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运输管理概述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运输的概念,能明确运输的范畴; 理解运输的“空间效用”,能分析其在具体运输活动中的表现; 了解不同运输类别的特点,能分析具体运输活动; 掌握运输系统的构成与特点,能分析实践中的运输系统; 了解我国运输业的发展历程与发展趋势; 理解影响运输合理化的因素,能分析具体运输活动中的不合理现象,并针对性地给出对策; 能从不同角度区分不同的运输方式。 【本章要点】 本章主要介绍运输基本知识、运输作用、运输合理化。 韩国三星公司运输合理化之路 韩国三星公司长期以来都致力于运输合理化的不断革新。三星根据其产品特性,将配送中心划分为产地配送中心和销地配送中心。前者用于原材料的补充,后者用于存货的调整。在此基础上,对每个职能部门确定了最优工序,从而使得配送中心的数量减少、规模得以最优化,便于向客户提供最佳的服务。 三星公司还通过全球性物流链使产品的供应路线最优化,并设立全球物流网络上的集成订货交货系统,从原材料采购直至交货给最终客户的整个路径都实现物流和信息流一体化,提供给客户最低的价格、高质量的服务。 为了提高运输装载效率,三星公司将重货和轻货组装在一起; 对一些体大笨重、容易致损的货物进行解体运输,使之易于装卸和搬运; 根据不同货物的包装形状,采取各种有效的堆码方法。 最终,三星公司在运输合理化方面的不断努力,使其运输效率不断提高,也提升了三星在客户心目中的形象。 (资料来源: http: //wenku.baidu.com/view/) 思考 通过三星公司的案例,哪些途径有利于提高运输的合理化程度? 1.1运输基础知识 1.1.1运输概述 1. 运输定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的定义,运输(transportation)是指“用设备和工具,将物品从一地点向另一地点运送的物流活动。其中包括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运输是在不同的地域范围间(如两座城市、两个工厂间,或一个企业内的两个车间之间),以改变“物”的空间位置为目的的活动,是对“物”进行的空间位移。 2. 运输的特点 运输不同于其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生产,它有其自身的特点。 1) 运输不生产有形的产品 运输作为一种特殊的物质生产,并不生产有形的产品,只提供无形的服务。作为运输的抽象劳动,其创造的新价值会追加到所运输货物的原有使用价值中。 2) 运输不改变运输对象的性质 运输过程不像工农业生产那样改变劳动对象的物理、化学性质和形态,而只改变运输对象(客、货)的空间位置。对旅客来说,通过运输实现了消费; 对货物来说,通过运输创造了附加价值。 3) 运输对自然的依赖性很大 运输不同于工业生产,它对自然有较强的依赖性。大部分的运输活动在露天进行,风险较大。运输的场所、设施设备分布分散,流动性强,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为明显。 4) 运输是资本密集型产业 由于运输不生产有形产品,它不需要为原材料或零部件预付一个原始价值,运输成本仅涉及运输设施设备与运输运营成本两部分。因此,在运输成本中,固定成本所占比例相对较大,运输需要大量的投资,为资本密集型产业。 5) 运输是“第三利润”的主要源泉 一方面,运输费用在整个物流费用中占有最高的比例。运输的实现需要借助大量的动力消耗,一般社会物流费用中运输费用占接近50%的比例,有些产品的运输费用甚至会高于生产制造费用。 另一方面,运输费用具有节约空间。运输活动承担的是大跨度的空间位移任务,具有时间长、距离长、消耗大等特点; 通过体制改革、技术革新、运输合理化,可以减少运输的吨千米数,从而成为“第三利润”的主要源泉。 3. 运输的方式 运输方式常见的有五种,分别是: 铁路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这些运输方式各有特点,它们相互协调、相互配合,同时也展开竞争。运输方式的种类及特征如表11所示。 表11运输方式的种类及特征 运输方式优点缺点 铁路运输 (1) 可以满足大量货物一次性高效率运输; (2) 铁路运输网完善,可以将货物运往各地; (3) 由于轨道运输事故相对较少,安全性高; (4) 运输受天气影响小 (1) 近距离运输时费用较高; (2) 机动性差、装卸残损率高; (3) 投资大,建设周期长 公路运输(1) 可以进行“门到门”的运输; (2) 适合于近距离运输,比较经济; (3) 灵活、方便,能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 (4) 汽车购置费用较低,公路建设周期较短、初始投资较低 (1) 运输量小; (2) 单位运费高于水路、铁路运费; (3) 耗能多,对环境污染较大; (4) 易发生交通事故,安全性较低 水路运输 (1) 运费低于航空运输、铁路运输和公路运输; (2) 运输量大,适合宽大、重量大的货物运输; (3) 投资少,水路通道主要是天然的 (1) 运输速度较慢; (2) 港口的装卸费用较高; (3) 航行受天气影响较大; (4) 运输的正确性和安全性较差 航空运输 (1) 运输速度快; (2) 不受地形条件的限制 (1) 运费高,货物体积、重量受限制; (2) 飞行受气候影响大; (3) 机动性、灵活性差,须与公路运输相配合; (4) 机场、飞机的造价高 管道运输 (1) 运输效率高; (2) 适合于气体、液体货物的运输; (3) 货物无须包装,占用土地少; (4) 安全,有利于环境保护 (1) 运输对象受到极大限制; (2) 灵活性差; (3) 初始的投资较大 1.1.2运输的空间效用 运输作为物流的基础、核心模块,是使用者以一定的成本从供应商那里购买“一揽子服务”(bundle of services),通过集货、分配、搬运、中转、装入、卸下、分散等一系列操作,将物品从一地点运送到另一地点的活动。在运输过程中,需要注意运输速度、运输包装、运输环境等因素,保证物品完好无损地出现在效用价值高的时刻。由于运输需要时间,运输还具有临时储存的功能。而运输最基本、最重要的功能,就是实现了物品的空间位移,创造了空间效用。 1. 空间效用的概念 空间效用(place utility),又称“场所效用”,是指通过运输实现“物”的物理性位移,消除“物”的生产与消费的位置背离,使“物”的使用价值得以实现。 对于同种“物”,由于所处空间场所不同,其使用价值的实现程度会有所差别,其效益的实现也不同。通过运输活动,将物品从效用价值低的地方转移到效用价值高的地方,充分发挥“物”的潜力。使物品的使用价值得到更好的实现,实现物品的最佳效用价值。 2. 空间效用的原理 运输成本的下降创造了空间效用。如果通过运输系统的优化而降低了运输成本,则可以将市场拓展到更远的地方,而生产地不变,获得规模化的效益; 同样,市场也可以出售来自更远地方生产的产品。而随着运输批量增大,长途运输比短途运输成本的降低更明显,从而激励了更长距离的运输。运输距离的增加意味着产品市场范围会以更大比例增加。因此,更高效率的运输方式、更低的运输成本创造了新的空间效用。 运输业的重要性: 发展经济的“先行官” 事例说明: ①山西省地下埋藏有上千亿吨的煤炭。过去,很多煤炭开采出来运不出去。另一方面,沿海许多城市因为缺煤,工厂不能全部开工。现在,修建了专门运煤的大秦铁路,山西的大量煤炭可以运出去了。②新中国成立以前,从成都到拉萨,翻山越岭,要走好几个月。现在坐汽车只需要几天,坐火车只需要几十个小时,乘飞机只要几个小时就可以到达了。以上两个事例说明了: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促进市场经济发展,发展旅游事业,加强各地区、各民族间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以及对外交往等,都要首先创造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 3. 空间效用的意义 运输的空间效用使地域分工专业化、大规模生产、竞争的加剧得以实现最好的效果。 1) 地域分工专业化 任何一个地方都不可能生产所有的产品,每个地域都依据当地的资本、劳动力和原材料情况,提供能够发挥它最大优势的产品和服务,这种生产的地域分工专业化将带来“双赢”的局面。 地域分工专业化假设大规模的生产发生在生产地,而对产品的需求分布于或近或远的其他地方。原材料需要被运输到生产地,成品也需要依赖运输系统运送到需要该产品的其他地方。因此,地域分工专业化得以充分发挥的必要条件是通过运输系统实现物资的空间位移,将在A地(最有效生产)的产品运输到B地,而将B地(最有效生产)的产品运输到A地。如果没有高效的运输网络,则规模经济的优势、生产效率和低价生产设施的效用都会受到影响。 2) 加剧市场竞争 有效的运输也使得市场竞争加剧,有助于形成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假设没有运输,地方企业就可以生产质量不好的产品,并且垄断市场、高价销售。运输的空间效用将会扩大产品的市场范围,迫使当地产品必须不断发展、以最有效的方式生产,否则外地的竞争者就会进入并且占领当地市场。 3) 提高土地价值 运输的空间效用可以将一定距离的地域变得更容易到达,从而提高该地区的土地价值,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例如,有效的运输系统使得郊区与市中心的“距离缩短”,郊区也因为更加容易到达而增加了价值。郊区的人们可以在城市中心工作和娱乐,然后通过有效的公共交通网络回到郊区,远离拥挤的城市。 1.1.3物流运输的功能与原理 在物流管理过程中,物流运输主要提供两大功能: 物品移动和短时储存。 1. 物流运输的功能 1) 物品移动 物流运输的主要目的就是以最短的时间、最低的成本将物品转移到指定地点。无论是原材料、零部件、装配件、在制品、半成品,还是产成品,不管是在制造过程中被移到下一阶段,还是在流通过程中移动到终端顾客,物流运输都是必不可少的。物流运输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产品在供应链中的位移,通过改变货物的地点与位置而创造出价值,这是空间效用。物流运输还能使货物在需要的时间内到达目的地,这是时间效用。物流运输的主要功能就是以最少的时间将货物从原产地转移到目的地,完成产品的运输任务。 2) 短时储存 物流运输的另一大功能就是在运输期间对物品进行短时储存。也就是说,将运输工具(车辆、船舶、飞机、管道等)作为临时的储存设施。如果转移中的物品需要储存,而在短时间内还需重新转移,物品装货和卸货的成本也许会超过其储存在运输工具中的费用; 或在仓库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将货物以迂回路径或间接路径运往目的地。尽管使用运输工具储存产品的费用可能是昂贵的,但如果从总成本或完成任务的角度来看,同时考虑装卸成本、储存能力的限制等因素,那么使用运输工具储存货物有时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 2. 物流运输的原理 1) 规模经济 运输规模经济的特点是随装运规模的增长,单位重量的运输成本将降低。例如,整车运输(即车辆满载装运)的每单位成本低于零担运输(即零散货物凑成整车)。也就是说,诸如铁路和水路等运载能力较大的运输工具,它每单位的费用要低于汽车和飞机等运载能力较小的运输工具。运输规模经济的存在是因为转移一票货物有关的固定费用(运输订单的行政管理费用、运输工具投资和装卸费用、管理及设备费用等)可以按整票货物量分摊。另外,通过规模运输还可以获得运价折扣,也使单位货物的运输成本下降。规模经济使得货物的批量运输显得合理。 2) 距离经济 距离经济是指每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距离经济的合理性类似于规模经济,尤其体现在运输装卸费用上的分摊。如800千米的一次装运成本要低于400千米的两次装运成本。运输的距离经济也指递减原理,因为费率或费用随距离的增加而减少。运输工具装卸所发生的固定费用必须分摊到每单位距离的变动费用中。距离越长,平均每千米支付的总费用越低。 1.1.4物流运输系统的构成 运输管理是基于运输系统进行的一种综合管理,而运输系统作为物流系统的最基本系统,是指由与运输活动相关的各种因素(如运输方式及其组合)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构成如下。 1. 运输节点 运输节点是指以连接不同运输方式为主要职能、处于运输线路上的、承担货物的集散、运输业务的办理、运输工具的保养和维修的基地与场所。运输节点是物流节点中的一种类型,属于转运型节点。如不同运输方式之间的转运站、终点站,公路运输线路上的停车场(库)、货运站,铁道运输线路上的中间站、编组站、区段站、货运站,水运线路上的港口、码头,空运线路上的空港,管道运输线路上的管道站等,都是运输节点。 一般而言,由于运输节点处于运输线路上又以转运为主,所以,货物在运输节点上停滞的时间较短。 2. 运输线路 运输线路是供运输工具定向移动的通道,也是物流运输赖以运行的基础设施,是构成物流运输系统的最重要的要素。在现代运输系统中,主要的运输线路有公路、铁路、航线和管道。其中,铁路和公路为陆上运输线路,除了引导运输工具定向行驶外,还需承受运输工具、货物或人的质量; 航线有水运航线和空运航线,主要起引导运输工具定位定向行驶的作用,运输工具、货物或人的质量由水和空气的浮力支撑; 管道是一种特殊的运输线路,由于其严密的封闭性,既充当了运输工具,又起到了引导货物流动的作用。 3. 运输工具 运输工具是指在运输线路上用于载重货物并使其发生位移的各种设备装置,它们是物流运输能够进行的基础设备。运输工具根据从事运送活动的独立程度可以分为三类: 一是仅提供动力,不具有装载货物容器的运输工具,如铁路机车、牵引车、拖船等; 二是没有动力,但具有装载货物容器的从动运输工具,如车皮、挂车、驳船等; 三是既提供动力,又具有装载货物容器的独立运输工具,如轮船、汽车、飞机等。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于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的青藏铁路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穿越冻土里程最长的高原铁路。青藏铁路由青海省西宁市至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全长1956千米。铁路穿越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段为960千米,最高点为海拔5072米的唐古拉山垭口,平均海拔4500米,穿越多年冻土地带550多千米。 管道运输的动力装置设备与载货容器的组合较为特殊,载货容器为干管,动力装置设备为泵(热)站。因此,设备总是固定在特定的空间内,不像其他运输工具那样可以凭借自身的移动带动货物移动,故可将泵(热)站视为运输工具,甚至可以连同干管都视为运输工具。 4. 运输参与者 1) 货主 货主是货物的所有者,包括托运人(或委托人)和收货人,有时托运人和收货人是同一主体, 有时是非同一主体。但不管是托运人托运货物,还是收货人收到货物,他们均希望在规定的时间内,在无丢失损坏且能方便获取货物运输信息的条件下,花最少的费用将货物从托运地转移到指定的收货地点。 2) 承运人 承运人指进行运输活动的承担者。承运人主要包括铁路货运公司、航运公司、民航货运公司、运输公司、储运公司、物流公司以及个体运输业者。承运人是受托运人或收货人的委托,按委托人的意愿以最低的成本完成委托人委托的运输任务,同时获得运输收入。承运人根据委托人的要求或在不影响委托人要求的前提下合理地组织运输和配送,包括选择运输方式、确定运输路线、进行配货配载等,降低运输成本,尽可能多地获得利润。 3) 货运代理人 货运代理人指根据用户要求,并为获得代理费用而招揽货物、组织运输和配送的人。货运代理人只负责把来自各用户手中的小批量货物进行合理组织,装运整合成大批量装载,然后利用承运人进行运输; 送达目的地后,再把该大批量装载货物拆分成原来的小批量送往收货人。货运代理人的主要优势在于因大批量装载可以实现较低的费率而从中获取利润。货运代理人属非作业中间商,因此,被称为无船承运人。 4) 运输经纪人 运输经纪人指替托运人、收货人和承运人协调运输安排的中间商,协调的内容包括装运装载、费率谈判、结账和跟踪管理等。运输经纪人也属于非作业中间商。 5) 政府 由于运输也是一种经济行业,所以政府要维持交易中的高效率水平。政府期望形成稳定而有效率的运输环境,促使经济持续增长,使产品有效地转移到全国各地市场,并以合理的成本获得产品。为此,许多政府部门比一般企业要更多地干预承运人的活动,这种干预往往采取规章制度、政策促进、拥有承运人等形式。政府通过限制承运人所能服务的市场或确定他们所能收取的价格来规范他们的行为: 通过支持研究开发或提供诸如公路或航空交通控制系统之类的通行权来促进承运人发展。 6) 公众 公众关注物流运输的可达性、费用和效果以及环境上和安全上的标准。公众按合理价格产生对商品的需求并最终确定运输需求。尽管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对于消费者来说是重要的,但与环境和安全标准有关的交易代价也需要加以考虑。尽管目前在降低污染和消费安全方面已有了重大进展,但空气污染等产生的影响仍是运输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1.2运输与物流的关系 1.2.1运输与物流的区别 运输本身是物流的一个基本职能环节,是物流的组成之一,从这一点上看,物流与运输是从属关系,物流是大范畴的,而运输是小范畴的。同时,运输是物流最重要的职能之一,运输的水平决定着整体物流的可实现程度,从这一点上看,二者又是相互依赖和制约的关系。 现代物流体现了系统性、综合性和总成本控制的管理思想。它将市场经济活动中的所有供应、生产、销售、运输、库存及相关的信息流动等活动视为一个具有动态性的整体系统,它关注的是整个系统的运行效率和效益。物流的效率与效益是整个物流过程的综合反映,因此,物流的现代化水平往往是整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另外,物流突出了市场服务的理念,一切从客户的需要出发。专业物流企业通过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来取得竞争优势,争得市场份额。所以,应从以下几方面考察物流与运输的主要区别。 1. 对“物”的控制不同 物流的仓储、运输、配送是以企业的生产、销售计划为前提的; 而运输是由客户需求决定的。所以,生产的精益化、准时制等管理模式要求物流服务时间上的精确化,因此产品的实物流动快或慢、接取送达的早或晚都是由物流系统控制的。物流管理与运输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物”运动的全过程是由系统计划控制,而运输则是由客户需求控制(当然客户既可以是供应链系统的内部客户,也可以是外部的社会客户)。 2. 运行计划的执行与调整 物流服务的作业过程是整个物流系统中各职能环节的联动,是依据整体物流计划进行,如需调整,也是整体系统各环节、各部门的共同调整,以此保证物流系统运行的协调。 运输作为物流的一个职能环节,其运行则完全服从于整体物流计划; 如果运输作为一个独立的系统运行,则其运行计划服从于社会对运输的需求和运输本身所具有的运输能力及可实现的运输水平。 3. 服务范围的不同 物流服务是对客户的“物”进行全流程的、高质量的服务,物流服务质量有标准但没有极限,它可表现在每一个作业节点上。在服务过程中,凡是客户需要的地方都应根据自身的能力,给予适度的服务,尽可能满足客户的要求。它具体可包括物流的各个职能环节如包装、储存、流通加工等。 而运输服务不论是作为物流的一个环节,还是独立运营,都仅表现为对货物的运达服务,其质量标准也表现为: 准时、安全。 4. 运营中营销管理的不同 从企业职能上讲,物流企业要强化营销管理,以争取客户,并逐步形成战略协作关系,以实现物流企业长期、稳定的客户群(即服务对象),这种营销管理不着眼于一次业务或一笔合同的签订,而是为用户设计一整套最优化、最经济的产品物流方案,使客户能通过物流业务外包获得实实在在的利益。 独立的运输企业也要强化营销管理,但它只需根据客户的要求,完成送达任务,并不断提高运输服务的水平,它所考虑的只是运输环节上的实施方案,以及与其他环节的有效协调,而不需要全方位、系统的优化方案。 5. 发展战略的不同 物流服务的基本战略就是跟随型战略,即保持与服务对象,特别是具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大客户的关系,依据服务对象的发展战略来调整自己的运营决策和发展战略,并不断提高对客户服务的水平,以保持和发展与大客户的战略协作关系。 而运输则是根据整体经济(或区域经济)发展的规模或趋势,制定自己的发展战略,以促进整体物流服务水平提高。 1.2.2运输与物流各环节的关系 运输不是可以触摸的实体产品,而是对使用者提供的一种服务,服务的质量依靠速度、可靠性、服务频率等指标来衡量。在整个物流系统中,运输需要与其他环节紧密配合、相互合作。 1. 运输与装卸 运输活动与装卸作业是密不可分的。一次运输往往伴随着运输前、后至少两次装卸作业。货物在运输前的装车、装船等活动是完成运输的前提条件。装卸质量的好坏对运输会产生较大影响。而装卸作业的组织将会直接影响到运输活动的开展。当货物运输到目的地后,装卸成为最终完成运输任务的补充。此外,装卸还是运输方式变更的必要衔接环节,当一种运输方式与另一种运输方式实现必要变更时,如航空运输变更为公路运输、铁路运输变更为公路运输时,都离不开装卸作业。 2. 运输与储存 储存是货物在流通过程中暂时静止的状态,体现的是货物的时间价值。货物的储存量虽然取决于库存管理水平,但货物的运输活动也会影响到储存作业。当仓库中储存一定数量的货物而市场又急需该货时,运输就成了关键。如果运输活动组织不善或运输工具不得力,那么就会延长货物在仓库中的储存时间,影响货物流通,增加储存费用,还要承担由于丧失市场机会而造成的机会成本。 3. 运输与配送 在物流系统中,通常将货物大批量、长距离地从生产工厂直接送达客户或配送中心的活动称为运输(干线运输),强调货物在地区间的移动,具有单次向单一地点单独运送的特点。将货物从配送中心就近发送到客户手中的活动称为配送(末端运输),强调是短距离、少量货物的运输,单次向多处客户运送。如表12所示。 表12运输与配送的区别 内容运输配送 运输性质 长距离、干线 短距离、支线、区域内、末端 货物性质 少品种、大批量 多品种、小批量 运输工具 大型货车或火车、轮船、飞机 小型货车、工具车 管理重点 效率优先 服务优先 附属功能 装卸、捆包 装卸、保管、包装、分拣、流通加工、订单处理 运输与配送 运输是指物品在物流渠道中,在各网点之间移动的活动。其中,一般把向顾客交货时的近距离、少量的运输,叫作配送、发送。用于配送的运输工具,几乎都是卡车。但是,在仓库、物流中心等网点内,物品的移动,称为搬运,以示与运输相区别。 4. 运输与包装 在物流系统中,运输与包装活动互相影响、密不可分。货物包装的材料、规格、方法等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运输,而不同的运输方式、运输环境对货物的包装也有相应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