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日本能源格局的 转变与调整第一节日本国家能源战略的主要 内容及转变日本是能源消费大国,也是众所周知的能源资源短缺国家,日本仅在日本海沿岸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小油田,产量只占全国石油供给量的0.2%。据统计,日本能源的83%都要依赖进口,其中石油、煤炭和天然气的进口依存度分别高达99.7%、97.7%和96.6%。这使得日本的能源安全处于极大的风险之中,强烈的能源危机意识使得日本政府以战略的眼光来看待能源问题,日本政府始终致力于制定和推行有效的能源战略和合理的能源政策。事实上,能源战略是二战后日本经济复苏的核心部分,日本能源战略可以概括为适应经济形势变化,及时调整能源结构;增强能源供给实力,实现能源消费多样化;大力提倡节能,促进能源利用率提高,降低能源消耗。 二战后,日本政府一直在努力制定并大力实施能源构成多元化、能源结构合理化、能源进口多元化和以国家储备为依托的能源发展战略,以确保能源0  中日能源战略现状与分析第三章日本能源格局的转变与调整  0的长期、稳定、可靠供给。日本政府根据国内经济形势以及国际形势特别是国际能源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自身政策,始终以本国发展为第一要务,将能源战略作为其发展的必要工具。日本能源战略的基本目标是能源安全(energy security)、经济增长(economic growth)、环境保护(environment protection),福岛核事故后,日本高度重视能源安全性(safety),简称能源“3E+S”目标。在“3E+S”目标的指导下,日本的能源战略体系处在不断的完善过程中。 一、 建立石油储备制度,完善石油储备体系 日本石油储备始于1972年,当时的储备目标是相当于全国60天的消费量。在经历了第一次石油危机的严重打击以后,日本政府全面推进了民间石油储备建设。1975年,日本政府制定了《石油储备法》,要求所有石油公司和石油进口商按照规定,在政府财政援助下增加基础储备,基础储备量之和要达到全国70~90天的石油消费量。1978年,日本政府又修改了《石油开发公团法》和《石油公团法》,出资设立了日本石油公团,该公团兼有政府职能和国家石油公司性质,具体承担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任务和支援民间企业的石油储备。日本石油公团的大部分资金用于国家储备石油以及促进石油开发技术的研究。民间企业承担储备石油任务必然要增加储备设施投资和日常维持费用,国家有责任帮助其减轻由此所造成的经济负担。为此,石油公团的部分资金就用于支持民间企业从事石油和液化石油气的储备事业。 在石油储备方面,一开始是以民间储备为主,石油公团在融资政策上给予优惠,1978年后则逐步扩大国家储备,相应地减少民间储备,最后使二者稳定在6∶4的比例。为了搞好国家石油储备基地的建设和运作,日本政府在扩大石油储备的过程中,与具有建设储备设施和经营经验的民间石油经销企业合作,20世纪80年代初合资设立了国家石油储备公司,专门从事相关设施的建设和运营。随着国家石油储备的增加,1989年日本政府又修改了《石油储备法》,明确石油储备以国家储备为主,并规定逐步降低民间企业法定的石油储备量。 经过30余年的发展,日本形成了官民一体的石油战略储备制度。与其他国家石油储备不同的是,日本石油储备带有强制性。2003年,日本建成的国家石油储备基地为10个,石油储备设施容量占全国的51%~52%。此外,日本政府还租借民间21个石油储备设施,所储备石油保存在各石油加工厂和销售网点。日本的国家储备全部是原油形式,民间储备中原油和成品油各占一半。迄今为止,在国家石油战略储备项目和民间石油储备补贴方面,日本政府已从国家预算中支出近2万亿日元。为了解决石油储备所需要的巨额资金,日本政府开征了石油税,并设立了石油专用账户,主要用于国家石油储备。日本政府编制了国家石油储备特别预算,作为战略石油储备和液化石油气储备的专项资金使用。目前,日本石油(包括原油和成品油)的战略储备目标为5~6个月的国内消费量,其中,国家石油储备量为全国90天的消费量,民间储备量为全国75天的消费量。根据日本政府最新的统计数字显示,2012年4月,日本的石油储备为8899万桶,可用169天,居世界第一。其中,国家储备4044万桶,可用92天,民间储备4855万桶,可用77天。 在日本能源供应国中,排前十位的是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朗、卡塔尔、科威特、阿曼、印度尼西亚、苏丹、尼日利亚、澳大利亚,日本进口石油的88%来自中东地区。而美国的能源进口中对中东地区的依存度仅为 25%,英国为4%,德国为 7%,法国为 41%,意大利为 36%。对于日本而言,日本的能源消费已基本形成“能源需求高度依赖石油,石油需求高度依赖进口,进口需求高度依赖中东”的畸形结构,可以说,如果没有中东的石油,日本经济将陷入崩溃。但中东地区政治局势的持续动荡不安,随时有可能危及石油出口。并且日本如果要把中东的石油运回本国,须从波斯湾进入印度洋,过马六甲海峡,穿越南海和东海,才能到达日本列岛南端的九州。这条全长 11000 公里的海上运输线,几乎每隔 100 公里就有一艘日本的超级油轮,所以,它又有“日本的生命线”之称。也正因如此,日本政府对维护这条海上生命线,使之免遭国际恐怖主义和海盗的袭击给予极大的关注。 二、 逐步降低石油依赖程度,谋求能源结构多样化发展 两次石油危机严重打击了过度依赖石油的日本经济。石油危机后,日本开始了新一轮的能源结构调整,力求核能、煤炭、天然气和石油的均衡使用,同时鼓励太阳能、地热能、风能等新能源的开发利用,以降低对石油的依赖程度。近20年来,日本政府以发展常规能源为基础,积极推行能源结构多元化,加大对替代能源的投入和开发,实行能源供给、经济发展与环保并举,并动用政府、社会、大学及科研院所的力量,举全国之力推进能源多元化战略,以确保能源供给安全。经过长期努力,日本能源构成多样化的格局已初步形成,石油所占比例有所下降,天然气的需求增加,煤炭略微减少,新能源比重有所提升。 三、 制订“新阳光计划”,大力发展新能源 在新能源开发方面,“阳光计划”起到了重要作用。“阳光计划”最初是1974年提出的新能源技术开发计划,这是日本政府为应付第一次石油危机而制订的应急性计划。此后,日本又分别在1978年和1989年提出了“节能技术开发计划”(又称“月光计划”)和“环境保护技术开发计划”。1993年,日本政府将上述三个计划合并成了规模庞大的“新阳光计划”。“新阳光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在政府领导下,采取政府、企业、大学三者联合的方式,共同攻关,克服能源开发方面的各种难题。“新阳光计划”的主导思想是实现经济增长与能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的平衡。“新阳光计划”的主要研究课题大致可分为七大领域,即再生能源技术、化石燃料应用技术、能源输送与储存技术、系统化技术、基础性节能技术、高效与革新性能源技术、环境技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包括太阳能、风能、波力发电、温差发电、生物能和地热利用技术等,其中最受重视的是太阳能。在研究超高性能太阳能电池方面,日本已经开发了在锗和硅片上形成结晶的高新技术,每平方厘米单晶上的能量转换率分别达到了30.9%和17.9%,居世界领先水平。2009年,日本太阳能发电的总量已达230万千瓦,发电成本降至每千瓦时82日元。 图31日本海上新能源基地 此外,清洁能源技术以及化石燃料应用技术包括燃料电池发电技术、煤炭液化和气化技术。能源输送与储存技术包括研制超导发电机和高性能可再生电池。系统化技术包括利用氢的清洁能源技术和网络系统技术,氢能源利用技术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它包括高效率的氢制造技术、大量运输储存技术、分散储存运输技术及利用技术等,而水能和太阳能等再生能源技术的发展,为制造氢能源提供了可能。基础性节能技术包括催化剂、燃烧和燃烧控制技术。高效与革新性能源技术包括新的天然气储存技术、可燃垃圾的资源化利用技术、超低耗变压器使用材料开发技术、节能型金属粉末回收利用技术、新的电子元件制造工艺及电路设计技术等。这些都为“新阳光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了保证。日本政府每年为该计划拨款570多亿日元,其中约362亿日元用于新能源技术开发。 图32日本北海道太阳能发电基地 日本十分注重节能和环保技术的开发利用,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是日本能源战略的重中之重。为此,日本政府采用法律手段促使企业开发节能、环保技术,提高能源使用效率。日本政府鼓励企业生产节能高效的产品,并通过不断改进技术,力求获得最佳效能比。日本政府在1998年修改后的《节约能源法》中要求企业在保证同等产出的情况下,必须以每年1%的速度递减能源消耗。为兑现1997年《京都议定书》中有关减少温室气体的承诺,日本政府1998年10月制定了《关于推进地球温暖化对策的法律》,并于1999年4月起实施。该法律明确了国家、地方、企业与国民的责任和义务,确定了防止地球温暖化的基本方针,要求企业和地方政府制定具体的目标,CO2排放量大的企业制订削减计划并向社会公布。 据此,日本经团联(日本经济界团体联合会)于1997年6月制订了“经团联环境自主行动计划”,提出了节省1540万吨标煤的能源消耗目标,这相当于国家节能目标的85%。“经团联环境自主行动计划”公布后,不少大企业都把节能作为提高竞争力的战略,纷纷制订并公布了各自的CO2削减计划。如东芝公司宣布到2010年将排放量减至比1990年少25%,松下电工公司则宣布每年减少2%的碳排放。在政府多种措施的鼓励和督促下,日本企业的节能成效显著,电器产品在节能方面取得飞速进展,汽车每百公里油耗不断减少,成了世界公认的节能车。 为提高能源产业的效率,日本政府对国内电力供给系统重新进行全面评价,1997年7月制定了“电力自由化”的方针,以保护环境、引进竞争机制、实现公平竞争为目标,逐步开放电力市场,打破了由几家按地区分布的大电力公司垄断电力市场的局面。采取上述能源对策后,2010年,日本温室效应气体排放增加量减少23.6%,否则,2010年,日本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将比1990年增加20.4%。经过长期的努力,日本政府能源构成多样化的战略已初步形成,从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以来一直到2012年,石油所占的比重从77.4%下降到49.6%、天然气的比重由2%提高到17%、煤炭由20%降低到15%、核能由0.06%提高到23%、地热和太阳能等新能源也由当时的几乎为0提高到了2%。 此外,现在有一种机遇或将帮助日本摆脱两难境地,那就是可燃冰的开发。据日本有关机构测算,日本近海的可燃冰储量相当于日本国内约100年的天然气消耗量,可燃冰因而被日本能源界视为最有前景的新一代能源资源。美国近年来由于经济不景气反而削减了对可燃冰研发的经费投入,而日本政府却始终坚持巨额研发投入,日本开采可燃冰的技术进展迅速引起美国的关注,美国曾提出要与日本结成“能源资源同盟”。纵观太平洋两岸,西边是日本的“可燃冰革命”,东边是美国的“页岩气革命”,日、美两国所谓的“能源资源同盟”如果得到落实,不仅可能为日、美两国的能源安全注入正能量,甚至可能对整个国际能源格局产生重大影响。 四、 实现能源进口渠道多元化,加强海外能源市场开发 日本不仅一次能源高度依赖石油,石油几乎全部依赖进口,而且所进口的石油还高度集中于中东地区。2010年,日本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占全部进口量的75%,大大高于法国的41%、意大利的36%、美国的25%、德国的7%和英国的4%,中东地区蕴藏着世界最丰富的石油资源,已探明储量占世界石油储量的65%,其石油出口占国际石油市场的43%。由于中东地区石油储量丰富且价格相对低廉,因此,中东石油是日本石油进口的优先选择。 然而,中东也是世界上战争频繁、政局动荡的地区。根据两次石油危机的经验,中东地区的任何局势波动都会对日本石油供应产生重大影响。由于日本石油安全供应比其他发达国家受到更大的威胁,因此,在日本政府的能源战略中,中东地区国家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日本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以中东国家为重点的“能源外交”,加强与中东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分别与阿联酋、伊朗等中东国家签订了长期稳定的供给协议,以确保一旦发生石油危机,日本也能以优惠的价格进口稳定数量的石油。 事实上,能源进口过度地集中在中东,对日本能源供给是很不安全的。因此,日本政府一直强调减少对中东的石油依赖程度。为分散风险,减轻中东局势变化对石油进口的影响,保障能源供给安全,日本政府逐步确立了面向全球能源市场的进口多元化战略。实施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分散风险,乃是日本能源战略的一大特点。2003年,为应对美伊紧张局势对石油进口的不利影响,日本最大的石油公司新日本石油公司宣布从中东地区进口的石油总量从原来的80%减少至70%,作为补偿措施,增加了从非洲和其他产油国的进口。新日本石油公司决定减少从中东地区的石油进口量,乃是日本能源战略的一个重要体现。 争取海外油田自主开采权,积极抢占中亚能源市场,建立日本资助开采和销售的固定能源供应基地,是日本政府近年来实现能源进口多元化目标的一项重要举措。20世纪末,日本政府已计划在未来20年内将本国公司海外开采的石油提高到进口总量的30%。在这一方针的指导下,日本政府投资1.64万亿日元设立了石油公团,负责与国外石油公司联合进行石油的勘探和开发,并承担国家战略石油储备任务和支援民间企业的石油储备。与此同时,日本政府还以海外矿产勘查补贴的形式,主要通过海外经济合作基金会等机构向企业提供资助或贷款担保,鼓励其到国外开采石油。目前,日本已在科威特、阿联酋、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拥有12个油田的开采权。 不过,日本在中东谋求能源基地的战略并非顺利。以参与开发中东最大油田——伊朗阿扎德干油田为例,因日本政府过于追随美国要求伊朗取消核计划,2009年7月,伊朗曾宣布取消日本的优先开采权,这是继2000年丧失沙特阿拉伯卡夫卡迪油田开采权之后遭遇的又一挫折。由于参与开发阿扎德干油田事关重大,日本政府经过多方面的努力,付出大量财力、物力才取得了这一油田的开采权。 另外,自苏联解体、中亚国家独立后,里海地区巨大的油气储量使该地区成为世界能源市场的新亮点。据美国能源部提供的报告,里海地区可供开采的石油储量为2000亿桶,占世界储量的16%,相当于“第二个中东”。与中东地区相比,里海地区的政治局势基本稳定,因而成为日本近年来能源进口多元化战略的重点目标。“9·11”事件后,日本一直关注中亚的战略态势和各国在中亚地区的能源竞争,通产省提出“里海石油战略”,希望以能源合作为契机推动与里海沿岸各国的经济合作。在里海能源输出方案中,日本积极参与从土库曼斯坦经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再经中国北部最后到韩国、日本的横跨亚洲大陆的“东线方案”合作项目。同时,日本通过经济外交的手段扩大了在这一地区的影响力。 加强对远东油气资源的争夺是日本能源战略储备多元化的又一主要内容。俄罗斯天然气储量占世界的35%,石油储量占12%,其中大部分集中于远东地区。为扩大石油出口,俄政府于20世纪90年代决定建设远东输油管线。由于这一项目工程浩大,耗资惊人,而日本已从萨哈林地区的油气开发项目中受益,因此,远东输油管线建设方案当初并未引起日本太大关注。但是,自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日本国内爆发核危机,在石油进口依存度再度提高、中东局势动荡加剧了日本对中东石油供给安全担忧的情况下,俄罗斯的远东输油管线建设就引起了日本政府的高度重视。按照计划,如果这条输油管道通向太平洋,则今后俄罗斯每天将对日本出口100万桶石油,相当于目前日本每天消费量的1/5。由此,日本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可望从80%降到60%,这将大大减轻其能源安全供给的风险。 兴建远东石油管线的方案最初由俄罗斯于1994年提出,经过数年的研究论证,在通往中国的“安大线”(由俄东西伯利亚地区的安加尔斯克到中国大庆)和通往俄远东港口城市纳霍德卡的“安纳线”(安加尔斯克到纳霍德卡)两种方案中,俄政府倾向于选择前者。2001年9月,中、俄两国总理在圣彼得堡正式签署了相关协议。按计划,该项目于2003年年底动工,2005年投入运营。初始阶段俄每年将向中国出口原油2000万吨,2010年后每年将输出3000万吨。但是,自2011年日本积极参与俄远东石油管线建设以来,就形成了与中国争夺远东油气资源的态势。 对日本来说,一方面,与中东石油相比,就近从俄罗斯进口石油既能提高石油运输的安全性,又能大幅度降低运输成本。另一方面,日本也不甘坐视中国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在东亚乃至世界发挥了越来越大的作用,日渐成为日本独霸东亚的竞争对手。因此,日本政府极力促成“安纳线”,拼命阻止“安大线”,其目的并非仅仅是为了抢占资源,而是为了遏制中国在东亚地区的政治和经济影响,以最大限度地确保日本在东亚的现有地位和既得利益。 第二节日本能源战略的调整〖*4/5〗一、 一次能源战略的调整目前,新能源开发虽然正在世界各国普遍开展,但至少在今后的几十年内,石油、天然气仍是确保经济发展最重要的战略物资,仍将在世界经济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离开石油而生存。正因为如此,日本能源战略对石油资源空前重视。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日本是否应该进口石油,而在于如何避免进口所造成的脆弱性、如何使石油进口保持稳定。 未来日本政府石油战略在确保石油供给方面的既定思路是继续加强石油外交,巩固与石油生产国的关系,争取自主开采,建立本国石油基地。 如前所述,中东产油国一直是日本石油进口的主要来源,在可预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