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网络传播与网络传播心理 第一节网络传播及其独特的类型 一、 网络传播的定义与要素 毫无疑问,互联网是20世纪人类社会最伟大的发明之一,它的出现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人们使用它检索文献,查阅资料,与人交际,讨论问题……这就是互联网上的传播了。网络传播就是网民在互联网上发布信息与收集信息的传播活动,它是人类扩展自身活动空间的一种新的创造性行为。 网络是一种传播工具,人们利用它使自己的传播具有了即时性、互动性、超空间性等优点,由此网民可以和千里之外的友人对话,可以走进网络书库阅读,可以在网络社区中争论国事社情。正因为如此便捷,所以网络一经产生便迅速发展起来,马上就被千千万万人用来当作传播的工具。但是,网络又不是一般的传播工具,它构成了一种独特的网络环境,无论是传播信息的传者还是受者都可以“走”进网络——上网活动,在这样的网络环境中展示自己,与人沟通,发表观点,讨论大事小事。在网络构成的世界里人人可以传播,人人也可以被传播,这同以传者为主导的大众传播媒体是不同的。那里是传者的地盘,受众没有多少人能登报,进入广播与电视之中。所以说,网络才使传播真正实现了“传者中心主义”的解体。 由此来看,网络传播的要素就有网民、网络环境、传播内容与传播过程。 网民——是传播的主体。他们既是传播者,又是接受者。可以在互动传播中随时转换角色。比如BBS上的聊天,QQ群中的谈话,论坛里的讨论,一个说完了,另一个来说。先前你是传者,后来你又成了受众。这就形成了自由、平等与互动的传播情境。 网络环境——既是传播的渠道又是传播的场合。互联网上的任何传播都是在某一网站、网页、栏目中进行的,在这里无论是留帖子、发邮件、播放视频,或是接受这些传播内容,都要在具体的网络项目中才能完成。而不同的网站、不同的网页、不同的栏目传播环境不同,往往传播的方式是有差异的。在这里既有物理的存在,技术的操作,又有网络传播主体的活动,是一个被叫作“虚拟社会”的传播环境。 传播内容——是传播的客体,是被网民符号化了的信息,通过网络传播出去与其他网民共享的东西。因而可以概括为信息加符号,也可以按其形式分为字符信息、音频信息、画面信息,还可以用事实与观点来概括。 传播过程——是由信源到信宿的信息传递过程。但是,由于网络技术的融合性与网络传播的多重结构性,所以网络传播的过程具有复杂的程式: 它既有即时的同步传播这种模式,突出了当场互动与反馈效应; 又有延时的非同步传播模式,这就体现了滞后反馈的效应; 它既有点对点的单一传播模式,又有点对面的发散传播模式; 它既可以有文、声、画各自单独传播的形式,又可以有几种一起融合的传播形式。正是这多层次多样式的传播,极大地增强了网络传播的效果、覆盖能力,大大地增添了网络的无穷魅力。 二、 传播学类型划分不适应网络 自从出现了互联网,传播学中的一些理论便受到了挑战。比如网络的分散性、大众参与性,就对大众传播中的“把关人”理论在网络中的适用性提出了挑战。作为传播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方面,传播层次(也叫传播类型)的划分,在网络状态下也遇到了十分尖锐的挑战。比如新闻网站上的互动平台,网民可以对新闻进行评论,其他网民又可以对其评论进行回复或跟帖,与此同时,又有更多数不清的匿名状态的网民在阅读着这些互动,这是大众传播还是人际传播?显然,按传播学的传统方法划分,前者是人际传播,后者是大众传播。同它一样的还有博客传播,在博客中内向传播、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就交织在了一起,很难用传播学已有的类型来划分它。 传播学中的传播类型划分,是以参与者的规模大小来分类的。如保罗·多伊奇曼把传播分为私下与公开两类; [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 新华出版社,1984.121.英国传播学者麦奎尔将传播划分为个人层次、人际层次、群内层次、群际或协会层次、机构或组织层次和全社会层次。[加]朱迪斯·拉扎尔.传播科学往何处去.国际社会科学(中文版),1989(3).传播学者祝建华认为,“就目前的传播研究成果而言,这一现象已被划分为人的内向传播(又称人的体内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四大领域”。[英]丹尼斯·麦奎尔、[瑞典]斯文·温德尔. 大众传播模式论.祝建华、武伟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2.我国国内多数学者认可内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涵盖了传播学研究的主要领域,这可以从林林总总的传播学“概论”、“原理”等教材中找到这样划分的情况,这就形成了传播类型的划分。 应当说,传播类型的划分对传播理论发展有很大的贡献,它把早期传播研究的视野扩展开来,用内向、人际、组织、大众四个层次的传播来构筑传播学研究的架构,使传播研究的领域能够拓展,从学科角度来说更具有了学科的体系性。从此,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的层面展开了新的研究,从而使传播学的研究成果更加丰富,传播学对现实的解释力也更强了,这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但是,传播学的类型划分是在原有的传播媒介基础上进行的,20世纪末出现的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介,把人类的传播活动带进了一个全新的时期,新媒介典型的传播状态使原有的传播类型出现了融合与交叉。这样一来,传统的传播类型划分就不适应新媒介基础上的传播了。对于这一问题,不少研究者提出了自己的见解,我们仅列举几位的观点:  “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多媒体性等显著特征,网络传播在事实上成为个人传播、群体传播与大众传播的统合者。它必将或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以往大众传播的面貌。”郭斌斌、郭皓政.网络时代: 媒介及传播类型的统合与嬗变.东方论坛,2004(3).  网络传播的高融合性是以往任何一个传统媒介难以企及的。“时至今日,单纯将网络传播划入‘大众传播’类型或者是‘群体传播’与‘组织传播’类型抑或是‘人际传播’类型,无疑都是不科学的。相反,网络传播不仅包含了所有的这几种传播类型,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这几种传播类型一旦被纳入网络传播的范畴,其形式和内容都将随之被网络所改造和颠覆。”于得溢.网络: 传播的另一种生存方式——浅议网络中各传播类型的被改造.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005(4).  再用以往的模式来套现今的传播现象只能是画地为牢。“网络传播研究要与时俱进,站在传播科技的前沿,去认识新情况、研究新问题,在理论和方法上不断创新。”赵志立.论网络传播学的理论构建.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6).  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传播主体的变化导致了传播模式的变化,而传播模式的变化又导致传播游戏规则的变化,一种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传播旨趣正在形成并不断发展——网络正在呼唤一种面向新媒介时代的新的传播学框架的出现。杜骏飞.网络传播概论.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9.156. 从媒介发展史和传播演变史来看,人类传播发展的这种递进性,必然要求不同时代的研究者与时俱进,采取新的研究视角看待问题,这不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新的传播现象提出的挑战。传播学大师施拉姆在20世纪80年代初修订出版他的《人、讯息和媒介——人类传播一瞥》一书时,面对刚刚到来的信息时代,就以十分期望的心情写道“在前面各章中,我们是就人类传播的现有形式来谈到它的,是一种我们在其中生活了很长时间的体系”,“最后一章是关于明天的传播,它展示着一个新的时代,一个适应计算机、个人化和相互作用的广播,以及存储和交换信息的新系统的时代”。“我们可以确信,在这个新时代里,人类传播的基本性质不会改变,但传播本身的社会体系,很可能同我们已知的各个时期大不相同。”[美]威尔伯·施拉姆、威廉·波特.传播学概论.北京: 新华出版社,1984.2~3、293~294.可见,施拉姆已经预见了这种新时代传播体系本身的变化。 三、 网络传播类型的独特性 当代的传播,是处在新媒介时代,既然原有的传播类型划分难以适应新的情况,那么,我们该从何处着手来研究网络传播的类型呢?如前所述,互联网上网民活动的随意性强,而网络又是一种综合度极高的媒介,单纯用规模进行分类已经难以奏效,或者说原来传播类型划分的依据——传播范围大小,在网络传播类型划分中已经失灵。实际上,网民进入虚拟的空间后,活动的自由度高,角色模糊。但是,如果我们对这些行为进行研究的话,就会发现所有网民的共同性在于他们上网是由各人的目的和兴趣决定的,也就是说与他们的网上活动、参与的动机有关。既然如此,我们何不依据网络世界中网民传播的目的来重新划分传播类型呢?我们的研究发现,网民网上参与最多的几类传播活动的动机分别是交际沟通、讨论问题、组织活动、公布信息、检索资料,从网民的这些活动目的出发,我们将网络环境下的传播划分为五种传播类型: 网络交往型传播——以网上人际交往为目的; 网络广场型传播——以讨论话题交换意见为目的; 网络组织型传播——以网上组织活动为目的; 网络公告型传播——以网上发布信息为目的; 网络检索型传播——以网上信息检索为目的。吴志文、申凡.试论互联网状态下传播类型的重新划分.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4). 1. 网络交往型传播 网络改变了传统的交往模式,它一改传播双方必须面对面,使用语言和其他与身体有关的传递手段进行当场的即时传播的交流形式,变为虚拟时空的对话。在这样的时空中,网友可以聊天、收发电子邮件,在社区、BBS、SNS等问题讨论中交往。网络交往型传播就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交往为目的而进行的人与人之间的信息沟通活动,这种交流有助于网民感情的抒发和思想的交流,以及新的人际关系的形成或者改变。 网络既是一个庞大的信息空间又是一个广阔的交往平台,它赋予了人际间交往关系以新的内涵。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公布的数据,交往型服务是中国网民最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之一。目前我国交流沟通类网络应用用户规模持续增大,使用即时通信人数达到4.68亿,使用电子邮件的用户2.5亿人,参与社交网站的用户有2.75亿人。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3(1).近八成的网民经常在网上与他人分享知识,近九成的网民认同互联网加强了其与朋友的联系。 可以说,网络这一虚拟的精神世界无限提升了人们的交往可能,同时也大大提高了人们的交往效率。总体而言,网络交往型传播的主要特征表现在交往范围上的广延性、交往活动文化控制的弱化性和交往方式上的虚拟性。首先,网络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能够超越时空的界限,极大地突破人的视听限制,把远在天边的对象拉近身边。这种交往范围上的广延性能够提供选择的多样性,无论聊天交友还是发送邮件、讨论家事国策抑或纵论天下,代际、性别、国籍等都可模糊或者忽略。其次,交往活动文化控制的弱化性,意味着在网络中交际的人们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就任何话题发表己见。由于社会人所处的文化对人的行为的控制,在传统的人际交往中人们的言行是有分寸的,是不能随便更不敢放肆的,但是这些交往中的忌讳,隐秘的话题,只要一放到网上,基本上可以放言无忌; 最后,由于网上交往是在虚拟空间里的行为,即便平常内向、拘谨的个性在网上也可能比较活跃,甚至夸张的豪放,这种快意在他们日常生活的行为中是极少见的。也就是说,在网上不仅张扬了个体的个性,拓展了讨论的话题,同时也拓宽了人们交际的圈子。 2. 网络广场型传播 所谓广场,即具有一定空间概念的交流场所,它必须具备两个要素: 一能容纳不同人群; 二能发挥某种功能,如交易、游戏、集会或者休闲等。网络广场社区、BBS/论坛、聊天室,把具体可感知的某一空间变成一种网民的活动场所,在这里人们自由来去,像“乌托邦”那样理想地出入,延续中世纪那种广场式的“全民的狂欢”。“在狂欢节的广场上,在暂时取消了人们之间的一切等级差别和隔阂,取消了日常生活,即非狂欢节生活中的某些规范和禁令的条件下,形成了在平时生活中不可能有的一种特殊的既理想又现实的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这是人们之间没有任何距离,不拘行迹地在广场上的自由接触。”[苏]巴赫金.拉伯雷研究.石家庄: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19.网络广场型传播是以虚拟广场的信息沟通和意见交流为目的的传播,它摆脱了现实社会中的束缚,能使网民在没有任何压力的情况下体验轻松、自由、平等的观点碰撞和信息传播。网络广场中的不同社区、论坛突破了现实世界的界限,“在虚拟广场中身体的直接接触是不存在的,人们把它视为平等、自由的新世界,用各种符号形式表达着情感和思想,并且与虚拟广场上的参与者进行共时性或历时性或二者并存的交流。人们不依赖身体或者与身体有关的物质而获得体验,也不再以身体或与身体有关的体验为满足。这种超然于现实之外的虚拟形式提供了更为独特的交流模式,延伸了参与者的手臂、眼睛、耳朵,甚至还有触觉,以至于人类通过真实狂欢所能获得的体验都能够获得实现。参与者的时间界限被打破了,参与者的空间地域消失了,剩下的是自由与放纵的表达和展示”。孟君.虚拟的广场.世纪中国,2005-04-10.因此,这种亦真亦幻的传播场景也就凸显出其独特性、偶发性、模糊性、开放性。 网络广场的参与者是各种各样的流动性的并非有组织的人员。与有组织的群体人员的活动相比,网民在某一网络社区中的活动很难形成一致的目的,三三两两的人们组成的小社区或是人数众多的大的广场,一旦参与者离去,其即时性的活动项目自然解体。这种偶然性的、成分复杂的聚集,大多难有长期有序的活动延续。 另外,网络广场传播者多是不报真名地参与,而且可以用多个网名参与不同社区的活动,或踊跃投入或冷眼旁观,不一而足。网友可以无视对方的身份,诸如年龄、性别、阶层等。因此,以模糊的身份进入广场的人们可能会有现实生活中难以想象的行为冲动,开放的空间也因此可以无拘无束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当然,这样的自由与网络的无序,缺少完善的管理规范,既让网民找到发泄口,又滋生了不良现象,例如具有社会监督性的舆论可以与社会形成良性互动,而“哄客”等的不理性言论又可使谣言四起。 3. 网络组织型传播 从广义来说,任何一个按一定的宗旨和目标建立起来的集体或团体都叫组织。网络组织指的是在互联网上因共同的目标或兴趣而组成的群体。它们的联系是通过网络技术的支持而建立的。与网上的非组织性群体不同的是,它们有一定的管理规范和组织架构,有明确的目标。一般来说,网络上活动的组织有两种,一种是现实社会的组织借助网络进行的沟通,如班级、同学会的QQ群等; 另一种是由网络活动而形成的组织,如网络粉丝群体、网络某某会等各种网络趣缘群体。实际上,后一种才是典型的网络组织,这就是本文所要研究的网络组织。这种网络组织的成员相对固定,且有一定的分工,在组织内部有自己的领导人。网络组织传播是指网络组织通过网上信息处理而进行的组织决策、执行等各种活动,它以平行传播为主,具有身份隐蔽性、平等性、灵活性的特点。 首先,网络组织传播的首要特点在于身份隐蔽性,任何人如果想要加入某个网络组织,提交申请时不必亮明真实身份,只需申报网名或是来意即可。除了某些网络组织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或把活动从网络空间扩展到现实环境,人员的身份特征会部分显露外,组织成员可以选择任何符号代表自己而对资料的真实与否不作要求。其次,与传统的组织传播不同的是,网络组织传播基本上摒弃了上行传播和下行传播,而以平行传播为主要的交流方式。只要遵循组织内部共同的原则和规范,组织成员可以自由、平等地在圈内传播信息。2008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奥巴马的竞选团队成功地利用MyBO等互联网工具让地位平等的公民能够自组织,在全美各地形成了支持奥巴马的“热潮”,这些公民组织也是网络组织,奥巴马并不是他们的领导,他们依靠自己的判断行事,虽然有着明确的组织目标——让奥巴马当选,但是整个“志愿者”组织的诞生、扩张都不是依靠命令或从上至下的任务分派进行的,而是依靠成员的相互交流与经验分享进行。网络组织是在开放性中成长的,所有游离在网络组织之外的人都可以自愿加入它。和传统的封闭型组织不同,相当多的网络组织无法准确统计组织中的人数,因为它随时都在变动。与政府或社会实体组织的严格性不同的是,网络组织以自愿为原则,对组织成员的去留没有硬性要求; 同时,只要申请加入并认可组织的相关条款便可参加组织活动,而且对相关规章的遵守也以道德制约或某种约定为主。 4. 网络公告型传播 传统意义的公告是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向有关方面或公众宣布某些事项的告知性公文。公告一般通过布告、通知、广告、提示或是通过新闻媒体向外发布。“e”时代,传统的信息公告模式在时效和传播效果上难以与快捷的互联网相比。因此,网络公告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网络公告型传播即指经由网络所进行的告知性、发布性的信息传递活动。它既包括原来的政府、组织、企事业单位网上的告知性公文,一些机构网上发布的新闻、广告,也包括网络组织发布的信息以及网民以个人名义发布的信息,具有“公而告之”的意味。请看一位网友的个人公告: 由于博站已经重开荐榜,各位博友可以通过每日荐榜了解文博优秀博客与文章动态,因此,我个人所做推荐将暂停。前期推荐榜亦会隐藏。 我已说过,做推荐旨在促进博客间相互交流,活跃文博的气氛,博站荐榜集中所有编辑之力推荐每日优秀博客与美文,供博友浏览点评,挑选范围与公信力自是最佳。 …… 好在大家都是文博的佼佼者,相信对于大家来说,文博的推荐榜能给辛勤笔耕者更多的机会! 就此公告! (我也收心回来,安生写我自己的博文了,呵呵——)信步芳丛.我的个人公告.文学博客网,Blog.Readnovel.com.2008-03-28. 网络公告型传播在各种网站上都有,如政府网站、新闻网站、门户网站上的告知性的文档,广告网页,网站上的BBS、博客等。以BBS(即电子公告系统)为例。一般的网站都有这样的电子信息服务系统,它向用户提供发布信息的平台,用户既可以是机关团体(大多政府机关成立了自己的网站,可在自己的网站发布公告),也可以是个体。BBS大体可分为专业主导类、生活情感类、商业服务类和个人特色类等。 网络公告型传播的内容涵盖面极宽,有通告性公文、告知型文档,也有网络新闻与网络广告等。比如这里的网络新闻传播,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是资讯的采集者和信息的传播者,突破了传统媒体受制于有限资源的难题,无论是媒介中人还是草根一族都可以通过微博、论坛、社区等发布自己发现的新闻。传统媒体也着力打造新闻网站,如新华网、人民网等发布的新闻权威性和可信度都很高。据《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截至2012年6月底,网络新闻的用户规模达到3.92亿人,网民对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3%,网络成为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媒介之一。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7). 网络公告型传播与传统的上传下达的公告模式不同的是,网络公告型传播既有灌输式又有喷发式,其交叉互动活动频繁。它突破了时空局限与内容的规定性,它的突出特征表现在: 主体的多样性、信息的广泛性、反馈的活跃性。 网络公告型传播的主体既可以是政府机关,有强烈的政策宣传、文件告示特点; 又可以是社会机构与社会团体,以及个人,兼及教育性、知识性和娱乐性。以BBS为例,与Usenet相似,它可以为用户提供各种服务,只要用户通过网络远程连接BBS的服务器,即可阅读BBS上公布的任何资讯。从网络的长处来说,这些阅读的用户也可在BBS上面发布自己对此资讯的补充、看法等,围绕某一主题开展持续不断地及时交流。而对于网络新闻发布来说,网络也有了传统媒体不易实现的直接互动形式。 5. 网络检索型传播 网络检索是指利用互联网所提供的信息检索服务系统,以关键词和主题导航为主要检索方式,查询和搜索网络信息资源的活动,一般使用搜索引擎完成。网络检索的内容既包含了文献、新闻等专业信息,也包含各类大众生活娱乐信息,以及软件、视听等资源信息。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3年1月公布的数据,2012年年底搜索引擎在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80%,搜索引擎用户规模已达4.5亿人。一方面,搜索引擎用户规模和渗透率持续增长; 另一方面,用户使用搜索引擎的频率增加,生活中各种信息的获取更多地诉求于互联网和搜索引擎。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12(7). 网页是互联网的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人们获取网络信息的最主要的来源。基于网页的信息检索工具大体分为两类: 网页搜索引擎和网络分类目录。网络检索的主要目的是查看和收集关于文献资料、生活服务、新闻事件等的相关信息。与传统图书馆目录式检索不同的是,网络数据库信息庞大,能够实现全系统的交互性。网络检索传播借助网络信息资源平台,以用户的情况了解和资料收集为主要指向,目的在于满足受众(网络用户)的各种信息需要,其主要特点表现在: 便捷性、个性化、黏合性、人机交互性。 网络检索的便捷性是相对于网下检索而言,一方面,体现为网络检索的目的更容易实现。网下检索需要依赖图书馆、期刊实物等各种特定资源,这些条件的满足往往受到的制约较多。网络平台则是一个巨大的信息检索集散地,只需要接入网络,便能获取丰厚的信息资源。另一方面,对于作为用户的网民来说,网络检索能够有效地节省信息搜集的时间和精力,简单的“复制”、“粘贴”等信息处理方式也使得对信息整合与处理变得更为便捷。所谓网络检索的个性化,“它主要是基于信息用户的信息检索行为、习惯、偏好和特点,向用户提供满足其个体信息需求的一种服务”。贺晓利.信息资源网络检索的特点、问题及对策.现代情报,2007(5).随着网络检索技术的成熟和进步,相关网络检索服务也变得愈发灵活和个性化,如Google提供的专门化的个人定制的igoogle服务等。黏合性则意味着因为共同的信息需求使不同的网民可能会聚合在一起; 同时,就信息的处理而言,因为同一主题,使用者可以把各种信息经过自己的加工后集合在一块,成为对自己有用的材料。网络检索行为的实现是人机交互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充分发挥主动性,“人”的相关判断是人机交互的基础,也是再次形成检索提问式的前提。即使是相同的检索任务,使用相同的搜索引擎,不同的人也会出现不同的相关判断,最后得出不一样的检索效果。可以说在网络检索的人机交互中,人是操控者,人的目的是归宿,而技术和机器系统只是为人的信息活动提供支持的平台。同时,人机交互的信息传播中,反馈机制也得到了充分展现。以搜索引擎为例,搜索引擎能够迅速地对检索命令作出响应,网民根据检索结果的呈现,对其作出主动筛选,并形成一定的反馈,从而适时调整原有的检索策略,再做进一步的检索。 第二节心理学介入网络研究 全世界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人在网上工作、学习、交友、聊天,网络空间使人们有一种全新的心理感受,在自我心理状态与对他人的接触中有了一些与现实社会不同的心理变化。这些变化吸引了心理学家的目光,许多人从不同角度开始对网络空间内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 一、 心理学介入网络研究的背景 互联网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带来了社会的巨大变革,并日益延伸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它逐步改变人们的思维和生活方式,也将对现实社会造成一定的冲击。互联网带来了大量还未被认识、有待认识的新问题,它为传统的社会学、经济学、哲学、伦理学、文化学、传播学、新闻学等社会学科提出了大量新的课题,吸引了诸多学科的广泛关注。随着研究者对互联网的关注,关于网络社会、网络经济、网络伦理、网络新闻等边缘性研究日益兴起。申凡、步平平.网络传播研究的心理学观照.2005年《第五届全国新闻与传播心理研讨会》论文集. 互联网作为新的沟通和交流工具,为人们提供了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心理环境,它对于人的心理行为发展变化的作用日益明显。人们在网络这样一个虚拟的环境中面对极大丰富的信息资源以及全新的即时沟通和交流的方式,思维模式和心理状态都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心理学开始积极介入到网络传播研究中来,比如网络空间内人们的心理状态产生什么变化,什么因素在推动心理变化的形成,这都是心理学家在研究初期非常关注的问题。同时互联网作为新的高科技手段,也成为了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互联网的发展给人类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诸多学科都将研究的目光投向了这一崭新的领域。其中,网络空间为人们提供了新的沟通和行为方式,人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和现实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互联网引发的一系列心理问题日益凸显。作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基础学科,心理学也开始介入网络研究,互联网成为心理学研究的新领域。 当前网络心理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国外出现了一些和网络心理研究相关的网站,一些传统的心理学刊物也对网络心理研究的发展有一定的关注,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国际学术刊物如《美国心理学家》、《临床心理学》以及我国的《心理科学》、《心理学动态》、《心理科学进展》等刊物刊发了和网络心理研究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报告。心理学学者对网络心理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只有几十年的时间,因而现在的研究尚不能形成一个体系,只能随着互联网的进步而逐步发展。 心理学对网络传播研究的介入有其现实根源。网络空间内人们能够在瞬间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可以摆脱现实社会对真实身份的约束而进行交往,从而在虚拟的角色里获得心理的满足感和愉悦感。网络的强大吸引力使越来越多的人沉迷其中。人们在充分享受网络所带来的丰富资讯和便捷交往的同时,网络成瘾、网络依赖等心理问题以及随之而来的社会问题日益显现。许多网络用户愿意消耗几个小时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沉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