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面 1----------------------- 如何研究新闻史?怎样办好《新闻春秋》? 1 方汉奇? 卓南生? 程曼丽? 王润泽 卓南生(以下简称卓):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中国新闻史学 会的内部机关刊物《新闻春秋》新近获得了中国国内统一连续出版物号 (刊号为CN 10 -1063 /G2 ),成为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以此为契机, 北京大学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北大华媒研究中心)和中国 新闻史学会联合主办 “北大新闻学茶座”第20 次学术活动,特邀方汉 奇教授和大家谈一谈 “如何研究新闻史?怎样办好《新闻春秋》?”今 天的茶座由北大华媒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程曼丽教授主 持。接下来请程教授致辞并主持。 程曼丽(以下简称程):谢谢卓老师。欢迎各位老师在春暖花开的时 节来到北大,未名湖畔的景色一天一个样儿;会后如果大家有时间,可 1 本文根据 “北大新闻学茶座”第20 次活动(2012 年3 月31 日)的主要内容整理。本次活 动采取座谈形式,出席者以中国新闻史学会在京常务理事、特邀理事和北大新闻学茶座的基 本成员为主。因篇幅所限,中间研讨环节内容省略。 第一部分? 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3 [XJOEE 1. ----------------------- 页面 2----------------------- 以去那里走一走。此次活动由两个单位联合主办,分别是北大华媒研究 中心和中国新闻史学会,卓老师是华媒研究中心的学术主任,也是史学 会的名誉顾问。因此,有两部分朋友出席此次会议:一部分是出席北大 新闻学茶座的常客,另一部分是中国新闻史学会的常务理事和特邀理事。 当然,这两部分朋友其实有着一定程度的重合。今天我们还特别请到史 学会的创会会长,也是现在学会的名誉会长方汉奇教授。再次对各位朋 友的参会表示热烈地欢迎和由衷地感谢。 最近史学会迎来一个好消息,即会刊《新闻春秋》由内部刊物转为 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这是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史学会先前与人民大学 书报资料中心签署了一项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出版《新闻春秋》纸刊和电 子刊,通过呈现高质量的学术内容来向出版署申报正式刊号。《新闻春秋》 主编王润泽老师负责与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协调,做了大量工作,在 此向王老师表示感谢。《新闻春秋》已经获得正式刊号,下一步如何办好、 办大、办强这一刊物,是史学会面临的重要任务。同时,北大华媒研究 中心和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在卓老师的指导下,一直致力于新闻史论 研究、师资培训和学术活动的开展,有着非常明确的目标和方向。 今天会议的议程是:首先请方汉奇教授和大家谈谈 “如何研究新闻 史?怎样办好《新闻春秋》”这个问题,接着请王润泽老师介绍刊物的 现况、办刊设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然后请大家围绕茶座主题自由谈。 最后请卓老师作总结发言,介绍华媒研究中心和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在新 闻史论研究和学术活动开展方面的经验和心得。下面,欢迎方汉奇先生 讲话。 方汉奇:我这些年因为岁数大了,课不讲了,文章也写不了了,教 学活动和学术会议也很少参加了。这次来,原想只是就中国新闻史学会 的会刊《新闻春秋》获得正式刊号的事,和大家一起庆祝一下,交流一下, 4 北大新闻学茶座精编1 [XJOEE 1. ----------------------- 页面 3----------------------- 没想到被拉到“北大新闻学茶座”里来,要我作个发言。我没有什么准备, (程)曼丽教授和卓(南生)先生给我出了个题目是“如何研究新闻史? 怎样办好《新闻春秋》?”对此,我也没有想好。但既然是茶座,那就 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新闻史的教学与研究是怎么发展过来的,作个回顾, 和大家随便聊聊。 我开始教新闻史是1951 年,当时只是在上海圣约翰大学的新闻系 讲一点新闻史方面的专题,1953 年调到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新闻专业任 教后,才正式地、系统地教新闻史的课。如果从1951 年算起,到今年 已经61 个年头了。我现在不上课了,只还做些带新闻史方向的博士生 的工作,可以说一辈子都在跟新闻史打交道。那就跟大家先聊一聊我所 经历的这60 年来中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的简单情况吧。 新中国新闻史研究与教学的第一个30年 这60 年来,中国新闻史研究和教学的发展可以分为前后两个30 年。 前30 年,也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那30 年,包括“文革”前的17 年、 “文革”中的10 年和缓冲时期的两三年。 新中国成立之初,高等学校的新闻系一直都设有新闻史课程,像当 时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的新闻史课程是安排两个学期,每学期两个 学分,共4 个学分。那时新闻史研究和教学的重点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 新闻事业的历史,这恰好是新中国成立前新闻史研究的一大缺口。例如, 戈公振编写的《中国报学史》,从先秦两汉一直梳理到1927 年,非常详 尽,但唯独对共产党的报刊介绍得比较少,一共不过两三行、仅仅几百 个字——其中提到了《向导》《新青年》和《每周评论》,但都只是一笔 第一部分? 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5 [XJOEE 1. ----------------------- 页面 4----------------------- 带过。当时白色恐怖刚刚开始,戈公振不便对共产党的报刊多做介绍, 是可以理解的。他本人去过欧洲各国,也到过苏联,思想其实还是很进 步的,只是当时不便充分展开而已。和戈公振的《中国报学史》一样, 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所有新闻史著作,对共产党的报刊历史大都很少提 及,这成为那一时期新闻史研究的一大缺失。 因此,新中国成立后,在新闻院系开设新闻史课程的时候,首先就 需要恶补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这一段历史。当时没有多少参考书,只 有胡乔木的那本《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可以借鉴,于是我讲课时就从 这本党史中寻找线索、材料,从而勾画出了革命报刊史的一个简单轮廓。 比如,在讲《湘江评论》的有关情况时,我找到北大图书馆的向达馆长, 经他特批,看到了原件,作了进一步的研究,才勾画出来的。向达非常 支持这项工作,他是著名的历史学家、西域史专家、中西交通史专家, 唐朝的那份 “进奏院状”就是他最早(在中国学者中)在大英博物馆看 到的,是他为中国新闻史研究者提供了这一线索,才促成了学者们对唐 朝 “进奏院状”在中国古代新闻传播活动中的作用和影响的研究的。遗 憾的是,1957 年他被划为 “右派”,很早就去世了。 总之,那个时代新闻史教学和研究的重点是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报刊 史,也就是近现当代的进步的和革命的报纸。当然,整个中国新闻事业 史,包括古代报纸和近代报纸,这些内容也讲,但基本上是一笔带过的。 1954 年中共中央高级党校新闻班组织编写了一部《中国现代革命报刊 史讲义》,由丁树奇、李龙牧、黄河、刘爱芝四位专家合作完成。后来, 丁树奇和李龙牧去了复旦大学教书,黄河和刘爱芝到了人民大学教书, 新闻史研究和教学的力量主要分布在这两所大学。接着由中国人民大学 新闻系、复旦大学新闻系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新闻事业史(新民主主 义时期)》《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报刊史讲义》。这两部讲义,当时只在 6 北大新闻学茶座精编1 [XJOEE 1. ----------------------- 页面 5----------------------- 两校内部发行,供新闻史课程教学使用,都是仿照20 世纪50 年代初期 翻译过来的苏共中央高级党校的苏共新闻史讲义的模式编写出来的。当 时的背景是,中国内地开始全面学习苏联,新闻史学界同样如此,连续 翻译、出版《联共(布)中央直属高级党校新闻班讲义汇编》《苏共中 央直属高级党校新闻学教学大纲》等教材和文件数十种。苏联的那部讲 义以联共党史为纲,基本反映的是列宁、斯大林和第三国际的观点,不 论是新闻理论还是新闻史,其内容和格局都与联共党史保持一致。因此, 新闻史同党史和政治思想史的内容有很多重复,往往用写党史的方式写 新闻史。例如,第一章写《真理报》为了什么而斗争,接下来一章便写 《真理报》为另一个什么什么而斗争。在 “一边倒”向苏联学习的时代 风潮中,1956 年由中共中央高级党校编写的那部《中国报刊史教学大纲》 用的也是这个模式。 1958 年我离开北大,随着北大新闻学专业整个建制并入人大新闻 系,1972 年又调回北大中文系新闻学专业,1978 年再次回到人大新闻系。 在改革开放之前的30 年,新闻史研究大体可以说是这样一个状况:“以 阶级斗争为纲”这根弦一抓紧,有关新闻史的文章便在业务刊物上销声 匿迹;一旦那根弦松了一点,强调休养生息和调整了,业务刊物上就又 开始出现新闻史的文章。只要有新闻史的文章出现,那说明整个社会大 环境相对宽松了。这几乎成了一个规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30 年的社会环境,整体而言是以“阶级斗争” 为基调的。新闻史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中共新闻事业史,是新民主主义革 命报刊史。当“阶级斗争”这根弦绷得紧的时候,连这方面的新闻史研 究也会受到影响。1960 年人民大学新闻系在当时的系党总支的领导下 曾经发动过一次非常 “左”的学术大批判活动,“报纸是人民的教科书” “记者是社会的活动家”“新民主主义时期的进步报刊和革命报刊,与旧 第一部分? 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7 [XJOEE 1. ----------------------- 页面 6----------------------- 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进步报刊和革命报刊有历史上的传承关系”等观点 都被否定了。毛泽东称孙中山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还说 “我们这些人 都是他的革命事业的继承者”,不正是看到了历史上的这种传承关系吗? 其实,列宁在谈十二月党人和赫尔岑、别林斯基、车尔尼雪夫斯基、杜 勃罗留波夫等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办报活动时,也是持肯定态度的。 但这些观点在1960 年的那次学术批判运动中都受到了粗暴的批判,认 为无产阶级的新闻事业与历史上的革命民主主义者的办报活动没有任何 继承关系,即使是抽象地继承或批判性地继承也不可以,历史被完全割 断了,新闻史研究遭到了重创。 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就更是几乎全面否定了。所有近当代中 国新闻事业史上著名的报刊活动家基本上都 “马尾巴拴豆腐——提不起 来”了:陈独秀“从来就不是一个好的马克思主义者”,李大钊成了“叛徒”, 瞿秋白写了“多余的话”,通通不能提,最后,只剩下一位“贤人”毛泽东, 和一位 “圣人”鲁迅了。“文革”中,我什么事也不能干,只能老老实 实地受批判,当“牛鬼蛇神”,住牛棚。我最近把那段时期残存的部分日记, 录入电脑,发给几位年轻的老师看过。当时不少人贴我的大字报,其中 一张批的是我写的一篇介绍《大江报》的文章。《大江报》在辛亥革命 前有一篇著名的短评《大乱者救中国之妙药也》,那张大字报就指着这 篇短评说我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鼓动在新中国制造大乱,是鼓吹反革 命,而且是武装反革命。另外一张则直指我写的一篇批判封建统治阶级 禁锢言论出版活动的文章,是在影射和攻击无产阶级专政。当时还批过 我写的一篇介绍邵飘萍的文章。邵飘萍在 “文革”中被指为资产阶级的 新闻记者,他1925 年秘密加入共产党的事,是在20 世纪80 年代中期 才被公开的,当时并不为公众所知晓。毛主席在和斯诺的谈话中也称他 是 “资产阶级自由主义者”。那张大字报因此批判我写的那篇文章是在 8 北大新闻学茶座精编1 [XJOEE 1. ----------------------- 页面 7----------------------- 吹捧资产阶级新闻记者。 改革开放前的30 年基本上是这样一个状况:新闻史的研究断断续续, 不绝如缕。在高等新闻学校新闻系的教学计划中勉强地保留了一门新闻 史的课程,但不受重视,而且不时地遭到各种批判。到了“文化大革命” 后期,进入工农兵学员“上管改”(上大学,管大学,改造旧大学)的时代, 就干脆取消了新闻史课程。当时北大中文系新闻学专业的几门主课是中 共党史、新闻写作和 “语、逻、修”(内容主要讲语法、逻辑和修辞)等, 此外就是 “评法批儒”这一类的课,新闻史根本就不讲了。 新中国新闻史研究与教学的第二个30年 从1978 年到现在,又是一个30 年过去了。改革开放后,情况有了 大改变。这30 年是中国新闻史研究发展和繁荣的时期。我们现在仍然 处在这个时期。 第一个30 年,我们关起国门搞阶级斗争、批判资产阶级,新闻史 的研究既没有很好地开展,也没有什么境内外和国际上的交流。相比之 下,同一个时期台湾地区的中国新闻史研究则处于繁荣阶段。一批从中 国大陆去台湾地区的新闻史学者,在那30 年里出版了不少有水平、有 价值、有分量的新闻史著作,其中包括朱传誉关于宋代新闻史、先秦两 汉和近现代新闻史的研究,还有李瞻、赖光临的研究成果等。但由于两 岸处于隔离状态,基本没有往来,这些著作在改革开放后才陆续引进到 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初,要想了解台湾地区新闻史的研究情况,想得 到相关资料是十分困难的。1978 年,我曾想要一本曾虚白主编的《中 国新闻史》——曾虚白是当时台湾地区新闻学界的一把手,这部新闻史 第一部分? 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9 [XJOEE 1. ----------------------- 页面 8----------------------- 由他牵头主编,是一部介绍中国新闻事业历史的专著——于是托台湾的 亲戚买一本寄给我。因为那本书的封面上有 “中华民国国立政治大学” 等字样,结果这个亲戚是把这本书的封面拆掉后,寄到美国,再由美国 的亲戚转寄到北京给我,并用另外一封信把封面单独寄来。这样分别寄 到北京后,我才把封面和书合起来。 20 世纪80 年代后的一段时期,中国大陆以外,包括海峡对岸的很 多专家学者对中国新闻史的研究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卓(南生)先 生那本著名的《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就是在80 年代完成的。这本书 利用了日本、新加坡、英国和美国的大量资料,填补了中国新闻史研究 的重要空白,有非常高的学术价值,但80 年代后才被介绍到中国大陆, 被中国的学者列为重要参考书。改革开放前的30 年,中国大陆的新闻 史研究者没有条件去大英博物馆、日本国会图书馆,更没有条件去美国 的哈佛燕京图书馆、哥伦比亚的东方图书馆、普林斯顿的东方图书馆和 斯坦福的胡佛图书馆,只能关着门做自己的规定动作,因此新闻史的研 究虽有成果,但也有很大的局限。 改革开放后的这30 年,是中国新闻史研究发展、壮大和繁荣的时期。 如果没有这后30 年的积累,以及中国新闻史学者和教学工作者的努力, 就不可能有今天中国新闻史研究的繁荣局面。 新闻史研究之所以能在这第二个30 年里有较大、较快的发展,主 要得益于80 年代开始的两件事情。第一是新闻教育的大发展。“文革” 前中国有近千种报刊,“文革”中几乎所有报刊都被砍掉,最低潮时就 只剩下了42 种。改革开放后,百废俱兴,新闻事业也走入蓬勃发展的 阶段,但老一辈的新闻工作者或退休或被打倒,因此亟需新生力量。“文 革”前全国只有几个大学设有新闻系,包括北大中文系的新闻学专业、 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暨南大学和广播电视学院(按:中国传媒大学前身) 10 北大新闻学茶座精编1 [XJOEE 1. ----------------------- 页面 9----------------------- 的新闻系,这区区几个院校的新闻系满足不了新闻事业大发展的需要。 1983 年,在中宣部的领导下,国家开始大规模、大幅度地发展新闻学教育, 陆陆续续创办了许多新闻院校。同年,还开始在一些老的新闻院系开办 新闻学和新闻史的师资培训班,为大发展中的新闻教育(特别是新闻史 教育)提供师资力量。一些老的新闻院校还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和博士 研究生,给新闻学的教学研究,特别是新闻史的教学与研究,提供了一 支强大的后备队伍和生力军。 第二是得益于所谓的“盛世修史”。1978 年以后,特别是20 世纪 80 年代初,各省市地区开始普遍地新修、重修地方志。省市地方志中 一般都设有新闻志,或称报业志、报刊志。一时间,全国20 几个省、市、 自治区纷纷上马,每个省市都有一批退下来的老新闻工作者走上为地方 修史修志的岗位,一大批地方新闻志陆续编辑出版,形成了新闻史研究 的一支重要的方面军。中国新闻史学会于1989 年在民政部登记成功, 1992 年正式开展活动,基本会员就主要来自这两支队伍:一部分是高校 新闻院系和各级新闻研究机构的新闻史教学、研究工作者,一部分是地 方新闻史志的编撰者。中国新闻史学会就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 的成立,成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得到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标志。目前,“史 学会”会员中的后一部分成员,因为任务完成,逐渐退隐;前一部分成员, 经过不断的新陈代谢,仍然是史学会会员的重要来源。 办好《新闻春秋》?凝聚新闻史研究力量 中国新闻史学会的成立,把全国新闻史教学、研究的力量凝聚和组 织了起来。和别的学会相比,新闻史学会从创会起,就面向全世界,致 第一部分? 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11 [XJOEE 1. ----------------------- 页面 10----------------------- 力于中国新闻史研究在两岸三地和国际间的交流。比如在座的卓(南生) 先生,他从创会那天就参加史学会的活动,为学会的发展,作出了很大 贡献。另外,中国新闻史学会1992 年在中国传媒大学举行成立大会的 时候,还有来自日本的新闻史学者参加。新闻史学会的会员,除两岸三 地的学者外,还有来自日本、德国、美国和意大利的学者。现任英国爱 丁堡大学汉学系主任的娜塔莎· 费南山(Natascha Gentz )就是其中一位。 她从20 世纪90 年代起,曾关注过有关《申报》的研究。 中国新闻史学会的成立,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 用——团结了队伍,凝聚了力量,开拓了视野,促进了学术交流。在座 的很多老师都是中国新闻史学会这20 多年发展的见证者。它将永远是 中国新闻史教学、研究工作者自己的园地和从事学术交流活动的重要 平台。 当前值得关注的一个热点是,中国新闻史学会的会刊《新闻春秋》 获得了正式刊号,成为一份公开出版的学术刊物。这是新闻史学会历史 上的一个重要且值得关注、值得祝贺的大事。中国有关新闻业务和新闻 理论的刊物林林总总,不下数十家。举其大者,有社科院新闻所的《新 闻传播与研究》、复旦的《新闻大学》、广院(中国传媒大学)的《现代 传播》、人大的《国际新闻界》等,现在又出现了一个以新闻史为主要 内容的《新闻春秋》,这将使新闻史研究的成果获得一个更好的发表平台。 20 世纪80 年代社科院新闻所曾经公开出版一份《新闻研究资料》,其 中有相当大部分的内容是新闻史的资料和研究成果。遗憾的是,改名为 《新闻与传播研究》后,便不再以新闻史为重点。《新闻春秋》公开出版后, 仍以发表新闻史研究成果为主,必将受到全国新闻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者, 乃至全世界中国新闻史教学、研究工作者的关注,有望成为极具特色的 一本学术刊物。 12 北大新闻学茶座精编1 [XJOEE 1. ----------------------- 页面 11----------------------- 今日北大新闻学茶座座谈的目的之一是祝贺会刊公开出版(非公开 已经出版若干年了),另一个目的是集思广益,探讨如何办好这个刊物。 我想,这个刊物应该成为展示新闻史研究和教学成果的园地,应该成为 沟通新闻史教学与研究各方面以及国内外信息的平台。它不仅仅可以为 新闻学研究和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也可以给中国近现当代史、 文化史、传播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者提供参考和借鉴。我希望,中国新 闻史学会的这个会刊,能以拥有正式刊号和公开发行为起点,办好、办大、 办强。我对这个刊物的发展前景寄予厚望。希望它能够走向全国、走向 世界! 程:谢谢方汉奇先生。方先生和我们分享了他从事新闻史教学与研 究60 年的学术经历,这也是对中国大陆新闻史学术领域60 年发展历程 的梳理,涉及学术研究、师资培训、学生培养、课程设置各个方面,清 晰且富于启发性。方先生还对新闻史研究今后的方向,尤其是《新闻春 秋》如何办好、办大、办强,如何成为学术界有影响力的刊物提出了指 导性的意见和建议。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下面请《新闻春秋》 的主编王润泽老师介绍一下刊物的情况和办刊设想。 明确办刊目标?谋划发展之路 王润泽:各位同仁、老师、同学,我先简单介绍一下《新闻春秋》 的基本情况。2010 年在程曼丽会长的领导之下,中国新闻史学会和人 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当时有个想法:不仅要把 《新闻春秋》这本学术杂志做好,而且还要在学术杂志电子化、数字化 的道路上开拓一条新路,探索整个中国的学术期刊数字化的路径。这个 第一部分? 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13 [XJOEE 1. ----------------------- 页面 12----------------------- 战略合作的成果之一便是《新闻春秋》获得了正式刊号。申请刊号十分 不易,竞争者众多,能获得这个刊号,我相信是审批者看到了中国新闻 史学会的学术影响力和新闻史研究的价值。希望今后在史学会和书报资 料中心的共同努力下,《新闻春秋》这个学术平台越做越好。 在这个战略合作的推动下,获得刊号的《新闻春秋》纸刊从2011 年开始正式出版。目前已经出了两期,反响不错。电子刊则是一个集视频、 音频、图片和PPT 为一体的、形式立体且内容丰富的新闻史研究成果的 展示平台。这些形式新颖的音视频可以在课堂上直接演示给学生,获得 了不少教学工作者的称赞。如第一期的《新闻春秋》请方汉奇先生谈新 闻史的研究方法,一些高校便在研究生和博士生课堂上放映;还有新闻 博物馆栏目特邀李润波老师提供明清时代的邸报原件,这些独一无二的 一手资料,在学界引起很大反响。 《新闻春秋》现为季刊,一年出四期,每期96 页,以后还有扩充的 空间。收刊内容主要以新闻史为主,以史学方法和史学视野为特点的新 闻学研究成果也会在这一平台上展示。新闻史学会办刊的目标非常明 确——把《新闻春秋》办成一个学术刊物,不仅是新闻史研究成果展示 的平台,也是推动新闻史研究与教学的平台,弘扬学术精神。 目前,本刊有两步要走,第一步是生存,第二步是发展。解决生存 问题是把纸刊办好。纸刊是电子刊的学术支持,我们的前进方向是把 它办成核心刊物,进入CSSCI 核心期刊目录。过去在程老师的带领下, 人民大学的《国际新闻界》顺利进入核心期刊行列,我相信在史学会同 仁的共同努力下,《新闻春秋》一定会尽早成为核心期刊。第二步是发 展数字刊,主要依靠争取项目,不仅史学会牵头,书报资料中心也在努 力。数字刊需要极大的前期投入,已出版的两期数字刊平均需要20 万 元的制作费用。目前纸刊与电子刊齐头并进,面临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14 北大新闻学茶座精编1 [XJOEE 1. ----------------------- 页面 13----------------------- 一是资金需求,二是团队需求。经过书报资料中心核算,要负担一份纸 刊,一年需要投入30 万元。《新闻春秋》已经获得正式刊号并公开发行, 与书报资料中心的合作模式要求史学会至少自负印刷和发行成本。另外, 刊物的正式发行需要策划团队、审稿团队、编辑团队和发行、经营与推 广的团队,要求充沛的人力配备和详细的流程设置。 关于刊物的内容设定,经过前期的商讨,大家对刊物的宗旨都有一 个明确的态度,即要打造新闻史研究、对话的平台。方先生提出一个很 高的要求,希望我们能够继承《新闻研究资料》的风格,这需要很大的 编辑力量,目前我们在这方面还有一些困难。现在刊物以来稿加工为主, 即在投稿的基础上个别约稿,还没有严格的策划来推动新闻史的研究, 尤其是在推进研究主题、路径和方法层面。另外,在栏目设定方面,目 前本刊的特色是有三个固定栏目:一个主打栏目是本期话题,二是新闻 博物馆,三是口述新闻史。内容是会刊生存与发展的根基,欢迎大家提 供好的建议。 经营方面有三个急需解决的问题。一是纸刊的定价,因为电子刊(光 盘)随刊赠送,书报资料中心建议定价稍微高点。二是广告刊登,毕竟 广告能比发行更快地收回办刊成本,但如何征集广告、如何分配收益都 是很现实的问题。三是刊物推广,包括如何在史学会的基础上扩大订单, 如何利用微博、博客等进行推广等都需要考虑和商议。电子刊本身是一 个很好的刊物推广工具。比如,我在课堂上讲报人彭翼仲时,播放了一 段彭望苏回忆彭翼仲的音频文件和相关图片,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 最后是投稿系统的开发。我们最初的设想包括两步,第一步依靠审 稿专家,流程包括审稿、修改、采用和退稿,对稿件的质量负责,由编 委会成员操作。稿件的学术质量过关后,进入第二步,即稿件的编辑过程, 包括稿件的文字、格式等问题的审核,由责任编辑来负责。审稿合格后, 第一部分? 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15 [XJOEE 1. ----------------------- 页面 14----------------------- 方可进入备选文件夹。投稿系统的开发也希望有能力的理事单位能多予 以支持。 以上是我们考虑到的一些问题,可能还有没能考虑到的,欢迎各位 专家补充。希望大家集思广益,为《新闻春秋》的内容设定和以后的发 展出谋划策。 程:谢谢润泽主编。她在推进《新闻春秋》和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 心战略合作上以及后来的编刊过程中都做了大量的工作,不辞辛苦。润 泽主编向大家介绍了刊物的进展和未来办刊的设想,同时也坦言目前面 临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借船出海的第一步已经迈出,借人大书报资料中 心这艘大船已经拿到正式刊号,下一步办刊同样要依靠大家的帮助。《新 闻春秋》是中国新闻史学会的会刊,但它不仅仅属于史学会,我们要把 它办成开放的学术平台,开放后才能获得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才能创造 学界的品牌。所以,希望大家建言献策,为《新闻春秋》的发展提供更 多的资源。 (中间研讨环节内容省略) 树立良好学风?坚守学术精神? 卓:方老师、各位老师,我想结合多年来与中国新闻史学界和新闻 史学研究者的接触与交往,谈一些个人的看法,也想借此机会向诸位汇 报我辞去日本的大学教职到北大两年来的工作情况。 听了方老师的讲话,我感触颇深。由于新加坡和中国建立外交关系 较晚,我在20 世纪80 年代后半期才可以来到中国大陆;抵达北京的第 一天我就前往人民大学拜访了方先生。中国大陆的新闻事业史研究是在 16 北大新闻学茶座精编1 [XJOEE 1. ----------------------- 页面 15----------------------- 非常艰苦的环境下进行的,对此我也深有感触。在日本,特别是在我的 学生时代,研究中国新闻史的人,从老师到学生都是我一个人,非常孤独。 在台湾地区,仅有朱传誉先生、曾虚白先生、李瞻先生和赖光临先生那 么几位学者在研究中国新闻史;至于香港地区,也只有林友兰先生热衷 于新闻史。因此,1992 年我参加中国新闻史学会举办的第一次研讨会时, 看到中国大陆有那么大的新闻史研究队伍,非常兴奋。正如方先生所说, 前30 年非常艰苦,但改革开放后,在中国新闻史学会尤其是方老师的 带领下,中国新闻史的研究队伍不仅在亚洲,在世界上都是令人羡慕和 尊敬的。 我于2010 年辞去日本龙谷大学的工作来到北大,以北京大学新闻 学研究会和北大华媒研究中心为依托,着重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其一是组织 “北大新闻学茶座”。今天是第20 次茶座活动。新闻学茶座 并不囿于狭义的新闻学理论,我们请过军事问题专家、经济学者和资深 的新闻评论员等业界人士。其二是开办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至今已经 办了三届,2012 年8 月还将继续举办第四届。特训班的导师队伍既有 中国大陆的学者,也有来自台湾地区、香港地区的学者,如汪琪教授、 彭家发教授、陈世敏教授和李少南教授等都曾为我们的特训班授课;还 有来自日本和新加坡的专家和资深新闻工作者。导师与学员在课堂上的 坦诚交流和观点碰撞,显然有助于良好学风的形成。特训班的毕业学员 还主动成立了“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史论师资特训班同窗会”,这个 同窗会已经形成一个平台,彼此保持联系、相互呼应,成为新闻史论研 究的新生力量。此外,我们还组织了小规模的读书会。研究新闻史论不 能只是狭隘地守在新闻学领域,必须借助其他学科,特别是新闻史研究 者必须充分了解中国近现代史,所以,我们定期举行小规模的读书会, 对此进行深入的讨论。如探讨老报人曹聚仁在《中国近百年史话》中对 第一部分? 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17 [XJOEE 1. ----------------------- 页面 16----------------------- 近代史的描述,杜赞奇在《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一书中提出的“复线 历史”概念是怎么回事。我们也学习、讨论蒋廷黻的《中国近代史》乃 至如何评价日本明治维新的问题,进而了解和比较东亚国家面对的近代 化课题和 “近代化路线”的实质。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发现一部分新闻 史学研究者也许由于对传统的中国近现代史及中国新闻史的叙述和书写 感到不满足而力图创新和突破。这原本并非坏事,也无可厚非,但如果 因此便轻易得出中国近代史及中国新闻史应该大改写的结论,却大有可 以商讨的余地。 除上述工作外,我们还决定加强相关的研究与出版工作,这方面今 后与史学会可以有很大的合作空间。接下来我们准备出版《北大新闻史 论青年论衡》,内容以同窗会成员的史论研究成果为主,并向45 岁以下 的新闻史论研究者开放。同时我们还将出版优秀的青年学者的专著。北 大新闻学研究会的新闻史论丛书也在接洽当中,我们也在考虑重版一些 新闻学领域的名著,或是对名著进行的解析。如果条件许可,北大新闻 学研究会和北大华媒研究中心还准备聘请若干名助理研究员,加强学术 出版和研究活动。 到中国之后,在新闻史研究方面,我感受到研究的队伍加强了,人 数增多了,这是令人鼓舞的一面,但与此同时,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 其一是不少研究者似乎还欠缺明确的问题意识;其二是受到某些 “为框 架而框架”的框架论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生搬硬套西方学说和方法论 的现象。我碰到许多研究生、博士生和年轻学者,他们往往在还没有做 好基础研究之前,就琢磨该从何角度切入论文的撰写。在我看来,这是 不实际的,在没有看原件和大量阅读之前根本没有资格谈如何切入的问 题。研究新闻史,一定要重视原始资料,没有原始资料的题目基本上是 不受到鼓励的,因为对二手资料或三手资料的研究往往是整合型的,你 18 北大新闻学茶座精编1 [XJOEE 1. ----------------------- 页面 17----------------------- 中有我,我中有你,很难有学术生产性。后来,我发现史观问题实际上 比史料问题还要严重。有些报纸(比如《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已经 有了缩印版或翻印版,但相关研究仍然引起极大的争议——不少研究者 以为有了资料,单纯从版面和报道数量就可以想当然地解析,而没有认 真了解历史大背景——我认为这不是很好的研究风气。一些核心刊物上 有时也刊登不少整合型,乃至近似抄袭的文章,这种风气问题非常严重, 很值得重视。 如何研究新闻史,怎样办好《新闻春秋》?我认为,北大新闻学研 究会、北大华媒研究中心和新闻史学会有许多会员是重叠的,兴趣是相 似的,彼此存有极大的合作空间。《新闻春秋》难得拿到正式刊号,这 个刊物应该好好珍惜,应该成为一面学术的大旗。不能因为别人怎样办 刊我们就要沿袭同样的路径,乃至陋习照搬。如因财力、人力不足,宁 可不办、少办,甚至可以考虑先从年刊或半年刊办起。我们应该将《新 闻春秋》办得有声有色,才不辜负方老师等老一辈新闻史学者几十年来 的努力和期待。 程:谢谢卓老师。卓老师对目前新闻史研究的现状做了深入剖析, 指出问题所在,深具启发性;对如何将《新闻春秋》办好,办成学术界 的旗帜,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最后,我想以方汉奇先生为北大新 闻学茶座的题词作为今天茶座的结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 流无以成江海。”现在,无论是新闻史研究,还是办刊都存在很多困难, 但我们可以向方先生承诺,我们将努力地“至千里”,努力地“成江海”! (整理与修订/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生 李松蕾) 第一部分? 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19 [XJOEE 1. ----------------------- 页面 18----------------------- 《〈蜜蜂华报〉研究》的写作过程及其引发的思考 1 程曼丽 主讲人简介 程曼丽,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国 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执行会长,北京大学社 会科学学部学术委员会委员。 主要研究领域为新闻传播史、国际传播、公共关系等。出版《〈蜜 蜂华报〉研究》《海外华文传媒研究》《国际传播学教程》《对外传播及 效果研究》等著作、教材,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蜜蜂华报〉研究》 获第四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北京市第六届哲学、社会 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卓南生(以下简称卓):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北京大学新闻学茶 1 本文为 “北大新闻学茶座”第41 次活动(2014 年10 月19 日)的主要内容整理。 20 北大新闻学茶座精编1 [XJOEE 1. ----------------------- 页面 19----------------------- 座第41 次活动现在开始。今天难得请到我们华媒研究中心主任程曼丽 教授来谈谈当年她撰写《〈蜜蜂华报〉研究》的过程及引发的思考。程 老师的博士论文在新闻传播学界被传为佳话,为了撰写论文,她特地学 习了葡萄牙语,这是前所未有的。在我还不认识程老师的时候,就从方 汉奇教授那里听说,他有一个学生在进行这样一个研究。我很想听听她 当年是怎么撰写的,只是一直没有机会听取全面的过程和真相。今天就 请程老师跟我们好好谈谈她的思考过程和写作过程。事实上,《〈蜜蜂华 报〉研究》也将成为北大新闻学研究会学术文库的丛书之一,我们很 快就会启动这套书的出版工作。如果顺利的话会在2015 年出版。我的 《中国近代报业发展史1815—1874 (增订新版)》还有一些年轻老师的 专著也会同时出版。接下来的一个小时我们交给程曼丽老师。 程曼丽(以下简称程):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以往我都是代 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和北大世界华文传媒研究中心欢迎大家,今天 同样欢迎,但是身份变了,被安排作为主讲人就自己早年的研究成果和 各位作一个交流。非常高兴,也谢谢主持人卓南生教授。我与各位交流 的题目是 “《〈蜜蜂华报〉研究》的写作过程及其引发的思考”,重点想 讲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简单介绍一下《蜜蜂华报》的情况,然后谈谈 我为什么从事这一研究,最后谈谈研究过程带来的一些思考。 《蜜蜂华报》简介 《蜜蜂华报》是葡文周报,1822 年9 月12 日在中国澳门创办。创办 人是葡萄牙立宪党澳门分部首领巴波沙中校和阿美达医生,由阿马兰特 神父编辑,在官印局印刷,每周四出版(54 期以后改为周六出版),一 第一部分? 新闻传播史论研究的视野与方法 21 [XJOEE 1. ----------------------- 页面 20----------------------- 共出了67 期。1823 年12 月26 日停刊。 关于它的历史地位,我的评价是:它是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近代 报刊,外国人在中国领土上创办的第一份外报,同时也是澳门地区有史 以来的第一份报纸。 一般教材讲到近代报刊起源的时候都会这么说:最早出现的在华外 报都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的,目的是为了传扬宗教。但事情都有例外,《蜜 蜂华报》这个 “中国近代第一报”就不是由外国传教士创办,而是由资 产阶级革命家创办的,它不是宗教报纸,而是一份政治报纸。 简单介绍一下背景情况。澳门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但是从葡 萄牙人非法入居之日起,葡萄牙国王就把它作为自己的殖民地看待,同 时也将之视为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一个海外选区。这就使得澳门与葡萄 牙本土的关系非常密切:葡萄牙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会对澳门产生直 接的影响,本土的各项改革措施很快也会在澳门得到仿效。 因此,19 世纪20 年代,正当葡萄牙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高潮 之时,远在东方的澳门也紧随其后,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君主立宪 运动。这场运动在澳门的发起人就是巴波沙中校,《蜜蜂华报》也就成 了立宪派的喉舌。报纸停刊也是因为立宪政府被推翻,政权改由保守 派控制。 《蜜蜂华报》研究缘起 我是1995 年至1998 年于中国人民大学在职读博的,导师是方汉奇 先生。说到研究缘起,和方先生有直接的关系。 还是在20 世纪90 年代末期,香港的一位朋友来北京看望方先生, 22 北大新闻学茶座精编1 [XJOEE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