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使用这本教材? 如何使用这本教材? 由我主讲的国家精品课教材《新闻采访写作教程》,自三年前正式出版后,没想到一到读者手里,就在亚马逊、当当和豆瓣的网上书店看到这样的评价: “有用,书没白买。”“新闻教材中国制造的很少有好的,这一本除外。”“实用、易用,一定要用的好的新闻采访写作必备参考书。”“实践性强,适合入门者。”“一扫沉闷的传统新闻教学模式,在体制内框架下做探索和创新,在实际的操作上亦有很强的启发和指导意义,让从事和对新闻工作感兴趣的人值得一读。”“蛮具体的,西式的写作风格加中式的国情。”“李希光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他的书操作性很强,一些观点很新颖。特别是对国内新闻写作存在的问题讲得一针见血。”“专业性相当强,好!非常好的一本新闻学教材!” 但有几条读者在网上的留言对我触动很大: “案例很生动,采写入门好教材,但800页太夸张了。今日在图书馆看此书,还不小心把一杯水碰倒,旁边女生的一本剑桥商务英语湿透了好几页。” 《新闻采访写作教程》是根据我在清华教书十多年的教案、备课笔记和学生作业的积累,在我的同事孙静惟和王晶的仔细梳理和编辑下完成的。正如一位读者说的,“太厚了,拿到手的第一刻,我震惊了,太太太厚了,我期待考试之前我可以读完……”那本书的确太厚,放在记者编辑的案头,作为随时要用的工具书很方便。但是,放在学生的书包里,就显得重了。根据全国很多高校老师和学生的建议,我决定把《新闻采访写作教程》分编为《初级新闻采访写作》和《高级新闻采访写作》两册。《初级新闻采访写作》供从来没学过新闻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新闻采写入门的必修课或选修课的教材。上完《初级新闻采访写作》课的本科生或研究生可接着学习《高级新闻采访写作》教材。 一、 采访写作课的教学理念 自1999年创建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以来,我在清华讲新闻采访写作课已经连续14年了。我对上好这门课的认识是,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教育和职业教育,新闻学需要的是实战和实践,而不是象牙塔里的学术。 什么是学术? 古希腊哲学家说,是实践的智慧。新闻学的学术与实践的结合点在哪里? 实践课与科学研究的结合点在哪里?在课堂上?在课外?课堂上的学术探讨与课堂外的实践教学不是对立的。科学研究的特点是实证的、可感知的、可测量的、可观测的、客观的、系统的、可积累的、可预测的(根据现实可以预测未来)。有用的理论在于成功地预测一个现象、一个事件。实践教学中的学术元素是什么?新闻学与实践的结合点: 科学研究和新闻报道都是研究和发现事实。 在新闻采写课堂上,学生跟老师学习的是一门手艺,是师傅手把手教徒弟生产新闻产品的车间,没有比新闻采访写作课更需要师傅了。师傅给徒弟带来写作的欲望、灵感和自由的空间。师傅通过带徒弟到新闻现场,或课堂模拟情景教学,把课堂变成新闻编辑部,在课堂上,教师扮演编辑的角色,学生扮演记者的角色。教师和学生都像专业新闻工作者那样工作。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做各种练习,学生学到了新闻采访写作和报道的原理、技能与方法: 报道焦点、报道视点、报道框架、导语写作、直接引语、现场描写、背景解释、稿件长度、截稿时间。 但是,新闻界的元老们常批评说,学习了今天大学里传授的新闻传播理论教条和教学方法,作为记者最基本的素质——好奇心,全没了。新闻学院学生毕业那天再也提不出“故事在哪里?”或“新闻在哪里?”这样貌似简单的问题了。 1. “故事在哪里?” 这是作为人类最古老的职业之一的记者,几千年一直在问的核心问题。人类虽然经过了石器、青铜、铁器时代,经过了口头传播、甲骨文、铭文、帛书、竹简、纸张、刻板印刷、活字印刷时代,经历了报纸、广播、电视、电脑的诞生和发展,进入了媒体一体化的网络时代,但是,“故事在哪里?”这个古老的问题还将永远地问下去。 这个听似极其简单的问题,却是“新闻采访写作”课上不断要从新的视点和角度去解决的老问题: 发生了什么事件?谁对这件事负责? 他为什么做这件事?是什么促使他们做这件事?记者采访的提问是否被自己的偏见和成见所引导?记者最后还有什么问题需要问的? 在新闻媒体产业剧烈变革的网络年代,重新提出“故事在哪里?”这个问题,对新闻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和学术研究是有帮助的。无论是在新媒体或是在旧媒体时代,这个问题应该是新闻传播学植入学生大脑的基本问题,是用于指导和建构新闻作品、拍摄新闻照片和制作电视片最贴近人本性的深层次问题。 无论新闻事件的大小,无论新闻事件是严肃沉重的内容或是轻松活泼的话题,记者通过回答“故事在哪里?”这个问题的调查思考和采访写作的过程,本身是一种高超的智力活动过程。 新闻是历史的第一章,而不是第一稿。在日新月异的网络时代,回答好“故事在哪里?”这个问题,也是精确真实地记录新的历史过程。回答好这个问题,不仅仅是依靠编辑部里的老总和资深记者们花几天的时间,开一场头脑风暴会; 也不是依靠象牙塔里的学究们生搬硬套传播学理论的条条块块。回答和解决好这个问题,需要认真上好新闻采访写作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扎实学习,培养下一代记者对社会发展的敏锐观察力,并能掌握和运用好采访写作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充分调动自己的大脑去不停地探寻、组织、思考、发现,再探寻、纠正、再思考、再组织。通过这门课,确保记者们能够在极其紧张的截稿时间内,完成一项深度的新闻采访报道任务——决定真正的故事(新闻)在哪里,并通过精确鲜活的文字、画面和声音讲述出来。 2. 学生是采访写作课的中心 长期以来,中国的新闻院系的学生普遍反映,新闻采访写作课堂面临的共同问题是,教条式的照本宣科,老师讲,学生记; 灌输式教学,没有提问,没有回答问题; 很少布置写作作业,即没有课外作业和课堂练习; 如果布置作业,老师按照传统的新闻宣传模式,“斧正”或“枪毙”学生的稿件,把新闻写作变成了单调、压抑、缺乏乐趣的写作模式。 但是,在清华大学国际传播研究中心的课堂上,给初学采访写作的人上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写作是生命中无价的技能,是生存的需要和竞争的需要。首先要告诉学生,记者是干什么的,记者不等于一般意义上的作者和学者,记者是观察记录细节和声色。在课堂上,每个人都有故事,走出教室,到处都是新闻,都是故事。新闻写作,课堂无限。学生走出教室,把课堂延伸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在寝室里、食堂里、校园里,他们沉浸在寻找新闻和故事的乐趣与兴奋中,甚至呼吸和做梦都是新闻写作课堂上的内容。在新闻采访写作的课堂上,训练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大脑,还要训练学生寻找故事的嗅觉、观察细节的眼睛、聆听语言和各种声音的耳朵。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学习的写作不是玩文字游戏,不追求语言的雕琢、做作,不鼓励学生使用浓艳富丽、华而不实的辞藻语汇,努力纠正学生在作业中使用冗长拗口、曲里拐弯的啰唆句子。 采访写作课要求学生具备一种开放的态度,时刻准备被改变; 有学习的欲望和投入; 学习目标清晰; 充满了疑问、好奇、开放的大脑,特别是对新思想的开放; 具备倾听老师和其他同学发言的技巧; 学以致用,勇于实践,不怕犯错误,不怕同学笑话。在课堂上,学生要乐于引起老师的注意,包括老师对其批评性的关注。学生要总是期待教师能讨论他的选题、指导他在采访报道中的观察角度、关注焦点、稿件的结构。 3. 采访写作课对教员的要求 课上有无数种学习方法,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老师不断启发学生提问,对问题的回答是开放的,没有唯一的答案。老师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自己解决问题,最终达到肯定学生和欣赏学生的目的。大学课堂培育的是一种质疑、开放的学习精神,培育的是一种智慧、一种聪明劲。在新闻学课上老师可以被质疑和挑战。例如,在讲解“新闻学要素”时,要求学生给“新闻”下个定义。教师对这道题的唯一要求: 不用老师和教科书上的定义,要用自己的理解和语言给新闻下定义。然后,请学生结合自己给新闻的定义当堂编写一条新闻。从这条新闻的效果,老师与同学们一块讨论新闻价值判断和写作规律。 老师应该具备开放的头脑,在教学中学习和掌握新方法及理论的投入与热情; 具有勇于教学改革的热情; 具有诚实、坚强、可以信赖的人格; 在教学中有高度的责任心; 能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欢; 有良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倾听别人讲话的能力。 新闻采访写作课对老师的要求: 能给学生提出好问题、通过向学生提问,激发学生谈出自己的想法,倾听学生谈话。老师是在提问、倾听、交谈中向学生传达新闻写作原理、新闻判断价值。在听取学生采访和写作汇报整个过程中,老师像挤牛奶那样,不停地向学生提问,寻找有力的用词、挤出好细节、发掘好引语,加以鼓励。让学生在这种对话式的教学中,明白什么是老师认为最重要的新闻要素和写作要素。这样,老师的问题、点评、价值观就会在学生采写下一篇报道时,变成一种声音在他们的头脑里回响。 总之,在采访写作课堂上,老师培育的是一种独立精神,而非依赖,是一种在采访报道和写作上的自信,同时也是对老师的信任。 4. 采访写作课堂的建设目标 激发学习的热情; 建立学习新闻学的自信; 培养学生的新闻敏感; 带给学生新闻采访写作的欲望、灵感和自由的空间; 培养学生成为新闻的写作高手; 同时把课堂变成新闻教育改革和新闻改革的实验室。这门课结束后,学生可以自信地回答下面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 我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好记者?我怎样才能提高新闻写作水平?我怎样才能在报道中保持公正、平衡?我怎样寻找和确定新闻选题?学生们能否学好这门“手艺”? 学生们能否学好这门课? 开课之初就应建立学生的自信: 如果你学不好,谁能学好?如果你在这个课堂上学不好,何处能学好?如果你现在学不好,何时能学好?教师应该像传教士那样,想尽办法激发学生狂热地热衷于写作和文字工作。 二、 采访写作课的六种实战教学法 采访写作课的战场即在教室里,也在教室外。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无论是在教室里,还是在教室外,每时每刻都在实践教学中学习和练习。新闻的实践教学和练习模式有: 1.对话式练习; 2.作坊式教学; 3.大篷车课堂; 4.案例教学; 5.情景模拟教学; 6.新闻现场教学。 1. 对话式练习 为什么要和学生对话?通过对话可以引导学生把在采访中所见所闻的最动人的场面和精华部分挤出来,而这样的一些内容如果没有老师通过对话引导,学生往往会忽略。每堂课在教学上分为这样几个步骤: 让学生明白写新闻就是写故事,更具体地说,是写人的故事,寻找新闻中人的声音,人的画面。即使是艰难抽象的科学研究,如理论物理的成果报道,也要设法从人性的角度(如生动的引语、趣闻、具体的细节、人物性格和场面的描写)加以报道。 2. 作坊式教学 在讲授式课堂上,教师传授的内容是指令性的,师生好像是对立的,最终结果是老师考学生,一切都是为了最后的考试成绩。但是,在新新闻学课堂上,师生是共同完成一篇作品和新闻报道的伙伴与同事,这个课堂好像一个制作新闻精品的工作室或作坊。新闻写作课培养的是一种快速、清晰、有力的写作,学生跟老师学习的是一门艺术。因此,要把课堂变成是新闻作品的生产车间。在作坊里,师生的关系是编辑与记者、 师傅与徒弟。这是医学院解剖室里的师生关系、车间里的工作关系、编辑部里的合作关系。作坊里的课业是这样完成的: 在作坊里,学生跟老师共同分析、解剖作品、作业。一条一分钟的电视新闻报道,可以分解成十几段,跟学生讨论一个小时。例如,通过解剖ABC广播的“中美撞机事件”报道,讲解新闻的报道框架、角度、语境。在作坊里,通过做这样的练习,培养学生的新闻价值,帮助学生理解新闻价值、新闻框架、新闻视角等基本原理: 把《红楼梦》的故事改写成某晚报的当日新闻,不超过300字; 把《人民日报》几千字的长篇报道、领导讲话、会议新闻改写成一句话新闻等。 3. 大篷车课堂 学习是一种真实情景的体验。如果学生在学校教学中对知识记得很熟,但不能用它来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某些具体问题,这种学习是一种无效学习。记者是观察记录细节和声色。走出教室,到处都是新闻,都是故事。新闻写作,课堂无限。学生走出教室,把课堂延伸到了社会的各个角落。在新闻采访写作课上,训练的不仅仅是学生的大脑,还要训练学生寻找故事的嗅觉、观察细节的眼睛、聆听语言和各种声音的耳朵。由于交谈式教学场所、时间、方式不限,学生随时随地遇到问题就会找老师商量探讨,我引入了“学在路上”这个教学理念,即所谓“大篷车式新闻学课堂”。通过这种训练,学生学习的写作不是玩文字游戏,不追求语言的雕琢、做作,而是人生的故事。他们在真实的世界,采访真实的故事,接触真实的人物,学习真实的本领。 4. 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又称为抛锚式教学。所谓的“锚”就是指一个与实际情境相关的问题,这个问题一旦确定,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的“锚”一样。例如,针对新闻报道中的平衡性原理,老师选择“伊拉克战争”为锚,分析解剖中外媒体的报道。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学生不是死记硬背新闻采访和写作教科书上的条条框框,而是通过个案解剖和练习掌握新闻采访写作的精神和基本原理。正如孔子说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若教则不愤而启,不悱而发,喋喋然徒劳而无益也。”例如,为了激发本科学生初学新闻采访写作的兴趣,师生共同就自己的童年相互采访、写作、点评。 5. 情景模拟教学 模拟训练,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采访实战的感觉和经验。通常采用的模拟教学方式是: 新闻发布会模拟、采访片段模拟、疑难问题模拟、危机事件模拟、突发事件模拟、各类采访与被采访角色模拟。具体做法可以分别由教师模拟、学生模拟、师生共同模拟。模拟训练,活跃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加了他们采访实战的感觉和经验。 6. 新闻现场教学 在真实的现场上课,比任何正式课堂或模拟课堂都有效。在这方面,每学期安排学生模仿真实的记者到当地政府、非政府组织或企业召开的发布会。 简而言之,在新闻课上,主角不是老师,而是学生。不是老师问自己: “我今天要做什么?”而是问: “我的学生今天该做什么?”通过作坊式教学、大篷车式课堂,建立一个学生敢于与老师交谈的课堂环境。在蒙古包里、藏人的木屋里、楼兰的大帐篷里、胡同的茶馆里、老师墙上挂着蒙古刀、马鞭、老枪、师生在草原、沙漠和雪山合影。这样的背景和环境会给予学生在情绪上、智力上及心理上跟老师对话的愿望。大学培养的是一代社会精英。作为新一代精英,他们是战略家,不是心胸狭窄的人; 他们是鼓舞他人的力量; 他们带给人明天的希望,而不是昨天的问题; 他们能在混乱、矛盾、不确定中,带来突破性、创新性、有远见的行动,显示出超群的才华。在温暖的采访写作课上,同学们相互越来越熟悉,大家在相互欣赏和鼓励中,得到了充分的沟通,从而在课堂上更开放、更自由地发挥学生们的创造性和自信。 三、 本课程的人才培养特点 记者从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包括:  新闻与新闻采访写作理论知识: 什么是新闻、什么是新闻价值、如何采访、如何写作等。  观察能力: 发现、挖掘新闻的能力。  思辨能力: 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 学习能力: 从他人和自己的写作、报道或经历中吸取经验教训的能力; 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 实际操作、执行能力: 在压力下工作的能力。  道德觉悟: 面对职业道德困惑时做出选择的能力。 理论知识固然重要,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观察能力、思辨能力、学习能力、实际操作执行能力和道德觉悟也许比理论知识更为重要。显然,一本教材想要帮助学生掌握以上所有的知识、能力和素质是不可能的。但在教材撰写过程中,我们尽可能地通过各种案例,练习帮助学生认识到这些能力的重要性,并培养和训练这些能力。 总的来说,在撰写教材过程中,我们尽可能突出以下特点: 1. 循序渐进地组织知识结构。 2. 使用大量真实案例、模拟情景,为学生课上、课下提供各种实践和思考的机会,并增强练习的可操作性。 3. 增加一些传统教材中没有的内容,如统计知识、逻辑思考等。 4. 安排足够的阅读量。 5. 新闻的写作和采访练习贯穿始终。 6. 对道德伦理的探讨贯穿始终。 7. 鼓励“集体学习”的方式,即与他人互动学习、思考和实践。这主要体现在设计的练习中。一种练习要求每个学生为自己安排一个学习伙伴,在课下与学习伙伴互做老师和学生; 另一种练习是小组练习,既有课堂练习,也有课外练习,练习题的难度通常也更高一些。集体学习一方面有助于学生培养团队合作能力; 另一方面也能够促进同学之间相互学习和进步。 同时,我们还尽可能保持:  正文中知识部分与案例的平衡;  理论和实践的平衡;  新案例与老案例的平衡;  国内案例与国外案例的平衡;  个人练习与集体练习的平衡。 四、 本课程的学习方法 《初级新闻采访写作》是一门实践课,学习成果最终由撰写或制作新闻作品的水平决定。这要求学生: 不断思考+不断实践 “不断”的含义是要保持开放的头脑,不被已有的知识或观点束缚思维。 本教材中提供了大量的新闻采访和写作的方法、技巧建议。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建议学生:  尝试在实践中使用这些方法、技巧。  每一种方法或技巧都有各自适用的时间、地点或情景,使用后请总结经验。特别是采访中,应找到适合自己的,同时也能有效采访的方法和技巧。 教材中还有大量的新闻报道实例。学习这部分内容时,建议学生问自己:  报道的优点是什么?或报道的不足是什么?为什么?  报道中运用了什么技巧?这些技巧达到了什么效果?我怎么用在自己的报道中?  是否有什么问题是我需要在新闻报道中避免的? 教材还要求学生能够分析、评估新闻事件。练习这部分内容时,建议学生问自己:  新闻事件的基本事实是什么?时间、地点、涉及人物、发生了什么?发生过程?  新闻事件的背景是什么?相关性有多大?  对于新闻事件的解释或发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会这样解释?是否有足够的事实支持这种解释?是否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学会容纳不同的解释)?  新闻事件的新闻价值是什么?不同记者的报道分别突出了什么新闻价值?你认为记者是否抓住了新闻价值?你认为记者抓住的新闻价值是否有意义?为什么?  尝试根据新闻事件的各种事实写自己的新闻报道。 其他的学习方法包括:  每天选一篇高质量的经典新闻或专栏作品认真研读;  既能静下来读书写作,也能走出去采访和实践,从现在起就把自己当作一名真正的记者;  在媒体界为自己找学习和效仿的新闻师傅,勇敢地把自己的作业投给他,请他帮助修改和发表;  永远在身边携带一个采访笔记本,记录有价值的直接引语、细节、场景、人物和新闻线索。 第1讲什么是新闻 第1讲什么是新闻 本讲重点学习的知识 ■什么是新闻 ■新闻与宣传的区别 ■新闻与谣言的区别 ■新闻不是“我说”,是“他说” 20世纪80年代,新华社年轻的记者李希光接到主编指示,要采访和报道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国际理论物理学学术研讨会。主编把李希光叫到办公室里说: “最近学术会议太多,你的报道最好能有些新意。而且,不要太长,500字封顶,下班之前给我。”如果你是李希光?该怎么做? 先别急,现在需要你的脑子立刻转换到“记者频道”来思考。作为一名记者,你在采访和写作前必须考虑什么呢?首先,你要弄清楚谁会看你的报道?他们对这件事是否感兴趣?接下来,你要问自己,怎样的讲述形式将最能吸引他们?选取和舍弃哪些事实以填补有限的版面或时段?最后,你得尽可能抢在其他媒体前面把这篇稿子刊播出去。根据上述记者的工作思路完成的作品便成为我们在媒体上看到的新闻,就此我们对新闻做出定义: 新闻是以最快速度对读者最感兴趣的事实进行的有选择的报道。 记者要想得心应手地完成这样一个新闻生产流程,需要多年的采访写作专业训练。然而,要想业务娴熟,成为一名合格的记者,仅仅靠实践还不够。优秀的记者通常对什么是新闻、为什么要这样报道新闻有着深刻的理解。本讲中我们将讨论两个大问题: 一、什么是新闻?二、什么不是新闻?最后,我们再来看看李希光是怎么做的。 一、 什么是新闻 中国传统的新闻定义: 新闻是对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让我们看看今天或昨天的媒体,是不是各种事实都能获得报道?是不是所有新近发生的事情都会被刊播?显然,这是一个宽泛的定义,没有揭示新闻的内涵。 西方对新闻的定义直截了当: 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它揭示了新闻追求轰动效应,忽视身边的现实。这条定义反映了新闻的商业化和娱乐化特征,但是没有体现新闻与生俱来的政治、文化、社会和科学属性,只有把握住这些属性,才能够真正理解新闻。 究竟什么是新闻?本讲开头从记者采访写作的角度对新闻定义: 新闻是以最快速度对读者最感兴趣的事实进行的有选择的报道。新闻的这种“选择”表现了媒体的立场、编辑的好恶,也包括记者自己的偏见。媒体所处地区的政治文化氛围、受众对新闻接纳和理解的水平、幕后商业运作程度、编辑部的意识形态、记者的知识结构等都会影响新闻的“选择”。 拿破仑称新闻是“第五大力量”,他给记者下的定义是: “记者是发牢骚的人、爱责难人的人、给你忠告的人、是摄政王、是国家的智囊。四个敌对的报纸胜过一千把刺刀。” 传统新闻学认为: 新闻媒体不能既做演员,又当批评家。新闻媒体不能由自己来组织公共讨论,只能报道别人组织的讨论。媒体不能制造新闻。 对于一个初学新闻学的大学生或研究生来说,新闻可能是学校食堂伙食太贵、学生宿舍熄灯太早、大学生的爱情生活、不给学生免费上国际互联网、暑期的攀登雪山计划,等等。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来说,新闻可能是取消户籍制度、各航空公司实现自由浮动票价、中国实现高中义务教育,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