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本章导读】 《双城记》中有这样一句话: “这是最好的年代,也是最坏的年代。”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先生说: “只有时代的企业,没有成功的企业。”企业的列车要在时代的变革中轰轰向前,财务管理起着重要的作用,有人认为它是“引擎”,也有人认为它是“刹车”,这个争论成为现代理财的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但不管结论如何,财务管理是企业这辆车的必备部件和必需的功能,其管理水平和质量直接决定着企业的成败。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路易斯·加潘斯基在谈及财务管理时,曾这样说过: “良好的财务管理对一个工商企业、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经济状况都至关重要。财务管理是一件较为复杂多变的事情,因此颇具刺激性,使人为之着迷和兴奋,同时也给人以挑战,令人困惑。” 【学习目标】 (1) 了解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历程。 (2) 理解高级财务管理的基本特征。 (3) 掌握高级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结构。 1.1西方财务管理的发展及理论基石 〖*4/5〗1.1.1西方财务管理的发展 财务管理是一种古老的活动,自人类生产劳动出现开始,便有了理财的活动。但是,最早的财务管理只是简单的会计意义上的管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的一种独立经济活动,是伴随着公司制这一企业组织形式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形成的。早在15—16世纪商业比较发达的地中海沿岸城市,特别是意大利的威尼斯,商业比较发达,是欧洲与远东之间的贸易中心,出现了邀请公众入股的城市商业组织(原始的股份制形式),入股的股东包括商人、王公、大臣、市民等。商业经济的初步发展要求商业组织做好资金筹集、股息分派和股本管理等财务管理工作。但由于这时企业对资本的需要量并不是很大,且筹资渠道和筹资方式比较单一,因此企业的筹资活动仅仅附属于商业经营管理,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财务管理职业,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尽管当初尚未在企业中正式形成财务管理部门或机构,但上述财务管理活动的重要性确已在企业管理中得以凸显。因此,该时期可以视为西方财务管理的萌芽时期。 1897年,美国著名财务学者Thomas L.Green出版《公司理财》(Corporation Finance)一书,它标志着西方财务理论的独立。自此,西方财务理论以其独特的研究核心和研究方法成为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并在20世纪取得了大发展,大批学者以股份公司为研究对象,着眼于不断发展的资本市场,涌现了丰富的研究成果。王化成王化成: 《20世纪西方财务管理的五次浪潮》,载《中国财务财经报》,1997-11-08; 郭复初: 《中西方近代财务管理的发展与启迪》,载《四川会计》,1997(7)。(1997)、郭复初等学者对这一百多年来财务管理的发展进行了归纳,学者们对西方财务管理发展阶段划分观点不一致。在对众多学者文献进行总结的基础上,本书根据西方财务管理的发展变化将其划分为以下5个发展阶段。 〖2〗〖4〗高级财务管理 〖4〗〖3〗〖1〗 第1章高级财务管理导论 1. 筹资财务管理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初) 19世纪末20世纪初,工业革命的成功使制造业迅速崛起,新技术、新机器不断涌现,生产技术的重大改进和工商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了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股份公司的迅速发展,许多公司都面临着如何为扩大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和加速企业发展筹措所需资金的问题,并在财务关系上要处理好公司与投资者、债权人之间的财务权、责、利关系,分配好盈利。于是,各股份公司纷纷成立专职财务管理部门,以适应加强财务管理的需要。财务管理职能与机构的独立化,标志着近代西方财务管理初步形成。 在这一阶段中,市场竞争不是十分激烈,各国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只要筹集到足够的资金,一般都能取得较好的效益。然而,当时的资金市场还不是很成熟,金融机构也不十分发达,因而,如何筹集资金便成为财务管理的最主要问题。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是预测公司资金的需要量和筹集公司所需要的资金,理论研究的侧重点在于金融市场、金融机构和金融工具的描述和讨论。因此,筹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为现代财务管理理论的产生和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一时期西方资本市场发育日趋完善。 这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贡献如下: ①1897年,Thomas L.Green出版《公司理财》(Corporation Finance)一书,其详细阐述了公司资本的筹集问题,并被学界认为是筹资财务理论的最早代表作,它标志着西方财务理论的独立; ②1910年,Meade出版《公司财务》一书,其主要研究企业如何最有效地筹集资本,该书为现代财务理论奠定了基础; ③1920年,Arthor Stone出版《公司财务策略》(Financial Policy Corporation)一书。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如何有效地筹集资金。 2. 法规财务管理阶段(1931—1950) 筹资阶段的财务管理往往只注重研究资本筹集,却忽视了企业日常的资金周转和企业内部控制。1929年的经济危机后,为保护投资者利益,各国政府加强了证券市场的监管,尤其加强了对公司偿债能力的监管。美国在1933年、1934年通过了《联邦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要求公司编制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其他情况的说明书,并按规定的要求向证券交易委员会定期报告。政府监管的加强客观上要求企业把财务管理的重心转向内部控制。同时,对企业而言,如何尽快走出经济危机的困境,内部控制也显得十分必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西方财务管理人员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要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财务管理的主要功能不仅在于筹集资金,更在于有效的内部控制,管好、用好资金。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守法财务管理时期”或“法规描述时期”(descriptive legalistic period)。 在这一阶段中,财务管理的理念和内容发生了较大的变化: 财务管理的重点开始从扩张性的外部融资向防御性的内部资金控制转移,各种财务目标和预算的确定、债务重组、资产评估、保持偿债能力等问题,开始成为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研究的重要内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财务管理不仅要筹措资本,而且要进行有效的内部控制,管好、用好资本,资产负债表中的资产科目,如现金、应收账款、存货、固定资产等引起财务管理人员的高度重视; ②人们普遍认为,企业财务活动是与供应、生产和销售相并列的一种必要的管理活动,它能够调节和促进企业的供、产、销活动; ③对资本的控制需要借助于各种定量方法,因此各种计量模型逐渐应用于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管理上,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逐渐形成,并在实践中得到了普遍应用; ④如何根据政府的法律、法规来制定公司的财务政策成为公司财务管理的重要方面; ⑤财务管理内容还涉及企业的破产、清偿和合并等问题。 这个阶段具有代表性的理论贡献如下: ①W.H.Lough 出版《企业财务》一书,其首先提出了企业财务除筹措资本之外,还要对资本周转进行有效的管理; ②英国学者T.G.Rose 出版《企业内部财务论》一书,该书中特别强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认为资本的有效运用是财务研究的中心。这个阶段的研究成果为企业财务状况的系统分析及对资产流动性分析打下了基础。 3. 资产管理理财阶段(1951—1964) 20世纪50年代以后,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买方市场趋势的出现,财务经理普遍认识到单纯靠扩大融资规模、增加产品产量已无法适应新的形势发展需要,财务经理的主要任务应是解决资金利用效率问题,公司内部的财务决策上升为最重要的问题,西方财务学家将这一时期称为“内部决策时期”(internal decision-making period)。在此期间,资金的时间价值引起了财务经理的普遍关注,以固定资产投资决策为研究对象的资本预算方法日益成熟,财务管理的重心由重视外部融资转向注重资金在公司内部的合理配置,使公司财务管理发生了质的飞跃。由于这一时期资产管理成为财务管理的重中之重,因此称之为资产财务管理时期。 20世纪50年代后期,对公司整体价值的重视和研究,是财务管理理论的另一显著发展。实践中,投资者和债权人往往根据公司的盈利能力、资本结构、股利政策、经营风险等一系列因素来决定公司股票和债券的价值。因此,资本结构和股利政策的研究受到了高度的重视。 这一阶段主要财务研究成果有如下几方面。 (1) 1951年,美国财务学家迪安(Joel Dean)出版了最早研究投资财务理论的著作《资本预算》,该书着重研究如何利用货币时间价值确定贴现现金流量,使投资项目的评价和选择建立在可比的基础之上,该著作成为此后在这一领域众多论著共同的思想、理论源泉,起了极其重要的先导和奠基作用,对财务管理由融资财务管理向资产财务管理的飞跃发展起到了决定性影响。 (2) 1952年,哈里·马科维茨(H.M.Markowitz)发表论文“资产组合选择”,他认为在若干合理的假设条件下,投资收益率的方差是衡量投资风险的有效方法。从这一基本观点出发,1959年,马科维茨出版了专著《组合选择》,从收益与风险的计量入手,研究各种资产之间的组合问题。马科维茨也被公认为资产组合理论流派的创始人。 (3) 1958年,弗兰科·莫迪利安尼(Franco Modigliani)和米勒(Merto H.Miller)在《美国经济评论》上发表《资本成本、公司财务和投资理论》一文,提出了著名的MM理论。莫迪利安尼和米勒因为在研究资本结构理论上的突出成就,分别在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4) 1964年,夏普(William Sharpe)、林特纳(John Lintner)等在马科维茨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其系统地阐述了资产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区分了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并明确提出了非系统性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而减少等观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使资产组合理论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夏普因此与马科维茨一起共享第22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荣誉。 总之,在这一时期,以研究财务决策为主要内容的“新财务论”已经形成,其实质是注重财务管理的事先控制,强调将公司与其所处的经济环境密切联系,以资产管理决策为中心,将财务管理理论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4. 投资财务管理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20世纪70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产品更新换代速度加快,国际市场迅速扩大,跨国公司增多,金融市场繁荣,市场环境更加复杂,投资风险日益增加,因此企业必须更加注重投资效益,规避投资风险,这对已有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后,财务管理的重心重新从内部向外部转移,理财活动比以往更加关注于投资问题,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公司与金融市场的联系日益加强。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公司的筹资与对外投资活动中,推动财务管理理论日益发展和完善。另外,统计学和运筹学优化理论等数学方法也引入到财务理论研究中。因此,这一阶段被称为“投资财务管理阶段”,其核心研究问题是资本结构和投资组合的优化。 这个阶段的主要研究成果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资本结构理论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如前所述,投资组合理论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揭示了资产的风险与其预期报酬率之间的关系,受到了投资界的欢迎。它不仅将证券定价建立在风险与报酬的相互作用的基础上,而且还大大改变了公司的资产选择策略和投资策略,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公司的资本预算决策。其结果导致财务学中原来比较独立的两个领域——投资学和公司财务管理的相互组合,使公司财务管理理论跨入了投资财务管理的新时期。前述资产财务管理时期的财务研究成果同时也是投资财务管理初期的主要财务研究成果。 在这一阶段,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深化,历经了从早期传统资本结构理论到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过程(1952—1977),并以MM理论为开端,逐渐发展到破产成本理论、税差学派、市场均衡理论、权衡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等。从1977年始,以梅耶斯、迈基里夫为代表的新优序融资理论为起点又开始了新资本结构理论的发展阶段,其后出现了以詹森、麦克林、梅耶斯为代表的代理成本说,以史密斯、华纳等人为代表的财务契约论,以罗斯、利兰等人为代表的信号模型,以邓洛夫斯基、史密斯为代表的产业组织理论以及以哈里斯、拉维夫为代表的企业治理结构学派。 (2) 资本市场的发展和投资风险的日益加大使人们开始寻求资产组合、避险和控制的工具,金融工具的推陈出新使企业与金融市场的关系更加密切,认股权证、金融期货等广泛应用于企业融资和对外投资活动中,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布莱克(F.Black)等人创立了期权定价模型(option pricing moldel,OPM); 斯蒂芬·罗斯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这一时期的财务管理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一派繁荣的景象。 (3) 1972年,法马(Fama)和米勒(Miller)出版了《财务管理》一书,这部集西方财务管理理论之大成的著作,标志着西方财务管理理论已发展成熟。 一般认为,该时期是西方财务管理理论走向成熟的时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建立了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 ②形成了完善的投资决策指标体系; ③建立了科学的风险投资决策方法。由于吸收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丰富成果,财务管理进一步发展成为集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计划、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于一身,以筹资管理、投资管理、营运资金管理和利润分配管理为主要内容的管理活动,并在企业管理中居于核心地位。 5. 财务管理深化发展的新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 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企业财务管理进入深化发展的新阶段。这一阶段,财务管理的环境发生了以下变化: ①通货膨胀及其对利率的影响; ②政府对金融机构放松控制以及由专业金融机构向多元化金融服务公司转化; ③电子通信技术在信息传输中和电子计算机在财务决策上大量应用; ④资本市场上新的融资工具的出现,如衍生性金融工具和垃圾债券; ⑤企业集团化与国际化。 以上条件的变化对财务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加剧了公司面临的不确定性,使得市场需求、产品价格以及成本的预测变得更加困难。这些不确定性的存在使财务管理的理论和实践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并且产生了更为细分的财务管理领域。例如,通货膨胀财务管理、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国际企业(跨国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并购财务管理等。 另外,20世纪80年代以后,财务学在吸收心理学、行为科学、决策科学等的相关成果的基础上,研究心理和行为因素对人类的财务行为的影响,解释和预测财务主体的财务决策行为的实际决策过程(而非最优决策模型)以及金融市场的实际运行状况,促成了一门新的科学——行为财务学的发展。 根据财务管理内容变化的特点可将20世纪70年代末以后的财务管理的发展阶段分为下面3个子阶段。 (1) 通货膨胀理财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期—20世纪80年代初) 20世纪70年代末期—20世纪80年代早期,伴随石油价格的上涨,西方国家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持续的通货膨胀给财务管理带来了一系列前所未有的问题,因此这一时期财务管理的任务主要是对付通货膨胀。在通货膨胀条件下,如何有效地进行财务管理一度成为热点问题。大规模的通货膨胀使企业资金需求不断膨胀、货币资金不断贬值、资金成本不断提高、成本虚降、利润虚增、资金周转困难。为此,西方财务管理根据通货膨胀的状况对企业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资金日常调度决策、股利分配决策进行了相应的调整。 (2) 国际经营理财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由于运输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跨国经营发展很快,国际企业管理越来越重要。当然,一国财务管理的基本原理对国际企业也是适用的,但是,由于国际企业涉及多个国家,要在不同制度、不同环境下作出决策,就会有一些特殊问题需要解决,如外汇风险问题、多国融资问题、跨国资本预算问题、国际投资分析、跨国公司财务业绩评估等都和一国财务管理不同。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财务管理的理论和方法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并在财务管理实务中得到广泛应用,成为财务管理发展过程中的又一个高潮,并由此产生了一门新的财务学分支——国际财务管理。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拉美、非洲和东南亚发展中国家陷入沉重的债务危机,苏联和东欧国家政局动荡、经济濒临崩溃,美国经历了贸易逆差和财政赤字,贸易保护主义一度盛行。这一系列事件导致国际金融市场动荡不安,使企业面临的投融资环境具有高度的不确定性。因此,财务风险问题与财务预测、决策数量化受到高度重视。 (3) 网络财务管理阶段(20世纪90年代以来)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电子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财务管理的一场伟大革命——网络财务管理,已经悄然到来。 人类社会自21世纪以来已经进入了一个以知识为主导的时代,知识、创新精神和声誉等无形智力资源成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源和企业价值创造的主要驱动力。从财务管理家的角度来看,其改变了企业资源配置结构,即从传统的以厂房、机器、资本为主要内容资源配置结构转变为以知识为基础并以智力资本为主的资源配置结构。例如,美国的微软公司有形资产的数量与小型企业相差无几,而市场价值则超过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总和。面对知识经济趋势的深化,传统财务管理理论以“物”为本的理念受到巨大冲击,以人为本的理念必将贯穿于企业筹资、投资、资金运营和利润分配的各财务环节,而对于智力资本如何进行确认、计量和管理将成为财务管理的一个重要课题。 同时,知识经济拓宽了经济活动的空间,改变了经济活动的方式。其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网络化。容量巨大、高速互动、知识共享的信息技术网络构成了知识经济的基础,企业之间的激烈竞争将在网络上进行; 二是虚拟化。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加强,开辟了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也将随之消失,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订单,商业活动将在全球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同时,网上收付使国际资本的流动加快,而财务主体面临的货币风险却大大地增加,网络财务管理主体、客体、内容、方式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相应地,现代的财务管理理论和实践将随着理财环境的变化而不断革新,并继续朝着国际化、精确化、电算化、网络化方向发展。 从20世纪以来财务管理的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财务管理目标、财务管理内容、财务管理方法的变化都是理财环境综合作用的结果。可以这样说,有什么样的理财环境,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理财模式,也就会产生相应的财务管理理论体系。实际上,财务管理总是依赖于其生存发展的环境。在任何时候,财务管理问题的研究,都应以客观环境为立足点和出发点,这才有价值。脱离了环境来研究财务管理理论,就等于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将财务管理环境确定为财务管理理论结构的起点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1.1.2西方财务管理的理论基石 1. 现值分析理论(present value analysis theory) 现值分析理论是贯穿现代财务管理的一条红线,对企业未来的投资活动、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进行贴现分析,以便正确地衡量投资收益、计算筹资成本、评价企业价值。现值理论的基本计算公式为 P0=∑nt=1CFt(1+Rt)t(1-1) 式中: P0为现在值; CFt为第t年现金流量; Rt为第t年折现率。 利用现值分析进行财务决策的标准是未来现金流入量的现值大于现金流出量的现值,即净现值大于零时才值得去投资或筹资。在通常情况下,企业资产的净现值越大,企业的价值就越大。在现代企业财务管理中,几乎所有的财务决策都涉及未来现金流量,都需要决定未来现金流量的现时价值,因此现值分析是企业进行投资或筹资决策基本准则之一。2. 投资组合理论(portfolio theory) 1952年,美国著名财务学家哈里·马科维茨(Harry Markowitz)在《财务杂志》(Journal Finance)上发表了《资产组合的选择》一文,其奠定了投资财务理论发展的基石,也被认为是现代财务理论的开端。 马科维茨模型的主要思想如下: 只要不同资产之间的收益变化不完全正相关,就可以通过资产组合方式来降低投资风险。投资者可以通过多样化投资降低风险,得出创造证券投资组合有效前沿(efficient frontier)。由于在较短的期间内,证券投资回报率接近于正态分布,因此可以用两个数字来表示一个证券投资组合,即证券投资组合回报率的均值(表示投资组合的期望回报率)和回报率的方差或标准差(表示投资组合的风险); 投资者的效用是关于证券投资组合的期望回报率和方差的函数,理性的投资者将选择有效的投资组合,以实现其期望效用最大化。也就是说,投资者追求在一定回报率下风险的最小化或在风险一定情况下回报率的最大化; 一个投资者在有效前沿上根据其回避风险的程度选择投资组合,如果用该投资者的风险—回报率无差异曲线来表示投资者的等效用曲线,那么,投资者无差异曲线与有效前沿的切点就是该投资者所应选择的投资组合。 3. 资本结构理论 (the theory of capital structure,Modigliani Miller models) 资本结构是财务管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问题,它所研究的核心是一个公司能否通过改变其融资组合以对其整体价值及资本成本产生影响。 MM理论从无公司所得税的MM定理,通过放宽假设条件限制,发展到考虑税差的MM定理,进而考虑破产成本和代理成本的权衡理论。解释了当一个公司的负债与权益比率变动时,对公司整体价值及其资本成本的影响。莫迪利安尼和米勒也因此分别于1985年和1990年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 这一理论也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讨论,产生了一些新的认识。例如,“代理理论”认为,债务的代理成本和代理收益也影响企业价值; “信息不对称理论”认为,资本结构被用来设计成一种“信号”影响企业估值,管理者会产生优序融资行为: 偏好首选留存收益筹资,然后是债务筹资(先普通债券后可转换债券),而将发行新股作为最后的选择。 图1-1资本结构理论发展的脉络 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资本结构理论研究的发展主要沿着委托代理、信息不对称和财务契约方向继续向前发展。在此发展过程中,控制权及控制权转移、不完全合同理论、证券设计理论等问题成为财务契约理论新的研究课题; 产业组织理论也开始运用于资本结构的研究,产业组织理论被用来研究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在产品市场中竞争时的战略之间的关系,同时还被用来研究公司资本结构与公司产品投入或投入的特性之间的关系; 此外,行为金融理论在20世纪90年代也开始被应用于资本结构的研究。资本结构理论发展的脉络如图1-1所示。 4.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CAPM) 20世纪60年代,财务管理理论的最大成就是在马科维茨投资组合理论的基础上,夏普 (William Sharp)等人建立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马科维茨全协方差模型是一个理论上比较完备且易于理解的模型,但是在实际分析解决证券总体数目较大的投资组合的问题时,作用却十分有限,主要是由于估计该模型所需要的输入变量是极其繁重的工作,估计任务的显著增加主要是因为要明确地考虑证券间以协方差表示的相关性。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一种简单但却优美的模型,它包含了关于证券价格的一般均衡的深刻含义,系统地阐述了资产组合中风险与收益的关系,区分了系统风险与非系统风险,简洁地用单一模型使投资组合及其风险可以定量化计量: 在竞争的市场中,期望风险增益与系统风险成正比,所有投资者都在证券市场线(SEC)上选择证券,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说明了系统风险是证券或投资组合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强调有必要集中精力评价证券或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而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分散投资而减少,因而是相对不重要的。由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减少了需要统计的数据输入,因而大大地简化了证券投资组合分析,使投资组合理论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成为证券估价的基础。 5. 套利定价理论(arbitrage pricing theory,APT) 罗尔(R.Roll)针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完全依赖市场组合的情况对其提出了质疑,并得到了法马和马克伯斯等人的支持。1976年,诺斯(S.D.Ross)则针对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中风险性资产仅与市场风险这单一因素存在线性相关的缺陷,放宽了假设条件,提出了套利定价理论,他认为,风险性资产的报酬率不只是同单一的共同性因素之间具有线性关系,而是同多个共同因素存在着线性关系,从而从单因素模型发展成为多因素模型。在若干基本假设前提下,推演出反映资产报酬的随机过程的K模型。 6. 代理成本理论(agency cost theory) 1976年,詹森和麦克林提出了该理论,它主要研究不同筹资方式和不同资本结构下代理成本的高低以及如何降低代理成本提高公司价值,是资本结构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因为代理成本理论是以代理理论、企业理论和财产所有权理论来系统分析和解释信息不对称下的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的,所以其成为此后人们分析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状况下企业许多存在问题的根源和解释这种现象的理论依据。其中,所谓代理成本,是指“主人监督费用、代理人受限制费用和剩余损失之和”,他们还对存在于股东、债权人和经理三方之间的利益冲突进行了分析。代理成本理论是在代理理论、企业理论和财产所有权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和产权理论、企业理论一起,对财务管理理论的发展,包括企业理财目标理论、资本结构理论、股利分配理论、投资理论、融资理论等,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从而使财务理论研究进入一个新的更高层次。 7. 股利政策理论(the theory of dividend policy) 股利政策理论是在探求股利的支付与股票价格(或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中所形成的前后一贯的假设性、概念性和适用性的逻辑关系和系统说明。研究股利政策的核心在于股利政策是否会影响企业的价值,如何影响,如何制定股利政策以便使企业的资本成本最低且公司价值最大化。对股利理论的研究经常和企业价值、资本结构、投融资政策等联系在一起,成为研究企业财务管理必须了解的一个重要理论。该理论可以分成以下几个不同的学派: 股利的相关理论、股利的无关理论、税差理论、客户效应理论和信号传递理论等。 8. 期权定价理论(option pricing model) 它是由有关期权的价值或理论价格确定的理论。1973年,布莱克和斯科尔斯提出了期权定价模型,又称B-S模型。期权定价理论与实践是近40年来财务学界最重要的一项创新和发展。自从1973年首次在芝加哥期权交易所进行有组织的规范化期权交易以来,交易量和品种飞速发展,期权成为引人注目的金融衍生工具。这不仅因为期权是最活跃的金融资产交易的工具之一,更重要的是因为许多投资和筹资决策都隐含着大量的期权问题,如可转换债权、认股权证、后继投资选择权、放弃投资选择权和投资时机选择权等。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存在的大量的经济现象和期权相类似,用期权思想来解决经济管理中的许多问题,可以使人们避免单纯使用传统决策方法所造成的僵化和封闭现象,从而创造出传统决策方法所无法达到的效果,这就是期权的价值,也是管理所创造的价值。斯科尔斯和莫顿因此同获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9. 市场效率理论(efficient markets hypothesis,EMH) 市场效率理论是研究资本市场上证券价格对信息反映程度的理论。理论主要贡献者是法马。如果说以上若干“定价”理论着重研究和把握企业财务管理量的方面,而市场效率理论则是从质的方面来阐释影响企业价值的若干因素,它涉及资本市场在形成证券价格时信息的反映程度。在证券市场中,每个投资者都力图获取最大收益,从理论上来说,若证券市场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且投资者都是理性的,资本市场在证券价格中充分反映了全部相关信息,则称资本市场为有效率的。在这种市场上,任何投资者都不可能获得超额收益。法马把有效市场区分为三种形式: 弱式、半强式和强式。投资组合理论、CAPM、MM理论和期权定价模型等许多重要的财务理论与模型均建立在有效市场理论基础上,其对公司经理财务决策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2我国财务管理的发展历程 我国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与新中国经济建设实践是一脉相承的,大体经历了计划经济的准备阶段(1949—1957)、计划经济阶段(1958—1978)、建立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阶段(1979—1991)、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1992—2000)以及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阶段(2001年至今)孙文刚,张淑贞.新中国企业财务管理发展60年回眸[J].齐鲁论坛,2009(6).。在这60多年的发展中有一个关键时间点——1978年,其前后的财务管理活动出现了迥然不同的特点,因此本书围绕这个时间点对我国企业财务管理实践、理论和财务管理教育等活动进行总结,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1.2.1计划经济时代的企业财务管理(1949—1978) 新中国成立后,国民经济开始恢复,逐步完成了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的历史任务,故将1949—1957 年这一阶段称之为计划经济的准备阶段。此时,我国借鉴苏联的财务管理理论和方法,初步建立起了一套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服务的财务管理体系。1951 年 2 月,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召开的全国财政会议对加强国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了首次部署,要求建立并执行国营企业财务收支计划制度、定期的报表制度、预决算制度,实行财政监督。 同年4月,该委员会颁发了 1951 年度的国营企业财务收支计划、提缴折旧基金和提缴利润3项暂行办法,标志着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开始纳入计划管理的轨道。同年11月,财政部召开了首次全国企业财务管理暨会计会议,交流和总结了前述3项制度的执行情况,并讨论了国营企业统一会计报表和会计科目等问题,为建立适应计划经济要求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做了相应准备。1953—1957 年,我国开展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一五”时期为了集中有限的财力,保证重点建设,形成了利润和折旧基金全额(基本上)上交,企业所需要发展生产的资本实行统一计划、由国家预算拨付的高度集中的国有企业财务管理体制,或称统收统支体制。在此期间,财政部陆续颁发系列规章,对“四项费用拨款”制度、“超计划利润分成”制度、流动资金的“两口供应,分别管理” 制度以及产品成本开支范围等财务制度予以明确。至此,以资产管理为主要内容,以计划、控制和监督为基本职能的国营企业财务管理体系初步建立起来。 此时,各经济类杂志上相继出现了一些关于企业财务管理研究的文章,涉及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社会主义经济核算制。其主要涉及经济核算的实质、客观依据、指标体系等; ②资产核算与管理的问题。其主要涉及的是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的核定与分类,同时涉及若干考核指标,如流动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产值率等; ③企业成本费用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