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 论 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学说,这三个组成部分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马克思的经济学说”列宁. 列宁选集(第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18.,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使马克思的理论得到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列宁. 列宁选集(第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428.. 本章主要阐述政治经济学的由来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和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方法,以及学习政治经济学的意义等。 本章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性质、研究对象、任务、方法,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 任何一门科学都有自己的历史,政治经济学也是如此。它是随着人类经济实践活动的不断深入而逐渐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人们的经济活动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多种社会经济联系中进行的,因此,经济活动既有个人和家庭的经济行为,又有社会的经济行为,而政治经济学是以研究社会经济行为为己任的社会科学。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科学,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与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继承前人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和工人运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 一、 经济学与政治经济学的产生 (一) 经济学 在我国的古汉语中,“经济”一词就已经出现,将“经”与“济”二字连用,始见于《晋书》. 以后在隋朝王通所著的《文中子·礼乐篇》、唐朝诗人杜甫诗作《上水遣怀》中对“经济”一词都有描述。明朝冯琦还编著了《经济类编》一书。但古汉语中所用的“经济”一词,与今天的“经济”一词,其含义差距甚大。古汉语中的“经济”是“经邦济世”、 " 经世济民”,是说治理国家、拯救庶民的意思。在西方文献中,“经济”一词则具有另外的含义。 在西方文献中,最先使用“经济”一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约公元前430-前354年)。他在《经济论》一书中,把奴隶主组织和管理奴隶的经济活动,首次用“经济”一词来概括,意指家庭管理或家政管理。英语中的“经济”,即“econom”一词来源于希腊语。eco的意思是“家务”; nom的意思是“规则”或“管理”. economics的原有含义就是“家政管理”。后来在法语中,经济和经济学的含义扩展为对国家事务的管理。中国清代著名的翻译家严复曾将其译为“生计”,日本人则将其翻译为“经济”,孙中山先生在辛亥革命后将这一说法介绍到中国并普及开来。 经济学的出现是在奴隶社会产生以后。在奴隶社会,奴隶占有制在其初期曾加速了生产力的发展,并在残酷剥削和奴役奴隶的基础上发展了人类文化。生产力比原始社会有了较大的发展,科学文化也随之发展。在此基础上,反映奴隶主阶级利益的经济思想也开始产生,并逐步发展成经济学。这个时期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色诺芬《经济论》的问世,表明西方开始出现了经济学。色诺芬主要论述了一个奴隶主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家庭经济,并将这种管理扩展到一个奴隶制国家的治理,从理论上第一次对国家的经济问题提出了政策建议。他尤其重视农业对于国家经济的作用。随后,古希腊杰出的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年)撰写了《政治学》一书。在此书的第一篇讨论的就是治家问题。他详细探讨了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认为“经济”是研究家务,即奴隶主经济问题,在国家治理方面发展了这种管理思想,将其包括在其政治学之内。亚里士多德也对于商品、货币、价值、贸易、利息等提出了许多天才的想法。这些观点对于后来的经济思想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都是以当时的以农业为主的奴隶制经济作为基础的,这些见解成为后来的政治经济学这门科学的理论出发点。他的这些观点在欧洲流行了近两千年。 到了中世纪,欧洲封建社会的全部精神生活为僧侣所控制,并表现为宗教的经院哲学形式,经济思想依附于宗教神学。因此,中世纪的经济思想常常是神学论著中的一个独特部分。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货币放贷行为增多,僧侣本身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因而对商品货币行为日益采取宽容和妥协的态度。典型代表是托马斯·阿奎那(1225-1274年)。他从维护封建主和僧侣的观点出发,极力为等级制度进行辩护。他的学说特点是继承了亚里士多德三段论的逻辑演绎方法,在对所有的社会问题论述上都一以贯之地使用。他都是以宗教神学的信条为大前提,完全无视也不允许对于现实生活的归纳总结。因而这个时期的经济思想成为宗教信条和教义的佐证。 到了封建社会末期(15世纪末),产生并发展了重商主义思想。在这个时期重商主义正是代表这种商业资本家的思想。作为资本家最初的经济学说,重商主义主要关注的是流通领域。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就是贵金属货币;财富的源泉就是流通领域,特别是对外贸易;要实现国家的富裕就要坚持在对外贸易上保持顺差,杜绝金银流出国境。由于对外贸易而实现的货币财富的积累是通过国家权力实现的,所以重商主义者要求国家干预经济生活,要求国家的政策为发展本国商业服务,为扩大对外贸易创造有利条件。重商主义出现于资本主义产生的初期,只是对当时的经济活动进行了某种程度上的经验总结。因而重商主义只能作为政治经济学的前史。 从以上可以看到,虽然早在奴隶制时代和封建社会,经济学原理就被一些思想家所重视,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古代一些思想家对许多重要的经济过程和经济原理进行了分析和考察,但这只是在一门统一的、尚未分开的科学范围内形成经济理论的某些要素。因此古代世界的经济学还未形成一门独立的科学。到了17世纪末期,资本主义的真正确立和重商主义政策的破产,导致了政治经济学真正作为一门科学出现于世人面前。 (二) 政治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一词不是马克思首创,远在17世纪就有了政治经济学概念。“政治经济学”这个名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初。法国重商主义代表人物蒙克莱田 (1575-1621年), 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最先使用了这个词。英国经济学家配第在1683年出版的著作中也使用了这个概念。他们使用“政治经济学”一词的初衷,在于说明他们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经济学原有的含义即家庭或庄园的经济范围,而是涉及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第一个把“政治经济学”作为书名的,是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斯图亚特,时间是1767年。而后,维里在1771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思考》. 1776年,亚当·斯密出版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这本书虽然未用“政治经济学”作为书名,但在该书中的第四篇篇名是“论政治经济学体系”。到了19世纪,无论是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家还是庸俗经济学家,都把自己的经济学著作称为“政治经济学”。例如,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李嘉图,在1817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法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完成者西斯蒙第,在1819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新原理》。英国庸俗经济学的创始人马尔萨斯,在1820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原理》。在此之后,政治经济学的相关著作相继出版,如詹姆斯·穆勒的《政治经济学纲要》、麦克库洛赫的《政治经济学原理》、萨伊的《政治经济学概论》、李斯特的《政治经济学原理》等。只是到了1890年马歇尔出版了《经济学原理》一书后,这门学科的名称逐渐由“政治经济学”改为“经济学”。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没有用“政治经济学”作书名,但他事实上是把两个词当作同义词使用的。马歇尔认为,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是通用的,政治经济学或经济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一般生活事务的学问。目前,在我国流行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和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其实都属于政治经济学。在西方国家具有权威性的《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也讲道: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政治经济学” 和“经济学”这两个名词都还存在,两者基本上可以看作同义词。可见,不应将“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两个概念割裂开来和对立起来。把“政治经济学”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语,把“经济学”看作是非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语,是不符合事实的。当然,也不能把“政治经济学”理解为既研究政治又研究经济的学科,更不能把“政治经济学”看作是政治学。 从以上可以看到,“政治经济学”这个学科名称由来已久,因此它不能成为马克思主义的专用词。不过,政治经济学因其理论框架、理论观点的不同而区分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和非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或非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也应看到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的扩展,经济学科的分支也不断增加,被称为系统学科。现在,我国有关部门将经济学科分为理论经济学和应用经济学两大类。应用经济学又分为部门经济学和技术经济学。理论经济学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等,其中政治经济学是各个经济学科的共同理论基础。微观经济学与宏观经济学侧重于量的分析,一般不涉及社会经济制度问题。而政治经济学则表现出强烈的阶级性,侧重于对社会经济制度进行质的研究,不仅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公开表明其鲜明的阶级性,即使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也不回避它的阶级性,但政治经济学也不忽视必要的量的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西方经济学都被归入理论经济学科。 二、 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马克思指出: “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在工场手工业时期才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404.. ”马克思说的工场手工业时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大约从16世纪中叶开始到18世纪末叶结束.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历史上最早的政治经济学。它产生于17世纪中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时期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具有一定科学性的经济学。17世纪中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英、法两国迅速发展并成为统治形式。在整个社会生产中,产业资本逐渐代替商业资本占据统治地位。这时重商主义的经济理论已不能适应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在这种历史背景下古典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着新兴的资产阶级的利益,反对封建势力。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在于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合理性。 古典政治经济学由威廉·配第始创,中间经亚当·斯密的发展,到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亚当·斯密在其经济学著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比较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理论上阐明了财富的增长和分配的规律,并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大卫·李嘉图在《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一书中,理论上坚持并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对资本主义的阶级对立关系以及在分配领域中的表现,作了比亚当·斯密更深刻的分析。 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的产物。古典政治经济学的主要任务是批判封建主义经济制度,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和分配的规律,以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由于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的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因而它能够以比较科学的态度对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进行探讨,并取得有科学价值的成果。古典政治经济学提出了自由放任、反对国家干预经济、反对一切阻碍资本主义发展的封建残余,并且力图证明经济生活是受永恒的自然规律支配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正是在努力探寻这种内在的自然规律时,摆脱了重商主义的影响,克服了重商主义只局限于研究流通领域的缺陷,第一次把经济理论的研究重点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并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了初步的分析,使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得以创立。正如马克思所说的: “真正的现代经济科学, 只是当理论研究从流通过程转向生产过程的时候才开始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376.. ”古典政治经济学在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奠定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考察了利润、利息、地租等剩余价值的具体形态,并由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的关系。 他们还研究了社会分工、社会再生产等问题,这些都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贡献。 古典政治经济学虽然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和资产阶级容许的范围内,对资本主义制度 作了公正和无所顾忌的研究,发现了若干重要的规律。但是,由于阶级的局限性,没有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从而不能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实质,不能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局限性。因此,他们的理论就不可避免地具有两重性,即科学的因素和庸俗的因素并存。 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解体是在18世纪末19世纪初。到19世纪30年代,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出现了重大转折。现代的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当时英、法两国的资产阶级已完全夺取了政权,成为统治阶级。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逐渐尖锐,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逐渐上升为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时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见解与资产阶级的利益越来越不相容,资产阶级需要有为它辩护的经济理论。于是,为资本主义制度辩护的庸俗经济学便应运而生,并逐渐取代古典政治经济学而占据统治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法国的萨伊、英国的马尔萨斯和詹姆斯·穆勒。另外,随着资本主义矛盾的日益激化,无产阶级也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蓬勃发展的工人阶级斗争,也强烈地呼唤着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诞生。 在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终结和庸俗政治经济学开始形成的同时,出现了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力图恢复资本主义以前的生产力状况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所有制关系,或者想把资本主义所创造的生产力勉强地塞进小生产所有制的框子里去。他们对资本主义的批判,不是把现在和将来相比,而是把现在和过去相比。因此,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只是一种空想,同历史的发展背道而驰。小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西斯蒙第等。空想社会主义是代表被压迫、被剥削阶级利益的空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空想社会主义抨击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弊端和不公,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永恒性,并提出了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一系列未来社会的美好设想,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但是,空想社会主义既不能阐明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的本质,又不能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尚未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制度创造者的社会力量。他们甚至拒绝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寄希望于资产阶级中的明智之士接受他们的方案,以期实现社会制度的变革。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起过一定的进步作用,但终究是一种无法实现的空想。空想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欧文、法国的圣西门和傅里叶等。 三、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及发展 政治经济学此后的发展出现了两个方向。除了向庸俗政治经济学方向发展,另一个方向则是以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为代表,在批判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德国古典哲学和欧洲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成分基础上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凭空产生的,它有着深刻的客观条件和理论基础条件。客观条件是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产业革命和三大工人运动。当时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已逐渐成熟,无产阶级作为新生产力的代表登上政治舞台,并发起强大的工人运动。理论条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研究重点从流通→生产、劳动价值论)和空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发展,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来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全盘地接受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而是继承和吸收了其科学的成分,批判其非科学的因素,并在经济理论领域进行了彻底的变革和创新,并对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进行了无情的斗争,创立了科学的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即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伟大的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革命理论家。主要著作有《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他是无产阶级的精神领袖,是近代共产主义运动的弄潮儿。 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国莱茵省的特利尔城,父亲是一位律师。1835年10月入波恩大学,1836年转入柏林大学攻读法律,18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研究经济学,创作《资本论》,直到1883年去世,共40年。 马克思为什么要研究政治经济学?恩格斯说: “我曾不止一次地听到马克思说,正是他对林木盗窃法和摩塞尔河地区农民处境的研究,推动他由纯政治转向研究经济关系,并从而走向社会主义。"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Friedrich Von Engels, 1820-1895年)德国思想家、哲学家、革命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之一。恩格斯是卡尔·马克思的挚友,被誉为“第二提琴手”. 恩格斯1820年11月28日生于德国巴门市一个资产阶级家庭,父亲是纺织厂的资本家。1837年中学未毕业成为商行办事员,后去纺纱厂工作。1841年服兵役期间去柏林大学旁听,自学哲学等,进行社会调查。24岁发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1842年,恩格斯第一次拜访马克思,并建立了通讯联系。1844年8月,恩格斯又与马克思会晤,从此两人结成生死不渝的亲密战友。他为马克思从事学术研究提供了大量经济上的支持。在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将马克思的大量手稿、遗著整理出版,并且成为国际工人运动众望所归的领袖。恩格斯为创立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马克思最初学习和研究的是哲学,并力图用哲学研究社会问题。在讨论林木盗窃案的过程中,他发现“我学的专业本来是法律,但我只是把它排在哲学和历史之次当作辅导学科来研究。1842-1843年间,我作为《莱茵报》的主编,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和地产析分的讨论……是促使我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5: 31.同时社会主义思潮的兴起也让他感到必须研究政治经济学才能从理论上论证社会主义的可能性。小资料 林木盗窃案所谓林木盗窃案,是指莱茵省议会于1841年5月23-7月25日,历时九周的会议对林木盗窃所作的决议。在德国,古老的传统是森林、草地为农民共同所有,农民有权到森林采伐树木。19世纪初德国资本的原始积累开始了,地主强占了森林、草地和过去由农民共同使用的土地。农民们按老习惯去森林伐木,拾枯枝烂草、采集野果等,普鲁士政府为此制定法律,一概以盗窃森林论罪,仅1836年普鲁士法庭就审理了15万宗林木盗窃案,占全部刑事案件的3/4. 1841年莱茵省议会就此问题展开了为时九周的辩论,认为对农民去森林采伐的惩治不够严厉,主张处以徒刑、入狱、罚款等。马克思从1843年开始研究经济学,直到1883年去世,共40年。第一部政治经济学笔记(后来被称为《巴黎笔记》) ,形成于1843年10月至 1845年1月,这本笔记对马克思初期研究政治经济学产生了很大影响。1844年恩格斯发表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第一次站在社会主义立场上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和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严厉的批判,为创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1844年马克思出版了第一部较为系统的政治经济学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在此分析了异化劳动与私有制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直接生产过程的实质。1847年马克思发表了《哲学的贫困》和《雇佣劳动与资本》, 《哲学的贫困》第一次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揭示了价值是个历史范畴,为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雇佣劳动与资本》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力成为商品的观点,揭示了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考察了剩余价值的产生及来源、资本积累及对无产阶级的影响等。这两部著作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产生的一个重要标志,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形成过程中十分重要的著作。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发表了《共产党宣言》,该书论述了资本主义制度产生、发展直至灭亡的规律,分析了无产阶级的伟大历史使命,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诞生。1859年马克思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 该书的出版为马克思彻底完成政治经济学领域中的革命变革奠定了理论基础,1867年,马克思的《资本论》第1卷出版。马克思去世以后,恩格斯分别于1885年和1894年 正式出版了《资本论》第2卷、第3卷。1954年至1961年,苏联学者重新整理马克思的手稿,出版了《剩余价值学说史》,作为《资本论》的第4卷。《资本论》的出版,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资本论》改造和发展了由古典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的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中的科学因素,搜集和研究了资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大量资料,详细分析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揭示了资本主义的运动规律。马克思在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劳动价值论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并以此为基础,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根据剩余价值学说,建立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石,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运动规律。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阐明了人类社会各个发展阶段上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产品分配的规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创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根本的变革。它第一次从一切社会关系中划分出来,指明它是一切社会关系中最根本、最本质的关系;第一次明确指出政治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不是物,而是物掩盖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表现为阶级与阶级之间的关系;第一次首创了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建立了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发现了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并彻底揭露了资产阶级剥削无产阶级的秘密,揭露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必然性,预见了未来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一些基本特征。 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继承前人所创造的优秀成果和工人运动需要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强烈的阶级性和党性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解决了前人未曾解决的问题,并创立了新的经济范畴,揭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使政治经济学发生了划时代的变革。《资本论》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划时代巨著,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被誉为工人阶级的“圣经”,是全世界每一个觉悟的人必读的教科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的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反映了当时时代的特点和客观要求。它深深地植根于现实经济运行的土壤之中。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不断发展的科学理论。恩格斯曾经说: “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的理论。" 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 1979: 40.列宁也指出: 马克思主义“绝不是离开世界文明发展大道而产生的故步自封、僵化不变的学说。恰巧相反,马克思的全部天才正在于他回答了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 列宁. 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 列宁选集(第2卷). 1979: 44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精髓是观察与分析错综复杂的经济现象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而不是某些结论。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顶峰时期,马克思对自由资本主义发展的分析所得出的某些结论,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实践的变化而过时,但是马克思观察与分析经济现象的世界观、基本原理和方法论是不会过时的。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是封闭的、静止的、凝固的学说,也不是某种教条。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创始人提供给我们的首先是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制度的科学方法。它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提出的某些具体论断,在另外的历史条件下就不能简单照搬。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是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和经济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不能用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经济学。马克思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时就明确指出: 我们不想教条式地预见未来, 我们不主张树立起任何教条主义的旗帜。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实践的科学、发展的科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如果不能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不能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理论指导,它就会停滞不前,失去生命力。实践证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中的不断丰富和发展,正是这门科学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总体上说,是研究特定社会制度中的社会生产关系,即经济利益关系,揭示社会历史发展中的经济规律。要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就必须首先分析物质资料的生产。 一、 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物质资料生产,就是人们以一定的生产方式结合起来,按照自己设想的目的,运用劳动资料去加工劳动对象,改变劳动对象的形状、性质或地理位置,使被加工成的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生产和生活的需要。它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 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这是因为: 一方面,人们要满足物质生活需要,维持自己的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任何社会都不能停止生产,否则,这个社会就不可能继续存在下去。另一方面,只有人们的物质生活随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发展而丰富起来之后,政治、文化、科学和教育等活动才能发展起来。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只有当劳动生产率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人们所生产的物质资料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要外,还有一定的剩余时,才有可能使一部分人脱离生产劳动,而专门从事政治、文化、科学、教育等活动。可见,物质资料生产作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对于其他一切活动起着决定性作用。 人类社会要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须具备三个简单的生产要素: 劳动者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劳动者的劳动是指有劳动能力和劳动经验的人,通过消耗自己的体力和脑力(即支出劳动力),来改造客观自然物质,使其成为适合人类需要的物质的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对象是指人们把自己的劳动加于其上的一切东西,也就是劳动加工的对象。劳动对象有两类: 一类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自然界原有的物质,如开采中的地下矿藏、采伐中的原始森林、捕捞中的海洋资源等;另一类是经过人类劳动加工的生产物,如纺纱用的棉花、建房用的砖瓦、冶炼用的矿石等。 劳动资料(或劳动手段)是人们用来影响或改变劳动对象的一切物质资料,也就是把人的劳动传导到劳动对象上的物件。劳动资料包括的范围极其广泛,一般可分为生产工具、基础设施和能源设施三大类,其中最主要的是生产工具。生产工具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人类生产能力的大小,直接反映在生产工具的技术进步程度上。 生产过程中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就是生产资料。它是任何社会中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必备的物质条件。人们总是借助于生产资料,通过自己的劳动生产出劳动产品。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劳动过程中三个简单生产要素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结果。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所以是劳动过程的简单生产要素,就是说它们是劳动过程最抽象、最一般、最基本从而最有普遍适用性的生产要素。任何社会的劳动过程都必须具有这三个基本生产要素,否则根本不可能进行物质生产活动。随着社会生产和劳动过程的发展,会逐渐加入新的生产要素,如技术、管理、知识等。在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的劳动过程中,科学技术、经营管理、经济信息、生产知识等已进入劳动过程,成为必不可少的生产要素。生产力越发展,这些生产要素的作用就越重要。 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是人类从事其他社会活动的前提,并决定着其他一切活动,因而它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二、 社会生产的两个方面(一)生产力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中,人们既要同自然界发生关系,人与人之间也要发生一定的关系,前者表现为生产力,后者表现为生产关系。所以,任何社会生产都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方面的内容。 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它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它表明人类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并获得适合自己需要的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包括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人的因素是指有一定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并实现着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者。它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并起着最根本的作用。物的因素是生产资料,即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在生产资料中,生产工具具有重要的作用。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力性质的最主要的标志,也是划分经济发展时期的主要标志。马克思说: “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204.劳动对象作为生产过程中劳动加工的对象,它的数量和质量是决定生产力的重要因素。数量充足、质量良好、品位高级、性能优异的原料和材料,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条件,特别是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现代化生产过程中,经过人类加工的劳动对象日渐增多,从而扩大了劳动对象的范围。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劳动对象已经远远超过自然界原已存在的物质资料,这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生产力中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总是与一定的科学技术紧密关联的,人的科学知识越丰富,劳动技能就越高,社会科学技术就越发展。因此,马克思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作用,认为“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0: 211.科学在工艺上的应用赋予生产以科学的性质,对生产力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邓小平总结了新的科技革命以来生产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中共中央编辑委员会. 邓小平文选(第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93: 274.的著名论断,这是一个反映时代精神的科学真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并不是说在生产力要素又成为一个独立的要素,而是指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作为一个加强性因素,渗透到人的因素和物的因素中,引起这两个因素的变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它主要有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 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当科学还没有应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各要素中去时,它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有两个心愿: 一是把“超级杂交稻”合成;二是让杂交稻走向世界。他研究的杂交水稻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并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杂交水稻研究不仅解决了世界上1/5人口的温饱问题,而且在解决世界饥饿问题上也日益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中国水稻种植面积中,约有一半是采用袁隆平培育的杂交水稻产品,每年生产的稻谷可以多养活6000多万人。2004年,袁隆平领导的超级杂交稻项目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在育种方面提前一年实现了大面积亩产超过800公斤的目标,这意味着每年又可以多养活7500万人。袁隆平的理想: 让世界远离饥饿!第二层含义: 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其表现是,科学不只是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是能够走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 第三层含义: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首先,由科学技术因素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其次,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即从提出自然科学理论到在生产过程中加以应用所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最后,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小资料 据估计,当今物质生产力3年内的变化,相当于20世纪初30年内的变化,牛顿以前时代300年内的变化,石器时代3000年内的变化。 资料出处: 格普阿波斯托尔.当代艺术纹. 上海: 上海三联书店. 1979: 34~35. 资料出处: 华东师范大学. 世界艺术史.据苏联科学家计算,在1885-1919年间,一种发明从产生到它在工业上的应用,即“成熟期”平均时间30年;从生产上掌握到投入市场,平均7年,整个实现时间为37年,1920-1944年间,这些时间分别缩短为16年、8年、24年。1945-1964年间,这些时间分别缩短为9年、5年、14年。 (二)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在人们的各种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最基本的关系。生产关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建立的各种经济关系的总和。它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方面的关系。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发生的相互关系,如企业中股东、经理、工程技术人员、工人等之间的关系。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就是广义的生产关系。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作为社会生产总过程内部的四个环节,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在这个辩证关系中,首先,生产居于首要地位,起着主导的决定的作用。所谓生产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生产的社会性质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水平与结构及具体方式。其次,分配、交换、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所谓反作用,是指促进或阻碍生产的发展。如果分配、交换、消费适应于生产,就会促进生产的发展;否则,就会阻碍生产的发展。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它从根本方面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社会性质,是生产关系性质的首要标志。这是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的结合方式,是人们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关系。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也是区分不同生产关系类型的主要标志。生产资料所有制是通过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诸方面关系得到实现的,而且后者对生产资料所有制也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在: 当它们适应所有制的性质与要求时,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巩固、发展的作用;否则,就会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起削弱、瓦解的作用。 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社会生产的这两个方面存在着有机的必然联系。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生产的物质内容,而生产关系则是生产的社会形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对立统一体,这种对立统一关系表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这三项内容构成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这是人类社会发展最基本、最普遍的规律。 (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物质生产过程的内部矛盾,其中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生产关系是矛盾的次要方面,生产力对生产关系起着决定和支配作用。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每一种生产关系的出现,都是由一定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二是生产力的发展和变化,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发展和变革。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阶段性更替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的,生产关系内容的调整与变革是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反映。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义为首的社会,蒸汽机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1: 108. (二)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生产关系虽然是被生产力性质决定的,但它对生产力的发展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具有巨大的反作用。这种反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况: 一是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二是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其促进和阻碍的程度,又依适合与否的程度而定。 (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归根到底,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状况。这就是说,第一,在社会生产中,生产力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它是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社会生产的发展变化,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开始的,然后才有生产关系发生相应的发展变化。生产关系不能过分长久地落后于生产力,不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旧的过时的生产关系,迟早要被适合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所代替,建立适合生产力状况的新型的生产关系。人类社会已经历了五种基本社会制度,即五种基本社会生产关系: 原始公社经济制度、奴隶制经济制度、封建主义经济制度、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正是这一规律推动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第二,新的生产关系只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而建立,如果生产关系的变革不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这种超越了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同样也会破坏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因而这种生产关系也不可能长久地保持下去。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状况,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它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存在和发生作用,它决定着人类社会由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的发展,决定着从一种旧的生产关系向另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过渡,也决定着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的发展。 这一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 四、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的目的,是阐明支配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物质资料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规律或生产关系运动规律的。因此,不能把生产关系当作一种孤立的现象来研究,必须一方面联系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另一方面联系上层建筑的反作用来研究生产关系的演变规律。生产关系的运动,它的发生、发展和变化,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作用中实现的,只有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中来研究生产关系,才能揭示生产关系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是指一个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经济基础和生产关系是两个术语,但内容相同。相对于生产力而言,称为生产关系;相对于上层建筑而言,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称为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并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法律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体,这种对立统一关系表现为: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上层建筑的性质。第二,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就会促进经济的巩固与发展;上层建筑不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随着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上层建筑或迟或早地必然随之变革。 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任务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其研究任务是透过生产关系的表面现象,揭示其内在的发展变化规律,即经济规律。 一、 政治经济学揭示经济运动的客观规律(一) 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在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存在着纷繁复杂的经济现象,在这些经济现象背后,有着共同的、本质的、普遍的、经常起作用的东西。各种经济现象中都具有其必然的发展趋势。经济规律就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运行和发展的必然趋势。 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即经济规律作为经济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具有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质,这种客观性表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任何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有什么样的客观经济条件,就会产生与它相适应的经济规律。另一方面,任何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经济规律的作用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任何人,包括任何阶级、政党、国家和领袖人物、精英等既不能消灭、废除和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制定或创造经济规律。 任何经济规律都具有客观性,人们必须尊重经济规律,按照它的要求办事。人们的主观行动如果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就要受到经济规律的惩罚,遭到损失和挫折。小资料 我国在“大跃进”的年代,主观上是为了尽快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创造出“人间奇迹”,行动上则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高呼着“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豪言壮语,“跑步进入共产主义”。如,天津××区上报中央的水稻亩产量为十几万斤。其结果换来的是假、大、空的盛行和生产力的巨大破坏和倒退。这样的历史教训,我们应永远铭记。(二) 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承认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意味着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毫无作为的,更不表明人们只能听任经济规律的摆布,做经济规律的奴隶。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所谓认识经济规律,就是认识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人们只有在深刻认识经济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对客观存在的经济规律作出科学的表述和概括。 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目的,在于利用经济规律能动地改造世界。所谓利用经济规律,是指人们使自己的主观行动和措施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概括客观经济规律的运动趋势,安排自己的经济活动,制定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从而在实践中更好地实现自己经济活动和社会活动的目的,使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给人们带来经济利益。人们在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改造客观世界时,自己的行动越是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就越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三) 经济规律的特点和类型1. 经济规律的特点 经济规律与自然界物质运动规律相比,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具有客观性。但是,经济规律又有其自身的特点。第一,经济规律总是与人的经济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离开人的经济活动,也就不存在经济规律;而自然规律则完全离开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发挥作用。第二,经济规律一般不是永恒不变的,它不能长久存在。当作用于经济规律的客观经济条件消失,这些经济规律也随之消失;而自然规律则一般都是长久不变的。第三,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的阶级局限性较大,因为这些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直接关系到处于不同经济地位的人们的切身利益。当认识和利用某些经济规律会触犯某些社会势力的狭隘利益时,往往会遇到来自这些社会势力的反抗和阻挠;而自然规律则受阶级局限性较小,一般不会引起大的社会震荡。 2. 经济规律的类型 按照经济规律产生和发生作用的经济条件不同,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 第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一切社会生产的某种共同本质的联系。如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第二,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某几个社会在生产关系方面的共同的本质的联系。如商品经济条件下的价值规律。第三,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它表现该社会生产关系的特有的本质联系。如资本主义剩余价值规律和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规律等。 (四) 经济规律体系和基本经济规律 社会的经济规律体系,是指在一定社会形态中存在和发生作用的各种经济规律。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中的各种经济条件,决定着该社会必然有多种经济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在这个经济规律体系中,既包括为各个社会形态或几个社会形态所共有的经济规律,也包括该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而在某一个社会形态所特有的经济规律中,有一个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该社会形态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决定着该社会生产的实质和生产发展方向。基本经济规律在一个社会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是起着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它对该社会生产总过程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都起着决定的作用,该社会其他经济规律作用的范围和程度,都要服从基本经济规律的要求,受基本经济规律的制约;而其他经济规律的作用,又能促使基本经济规律更好地得到实现。 二、 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的统一(一) 政治经济学具有阶级性 政治经济学,无论是资产阶级经济学(包括当代西方政治经济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都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这是因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涉及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而经济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中,会表现为阶级利益关系。由于人们所处的阶级地位或所持阶级立场不同,对经济生活和经济现象所持有的看法和所作的分析也不同。对一定性质的经济关系,包括所有制关系、分配关系等,不同的阶级会从本阶级的利益出发,采取拥护或反对的不同态度。因此,政治经济学必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二)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既是一门指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又是代表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经济学说。它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紧密统一。 工人阶级和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着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其阶级地位和阶级利益同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相一致,它能够认识和把握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所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高度科学性和真理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作为工人阶级及其政党认识和指示客观经济规律的理论表现,它越是正确地指示经济规律,其理论就越具有科学性,就越符合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界定为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这是由马克思指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发展、灭亡的运动规律的时代任务所决定的。但是,当我们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以后,政治经济学所面临的历史任务发生了改变,它不是要摧毁一个旧世界,而是要建立一个新世界,特别是在一个发展中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就成为硬道理。因此,在建立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时,毫无疑问,政治经济学仍然要研究生产关系,但仅仅联系生产力研究生产关系是不够的,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要依据它所完成的历史使命与时俱进地加以扩展,即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要研究生产关系及作为其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的经济体制、运行机制,也要研究生产力和资源的有效配置,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快速发展。 第四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建立科学的理论体系,需要有科学的研究方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之所以成为科学,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马克思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研究方法的革命,创造性地运用了科学的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必须掌握以下基本研究方法: 唯物辩证法、科学抽象法、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统一的方法、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一、 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也是科学的方法论。把唯物辩证法应用于研究社会经济关系,“用唯物辩证法从根本上来改造全部政治经济学”,这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作的“最重要最新颖的贡献”. 列宁. 列宁全集(第19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59: 558. 运用唯物辩证法研究政治经济学,就是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交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分析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矛盾运动及其发展变化过程,指示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本质及其发展运动的必然趋势。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就是通过指示与分析各种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中的矛盾,来寻找解决这些矛盾的方法与途径。只有如此,才能指示经济过程发展的状况、发展的动力及未来发展的趋势,从而掌握社会经济关系发展运动的规律性。 运用质量互交规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就是指示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怎样由量变的积累到部分质变,再到根本的质变这一发展过程的必然性。 运用否定之否定规律研究社会经济现象与经济过程,就是揭示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如何经过否定之否定,螺旋式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必然性。 二、 科学抽象法 科学抽象法是在唯物辩证法的指导下,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揭示其本质的重要方法,即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和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的统一。马克思指出: “分析经济形势,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试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 马克思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8. 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方法,就是从大量复杂的经济关系的表象入手,首先占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然后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抽取出本质的东西,上升为理性认识。具体来说,从大量经济现象中抽象出一系列经济范畴和概念,然后进一步运用这些经济范畴和概念去揭示经济现象,从而使人们能够更科学地认识经济现象。 从抽象到具体的叙述方法,就是运用经济关系的本质和规律,通过经济范畴进行理论叙述,用来科学地说明具体的经济现象,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此时的“具体”不再是原来的具体经济现象的简单描述,而是经过科学思维加工后复制出来的具体。例如,马克思在分析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时,首先从复杂的经济现象中抽象出反映这些经济现象本质的经济范畴,如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等,然后根据这些理论抽象,逐步阐明利润、利息、地租等剩余价值的具体形式,从而形成完整的、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三、 逻辑分析与历史分析统一的方法 逻辑分析方法,就是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经济范畴的逻辑关系,从比较简单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逐步上升到比较复杂的具体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范畴,阐明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的逻辑发展过程。 历史分析法,是指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按照历史发展的真实进程来研究经济现象和经济发展过程。运用历史分析方法研究社会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时,必须排除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和因素,以及各种曲折过程,从复杂的、曲折的历史材料中,揭示出社会经济发展的规律性。 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逻辑叙述方法和历史的叙述方法是一致的。一般地说,历史从哪里开始,逻辑思维进程也应当从哪里开始,而逻辑思维进程的进一步发展、变化不过是历史过程在抽象的理论上前后一贯的形式上的反映,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关于商品、货币、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经济范畴的逻辑叙述次序是完全符合它们所反映的经济关系发展的历史过程的。但是,也必须指出,在叙述方法上逻辑论不是也不应该跟历史亦步亦趋。因为,历史常常是跳跃地、曲折地前进的。 四、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 定性分析是对事物运动过程中质的变化进行分析;定量分析是对事物运动过程中量的变化进行分析。质和量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体,任何事物都包含质和量两个方面。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也不例外,要充分揭示人类社会经济运行过程和经济关系的内在本质和运行规律,客观描述其表现形式和各种变量之间的关系,必须同时从质与量两方面进行考察,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 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时,研究其质的变化固然重要,但对量的变化的研究也不能忽视,只有通过对量变的研究,认识量变如何引起部分质变乃至全部质变的发展过程,才能正确揭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经济时,特别是在《资本论》中,既注意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定性分析,又注意进行定量分析,即从质和量两方面来研究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过程。 在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过程中,除了上述方法以外,还应借鉴和运用现代科学与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些方法,如学科交叉研究、实证分析、均衡分析、边际分析、总量与个量分析、静态分析、动态分析等方法。 本 章 小 结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是一门揭示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是阶级性与科学性统一的科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来源有二: 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经济理论。马克思对前人的研究成果批判地继承,对政治经济学进行了革命与创新,建立了科学的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而不是政治学,其精髓是运用它所提供的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