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9 多好的姜,别都给老鼠吃了! 英语里说:You are what you eat. 中文里也说:吃什么,补什么!这不见得是绝对正确的,但是却淋漓尽致地表达了食物可能对人造成的影响。 比如这高胆固醇饮食,吃进去的胆固醇,并不是安安静静地作为一个装饰品待着,它在体内累积到一定程度就可以开始影响基因的表达。这个影响很容易就可以用动物试验来证明:老鼠在吃了高胆固醇的饮食之后,可以引起肝脏里脂肪代谢的基因表达发生变化,进一步会导致肝脂肪变性和高脂血症。 然而神奇的是,如果给老鼠灌姜汤,高胆固醇饮食引起的这些改变就可以被逆转! 在另外一个动物试验里,给老鼠的食物中添加姜酚(注:生姜的一个主要成分),也能缓解高脂肪食物带来的症状。值得一提的是,这个试验中姜酚虽然没有能够阻止高脂肪食物引起的血液中胆固醇的增加,但是肝脏合成胆固醇的酶减少了。目前知道的是,人体里的胆固醇主要还是自己产生的,从食物摄入的只占15%~20%。如果姜酚能减少自身胆固醇的合成,那可能是激活了一种负反馈抑制机制,对这个机制进行的研究就有可能找到更好的控制血脂的途径。高血脂的不良后果是什么?胖吗?应该不是。再者,胖也不是一种罪过。 高血脂的不良后果应该是心脏病。在动物试验中可以看到,给老鼠喂食高胆固醇的饮食,一个叫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ngiotensin coverting enzyme,ACE)的活性显著增加,这个酶应该是导致心脏病的直接原因,所以现在ACE 抑制剂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但是在一个动物试验里,不用吃药,只要给老鼠食物里补充点姜,这ACE 的活性就降低了,血液里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都显著降低,同时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HDL)水平显著增加(注:目前HDL 被认为是好的,越高越好)。还有一个试验,给老鼠喂生姜油提取物,发现老鼠肝脏的脂肪也减少了,它甚至能防止酗酒导致的脂肪肝。如果只看高胆固醇饮食引起的高血脂,有动物试验发现姜汤的抑制效果甚至可以和化学药物相媲美。 “讲了这么多,都是讲老鼠的事!你以为你是在给老鼠讲故事吗?”人吃了姜到底是个什么状况? 人类吃姜已经几千年了,但是很久以来都只是吃个味道,只是把姜用作调味品。如今终于有人把姜当作“主食”,拿来做临床试验了,虽然没有完全定论,但是毕竟有一些结果。 在一个双盲、有安慰剂对照的临床试验中,70名2型糖尿病患者被随机分入生姜组和对照组。生姜组的每天要吃1.6g姜,而对照组每天吃1.6g面粉安慰剂,总共治疗时间为12 周。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生姜能显著降低病人的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还能降低空腹血糖。可见,姜在动物试验里看到的这些效果,在人的身体里也是能重复出来的。 所以,做菜的时候,姜不能少! 那么好的东西,不能都拿去喂老鼠! 2.7 宁吃西施乳,不中河豚毒 有一种乳,叫“西施乳”,但这东西跟奶没有关系,只跟河豚有关。 我的青春虽然懵懂,但也听说过吃河豚会中毒,只是以为河豚就是河里的海豚。 其实我错了。 让人中毒的河豚,其实是一种鱼,应该叫河。豚者,猪也。据说民间叫它河“豚”,是因为它被捕获出水时会发出类似猪的叫声。 如果历史上的骚人吃完河豚留下的诗句可以作为证据,那么河豚在宋代之前就已经正式进入中国人的菜谱了。在范仲淹的饭局上,有诗人梅尧臣留诗为证:“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杨花。河豚当是时,贵不数鱼虾。” 很多中国的事情漂洋过海传到了日本,才会被发挥得淋漓尽致。吃河豚也不例外。日本人喜欢把河豚鱼身片得细薄如纸, 就是为了追求一种入口即化的感觉。日本有个叫佐川一政的食人魔,在巴黎留学时迷恋上一位女学生。迷恋倒也不是一种错, 糟糕的是佐川一政把这女生杀害了,并生吃了她的肉。更糟糕的是这变态不但杀了人还能逍遥法外,之后竟然还发表了小说, 在自己的小说中描述这人肉“无色无味,进入我的嘴里像化掉的河豚肉一般”。这样的变态,直接无情地灭了我那想吃河豚的欲望。 除了肉,河豚还有一个卖点是鱼白,这实际是河豚的精巢, 但是取了一个很暧昧的名字——西施乳。这个史上的美女要是知道后世的人把她的乳汁和鱼的精子联系起来,该有多郁闷。 其实河豚的害处不是让人吃了会变成杀人狂。河豚的害处, 是来自它所含的毒素——河豚毒素。这是一种神经毒素,能阻断神经细胞的钠离子通道,其毒性比剧毒药品氰化钠还强千倍, 只需要0.48 mg 就能致人死命。中毒后首先会有的症状是嘴唇发麻,然后会有手指麻木,更严重一点就出现呼吸肌麻痹。最恐怖的是身体在一点一点麻木的时候,中毒人还有意识,似乎 就是为了让人清楚地看到生命一点一点地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