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会计学基础Fundamental of Accounting 第一章总论 00 第一章总论 本章主要阐述会计学的基本理论,目的在于理解会计的含义、会计的职能与目标;认识会计信息特征对决策的重要性,掌握会计的对象及基本要素;初步了解会计核算的基本方法和会计学科体系的构成。 你会加盟影碟屋吗? 从某知名大学毕业一年之后,你和你的室友小唐分别从事会计工作和服装销售工作,而且都干得不错。一天晚上,小唐请你吃饭,茶余饭后,他跟你商量新的创业机会。 他说,咱们住的地方较偏,离市区较远,周边的人生活非常单调,是个绝好的创业机会。我们每个人投入 5 000元注册一家鑫鑫影碟屋,每人占50% 的股权;然后找点关系到汉商银行贷款12 000元,再以每张10元的价格从批发商那里购进各种正版影碟2 000张。我们可以按每张3元现收租给客户观赏,或以卖会员卡方式,即每月25元可以无限量租碟观看。根据现在的市场情况,估计第一个月会租出800张影碟,会卖出会员卡250张。运营费用包括工资和杂费两项,雇佣一个退休工人看店,包干工资为2 000元,房租费用为1 000元。 如果你是当事人,是否有加盟的兴趣?为什么? 第一节会计的含义与特点 一、 会计的含义 “会计”(Accounting)是一个古老的词语,主意为Count,即为“计算、计数”之意。Accounting 是指计算和计数的整个过程。人类活动的初期就有了会计活动。如原始社会末期的“结绳计数”和“刻石记事”就是会计活动的雏形。在中国古代,早有“日记”、“月要”和“岁会”等会计术语。在《周礼》一书中,就有了关于设置会计官职和官方会计活动的说明。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也曾提到,在远古印度公社中已出现了专职记账员,负责登记农业账目。登记和记录就是关于农牧生产活动的核算和总结。 会计在产生的初期只是作为生产职能的附带部分,即由生产者在生产之余附带地把劳动过程中所发生耗费和取得的成果记录下来。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出现了剩余产品,会计职能才从生产职能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职能。这一时期的会计,不再仅仅是简单的记录、计算的功能了,而是扩展到考核和监督的功能。私有制出现以后,社会分工越来越明确,会计的核算与考核功能对于私有财产的保护越来越重要。在中国的商周时期,出现了“官厅会计”,掌管皇家的财物税赋,并进行“月计岁会”。在宋代,官府用“原管、新收、已支、现在”四个部分反映其财务运行情况,在元末明初演变为“旧管、新收、开除和实在”四个部分。随着实践的发展,会计活动的经验越来越丰富,12世纪前后,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意大利出现了统一的复式簿记。随着商业活动的繁荣,会计核算的手段日益成熟。15世纪末,即1494年,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Luca Pacioli)在其《算术、几何、比与比例概要》一书中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威尼斯的复式记账法(Double Entry System),并从理论上作了详细阐述。该书的问世标志着现代会计的开始。在西方复式簿记形成之时,我国明末清初出现了“龙门账”,用“进、缴、该、存”反映经济组织的盈亏关系,到了清代,演变为“天地合账”。其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由此引起了生产组织和经营方式的重大变革,也推动了会计的发展,会计核算体系逐步完善。此后,从19世纪到20世纪,由于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全球经济的发展,会计的内容、方法、技术及理论更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现代会计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体现为会计方法技术的更新和会计核算内容的进一步发展。一是原来以手工为主的会计核算手段发生了质的飞跃,即现代电子技术与会计融合导致的“会计电算化”;二是会计伴随着生产和管理科学的发展而分化为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个分支。后者更加侧重于内部管理,故称为“内部会计”。1946年在美国诞生了第一台电子计算机,1953年便在会计中得到初步应用,至20世纪70年代,发达国家就已经出现了电子计算机软件方面的数据库,并建立了电子计算机的全面管理系统。电算化在会计中的运用使会计的方法多样化,最终导致管理会计的成熟与发展,并迅速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管理会计”这一术语在1952年的世界会计学会上获得正式通过。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会计的内容更加丰富,与管理的关系越来越紧密,管理活动更加依赖会计活动的结果。现代会计形成以后,会计是什么?学术界曾进行过广泛探讨,并形成了不同的观点。主要有两种观点:“信息系统论”和“管理工具论”。第一种观点认为:会计是一个收集、处理和输送经济信息的信息系统。第二种观点认为:会计是反映和监督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一种方法,是管理经济的工具。 目前第一种观点得到广泛认同。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的主要目的是向与企业有经济利益有关方面提供决策相关的经济信息。美国会计学会(AAA)和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所属的会计原则委员会(APB)都曾对会计下过类似的定义。这种观点被我国大多数会计学者所接受。按照这个观点,会计主要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供有关各方进行经济决策和经济管理之用。但也有学者赞成第二种观点,即会计是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这种观点,会计指的是会计工作,它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或者一种管理活动。会计作为一项经济管理工作,与企业中的其他管理工作一样,共同组成企业的经济管理活动。很多学者认为:会计是通过收集处理和利用经济信息,对经济活动进行组织、控制、调节和指导,促使人们比较分析,讲求经济效益的一种以价值活动为对象的管理活动。 编者认为,现代会计内容广泛,其含义可概括为: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对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综合的核算和监督,提供以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为企业外部有关各方的投资、信贷决策服务,是企业内部强化管理和提高经济效益的一个经济信息系统,也是企业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 会计的特点 会计活动与其他经济活动不同,主要采取专门的方式对企业的业务和事项进行核算和监督。由于会计核算是会计活动的基础环节,会计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会计核算方面。 (一) 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尺度,以价值综合反映经营过程与结果 企业的经济活动可以运用多种计量尺度,包括实物尺度(如千克、吨、件和个等)、劳动尺度(如小时、日和月等)和货币尺度(如美元、日元和人民币等)。虽然实物尺度和劳动尺度能够具体反映各项财产物资的增减变动和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对企业的计划和管理都是必要的,对会计核算也有辅助作用,但这两种尺度都不能综合反映企业的经济活动。而综合反映是会计的一个主要特点。以货币作为综合计量尺度,通过会计的记录就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和监督各经济组织与单位的财产物资、财务收支、生产过程中的劳动消耗和成果,并计算出最终财务成果。所以,尽管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已经运用了实物尺度和劳动尺度进行记录,但最后必须以货币尺度进行综合反映其过程与结果。 (二) 会计核算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 会计对经济业务的核算必须具有连续性和系统性。连续性是指对各经济组织与单位的各种经济业务应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不间断地进行记录和核算;系统性是指对各经济组织与单位的各种经济业务要进行分类核算和综合核算,并对会计资料进行加工整理,以取得系统的会计信息,不允许遗漏其中的任何一项。 (三) 会计核算要以凭证为依据,并严格遵循会计规范 会计记录只有真实和准确,才能保证会计报告的质量。这就要求各经济组织与单位对发生的一切经济业务,都必须取得或填制合法的凭证,以凭证作为依据进行核算。在会计核算的各个阶段都必须严格遵循会计规范,按照行业认可的方法进行业务处理和组织核算,以保证会计记录和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可靠。 第二节会计的职能与目标 一、 会计的职能 会计的职能(Function of Accounting)是会计在管理活动中本身所具有的功能,是会计本质的外在表现。会计职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经济的发展,会计越来越重要,会计职能也相应扩展。会计作为管理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是会计其他职能发挥作用的前提和基础。通过会计核算反映经济组织和单位的经营过程及结果,揭示其经营的合法性和管理的有效性。同时,会计人员可以协作经济组织和单位开展预测、决策、控制、反馈和分析活动等提高管理效率。随着对管理活动的支持作用不断加强,会计的职能也不断地演进,从最早的核算与监督职能扩展到分析、考核与评价等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会计的基本职能主要有两个: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 (一) 会计核算 会计核算(Accounting Records)是会计的最基本职能。所谓会计核算,就是运用特定的方法将某个经济组织和单位的经营活动全面系统地反映出来。会计核算的内容很多,最初是需要确认经济组织和单位的经济业务性质,进行分类归集和汇总,最后得出结果。比如开办一家商品流通企业,需要筹集必要的资金,会计需要核算取得资金的形式与来源渠道。开始经营活动时需要将取得的资金转换成必要的劳动工具、商品物资;需要核算劳动工具和商品物质的单位、价格和价值。在销售环节,需要核算已经销售商品的成本,按照销售价格核算已实现的销售收入;还有总计整个购销过程中所发生的各种费用和税金,最后总结整个经营环节的盈亏情况。为了清晰明了地反映企业的经营过程,会计上必须采用特定的方法,把整个经营过程记录下来并计算结果,最终以数据的形式表达出来。这种确认、记录、计算和报告的过程就是会计核算。由此可见,会计核算就是对经济组织和单位大量的经济业务通过记录、计算、归类、整理和汇总,并通过记账、算账、报账等程序,全面、系统、综合地反映经济活动过程和结果,为用户进行经济管理决策提供有用的信息。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会计核算,填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编制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的基本特点是从价值量上对企业、行政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全过程进行反映。 会计核算是通过价值量对经济活动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并进行公正报告的工作。任何单位进行会计核算时,首先是将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如实地记录下来,在记录时必须按照一定的会计方法,以便确定经济事项能否进入会计核算系统并提供真实的会计信息,这就涉及会计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等会计核算方法问题。 1会计确认 所谓会计确认(Recognizing),是指把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所涉及的会计要素或会计项目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识别,并加以记录和报告的过程。会计确认需要按照一套公认的专业标准来确定会计事项是否发生,以此为标准来衡量经济信息能否进入会计核算系统。会计确认包括初始确认和再次确认两个阶段。初始确认是指对输入会计核算系统的初始经济信息进行识别、判断、筛选和归类,通过编制会计凭证的方法,将经济数据转化为会计数据,并登记于有关账簿;再次确认是指对会计核算系统输出的经过加工的会计信息进行确认。某些经济业务记入会计账簿后,由于经济环境和管理方法发生变化,还需要再次确认和调整;依据账簿记录编制会计报表时,某些数据需要进行加工整理,进行再次确认。因此,会计确认贯穿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2会计计量 所谓会计计量(Measuring),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各项财产物资都须以某种尺度为标准确定它的量。以长度、重量、体积、容量为尺度,称为实物计量;以货币为尺度称为货币计量或货币计价。会计计量包括计量单位和计量属性。计量单位通常以元、百元、千元、万元等货币单位表示,货币符号因国家和地区而异。计量属性是指计量对象可供计量的某种特性或标准,如对资产计量有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公允价值等多种属性选择。每个属性的计量模式代表不同的信息含量。在编制会计凭证时,就要以取得原始凭证的计量属性为依据进行确定,形成账簿记录后,往往需要对某些已经发生的事项按照另一种计量属性再次进行计量。如可供销售商品的价值需要按照接近市场的价值进行确认,以保持原始计量的可靠性。因此,会计计量也贯穿会计核算的全过程。 3会计记录 所谓会计记录(Recording),是指将各项经济业务经过确认、计量后,采用一定的方法在账簿中加以登记和归集,以便日后对会计数据进一步加工处理的过程。包括以原始凭证为依据编制记账凭证,再以记账凭证为依据登记到账簿,包括登记各种总分类账和明细账。会计记录一般有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三个环节。会计记录可以按内容分为序时记录和分类记录;按手段可分为手工记录和计算机记录;按载体可分为纸质账证和磁盘光盘等账证。现在都采取复合记账形式,即计算机记账,纸质和磁盘载体并用的会计记录模式。 4会计报告 所谓会计报告(Reporting)又称财务会计报告,是以账簿记录为依据,采用表格和文字等形式,将会计数据传输给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书面文件。会计报告一般由会计报表、会计报表附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组成。给用户传递会计信息是会计核算的重要环节。加工和传递会计信息必须遵循相关和可靠等原则,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及时地将信息提供给会计信息使用者。 (二) 会计监督 会计监督(Accounting Monitoring)职能是指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同时,对经济组织和单位主体经济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真正发挥会计监督职能,除了需要来自企业内部的监督外,还需要财政税务部门、政府审计部门、民间中介机构甚至司法监督部门对企业行为实行外部监督,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的监督环境,促使会计监督职能的正常运转。《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制度。会计对经济活动进行核算的过程,也是实行监督的过程。会计监督主要是以国家的财经法规、政策、制度、纪律和会计信息为依据,通过预测、决策、控制、分析、考评等具体方法,促使经济活动按照规定的要求运行,以达到预期的目的。 1会计监督的形式 会计监督的形式包括单位内部监督、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三者缺一不可。单位内部监督是指一个单位为了保护其财产的安全、完整,保证其经济活动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内部规章制度的要求,而在单位内部采取的一系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制度和方法。其本质是一种内部控制制度,也是其他会计监督的基础。政府监督主要是指财政、审计、税务等机关依照法律和国家有关规定对各单位进行的监督,它是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的重要手段和形式。社会监督主要是指社会中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中的注册会计师)接受委托对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依法审计,并据此作出客观评价的一种监督形式。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都是从单位外部进行的,相对于单位内部监督,它们是一种外部监督。由于政府监督是依法对各单位进行的强制性行政监督,社会监督是以其特有的中介性和公正性所进行的监督,上述两种监督形式及其结果都得到法律认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公正性。因此,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有效开展,可以确保各经济组织和单位的经济活动依法有序地进行,并可弥补内部监督存在的种种不足,是对内部监督的有力补充。总之,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的加强,可以推动内部监督的充分开展;而内部监督的有效展开可以为政府监督和社会监督提供技术基础。 2会计监督的依据 会计监督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企业管理者合法有效地完成受托责任,并利用真实公允的会计信息向社会公众证明企业的经营活动及成果分配的合法有效性。因此会计监督的依据主要分为合法性及合理性两种。其中,合法性依据是国家颁布的法律法规制度和会计准则;合理性依据是客观经济规律和经营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3会计监督的特点 会计监督是经济监督的主要形式,与其他监督方式相比,具有自己的特点。 (1) 合法性。会计监督是法律赋予会计的权力。它要求会计人员在法律法规范围内,监督经济组织和单位各项经济活动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度和会计准则进行,每一步、每一环都必须符合法律规范。 (2) 合理性。所谓合理,就是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任何违背客观经济规律的经济活动,会计人员都有权而且应当及时加以制止和纠正。会计人员必须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准确,对不符合规范的原始凭证不予受理,对不符合管理制度规范的财务活动有权予以拒绝。 (3) 综合性。会计监督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从经济活动的计划到实施,从资金的使用到经营成果的分配,都需要进行会计监督。同时,会计监督又是全方位的,国家的经济、物价、税收、财务、金融和劳资等政策执行情况,最终都反映在会计工作中。会计监督通过核算的各种方法贯穿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涉及经济活动的各方面,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具有综合性。 (4) 及时性。会计人员直接参与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包括进行核算、控制、预测和决策等。这种监督形式有较强的实效性,能够较早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避免经济损失,这是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等不可比拟的,而且监督成本最低。 会计的核算职能与监督职能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在对经济业务活动进行正确核算的基础上,才可能提供可靠资料作为监督的依据;同时,也只有搞好会计监督,保证经济业务按规定的要求进行,并且达到预期的目的,才能发挥会计核算的作用。 二、 会计目标 (一) 会计目标演变 会计目标(Accounting Objective)亦称会计目的,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会计目标是关于会计系统所应达到境地的抽象范畴,是连接会计理论与会计实践的纽带。在不同历史阶段,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不同的。在单式簿记时代,企业会计主要是自给自足,满足自己生产管理需要。这一时期的会计目标是核算收支,以便在收支相抵中实现收大于支这一结果。在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萌芽时期,会计逐渐由单式簿记发展阶段进展到复式簿记发展阶段,这一时期会计的具体目标是为经营者提供所有财产和交易情况的信息。在19世纪产业革命后,现代企业组织形式出现,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发生分离,会计目标也随之发生改变,变成为所有者提供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评价经营者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随着证券市场的发展,股东变得越来越分散,委托与受托关系也进一步复杂化。此时,会计目标除了反映受托责任外,主要为潜在的投资者、债权人及其他利益关系人提供各种不同的信息。据此,关于会计目标学术界形成两种观点:一是决策有用观,二是受托责任观。 1决策有用观 决策有用观(Decision Usefulness View)是20世纪70年代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出资成立的特鲁彼拉特委员会(Trueblood)在对会计信息使用者进行了大量的实证调查研究后得出的结论。该委员会在1973年提出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提出了12项财务报表的目标,而其基本目标是“提供据以进行经济决策所需的信息”。根据美国会计学会发表的《基本会计理论报告》,将会计的目标确定为:为了“作出关于利用有限资源的决策,包括确定重要的决策领域以及确定目的和目标”而提供有关的信息。1978年,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对财务报表的目标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首先,财务报告应提供对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作出合理的投资、信贷及类似决策有用的信息;其次,财务报告应提供有助于现在和可能的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使用者评估来自销售、偿付到期证券或借款等的实得收入的金额、时间分布和不确定的信息;最后,财务报告应能提供关于企业的经济资源、对这些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企业把资源转移给其他主体的责任及业主权益)以及使资源和对这些资源要求权发生变动的交易、事项和情况影响的信息。 2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观(Accountability View)是在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并且投资人与经营者之间有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的前提下提出的目标。受托责任观认为,财务会计的主要目标是管理当局向投资者、债权人等报告资源的运用情况,即评价受托经济责任。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资源的受托者就负有了对资源的委托者解释、说明其活动及结果的义务。因此,会计的目标就是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受托管理的事情。受托责任观很少顾及到委托者以外的信息需求,忽略潜在投资者的利益和要求,很难满足所有用户的要求。 从上可以看出,受托责任观重在委托者报告受托者的受托管理情况,主要是从企业内部来谈的;而决策有用观是从企业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来谈的。实际上两者并不矛盾,都强调了“会计信息观”,即会计目标是提供信息。只不过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目标是向资产所有者提供信息;而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的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信息。它不仅向财产所有者,而且还向债权人、政府等和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补充。 (二) 中国会计目标的界定 作为整个经济管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会计的目标和一切经济管理活动的总体目标应当是一致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管理的总体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会计核算的特点决定了会计在实现经济管理的总体目标中的具体目标是通过财务报告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满足其管理活动所需要的会计信息。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规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的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根据这一规定,会计目标可以表述为提供满足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会计信息和提供满足企业内部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会计信息两个层面。 1提供满足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泛指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以外的人员,以及所有企业外部的信息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机构、企业员工、社会公众等。会计信息的外部使用者不参与企业的日常运作,并具有独特的信息需求,希望能根据企业会计报告的信息进行关于报告企业的相关决策。由于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众多,各自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因此对企业所提供信息的要求也各不相同。 (1) 投资者(Investor)。投资者最关心的是投资的风险以及投资回报。他们要求提供的是有关企业的获利能力、资本结构以及利润分配政策等方面的信息。投资者利用这些会计信息可以分析公司的投资价值,以便作出最佳的投资决策。 (2) 债权人(Creditor)。企业的债权人主要包括银行和供应商。银行债权人最关心的是其所提供资金能否按期如数收回。他们希望得到关于企业偿债能力以及获利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利用这些会计信息可以帮助分析评估授信或放贷的安全性及获利性,防范和化解信用风险,作出授信或放贷决策。而供应商最关心的是企业能否继续生存。他们要求提供的是有关企业经营能力、支付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利用这些会计信息可以帮助分析评价企业的经营风险,以便作出诸如销售方式、商业信用等决策。 (3) 政府机构(Authority)。政府及其相关机构最关心的是企业是否经营合规合法,企业的资源是否达到最优配置,是否按时履行社会责任。它们要求企业提供的是有关企业的盈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贡献能力等方面的信息。利用这些会计信息可以分析企业是否规范经营、合理配置资源和照章纳税,以便进一步修订税收、货币、财政等经济政策。 (4) 企业员工(Employees)。企业员工最关心的是企业为其提供的劳动报酬的高低、职工福利的好坏,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是否足以提供长久、稳定的就业机会等方面的情况。他们要求提供的是有关企业财务结构和获利能力等方面的信息。企业员工可以利用这些会计信息分析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能力,以便作出择业决策。 (5) 社会公众(Public)。社会公众所关心的是企业持续的发展情况,主要关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有没有生产伪劣产品,是否对环境造成污染以及企业在这些方面的投入。社会公众希望企业可以提供有关企业目前及未来发展等方面的会计信息,以帮助他们了解企业,以便进行未来的各种决策。 面对众多的外部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各种具体需求,企业旨在提供“通用”的会计信息,即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方面的信息,以满足投资者和债权人的信息需求,同时兼顾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会计实现这一目标的方式主要是通过对外提供的会计报告,尤其是财务会计报表来完成。此外,企业还需要对外提供有关会计信息加工和处理的方法的信息,以便于外部用户准确理解会计信息的含义。对于需要提供特殊资料的外部使用者,则另行提供特别报告。如企业每年向税务机关申报所得税,必须根据税法的规定,将一般报告中与税法不同之处加以修正,另行编制特别报告。 2提供满足企业内部管理需要的会计信息 会计信息的内部使用者,泛指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包括董事会成员、总经理、副总经理和各职能部门经理等人员。 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大多数所有者并不直接管理企业,而是雇用专业管理人员经营企业。因此,企业内部各级管理人员大多数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企业员工,又是企业的经营者,他们在企业的战略执行和具体经营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都需要会计信息作为重要的决策依据。 (1) 会计信息提高其经营决策科学性。管理者通过提供劳务获取工资薪酬,所有者再根据其经营业绩给予一定的奖励,这促使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基本目标趋向一致,企业的管理者尽力完成所有者制定的战略目标。因此,如何制定合理的业务流程和选择科学的管理方法,控制日常的经营活动,降低成本,提高利润,是管理者关心的问题。这都需要运用会计信息进行决策。企业的会计部门必须为管理决策提供相关的成本费用和利润信息,协助管理人员编制企业的各种计划、预算,并帮助分析执行的结果、指出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0会计学基础Fundamental of Accounting 第一章总论 0 (2) 会计信息协调委托者与受托者的利益关系。在经营权与所有权两权分离的情况下,通过管理者的努力产生的大部分利益都归属所有者,这就形成了经营者和所有者利益冲突问题。对管理者实行经济激励是解决这种利益冲突的方法之一。因此,会计信息又成为评价管理者经营效果,以决定管理者能否获得各种经济激励的依据。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内部容易出现“逆向选择”问题。即由于企业的管理者实际控制着企业的经营管理权,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会指示会计人员采取各种方法粉饰报表、夸大企业经营业绩。这就可能导致企业会计报表所反映的会计信息失真,误导投资者等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可靠,从事鉴证会计信息质量的职业会计师——注册会计师会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程序对会计人员提供的信息进行相关性和可靠性的鉴证,并发表意见,来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同时,需要制订一系列的准则规范指导会计人员处理经济业务与事项,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与可靠,最终实现会计为会计信息使用者服务,协助信息使用者作出合理决策的目的。 第三节会计的对象 会计的对象(Object of Accounting)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凡是特定主体能够以货币表现的经济活动,都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也就是会计核算的对象。具体来说,会计对象是指企事业单位在日常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中所表现出的资金运动,即会计对象可以简单理解为单位和经济组织的资金运动。 从表面上看,会计存在于所有企业和行政事业单位中,其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既有不同行业企业的经济活动,又有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的经济活动。但从本质上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