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媒体艺术前史:波普时代 数字媒体艺术简史 120 5.1 波普艺术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当时的新媒体——彩色电视、收音机、留声机和各种时 尚杂志的繁荣成为美国城市通俗文化的标志特征之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众文 化开始大量渗入到艺术中,从而形成了新的表现形式——波普艺术。从美国到意大 利,从巴西到阿根廷,从德国到日本,甚至蔓延到东欧,这种艺术如火如荼,成为 潮流。无论是美国的米老鼠、蜘蛛侠、超人,日本的哥斯拉怪兽漫画,手冢治虫的 铁臂阿童木,还是社会名流、公众人物,如玛丽莲·梦露、杰奎琳·肯尼迪甚至毛 泽东,都成为波普艺术家们的创作题材。战后的艺术家们认为:新的艺术应该要反 映当时的社会,而不再是拘泥于传统的绘画题材和手段,他们努力地把这些“大众 文化”上升到美的层次中去。2016年,美国费城美术馆专门开设了“国际波普艺术展” (图5-1),对这一时期的艺术作品进行了回顾,从大量的绘画、雕塑、广告和当时 的流行商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媒体拼贴已经成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波普艺术的重 要表现方式。 图5-1 美国费城美术馆在2016年专门举办了“国际波普艺术展” 和表现主义艺术不同,波普艺术是具象的,直接以大众化媒体内容或生活中的 物品为题材。虽然“现成品艺术”不是波普艺术的首创,但当年杜尚的美学观念 带有明显的破坏性,是艺术上的虚无主义,是集政治的厌恶、对传统的仇视和对 工业文明的迷惘为一体的大杂烩。但波普艺术具有完全不同的主题动机,它面向 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战后繁荣的现实。正如波普艺术家罗伊·利希滕斯坦(Roy Lichtenstein,1923—1997)所说的:“外面是世界,它就在那儿,波普艺术就是观 察世界。”它所面对和观察的这个现实世界就是一个生气勃勃、充满诱惑的花花世 界。1967年,日本波普艺术家田名网敬一(Tanaami Keiichi)将当时的杂志、电视、 海报等中的照片或图片剪切下来,作为创作元素和符号直接运用到他的波普作品中, 而通过拼贴这种独特的手法的处理,令画面更充满了幽默、玩世不恭和嘲讽的味道。 第5章 媒体艺术前史:波普时代 121 这些材料通过巧妙组合,形成了各种新奇的视觉效果,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与文 化(图5-2,图5-3)。 图5-2 日本波普艺术家田名网敬一在1967年的绘画作品之一 图5-3 日本波普艺术家田名网敬一在1967年的绘画作品之二 波普艺术是美国艺术发展史上的一个环节,它的发生与发展不可能脱离美国文化 自身的历史。欧洲现代主义艺术运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重心开始向美国转移, 由此发展出一种特殊意义上的现实主义。波普艺术家往往以流行的商业文化形象和都 市生活中的日常之物为题材,借助媒介拼贴反映出战后工业化和商业化的时代特征。 这种艺术形式就是媒体艺术的典型代表。例如,1956年,英国波普艺术家理查德·汉 密尔顿(Richard Hamilton)在纽约举办的题为“这就是明天”的展览上放置了一幅拼 贴画《到底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图5-4)。该绘画借助拼 贴的手法,展示了一个时髦的美国家庭,里边有从画报上剪下的一个侧身而坐的傲慢 的裸体女人和一个肌肉丰满的男子。房间内是大量的现代文化媒介:漫画、广告、电视、 台式录音机、真空吸尘器等。该男子手上还拿着一支其大无比的棒棒糖,糖上有三个 很大的字母POP,寓意波普艺术(Pop Art),POP可以看作是“流行的、时髦的”一词 (Popular)的缩写。创作者采取拼贴手法将20世纪50年代流行的电器、媒介和娱乐 产品集于室内,表现美国战后一代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把媒体、时尚、流行和通 俗的文化符号展示在大众面前,并使我们第一次意识到我们和周围的媒介文化环境的 关系。 图5-4 汉密尔顿的作品《到底是什么使得今日的家庭如此不同,如此有魅力?》 5.2 战后浮世绘 波普艺术家汉密尔顿在1957年为波普艺术的风格作了著名的注解,他认为“波普” 应当具有以下特征:通俗的、短暂的、可消费的、低廉的、大批量生产的、年轻的、妙 趣横生的、性感的、诡秘狡诈的、有魅力的和商业化的。这成为波普艺术的共同基础。 汉密尔顿的观点宣告着通俗文化的繁盛,预示着一个充满活力的、快节奏的流行文化 时代即将到来。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波普艺术崛起成为国际性的运动,来自 英国、美国、西欧、东欧、拉丁美洲和日本的艺术家们,都将目光聚焦于大众传媒、 通俗画刊、广告、动漫和摇滚音乐,形成了一个意义深远的文艺思潮。波普艺术的风 格,如拼贴、流行色、混合媒介与商业设计的探索不仅深化了科技、艺术与设计的融合, 也为20世纪80年代数字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63年,美国波普艺术家汤 姆·韦塞尔曼(Tom Wesselmann,1931—2004)利用油画+拼贴的手法创作了《静物》 (图5-5)。画面直接引用了商业广告的构图,呈现了可口可乐、食品包装、广告和波音 飞机等,成为一幅时代的浮世绘。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我们这个时代的广告是日常生 活最丰富、最忠实的反映。”因为广告日益成为一种连接商品与消费者的浓缩的图像, 也成为艺术家所无法忽略的题材。 图5-5 波普画家韦塞尔曼利用油画+拼贴的手法创作的《静物》 波普艺术曾经普遍被视为一种英美文化现象,是现代商品文化折射下的产物。波 普艺术常与安迪·沃霍尔、罗伊·利希滕斯坦等艺术家的名字联系在一起。事实上,二 战以后,伴随着美国在全球霸主地位的确立,特别是随着卫星电视和传媒的高速发 展,“地球村”已经把50年代开始流行的波普艺术演变为一种“世界语”:从拉美到日 韩,从欧洲到中东,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不同形态的波普艺术几乎同时存在,如法国的 现实主义风格(Nouveau Réalisme)、美国的新达达和偶发艺术(Happenings and Neo- Dada)、德国的资本现实主义(Capitalist Realism)、日本的反艺术(Anti-Art)、巴西的 新具象主义(Neo-Concretism)和阿根廷的万物艺术(the Art of Things)等均是全球波 普文化的分枝和余脉。这些运动相互叠加,从20世纪60年代持续到80年代,成为战 后普遍的文化艺术流派。从传统上讲,波普艺术常与特立独行的消费者和离群索居的 明星大咖有关,但芸芸众生也会成为波普艺术作品中铿锵有力的当代文化符号。例如, 冰岛著名的波普艺术家埃罗(Erro)在1964年创作的油画《食品大观》(Foodscape, 图5-6)就生动诠释了消费主义时代“食品”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的属性,体现了一个过 度消费社会的商品文化。埃罗自己去超市购买了大量的各色食品,并借助拼贴的手法 将其组合在一起。 图5-6 冰岛波普艺术家埃罗在1964年创作的油画《食品大观》 埃罗1932年出生于冰岛的奥拉夫斯维克,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法国和西班牙工作。 从1964年起,他开始创作一种具象绘画,主要对大量的图像进行重复。在埃罗的绘画 世界中,来自民间的图像、漫画人物、政治家们的素描肖像和相片、科技用品、连环 画中的元素与人物等随处可见。他从一个覆盖世界范围的图像库中提取一些绘画碎片, 然后将它们并置或对立起来。这一图像库是他本人在旅行中建立起来的。这个内容庞 大的图像库为他提供了大量的拼贴原始材料。埃罗通过剪裁、重构、重复拼贴,形成 了一种多重意义的绘画语言。对于自己的创作方法,埃罗指出:拼贴会产生一种“时空 漂移”的梦幻效果。它是动态的、超越场景或线性叙事的方法。正如当代读者通过超 链接来控制和引导阅读过程,观众可以通过拼贴“从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滑动,由 此导致更多的解释和复杂的含义”。 事实上,在20世纪60年代,波普艺术的流行使得拼贴成为一个大众喜闻乐见的 艺术创新形式。例如,被誉为摇滚音乐历史上难以超越的作品专辑《佩珀中士的孤独 之心俱乐部乐队》(The Sgt. Pepper’s Lonely Hearts Club Band,图5-7)是英国20世纪 60年代当红明星乐队披头士(The Beatles)的顶峰之作。该唱片集流行摇滚、创新旋 律、时代精神、文化缩影和设计创意于一身,一面世就赢得了媒体的聚焦和大众的追捧, 在销量创下记录的同时,也获得了格莱美年度专辑、最佳封面、最佳录音制作(非古典) 和最佳当代专辑奖。值得一提的是封面设计师彼得·布莱克(Peter Blake)的“神来之 笔”,将这张社会各界人士的大拼贴组成一幅时代“文化英雄”的群像,由此开创了流 行艺术时期的波普新视觉并启发了安迪·沃霍尔的无数拼贴作品。 图5-7 设计师布莱克的拼贴作品《佩珀中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摇滚封套 5.3 混合媒材绘画 拼贴艺术不仅呈现在广告、招贴和杂志,同样也给艺术家以启迪。美国艺术家罗 伯特·劳申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1925—2008)就极力把拼贴与绘画联系在一 起,他的作品往往反映出关于一个时代的丰富图像。例如,在其1970年创作的《符号》 (Sign,图5-8)中,他利用丝网漏印技术,把时事新闻图片中重大事件的照片翻拍、剪 贴并重叠印在一个画面上,其上有越南战争、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暗杀名人事件、 肯尼迪施政演说、登陆月球的宇航员、追求性解放的嬉皮士等图像。劳申伯格将这些 大众所熟知的“时代符号”混搭成为一幅绝妙的“世纪群像”。 劳申伯格1925年出生于得克萨斯州,40年代末在巴黎儒莱因学院学习。他早期曾 受抽象表现主义的影响。后来他朝着“组合绘画”和拼贴艺术的方向发展,采用生活 中的寻常之物构成画面——啤酒瓶、废纸盒、旧轮胎、报纸、照片、绳子、麻袋、枕 头等。在20世纪50年代,劳申伯格将达达艺术的现成品与抽象主义的行动绘画结合 起来,创造了著名的“综合媒材绘画”,也就是在画布上除了出现笔的痕迹外,还有照片、 剪报甚至一些实物,各拼贴元素之间的某种关系就是画家想说明的主题。这种以丝网 漏印技术在画布上进行拼贴的手法成为波普艺术家的最爱,包括安迪·沃霍尔等人都实 践过这种技法。麦克卢汉指出:“两种媒介杂交或交汇的时刻,是发现真理和给人启示 的时刻,也是新媒介形式诞生的时刻。”劳申伯格的综合媒材绘画不仅拓展了艺术语言, 也启迪了数字时代的艺术家们将其创作手法发扬光大。 除了架上油画外,劳申伯格还将拼贴的概念延伸到装置艺术,他通过画布和固定 在画布上的物品组成作品。在20世纪60年代初期,他忽发奇想,用15美元买了一只 安哥拉山羊的标本,涂上油彩后给它套上一只轮胎,并固定在画有拼贴画的画板上进 行展出(图5-9)。这个名为monogram 1955-59的装置作品展出后曾经轰动一时,成为 结合了绘画与雕塑的里程碑之作。劳申伯格的作品大多都留有抽象表现主义的痕迹, 画幅巨大,常常有恢弘的气魄。劳申伯格直接继承了杜尚的衣钵,对后来风靡全球的 图5-8 美国艺术家罗伯特·劳申伯格1970年创作的《符号》 波普艺术起到了引导作用。他成功地模糊了绘画、雕塑、摄影、版画的界限,更反思 了生活与艺术间的界限关系,得出了生活即是艺术的创作理念。 图5-9 劳申伯格的装置艺术作品monogram 1955-59 5.4 我想成为一台机器 1926年,正是未来主义运动在欧洲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时候,弗里茨·卡恩(Fritz Kahn,1888—1968),一位德国的犹太妇科医生和科普作家,绘制了一幅不可思议的插 画《机器人类》(Man as Industrial Palace,图5-10)。他通过自己丰富的人体解剖学知 识加上他对德国化学工业流程的想象力,将人体的神经、消化和呼吸系统比喻为化工 厂复杂的生产流程。作为现代主义的可视化愿景,该幅作品曾经在德国广泛流传,但 希特勒上台后,该作品被纳粹政权所禁止。随后,他在爱因斯坦的帮助下逃到美国并 继续出版他的著作。在1943年,他进一步描述了人与机器之间的联系:“人与机器有着 深远的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从植物的碳燃烧中获得能量。但人是较弱的机器,只能利 用新鲜的植物来获得营养;而火车则是更强的机器,可以通过燃烧植物化石的煤炭来产 生动力。” 弗里茨·卡恩的插图代表20世纪初期现代主义者对机器的迷恋。这个大胆的比喻 在30多年后得到一个当代艺术家的回应。1963年,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发表了 一段令人吃惊的谈话,其中提到:“绘画太费劲。我想呈现的东西是机械的。机器就没 有什么问题了。我想成为一台机器。”安迪·沃霍尔是美国波普艺术运动的发起人和主 要倡导者。在创作中,他试图完全取消艺术创作中的手工操作因素。他的所有作品都 用丝网印刷技术制作,形象可以无数次地重复,给版画般的画面带来一种特有的机械、 醒目和震撼的效果。他借用杜尚的“现成品”艺术的概念,将人们耳熟能详的商品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