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页面 1----------------------- 第一章?绪论 1918 年10 月14 日,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祥地——北京大学蔡元 培校长、徐宝璜教授创立 “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正式开始向第一届 学员讲授新闻学研究成果,随后增聘邵飘萍为该会导师,向会员讲演新 闻采访技能,积极开展新闻教育。1919 年2 月,“北京大学新闻研究会” 改组为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蔡元培校长当选为北京大学新闻学 研究会会长,徐宝璜教授为该会副会长兼导师。它培养了大批新闻人才, 包括毛泽东、谭平山、罗章龙、高君宇、杨亮功等在内的一百名左右的 会员获得听讲证书。1920 年10 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名存实亡, 停止活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在中国新闻史,尤其在中国新闻教育 和新闻学术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特殊历史地位。它是 “中国第一个系统 1 讲授新闻课程,并集体研究新闻学的新闻学术团体”,被中国报学史专 2 家戈公振先生称为中国“报业教育之发端”。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1 方汉奇、李矗等主编:《中国新闻学之最》,109 页,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2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210 页,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第一章? 绪论 1 [XJOEE ". ----------------------- 页面 2----------------------- 1918 年成立发展至今,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已经从当时蹒跚学步、 筚路蓝缕发展到目前热火朝天、遍地开花的景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 化。笔者作为中国新闻学突飞猛进发展的体验者与新闻教育的参与者, 从历史学转入新闻学界,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攻读新闻史方向博士, 毕业后进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和新闻与传播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见证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恢复成立过程,强烈地感应到中国新闻学发展的 时代脉搏,思考着中国新闻教育发展的时代问题,书写着新闻学术与时 代交光互影的历史。 一、研究缘起 2008 年4 月15 日上午,在北京大学110 周年校庆前夕,北京大学 新闻学研究会成立90 年之际,北京大学校长、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会长许智宏在北大未名湖畔临湖轩中央厅宣布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 式恢复成立,并与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 会学术总顾问邵华泽教授一同为研究会揭牌,聘任首批10 位海内外知 名学者担任研究会导师。恢复成立后的北大新闻学研究会由方汉奇、邵 华泽和范敬宜任学术总顾问,程郁缀、徐泓、赵为民、程曼丽、陈刚、 吴廷俊、卓南生等任副会长。宁树藩、丁淦林、童兵、赵玉明、吴廷俊、 尹韵公、刘建明、陈力丹、李少南和卓南生成为首批受聘的10 位导师。 在恢复成立仪式上,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荣誉教授 方汉奇先生在《薪火相传,推动新闻学研究新高点》致辞中说道:“北 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是一个在中国新闻事业史上、新闻教育史上 一个非常重大的里程碑。虽然这个研究会当年只活动了两年零两个月, 2 中国新闻学的筚路蓝缕: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XJOEE ". ----------------------- 页面 3----------------------- 时间不算很长,但是影响很大,它标志着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开端,标志 着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在新闻学研究会的活动期间,还出版了中国的 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创办了中国的第一份新闻专业的期刊。而且这个新 闻学会是和毛泽东、高君宇这样的一些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名字联系在一 起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当时的活动,对中国的新闻教育、新 闻学研究和新闻事业的发展这三个方面都有重大影响,都起了很大的推 1 动作用。”笔者有幸作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恢复成立的亲历者和见 证者,参与和见证了该会恢复成立的过程,并有感而发,产生了对北京 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研究的兴趣和热情,承担起研究其历史发展的责任。 在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新闻与传播学院三年的博士后工作中,笔者 浸心于图书馆,甘坐冷板凳,从《北京大学日刊》钩沉抉隐,爬梳整理 出151 则关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史料,并以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 90 周年暨中国新闻教育、新闻学研究90 周年学术研讨会筹备组成员的 身份承担了《徐宝璜新闻学论集》和《邵飘萍新闻学论集》的整理编辑 工作以及增订《新闻学在北大》会议用书的出版工作,开启了北京大学 新闻学研究会的系统研究之门。 2008 年10 月25 日,北大新闻学研究会成立90 周年暨中国新闻教育、 新闻学研究90 周年学术研讨会在北大召开,200 余名来自全国各地、各 高校的新闻界和新闻教育界人士齐聚一堂,共议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 研究的未来发展。笔者向大会递交了2 万字篇幅的学术论文《从〈北京 大学日刊〉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发展始末》,向与会专家学者汇 报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初步研究成果,全面系统叙述了该会的筹 办、初创、发展、繁荣和结束五个阶段的历史发展过程,并对相关重要 1 方汉奇:《薪火相传,推动新闻学研究新高点》,载《国际新闻界》,2008 (7 ),82~83 页。 第一章? 绪论 3 [XJOEE ". ----------------------- 页面 4----------------------- 问题进行了深入地考证,广受好评。2008 年11 月2 日,笔者作为北京 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代表专程前往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虞家河乡鲁板村黎 家山徐宝璜墓前悼念中国新闻学开山鼻祖徐宝璜。在九江期间,笔者参 加了九江市新闻工作者协会、九江市新闻学会和当地媒体举办的徐宝璜 座谈会,并同各界代表40 余人前往徐宝璜墓前敬献了花篮,缅怀一代 新闻大师徐宝璜。11 月5 日,笔者前往南京拜访徐宝璜幼子徐厚舜等家 属。在徐厚舜家中,笔者惊喜地看到了徐宝璜先生逝世后的陶瓷遗像原 物(见插图),并翻阅了保存比较完好的《徐氏宗谱》(四册)。该谱系 1937 年第三次重修。谱中收录了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巩和南宋著名理学 家朱熹在第一、第二次修谱时所作配有徐宝璜等图像的“序言”,比较 系统地记载了徐宝璜家族的世系脉络,成为徐宝璜研究的重要文献资料。 九江瞻仰徐宝璜先生之行,更加坚定了笔者研究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的信念,此后一发不可收拾,先后发表11 篇学术研究论文,它们分别是: 1. 《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威廉访问北大史实考》(《国际新闻界》2008 年 10 期);2. 《邵飘萍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闻爱好者》2008 年 第12 期);3. 《从 “新闻学”一词的源流演变看中国新闻学学科的兴起 和发展》(《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 年》,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 年);4. 《北京大学学子的一次新闻学盛宴——1921 年世界新闻教育之父 威廉博士北大访问记》(《新闻与写作》2008 年第11 期);5. 《北京大学 新闻学研究会〈新闻周刊〉初探》(《福建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 年第1 期);6. 《从〈北京大学日刊〉看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发 展始末》(《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2009 年第4 辑);7. 《师型自足高当世, 新闻佳作破天荒——纪念中国新闻学开山鼻祖徐宝璜先生逝世80 周年》 (《新闻与写作》2010 年第12 期);8. 《徐宝璜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北大新闻与传播评论》,2010 年第6 辑);9. 《论徐宝璜〈新闻学〉的 4 中国新闻学的筚路蓝缕: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XJOEE ". ----------------------- 页面 5----------------------- 成书出版过程和历史地位》(《新闻春秋》2010 年第12 辑);10. 《筚路 蓝缕,以启山林: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历史地位》(《新闻学论集》 2014 年第31 辑);11. 《徐宝璜留学密歇根大学及入职北大史实考察—— 纪念中国新闻教育开山鼻祖徐宝璜先生诞辰120 周年》(《时尚与传播 评论》2014 年第l 辑)。同时,笔者负责编辑出版了《徐宝璜新闻学论 集》(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年)和《邵飘萍新闻学论集》(北京大学 出版社,2008 年)等。2011 年6 月,在结束北京大学工作之际,笔者 在博士后合作导师肖东发教授指导下历时三年负责增订的《新闻学在北 大》(增订本),由原来的20 万字增订扩充至50 万字,大大扩展了第一 章老北大的新闻学(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各节内容。该书由北京大 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作为纪念建院十周年的贺礼在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 版,也是自己为修订《新闻学在北大》而来北大并以之道别北大的历史 见证。 2013 年12 月25 日,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95 周年暨恢复 成立五周年之际,应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之邀,笔者重返北京大学 参加纪念会议,再次向师友们汇报了关于北京大学新闻教育历史的研究 成果《从酝酿、讨论到实施:1958 年北大新闻专业合并到人大新闻系》。 正是此次北大之行,重新激发起笔者研究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热情。 于是,在导师方汉奇先生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程曼丽教授的关心 和鼓励下,自己再次踏上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研究征程。目前笔 者奉献给读者的《中国新闻学的筚路蓝缕: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就 是这段时间集中研究的阶段性系统成果。由于笔者水平有限,时间和精 力不逮,研究难免有所疏漏,将这一阶段性成果奉献给读者,希望能达 抛砖引玉之效! 第一章? 绪论 5 [XJOEE ". ----------------------- 页面 6----------------------- 二、研究意义 虽然近百年前成立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仅仅存世两年就停止了 活动,但是由于它在中国新闻教育史和新闻学术史上的特殊的发端地位, 在近百年后的当下需要亟待重新进行系统地研究。著名德国哲学家杜勒 鲁奇说:“从起源中理解事物,就是从本质上理解事物。”从起源中把握 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本质,运用国内外挖掘出来的大量第一手新史 料对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进行重新深入细致地研究,仍然具有非常重 要的学术价值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是中国新闻教育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其系统 深入的研究成果将丰富和填补中国新闻教育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具有重 要的学术价值。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开创了中国新闻史上“四个第一”, 其中两个是新闻教育的新纪录,即它是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新闻课程的 教育机构,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开端,前后两届一百名左右学会会员获得 听课证书,为近代中国培养了第一批新闻人才;同时它促使 “新闻学” 课程走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殿堂,成为中国历史上开设的第一门新闻学 大学课程。在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现代化进入 “文化”阶段后,民国初年 确立的新闻自由体制不断遭到袁世凯及其北洋政府扭曲摧残过程中,近 代中国新闻业开始逐渐由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的转变,新闻专业人才需 求的迫切性以及新闻教育的重要性逐渐被新闻业界及有志于新闻工作者 所认识,他们不断介绍欧美以及日本新闻教育发展情况,甚至有个别有 识之士,如林白水、邵力子已经踏出国门,东渡日本学习新闻学知识, 而黄宪昭、董显光等远赴美国留学,并背离信仰神学的初衷,转入美国 密苏里新闻学院和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学习新闻学。正是在近代欧美教育 6 中国新闻学的筚路蓝缕: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XJOEE ". ----------------------- 页面 7----------------------- 发展的潮流中,留学美国密歇根大学的徐宝璜也改变了学习农学的初衷 转想经济学的学习,同时作为密歇根大学新闻教育模式的观察者,选修 学习了新闻学课程。他学成归国并受聘为北大教授后,与富有丰富新闻 业界经验的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先生于1918 年春共同倡议开展新闻教 育,但无具体计划;恰逢此时“名满京师”的大记者邵飘萍也来信动议, 于是在1918 年7 月,蔡元培聘请徐宝璜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导师, 负责筹备该会成立活动,并开始为新学期到来时该会的成立准备新闻学 讲义。随着1918 年9 月新学期的开学,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式开 始报名,并于10 月14 日晚上正式成立,20 余名会员在聆听了蔡元培 校长的致辞后,导师徐宝璜开始新闻学讲演《新闻纸之职务及尽职之办 法》,中国新闻教育由此正式拉开了序幕。随着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新闻教育的开展,增聘了邵飘萍为该会新闻学导师,为会员讲演新闻业 务内容。1919 年1月,研究会进行了第二次招生。前后两次招生总55 人, 分别接受了一年和半年的新闻教育。他们于1919 年2 月19 日进行了改 组工作,正式改名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一个宗旨明确、思路清 晰、组织健全的研究会建立起来。1919 年9 月,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 会进行了第三次招生,有40 余名会员加入。10 月16 日,北京大学新 闻学研究会举行第一次研究期满仪式,颁发给23 名会员听课一年证书 和32 名听课半年证书。1920 年6 月,第三次招生的第二届会员研究期满, 获得听课证书。此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没有再招生和进行新闻教 育,至1920 年10 月,该会名存实亡。蔡元培、徐宝璜、邵飘萍披荆斩 棘,在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中国新闻教育事业。他 们筚路蓝缕,开展新闻教育活动,先后三次招生了两届总共100 名左右 的会员聆听导师的新闻学讲演,接受最初的新闻学教育。他们开启了中 第一章? 绪论 7 [XJOEE ". ----------------------- 页面 8----------------------- 国新闻教育的山林,特别是徐宝璜于1920 年1 月开始在北京大学中国 文学系开设了新闻学选修课程,促使新闻学课程走进了中国高等教育的 殿堂,成为中国历史上开设的第一门新闻学课程。随后,在1923 年秋, 徐宝璜和邵飘萍在北京平民大学设立新闻学系,开设了新闻学概论、新 闻采集法、新闻编辑法、新闻政策、新闻实习、广告学、速记学等新闻 学课程,并提出了中国第一个四年制大学新闻教育方案。北京大学新闻 学研究会开创的中国新闻教育事业,奠定了中国新闻教育的传统,具体 表现在:第一,感应新闻时代脉搏,顺应新闻发展潮流,为新闻业界培 养人才为宗旨;第二,学习和借鉴美国新闻教育模式,实现美国新闻教 育模式本土化;第三,新闻学界与业界密切合作开展新闻教育,共谋发 展大计;第四,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会员 们在 “请进来,走出去”的政策下,邀请新闻名家来会演讲,前往新闻 社等机构参观,并组建通讯社,创办《新闻周刊》,应邀参加北京中小 学运动会的新闻报道工作。笔者将系统深入地分析和研究北京大学新闻 学研究会成立前后的时代背景,细致叙述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发展的 历史阶段,介绍其开展新闻教育的具体情况以及其开创的新闻教育传统, 将极大地丰富和填补中国新闻教育史的研究内容,促进中国新闻教育史 研究的系统深入发展,从根源上把握中国新闻教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与 传统。 作为中国第一个集体研究新闻学的新闻学术团体——北京大学新闻 学研究会出版的会刊《新闻周刊》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新闻学刊物,出 版的著作《新闻学》是中国人自撰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蔡元培1918 年 7 月聘任徐宝璜教授为新闻学导师后,徐宝璜在暑假为新学期开始的新 闻学研究会准备讲义,开始研究新闻学,9 月撰写完成《新闻学大意》, 分三次连载于《东方杂志》,成为《新闻学》初稿。至1919 年12 月, 8 中国新闻学的筚路蓝缕: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XJOEE ". ----------------------- 页面 9----------------------- 徐宝璜四易其稿,完成了前人未有的新闻学研究事业(以往中国新闻学 著作均以翻译外国人新闻学著作为主,如1903 年日本松本君平《新闻 学》、1913 年美国记者休曼《实用新闻学》),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正 式出版《新闻学》,成为中国人自撰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徐宝璜克服 了资料奇缺等重重困难,筚路蓝缕,完成了《新闻学》研究和撰写工作, 开启了中国新闻学研究的山林,掀起了中国人研究新闻学并出版新闻学 著作的潮流,带动了中国第一批新闻学著作的面世,如邵飘萍的《实际 应用新闻学》、任白涛的《应用新闻学》先后问世。北京大学新闻学研 究会在出版徐宝璜著作《新闻学》同时,也创办了会刊《新闻周刊》, 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新闻学刊物,新闻业务和新闻学理论研究并重。 因此,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新闻学研究活动,奠定了中国新闻学研 究的基础,具体表现在:第一,新闻学术研究的时代问题意识,创新思 维。徐宝璜感应政论时代向新闻时代的变化,针对新闻业问题,进行深 入思考,创新研究,结出理论硕果。第二,大胆学习和借鉴欧美新闻学 研究成果,洋为中用,结合中国新闻实践,实现新闻学研究本土化。在 徐宝璜《新闻学》中,参考的32 本书籍中,31 本是西方新闻学著作; 仅一本中国新闻工作者的考察调查资料,即包天笑的《考察日本新闻纪 略》。在参考的72 篇论文中,68 篇为英文论文,仅4 篇是中文的新闻资料。 第三,教学相长,师生互动,共同推动新闻学研究发展。徐宝璜在撰写《新 闻学》过程中,新闻教学中与会员充分互动,相互切磋,吸纳会员观点, 修改新闻学理论,完成著作《新闻学》。第四,理论联系实践。在《新 闻学》中,徐宝璜总结大量新闻业界的新闻业务和经营管理经验,对其 案例或新闻作品,进行分析研究,抽象上升为新闻理论,做到了理论联 系实践。第五,重视新闻学术研究的规范性,注重学术阵地和平台建设。 徐宝璜著作《新闻学》结构合理,学术规范,参考书目众多。另外,新 第一章? 绪论 9 [XJOEE ". ----------------------- 页面 10----------------------- 闻业界经验的总结和新闻理论的研究,新闻学术的发展需要发表的平台 和学术阵地,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创刊发行《新闻周报》可谓是促进 新闻学术发展开创性的新举措。笔者将系统而细致地研究北京大学新闻 学研究会新闻学研究成果的撰写过程以及在中国新闻学术史上的历史地 位,深入探讨中国新闻学术研究传统的形成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 值,将积极丰富和填补中国新闻学术史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动中国新闻 学术史研究的发展。 其三,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对于反思目前过热发展的新闻教育和 缺乏深厚研究的新闻学术研究,指导其今后健康顺利发展,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新闻学研究和教育的发展迅猛,速度发 展之快、规模扩展之大,出人意料。1978 年,全国只有5 所新闻院系, 5 个新闻学教学点。1981 年,全国共有新闻系(专业)9 个,到1997 年, 据中共中央宣传部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新闻学类专业教学点120 多 个,硕士点近30 个,新闻学、传播学博士点6 个。截至2000 年底,经 教育部批准设有新闻类本科专业的普通高等院校已达57 所,在全国高 校中设有新闻学学士学位点的有56 家,设有广播电视新闻学学士学位 点的有31 家,设有广告学学士学位点的有67 家,设有编辑出版学学士 学位点的有16 家。新闻学硕士授予点27 个,博士点5 个,博士后流动 站1 个,传播学硕士授予点12 个,博士点2 个,在校生近万人。其中, 1995—1999 年,5 年中新增新学与传播学类专业点50 多个,平均每年 增加10 个左右;2000—2004 年,5 年中新增新闻学与传播学类专业点 335 个,平均每年增加70 个左右;2005—2007 年,每年平均增加的数字 1 突破了100 个。据国家教育部高教司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 年3 1 吴廷俊主编:《中国新闻传播史(1978—2008 )》,595 页,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10 中国新闻学的筚路蓝缕: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XJOEE ". ----------------------- 页面 11----------------------- 月,全国高校开设的新闻学类专业点已达到661 个,每年毕业生的规模 1 近10 万人。至2008 年6 月为止,在我国高校设立的新闻传播学专业点 达到了创纪录的877 个,具体的数字是:新闻学267 个、广播电视新闻 学188 个、广告学323 个、编辑出版学64 个、传播学31 个、媒体创意 2 4 个。这些新闻传播学专业点分布于全国300 多家高校之中。据2013 年10 月18 日结束的“2013—2017 年新闻传播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第二次全体会议”透露,目前全国高校新闻传播学类专业分布点1080 个, 在校本科生23 万。目前国内1080 所大学设新闻与传播类七个本科专业: 其中307 所大学设有新闻学专业,225 所设广播电视,365 所设广告学, 55 所设传播学,80 所设编辑出版,43 所设网络与新媒体,5 所设数字出版。 中国新闻教育和学术研究 “超常规”的发展也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具体 表现为:第一,重数量不重质量,规模过大,结构不合理;第二,新闻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特色不明显;第三,新闻专业精神教育迷失;第四, 新闻人才供大于求,未达社会需求标准,未体现新闻专业的不可替代性; 第五,未能正确认识新闻教育和传播教育的区别与联系,未能把握新闻 教育的本质;……在新闻学研究方面,新闻学风浮躁,研究规范性不强, 缺乏问题意识,创新性不强,不断受到学术界人士的诟病。因此,继承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开展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优良传统,从根源 上把握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的本质,对于探寻新闻教育和新闻学研究 规律,在中国新闻教育面临转型和新闻学研究陷入困境近百年后的当下 颇具迫切的重要现实意义。 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通讯》,第19 期,2005-09-30。 2 李建新:《新时期中国新闻传播教育30 年》,载《新闻学论集》,2008 (21 ),204 页。 第一章? 绪论 11 [XJOEE ". ----------------------- 页面 12----------------------- 三、学术研究回顾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作为中国第一个系统讲授新闻课程并集体研 究新闻学的新闻学术团体,成为中国新闻教育开端,标志着中国新闻学 研究的兴起。由于其特殊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历史地位,因此,从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退出中国新闻史舞台后,就开始有学者对它进行 学术研究。 1.民国时期的简要叙述 民国时期,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鲜有深入研究成果,研究水平较 低,基本是简单叙述。笔者没有查找到一篇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或 “新闻学研究会”为标题或主要研究内容的论文,仅在两种情况下会 提及和介绍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第一种情况是介绍和叙述民国时 期中国新闻教育现状或发展过程,如《中国报业教育之近况》(1926 年 3 月《国闻周报》第3 卷第10 期)、《新闻教育机关与报业协作》(1934 年10 月《报学季刊》创刊号)、《中国新闻教育之现在与将来》(《大公报》 1936 年5 月9 日)、《谈新闻教育》(1944 年4 月《新中华》)、《论中国 新闻教育》(1948 年《读书通讯》第152 期)、《中国的报学教育》(1948 年11 月1 日《报学杂志》第1 卷第5 期)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成果 是中国第一本新闻史研究著作《中国报学史》。戈公振先生在该书第六 章第十三节 “报业教育”中,简单叙述了中国新闻教育和新闻学兴起的 背景:“近年我国留学欧美之对报纸有研究者,日有归国;同时欧美之 名记者,又多来我国考察,足迹所至,必有关于报纸之演讲及种种讨论; 而报馆因营业上之发展,亦渐有改良之倾向,于是报学之在我国,遂引 起兴味而下一种子。”简要叙述了中国新闻教育的兴起过程,特别提及 12 中国新闻学的筚路蓝缕: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XJOEE ". ----------------------- 页面 13-----------------------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民国七年,国立北京大学学生,得学校当局之 赞助,设立新闻学研究会:是为报业教育之发端。”对该会之后北京大学 新闻教育活动进行了记载:“国立北京大学之有报学课程,已五六年于 兹,为政治系四年级选修课之一。然该校学生之有报学兴味者不少,故 最近选修是科者,竞达七十人,文科法科均有之。每周授课两小时,教 授为徐宝璜。去年曾新编讲义,但未几即改用其所著之新自学以为课本。 参考书指定为Harrington and Trankenbery 著之《新闻学要义》(Essentials in Journalism) ,Given 著之《报纸的构成》(The Making of a Newspaper) , 邵振青著之《新闻学总论》等。前曾发行新闻周刊,对于一周之新闻, 1 为系统之记载,下公允之评论。为中国唯一传播新闻学识之报纸。”第 二种情况是介绍和追悼徐宝璜新闻业绩的文章,提及北京大学新闻学研 究会,如1927 年2 月《新闻学刊》刊登的《徐宝璜先生》一文。1930 年6 月20 日,徐宝璜逝世后,陈大齐撰写的《徐伯轩先生行状》。6 月 22 日,黄天鹏在上海《新闻记者》杂志刊登的《悼徐伯轩先生》。8 月, 黄天鹏撰写的《新闻学纲要》序言。1931 年6 月1 日,黄天鹏、袁特 等撰写的《九江先生周年祭奠》。1940 年5 月,黄天鹏先生在《新闻学报》 发表的文章《记徐宝璜先生》等。因此,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研究活 动在民国时期未能有效展开。 2.新中国前30年基本空白,台湾方面以讹传讹 1949 年新中国成立至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由于新中 国新闻史研究重点转向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共产党主办的和共产党 影响下创办起来的各类报刊的历史,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研究陷入停 顿状态。仅见的方汉奇先生于1965 年撰写的《中国近代报刊简史讲义》 1 戈公振:《中国报学史》,210 页,北京,中国新闻出版社,1985。 第一章? 绪论 13 [XJOEE ". ----------------------- 页面 14----------------------- (初稿)也只是提及:“新闻学的研究工作也在一部分知识分子中开始进 行,不少日本的、欧美的新闻学著作被介绍道中国来。1918 年北京大 学首先开设新闻学课程,聘请徐宝璜主讲,供文科各系学生选修,并成 立新闻学研究会……出版中国人自撰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新闻学》…… 1 1920 年以后,会务停顿。”在此期间,台湾方面积极开展新闻史研究, 但对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叙述并没有超出戈公振先生《中国报学史》 的内容。如1965 年,郑贞铭先生出版的中国新闻教育史著作《中国大 学新闻教育之研究》,其中记载:“中国新闻教育的正式肇始,当以北京 大学创设的‘新闻学’课程为其先声。民国七年,北京大学政治系开 ‘新 闻学’一科,并组织新闻学研究会,均由留美归来的《晨报》主笔徐宝 璜主其事。北大所开之 ‘新闻学’原系政治系四年级选修课之一,然该 校对报学有兴趣之学生不少,以致选修该科的学生多达七十余人。主讲 ‘新闻学’之徐宝璜,原在美国密歇根大学研究新闻学,当时得北京大 学校长蔡元培之赞助,成立‘新闻学研究会’。徐氏并编著《新闻学大意》 2 一书,成为中国第一部有关新闻学的专门著作。”其记述的事实与戈公 振先生《中国报学史》相比较,有明显的错误。第一,北大首开“新闻学” 课程,是中国新闻教育的先声,然后才有新闻学研究会之设。这颠倒了 两者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第二,徐宝璜非《晨报》主笔。第三,其著 作之名非《新闻学大意》,而是《新闻学》。1966 年,台湾最具权威的 1 方汉奇:《中国近代报刊简史讲义》(初稿),79-80 页,油印本,北京大学中文系,1973。方 汉奇先生于1965 年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任教时撰写初稿。1973 年1 月,北京大学中文系 聘请他给新闻专业学员讲授中国近代报刊简史时,限于时间,作了一些增删,没有来得及作 全面的修改(见该讲义第81 页)。讲义初稿总81 页,分六章和一个后记,插页中还有 “文革” 特有的两句毛主席语录,第一句:“在世界上存在着阶级区分的时候,报纸又总是阶级斗争 的工具。”第二句:“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 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 2 郑贞铭:《中国大学新闻教育之研究》,26 页,台北,台湾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1964。 14 中国新闻学的筚路蓝缕: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XJOEE ". ----------------------- 页面 15----------------------- 新闻史著作《中国新闻史》问世。该书第十四章 “新闻教育”虽然论述 了北京大学新闻教育:“民国七年,北京大学开设新闻学课程,由北京《晨 报》主笔徐宝璜讲授,此为我国新闻教育的开始。徐氏曾于美国密歇根 大学研究新闻学,其于北大教学期间,著有《新闻学大意》一书,为我 1 国新闻学之第一部著作。”但是没有提及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此后, 郑贞铭先生再次出版新闻教育专著《中外新闻传播教育》,记述说:“中 国的新闻教育史以北大创设新闻学课程为先声,由当时校长蔡元培先生 成立新闻学研究会,由从美国密苏里新闻学院学成回国的北平《成报》 主笔徐宝璜先生主讲新闻学,所以蔡元培先生可以说是中国新闻教育的 2 创始人。”这段叙述并没有纠正其前面关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叙 述,甚至错上加错了。如徐宝璜为“密苏里新闻学院学成归国”和“《成报》 主笔”。这些都反映出台湾新闻学者对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并没有进 行深入研究,对基本史实并不清楚,以致以讹传讹。总之,在1978 年 之前,学术界还没有出现一篇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为研究对象的专 门学术论文,研究始终处于叙述介绍的低水平状态。 3.改革开放后的前20年,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研究专文不断涌现 1978 年以后,随着中国新闻史研究逐渐繁荣,新闻史教学和研究 工作者队伍不断扩大,一大批丰硕的研究成果出现,个案研究不断取得 新成果,学术界开始出现专门研究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学术论文, 突破了以往的低水平研究局面。第一篇研究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专 文是方汉奇先生于1979 年1 月在《新闻战线》发表的《新闻学研究会》。 该文分 “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徐宝璜和邵飘萍”“学会的会员”三个 1 曾虚白:《中国新闻史》,674 页,台北,三民书局,1966。 2 郑贞铭:《中外新闻传播教育》,188 页,台北,远流出版公司,1999。 第一章? 绪论 15 [XJOEE ". ----------------------- 页面 16----------------------- 小标题,3000 字左右篇幅介绍了蔡元培和徐宝璜创办北京大学新闻学 研究会的过程以及学会大致活动(开展新闻教育和出版《新闻学》与《新 闻周刊》)和两位导师情况与个别会员(毛泽东、杨晦、谭平山);并评 价了该会的历史地位:“一九一八年在北京成立的新闻学研究会,是中 1 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 此后学者们陆续发表了《毛泽东 同志与 “五四”时期的新闻学研究会》(傅雨贵,1979 年第5 期《四川 大学学报》)、《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与邵振青》(罗章龙,《新闻研 究资料》1980 年第2 期)、《我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 新闻学研究会始末》(陆彬良、萧超然,《新闻研究资料》1980 年第2 期)、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章玉梅,《新闻大学》1985 年第3 期)、《北 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及影响》(穆家珩,《江汉大学学报》1991 年第3 期)、《纪念徐宝璜先生》(方汉奇,《新闻春秋》1994 年第2 期)、 《新闻史上的优秀代表人物》(唐非,《新闻春秋》1994 年第2 期)、《徐 宝璜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梁柱,《新闻春秋》1994 年第2 期)、 《中国新闻界的“开山祖”——徐宝璜》(方汉奇,《中国记者》1994 年 第5 期)、《在中国新闻学领域独占三个第一的人——读徐宝璜的〈新 闻学〉》(马厚寅,《新闻与成才》1997 年第10 期)、《中国新闻学和新 闻教育的摇篮——写在北京大学100 周年校庆之际》(方汉奇,《中国 记者》1998 年第5 期)、《中国新闻学鼻祖徐宝璜》(邹平友,《新闻爱 好者》1999 年第12 期)等论文。这些论文从各个方面推进了北京大学 新闻学研究会的研究广度和深度,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论文是《我国第 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始末》。该文以6000 字左右的篇幅分 “研究会的成立和改组”“研究的内容”“研究会的活 1 方汉奇:《新闻学研究会》,载《新闻战线》,1979 (1 ),38 页。 16 中国新闻学的筚路蓝缕: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XJOEE ". ----------------------- 页面 17----------------------- 动”“研究会的结束”四部分详细叙述了该会的发展过程,并对会员情 况介绍较为深入。1994 年,纪念徐宝璜诞辰100 周年之际,中国新闻 史学会和中国记协联合在北京举行隆重聚会,纪念他的100 周年诞辰 和《新闻学》的再版发行。方汉奇先生先后撰文认为,“徐宝璜在中 国新闻界和新闻学界,有着 ‘最初的开山鼻祖’之誉,在中国的新闻 史上,他拥有三个第一,即第一个在大学讲授新闻学课程。……参与 创办中国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出版第一部新闻学专著《新闻 1 学》。”1998 年北京大学100 周年校庆之际,他再次撰文对1918 年成 立新闻学研究会开展新闻教育的北京大学进行了高度的历史评价,认 为北京大学是中国新闻学和新闻教育的摇篮,“在中国的新闻学和新闻 教育史上,北京大学拥有好几个第一: 在高等学校开设了第一门新闻 学方面的课程,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新闻学研究团体,出版了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本新闻学著作,创办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新闻学期 2 刊”。 “以北大为中心的新闻学研究和新闻教育活动,为中国新闻学研 究和新闻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它所起的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作 3 用,早已载入典册,成为中国新闻史上极其光辉的一页。” 上述论文的 研究成果,先后被新闻学者吸纳进当时新闻学著作和教科书之中,如 《中国近代报刊史》(方汉奇,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 年)、《中国新闻业 史(古代至一九四九年)》(梁家禄,广西人民出版社1984 年)、《中国 新闻事业史》(谷长岭、俞家庆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7 年)、 《中国近代新闻思想史》(胡太春,山西教育出版社1987 年)、《中国新 闻事业史》(丁淦林,武汉大学出版社1990 年)、《中国新闻业历史纲 1 方汉奇:《纪念徐宝璜先生》,载《新闻春秋》,1994 (2 ),3 页。 2 方汉奇:《方汉奇文集》,194 页,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3 方汉奇:《方汉奇文集》,198 页,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2004。 第一章? 绪论 17 [XJOEE ". ----------------------- 页面 18----------------------- 要》(吴廷俊,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1990 年)、《中国新闻事业史简编》 (方汉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年)、《中国新闻事业通史》 (方汉奇、宁树藩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 年),《中国新闻事 业史》(龚德才,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年)、《中国新闻事业史新 编》(丁淦林,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年)。尤其在梁家禄的《中国新闻 业史(古代至一九四九年)》(第六章第六节)、谷长岭,俞家庆主编的 《中国新闻事业史》(第六章第四节第一目)、《中国新闻业历史纲要》(第 八章第五节第二目)和《中国新闻事业通史》(第六章第四节第二目) 中,均将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设为 “目”标题,说明了研究者 对该会研究的日益重视和该会学术价值的提升。同时,一些新闻学工 具书词典也将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设为词条进行专门介绍,如 《新闻学简明词典》(余家宏、宁树潘、徐培汀等编写,浙江人民出版 社1984 年)、《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0 年)、《新 闻学大辞典》(甘惜分,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年)、《宣传舆论学大辞典》 (刘建明主编,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 年)、《马克思主义百科要览》(廖 盖隆、孙连成、陈有进等主编,人民日报出版社1993 年)、《中国新闻 实用大辞典》(冯健总主编,新华出版社1996 年)、《中国新闻纪录大全》 (刘圣清,广州出版社1998 年)等。关于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学术 专文的不断涌现以及被吸纳进新闻学著作和教科书,甚至被当作子目 标题,尤其又不断出现在新闻工具书的词条之中,说明北京大学新闻 学研究会研究的重要性日益受到了新闻学研究者的重视,其研究水平 和层次不断提高,但还仅是从各个侧面进行的碎片化研究,系统性研 究成果还没有出现。 18 中国新闻学的筚路蓝缕: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XJOEE ". ----------------------- 页面 19----------------------- 4.21世纪以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成果向纵深发展,专门 的学位论文出现,专著问世 进入21 世纪,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新的研究史料不断被研究者 挖掘整理出来,新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如学者王颖吉先生先后发表《析 徐宝璜发表于〈北京大学月刊〉的三篇新闻学佚文》(《新闻大学》2004 年第1 期)、《论 “五四”时期中国现代舆论学专业化研究传统的发端》 (《新闻与传播研究》2005 年第2 期)、《徐宝璜〈新闻学〉成书过程及 版本的若干问题的考析》(《新闻与传播研究》2006 年第2 期)、《〈徐伯 轩先生行状〉原作者考辨——兼论蔡元培与徐宝璜的交往渊源及其对中 国新闻学的影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07 年第4 期)。 这些论文利用新发现的史料对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导师徐宝璜教授的 生平以及《新闻学》撰写过程及其在舆论学方面的贡献进行了深入的研 究,填补了当时研究的空白,纠正了以往的错误认识。在此期间,北京 大学肖东发教授主编的《新闻学在北大》(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第 一章就是 “老北大时期的新闻学”,吸纳了学界诸多研究新成果,丰富 了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研究内容。安徽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王 展撰写了第一本以“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硕士学 位论文《多重视野中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论文从“新闻史视野”“新 闻学学科建构视野”和 “新闻教育视野”三个视野研究北京大学新闻学 研究会在中国新闻史、中国新闻学术史、中国新闻教育史上的历史作用 与贡献。文章结论认为: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明确提倡新闻学,将 西方新闻学与中国新闻经验相结合,开始建立中国的新闻学。徐宝璜的 《新闻学》更是为中国新闻学研究贡献了最早的研究框和学术成果。这 些成果和研究模式为后来的许多研究者所继承,对中国新闻学的发展有 深远的影响。研究会开新闻教育之先河,为中国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新闻 第一章? 绪论 19 [XJOEE ". ----------------------- 页面 20----------------------- 人才,将新闻学发扬开来,并贡献了最早的新闻学教师和教材,为新闻 1 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献”。该硕士学位论文算得上上乘之作,难能可贵, 相比于以往的研究有所开拓和创见;但由于史料的掌握以及研究水平的 局限,特别是三个视野的观照,既非理论又非方法,有点牵强附会之嫌。 因此,研究的系统性和深度还有待加强。 2008 年,以纪念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90 周年为契机,新的 史料和新的研究成果纷纷发表,形成一个研究高潮。2008 年,各大学 术期刊登载的研究论文有:《徐宝璜留学美国学习新闻学考证》(周婷婷, 《国际新闻界》2008 年第3 期)、《筚路蓝缕 开基立业——纪念北京大 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九十年》(肖东发,《新闻与写作》2008 年第5 期)、 《现代中国新闻学“知识共同体”的初成——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回眸》 (姜红,《国际新闻界》2008 年第7 期)、《密苏里新闻学院院长威廉访 问北大史实考》(邓绍根,《国际新闻界》2008 年10 期)、《北京大学学 子的一次新闻学盛宴——1921 年世界新闻教育之父威廉博士北大访问 记》(邓绍根,《新闻与写作》2008 年第11 期)、《蔡元培与北京大学新 闻学研究会》(肖东发,《新闻爱好者》2008 年第12 期)、《邵飘萍与北 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邓绍根,《新闻爱好者》2008 年第12 期)、《从 “新闻学”一词的源流演变看中国新闻学学科的兴起和发展》(邓绍根, 《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 年》经济日报出版社2008 年)等论文, 各学者对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各方面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极大地 丰富了该会的研究成果。最令人欣喜的是,出现两个研究新情况:第一, 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出现了国外研究成果,即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历史 系魏定熙教授的《蔡元培与现代中国新闻学的发展》(《北京大学教育评 1 王展:《多重视野中的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安徽大学2007 年硕士学位论文(未刊稿), 56 页。 20 中国新闻学的筚路蓝缕: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 [XJOE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