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读: 剪老鼠的争吵 蹦豆和张昊挨罚了。他们俩站在班主任杨老师的办公室里,紧靠着墙角,面对面低着头,好像两个小罪犯。 “以后每个课间,你俩都到这儿站着!” 杨老师瞪了他们一眼,拿着一本书出去了。办公室就剩下他俩了,另外一个女老师还没回来。 “都怨你,”蹦豆抬起头看着张昊,“老是捣乱,害得我多剪了7 只老鼠……” 事情是这样的:刚才是一节劳动技术课,上官老师的劳技课通常会教大家学剪纸、做蜡烛、织布什么的,总之都是动手的好玩课程。大家都特别喜欢。 这节课是学剪纸。上官老师举着一张红色的漂亮剪纸,让大家仔细看:“看到了吗?这是老鼠娶亲,老鼠抬着花轿接新娘子”,她抖着剪纸上的一帮老鼠,“看这8 个抬轿子的老鼠,眼睛滴溜溜地,多生动!” 后面的同学站起来说:“哪儿呢老鼠眼睛?看不清楚……”上官老师让站起来的同学坐下,然后说:“你们刚学,弄不了这么复杂的,这些抬轿子、吹喇叭的老鼠不用剪,剪一个敲鼓的就行……” 说完,上官老师就给大家每人发一张剪纸,每个小队一把剪刀,学着剪老鼠。 于是大家开始埋头剪老鼠。 蹦豆的手特别灵巧,在老家的时候他就跟着村里的老奶奶学过剪纸。他还会剪“福”字呢。 很快,蹦豆就剪出一个老鼠的轮廓:双手举着鼓槌,腰间别着一个威风锣鼓,细长的尾巴勾在旁边的树墩上。 “哎,蹦豆,”张昊跑到他们小组借剪刀,一眼看到这个已经有了模样的老鼠,“剪的不对吧,你的尾巴怎么那么细?” 蹦豆白了他一眼:“是老鼠的尾巴,可不是我的尾巴……”,他停下剪纸,举着纸样在张昊眼前晃了晃,“牛的尾巴才长得粗!难道我要给老鼠配一个牛尾巴吗?” 旁边的同学笑了起来。 张昊拿着剪刀溜回自己的座位。 蹦豆开始一点点地剪老鼠脸:要剪出尖嘴猴腮,剪出两颗大牙,还要剪出一双滴溜溜的眼睛……张昊又跑过来:“你剪的是老鼠吗?怎么看着像猴子?” 蹦豆放下剪刀:“我说张昊,你没有注意到老鼠那张脸吗?是个长三角,它可没长熊猫的大胖脸……”不大一会儿,张昊又跑了过来:“老鼠是偷粮食的,眼睛贼溜溜的,你的老鼠眼怎么瞪得圆圆的?”蹦豆指着老鼠眼睛说:“我剪的老鼠是迎接新娘去了,心里高兴,又不是去偷粮食的……”他干脆放下剪纸, “张昊,你怎么老来捣乱啊?你怎么这么讨厌啊!讨厌鬼!讨厌鬼!烦死了。” “我就是看看,谁想捣你的乱,”张昊不爱听了,“上官老师,他骂我讨厌鬼!” 正在指导林小妹剪鼓槌的上官老师赶紧走过来:“怎么回事?好好剪纸,吵什么架?” 蹦豆说张昊捣乱。张昊说他根本没想捣乱。 张昊说蹦豆骂人。蹦豆说他根本没骂人。 …… “又是你俩,总是吵,这是课堂,不是菜市场!”蹦豆和张昊都低下了头。 “再不许你俩说一句话,抓紧时间剪!蹦豆,你是不是剪完了?要是剪完了,再剪出7 个吹喇叭的老鼠!” 7 个吹喇叭的老鼠?还不得剪到半夜?蹦豆简直要哭了。 张昊幸灾乐祸地看了他一眼,赶紧低头接着剪纸。“哼,张昊啊张昊,害得我挨批评,还要剪这么多老鼠……”蹦豆满肚子哀怨。 怨也没用,到了下课,他才剪出两只,好在上官老师宽宏大量地说:“回家接着剪吧,下节课别忘了交给我!” 张昊若无其事地跑出去跳绳了,蹦豆在座位上拿出纸笔刷刷的写字。他要写检讨书吗?当然不是。看看纸上的字就知道了。原来他把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改编成一首嘲笑张昊的诗,报复这个捣蛋鬼。 原诗是这样的—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满脑子歪主意的蹦豆一通乱改,古诗就变成了这样: 《送张耗(昊)》 张耗西辞黄鹤楼, 带领耗子下扬州。 孤帆远影耗子尽, 唯见长江老猫头。 诗的旁边,还附了一张漫画:张昊穿着一身灰色的老鼠衣,对着远去的耗子撒眼泪。画的右上角还写着一行字:可怜我的子孙后代,就这样被老猫吃了,呜呜…… 蹦豆还没画完呢,跑到操场去玩的张小鱼和毛果就回来了,看到了这首歪诗和歪画大笑道:“哈哈哈!张耗!耗子爷爷!” 陆续跑进来的男生也看见了:“哈哈哈!张耗是耗子精!” 张昊恰好也跑进来,听见了后半句,赶紧追问:“谁是耗子精?” 几分钟后,张昊哭丧着脸跑进了杨老师的办公室,举着这首歪诗。杨老师马上叫来了蹦豆。两个人就这样站到了墙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