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诸葛家族 这可是实实在在的传奇家族。 别的家族把鸡蛋都放到一个篮子里,选对了就一飞冲天,选错了就听天由命。诸葛家族却是聚散天涯,“鸡蛋们”分别跟了三个老板,偏偏没有一个跟错老板。 别的家族是一点一滴地积累,一步一个脚印地攀升;诸葛家族的成员却是在汉末三国各自白手起家,异军突起,甚至一度控制了整个蜀国(诸葛亮)、整个吴国(诸葛恪)以及部分魏国(诸葛诞)。 别的家族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风光时如烈火烹油,衰落时便树倒猢狲散。诸葛家族却是东边不亮西边亮,一个诸葛倒下了,另一个诸葛站起来。 本篇为您讲述对汉末三国影响最为广泛的家族——诸葛家族! 诸葛家族的渊源 秦朝末年,皇帝无能,内奸当道。陈胜率先揭竿而起,其麾下有一首席名将葛婴,有勇有谋,用兵如神。陈胜未称王时,葛婴遇见楚国后裔襄疆,为求得正统,便拥襄疆为楚王。但随后便传来陈胜称王的消息,葛婴感到一臣不能事二主,便杀掉襄疆并随即返回陈县向陈胜汇报,端的是光明磊落。陈胜却因此怀恨在心,过后找了一个借口将葛婴杀害。 西汉文帝时,文帝为追记葛婴反抗暴秦的功劳,赐封葛婴之孙为诸县侯,并世居于诸县。葛氏感念文帝的恩情,将“葛”姓与地名合并,改称“诸葛”。“诸葛”这个姓氏自问世那天起便饱含着对汉室的忠诚和感激。 经过了一个世纪,在世风日下的汉元帝时期,诸葛家族出了一位大人物——诸葛丰。这是一位卓越的凤凰男,因为德才兼备而出人头地,一度做到司隶校尉(相当于国家安全局局长兼首都卫戍区司令,权力超过明代东厂、锦衣卫)。然而因为凤凰男普遍存在的不够圆滑的特点,他得罪了权贵阶层,很快被降职为城门校尉。失去了监察权的诸葛丰仍然死性不改,继续直言敢谏,终于触怒皇帝,被罢官之后老死于家中。 别人家出了一个大官往往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渐渐演变成世家大族,比如司马懿的高祖父司马钧,不过是一个在狱中自杀的常败将军,却因为做人圆滑、交友广泛,子孙照样发达,终于发展成鼎鼎大名的河内司马氏。诸葛家族却因为诸葛丰的关系,从两汉官场上消失了二百年。诸葛丰这老爷子得罪了多少人,得罪到什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也许诸葛丰的子孙们吸取了他的教训,不再那么刚直,但也部分继承了他宁折不弯的死心眼儿。 和平年代默默无闻,时局动荡就立马爬起来,似乎是诸葛家族的宿命。在兵连祸结、瘟疫横行、暗无天日的东汉末年,一个叫做诸葛珪的年轻人当上了泰山郡郡丞(相当于副市长),他的弟弟诸葛玄当上了荆州牧刘表的属官(主要负责向朝廷汇报工作)。在官本位的时代蛰伏了两个世纪的诸葛家族,终于看到了一点崛起的苗头。可好景不长,正准备去洛阳出差的诸葛玄得到了兄长病故的噩耗,立刻马不停蹄地前往徐州照料三个侄子(诸葛瑾、诸葛亮、诸葛均)和两个侄女(不是我不尊重女性,实在是史书上没有留下她们的名字)。可是刚到徐州就赶上曹操前来攻城,诸葛玄赶忙带着五个孩子逃往扬州,投奔和他关系不错的袁术,在兵荒马乱中与诸葛瑾走散。 要说这诸葛玄可真不是一般人,不仅能带着一群孩子逃跑,还能让眼高于顶、狂妄自大、把出身看得比什么都重要的袁术对他青眼有加,立马任命他为豫章太守(相当于市长)。诸葛玄兴冲冲地跑去上任,心想着诸葛家族马上要在这乱世当中有一块自己的地盘儿了!可诸葛玄这个太守只是袁术封的,随他去上任的也只有家属,朝廷任命的太守借了点兵马,分分钟就把诸葛玄赶跑了。诸葛玄只好又跑回荆州投靠他的老领导刘表。(本书第七章《汉室宗亲》中将讲述诸葛玄这段经历背后的博弈。)舟车劳顿加上大喜大悲使诸葛玄生了重病,按说是命不久矣了,但上天似乎一定要让诸葛玄完成他的使命,据说他的医生就是后来写下《伤寒杂病论》的医圣张仲景!要是换一个大夫,诸葛玄的身体能不能支撑到孩子们长大,就很难说了。 在诸葛玄生命中的最后几年,他的主要成就是把两个侄女分别嫁入了荆州豪族蒯氏(荆州牧刘表的铁杆心腹蒯良、蒯越的家族)和庞氏(庞统的家族),使诸葛家族进入了荆州的上流社会。在那个特别注重门当户对的时代,只是小康之家的诸葛玄竟然能做到这一步,只能说诸葛玄是一个有着超强人格魅力、使人无法拒绝的奇男子了。他的这种特质对从小跟着他长大的诸葛亮的影响,想必是不容小觑的。 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舌战群儒碾压东吴文臣、草船借箭抖机灵、借东风呼风唤雨、借关羽之手在华容道捉放曹操、三气周瑜把周瑜挤兑得一命呜呼、七擒孟获一劳永逸、空城计震退司马懿、火烧上方谷惜败于天——以上事迹纯属虚构。那么诸葛亮的真实事迹有哪些?他为什么能够流芳千古?罗贯中为什么如此偏爱诸葛亮? 三顾茅庐 诸葛玄去世后,诸葛亮、诸葛均兄弟在卧龙岗隐居。虽然诸葛亮后来总忆苦思甜说自己年轻时躬耕于南阳,可从他整天不是走亲访友侃大山就是看书睡大觉、顺便搞搞发明创造的生活状态来看,他不可能是一个农民,而应该是一个有钱有闲的小地主。 身高一米八五,仪表堂堂、风流俊雅,有很多阔亲戚,又志存高远、才华横溢的高富帅诸葛亮轻易得到了荆州最高军政长官刘表的连襟——名士黄承彦的垂青,他把头发黄、皮肤黑但智商很高的女儿嫁给了他。从此诸葛家族与荆州刘、蔡、黄、蒯、庞五个大家族都成了亲戚。诸葛亮虽然只是一个无职无权的小地主,却可以自由出入于荆州的顶层社会,地位超然。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诸葛亮的婚姻是一次政治联姻,但他主要靠的还是他的人格魅力。 小时候读三国读到三顾茅庐,不禁替诸葛亮担心,要是刘备不来他可咋办?后来知道了诸葛亮的人际关系网才明白,只要诸葛亮愿意,他能让全荆州握有话语权的人在任何人面前给自己点赞。表面上刘备是主动来的,背后恐怕是诸葛亮做了铺天盖地的广告宣传——聘请军师哪家强?荆州卧龙诸葛亮!凭借广泛的人际关系,刘备每次动身他都能得到消息,拿捏好分寸,事不过三,嗯。 有一个很有趣的问题是:刘备第三次来找诸葛亮时,诸葛亮是真睡还是装睡? 1. 真睡。醒来轻松进入角色,突出高人风范,刘备也发现是真睡,不免更加佩服他气魄不俗。 2. 装睡。两人都知道装睡是为了试探,各自秀得飞起,一个仿佛高僧入定,一个定得不能再定。双方都觉得对方是个角色,不容小觑。 3. 真睡醒了装睡。好家伙,刘备心中想:这小子是个有本事的人,这么不把我放在眼里,必须搞到手。诸葛亮则想:好家伙,脸皮够厚,城府也深,是个有前途的人。 4. 假睡成了真睡。刘备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居然真睡着了!真睡着了啊!!我演给谁看啊!忍住,忍住,一定是我心中还有杂念…… 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三分天下的战略——联合孙权对抗曹操,占住荆州吞并益州,等曹家内乱,从荆州和益州两路出兵,则大业必成。虽然这个战略忽略了孙权的野心,把盟友假想成了无条件配合的乖宝宝,引发了后来的悲剧,但对刘备集团来说已经是最好的策略了。颠沛流离二十几年,一直是走一步算一步的刘备从这个26岁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希望。他使出浑身解数邀请其实早就想跟他走的诸葛亮出山,和诸葛亮亲密得连关羽、张飞都吃醋了。刘备说:“我得到诸葛亮就像鱼儿得到了水啊,你俩都给我消停点。”刘备舍得下血本,诸葛亮也是真够意思,刘表刚死,他就劝刘备趁乱占了荆州,全然不顾与他沾亲带故并且恩重如山的刘表的利益。反倒是刘备坚持要立牌坊,不肯趁人之危。此时的诸葛亮还太嫩,这么迫切地表忠心,我们可以理解为他这是公而忘私、不顾小家顾大家。但刘备怎么想就不好说了,从刘备后来对他不如对庞统、法正那样信任来看,刘备多多少少是有些介怀的。 过江作说 曹操如马蜂般占领荆州,刘备又一次如蟑螂般逃跑,投奔如蝴蝶般闪躲的孙权。 诸葛亮赶紧渡江游说,其实即使没有诸葛亮,鲁肃也会让孙权坚定抵抗曹操的,因为员工投降了还可以继续打工,老板投降了就没什么指望了。诸葛亮要做的是确立孙刘两家平等的盟友关系,让刘备集团避免变成东吴的附庸。诸葛亮先用二分法给孙权两个选择:一是让曹操去死;二是赶紧爬过去抱曹操大腿,屈膝投降。孙权很生气,问刘备怎么不投降。诸葛亮就抬高刘备身价,说刘备是汉室宗亲有气节,虽然屡战屡败,但绝不投降。又指出曹操部下是北方人,水土不服不会水战啦,人数虽然多但是好些人都是刚入伙,肯卖命的没多少啦,老曹的嫡系们跑了这么远的路都很疲惫啦。最后诸葛亮亮出底牌:我们手上还有两万人,没想到吧。由于孙权也只能拿出三万人,和刘备实力相当,双方顺利结盟。 谈妥了结盟的事儿,诸葛亮就回到了刘备处。之后火烧赤壁、曹操败退就没诸葛亮什么事儿了,击败曹操的功劳应该主要记在周瑜头上。 足食足兵 赤壁之战过后,刘备集团占领了荆襄四郡。诸葛亮出任军师中郎将,负责调整税赋,充实军用物资,也就是一手挣钱,一手花钱。这份工作虽然是个肥差,但特别容易得罪人,也容易授人以柄,做起来容易,做好却很难。好在诸葛亮和只会创业不会守业的刘备正相反,他很难打下一块地盘,但给他一块地盘他却能治理得井井有条,让上上下下都满意,要问有什么诀窍吗? 第一,公平; 第二,公平; 第三,还是公平。 刘备在荆州发展,诸葛亮负责看家;刘备攻取蜀地,诸葛亮继续负责看家。后来,刘备那边人手不够,诸葛亮去帮忙,荆州交给了关羽。在攻打蜀地的战役中,主要是庞统、法正出谋划策。攻蜀前后,庞统战死,法正病亡,诸葛亮又一次成了刘备唯一的军师,他还继续干他做行政搞后勤的老本行。他守备成都,在背后支持刘备取得了定军山大捷,夺取了汉中。很多人以为刘备和诸葛亮的组合是刘备给牌,诸葛亮尽情发挥,其实史实刚好相反,刘备奋战在一线,诸葛亮在二线做幕后英雄。 刘备集团进入鼎盛时期以后,刘、关、张三人开始了自我膨胀。关羽发动襄樊战争,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却被东吴从背后捅了一刀,荆州军覆灭,关羽败走麦城。紧接着曹操病亡,曹丕篡汉,刘备称帝,诸葛亮无可置疑地被任命为蜀汉丞相。 张飞被部下暗杀,刘备被陆逊火烧连营。刘、关、张辛辛苦苦二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英雄末路的刘备在临终前授权诸葛亮、李严成为蜀国实际上的统治者。 可以说,三顾茅庐之后,白帝城托孤以前,诸葛亮的工作就像是汉代的萧何、明代的李善长,主要是搞后勤,重要归重要,但并没有什么出彩的地方。 政通人和 南征北战 诸葛亮掌握了蜀国的军政大权,此时的蜀国刚刚经历过关羽和刘备的两次大败,永久地失去了荆州,文臣武将凋零,元气大伤,内有南蛮叛乱,外有魏吴两国虎视眈眈,怎么看都是亡国前夜了,且看诸葛亮如何逆转乾坤。 42岁,派人与东吴修好。得势的时候,喊打喊杀,要人家国破家亡,现在落难了想和人家和好,哪有那么容易?好在孙权不像刘备那么重感情,他很实际,一边对魏国称臣,一边同蜀国结盟,这意思摆明了要让魏蜀两国继续死磕,他坐观成败。 43岁,专心整理内政。由于他生活简朴,手下也就不敢奢侈;他赏罚分明,大伙儿自然不敢乱来,干起活儿来还浑身是劲儿。其实搞行政的要点无非是一个公平,但人总有亲疏远近,在野的时候啥也不干,挑别人毛病容易,执政以后还能做到“公则生明”却是太难了。诸葛亮没有培养家族势力,一碗水端平。他的弟弟诸葛均在卧龙岗看家看了九年,很不容易,诸葛亮虽然给弟弟安排了工作,但终诸葛均一生也只做到长水校尉,连个杂号将军都没混上。由于诸葛亮的严于律己,以李严为首的派系完全抓不到把柄,蜀国实现了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诸葛亮治蜀,最难得的是维持了一套优良的人事管理制度。汉末三国的时代,世家子弟可以坐享其成,寒门子弟难有出头之日。看魏国,曹操生前还可以平衡世家和寒门的关系,曹丕为了得到世家大族的支持,采取九品中正制,豪门世家逐渐尾大不掉。东吴那边自从一开始就有点联邦制的意思,几个大家族把持了东吴政权的关键职位,连孙权的权力都要受到牵制,寒门子弟更是难以出头。唯有蜀汉在诸葛亮的治理下,高干子弟只是享受荣誉和福利待遇,掌握实际权力的文官武将都是有真本事的人。 44岁,亲入不毛,采纳参军马谡的建议,以攻心为主,平定南中地区所有叛乱。(回师途中创造性地发明了包子这一食品,并流传至今。)诸葛亮以南中的丰富资源为国家提供军用,充实国库,同时训练士兵,准备北伐。 46岁,上《出师表》,表明心迹,交代工作,屯兵汉中,磨刀霍霍向曹魏。 47岁,趁魏国将战略重点放在吴国、魏蜀两国边境空虚之际,挥师北伐。他派赵云故布疑兵出斜谷吸引曹真主力,亲自率军出祁山,兵锋直至长安。毫无准备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望风而降,并且他还意外收获了后备干部姜维。(简单地说,诸葛亮的北伐就是在五条北伐道路上和魏国玩“猜猜我从哪里来”的游戏。)此战中,诸葛亮唯一一次动了点私心,派内定的接班人马谡镇守战略要地街亭。不论是传统说法认为的马谡坑了诸葛亮还是阴谋论说法中王平、费祎联手坑了马谡,都无法改变街亭失守的事实。于是形势便急转直下,诸葛亮只好放弃三郡匆匆撤兵。兵法有云:“善败者不亡。”诸葛亮就是一位善败者,他的神奇之处在于:无论形势如何严峻,有他在都能全身而退,谁敢来追击,都是有来无回。 第一次北伐之后,曹魏对蜀国采取“据守要塞,大力恢复魏国实力”的防守反击战略。诸葛亮意识到,如果让曹魏有时间发展国力,那么蜀魏两国之间的差距将会越来越大。一旦等到曹魏国力强大,蜀国只能坐以待毙。只有出蜀占领雍州、凉州,一来可以获得秦川骏马,组织骑兵;二来作战之时有迂回空间,可大规模作战。“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对于蜀国来说,山峻之险无疑是一道天然的屏障。可是这有相对性,别人攻不进来,但你也杀不出去!用一句话来形容蜀地:“天下大乱,胜天堂;天下一统,死牢房。”天下大乱,占据蜀地,可以发展自己的经济,扩充自己的军队,伺机而动;但是天下将要一统,那么蜀地绝对是一个死牢房。而且崇山峻岭不适合大规模作战。不能大规模作战,别人伤不了你,你也伤不了别人。两军只有僵持,但是你的后方绝对会被活活拖死。最终结局是无兵源、无财力、无民心,只有投降一条路可以走了。 诸葛亮年初刚走,年尾就又打过来了,此次的兵锋指向了陈仓。偏偏驻扎在陈仓的魏国守将郝昭早有准备,导致第二次北伐成了诸葛亮一生中最糟心的一战。 诸葛亮派郝昭同乡多次游说郝昭投降,郝昭严词拒绝。 诸葛亮用云梯、冲车攻城,郝昭用火箭射云梯,用磨盘砸冲车。 诸葛亮用井阑(一种很高的带有轮子的箭楼)在城外居高临下向城中射箭以掩护工兵将护城河填平,直接攀城。郝昭却在城墙里又修了一堵简易的内墙挡箭,令井阑失效。 诸葛亮挖地道,想突袭城中,郝昭又在城内挖下壕沟,挡下地道…… 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激战二十余日未有胜负。蜀军粮草不继,又闻讯魏援军快到,只好退军。看起来郝昭好像是和诸葛亮打了个平手,诸葛亮也有些郁闷,回师途中顺手斩杀了不知死活前来追击的魏将王双,也算出了口闷气。而郝昭却是心力交瘁,兵马折损过半,连城里的棺材都挖出来当木板使光光了。年仅38岁的郝昭,经此一战油尽灯枯,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48岁,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其围城打援的计策被郭淮识破没能大规模杀伤敌军,但占据了武都、阴平二郡,诸葛亮见好就收,对上对下总算有了交代。 49岁,抵抗曹真的伐蜀大军。其实曹真也是一名不错的统帅,不是《三国演义》里刻画的那样的草包。但要让他在崇山峻岭间打败不世出的奇才诸葛亮就太难为他了。何况就连老天爷也来捣乱,连续下了一个月的大雨,魏军还没遇上一个蜀军就在山里摔死了一大片。曹真想,那就班师回朝吧,全当野外拉练了。可诸葛亮岂是好惹的?曹真还在回家的路上,魏国的南安郡就遭到了蜀军的偷袭,魏军竭力抵抗,照样惨败。 曹真回国,等待他的是众人敢怒不敢言而敢鄙视的目光。曹真一世英名毁于一旦,羞愧难当,加上旅途劳顿,一命呜呼。曹真之死对诸葛亮而言,很难说是一个好消息还是一个坏消息,因为曹真的死亡使他的对手换成了生平最大宿敌——司马懿。 50岁,诸葛亮趁魏国西线主帅交接之际二出祁山,第四次北伐。这一年,司马懿52岁,他的任务是救援祁山的魏军。 诸葛亮围困祁山其实只是做做样子,自从第二次北伐受挫于陈仓后他就基本放弃了攻城战术,转而打起了围城打援的主意。但是诸葛亮必须先解决自己的短板儿——后勤补给。从蜀地翻山越岭送粮食太困难,每次大军出发带出来的粮食吃光了就难以为继。这一次诸葛亮要就食于敌,他留下小股兵马攻打祁山,自己率领主力部队去祁山东北的上邽割魏国的麦子吃。 等到司马懿得到消息回师,蜀军已经开展了好一阵子的割麦子大赛。眼睁睁看着粮食被糟蹋的魏军,以老将张颌为首纷纷请战。司马懿统统拒绝,安营扎寨,坚守不战,同时派轻骑兵骚扰,让蜀军的割麦子大赛没能圆满成功。诸葛亮亲自查看司马懿的大营,感到进攻没有把握,便派出士兵叫骂,引司马懿先动手,自己打防守反击。再看司马懿,不管蜀军怎么骂,手下怎么一再请战,就是不动手! 诸葛亮佯装撤退,引诱司马懿来攻。司马懿率军跟进,却始终保持一定距离,蜀军一停下来,魏军就防守,绝不主动出击。诸葛亮心里有些没底,占领了卤城才踏实一些。司马懿更不会傻到去攻城。就这样,两位绝世高手谁也不肯先出招,司马懿的如意算盘是先立于不败之地,然后和诸葛亮拼消耗、拼后勤,把诸葛亮逼走就是大功一件。但是司马懿左等右等,诸葛亮就是不走,按说上邽割的麦子早该吃完了啊。他哪里能想到发明家诸葛亮已经推出了高科技装备——木牛流马,缓解了后勤运输的问题。 眼看拖延的时间大大超过预期,就算司马懿沉得住气,张颌等将军却是再也忍受不了了。眼看再憋下去威信就要扫地,司马懿只好先出手,果然被诸葛亮痛扁一顿,成就了诸葛亮历次北伐中斩获最大的一战。但由于司马懿的助手郭淮再次统战了羌胡,向魏军输送了急需的粮草,而诸葛亮的副手李严却因为兵权被夺,而在背后搞小动作,停止了后勤运输,第四次北伐还是没能取得更大的战果。 诸葛亮回师途中,射杀了被司马懿逼来追击的老将军张颌。威风是很威风了,却也因为威名太大导致终其一生,魏军都成了缩头乌龟,再也没人敢主动挑战他,使得诸葛亮在之后对魏国的作战中更加难以占到便宜。 51—52岁,为了彻底解决限制他发挥的粮食问题,诸葛亮废了李严,花了两年时间来修栈道、屯粮食。 53岁,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为此他足足囤了两年的粮食,并且联络孙权一起出兵,毕其功于一役,要和司马懿一决雌雄,领军十万进驻五丈原。 平心而论,司马懿的能力是比不上诸葛亮的,但司马懿手下有一个驻守西北十余年的副手郭淮,诸葛亮却只能事必躬亲,唯一能替他出主意的参军马谡早已不在了。战争从一开始就向以逸待劳的魏军倾斜,郭淮凭借对魏蜀边界军事地理的无比熟悉,指出诸葛亮一定会占据北原这块地方,与五丈原成掎角之势。司马懿采纳了他的意见,仗着魏军骑兵多,先蜀军一步抵达北原,修筑防御工事。很快,魏军就在郭淮的感召下拼死击退了紧随而至的蜀军。诸葛亮一计不成又生一计,声东击西,司马懿险些上当,但又被郭淮阻止了。 诸葛亮继续出招,做出屯田长驻的架势,这一招使司马懿有些坐不住了,但司马懿终究是司马懿,他经过仔细计算,明白了这块高地上的小平原压根种不出多少粮食,无法供养蜀汉大军。你喜欢种地就种吧,我继续防守,看你能把我怎么着! 这时的诸葛亮,已经重病缠身。十几年的鞠躬尽瘁摧垮了他的身体,眼看诸多计谋无济于事,据说这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的迟暮丞相不惜使出有些下三滥的招数——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想以当时最大的侮辱逼司马懿出战。这一招,虽然不够光明磊落,但非常厉害。司马懿如果出战就正中下怀,如果不出战就威信扫地。 可司马懿是什么人?那是厚黑学的鼻祖!他一边喊打喊杀,一边赶紧派人去洛阳,要曹睿下一道圣旨:决不允许出战,严格贯彻先前的防御战略,胆敢再请战者,军法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