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组合体投影与建模 3.1.2基本几何体模型创建 工程形体一般较为复杂,为了便于识读、把握它的形状,常采用几何抽象的方法,把复杂形体分解成一些基本几何体,如柱类、锥类、台类、球类四种类型组成。建立模型时按基本几何体的形状特征,分别加以绘制,然后再按一定的规律将其拼合成整体。拼合时主要采用几何学中的布尔运算,即所谓的并集、差集、交集三种。 1. 布尔运算(boolean) 通过对两个以上的物体进行并集、差集、交集的运算,从而得到新的物体形态。下面以两个对象“A”和“B”为例解释布尔运算的三种形式。 (1) 并集(union): 将两个对象合并,相交的部分将被删除,运算完成后两个对象合并成一个对象,如图33(a)所示。 (2) 交集(intersection): 保留两个对象重合的部分,如图33(b)所示。 (3) 差集(subtraction): 有两种算法即“C=A-B”,在A对象中减去B对象,如图34(a)所示; 或“C=B-A”,在B对象中减去A对象,如图34(b)所示。 图33并集和交集 (a) A并B; (b) A交B 图34差集 (a) A-B; (b) B-A 在BIM三维建模软件中,提供两种模式的立体创建模式: 创建实心体或空心体。布尔运算体现在将两个立体“连接”“对齐”叠加或在实心体中重叠创建空心体的方式实现。注意: 空心几何体仅剪切同一层次的几何体。不管是创建空心体还是实心体,一般都有下列五种模型建立方式。它们的操作方法相同,仅在“空心/实心”属性上有所区别。下面以Revit软件为例介绍五种建模方式的具体操作步骤。 2. 基本建模方法 1) 拉伸 在工作平面上绘制“有效型”(图35),沿工作平面法线方向拉伸“有效型”,从“拉伸起点”拉伸到“拉伸终点”,从而创建出柱类形体(图36)。 图35拉伸截面形状“有效型” 图36柱类形体 拉伸建模.avi 操作步骤如下(参见视频“拉伸建模”): (1) 在“族编辑器”中的“创建”选项卡→ “形状”面板上单击“拉伸”工具,如图37所示。 注: 如有必要,请在绘制拉伸之前设置工作平面。 单击“创建”选项卡→ “工作平面”面板→“设置”工具,如图38所示。 图37拉伸工具 图38设置工作平面 (2) 使用绘制工具(图39)绘制拉伸轮廓,如图35所示。 图39草图绘制工具 图310拉伸起点和终点 (3) 在“属性”选项板上指定拉伸起点和终点位置,如图310所示。 (4) 单击“修改|创建拉伸”选项卡→“模式”面板→ “ ”完成柱类形体创建。 2) 融合 在两个平行平面上分别绘制两个不同的“有效型”(图311),系统自动在两个形状间融合创建台类形体(图312)。 融合建模.avi 操作步骤如下(参见视频“融合建模”): (1) 在“族编辑器”中的“创建”选项卡 →“形状”面板上单击 “融合”工具,如图313所示。 (2) 在“修改|创建融合底部边界”选项卡上,使用绘制工具(图39)绘制融合的底部边界,如图311(a)所示。 (3) 在参数输入栏指定融合的“深度”(台体高度),如图314所示。 (4) 在“修改|创建融合底部边界”选项卡→ “模式”面板上单击 “编辑顶部”按钮(图315)。 图311底面形状“有效型” (a) 底部轮廓; (b) 顶部轮廓 图312台类形体 图313创建融合 图314输入“深度”参数 图315编辑顶部 (5) 在“修改|创建融合顶部边界”选项卡上绘制融合顶部的边界,如图316所示。 图316顶部形状 为了融合时顶部轮廓和底部轮廓相匹配,不致产生曲面扭转,绘制圆形之后使用“拆分图元”工具在圆周上离六边形顶点最近点处设置断点(图中六个虚线和圆的交点)。 (6) 单击“修改 | 创建融合顶部边界” →“模式”面板→“ ”,完成台类形体的创建。 技巧: 可以将顶部轮廓缩小到系统允许的最小值(一般可以用0.5%),用于锥体的创建。 3) 旋转 旋转立体创建要素有两个: ①母线; ②旋转轴。如图317所示的母线旋转后的立体形状如图318所示。 图317旋转母线“有效型” 图318回转体 旋转建模.avi 操作步骤如下(参见视频“旋转建模”): (1) 在“族编辑器”中的“创建”选项卡→ “形状”面板上单击 “旋转”按钮,如图319所示。 图319“旋转” (2) 绘制回转体的旋转母线,如图317所示。 (3) 选择“绘制”面板中的“轴线” 选项(图320),使用直线绘制工具绘制“轴线”。 图320绘制旋转轴 (4) 在“属性”选项板上输入“起始角度”和“结束角度” 确定旋转的角度(默认0°~360°)。 (5) 在“模式”面板上单击“ ” 完成回转体的创建。 4) 放样 放样立体创建要素有两个: ①放样路径; ②截面形状。沿着如图321(a)所示的路径用图321(b)所示的截面放样后的立体形状如图322所示。 图321截面形状“有效型” (a) 路径; (b) 截面 放样建模.avi 图322放样结果 操作步骤如下(参见视频“放样建模”): (1) 在“族编辑器”中的“创建”选项卡→“形状”面板上单击 “放样”按钮 ,创建实心立体; 或单击“空心形状”下拉列表 →“空心放样”按钮 (图323),创建空心立体。 图323创建空心放样 (2) 为放样绘制新的路径,请单击“修改 | 放样”选项卡→ “放样”面板→ “绘制路径”按钮 (图324),绘制路径如图321(a)所示。路径既可以是单一的闭合路径,也可以是单一的开放路径,但不能有多条路径。路径可以是直线和曲线的组合。若要绘制空间折线作为路径,可单击“修改 | 放样”选项卡→ “放样”面板→ “拾取路径”按钮 ,使用“拾取路径”工具在不同平面中拾取空间多段线作为放样路径。 (3) 在“模式”面板上单击“ ” 完成路径绘制。 (4) 载入或绘制轮廓(图325),绘制结果如图321(b)所示。 图324绘制放样路径 图325编辑轮廓 (5) 在“模式”面板上,单击“ ” 完成带状形体创建,结果如图322所示。 5) 放样融合 放样融合立体创建要素有两个: ①放样路径; ②首尾两个截面形状。沿着圆弧路径用图326所示的首尾两个截面放样后的立体形状如图327所示。 图326首尾两种截面形状 图327变截面带状形体 操作步骤如下(参见视频“放样融合建模”): (1) 在“族编辑器”中的“创建”选项卡→ “形状”面板上单击 “放样融合”按钮 ,创建变截面带状立体; 或单击“空心形状”下拉列表 → “空心放样融合”按钮(图328),创建空心变截面带状立体。 放样融合建模.avi 图328创建空心放样融合 (2) 指定放样融合的路径。 在“修改 | 放样融合”选项卡→ “放样融合”面板上单击“ 绘制路径”按钮 (图329),可以为放样融合绘制路径(同样可以单击“拾取路径”为放样融合拾取现有的线和边作为放样路径),本例绘制一圆弧作为放样路径。在“模式”面板上单击 “ ”完成模型创建。 图329指定放样融合路径 (3) 绘制(或载入)轮廓1,放样融合路径上的轮廓1 的端点高亮显示; 单击“修改 | 放样融合”选项卡→ “放样融合”面板→ “选择轮廓2” ,绘制(或载入)轮廓2,放样融合路径上的轮廓 2 的端点高亮显示,如图330所示,绘制完成如图326所示的首尾截面形状。单击“模式”面板 →“ ”完成创建。完成后的变截面带状形体如图327所示。 图330编辑轮廓 (4) 如果创建形体的曲面出现扭转,可以选择“编辑顶点”(图331),调整顶点的连接方式。 通过编辑顶点连接,可以控制放样融合中的扭曲情况。 在平面或三维视图中都可编辑顶点连接。 图331编辑顶点 综上所述,基本几何体在确定了工程形体的截面形状“有效型”和扫描方式之后,再利用上述五种计算机几何造型方法创建模型。上述五种工具采用的是计算机几何造型中的“扫描法”创建模型。 3.1.3基本几何体的投影 工程形体主要由棱柱、棱锥、棱台、圆柱、圆锥、圆台、圆球等基本几何体组合而成。其常见的投影形式如图332所示。图332中还同时给出了各种基本几何体定形尺寸的标注样式。 图332基本几何体的投影与定形尺寸部署 (a) 棱柱; (b) 棱锥; (c) 棱台; (d) 圆柱; (e) 圆锥; (f) 圆台; (g) 圆球 为了读图和建模的需要,将上述基本几何体的内涵推广到所有与之有共性的形体。下面将根据各类几何体的投影特征,讨论其识读和创建方法。 1. 基本几何体的分类 (1) 柱类形体: 平面图形沿其法线方向拉伸后形成的形体,其上下底面的平面图形即是柱体的“有效型”; (2) 锥类形体: 柱类形体的一端收缩于一点后的形体,其底面的平面图形即是锥体的“有效型”; (3) 台类形体: 锥类形体被平行于其底面的平面截切后的形体,其上下两个底面图形即是台类形体的“有效型”; (4) 球类形体: 圆球体(或圆球体被若干平面截切后的形体)的圆形截面即是球类形体的“有效型”。 基本几何体的三面投影和定形尺寸参见图332。 2. 模型投影的生成方法 (1) 将模型载入项目编辑器; (2) 分别在“楼层平面视图”“南立面视图”“西立面视图”中设置合适的视口,将视口的属性“显示隐藏线”改为“全部”; (3) 建立图纸,按“三视图”的对应位置放置上述三个视口,使其形成图332所示的“三视图”布局,满足“长对正、宽相等、高平齐”的三视图布局。 3.1.4柱类形体投影的生成 1. 柱类形体的分类 (1) 棱柱: 有两个互相平行的平面多边形底面(“有效型”),其余的棱面称为棱柱的侧面,相邻两个棱面的交线称为棱线,棱线互相平行。 (2) 圆柱: 由圆柱面和两个底平面(“有效型”)围成的圆柱体。 图333凸棱柱 2. 柱类形体(正柱)的投影特性 侧面的形状为矩形; 最外轮廓的投影为矩形,所有侧棱棱线的投影为同一方向的平行线(此特征简称为“矩形特征”); 柱体的侧棱数决定了底面多边形的边数,从而也就决定了底面投影的形状(若为四棱柱则底面是四边形,若为圆柱则底面是圆)。下面以实例来具体说明利用BIM软件生成投影的方法。 附件31 例31创建如图333所示的凸棱柱(正五棱柱),并生成该形体的三视图。 解: 棱柱采用“拉伸”工具创建,如图334所示。(附件31) 第一步: 在草图编辑器中绘制柱体底面形状,如图334(a)所示。 第二步: 在属性面板中输入拉伸起点和终点位置,定位依据如图334(b)所示,单击 “ ”完成模型创建。 第三步: 在项目编辑器中生成组合体三视图,如图334(c)所示。 例31.avi 操作过程参见视频“例31”。 例32创建如图335示的凹棱柱模型,并生成该形体的三视图。 图334凸棱柱投影生成法 (a) 定型; (b) 定位; (c) 三视图 图335凹棱柱体 附件32 解: 凹棱柱的投影生成法和凸棱柱的画法步骤一样,如图336所示。(附件32) 第一步: 在草图编辑器中绘制“有效型”,如图336(a)所示。 第二步: 在属性面板中输入拉伸起点和终点位置,定位依据如图336(b)所示。 第三步: 在项目编辑器中生成组合体三视图,如图336(c)所示。 操作过程参见视频“例32”。 例32.avi 图336凹棱柱的投影生成法 (a) 定型; (b) 定位; (c) 三视图 例33建立如图337所示的曲面柱体的模型,并生成该形体的三视图。 解: 带曲面的柱体其投影生成法和棱柱体的投影生成法相似,如图338所示。(附件33) 附件33 图337曲面柱体 第一步: 在草图编辑器中绘制“有效型”,如图338(a)所示。 第二步: 在属性面板中输入拉伸起点和终点位置,定位依据如图338(b)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