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文献、图书馆、因特网 【学习目标】  了解文献的定义、类型、特点及情报功能  了解图书馆的功能及其资源与服务,掌握馆藏资料的查找方法  了解因特网(Internet)信息资源的特点,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及网络免费学术信息的查找方法 【内容框架】[1][2]第一节文献[4/5]一、 文献概述1. 文献的定义文献(literature,document)在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GB/T 3792.1—1983)中的定义为: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ISO/DIS5217)中给出的定义是: “为了把人类知识传播开来和继承下去,人们用文字、图形、符号、音频、视频等手段将其记录下来,或写在纸上,或晒在蓝图上,或摄制在感光片上,或录到唱片上,或存储在磁盘上。这种附着在各种载体上的记录统称为文献。”由这两个权威定义可知文献包含三个要素: 知识、记录和载体。其中,知识构成了文献的内容,是文献的本质特征;记录是指记录文献所用的技术手段;载体则是指文献的形态。文献的载体形态随着技术的进步不断演化,从古代的甲骨文、碑刻、竹简、帛书,到今天的纸质图书、期刊,以及各类电子出版物。 2. 信息、知识、文献和情报间的关系 知识、情报和信息是与文献密切相关的几个概念。下面简要说明它们各自的含义及相互间的关系。 知识(knowledge)是指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世界经济与合作发展组织(OECD)从知识使用的角度对知识进行了分类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 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M\]. 杨宏进,薛澜,等,译.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1997: 68.: ①事实性知识(know what、when、where); ②原理性知识(know why); ③技能性知识(know how); ④知道谁有知识(know who)。文献检索与利用涉及的主要是技能性知识、事实性知识等。 情报(intelligence)是指关于某种情况的消息和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1574.钱学森认为: “情报就是为了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所需要的知识。”钱学森.科技情报工作的科学技术[J].情报理论与实践,1983(6): 310.英国情报学家布鲁克斯(B.C.Brookes)认为: “情报是使原有的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的那一小部分知识。”严怡民. 情报学概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13.因此,情报本质上也是知识,它同时还强调传递功能效用。 信息(information)一词中的“信”和“息”分别指信号和消息。“信息”一词可简单地理解为通过信号带来的消息。在信息论中,信息是指用符号传送的报道,报道的内容是接收者预先不知道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2138.生活中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它们是知识产生的原料,这些原料经过人脑接收,去伪存真,系统化后成为知识。 目前我国图书情报学界对信息、知识、文献和情报的看法是: 知识是对信息的提取、加工、评价的结果,即系统化的信息成为知识,知识记录下来成为文献,文献经传递并加以利用成为情报,对情报的利用体现了人对知识应用的能力。严怡民. 情报学概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1983: 1416.冷伏海,徐跃权,冯璐. 信息组织概论\[M\]. 第2版.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 4445. 3. 文献的产生与传递 文献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产物,其生产和传递存在着一系列的社会分工,涉及作者、出版发行机构以及文献保存及传递机构。下面从文献情报传递的正式渠道说明文献产生和传递的过程(图111)。F. W. 兰卡斯特. 情报检索系统: 特性、试验与评价\[M\]. 陈光祚,等,译. 北京: 书目文献出版社,1984: 14.图中的“文献情报用户群”是指从事科学技术工作的人群,其中一些人从事基础研究,而另一些人则从事应用研究。在研究过程中,为了与他人交流,研究者会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如观点和经验,用文字等形式记录下来,这便是著作活动。为了扩大交流范围,还需要将著作出版发行(复制与分发),这就有了“一次出版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原始文献,如期刊、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专利等。一次出版物通过书店等的“一次分发”,以个人购买,或通过文献中心、因特网等途径传递到用户手中。文献中心是指收集与传递文献的机构,它采集与收藏文献资料,通过文献编目等活动组织与管理文献。在这个过程中,将产生所谓的“二次出版物”,如目录、文摘等。它们记录了原始文献的信息,用作检索工具,使人们能对原始文献进行查找与利用。用户吸收是情报传递的最后阶段。需要说明的是,“情报传递”只有当用户研究了文献,吸收其内容,以加深对某一主题的认识时才会发生。 图111文献的产生与传递过程 从图111中可以看出,文献情报用户既是情报的使用者,也是情报的制造者。他们从文献中获得情报用于研究,而这些研究将产生更多的情报。因此说文献情报的交流是一个不断循环的过程。图111仅说明了正式渠道的情报传递过程。除此之外,情报还可以通过非正式渠道加以传递与交流,如研究者之间的私人通信,由于没有出版环节,交流过程要快得多,但交流的范围有限。 4. 文献的作用 文献对于促进学术成果的交流与利用、减少无效劳动、推动科学技术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文献资料是科学研究的基础。马克思在完成了《资本论》第1卷以后深有感触地说:“研究必须充分地占有资料, 分析它的各种发展形式, 探讨这些形式的内在联系。只有当这项工作完成以后, 现实的运动才能适当地叙述出来。”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1873年1月24日).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2: 217.事实上,科学研究的继承性也正是通过对文献的利用来体现的。从资料中可以了解前人已做过的事情,以避免重复研究。同时通过系统地阅读文献资料,可以获取研究过程中所需要的思想与方法以及事实与数据。②促进学术交流。科学文献作为研究成果的结晶,它们无论是在空间上还是在时间上都是记录和传递学术信息的有效手段。英国科学家、科学学的奠基人贝尔纳(J.D.Bernal)认为,论文“是科学交流中的最常见的基本单元。”J.D.贝尔纳. 科学的社会功能\[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2: 400. 借助于发表的论文,同行们可以重复实验,验证结论,评价研究成果。同时论文发表将促进研究成果的分享与利用。对此,可以借用英国著名文学家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的一段话来说明:“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是各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些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韦华. 名言小辞典(修订本)\[M\]. 成都: 四川辞书出版社, 2005: 325.③已发表的论文是确认研究成果优先权的基本依据。每份科学文献记载了该研究成果是由谁、在何时何地完成的。发表论文为研究人员展示研究成果和确认自己的学术地位提供了一个平台,而成果优先权则是科学工作中一个重要的激励因素。④科学文献的数量与质量是衡量研究人员创造性劳动效率的公认指标,是衡量个人、机构乃至国家科技水平高低的标志之一。根据科学文献的数量和影响力,可以有效地判断个人、机构以及国家在某一学科领域的发展水平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米哈依洛夫, 等. 科学交流与情报学\[M\]. 徐新民, 等, 译. 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80: 173176. 二、 原始文献的类型 原始文献以作者的研究成果为基本素材而创作,主要特点是: 内容新颖,具有创造性,参考价值大。原始文献按出版形式可以分为图书、期刊及特种文献三大类。下面对它们进行简单介绍。 1. 图书 图书(book)是对某一领域的知识或已有的研究成果及生产经验等做系统性论述。它带有总结性,内容成熟可靠,系统全面。但出版周期长,报道速度慢。事实上,图书出版的目的主要是传授知识,而不是传递最新情报。 图书按功能可以分为阅读型和工具型两大类。阅读型图书包括教科书(textbook)、专著(monograph)、文集(anthology)等。它们提供系统、完整的知识,有助于人们了解某一领域的历史与现状。工具书(reference book)包括词典(dictionary)、百科全书(encyclopedia)、手册(handbook)、年鉴(yearbook)等。它们提供经过验证、归纳和浓缩的知识,是事实与数据的重要来源。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凡由出版社出版的,除封面外,篇幅不少于49页的非定期出版物称为图书,49页以下的印刷品称为小册子。周文骏.图书馆学百科全书\[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456457. 正式出版的图书均有国际标准书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Book Number,ISBN),它是每一种正式出版的图书的唯一代码标识。根据ISO的决定,从2007年起,ISBN号由原来的10位数字升至13位,分成5段。各段依次是: 前缀、组号(代表地区或语种)、出版者号、书名号及校验位。例如: 2007年由北京图书馆出版社出版的《网络电子期刊质量控制研究》一书的ISBN号为: 9787501334285。其中: 第一段为前缀,由国际物品编码(EAN)组织提供; 第二段代表国家、地区或语种,如0,1——英文,2——法文,3——德文,4——日文,5——俄文,7——中文等; 第三段为出版者号,由国家或地区ISBN中心分配; 第四段为书名号,出版者按出版顺序给所出版的每种图书的编号; 第五段为校验位,用以校验前面12位数字在转录中有无错误。 2. 期刊 期刊(periodical)是指有固定名称、周期出版、刊载多篇论文的连续出版物。周文骏.图书馆学百科全书\[M\].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375.英文词汇journal、periodical、magazine、serial虽然都表示期刊,但有所侧重。periodical是最广义的概念,journal主要指学术期刊,而magazine则主要指通俗的、大众娱乐及消遣的杂志。serial是指定期或不定期连续出版的出版物,强调的是出版的连续性,它主要包括期刊、报纸、年刊 (annuals),如年鉴(yearbooks)。 期刊按内容和性质划分,主要有学术性期刊,如由学术团体编辑出版的各种学报(acta)、通报(bulletin)、汇刊(transactions)、评论(reviews)、进展(progress);快报性期刊(刊载最新技术和研究成果的短文)报道新产品、新工艺以及学术动态等信息,内容简洁、报道速度快,如各种通讯(communication)、快报(letters)、短讯(news);检索性期刊,如各种文摘(abstract)、索引(index)刊物等,目前这类刊物已经电子化,成为各类文摘数据库。 期刊由于出版周期短,报道速度快,数量大,内容丰富,能及时反映世界科技发展水平,因此它是了解科技动态、获取新科技情报的重要来源。据估计,科技研究人员从期刊获取的情报占整个情报来源的60%~70%。事实上,期刊自产生以来,一直是学术交流与传播活动中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媒介。除传递科技情报外,学术期刊上的论文作为研究成果的正式记录,还是评价科技工作者学术贡献的重要依据。 正式出版的期刊有国际标准连续性出版物编号(International Standard Serial Number,ISSN)。如ISSN1001—8867为《中国图书馆学报》的国际标准刊号。 期刊数量巨大,鉴别期刊质量的好坏是一个问题。判断期刊学术质量的常用方法是看其是否是核心期刊或同行评审刊。 核心期刊(core journal)是指刊载某一学科的论文数量较多,学术水平较高,能够反映该学科最新成果和研究动态,因而备受该学科专业读者重视的期刊。虽然全世界每年出版的期刊数量庞大,但每个学科的核心期刊数量有限。某专业的核心期刊可通过文献计量学的方法来确定。目前外文核心期刊基本以美国科技信息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出版的《引文索引》(Web of Science)以及美国工程信息公司出版的《工程索引》(Ei)中收录的期刊为准。中文核心期刊以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编辑出版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和北京大学图书馆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收录的期刊为准。需要说明的是,这两种工具书所收录的核心期刊均是印刷版期刊,对于那些纯电子期刊来说,目前尚无相关的统计与评价。 同行评审刊(peerreviewed或refereed)是指文章在发表之前,由编辑部聘请同行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决定是否发表。这样做的目的是保证期刊所刊载的论文的质量。目前无论是纸本期刊还是电子期刊,都拥有大量的同行评审刊。如著名的Science周刊,其稿件由若干名外部审稿人(outside reviewers)进行匿名评审。多数稿件要求7~10天内返回审稿意见。对于快速评审的稿件,则要求在48小时内审完。 3. 特种文献 特种文献包括会议文献、学位论文、专利文献、标准文献、科技报告、政府出版物、产品资料、科技档案等。 (1)会议文献 会议文献(conference literature)是指在各种学术会议上宣读和交流的论文、报告和其他有关资料,是报道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之一。其特点为: ①内容新颖。如计算机领域的研究成果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学术会议进行报道的。②专业性强,交流量大。学术会议大都围绕一个主题,与会者的研究领域大致相同,所交流的论文也基本是针对一个问题或一个学科。③出版发行快,时效性强。但由于会议文献的出版无规律性,收集困难。尽管如此,学术会议文献仍然是科技人员掌握国内外研究动态的重要情报源。 会议文献按产生的时间顺序可以分为会前文献、会间文献、会后文献三种。①会前文献(preconference literature)。它是指在会议前预先印发的资料。在会议开始之前,主办者除了按计划发出会议通知外,还要求代表提交学术论文、报告提纲等。主办者通常将要在会上宣读的论文做成预印本(preprint advance conference paper )供会议代表讨论。它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是摘要,或是文章的缩写稿。②会间文献(middleconference literature)。它是开会期间发给与会者的资料,包括在会议开幕式和闭幕式上的发言稿、与会者的名单、会议决议等。③会后文献(postconference literature)。它是指会议结束后,由会议主办单位等机构正式出版的会议论文集,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会议录(proceedings)。会后文献的其他英文名称还有: symposium(论文集),transactions(会议论文汇编),colloquium papers(学术讨论论文集),records(会议记录),reports(报告集),papers(论文集)等。 会议录可以图书形式单独出版,也可以连续出版。以图书形式出版的会议录,如专题论文集、会议论文集、会议论文汇编等,书名通常由proceedings、symposium等特征词和会议名称构成,在图书的版权页上提供会议主办单位、会议地点、会期及ISBN号等信息。如SpringerVerlag公司于1990年出版的第3届计算机辅助学习国际会议文集,其书名为Computer assisted learning: 3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ICCAL’90,Hagen,FRG,June 1113,1990 proceedings/D.H. Norrie,H.W. Six (eds.),ISBN号为0387526994。连续出版的会议录,如美国国际光学工程协会(SPIE)的会议录Proceedings of SPIE,每年出版,有连续的卷号、ISSN和ISBN号。其中,ISSN号对应于某种连续出版的会议录,而ISBN号则对应于其中的某一卷。如由SPIE出版的会议录Proceedings of SPIE,其ISSN号为0277786X,而其中第2692卷的ISBN号为0819420662。此外,一些学会利用自己主办的刊物,以特刊(special issue)或者增刊(supplement)的形式报道会议论文。还有些期刊在每期中报道有关会议的论文摘要。 (2)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thesis,dissertation)是作者为获得某种学位而撰写的研究论文。学位论文分为博士、硕士和学士论文三种,其中博士论文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一般来说,博士论文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选题新颖。不少选题涉足学科发展的前沿。②论述系统。不但提供研究结论,还有具体的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③文后附有大量的参考文献,借此可以了解相关专题的发展过程。④由于博士论文是学生在某一学科的学者、专家指导下完成的,因此学术水平较高。⑤实用性强。一些学位论文中的研究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于实践,甚至直接转化为产品进入市场。基于这些特点,学位论文是很好的情报源。 (3)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patent literature)是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在接受专利申请和审批过程中形成的有关出版物的总称。它通常指各国(地区)专利局出版的专利说明书。专利说明书是申请者为了获得某项发明的专利权,而向专利局呈交的有关该发明的技术内容说明。专利说明书由说明书扉页、权利要求、说明书和附图所组成,内容比较具体,通过它可以了解一项专利的主要技术内容。专利说明书都有专利号,它由专利国别代码+序号构成。对于专利说明书的内容及格式,专利法都给出了明确的规定。如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二十六条第三款规定: “说明书应当对发明或者实用新型作出清楚、完整的说明,以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准;必要时,应当有附图。摘要应当简要说明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要点。”条款中所指的“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是一种假想的人员。他知晓在申请日以前所属技术领域中所有的一般知识,并了解现有技术情况,同时还具备从事常规实验的手段和能力。在有些情况下,如集成电路或复杂化工生产过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假想成一个研究小组。换句话说,说明书必须提供为理解和实施该发明所必需的情报,以达到使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照所公开的内容,而不需要经过任何创造性的劳动就能够实现该发明。这也就是通常所称的“充分公开”的含义。 专利制度是为了鼓励发明创造,并改变技术垄断的秘传陋习而建立的。它包含了两层含义: 一是鼓励发明创造;二是给予公众应用该发明创造的权利,以促进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的发展。由此可以看出,对专利的保护是有前提的。就发明者而言,他具有公开其发明的义务,而公众则具有在专利保护期限内不仿造该发明的责任。这种对发明者和公众之间利害关系的调整,是保证专利制度实施的基础。因此,有人说专利制度是发明人将其发明公开作为代价,以换取在一定期限内对其发明的独占权。可以说“充分公开”是建立专利制度的一个基本原则,它为各国专利法规所遵循。 专利说明书作为最重要的技术情报源,具有以下特点: ①内容新颖。各国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必须具有新颖性,特别是由于大多数国家采用了先申请原则,即同样的发明,专利权将授予最先申请者。这就使专利文献对新技术的报道早于其他类型的文献。②涉及技术领域广泛、实用性强。专利文献覆盖的技术领域极其广泛,从生活日用品(如针、线)到各种尖端技术(如基因技术、纳米技术)几乎无所不包。因此对于在研究开发和生产活动中遇到的各种技术问题,几乎都能从专利文献中获得有价值的解决方案。③具有法律效力。专利说明书是一种有法律效力的文件,是判断专利侵权的主要依据。专利权具有地域性和时间性,专利在申请国及有效期内受法律保护,过期便成为公用技术。各国专利保护期限不等,美国为17年,日本为15年,英国为20年,我国发明专利保护期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为10年)。④重复量大。由于一项发明可以在多个国家申请专利,便有所谓的基本专利与同族专利,它们针对的都是同一项发明。基本专利指的是最先在某国申请并获得授权的专利,同族专利则是指在第一申请国以外的其他国家申请获得的授权专利。它们的技术内容相同,但语言不同。另外,由于多数国家采用早期公开、延迟审查制度,使一项发明在审批过程中会产生不同性质的说明书,如公开说明书、审定说明书、公告说明书等。据统计,全世界每年报道的专利说明书中只有1/3是新发明。 (4)标准文献 标准文献(standard literature)是经过公认的权威机构批准的标准化工作成果。它反映了当时的技术工艺水平及技术政策。标准文献具有以下三个主要特点: ①有法律约束力。标准文献是经权威部门批准的规范性文献,它对标准化对象描述详细、完整,内容可靠、实用,具有法律性质,是生产的法规。②适用范围明确。不同种类和级别的标准只能在不同的范围内执行。如果是相关标准,必须在技术上协调一致,相互配合,不能相互矛盾。③时效性强。它以某一时段时的技术发展水平为上限,所反映的是当时普遍能达到的技术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标准需要不断地进行修订、补充、替代或废止。根据我国《国家标准管理办法》,国家标准的年限一般为5年。ISO标准每5年复审一次。 标准文献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它作为生产技术活动依据的内在价值,这是其他文献所没有的。标准文献对于改进产品、过程和服务的适用性,防止贸易壁垒,促进技术合作都有着重要意义。在国际贸易竞争激烈的今天,一个常见的现象是许多国家放弃了关税壁垒的做法,转而以产品不符合国际或某国标准而提高市场准入难度来阻止他国商品的流入。利用标准文献,企业就能了解一个国家的经济技术政策、科技和生产水平,从而制定有效的经营战略。如企业在从事出口贸易时,应熟悉进口国的技术标准,在出口产品的生产、包装、运输时遵照国际标准或进口国标准,这将有利于突破技术标准壁垒,扩大市场,提高产品在国际上的知名度。 标准文献按成熟程度可划分为法定标准、推荐标准、试行标准;按使用范围可划分为国际标准、区域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等;按内容可划分为基础标准、产品标准、方法标准、安全卫生标准等。 标准文献都有标准号,它通常由国别(组织)代码+顺序号+年代组成,如ISO 3297—1986。表111给出了标准文献中常见的国别代码。表111标准文献中常见的国别代码代码国家(地区)或组织代码国家(地区)或组织ANSI美国国家标准GB中国国家标准BS英国国家标准IEC国际电工委员会CEN欧洲标准化委员会ISO国际标准化组织CENELEC欧洲电子技术标准委员会JIS日本工业标准CNS中国台湾地区标准NF法国国家标准DIN德国国家标准ГOCT俄罗斯国家标准以我国标准为例,GB 1897—2008为我国2008年发布的有关盐酸作为食品添加剂的强制性标准,GB/T 50145—2007为我国2007年发布的标准名称为“土的工程分类标准”。我国的行业标准代码以主管部门名称的汉语拼音声母表示,如JT表示交通行业标准;企业标准编号: Q/省、市简称+企业名代码+年份。 (5)科技报告 科技报告(scitech report)是科技工作者或研究机构向资助者呈交的成果报告。科技报告的特点是: ①每份单独成册,有专门的编号(即报告号),通常由报告单位缩写代码+流水号+年代号构成。②内容具体。有各种研究方案的选择与比较、原始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图表等。③保密或控制发行,原文获取较困难。科技报告是一种重要的科技情报源。据统计,科技人员对科技报告的需要量约占其全部文献量的10%~20%,尤其是在发展迅速、竞争激烈的高科技领域。 科技报告的种类很多,按时间划分有初期报告(primary report)、进展报告(progress report)、中间报告(interim report)、终结报告(final report);按流通范围划分有绝密报告(top secret report)、机密报告(secret report)、秘密报告(confidential report)、限制发行报告(restricted report)、公开报告(unclassified report)、解密报告(declassified report)等。 目前全世界每年发表的科技报告数量庞大,较著名的有美国政府的四大报告(美国国家技术信息服务处的PB报告、美国国防技术信息中心的AD报告、美国国家航空宇航局的NASA报告、美国能源部的DOE报告);英国航空委员会的ARC报告;法国原子能委员会的CEA报告;德国航空研究所的DVR报告等。我国从1963年开始科研成果的正式报道工作。 (6)政府出版物 政府出版物(government publication)是各国政府部门及其所属机构颁布和出版的文件资料,可分为行政性文件和科技性文件两大类。行政性文件主要有政府法令、方针政策和统计资料等,涉及政治、法律、经济等方面;科技性文件主要有政府部门的研究报告、标准、专利文献、科技政策文件、公开的科技档案等。政府出版物对了解各国的方针政策、经济状况及科技水平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西方国家多设有政府出版物的专门出版机构,如英国的皇家出版局(HMSO)、美国政府出版局(GPO)。我国的政府出版物多是由政府部门编辑,由指定出版社出版。政府出版物大部分是公开的,小部分具有保密性质,由政府直接分发至某些部门或个人,在一定范围内使用,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则予以公开。 (7)产品资料 产品资料(product data)是厂商为推销产品而印发的产品介绍,包括产品样本、产品说明书、产品目录、厂商介绍等。其内容主要是对产品规格、性能、特点、构造、用途、使用方法等的介绍,多是已投产和正在行销的产品,技术比较成熟,数据也较为可靠,内容具体、通俗易懂,常附有较多的外观照片和结构简图,形象、直观。但产品资料的时效性强,使用期短,且不提供详细数据和理论依据。多数产品样本以散页形式印发,有的则汇编成产品样本集,还有些散见于企业刊物、外贸刊物中。 产品资料是技术人员设计、制造新产品的一种有价值的参考资料,也是计划、开发、采购、销售、外贸等专业人员了解各厂商出厂产品现状、掌握产品市场情况及发展动向的重要信息源。 (8)科技档案 科技档案(technical records)是指在科研生产活动中针对具体的工程对象所形成的文献资料,如课题任务书、合同、试验记录、研究总结、工艺规程、工程设计图纸、施工记录、交接验收文件等。其内容真实可靠、详尽具体,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它通常由档案部门保存。 除上述文献类型外,还有报纸、新闻稿、工作札记等。 三、 文献的情报功能1. 情报信息的传播与载体下面以2003年的SARS事件为例,说明情报信息的传播过程以及作为情报载体的各类文献的特点。 2003年春,我国部分地区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疫情(简称“非典”)。第一个病例于2002年11月16日出现在广东省佛山市。2003年2月3日至 14日,广东进入发病高峰,但发病原因不清,而且家族及医护人员极易被集体传染。2003年3月15日,世界卫生组织将此病称为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到2003年4月,我国内地有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出现“非典”病例,其中北京、广东、山西、内蒙古和河北的疫情最为严重。北京最高一天新增病例达一百五十多人。 (1)新闻报道 2003年初,有关SARS的消息就出现在报纸、网络、电视、广播等媒体上。所报道的内容主要是病例数量、疾病传播方式等。针对SARS不断扩大的趋势,2003年5月9日温家宝总理签署国务院第376号令,公布施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见2003年5月7日的《大众日报》。 作为最原始的资讯(initial information),新闻报道的特点是: 提供即时消息,概括性的报道。所关注的焦点是who、what、where和when,而无法关注why。 (2)会议、期刊 几个月以后,学者专家陆续召开相关的学术会议,发表会议论文。随后,各类学术性期刊上开始出现与该事件有关的文章。以下是几篇相关文章的信息: \[1\]苏秉亮,牛广明. SARS的CT表现及其诊断. 2003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 \[2\]张远春,吴燕. SARS患者白细胞形态学观察. 第三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2003. \[3\]李定国,许小幸.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流行病学及其预防和控制. 临床儿科杂志,2003(6). \[4\]雷海潮,虞睿,毛阿燕. SARS病死率的推算研究. 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9). 期刊(journals)和会议论文(conference papers) 读者: 学者、专家、学生。 特点: 研究结果,通常是理论性的、学术性的;包含较多的专业术语,外行不太容易理解。 作者: 该领域的专家学者。 时间: 新颖(6个月到3年内的研究主题或议题)。 篇幅: 数千字。 内容: 详尽的推演;统计分析;图表;常附有参考文献。 观点: 理想上是要保持客观和中立;常由基金会或专业学会赞助。 (3)图书 一两年后,有关该主题或事件的书籍陆续出版。以下是有关SARS的图书: \[1\]印象初,印展,施鉴屏. 非典型肺炎(SARS)冠状病毒基因全序列. 济南: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2\]马怀德. 应急反应的法学思考: “非典”法律问题研究. 北京: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 \[3\]房宁. 突发事件中的公共管理——“非典”之后的反思.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图书(books) 读者: 从一般大众到学者专家,包括学生。 特点: 就某一主题做深入的介绍,或是汇编多个学者专家所撰写的有关某一主题的文章。 作者: 学者、专家。 时间: 不一定(两年以上)。 篇幅: 数万字至几十万字。 内容: 一般性的探讨或是深入的分析,通常附有完整的参考书目。 观点: 完全取决于作者。可能由专业学会出版或赞助。 (4)百科全书 数年后,对事件的认识已有定论,就会被收录在百科全书(encylopedias)、手册(handbooks)、统计汇编(statistical compilations)等参考资源中。如2008年在大英百科全书中记载了SARS事件。 “SARS.”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2008. Encyclopaedia Britannica Online. 15 May 2008 . 参考源(reference sources) 读者: 从一般大众到学者专家,包括学生。 特点: 提供事实性的资料及数据。 作者: 学者、专家。 时间: 通常得若干年才会出现在百科全书中。 篇幅: 数百字至数千字。 内容: 相关知识的系统性介绍,可能涵盖原始资料、统计、指南、书目等。 观点: 应是客观、中立的。可能由专业学会出版或赞助。 (5)网络资源 WWW在信息流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据说每3秒钟就有一个新的网站成立! 以下是两个有关SARS事件的网站: \[1\]中国科学院SARS研究信息网: http://www.sars.ac.cn/ \[2\]人民网: http://www.people.com.cn/GB/shehui/212/10548/ 网络资源(WWW resources) 读者: 一般大众;儿童、门外汉、学者;任何人。 选题: 新闻;热门话题;个人信息;政府信息;学术信息;笑话和游戏…… 作者: 你、我、他;任何人;专业记者;小朋友;青少年;一般大众;学者;诗人和小说家;评论家;狂热分子;广告人;大学生…… 时间: 现在、过去、未来;新知旧闻;活的(持续更新)、死的(没有更新)。 篇幅: 高兴就好。 内容: 一般性讨论;编者的意见;图表;照片;广告;统计分析;深入分析;事实;小说;流言。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观点: 凭良心;可能反映网站创建者的立场,也可能是专家的判断;可能是客观、中立的,也可能是完全没有根据的个人主观看法。 在上述讨论的基础上,将各类情报传播载体及特点汇总在表112中。表112情报传播的载体及特点事件传播载体传播速度(最快)查找工具电视/广播分秒电视新闻索引报纸(印刷型)天报纸索引杂志(印刷型)周杂志索引期刊(印刷型与电子型)半年左右期刊索引图书(印刷型与电子型)2年左右目录参考书,如百科全书、手册(印刷型与电子型)若干年目录Internet分秒搜索引擎2. 各类文献的情报价值 了解各类情报源的价值对实际应用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情报源价值的高低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判断: ①可靠性。含有的情报同实际成果或实践最为接近而极少偏差,数据准确可靠。②新颖性。含有大量的最新情报。③完整性。含有各种重要的情报,从不同的侧面描述情报对象。④简明性。内容简明扼要,易于理解。⑤及时性。能在尽可能短时间内将新生产的情报报道和传播出去。对文献情报源而言,就是指出版发行周期短、报道速度快。 有学者从上述五个方面以10分制的方式对常见的情报源的价值给予了评定,结果见表113。严怡民. 情报学概论\[M\]. 武汉: 武汉大学出版社,1994: 9095.表113常见的情报源的价值评定类别情报源名称评价指标可靠性新颖性完整性简明性及时性总分正式 出版大众传播媒介,如报纸、 广播、电视、电影等58481035专利说明书91086437会议录8866836标准文献10688335期刊8767533政府出版物8596230专著、汇编、手册、图集等 不定期出版物84104127非正式 出版技术档案109981046科技报告、技术总结10987842生产计划、总结、统计报表10696839直接对话、日常接触中得来的口头情报510491038产品样本、目录、使用说明、广告等310610837学术报告、展览会资料8866836学位论文7973430需要指出的是,上述评定方法比较粗浅,并不能准确地揭示情报源的真正价值。这首先是因为评分带有较大的主观性,完全取决于评分者对情报源的了解和认识。因此评分是否准确值得推敲。其次,指标不够完备。如情报是否易于获得没有考虑。情报用户是否利用某一情报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情报源是否容易获得。而要判断某一情报源是否容易获得却比较困难,因此将它作为评价指标不是很适合。尽管如此,上述评价结果还是可以作为一个参考依据。 此外,通过调查情报用户对情报源的利用情况,可对情报源的价值做出评定。1973年,苏联曾对2万多名在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生产现场工作的科技人员做过一次调查,调查按不同的工作性质、工作地区和文化水平分别进行。结果表明,对书籍感兴趣的人数占87.3%,期刊占81.3%,标准、专利占44.1%,学位论文占28.6%,情报交流活动占23.5%,其他文献占2.6%。 第二节图书馆 在德国柏林大学图书馆的墙上刻着: “这里是人类的知识宝库,如果你掌握其钥匙的话,那么全部知识都是你的。”图书馆作为文献信息中心,是获取文献资料的主要途径。因此,要能快速准确地找到所需要的资料,就要了解图书馆,知道哪里能获得某种资料或谁能给予帮助。本节将简单介绍图书馆的功能、类型、资源特点及检索等内容。 一、 图书馆概述1. 图书馆的功能德国数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茨(Gottfriend Wilhelm von Leibniz)认为: 图书馆应当是用文字表述的人类全部思想的宝库。杨威理. 西方图书馆史\[M\]. 北京: 商务印书馆. 1988: 140.美国图书馆学家、芝加哥大学图书馆学院教授巴特勒(P. Butler)对图书和图书馆则给出如下定义: “图书是保存人类记忆的社会机制,而图书馆则是将人类记忆移植于现代人们的意识中去的社会装置。”徐引篪,霍国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M\].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5. 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图书馆给出的定义是“收集、整理和保存文献资料并向读者提供利用的科学、文化、教育机构”。中国大百科全书编辑委员会. 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卷)\[M\].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 420.综上所述,图书馆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 保存人类知识和文化遗产;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利用。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图书馆通过对文献进行系统收集,然后对所收集的文献进行组织与管理,以便读者能够从文献实体(physical)、书目信息(bibliographical)及知识(intellectual)三个层面上获取知识与情报。于良之. 图书馆学导论\[M\]. 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3: 17. 具体任务包括: ①采集文献资源。根据读者需求确定馆藏建设方针(collection development policy),通过订购、捐赠、交换等形式获得馆藏资源。多以图书和期刊为主,其他类型的文献收藏相对较少。②对文献集合进行组织与管理。通过编目(cataloging)活动,将文献有序化,并提供检索工具。③通过借阅、检索、咨询、培训等活动促进文献的利用。 由计算机信息技术与网络环境支撑起来的现代图书馆,其采访、编目、流通等业务工作实现了自动化;馆藏资源也由单一的印刷型资源向数字化和虚拟化方向发展;传统的书刊借阅服务拓展为网络环境下的文献信息服务。除此之外,现代图书馆还包含了资源共享的重要理念。美国学者贝克(S.K.Baker)在她编辑的《资源共享的未来》一书的前言中写道: “今天的图书馆正生存在一个相互依赖的时代。进一步讲,每一个图书馆都必须将自己视为世界图书馆体系的一部分,必须摆脱自给自足的状态,必须发现快捷而合算地从世界图书馆体系中获取资料并送到自己用户手中的方式,必须随时准备将自己所收藏的资料提供给世界各地的其他图书馆。”徐引篪,霍国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M\].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352. 数字图书馆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它将图书、期刊、图片、音像资料、多媒体资料、数据库、网页等各类信息资源在知识单元的基础上有机地组织起来,以动态分布方式为用户创造一个有利于发现和产生新知识的信息环境,刘炜,等. 数字图书馆引论\[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 38.并提供个性化的服务。 2. 图书馆的类型 按国际标准化组织1974年颁布的“国际图书馆统计标准”(ISO 2789—1974),图书馆可以分为国家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其他主要的非专门图书馆、学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六大类。其中,国家图书馆负责收藏本国的主要出版物,以及各种珍、善本特藏文献,起着国家总书库的作用。高校图书馆是指各类高等院校图书馆,它们主要为本校师生服务。其他主要的非专门图书馆是指具有学术特征的非专门图书馆。学校图书馆指中小学图书馆。专业图书馆指由协会、学会、政府部门、商业公司或其他团体支持的图书馆。公共图书馆指那些免费或只收少量费用,为一个区域的公众服务的图书馆。徐引篪,霍国庆.现代图书馆学理论\[M\]. 北京: 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200. 3. 图书馆的服务 图书馆的常见服务包括: ①图书借阅。借还书处是图书馆直接对外的主要服务窗口。读者在此办理借阅手续,领取预约图书等。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图书馆收藏的文献资料,读者需要了解自己的借阅资格,如最大借书数量、借阅期限,以节省时间,避免不必要的罚款等。②馆际互借。对于本馆未收藏的资料,读者可以通过馆际互借服务获取。在利用此项服务时,应了解相关的资料递送程序以及资料费用补贴方式等。③咨询台。咨询台负责解答读者在使用图书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读者可以当面咨询或电话咨询,也可以通过Email或实时咨询提出问题。④培训。图书馆针对读者需求开展资料查找技能培训。建议读者不要放过这样的培训机会。一旦学到了这些技能,就可以用到多种不同的环境中,节省时间,减少挫折。 许多图书馆都拥有自己的网站,并通过图书馆主页向读者提供本馆的资源与服务。读者通过图书馆主页可以方便地了解和使用图书馆。在图书馆主页上提供以下常见链接: ①“馆藏目录”,用来查找本馆收藏的图书、报刊等馆藏资料。读者可以通过该系统进行网上预约、续借图书,查看个人借阅记录、查看新书通告及推荐图书。②“数据库导航”、“电子期刊导航”,以方便读者查找和使用本馆的电子资源。此外,读者还可以从图书馆主页上查看图书馆的开放时间、馆藏分布及各类读者的借书量及借期等信息。 二、 馆藏资源的特点及检索1. 馆藏资源特点图书馆的馆藏资源(library holding)是指图书馆所能提供的文献资源的总和。现代图书馆的馆藏多为混合型馆藏,即纸质型和数字型馆藏资源并存、本地文献资源和远程文献资源无缝集成,有通过购买获得的仅有使用权的数据库,也有具有所有权的自建数据库,故也称为复合型图书馆(hybrid library)。表121给出了现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构成。2. 馆藏资料的检索 读者在使用图书馆时,常常需要知道某个图书馆是否收藏了某本图书或期刊,这类问题称为查馆藏,特点是检索对象为完整的出版物,所用检索工具为馆藏目录系统。 馆藏目录系统是图书馆用来揭示本馆所收藏的图书、报刊等文献资料的工具。由于目前馆藏资源是混合馆藏,故图书馆的馆藏目录系统通常由两个子目录系统构成,一个用来揭示纸质型的馆藏资料;另一个则用来揭示数字化的馆藏资源,如电子表121现代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构成印刷型按出版类型分类音像型网络数据库按数据库类型分类按数据类的所有权分类图书期刊、报纸会议录学位论文专利标准古籍非公开出版物录音带、录像带、多媒体光盘,此外还有缩微胶片等其他载体类型馆藏目录资源门户系统文摘数据库电子图书电子期刊电子报纸学位论文全文库事实数据库电子政府出版物(1) 购买的数据库,多属租用,仅有使用权(license) (2) 具有所有权(ownership)的自建库,如本校学位论文库 (3) 实体入馆的电子文献,如书附盘 (4) 网上免费学术资源,如开放电子期刊,预印本系统图书、电子期刊,以及各类数据库。目前,已有许多图书馆将这两个子系统加以整合,通过一个统一的检索页面向读者提供服务。馆藏目录可以提供资料的书目信息及馆藏信息。以纸本馆藏目录子系统为例,它可提供的信息如下: ①资料的书目信息,包括题名、作者、出版年、出版社、ISBN/ISSN、索书号、主题词等; ②馆藏信息,包括馆藏地点和馆藏状态。 馆藏目录系统是开放的,任何一台联网计算机都可以免费访问。 (1)馆藏目录的功能及检索点讨论 馆藏目录可以看作是图书馆所收藏的文献资料的列表。它作为查馆藏的工具,通常提供多种检索途径(也称为检索点)。以揭示纸质型的馆藏目录子系统为例(人们常将它称为馆藏目录),常用的检索点有: 题名、作者、关键词、主题、索书号及ISBN/ISSN。此外,还提供多种限制条件,如出版年、出版者、语种、资料类型、馆藏地点等。当检索结果太多时,可通过设置限制条件来缩小检索范围。 查馆藏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两类: 查图书馆是否收藏了某本书(刊),或某类书(刊)。那么针对这两类问题,应如何选择检索点?换句话说,哪些检索点可用于准确定位?哪些可用于“类”的检索?下面通过实例简单说明各检索点的特点。 【例1】请问国家图书馆是否收藏了1994年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无机化学》一书?若有,请提供馆藏地点及索取号。 【解答】用国家图书馆的馆藏目录检索(http://opac.nlc.gov.cn)。 检索点——题名,检索词——无机化学。 检索结果: 1174条(2013225检索)。检索结果太多,增加限制条件,缩小检索范围。 增加出版者和出版年限定条件: ①出版者——武汉大学出版社; ②出版年——1994。 增加限制条件后直接获得所要的记录。馆藏地点: 书刊保存本库。索取号为95\\O61\\28/: 1,其中该书的分类号为O61。 【例2】请提供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有关汽车发动机类的图书情况。 【解答】由于该题要查找某一类图书,需要选用“类”检索点。由于索书号是对图书按学科进行分类后所得到的检索点,故选用索书号检索。由《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查到汽车发动机的分类号为U464。 检索点——索书号,检索词——U464。 用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馆藏目录检索(http://www.lib.xjtu.edu.cn/)。 检索结果: 72条(2013225检索)。即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收藏的有关汽车发动机类的图书共72种。 【例3】有读者想找由J.C.Dainty撰写的Laser speckle and related phenomena中译本纸本书。请问清华大学图书馆有收藏吗?若有,请提供中译本的相关信息、馆藏地点及索书号。 【解答】由于该书中译本的书名及译者未知,故选用关键词检索点较合适。 检索点——关键词,检索词——J. C. Dainty。 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馆藏目录查找。 检索结果: 6条。中译本为: 激光斑纹及有关现象.(英)丹蒂编; 黄乐天等译. 北京: 科学出版社,1981。清华大学图书馆逸夫馆闭架库,索书号为: TN24 16。 【例4】用主题检索点查找2000年以来出版的法国长篇小说在清华大学图书馆的收藏情况。 【解答】主题检索点是对图书资料做主题标引后所获得的检索点。主题标引所用的主题词来源于词表。故进行主题检索时,检索词必须来源于词表。如果手边没有主题词表,那么如何选词呢? 思路: 先用关键词试检,从检索结果中找到一条相关记录,查看该记录中主题词字段,从中选择相关的主题词,然后再进行主题检索。 (1) 关键词试检: 输入检索词“长篇小说法国”,命中记录1792条。 从检索结果中选择一本法国小说,如 (法) 罗曼·罗兰著; 薛娟,刘敏,李佳敏译《约翰·克利斯朵夫》。查看它的主题词字段。该记录的主题字段提供的词为: 长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