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神奇的潜意识意象——电影《催眠大师》里的画面都是真的吗 在前面我多次提出“潜意识意象”这个词,有没有引起你的好奇心?很多朋友都看过《催眠大师》这部电影,我本人也很喜欢。电影里面多半的画面都是个案被催眠后脑海中的浮现,这就是潜意识画面的呈现,催眠中称为潜意识意象。很多朋友和我谈起这部电影都赞叹里面的潜意识画面太神奇了。是的,潜意识真的很妙,催眠中有专门利用潜意识意象帮助个案自我认识和成长的方法,在本章我就专门针对潜意识意象来谈谈。 我们知道,人有意识和潜意识两个心理层面。意识简单说就是:“我应该怎么做”,是在我们清醒状态下的分析判断,也就是通常我们说的用脑子想一想。潜意识是:“我想要怎么做”,是从心而生的情绪情感与内心真实需求。 我们活在社会中,因为要适应环境与群体,因此不能永远满足自己内心,很多时候我们按意识层面的要求去做,就把潜意识的需要压抑了下去。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大多数人每天早上要去上班,但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起床,意识告诉你应该起床,潜意识说不想起床,这时候意识和潜意识就冲突了。再比如,被老板骂的时候,你心里(潜意识)很生气,嘴上(意识)却不能直接说出来。 生活中充满了这种冲突,潜意识的情绪无形中被压抑下来。这时候,压抑下来的情绪通过梦来释放,因此梦会唤起人的很多情绪情感反应,就好比噩梦惊醒那种恐惧的感觉还在,然而美梦可以让人非常享受。潜意识的画面会有一些类似梦的感觉,甚至可以说就是梦。只不过在睡眠中的梦我们经常会模糊或不记得,那是因为在睡梦中我们的意识已经几乎不存在。这正是身体健康的表现,正因为意识已经关闭,我们才会感觉头脑得到了放松和休息。催眠则是催眠师用专业的语言帮助个案放松意识,进入潜意识状态。注意,睡觉是意识关闭而潜意识打开的状态,而催眠中个案的意识没有关闭,而是很放松,也就是意识和潜意识同时存在着,正因为意识还存在,个案才能一步步了解到潜意识里的东西并且自我成长。这有些类似入睡前似醒非醒的感觉,很多人在入睡前会感觉到脑海不自觉地浮现出一些事情,这里面很多都是潜意识和意识的混杂。 下面我给大家讲一个完整的潜意识成长治愈心理问题的个案。个案是一位私企业主,企业运转得很不错,可是她找到我的时候已经两个月无法出门,更不要说工作。“我一出门就心慌,气短。”她告诉我。谈话中我了解到她家里有五个孩子,她是最小的。“我父亲很严厉,母亲还可以,但是他们经常忽视我。”个案说,“我可以理解,家里孩子太多了,顾不上我。我的四个哥哥姐姐也很严厉,我活在他们的管教下,全家都在不停地督促我。”“你现在是什么样的个性?”我问。个案回答我:“我做事很着急,心里急,就是因为我从小都是被督促渐渐地对自己要求也高了。所以企业做得不错,但是我不开心,真的。我不知道我整天在为了什么而忙。”我了解到,个案把从小家庭对她的要求转化为自我高要求,几个月前,开始慢慢产生心慌气短的现象,最后导致无法出门。“最严重的时候,我几天只能躺在床上喘气,连话都说不出来。”她说。“既然不喜欢你现在的事业,为什么这样努力经营?”我问。“一方面是我刚才说的,自己从小努力惯了。另一方面……我想证明给他们看。”个案回答。“证明给谁?”我问。“我爸爸,还有我妈妈和哥哥姐姐。”她说。 由于个案接受过其他心理学的学习,第一次为她催眠她就接触到了潜意识,当她的潜意识楼梯出现的时候,个案哭得不能自已。她告诉我面前的台阶只能看到两三阶,之后全是漆黑一片,她心中有巨大的恐惧和复杂说不清的情绪,特别难受。“这种难受的感觉平时经常出现吗?”我问。个案点点头说:“经常,我说不清楚为什么难受,因为里面的情绪太多太复杂了。我因此学了很多心理学知识,但仍然不舒服,所以找到催眠。您为我做的催眠就是我想要的,但我现在有些害怕。” 以前我说过,催眠就像吃药,需要按医生嘱咐一次次进行,因此一个催眠周期是十次,十次中会帮助个案从浅入深,深入到潜意识之后开始解决问题。在这个深入的过程中,个案心中产生害怕或不敢面对的情况也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不是内心很恐惧的事情,也不会压在潜意识深处造成如此多的不舒服。 这位个案由于之前接触过心理学,因此第一次就直接深达到潜意识,一下面对心中的恐惧自然是十分不安的。“你可以想一想,是否心里准备好了。”我对她说。 一周后,她找到我,告诉我第一次催眠当天晚上心情是非常乱的,但是考虑了几天,她决定勇敢地面对。第二次催眠,个案的楼梯出现了变化。她告诉我能看到五六阶台阶,并且台阶不像上次那种破败,而是很亮的金属色,但恐惧和复杂的情绪并没有降低。“你可以走下去吗?”在个案潜意识楼梯出现的时候我问。她回答我:“我不知道,我很害怕,台阶看起来太滑太陡了。”之前的文中我提过楼梯意象,通常个案的楼梯意象都是我从二十数到一,个案根据我的指令来走,但对于这个个案,显然是不可以的。于是让她自己数,并且只走下一阶就好。她做了很长时间的心理准备,面部表情也十分纠结,最终数了“二十”。她数这个数字时声音听起来下了很大决心,身体也跟着动了一下。数完这个数字,她立刻泪如雨下,激动地闭着眼说:“我做到了!管老师我做到了!”“你做得非常好。你有什么感觉?”我问。“我觉得台阶没有想象中那么滑,我还是可以下去的。”她激动地回答。第二次催眠,她走下了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对于她,这是一大步。 第三次催眠,她自己数数,走下三阶台阶,第四次则是走了一半,十阶台阶。这时候,我让她在潜意识里面回头看走过的台阶,并且问她看到后的感觉,她告诉我看着她走过的路,感觉没有之前那么害怕了。再看前方的时候,她不像之前看不到台阶的尽头,而是可以清楚地看到剩下的台阶。唤醒之后她反馈我,可以感觉每次催眠心里都踏实一些,并且她告诉我,一直给她看病的中医也说她气血补充得快了,并赞叹说:“心理学真的是很神奇啊。” 在这里我必须插一句,很多人说中国的心理学不好做,说人们对心理学认识程度不够,催眠更是难做。但我做心理学和催眠这么久,我并不十分认同这句话。作为一个催眠师,接触的个案也好,朋友或陌生的好奇者也好,无不了解催眠是一种心理学手段,而且几乎所有人都认可心理学的重要性,并且抱着学习的心态问我很多相关问题。所有接受催眠并同期看医生的个案,无论中医西医都十分肯定心理学和催眠的效果,这是多么好的接受度。至于很多人对于催眠了解得不够准确或是过度神话的现象,其实并不单存在于心理学中,试想我面对一个新鲜不了解的事物,也是充满猜测的。把催眠这件事让大家了解得更透彻,正是我写这本书的目的。 个案前四次催眠中,当我让她在潜意识中看自己穿的是什么鞋,她都告诉我是我的鞋。显然,她在借助催眠师的力量行走。第五次催眠进行中,她在潜意识画面中低下头,看到了一双小红布鞋。“这是谁的鞋?”我问。她想想说:“好像……是我小时候的。”听到这里,我知道她更多意象要浮现了。果然,这次她的楼梯周围不像以前那种黑洞洞的一片,而是一个在山腰上的完整楼梯。“我不知道有多少阶,好像很多。”她闭着眼睛告诉我。“你愿意走下去吗?”我问。没有之前的犹豫,她坚定地回答:“愿意。”之后她自己开始向下走,当数到二十几个数字时,她停下了,顿一顿说:“好像下去了。”“好的,你在哪?”我问。“在……一个村子里……好像是我小时候的村子。”她回答。“你认识家吗?”我问。“认识。”她回答。在潜意识画面的路上,她看到了以前的邻居,但她说不想和邻居说话,而是直接走到家门口。推开门,她告诉我看到很大的没有家具的空旷房间,中间一个小女孩抱膝蹲着,头埋在膝盖里。“这个小女孩是谁?”我问。她眼角流下泪回答:“是我。”这就是催眠中著名的童年回溯,让被催眠者在潜意识中回溯到自己的童年进行疗愈。“你在流眼泪,能告诉我原因吗?”我问。“我觉得她很孤单,无助。”她说。“你愿意帮助她吗?”我问。“愿意。”个案回答。我让她走上前去,安慰这个“小女孩”。抚慰之后我问到她和小女孩的反应,个案告诉我小女孩开始看她,能和她交流,心情好了一些,但还是保持着警惕。“你愿意继续关注她,帮她吗?”我问。“愿意,我下次要给她带礼物,我要让她开心。”个案说。 唤醒之后,个案告诉我,小时候由于她的父母和哥哥姐姐交叉火力地教育,同时又不曾关注过她的情绪,她就是这样被忽视又被压制的感觉。原来到现在她内心的小孩儿也不曾被关注,所以她才这么不舒服,她一直在给自己提很多要求,根本忽视了自己的内心。 第六次催眠,个案再次顺利下楼梯,在以前居住的房间里看到了那个小女孩。这次她的内心小孩不是低头蹲在空旷房间的中央,而是用那种警惕的眼神看着她的出现。个案笑了,说:“我小时候就是那样,对谁都警惕着。”她在潜意识画面中给内心小孩拿出了玩具,她告诉我小女孩笑了,很开心。忽然,她又微微皱眉说:“我想带她走,她不走。”“你问问她为什么。”我说。个案忽然流下眼泪回答:“她说那是她的家。”之后,我让个案和内心小孩聊了一会儿并告别,承诺了下次的见面。唤醒之后,她说:“我没想到,我内心还是那么爱我的家。”潜意识真的能告诉你很多答案。 第七次催眠前,个案告诉我上次催眠之后她心中生出了对原生家庭的爱。“以前我为家人做事也好,买东西也好,都是为了尽义务,感觉这是家庭成员应该做的。现在,我忽然开始能感觉到亲情,开始有情感的流动和从心而生的爱。”“有没有试着表达给家人?”我问。她想一想说:“还没有,但我会开始这样做的。” 第七次催眠,个案告诉我,她不再穿着那双红色童鞋,而是用手拉着她的内心小孩在下楼梯。回到小女孩的家之后,她发现原本空旷的房间里开始有了家具,而她自己,变成了那个小女孩。“你听听,有没有什么声音?”我问。个案听了一下回答:“好像……有说话声。是我的爸爸妈妈,他们在餐桌旁吃饭。”“餐桌旁还有人吗?”我问。个案观察了一会儿,略带惊喜地回答:“还有我的哥哥姐姐,全家都在!”“他们看到你了吗?”“他们……我妈妈叫我吃饭!”“好的,做你想做的。”我说。个案说自己去洗手,我看到她在催眠中做了一个洗手的动作,然后她告诉我坐到了桌子边吃饭,母亲和哥哥姐姐给她夹菜,她很开心。忽然,我看到她一皱眉,说:“爸爸又发火了。他离开餐桌了。”顿了顿她又说:“我妈哭了。”“你想做什么?”我问。我看到个案想了想,说:“我想劝劝妈妈。”我听到个案用成人的理智在劝导母亲,虽然在意象中她仍然是个小女孩。这就是催眠中意识和潜意识同时开启的神奇功效。 童年和原生家庭之所以成为最影响我们的元素,是因为童年时我们没有太多意识层面的自我保护,创伤非常容易直接进入潜意识,留在我们的心里。越无法接受的创伤往往藏得越深,越难以面对。反过来想,如果不是重大的悲伤与恐惧,我们也不会藏得那么深。有的人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自行消化这些伤痛,而很多人则一直藏在心中不能解决,这时候我们会有很多让自己不舒服的外显行为。 我最近的一个个案告诉我,他需要别人对他的评价,来完成自己对自己的评价,一旦他被重视的人否定,他就会自我否定,因此他十分在意别人的眼光,不断地讨好配合他人,顺从别人的这种模式与他自己本身追求独立的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突。这种情况无论在生活中还是我接手的个案中都十分常见。这个讨好顺从型个案在催眠中看到了他姥姥。唤醒后他告诉我他想通了,他小时候总感觉外部环境是不安全的,感觉只有姥姥才能保护他,而他小时候想获得姥姥的保护只有顺从。他把这种模式带到了成年,去顺从所有人满足自己的安全感,结果反而失去了自我。我让这位个案在潜意识里用成人的理性思维(意识)与姥姥谈话,这时候个案便用成人的方式重新认识童年,建构了新的童年认识系统,从而得到了心灵上的成长,外显行为也随之改变。 再回到私企业主的个案。七次催眠后她反馈我,开始和家人联系得多了,并且会用电话或信息表达她心里对家人的感情。“以前我肯定不会表达的,即使心里有感受也不好意思说,没有的时候反而说一些很假的客气话。”个案把她的信息读给我听,并且告诉我:“不光敢于表达爱,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了拒绝。”个案说前几天姐姐让自己帮忙照顾小孩,她是不愿意的,要是以前她也就忍了,但是这次她平静地告诉姐姐不愿意的原因。“你姐姐听到你的原因怎么表示的?”我问。“她理解我。”个案点点头说,“原来担心很多所以不敢拒绝,这次发现敢于表达自己没那么糟糕,别人会理解的。”个案还告诉我,她开始经常关心心里那个小女孩,经常与自己对对话,问问是不是自己想要的。“做自己的感觉真好。”她说。 第八次催眠,她又在潜意识和小时候的父母对了一次话。第九次催眠中,她的楼梯产生了比较大的变化。楼梯变成了华丽的欧式楼梯,她自己穿着漂亮的水晶高跟鞋,身边的小女孩不在了。我让她往下走的时候,她告诉我,看到楼梯下面站满了人。“这些人你认识吗?”我问。她在潜意识画面中看看说:“有爸爸、妈妈、我的哥哥姐姐,还有邻居、工作伙伴……”“他们在干什么?”我问。“她们在看着我……在鼓掌……好像在等我下去。”“你心里有什么感觉?”我问。“我不知道……”她顿了顿又说,“我不想被他们看。”“告诉他们。”我说。这时候,我听到个案咆哮道:“不要看我!我不想被你们看!我要做自己!我不想活在你们的期待中!”说着,个案哭了。“他们听到了吗?”我问。“好像听到了,她们好像不再看我了。”个案发现这一点,情绪平静了些。“好,你现在想下去了吗?”我问。“好。”个案说着,走下了楼梯。“看到什么?”我问。“那些人消失了。”个案回答。这里我们可以发现,潜意识画面中人群的消失,实际代表个案心中认为他人都在注意自己的感觉消失。 “现在你面前出现了一面镜子,你看看,镜子里是谁?”我问。镜子意象也是催眠中常用的潜意识意向,在后面我还会提到。个案看了看回答我:“好像……有我……旁边站着的那个小女孩。有点变来变去。”“你再看看。”我指导。个案观察一会儿,回答:“我和那个小女孩好像成为一个人了。”她说。 之后的一天,她发了一张品茶的照片给我,告诉我现在的她就是真实的自己,她开始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参与一些品茶、品香之类的活动。“我觉得真的想要走出去了,这不是以前勉强自己出去的感觉,是我真的开始享受外面的世界。我现在每天早上出去运动一个小时,和邻居们说说话。” 最后的第十次催眠,个案告诉我,下楼梯的就是她自己,穿着现在的鞋。既不是小孩,也不是华丽高跟鞋的公主,她在镜子里看到现在的自己,她喜欢现在的自己。周期疗程顺利结束。 一个月后,她给我发了一张外出吃饭的照片,并说:“这是我最完美的生日,我已经顺利重新工作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她在我的两个微信群语音分享了她的催眠历程,告诉我之所以这么做是希望把催眠这种非常棒的心理学疗法传播下去,让更多人受益。 我非常佩服她的勇气,至今为止很多人还把接受心理调整和有问题与精神病联系起来,包括有些个案都会直接问我:“管老师,我是不是有病啊?”我会回答,心理学的调整并不是有病,只是每个人从原生家庭带来的固有模式不能再适应自身身心的发展,因此通过心理干预做一些调整。这位私企业主可以大胆地分享自己的经历,说明已经认识到这些,并且内心可以坚定到不被负面评价影响。 刚刚我用了很多文字描述了一段潜意识成长之旅,可以看出潜意识画面对于催眠疗愈是十分好用的。除了童年回溯,我也经常会用潜意识处理其他重要他人的关系。记得在一次潜意识意象中,我把手搭在被催眠者的肩膀上,问:“谁把手搭在你的肩膀上?”当时个案就哭了,回答:“真没想到,是我老公。”这位个案当时面临与老公离婚的情况,催眠之后她告诉我才发现她心里是这样在乎她老公。从那次催眠后,个案告诉我开始注意到一些老公的好,对老公的态度自然有了变化。据我所知,她和老公的关系现在已经非常不错。 另外,在潜意识浮现丧失的亲人,或者重大创伤的经历,让个案与突然丧失的亲人完成告别,或重新认识自己的创伤,这是催眠中的悲伤处理,也是潜意识的妙用。 潜意识意象还有非常著名的前世今生。 几乎人人都认为催眠可以看到前世,我也曾经做过关于前世今生的活动。如果你问我:“我真的能看到前世吗?”我只能告诉你,你看到的只是我引导下的意象。那么看到前世是不是没用?当然不是,下面我举两个例子告诉你前世今生催眠的妙用。 这个个案是一个敏感的姑娘,来我这里解决人际关系及身体过敏问题,同时,她又对前世充满兴趣。这并不矛盾,当人对现实世界无力解决时,很容易把内心寄托于宗教、算命等。她和我说了她占卜的命运,并且极力要求催眠看到前世。于是我为她做了前世今生催眠。 几次催眠加深后,我为她回溯到了“前世”。当她进入潜意识时,首先看到了一个民国古宅,中间站着一位十几岁的年轻姑娘。她说感觉就是她自己。我问到她的感受,她说孤单。我让她听一听有没有声音,当她听到有人叫她的名字时,回溯为前世几岁的孩童与孩童记忆感受。我用了几次催眠,让她从孩童长大,一直到看到自己如何死亡。唤醒之后,她告诉我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死亡,经历了一生。 之后她又配合了几次催眠强化脱敏(脱离对外界环境的敏感)后,个案渐渐心胸宽广起来,觉得自己现在的经历不算什么。这位个案催眠五次后,过敏现象减轻;一个周期后,个案基本顺利社交。 这就是催眠前世回溯的力量,不管潜意识看到的是否真的是前世,但如此经历过一生,就如同一次艰辛的旅行,旅行有多少波折,心灵就有多大收获。越深信自己前世轮回的人,前世今生催眠越有效,这不是迷信,而是暗示的力量。 这一章我提到了各种潜意识意象的用处,包括之前让大家体验的,用潜意识画面制造一个内心安全港湾等,潜意识的用途还有很多,真的很难一下说完,我以后的章节里会慢慢说。 潜意识意象如此神奇,许多咨询的朋友问我,多少次催眠我可以接触到潜意识意象呢?通常人们会在催眠的第三次开始浮现潜意识画面,喜欢研究心理学或心灵课程的朋友会快一些,甚至第一次就可以深入潜意识。 我前几天为几百人做了一次线上的催眠知识分享,为了避免有个别听众走得太深,里面只让大家体验了十分钟的催眠。由于这几百位朋友都是心理学的关注者,催眠之后有很多朋友告诉我有了情绪体验,有的感受到了平静,有的有一些紧张等。出现情绪反应正是接触到潜意识的表现。这里面有一位朋友让我印象深刻。短短的十分钟催眠后,她在群里对我说:“老师,我现在哭得非常厉害,我有一种被抛弃的感觉。”我问她知道自己为什么有这种感觉吗?她告诉我做过三年的行为成长,知道自己这种感觉的原因。她的这种巨大的情绪反应虽然很多朋友不能理解,甚至私信问我:“就十分钟的催眠至于吗?”其实这种情况并不奇怪,就像我在本章之前一直介绍的私企业主,她也是做过心理学成长,因此一下子进入潜意识,产生了不敢面对的情绪。 相反地,有一些人很难接触到自己的潜意识。记得我和助教大鹏是在我的线下催眠体验活动认识的。那时候他还在做程序员的工作,我的一个长期关注者是他的同事,一起来参加我的集体催眠。那次集体催眠的主题就是关于潜意识。 当时我把前面所说的,不是所有人都可以一次到达潜意识讲解之后,为十几个参与者进行了集体催眠。催眠后有一部分人出现了潜意识画面,有的人有一点情绪反应,有的人则告诉我什么都没看到。到了我的助教大鹏的时候,他绘声绘色地描述了一个科幻大片,他同样做程序员的同事也是如此。我打趣道:“你们的画面可以拍一部科幻电影了,还是上下集。” 我告诉他们,这并不是潜意识画面,而是意识的自由联想。自由联想并非没用,著名的精神分析鼻祖弗洛伊德就曾经用自由联想解决很多问题。从意识层面入手,捕捉到潜意识的讯息,也是心理学常用的方法。但由于是集体催眠,我没办法为他们个别做很多自由联想。 第二次集体的催眠沙龙,大鹏又来了,继续展开了天马行空的想象。一连几次的集体催眠都是如此。这几次催眠之中,他还参加了我几次潜意识投射的绘画课,绘画作品与他的自由联想画面不谋而合。一方面让我佩服他的想象力;另一方面也让我好奇程序员0与1的世界是否会让一个人离潜意识更远。之前接触过一些程序员个案,确实智力型的情况偏多。 在这里我提到智力型这个词,这是催眠中的一个专业名词,简单地说就是思维过于强大活跃,总在不断思考分析。其实我之前也提到过什么叫智力型的人,由于经常分析评判,心因性头疼、失眠等现象是非常常见的。从我的角度看,《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就是个超级智力人的代表,你可以想象孙悟空有哀伤和感性的时候吗?他的生活凭借逻辑与头脑,带上紧箍咒真是再贴切不过。 相反的一种情况我们称之为梦游型人。这类人极易受暗示,你看到他们天真无邪的大眼睛,真的像在梦游一样糊里糊涂的。他们凭借潜意识表达自己,或者说他们一直处于自我催眠状态。你在电视的催眠表演中看到被选出来催眠的人,往往就是梦游型的人。 后来我的助教大鹏找到我做个案,希望进一步在催眠中探索自己。有这样的动力,已经是心理向前进了一步。果然,天马行空的幻想没有了,他告诉我,什么都看不到。三次个案之后,还是同样的情况。“潜意识画面到底是什么样呢?”他问我。之后我又做了一个程序员个案,也是用了比别人更强烈的催眠方法才开始进入潜意识。是否代码的世界存在这种集体性状态我不得而知,如果有正在读到这里的同行朋友,我们可以一起探讨。 那么更强烈的催眠方法有哪些呢?之前我讲过的与催眠师目光凝视挑战就是一种能让人迅速进入潜意识的方法。另外,环形眼摆比平行眼摆会有更多的加深效果。之前我介绍过,你在电视上看到催眠师拿着怀表、水晶球等物品引导个案眼球摆动的方法称之为眼摆。眼摆既是注意力剥夺技术,又是脱敏技术。平行眼摆就是眼球平着来回动;弧形眼摆是眼球按上弧线或下弧线来回动;环形眼摆就是眼球绕圈圈,听说京剧演员每天都会这样练习。眼摆技术有专门的研究与课程,是根据眼神看的位置刺激脑部不同区域的原理而来。比如,你现在想一下你家顶灯一共几盏,什么颜色?注意,你想的时候眼睛有没有向上翻?听你周围有什么声音时,眼珠会不会看侧面?而想到悲伤的事情一般都是向下看。眼珠看的位置有很多细分,当催眠师了解这一切,就可以通过改变个案眼珠凝视的位置转化或打通个案的情绪。 当你悲伤的时候可以自己找一支笔试着自己做做眼摆,让眼球可以快速看着上方来回摆动,几十次之后,你的悲伤情绪会缓解许多。那么为什么环形眼摆是更深的催眠方法呢?因为环形眼摆眼球凝视的方位几乎覆盖了所有脑部反射区,能流畅完成快速眼球运动是比其他眼摆困难的。越是完成困难的挑战,当个案停止动作闭上眼睛休息时,会感觉越放松。就好像运动后或平时生活越累,休息时越有满足感。 你可能在这里会问,既然有更好深入潜意识的技术,为什么我们不经常用呢?就像吃药一样,如果药效弱的药品可以治疗病症,肯定是更柔和的首选方法。越强大的催眠方法个案接受起来肯定是越困难,需要自身付出很多努力,因此催眠周期前期我会尽量选择柔和的方法,让个案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同时,我前面说过,每个个案都有自己的节奏,进入潜意识快慢不同,如果催眠师硬要“拉着”让个案进得很深,个案会因为无法接受而产生很大的躯体反应。刚刚学会催眠的心理医生常常犯这种错误,他们太想让个案赶紧感觉到效果,于是用了很多加深手段。我的一个师妹曾经问我:“为什么被我催眠的个案好多出现头疼的现象?”她告诉我她个案的第一次催眠反馈,其中有一句话是个案看到魔鬼。看到魔鬼是很多个案进入潜意识出现的情况,但一个没学过心理学的学生个案,按经验判断第一次不应该出现这么深层的潜意识画面。因此我问她是否第一次做得太深,她说:“不深啊,手臂抬起三次,唤醒加深三次。”我笑了,开玩笑对她说:“你一次催眠把我一周期要做的都做了。”就像我的催眠老师马博士所说,催眠要不疾不徐,就像吃药要一天天一片片吃,不能为了马上好吃一瓶药。任何心理学疗愈都是如此。 后来的一天,我的助教大鹏又来到工作室做个案,催眠前谈话时,我注意到他一直用手捶自己的胸口。我问他怎么了,他告诉我胸很闷。“最近身体不舒服吗?”我问。“一直胸口闷,但不是生病了,是心情原因。”大鹏回答我。听到这样的描述,我知道他在进步了。你可能奇怪,人家本来好好的,催眠几次胸口开始不舒服了,我怎么反而说是进步?这里要谈到一个催眠中经常遇到的现象,叫作身心分离。 所谓身心分离,是指由于个案经历过重大创伤,或是儿童时期感知觉经常被剥夺而形成的一种现象。你可能以为儿童时期感知觉经常被剥夺是个别现象,其实这种现象经常出现。婴儿刚出生后是通过触摸来感觉世界。你会发现你的小宝宝什么都想要摸一摸并放到嘴里尝一尝,甚至自己的身体部位,手、脚等都是通过“吃”的方法来认识。因此这个时期心理学称为口唇期或口欲期。有孩子的朋友可以想一下,当你的宝宝这样去触摸甚至“品尝”世界的时候,你有没有阻止过?如果这个时期一直阻止孩子,你隔离的不只是细菌之类的脏东西,而是孩子的感知。再回忆一下,当孩子长大一些,开始学会用哭来表达情绪,而不止表达饿困这种基本需要时,你是否经常对孩子喊:“不许哭!”甚至用暴力来让孩子压抑情绪?这样孩子长期不敢表达情绪,慢慢的自己都不能察觉情绪了。我曾接手的一个严重身心分离个案,每次问他是什么心情,他都回答“不知道”“我感觉不到”。甚至他已经流下眼泪也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流泪,不知道自己的心情是什么。 大鹏已经能有躯体化感受,正是进入潜意识的第一步。在一个周期的催眠之后,他已经能顺利感受情绪并看到潜意识画面。 潜意识无论在心理学还是其他科学中,都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至今很多情况科学都没有解释。科学属于意识层面,用逻辑推理来解释世界。就像我的一个艺术家朋友所说,他为人做设计的时候很少问对方的想法,这并不是他不去了解客户。他告诉我:“语言能表达的太少了,我都是去感受,感受客户的性格,感受他的衣着与家庭品位。”这就是个体心理学家阿德勒所说的,个人的整体风格贯穿于始终。“我认为人有人性,还需要有一些神性。”艺术家朋友所说的神性,就是潜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