s)和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s),内生变量是由经济力量所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通常指由非经济因素(如政治、自然等)引起的变量;存量(stock)和流量(flow),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流量指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 假设是理论所适用的条件,因为任何理论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所以假设在理论研究中非常重要。 假说是对两个或更多的变量之间的关系的阐述,它实际上是一种未经证明的理论,或者说是一种理论的雏形。 预测是根据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测,科学的预测应该是一种有条件性的说明。 在形成一种理论时,首先要对所研究的变量做出明确的规定,然后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提出假说,并根据这一假说对未来进行预期,最后,用经验事实来验证预测。如果预测是对的,那么这种假说就是正确的理论;反之,如果预测是错误的,那么这种假说就要被否定,或者要进行修改,以形成正确的理论。 二、 规范经济学方法 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以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出发点,提出行为的标准,并研究如何才能符合这些标准。它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它要回答“应该是什么”(what ought to be)的问题;第二,它所研究的内容没有客观性,所得出的结论无法通过经验事实进行检验。 在规范经济学的全部研究内容中,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公平与效率。虽然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认为效率是一件好事情,即所谓值得进行的事情就是能以最小的成本、最低的代价完成的事情,做好事情一定要讲究效率,但在现实的经济社会中,又不能一概而论。在认为凡是提高效率的事情都是好事情的同时,还要考虑公平原则,公平原则集中要解决的问题是实现公平的收入分配。如果两件事情都是有效率的,那么公平原则就是效率标准之外的价值判断。显然,做具有同等效率但收入分配更为公平的事情才是最好的选择。由于公平是价值判断,所以一些经济学家认为,无论如何追求效率,也不能牺牲公平原则,在两者不能兼得的情况下,应放弃效率而维持公平。研究公平与效率的困难在于,效率有一般公认的标准,可以量化并加以计算,但公平却是一个社会问题,它涉及经济发展程度、道德文化水准、教育水平等一系列问题。所以一个社会究竟应公平到什么程度,才称得上是实现了公平原则,却没有一致的标准。与此同时,在不同的社会制度、道德观念标准下,也有不同的公平标准。公平与效率是经济学家们从来没有停止研究的问题,但同时又是从来没有得到完善解决的问题。 总地来说,实证经济学用以研究经济运行规律,不涉及评价问题,而规范经济学则对经济运行规律进行评价。另外,无论是实证经济学还是规范经济学都与目标问题有关,而目标是分层次的。越是高层次的目标越具有规范性,目标层次越低,越具有实证性。实际上,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都是在各自不同的领域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其结果是互相补充的。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的界限很难划分清楚,研究社会经济问题离不开定量的实证分析方法,但其结论又不能不用规范方法加以判断与衡量。例如,微观和宏观经济学基本上都是实证经济学,但将它们的结论运用到每一个具体的经济制度中,又都离不开运用规范经济学的方法去加以实施。我们或者可以这样说,在整个经济分析中,实证经济学是其基础,规范经济学是其延伸。 三、 边际分析方法 边际分析方法产生于边际革命。19世纪70年代,以奥地利经济学家门格尔(Carl Menger)、英国经济学家杰文斯、瑞士洛桑学派的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等人为代表,分别提出了边际效用价值论,创造了经济学说史上的“边际革命”,从而开创了经济学的一个新时期。边际效用价值论与劳动价值论彻底背离,认为商品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人们在消费商品中获得了效用,商品的价值取决于人们对商品效用的主观评价。这种主观价值论在经济学中引入了一种新分析方法,即边际分析方法。 边际分析方法是一种变量分析方法,它主要着眼于变量的比较,即当自变量每发生一个变化时,因变量的变化程度。从数学的角度看,边际分析方法就是对某变量求极值或者求一阶导数。例如Δy/Δx中,当limΔx→∞时,或limΔx→0时,求Δy/Δx的变化程度。从几何的角度看,就是当函数为Q=f(P)时,对函数所表示的曲线求其斜率的变化。 四、 均衡分析方法 均衡原是物理学的概念,指当一个物体同时受到两个方向相反、大小相等的外力作用时,该物体处于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这种状态就叫做均衡状态。将均衡概念引入经济学的是法国经济学家瓦尔拉斯。经济学中的均衡是指社会经济中的各种对立变动着的力量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静止、不再变动的境界(或者说能够维持不变的一种状态)。均衡是一种状态。西方经济学研究均衡状态所用的传统方法有两种,即局部均衡(partial equilibrium)和一般均衡(general equilibrium)。现代经济学又发展出动态均衡(dynamic equilibrium)。 局部均衡研究经济体系中单个的消费者与厂商的均衡状态。局部均衡在考察一种商品的价格如何由供给和需求两种相反力量的作用而决定均衡时,总是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也就是说,当考察一种商品的价格如何实现均衡时,总是假定只取决于这种商品本身的供求状况,而不受其他商品的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一般均衡研究一个经济体系中,所有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同时达到均衡时的状态。一般均衡分析方法认为一种商品的价格不仅取决于它本身的供给和需求状况,也要受到其他商品价格和供求状况的影响,因而一种商品的价格和供求均衡,只有在所有商品的价格和供求都达到均衡时才能决定。由于经济社会是在不断变化着的,所以研究的均衡实际上是不均衡的,在考虑时间变动与其他变化过程的条件下,我们研究的均衡是动态的,或者说是不均衡的,这就是动态均衡要研究的内容。动态均衡侧重分析原有均衡状态过渡到新的均衡状态的实际变化过程,并分析有关经济变量在一定时间过程中的变动,这些变量在变动过程中的相互影响和彼此制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每一时点上变动的速率等。 五、 经济学的表述方法 经济学理论的表述方法一般有四种:包括口述法,即用语言叙述定义或理论;算术法,即将定义或理论用图表表示出来,如列表和画图等;几何法,即用平面解析几何的方法将图表描出曲线,并对曲线的变化进行分析;代数法,即用代数的方法根据经济中变量与变量的关系写出一个或一组函数关系式,并根据这些关系式分析或预测,建立经济模型。在经济学理论中,可以运用这四种方法分别表示某一理论,也可以共同表示同一理论,在对理论的表述中,它们是可以互相转换的。 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除上述几种总体方法外,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看,有个量分析方法,即分析研究单个的消费者和单个的生产者的经济活动。从宏观经济学角度看,有总量分析方法,即假定个量不变,同时假定制度是已知的、既定的,然后在这个前提下对一个国家的总体经济运行进行分析。 经济学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社会科学体系,同时亦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皇后”。 由于经济生活是人类最基本的社会生活,所以经济学的一些基本原理规范系统地存在于人们每天的生活之中。为了更好地搞好经济工作,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同时也为我们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生活,每个人都应该学一点经济学的基本知识。 1资源的总体有限性相对于人类欲望无限性及欲望的无限增长而言,出现了稀缺,面对稀缺,需要选择。 2人类需要面对三个问题做出选择:第一,生产什么?第二,怎样生产?第三,为谁生产? 3稀缺与选择的必要引起了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要研究稀缺的资源在无限而又有竞争性用途中的配置问题,以及人类与社会寻求满足他们的物质需求与欲望的方法。经济学属于社会科学。在经济学研究中,有十个问题是不能回避的。 4经济学基本理论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两大部分。这两部分理论由小到大,从个量到总量,对社会经济运行的一些基本问题做出了分析和解释,因而成为现代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5微观经济学以单个经济单位为研究对象,分析单个生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