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面 1----------------------- 《汉报》(1896—1900)馆主 宗方小太郎的间谍生涯及其“中国经营论” 阳美燕 日本在甲午战争中大败中国之后,乘势于1896 年2 月接管了汉口 英商《汉报》(1893—1896 ),将之转由日本浪人宗方小太郎主持,直至 1 1900 年9 月闭馆。这家仅存续4 年多的日本在华首家政论报纸,开启 了此后日本在中国长达半个世纪之久的侵华舆论史。从这个意义上来说, 宗方小太郎不啻为日本在华报业的“先驱”。 笔者曾撰文阐述这位报业 “先驱”作为当时日本在华最大间谍机 构——汉口乐善堂骨干成员的特殊身份,及其为成功接管该报所立下的 1 宗方小太郎早在甲午战争之前就开始为 “于上海、汉口等要地设二、三机关报纸”以“安插 各种势力”,汲汲以求,多方奔走。有关详情参阅阳美燕:《日本在华第一家舆论机关〈汉报〉 (1896—1900 )的诞生背景及其编辑方针探析》,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 ), 138~139 页。 第一编? 日本帝国与在华宣传机构 3 [XJOEE ". ----------------------- 页面 2----------------------- 1 “汗马功劳”。 出于对揭开这位神秘报业 “先驱”真实面貌的持续兴趣, 笔者近年又陆续搜集到相关资料,尤其是找到宗方小太郎在汉口乐善堂 时期和甲午战争前后的部分日记与报告类资料,它们分别记录了宗方在 华 “开疆拓土”的谍报生涯早期和 “建功立业”的谍报生涯高峰期之轨 迹。下文便是力图从这些资料的“蛛丝马迹”中挖掘宗方长期隐秘的间 谍生涯及其被日本当局高度重视的“中国经营论”。 从入学东洋学馆到开辟汉口乐善堂北方据点 宗方最初是由日本政客佐佐友房带到中国并从此踏入谍报界的。 1884 年,20 岁的宗方小太郎随视察中法战争的佐佐友房第一次来到中 国,在后者的推介下,入住上海乐善堂药店,并随即进入东洋学馆学 习。东洋学馆恰恰是由佐佐友房等日本在野政客纠合日本右翼团体之滥 觞——玄洋社的骨干分子在该年所办,其办学方针为培养训练能 “颠覆” 中国清政府之人才,亲自来沪督办的玄洋社头目平冈浩太郎就曾公然宣 2 称:“清国政府已经极端腐败,将其颠覆,有吾辈七人足矣。” 回溯后来 成为日本在华间谍首脑的宗方小太郎的谍报生涯,可以发现,仅存续一 年多的东洋学馆作为青年宗方接受间谍训练的启蒙学校,其 “因为腐败, 所以颠覆”的侵略逻辑对他日后长期从事对华谍报活动有着不可磨灭的 启迪开化作用。 在该馆求学期间,宗方薙发易装、扮成中国人 “游历”北中国九省, 1 阳美燕:《日本在华第一家舆论机关〈汉报〉(1896—1900 )的诞生背景及其编辑方针探析》, 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 ),135~140 页。 2 王振坤、张颖:《日特祸华史——日本帝国主义侵华谋略谍报活动史实》(第一卷),50 页,北京, 群众出版社,1987。 4 北大新闻史论青年论衡 [XJOEE ". ----------------------- 页面 3----------------------- 1 并写成长篇调查报告,获得日本高层关注。 由此,宗方开始了他在中 国的实地侦察历程。 2 1887 年6 月,已加入日本在华谍报据点汉口乐善堂的宗方 欲以学 生的“合法”身份再度考察中国北部,乃通过日本公使向清政府总理衙 门申请发给游历护照,总理衙门就此致李鸿章的咨文写道: 光绪十三年五月十六日准日本署公使 山函称:“本国学生宗方小太 郎禀称,拟于本月初十日,即中历二十日出都,经通州、三河、蓟州、玉田、 永平、临渝、宁远、锦州、奉天、辽阳等处抵九连城,取道大姑[孤]山、 金州、旅顺、复州、盖平、海城出牛庄,由水路回天津,日程约三个月。 函请发给护照,沿途放行。”等因前来。除由本衙门缮就护照,札行顺 天府盖印发给收执外,相应咨行贵大臣查照,于该学生过境时,饬属照 3 条约保护,并将入境、出境日期咨复本衙门备查可也。 宗方此次申请游历的重点是北渤海湾沿岸的战略要地,并获得清政 府的保护,得以堂而皇之地刺探军事情报,最后回到湖北汉口,历时八 4 个月。惯于记录的宗方将沿途所见记为《北支那漫游记》。 可见,宗方来到中国的头三年便把侦察的重心放在北方,两度“旅行” 考察华北、东北各省。如果把他的第一次 “旅行”看作是在东洋学馆 的一次自觉 “实习”,那么第二次 “旅行”的组织背景、战略目标和侦 察意图则更加明确。这一组织背景就是汉口乐善堂。其时,已加入汉口 乐善堂的宗方自告奋勇北上拓展北京支部。不过,直到1888 年初夏的 1 雪儿简思:《宗方小太郎:洞察中国的日本间谍》,载《先锋国家历史》,2008 (8 )。 2 阳美燕:《日本在华第一家舆论机关〈汉报〉(1896—1900 )的诞生背景及其编辑方针探析》, 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 ),136~139 页。 3 转引自戚其章:《甲午战争前日谍在华活动述论》,载《晋阳学刊》,1987 (4 ),78 页。 4 [日]大里浩秋:《关于上海历史研究所所藏宗方太郎资料》,载《近代中国》(第十八辑), 2007 ,469 页。 第一编? 日本帝国与在华宣传机构 5 [XJOEE ". ----------------------- 页面 4----------------------- “汉口会议”,汉口乐善堂总负责荒尾精才作出设立北京支部的正式决定 1 和行动方案。宗方与荒尾精都擅于未雨绸缪,他的第二次 “旅行”无 疑是为北京支部的开辟打前站的。但北京支部的开辟却经历了曲折。 荒尾精在1888 年6 月正式决定设立北京支部时,他让北京支部的 干部先住在天津,成立天津支部,为此,他给宗方写下亲笔信,作出如 下指示: 此次遽置该部之目的,在于无论遇到任何时势之变迁,得以及早洞 2 察其机于未显之先,以使我党不失其机也。 此信并附有《设置天津干部之目的》,规定天津支部之管辖区域为 直隶、山东、山西、辽东,并确定侦察工作的“五大目的”为: 第一,探究朝野人物以及马贼和白莲教等的踪迹,掌握其实情,以 求如何善收其心及他日能为我用之方法;第二,细查豪族之系统,同时 访求他日足为妨害之朝野人物,并研究除去彼等之方法;第三,侦察兵器、 弹药、粮饷、银钱等各种水陆军务上必要之器材物料;第四,侦探中国 3 对内对外各种处置和计划;第五,侦探外国对中国之政策和计划。 在此,荒尾精向宗方明确了这次北上开辟侦探据点——北京支部和 天津支部的战略意图与目标、侦察对象与内容,强调要在京畿之地 “及 早洞察其机于未显之先”,也即“汉口会议”所提出的行动方针之一—— “探察北京宫廷的人物行动,视察中央的政策,实地调查关外的满洲 形势。”4 1 中下正治:《新聞にみる日中関係史: 中国の日本人経営紙》,66 页,日本,研文出版社, 2000。 2 转引自戚其章:《甲午战争前日谍在华活动述论》,载《晋阳学刊》,1987 (4 ),80 页。 3 转引自戚其章:《甲午战争前日谍在华活动述论》,载《晋阳学刊》,1987 (4 ),80 页。 4 中下正治:《新聞にみる日中関係史: 中国の日本人経営紙》,66 页,日本,研文出版社, 2000。 6 北大新闻史论青年论衡 [XJOEE ". ----------------------- 页面 5----------------------- 宗方在其日记(1888 年)中记录了这一侦探直隶、山东、山西、 辽东的“北部四省经略”计划的部署、实施经过及其波折。现摘其所要 如下: (六月) 十二日 午前九时(按:自沪)抵汉口上岸。抵乐善堂,下午会荒 尾君。以直隶、山东、山西、辽东之经略事嘱予。予问难协议,决移时 清历七月下旬赴天津。 十四日 此日作北部四省经略之计划。 二十六日 抵(按:上海)乐善堂访岸田吟香,面交自汉口受托之 洋银二百元,商量于天津开设新店诸事,订约而归。 (八月) 二十一日 晨(按:自日本)抵(上海)乐善堂访岸田吟香,以赴 北京事与之商量。1 宗方还记述了乐善堂内部成员之间对这一计划之核心——开辟北京 支部的重大分歧,以及他个人的态度与处置: (九月) (按:甫抵天津) 十五日 佐野氏突变以往持论,疑我事业之前途,断赴北京之念。 予喋喋,终不可转圜之。一夕之间,志向忽变,予不知其果为大丈夫之 所为否。 他鄙视同事佐野 “断赴北京之念”的“志向忽变”,而以果敢快速 的行动,在抵津短短一个半月的时间内就促成了天津新店的开张:拜访 1 大里浩秋前引文之。下述所引宗方日记如无标明,皆来自该文。“明治21 年宗方的日记”, 引自[日]大里浩秋:《关于上海历史研究所所藏宗方太郎资料》,载《近代中国》(第十八 辑),2007 ,469 页。 第一编? 日本帝国与在华宣传机构 7 [XJOEE ". ----------------------- 页面 6----------------------- 日本驻津公使、结识乔姓清人并获允借此人名义开药铺(实为天津支部 据点)、觅得两处空房作为药铺场所、新聘药铺伙计和厨子各一名、开 店之申请获得当地官府批准、裱糊店内、设宴开店。同年11 月1 日开 店之日,他在日记中颇为欣慰地写道:“予自入燕以来,所费一月,始 见此结果。” 可见,在宗方的强力坚持下,“天津新店”(即天津支部)还算顺利 开张。 但是,相关分歧并没有随之消除,相反,在紧随其后的“北京开店” 行动中,“闭店”之声一度更加强烈,北京支部计划面临夭折的危机: (十一月) 五日 领事馆送来汉口荒尾氏及上海山内氏之函。山内氏告以因岸 田翁断北京开店之念,故应速闭店归沪。其迂阔轻率甚不得我意。 六日 是日作致山内氏之回函,信中痛驳其妄。且寄书汉口荒尾氏 一封,告以上海(山内氏)书信之意。 七日 是日自上海乐善堂山内氏信二封至,遽告以立止闭店,且以 医药数十种送至。上海同仁变燕京闭店之议,再立维持之说,如此盖接 予上月二十三日之书函,知我方已万事俱备矣。 十八日 下午抵公馆途中,恰逢(递电报者)持汉口之电报来送 予。??读罢电文,知乃赞成维持北京店之意。 由上述日记可知,先前由宗方提出、后来由荒尾精作出决定、最后 由宗方负责实施的北京支部计划,在执行过程中遭到了包括乐善堂老板 岸田吟香在内的不少乐善堂 “同仁”的异议和阻碍,这令宗方极为不满, 他一面 “痛驳其妄”,一面果断地继续执行其 “万事俱备”的开店计划, 终于获得大家 “赞成维持北京店之意”,北京支部最终得以开设,宗方 本人担任该支部支部长。宗方也因此取号 “北平”,自抒胸臆。在后来 8 北大新闻史论青年论衡 [XJOEE ". ----------------------- 页面 7----------------------- 接管的《汉报》上,他不时以“宗北平”之名发表论说,诱导舆论。 宗方对开设北京支部的极力坚持及其在这个问题上的最终发言权, 显然是基于他在前两度北中国“旅行”中所用心积累起来的侦探资料 与形势判断。而他这一力排众议的坚持,使汉口乐善堂的谍报网络得以 延伸到渤海湾沿岸和京津一带,以使清廷政治中枢的动向“无所遁形”。 日后甲午战争期间,宗方能够被日本海军军令部委以重任,成功获取渤 海湾沿岸中国北洋海军基地的关键军事情报,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这次 “北京支部”战略和 “北部四省经略”计划的长效所显,此亦反映出宗 方非同一般的谍报眼光和实际行动派的非凡才干。 日清贸易研究所时期的重要角色与转折 汉口乐善堂野心勃勃的“经略”计划,虽然有一批以宗方为代表的 浪人骨干分子的支持,但由于在日本国内得不到有力政客的共鸣、经费 短绌、人员力量薄弱等原因,其活动终究受到很大的限制,宗方小太郎 1 及其同事的抱负难以顺利实现。同时,随着他们在中国各地调查的深入, 荒尾精和宗方认识到,仅靠少数 “同志”的谍报活动是无法实现其在 中国的扩张战略的。于是,他们转而开始筹划 “振兴中日贸易”、培养 人员的更大扩张计划——先在上海设立日清贸易商会,附设日清贸易研 究所;再设分会于中国各通商口岸;然后进一步设立亚洲贸易商会,并 1 中国台湾学者黄福庆分析认为,当时日本维新初成,经济不景气,对于中国问题不能达成统 一的策略,在这种处境下,汉口乐善堂难以得到军方的经济支援;同时,汉口乐善堂人士在 本国未成熟的经济体制背景下,采用携带物品沿途贩卖的落伍方式筹措资金,自然成效不佳。 参见黄福庆:《甲午战前日本在华的谍报机构——论汉口乐善堂与上海日清贸易研究所》,载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三期,1984 (6 ),322~323 页。 第一编? 日本帝国与在华宣传机构 9 [XJOEE ". ----------------------- 页面 8----------------------- 在亚洲各国设立分会,最终取代东印度公司,把亚洲的商权抢夺到日本 手里。1 荒尾精这个恨不得一口吞下中国和亚洲商权的庞大计划,最终只是 在宗方的帮助下,于1890 年在上海创办了日清贸易研究所。有学者分析, 从日清贸易研究所的主要班底、课程设置、活动措施、军事色彩、意识 形态等来看,它实际上是继承汉口乐善堂所走路线而设立的,其调查与 2 研究活动,离不开汉口乐善堂的范畴 ,其结果是培养了一批少壮派间谍, 在甲午战争中,该研究所的毕业生大多从军担任了翻译或军事侦探,便 是明证。 由于资料所限,目前还无法梳理宗方在这个为培养 “凌驾东洋,睥 3 睨欧美,振兴东西洋商权”的人才而设 的研究所的具体 “贡献”,但从 其同时担任该所干事和学生监督的重要职务来看,他在其中扮演着重要 角色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也就是说,无论是在汉口乐善堂时期,还是 由汉口乐善堂蜕变而来的日清贸易研究所时期,宗方都是核心干将。 值得注意的是,从创办日清贸易研究所的1890 年起,宗方便开始 接受日本海军军令部的嘱托,此后便一直与军令部保持频繁而密切的联 4 系,定期领取军令部的津贴,为日本军方的“大陆经略”事业兢兢业业。 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清贸易研究所时期,是宗方小太郎与日本军方紧 密合作的开端,从此,宗方的谍报活动有了更为明确的军事目标和战略 1 黄福庆:《甲午战前日本在华的谍报机构——论汉口乐善堂与上海日清贸易研究所》,载《“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三期,1984 (6 ),325~326 页。 2 黄福庆:《甲午战前日本在华的谍报机构——论汉口乐善堂与上海日清贸易研究所》,载《“中 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十三期,1984 (6 ),327 页。 3 这一办所目的是荒尾精在招收学生的开学典礼致辞中所言。参见黄福庆:《甲午战前日本在 华的谍报机构——论汉口乐善堂与上海日清贸易研究所》,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集刊》第十三期,1984 (6 ),330~331 页。 4 冯正宝:《辛亥革命时期的宗方小太郎》,载《近代史研究》,1986 (2 ),124~125 页。 10 北大新闻史论青年论衡 [XJOEE ". ----------------------- 页面 9----------------------- 意图。 另外,不可忽视的是,上海日清贸易研究所的挫败一度激发宗方重 新回到汉口以谋求另一番天地。 1893 年1 月,他辞去日清贸易研究所职务,回到日本筹办两件事: 一是筹钱让渡汉口的“字林报馆”《汉报》;二是 “在汉口设定一个取代 1 ‘乐善堂’的机构”,但又似乎未能理清其中的头绪: (同年)八月上旬,回到故乡的宗方说服同属汉口组的同志绪方 二三,在汉口“乐善堂”旧址设立总店,并设分店于熊本,从而达成了 “东肥洋行”的成立。 但是,他觉得自己的目标终究是经营报社,当时,在写给中西正树 和石川伍一的信中说,自己将为“日清贸易研究所”的熊本县学生在熊 本县筹集1 万日元,在汉口开一家小店,不希望与商业有直接关系。其 意可见。而买卖则完全交给绪方处理。 在这之后,宗方在上海和汉口之间不断地往复,为东肥洋行的事情 2 能够上轨道而奔波。 所谓“在汉口设定一个取代‘乐善堂’的机构”,即设立“东肥洋行”。 当时,宗方回到当年的老据点汉口,试图在此重建一个类似于日清贸易 研究所的商业机构——东肥洋行,一来是念念不忘早已解散的汉口乐善 3 堂的“事业蓝图”;二来是对刚解散的日清贸易研究所有所善后。为此, 1 中下正治:《新聞にみる日中関係史: 中国の日本人経営紙》,70 页,日本,研文出版社, 2000。 2 中下正治:《新聞にみる日中関係史: 中国の日本人経営紙》,71 页,日本,研文出版社, 2000。 3 关于汉口乐善堂的谍报 “事业”野心,参阅阳美燕:《日本在华第一家舆论机关〈汉报〉 (1896—1900 )的诞生背景及其编辑方针探析》,载《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 (6 ), 138、140 页。 第一编? 日本帝国与在华宣传机构 11 [XJOEE ". ----------------------- 页面 10----------------------- 他 “在上海和汉口之间不断地往复,为东肥洋行的事情能够上轨道而奔 波”,这表明他曾对此事十分用心。但也许是由于 “他觉得自己的目标 终究是经营报社”“不希望与商业有直接关系”之故,从目前所获资料 来看,东肥洋行 “上轨道”之事终究未能如经营《汉报》之事那样得以 后续。 甲午战争中“以身许国”的谍报“奇功” 前面提到,从1890 年起宗方便开始接受日本海军军令部的津贴, 为之搜集情报。而至甲午战争前夕,日本对华扩军备战的工作已基本就 1 绪,陆海军为了发动侵华战争而加紧了对战略要地的侦探工作。这更 是宗方大展拳脚的机会。事实上,原本回国筹钱以在汉口接管《汉报》 的宗方,在甲午战争前夕中断了这一办报计划,而接受海军部指令,专 心从事战前军事情报工作,冒死潜入中国北洋海军基地威海卫进行侦察, 为日本大败清军立下 “奇功”。宗方因此获得明治天皇的亲自接见和温 语嘉奖,这一罕见 “殊荣”一时传为日本谍报界的“美谈”。 目前有关文献对宗方的这一段谍报 “奇功”都有所提及,但缺乏具 体记录。下文主要根据宗方本人在甲午战争前夕与战时的日记及其密致 上司的机密文件,梳理他在威海卫北洋舰队基地的谍报行踪。 1 上海、天津、北京、烟台等地都是当时的谍报重地。日本驻华海陆军武官不仅负有搜集中国 军事情报的任务,还要负责联络情报。如驻上海武官负责侦探长江流域的军情。日本驻中国 公使馆的陆军少佐神尾光臣、海军少佐井上敏夫等不在北京,而是长驻天津领事馆侦探北洋 海军的情报。参见史常伟《从 “天佑侠团”到 “乐善堂分店”——日本在甲午战争前的间谍 活动》,载《环球军事》,2006 (7 )。 12 北大新闻史论青年论衡 [XJOEE ". ----------------------- 页面 11----------------------- (一)战前 1 在甲午战争爆发前夕,宗方已与日本军方保持密切的直接联系: (一八九四年)(一月)(在上海) 二日 上午东京岛崎来信,送来一月至四月酒资一百元。 五日 至汇丰银行领取东京岛崎汇来之银一百元。??复函别府真 吉、西村中一、岛崎好忠三人。 二十日 七时至邮政局寄出岛崎好忠关于韶州变乱及台湾兵备之报 告,并送出《上海周报》一页。 二十六日 本日致函东京岛崎好忠,发出关于韶州变乱之第二次报 告(五号)。 (二月) 十日(在上海)发出至东京岛崎好忠报告(第六号、中俄密约)。 二十五日(在汉口)下午致函岛崎好忠(关于韶州,第七号报告)。 (三月)(在汉口) 十二日 本日帝国军舰赤城号来汉。 十三日 顾小船至停泊于租界前之军舰赤城号,面会舰长出羽君。 十四日 又致函东京岛崎好忠(第八号,关于制造军备)。 十六日 完成赤城号舰长出羽君委托撰写之对长江水师进行调查之 报告。 (五月) 一日 托楠内带去致上海藤崎、大隈及岛崎好忠(关于湖北军备、 辅仁社及漫游湖南等事,第九号)之函,又致天津中西、芝罘白须、北 京中岛等人之函,托小林北游之便带去。 · 1 《宗方小太郎日记》,选自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 中日战争》(第六册), 北京,中华书局,1998。 第一编? 日本帝国与在华宣传机构 13 [XJOEE ". ----------------------- 页面 12----------------------- 可见,至少早在1894 年初,宗方就已直接受令于日本海军部谍报 最高机关负责人——日本海军军令部第二局长岛崎好忠大佐,从他那里 定期领取津贴,不断向他汇报有关中国社会变乱、革命组织、军备制造、 外交动态等实时情报。同时,还随时与前来之日本军方的各色人物取得 联系并即时交付对方所需情报资料(如长江水师的调查报告)。 这种得心应手的战前情报工作状态因同年6 月26 日岛崎的一封电 报而打破,当天,宗方在 “宴饮时收到岛崎发来之电报,命予迅即从汉 1 口赴芝罘,与井上会面云云。盖由于朝鲜形势紧迫故也”。井上即长驻 天津负责侦察北洋舰队行踪的日本驻华武官、海军少佐井上敏夫,岛崎 命宗方赴烟台接受井上的指令。其时,日本正在朝鲜挑起衅端,以寻找 借口对中国发动战争,东北亚陷入紧张局势。宗方在日记中称 “中日两 国之危机愈益迫近,决裂在于旦夕”。 在这个关键时刻接此重任,宗方当即赴烟台,只身潜入威海北洋舰 队基地进行侦察: (七月) 七日 余明日将秘密赴威海卫军港侦探敌情,欲携带一中国人随行。 皆以此行危险,无人应者。余即决定单身前往。脱去整洁服装,改着粗 布衣服,萧然一野人也。??夜恶寒头痛,不能起坐。 八日 清晨整装后自领事馆出发,抱病登程。至南威海军港,拟冒 万险以窥察敌军之动静。 这是第一次侦察行动:自7 月8 日至21 日,他乔装打扮、“拟冒万 险”,“抱病登程”,虽 “疲劳特甚”,仍亲自“夜登城楼,眺望港内形势 及灯台点火”,“清晨登东门,视察港内”,又 “派去威海之侦查员”侦 · 1 《宗方小太郎日记》,载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 中日战争》(第六册), 北京,中华书局,1998。以下引文如无特别注明,则皆引自《宗方小太郎日记》。 14 北大新闻史论青年论衡 [XJOEE ". ----------------------- 页面 13----------------------- 探到碇泊于该港之中国军舰数目、装备、行止等详细军情,然后返回烟 台将侦察资料 “致函上海田锅、津川、桂,报告北京之动静”。 接着他又于7 月22 日从烟台出发再赴威海,对北洋舰队进行第二 次侦察,在24 日“清晨抵达威海,查点港内之军舰,侦察西炮台,勘 1 查百尺崖地方后,立即返回,行四十二里至芦岛口投宿”。然后赶赴天津, 参加 “天津会议”(关于会议详情容后再述)。 (二)战时 7 月25 日,日本不宣而战,袭击北洋战舰济远、广乙号,击沉清 军运兵船高升号。至此日本终于引爆了蓄谋已久的大规模侵华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 随即,7 月28 日,日本的一些重要间谍在天津紧急聚会,傍晚,甫 抵天津的宗方马不停蹄:“会晤石川伍一、堤、山田、林(堤为泷川海 军大尉,山田、林为陆军)等。夜,与堤、石川二君共访神尾陆军少佐, 有所商议。(夜间与石川、钟崎畅谈,一时半就寝)夜,又与石川伍一 2 至三井,访吴永寿。”是夜,他们制订了中日断交、日侨撤离中国后的 潜伏方案,其中特别决定由宗方留在烟台接替将撤离回国的井上敏夫所 3 负责的北洋舰队情报的收集和汇总工作。这显然是日本间谍密切配合 日本政府和军方、谋 “里应外合”之策的重大谍战行动。次日,肩负重 4 任的宗方携谍报经费银五佰元坐火车头等座赴烟台。8 月4 日,他在日 · 1 《宗方小太郎日记》,载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 中日战争》(第六册),北京, 中华书局,1998。 · 2 《宗方小太郎日记》,载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 中日战争》(第六册),北京, 中华书局,1998。 3 雪儿简思:《宗方小太郎:洞察中国的日本间谍》,载《先锋国家历史》,2008 (8 ),83 页。 · 4 《宗方小太郎日记》,载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 中日战争》(第六册),北京, 中华书局,1998。 第一编? 日本帝国与在华宣传机构 15 [XJOEE ". ----------------------- 页面 14----------------------- 记里记录了在烟台与井上的交接情形: 帝国国民而居留于地者仅予一人而已。致函上海田锅,报告予滞留 烟台之事。上午与井上少佐交代完毕,予即继续其事务。??本日领取 侦察费五百六十元。1 交接完毕,宗方领取大笔侦察费,冒着万险,独守烟台,“报告北 洋之动静”,成为甲午战争前线 “孤绝”的间谍首脑。身临此情此境, 他在日记里罕有地抒发道: 予既以身许军国,心中已预先筹划三策,盖免临时惊慌也。于是即 整理机密文件,整顿衣履,以备不虞;一面又准备新衣,一旦为彼所捕, 盛装赴官府,有所从容辩解也。万一不能以事理争,六尺形骸将一笑赴 狼虎,泰然安命,示彼等以神州男儿之面目。平生之学问此时始放其真 2 光辉也。 “预先筹划三策”,“以身许军国”,“一笑赴狼虎”,可谓宗方谍战心 性的自我写照。而所谓 “机密文件”,乃是他向驻守上海的日本海军中 将衔任联合舰队司令官伊东佑亨发出的“第十一号报告”,在该报告中 他提出了“突入”和 “诱出”的海战战术:“今日之急务,为以我之舰 队突入渤海海口,以试北洋舰队之勇怯……应将其诱出海面,一决雌雄”, 为此,他鼓气道:“根据鄙见,我日本人多数对中国过于重视,徒然在兵器、 军舰、财力、兵数等之统计比较上断定胜败,而不知在精神上早已制其 3 全胜矣。”后来伊东佑亨果然指挥日军突袭威海卫,威海卫海军基地陷 · 1 《宗方小太郎日记》,载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 中日战争》(第六册),北京, 中华书局,1998。 · 2 《宗方小太郎日记》,载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 中日战争》(第六册),北京, 中华书局,1998。 · 3 《宗方第十一号报告》,载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 中日战争》(第六册),北京, 中华书局,1998。 16 北大新闻史论青年论衡 [XJOEE ". ----------------------- 页面 15----------------------- 落,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不能说没有宗方这种刺激和诱导的成分。 据宗方的日记,继前述第十一号报告之后,8 月10 日—17 日间, 他相继送出致伊东关于威海、旅顺形势的第十二号至第十五号报告,也 就是说几乎每隔两三天就送出一份军事情报。此等情形在他在致上司的 一份报告中有所记录道: 此后(按:指中日宣战后)予即潜伏于芝罘,改变服装、姓名,称 为宗玉山、宗鹏举或郑如霖等;向威海、天津、旅顺、胶州等地进行侦察, 屡次出入于生死之间。报告此间敌国军情,每次均经上海友人之手转至 本国。1 尽管如此隐秘,但不久(26 日)宗方即被告知 “予之第十二号密 函及第十五号函落于中国官府之手”,中国官府 “物色予甚急”,就是说 他的间谍身份已暴露,中国官府正在四处通缉他。为安全起见,伊东令 他 “速归”,他乃于29 日乘船返沪,躲过了清军的搜捕。值得注意的是, 他在抵沪后的日记中写道 “本日海军军令部通告任予为海军书记,任用 令已发下云”。可见,在甲午战争期间,宗方被正式任命海军职务,而 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海军军事间谍。 随后(9 月11 日),宗方接到海军军令部电报,“命予火速赴广岛大 本营”。 10 月4 日,从烟台逃脱中国官府搜捕至上海然后赶赴日本广岛战 时大本营的宗方,受到了明治天皇的接见。他在当天的日记里记录了这 一日本谍报史上的“光荣”: 十一时半在角田海军大佐引导下至大本营御殿前庭,以在中国时曾 穿着之服装拜谒天皇陛下。角田大佐具奏予之姓名、略历,陛下一一颔 · 1 《宗方小太郎日记》,载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 中日战争》(第六册),北京, 中华书局,1998。 第一编? 日本帝国与在华宣传机构 17 [XJOEE ". ----------------------- 页面 16----------------------- 首,龙颜殊为喜悦。 1 他激动地写道:“区区微功竟达叡闻,以一介草莽之躯,值此军事 倥偬之际,得荷拜谒万乘之尊之光荣,实不胜感泣之至。”而其时日军 已将清军逼至平壤,正值 “军事倥偬之际”。 这样,在甲午战争中,“以身许国”“屡次出入于生死之间”的宗方 达到了令其同道仰慕的谍战功业顶峰。 谍报“功臣”的“中国经营论” 日本外务省赞宗方 “抱夙志于支那,壮年之交,赴当地,以来专心 努力于该国习俗国情之研究,其间,或谍报事务,或国情介绍,等等, 2 苦心努力于帝国势力之扩张”,可谓对宗方的谍报生涯作了一个简洁的 概括。其所言“谍报事务”由上文可见一斑。而其所谓“国情介绍”与“习 俗国情之研究”,则在宗方于甲午战争期间向日本当局所呈两文——《中 国大势之倾向》和《对华迩言》有充分体现,它们集中阐述了这位日本 谍报 “功臣”的“中国经营论”。下面详论之。 《中国大势之倾向》“起稿”于甲午战争前夕的1893 年,“再写”于 中国连战连败的1894 年10 月(按:写作时间据作者附记),意在向日 3 本当局陈述 “鄙人对中国大势倾向之卑见”。 在开篇,作者先是抛出了“世人之论”:中国有着 “无能与之比肩 · 1 《宗方小太郎日记》,载戚其章主编:《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续编 中日战争》(第六册),北京, 中华书局,1998。 2 中下正治:《新聞にみる日中関係史: 中国の日本人経営紙》,70 页,日本,研文出版社, 2000。 3 以下引言如无标注则皆出自《宗方小太郎日记》之《中国大势之倾向》一文。 18 北大新闻史论青年论衡 [XJOEE ". ----------------------- 页面 17----------------------- 者”的“人民之财富与地下之财源”,似将 “成为世界最大强国”,接着 马上加以驳斥,称 “此仅系形式上之观察,见其形而下未见其形而上者 也”,他指出,今日之中国实际上 “犹如老屋废厦加以粉饰,壮其观瞻, 外形虽美,但……指顾之间即将颠覆”。接着,宗方断定,中国“早则 十年,迟则三十年,必将支离破碎呈现一大变化”,甚至直接说 “今日 之政府已完全立于绝望之地”,即清政府即将灭亡。这是宗方对中国“大 势”的基本论断。 宗方从官民矛盾和满汉矛盾两个层面阐释这一论断。官民矛盾源自 不可救药的官吏腐败:“上至庙堂大臣,下至地方小吏,皆以利己营私 为事,朝野滔滔,相习成风”,黎民百姓则只能任其鱼肉,“彼愚蠢之黎 民为地方污吏所鱼肉,亦无所诉其冤曲”,而政府对民心之向背甚不留 意,导致 “上情不能下达,下情不能上达,中间壅塞不通”;宗方还指 出,不仅是官场腐败,中国建国之基础——德教之腐败亦 “无有甚于今 日者”,如今 “中国人之脑中无天下国家,无公义之心”,朝廷却依然不 思革新不除弊政,只知 “恬然粉饰太平”。总之,整个国家 “元气萎靡”, “人心腐败”达到极点。在宗方看来,中国现在 “人心离叛,厌恶朝廷”, 以致 “草泽之豪杰皆举足而望天下之变”。意即民众揭竿而起之时不远, 清朝覆亡之日将至。 满汉矛盾是官民矛盾的延伸和发展。宗方一言道出了这种利害关 系:“目今背叛朝廷者多为人民饱尝弊政之余而开始种族竞争者也”。他 以鲜明的种族论调解析中国的朝廷更替线索:“征之该国历史,自古以 来凡由异族起而夺天下者,常于人种之竞争中被夺回”;又以强烈的进 化论观断言今日满洲 “已被汉人灭亡”的宿命,其论据是,“汉人移居 之势已无法遏止,满洲之全部殆已充满汉人”,“在卧榻之下养成仇雠”, 而满洲旗兵子弟已软弱惰废,老臣宿将 “亦渐不敢镇祸端”。他预言道, 第一编? 日本帝国与在华宣传机构 19 [XJOEE ". ----------------------- 页面 18----------------------- 至此时机,“愤惋不平之气一时爆发,风云卷地而起,挥戈逐鹿中原者 所在蜂起”,提请日本当局千万不要错过这一掌握 “亚细亚大局”的大 好时机,他说:“唯此一时机最有可观,亦最为有利。有志于亚细亚大 局者岂能于此间无所作为乎哉!”在文末,他不忘再次点醒 “为神州两 方欲理藩篱者,对此不可不有所深思也”。 从该文可以看出,长年薙发易装侦探足迹遍及中国各地的“资深” 间谍宗方小太郎,对中国“习俗国情”的了解和掌握十分深刻,尤其是 对中国官场腐败乱象的揭示可以说是一针见血,对中国朝野各派势力的 关系剖析十分在理,其 “早则十年,迟则三十年”的精准预言更是令人 后怕。同时,不难看出,这个已把中国“看透”的间谍首脑所秉持的正 是他早年在东洋学馆所浸染的“因为腐败,所以颠覆”的侵略逻辑,基 于这一逻辑,他敦促日本当局赶紧抓住时机、找准机会、采取行动、入 侵中国。日本政府发动的中日甲午战争,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正是一批像 宗方小太郎这样的“中国通”们积极配合、刺激诱导的结果。 《对华迩言》写于1895 年1 月,其时中国败局早定,正向日本但求 速和,美、英、德、法、俄等列强则纷纷借口“居间调停”染指中国, 战胜的日本正面临如何善后的问题。“海军书记”宗方以这篇文章“及时” 向日本政府提出关于 “收拾战局”的思路和方案。 1 首先,他分析了“中日两国感情之冲突”现状 ,为后文提出的“中 国经营方略”定下基调。他称 “中日两国之反目相持已久”,原因是 “彼 妄自尊大,视我如门下之士;我则昂然自持,视彼如旧家败屋”,怪责 中国历来妄自尊大,“不明日本之真相”,对日本 “轻侮指笑”。然后他 又特别指出近年来的中国对日态度:“十余年来,中国嫉视我之强盛, 1 以下引言如无标注则皆出自《宗方小太郎日记》之《对华迩言》一文。 20 北大新闻史论青年论衡 [XJOEE ". ----------------------- 页面 19----------------------- 厌忌我之进步,在百般猜忌、面谀背非之间,勉强维持国交以至今日”。 所谓 “十余年来”中国对日本的“嫉视”和 “厌忌”,用作者的话说就 是 “彼对我在琉球、台湾以及将在朝鲜所施之行为,怨恨实已达于极点, 为我国人所不能想象者”。所谓 “我在琉球、台湾以及将在朝鲜所施之 行为”指的是自19 世纪70 年代以来日本步西方列强后尘,在中国边疆 所采取的一系列进逼和侵略行径,包括1874 年出兵台湾、1879 年吞并 琉球、1884 年染指朝鲜 “甲申政变”、1894 年插手朝鲜 “东学党起义”, 引爆目前正待善后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对日本目前 “已达极点”的怨 恨,被宗方称为不能想象的“执拗”。 接着,基于这一 “执拗”的中日关系现状,宗方提出了下一步实施 “中日联合”的“方针”: 其一,务必坚持日本作为亚洲盟主的前提: 以中日联合为主盟,救济亚洲之弱邦及已亡之国家,形成与欧洲对 峙之势力,以制驭白人之跳梁。 要在日本当上亚洲盟主后,对抗欧洲,“凌驾欧人”,进一步登上世 界霸主宝座。 其二,必须彻底威服 “顽迷不化”的中国: 故昔日识者曾认为中日两国间若无大战,则不能大和;大战而大胜 之,彼始知我之实力之不可敌,至此方可收协同之效也。要之,以势力 压制、威服中国是也。??然与彼言和,首要唯有对彼永久不失胜算方可; 若不幸一朝兵力不如彼时,则中日和平终不能持久也。煦煦之仁,孑孑 之义,非所以驭中国之道也。 原来,所谓 “中日联合”实则是用武力征服中国,让中国臣服于日 本的统治。在他眼里,中日之间根本没有平等与和平相处可言,只有 “大 战”一条路可走,“大战而大胜”之后,败者臣服于胜者。如今日本连 第一编? 日本帝国与在华宣传机构 21 [XJOEE ". ----------------------- 页面 20----------------------- 战连捷,中国必须俯首称臣,而且,必须乘势致中国于永不翻身之死地, 如此才能确保中日联合之 “百年大计”。 其三,要在威服中国之后进一步采取 “信服”之法: 在已获得头绪之后,可进一步采取使彼信服之方针:在于以信义公 道,赤心相交,利害与共,患难相济,使两国之人心和合融释,有如一 家之概。 所谓信服,就是恩威并施,让中国人在威服之后收起反抗之心,甘 被奴役。关于这一点,他在文后用一段专门加以强调,阐述其目的:“窃 思如欲使战后中国之人心绝其仇雠之念,转而仰望我之光辉,信从我之 恩威,而发生归依于我之感,其端实发于占领地之民政也”,即旨在泯 灭中国人对日本的仇恨之心;至于其方法,则是依中国孔孟之道,施 “仁 政”用 “仁人”,使庶民安于其需。所以,他露骨地提出如下统治之道: “新占领地之统治者,责任至重,其人选非最慎重不可也。” 然后,基于上述 “中日联合”的方针,宗方就眼下的战争终局问题 献策道: 必须排除万难,攻陷敌人之都城北京;若有余力,再进扼长江之咽喉, 占据江淮重地,以断绝南北之交通,使敌国陷于至困至穷,万无办法之 地,使敌国政府及其人民知晓真正之失败。 他一方面怂恿日本政府不要顾忌“他国之干涉”,一举吞并整个中国, 使之彻底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另一方面又提醒日本当局应于今日考虑清 朝覆亡之后 “东方亚洲之形势”问题,即英、俄、法等欧洲各国纷纷插手、 割据中国的复杂东亚局势问题。 接下来,宗方提出了“我对中国之条件及将来之方策”——九条议 和 “条款”和相关 “对中国政策”,包括朝鲜独立、割让台湾、赔偿巨 款、最惠国待遇等,以及 “以台湾为经略南方之策源地”“在中部则在 22 北大新闻史论青年论衡 [XJO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