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 论 重新思考知识产权 在过去,我们把对智力成果(ideas)的法律保护称为“知识产权” (intellectual property),或简称为IP。一个常见的比喻就是将知识产权看 作一块房地产周围竖起的尖尖的栅栏。但在当今以及未来激烈的全球竞争中, 只有那些能够持续不断地为消费者提供新产品与服务的企业才能兴旺昌盛, 而这种“尖尖的栅栏”在保护智力成果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已不再足够有效 了。当然,鉴于“知识产权”是一个法律术语,我们不能完全废弃不用。但 我们认为,现在是时候——过去就应该已经完成——去重新展望这个用知识 产权来保护创新的“非黑即白的世界”了。我们将这个新愿景称为“i产权” (iProperty)世界。 “i产权”a是知识产权加上全球战略和全球执行,以及适度成分的、由 业务驱动的常识。它关乎大大小小的所有创新型企业。“i”不仅代表了“知 识”(intellectual)一词,该词在普林斯顿词典中被定义为“头脑的”“与 头脑有关的”或“需要使用头脑的”,“i”还代表: a 译者注:我们在书中将iProperty皆译为“i产权”。本书作者提出“i产权”(iProperty) 是要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知识产权”(intellectual property),并在本书中以英文特殊缩写 的方式对此加以注明和强调。从书中此处的解释以及后文运用来看,“i产权”的核心是知识 产权,内涵相对更丰富。 2 z想象力(imagination)——不只是遵守惯例,而是展望未来的能力; z构思力(ideation)——不只是随机思维,而是积极主动地发明创新; z洞察力(insight)——不是未经处理的原始信息,而是拥有了辨析方 向的能力; z创新力(innovation)——不只是智力成果,而要将其商业化; z国际化的(international)——不只是自家后院,而是任何地方、每 个地方; z无形的(intangible)——不只是土地、厂房、劳动力和资本,而是 富于创造力的人才和新颖的创意; z集成(integration)——不只是专利,而是集科学、技术、企业愿景 及目标、知识资产的经济学及保护为一体。 “i产权”是速度、力量以及战略精准性的强有力组合。如果知识产权是 房地产周围竖起的尖尖栅栏,那么“i产权”就像是一辆使用生物燃料的麦克 牌卡车,满载货物,由一位喝着红牛牌咖啡因饮料的司机驾驶着,正以100 英里的时速向特定目的地飞驶。而一个设计良好的“i产权”组合就像是一个 经过统一部署的麦克牌卡车车队,正锁定目标驶向全球各个目的地。所以, 我们必须严肃对待“i产权”,当然,更不可忽视它。在这样一个竞争优势难 以获得、更难以保持的时代,那些忽视自己“i产权”的创新者会丧失维持竞 争优势的力量;而那些忽视别人“i产权”的创新者,也会走向穷途末路。 “i产权”的世界不接受一如往常的、将专利权事项留给专利律师去处 理的思维模式。高效的i产权公司意识到,如果智力成果是全球经济中最宝 贵的资源,那么“拥有”智力成果的公司就比那些不拥有它们的公司更具竞 争优势。当我们说“拥有”一词时,并不仅仅表示的是“为自己所有”。当 托马斯·亨特(本书作者之一)的孩子在游戏中打败朋友时,获胜一方会以“完 胜”(ownage)一词奚落对手。“完胜”的重点不是说打了一场漂亮仗,而 是强调彻底击败了对手。完胜意味着对整个游戏空间的所有权,从而使潜在 的竞争对手要经过再三考量才敢冒着被猛力打击的风险进入你的地盘。通过 阻止竞争对手、产生授权许可收入、提高公司声望、确保行动自由、树立相 绪 论 3 关标准、建立有效联系等方式,“完胜”得以发挥杠杆作用,服务公司股东 利益。a 因此,“i产权”是关于“完胜”的产权。那些创造或获取了最佳的、 也是最具经济价值的智力成果,并且在全世界“拥有”这些智力成果的公司, 才是“完胜”的。这里所谓的“拥有”,指的是这些智力成果能通过一种有 效阻碍竞争对手参与竞争的方式被施以保护。“完胜”不仅要求我们能将有 关创新产品与服务的智力成果从一开始的概念构想直至将其融入“i产权” 战略组合的一系列过程中都能一直把它们牢牢掌握在手中,也要求我们能自 由地将这些智力成果带到每一个经济相关的国家市场中去,并且不受到竞争 对手“i产权”的干扰与阻碍。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这样一个需要“完胜” 的时代,却也正是一个由于创新的全球扩散而使“完胜”比以往更难以实现 与守护的时代。 争夺未来 当今全球经济中,几乎众所周知的就是公司的价值甚至经济体本身都越 来越多地建立在知识产权这一基础之上。正如2006年英国众议院委托撰写 的一篇报告中所说的那样: 1984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前十名公司合计有400亿美 元的市值以及同等价值的净资产。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这些最大公 司的资产存量翻番,但它们的市值却增长了近十倍。b a Marshal Phelps,“Turning a Patent Portfolio into a Profit Center,”in Making Innovation Pay:People Who Turn IP into Shareholder Value,ed. Bruce Berman(Hoboken,NJ:John Wiley & Sons,Inc.,2006),30. b British Department of the Treasury,Gowers Review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Norwich, United Kingdom:The Stationery Office,2006). 该报告将这种价值上的差异归因于知识资产,如商誉、声誉和知识资本。 据一项估计,美国GDP的大约一半都是基于知识产权的!a两百多年来,生 产要素被认为包括土地、劳动力和资本;而现在,生产要素则是人、智力成 果和产品。bOcean Tomo公司创立了一项根据专利组合实力对公司进行排名 的股票指数,公司总经理基斯.科多扎认为:“今天,当我购买100股通用 电气公司(General Electric)的股票时,并不是说我由此获得了该工厂的大 量库存。我购买这家公司的股票是由于它的创新与技术,而且这是被体现在 专利组合之中的。”c同时,我们认为还要将商业秘密、技术诀窍以及其他 形式的i产权价值加上。 关于公司的i产权流程和i产权组合,为什么多数高层管理者都知之甚 少呢?高层管理者能快速地将本企业员工人数、工厂建筑面积等各方面数据 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但关于i产权却几乎很难说出只言片语。此外,鉴于 缺乏对i产权的重视,他们对自己公司i产权的许多观念与阐述也就只能是 不准确的了。 在畅销书《竞争大未来》中,作者加里.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描述了他 们是如何考察公司经理人以弄清他们如何建立公司未来观的过程。d首先, 询问他们有多少时间用于“眼光向外”地考察会对公司发生影响的外部议题。 接下来,在这些“眼光向外”的时间里,又有多少时间用于从提前5年或10 年的角度来考察所处行业的未来。最后,在这些“向外看”和“向前看”的 时间里,又有多少时间用于与同事们一起建立一个“有深度共识的、经得起 考验的未来观”。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观察到,高层管理者在这种用于建立 公司未来观的“向外看”和“向前看”的活动中通常只花费了不到3%的时间。 当谈到i产权时,这一问题就更令人沮丧了。很少有公司在传统意义上 a “New Ideas about Ideas,”The Economist(December 9,2006 ),66. b David Warsh,Knowledge and the Wealth of Nations:A Story of Economic Discovery(New York:W. W. Norton,2007),introduction. c 基斯.科多扎与作者在2007年5月的讨论。 d Gary Hamel and C. K Prahalad,Competing for the Future(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4),3–4. 的知识产权开发和管理的内部流程上投入大量的经营注意力,在开发前瞻性i 产权远景方面所投入的资源就更少了。多数公司只是简单地遵循阻力最小原 则来行事。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对公司未能作出正确预见的分析诊断如下: 这些问题未能得到回答,因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公司的高层 管理者就必须向自己和员工承认,对于完全掌控公司未来这一目标 而言,他们还有一些差距。他们也必须承认,他们今天所掌握的知 识和经验——保证了自己当前在公司所处地位的合理性——但对于 公司的未来发展来说可能是毫不相关的或者是具有误导性的。a 也许再也没有比触及和改变企业角落里的知识产权“孤岛”更乏味与更 困难的了。无论这个“孤岛”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某个遥远的精通知识产权 事务的律师事务所,那些投身于保护企业知识产权工作的人往往是企业中一 体化与协调化程度最低的成员。我们有机会从律师、顾问以及企业高管的角 度观察到很多企业内部的情况,也看到了很多高管层为打破旧知识产权模式, 全力支持与推行改进后的i产权流程所做的努力,但这些努力都停滞在了向 高管层汇报的专利律师手里。 对于那些外聘专利律师的企业而言,情况也许更为糟糕。因为美国的许 多专利事务所及其在世界各地的同行们似乎把更多精力(和计费工时)都放 在了设计昂贵流程以保护企业免于承担责任上,而不是用于理解客户业务并 创造性地解决客户问题上。如果出现的问题不适用于现存体系,那么就没有 了解决方案。 最后,就像哈默尔和普拉哈拉德所说的那样:“紧急事项挤开了重要事 项;对公司的未来几乎未作探索;行动能力,而非思维和想象能力,成了衡 量领导力的唯一标准。”①①如果公司不对i产权资产的管理方式多加注意, 那就不可能指望能在全球创新竞争中获得持续胜利。 a Gary Hamel and C. K Prahalad,Competing for the Future(Boston: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1994),5. 什么是i产权? 与“知识产权”这一内涵清晰的词汇不同,i产权无法精确定义。 它代表了一种创新性的思路,不仅包括知识产权,还包含了许多其他思 想。i产权可以被看作企业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强化和延长智力成果优势的 方式,为使智力成果获得“完胜”而采用的一整套富于远见的概念、战略 和战术。它的基础在于对智力成果保护所处的全球经济、法律和文化环 境现状的现实理解。i产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技术智力成果、新颖性和 完胜。 技术智力成果,就是指关于技术的智力成果,也就是“怎样做”(how-to) 的知识。简单地说,技术智力成果包括任何有关工具、流程、组织和系统的 知识应用。智力成果并不局限于典型的研究开发活动,而是可以并且也应该 从价值链上的每一个活动中产生,包括监管、制造、营销、销售和分销等。 除与传统技术有关的智力成果外,如半导体设计、生物技术,这一术语也包 括一些通常并不认为是技术的事情,例如业务流程。为简化起见,我们简单 地将技术智力成果称为“智力成果”。 i产权的第二个要素是新颖性。新颖性意味着与过去不连续、领先于当 前先进水平、能力有所提升等类似概念。新颖的智力成果应该是首次来到世 界上的。旧的、未经改良的智力成果可以成为重要的无形资产,但它们没有 机会产生i产权。假如智力成果包括如何制成一种药品、如何组装一台电脑、 如何建立一个网站、如何卖给客户一张DVD等,那么新颖的智力成果就包 括如何制成一种更好的药物、如何更可靠和经济地组装一台电脑、如何建立 一个有更多视窗互动的网站、如何帮助客户使用软件来选择一张他可能找到 更多乐趣的DVD。在谈到专利保护时,我们偶尔会使用“发明”这个相关 术语来指代新颖的智力成果或潜在的新颖智力成果。 我们要将新颖的智力成果与创新进行区分,因为创新意味着正式实施或 引入市场。a每一个被商业化实施的创新都起始于人们头脑中的一个创意, 若公司希望有效地保护创新,那就必须从仔细识别与保护这些智力成果开始。 i产权的第三个要素就是我们已经讨论过的“完胜”。知识产权关乎法 律上的所有权,而i产权已超越了法律所有权这一层面,它还包括公司用来 建立“完胜”的战略、战术。我们有很多建立“完胜”的方法,包括传统的 法律保护方式,如专利和商业秘密,以及有关创立、获取和评估智力成果流 程的各种理念;建立开源社区;向世人公开成果以阻止其他人再申请专利; 签订创意合约;组建专利池;以及向发展中国家的工人支付有吸引力的工资, 以降低因员工流失而造成商业秘密和技术诀窍泄露所造成的损失。以上这些 方法以及其他各种方法的有效性,因国家和时代的不同而各不相同。真正的 “完胜”并不是建立在盲目遵循以往战略的基础上的,而是建立在坚定执着 地理解现在、洞悉未来,以及创建与实施经营战略和法律战略的基础上的, 以获取现代和未来竞争的胜利。 大多数i产权还有第四个组成部分:可实施性。可实施性是从专利法中 借用来的概念。它的意思是该智力成果必须是行得通的。公司经常将可实施 性与另一个相关的专利术语“付诸实践”(reduction to practice)相混淆, 后者的意思是这项成果已经被看得见摸得着地实施并用于工作中了。然而, 可实施性的范围更为广泛,有些智力成果不需要任何的付诸实践,只需在纸 上描绘出来或用语言描述出它们的运行,就说明是可实施的了。我们之所以 把可实施性列在i产权三大核心要素之外,为的是强调即使智力成果没有真 正付诸实施,但如果它们属于可实施的一类,那就可能具有价值。开发过程 本身也就是智力成果得以实施的过程,每一家开发创新产品与服务的公司都 会在i产权管道中培育一些未实施的智力成果。但i产权并非关乎科幻小说 中的一些概念,例如将人类用激光束吸离地球表面或以翘曲速度进行星际航 行……至少目前还不是。 我们也知道,如果把焦点放在技术智力成果上的话,会排除掉许多具有 a 见Keith Smith,“Measuring Innovation,”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novation,ed. J. Fagerberg,D. Mowery,and R. R. Nelson(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164. 重要经济意义的智力成果,如艺术作品、商业标识和广告脚本等。同时,这 也使我们现在讨论中没有包括一些重要且有价值的知识产权类型,如用于保 护品牌的商标、用于保护音乐的版权等。鉴于这些话题会带来一系列全然不 同的挑战,因而需要在其他地方加以充分论述。 此外,也并不是每项新颖的智力成果都值得用同样的投资去建立完胜局 面。我们关于i产权的讨论,假定是建立在一个根据市场机遇与竞争压力而 对智力成果进行评估的流程基础之上。如果没有潜在的市场利益,也就没有 了对i产权的需求。如果现有的i产权遇到了看似不可逾越的竞争威胁,那 么公司也可以重新设想或寻求其他的市场机遇。 我们的i产权概念是属于“无形资产”这一范围更为广阔的话题,而 且近来有关这一话题的著述颇丰。然而,根据我们的经验,多数关于无形 资产的著述都很少提及保护无形资产的战略与战术。因此,我们认为有必要 建立一个更为实用的指南,它不仅可以向读者介绍知识产权管理在现实层面 的运用,还致力于将整个知识产权管理领域都推入当前的发展进程之中,并 也积极地推动它走向未来—— i产权。曾经有人说,预测未来的最佳方法就 是创造未来。尽管我们并不掌握所有的答案,但希望通过向读者介绍的一些 创建了i产权这个新世界的人、公司及其智力成果,使我们能够开启一场 对话,帮助公司开发与部署一套以实现基本目标为目标并具备自身特色的i 产权战略。 最后,由于IBM公司创造了价值17亿美元的技术对外许可业务,受到 这一非凡业绩的鼓舞,许多公司都在寻求将知识产权资产货币化的方法。公 司可以把授权其他人甚至竞争对手使用本公司的专利、商业秘密、技术诀窍 以及其他知识产权资产作为条件,收取特许权使用费及其他款项。 自里程碑式的著作《阁楼上的伦布朗》鼓励企业开发知识产权并将其 货币化以来,对外授权许可的趋势已有显著进展。a如微软公司副总裁兼知 识产权副总法律顾问马歇尔.菲尔普斯所言,当前的智慧就是“默认所有的 a Kevin Rivette, Rembrandts in the Attic: Unlocking the Hidden Value of Patents (Boston: Harvard Business School Press, 1999). 技术或技术诀窍都应该可以在合适的时间与合适的条件下进行对外授权许 可。”a本书并未深入探讨有关建立一个知识产权对外授权许可方案的复杂 细节等问题,但我们要强调的是,这是实现i产权资产货币化的一种重要战略。 如惠普公司知识产权副总裁乔·贝耶斯所言,“妥善保护公司的知识产权, 让公司在创新上的整体投资回报最大化,是一项战略性任务。”b本书将重 点放在i产权组合的开发上,以此来保护公司的创新投资,构建可能的最佳 布局,从而使公司能通过实施对外授权许可和其他知识产权战略来实现这 一战略性任务。对于有兴趣学习更多技术授权许可方案开发的读者,我们 建议阅读由布鲁斯·伯曼编辑的《创新回报》(Making Innovation Pay) 一书。 i产权并非祸害 我们篇首就想要明确的是:知识产权并非祸害。无论在美国、欧洲还 是全球其他国家,知识产权,尤其是专利,已成为公众经常批评的对象。 在一起值得注意且高度公开化的案件中,黑莓手机用户与黑莓生产商RIM(Research in Motion)公司都仿佛坐了一次过山车,当时RIM公司正在应 对由某公司发起的专利侵权诉讼——而这家公司唯一的重要资产就是专利。 在医药行业,专利已经越来越被视为大型制药公司的作恶工具,因为这些公 司想要把不合理的药价强加给消费者,已经到了蓄意拒绝向贫困国家生命垂 危的患者供应药品的地步。甚至专利法也因专利流氓这种新“怪物”的出现 a Phelps,“Turning a Patent Portfolio into a Profit Center.”in Making Innovation Pay:People Who Turn IP into Shareholder Value,ed. Bruce Berman(Hoboken,NJ:John Wiley & Sons, Inc.,2006),30. b Joe Beyers,“Managing Innovation Assets as Business Assets,”in Making Innovation Pay:People Who Turn IP into Shareholder Value,ed. Bruce Berman(Hoboken,NJ:John Wiley & Sons,Inc.,2006),162. 而备受指责。专利流氓(patent troll)是指仅仅将专利用于向那些想使用其 专利又没有防备的公司强行收取高昂费用的公司。本书写作期间,印度人正 因美国最近授予的与瑜伽方法相关的专利而一片哗然。 流行小说家迈克尔·克莱顿甚至写了一本名为《危机当前》的小说。在 小说里,那些为基因申请专利的科学家(以及他们的专利律师)被描绘为反 派角色。在此书封面上写着:“我们生活在一个自身基因的五分之一为别人 所拥有的时代,毫无戒备的个人及其家庭可能会因为他们的染色体中恰好包 含某些有价值的基因而被跨国追捕。”a这话在相当程度上是有些误导人的, 但这么做显然是为了让此书更加畅销。 对美国专利制度的不满已经导致许多人都宣称该制度已经破裂。b一种 常见抱怨针对的就是近期由于可专利性(patentability)标准放松而导致大量 问题专利出现这一情况的。一位评论家认为此举“增加了这样一种可能性, 即一项发明将侵犯一个或多个现有专利。”c在《创新及其不满》一书中, 布兰迪斯大学经济学家亚当·杰夫和哈佛商学院教授乔希·勒纳声称: 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我们已经把专利这种像手枪或者口袋中 小刀一样的武器变成了像火箭筒一样的武器,并开始将这种火箭筒 一样的武器发到差不多任何一个需要它的人手中。d 按杰夫和勒纳所说,这种做法已经导致了“一场危险且昂贵的军备竞 赛”④,会破坏而不是推动技术创新的进程。而且,在美国忙于加强专利权 的同时,部分人士称欧盟委员会却一直忙于做出削弱专利权的尝试。一位评 论家指责欧盟委员会培育的是一种对待知识产权的消极态度,认为这将导致 a  Michael Crichton,Next(New York:Harper Collins,2006),见于此书封面盖片。 b “Patently Absurd,”Wall Street Journal(March 1,2006 ). c Nancy Gallini,“The Economics of Patents:Lessons from Recent U.S. Patent Reform,”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16,no. 2(2002); 131. d Adam Jaffe and Josh Lerner,Innov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4),35. “一场创新危机,很可能会加剧欧洲技术落后或被边缘化的局面”a。 一些听信这些批评的高管和公司创始人认为,i产权是一种战术,适用 于那些没有社会意识的企业巨头,这些巨头只会考虑自己的利润,将知识产 权作为一种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滥用。但是,我们认为这取决于企业是否在法 律范围内有道德地进行竞争,同时,i产权战略也是能够从道德视角对企业 予以支持的。 i产权力量强大,但它的力量能以道德上适当的方式加以利用。举例来说, 一家公司可能希望运用强大的i产权来阻止行业巨头使用其智力成果,而同 时又将相同的i产权免费提供给学术界或特定的开源社区使用。即使在某些 圈子里微软公司被认为是所谓的知识产权恶霸,但它最近也和Linux的软件 分销商Novel公司、Xandros公司签署协议,同意不再对开源软件的使用者 进行针对性行为——哪怕微软认为自己有235项专利受到了侵犯b。在不断 变化的全球创新与竞争平台上,很多富于创造性且道德适当的i产权运用方 法,能使企业与社会都获得成功。 全球流沙 即使我们像有人提议的那样,假定专利制度是失败的,或至少是被破坏 了的,高管和经理们现在也依然必须要使用这套现有的制度去保护他们公司 的智力成果。尽管用于保护知识产权的法律制度“就是这个样子的”,但它 在技术、地理、政治、法律和文化等许多层面上也发生着迅速的改变。 事实上,每一个重要的经济体都在经历着知识产权领域里的变化,例如: a Ian Harvey,chairman of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Institute and the former CEO of BTG plc,“Creativity Destruction,”Wall Street Journal Online,May 31,2007,http://online. wsj.com/article_print/SB118056787304019281.html. b “Microsoft,Xandros Ink Patent Pact,”Wall Street Journal Online,June 4,2007, http://online.wsj.com/article_print/SB118096792068623771.html. z在美国。各种变革的力量正影响着美国的知识产权法,诸如两党的专 利改革立法、2007年专利改革法案(Patent Reform Act of 2007)、 美国最高法院近期与专利法有关的5个案例、一份2007年由美国司 法部与联邦贸易委员会联合发布的题为《反垄断执法与知识产权: 促进创新和竞争》(Antitrust Enforcemen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Promoting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on)的报告,甚至还有 一份美国评估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of Appraisers)为评估知 识产权价值而制定的新会计标准a。此外,美国专利和商标局在《联 邦公告》(Federal Register)上发布了一份长达129页的极为详细的 管理条例,代表了美国近代史上甚至可能是有史以来在专利政策方 面最为根本的管理变化。但就在这个管理条例公布后的几天时间里, 一起要求法官停止执行本条例的诉讼就在联邦法院得以立案。该条 例被专利律师和其他人普遍视为会对企业保护自身发明能力造成毁 灭性的打击,尤其是对小企业及生命科学公司。 z在欧洲。欧盟正在考虑改变欧洲的制度体系,除其他方面外,可能 还会建立一个真正的欧洲共同体专利体系,也可能将改变在欧洲获 取专利及进行专利诉讼的方式。托尼.乔克是欧洲知识产权事务所 H.G.F的一名合伙人,他说道,“如果欧盟国家批准了欧洲共同体专 利权公约,那么专利权所有人将拥有在整个欧盟都可以实施的单一 专利,而不需要像现在这样麻烦,持有在不同国家各自生效的一大 堆国家专利。”b z在印度。印度于2005年通过了新的专利法,以使其专利体系符合国 际义务。目前,国际制药商诺华公司(Novartis)正就其抗癌药物“格 列卫”(Glivec)的专利申请发起诉讼,这使印度政府对有效专利制 度的偏好备受考验。许多评论家都担心,如果判决结果是有利于诺 a  Cameron Gray of Ocean Tomo observed the congruence of these various factors in“Clearing the Underbrush,”IAM(June–July 2007),23–26. b 托尼.乔克与作者在2007年6月18日的电子邮件中交流的内容。 华公司的,那么贫困人群就会被剥夺使用该药品的权利。这一诉讼 在全球引起的公众抗议是如此巨大,以至于诺华公司要在其官方网 站添加一个“信息中心”栏目,试图为相关复杂问题提供清晰说明。a z在中国。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也存在较多问题。它的专利制度建立 于1984年,现在也只是步入了“青少年”时期,但中国在2007年 对其知识产权制度进行了新一轮大范围的修订。2007年,美国因中 国未能充分履行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义务而正式向世界贸易组织提 起申诉,这一举动对双方的贸易往来也造成了不利的影响。近年来, 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得到一定的改善。 一般情况下,这些变化是朝着知识产权制度全球协调一致化的方向进行 的。但是,这一进程依然是未完成的,为了构建起经得住时间考验的i产权 组合,决策制定者必须时刻留意现状,并对知识产权法律、制度以及文化的 未来状况进行合理预测。就像许多其他的商业决策一样,比如涉及未来市场 的规模、消费者的偏好、资本可获得性及政治环境等,i产权决策的制定同 样也面临着大量的不确定性,含有适当成分的有依据的推测。 然而,正是在这个不断搅动的全球经济流沙之中,公司领导人必须做出大 量的i产权决策,比如需要保护哪些智力成果,何时、何地以及如何保护等, 而所有的这些决策还要避免踩到别人布置的i产权地雷阵上。 创新无处不在 当我们在2005年开始写作i产权这一主题之时,外包还主要局限于使 用欠发达国家的非熟练劳动力,相关讨论和新闻报道也多是关于中国的制造 工厂或者印度的客户呼叫中心。而知识密集型创新的外包才刚刚开始。当时 a 诺华公司网站,www.novartis.com/newsroom/india-glivec-patentcase/index.shtml,访问于 2007年6月14日。 人们讨论的问题是:“你真的认为这些事情可以外包吗……工程设计、代码 编写、化学、设计,等等?”而到本书出版时,知识密集型创新的外包几乎 在商业领域的各个方面都已司空见惯。创新也不再局限于早期的少数几个热 点区域,如印度的班加罗尔和中国的上海,高技能创新人才将在全球数以千 计的地方创造着新技术和新产品。 为了利用这种人才分布特点,许多公司正将产品开发转变为全球范式, 由来自全球各地的工程技术团队一起合作开发产品。a这种转变可以将众多 具有不同背景、文化框架、教育经历以及采用不同竞争方式的创新人才集聚 在一起,因此,对于想要产生新的、有价值的智力成果,以及想要从这些智 力成果中获得经济收益的公司来说,掌握这种复杂的、全球性的创新能力, 是极其有效的。b要想取得成功,公司需要利用好这个一片混沌的全球创新 引擎,并保护好该引擎产出的重要智力成果,同时还要向顾客提供激动人心 的新产品与新服务,得以从这些成果中获取经济价值。 但要实现这一目标并不容易。在如今数不胜数的创新热点中,有许多都 产生在对i产权的法律保护、文化保护尚不完备的地区。我们认为,从长远 来看,对于那些具有远见、勇气和战略思维进入“不稳定水域”的创新公司 而言,许多国家在i产权保护上的持续改进将带来巨大的创新与投资红利。 当前,公司在评估投资决策时,它们必须对i产权的未来保护状况作出最认 真的预估。在这个快速演进的i产权竞技场上,公司可能犯的最糟糕的错误 就是用昨天的战略去打明天的战役。要想取得成功,有前瞻思维的公司既要 直面今天的现实,又要预测明天的情况。此外,公司也必须能够理解这个不 断变化的法律、法规、政治法律环境、商业惯例的全球图景,将这些信息整 合到它们的商业计划活动中,并将对i产权做出合理判断的能力,有效执行 i产权战略战术的能力构建为企业文化的一部分。 a  Steven Eppinger and Anil Chitkara,“The New Practice of Global Product Development,”MIT Sloan Management Review(Summer 2006),22–30. b 见Michael 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New York:The Free Press,1990,48. 我们都在全球中 此刻,我们的一些读者可能会想:“我们只是一家区域性的公司,这些 全球性问题不会影响我们。”对此我们要说:“再看看。”这回更近一些看。 公司规模大小并不重要,大大小小的创新公司都可以投入精力重新思考自己 的i产权愿景并从中获益。一家在亚拉巴马州阿拉巴斯特市附近两个县里生 产和销售产品的小公司,可能因为侵犯一家中国公司所拥有的美国专利而受 到起诉的容易程度,与一家在北美和南美所有国家都销售同样产品的大公司 受到起诉的容易程度是一样的。 同样,一家位于北卡罗来纳州三角研究园区的小公司也可以在新加坡为 自己的智力成果申请专利,并与一家愿意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新加坡公司就 此达成使用许可协议,允许其在泛太平洋地区销售相关产品。是的,在全球 经济中,北卡罗来纳州的公司能通过开发和授权使用i产权而从新加坡及周 边地区创造收入来源。更妙的是,这一收入的来源却并不要求公司在新加坡 做出建立工厂、供应链、仓库等类似方面的投资。 所有公司都可以从投资(时间,精力和金钱)i产权的开发与保护工 作中获益,然而,这就会带来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当越来越多的公司运 用i产权战略去保护智力成果时,公司所面临的危险也就越多,而任何一家 依靠创新能力参与竞争的公司都不能免于受到这种危险的影响。我们在本书 中讨论的这种全球经济变化既增加了机遇,也加大了风险。全球i产权的战 略家必须理解与全球创新相关的机遇和风险;根据这些机遇和风险,判断何 时、何地以及如何保护公司的智力成果;以及识别与处理由其他公司的i产 权所带来的威胁。在当今日益一体化和竞争全球化的商业世界里,这些都是 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让我们思考片刻 在探究i产权的世界前,我们邀请读者花点时间来思考几个问题。想想 你们的公司是如何管理知识产权的?想想你们公司的未来、快速变化的全球 经济,以及这些变化正如何影响你们创造和维持产品或服务竞争优势的能力 的?创新对你们的现在和未来发挥了什么样的作用?i产权对于保护你们的 竞争优势、支撑你们的企业战略,发挥着什么样的作用? 你们公司是在所处业务中为i产权的开发和使用设立了标准,还是只是 追随别人、对于渗透过来的新战略和战术做出被动反应的?你们的i产权战 略是否蕴含着对全球经济和法律环境变化的理解,还是只是一个或更多的高 级管理人员未获支持的偏见?在保护竞争优势、支撑企业战略中,i产权发 挥了什么作用?你们的i产权决策是否有一个记录成文并经过检验的i产权 战略作为指导?对于你们的i产权资产会如何影响竞争对手的决策和选择, 公司的经理人是否理解?在全球背景下,对于你们公司的i产权组合结构应 如何发展和变化以实现长远目标这一问题,你们有清晰的和经过深思熟虑的 愿景吗? 你们的高管可以清楚地阐述i产权是如何服务公司经营目标的吗?当谈 到i产权时,他们是变得目光茫然还是更加活跃?你们的经理人对于公司i 产权资产和流程的当前优势与劣势是否有清晰、一致的认识?在你们公司里, 是谁正专心地向外看,研究竞争对手的战略及i产权的最佳实践呢?无论公 司大小,你们是否有一个人或者一个多元化背景的团队(这是更好的)来负 责开发i产权战略,还是i产权战略只是被置于公司某个偏僻角落的一名专 利律师的地下储藏库中?那些管理公司i产权资产的人只是将精力用在做好 记录、避免错过最后期限上,还是作为i产权的设计师,致力于展望未来并 构建一个能够承受预期压力、抓住新兴机会的i产权投资组合呢?为了确保 各级员工都能对i产权的价值及相关议题保持敏锐意识,你们公司里是否有 人注重公司的文化建设呢? 对于那些依靠创造新的智力成果,并以产品和服务的形式将它们提供给 市场而获得生存的公司来说,如果它们不只是想运用这种能力来抢先竞争对 手一步,而还想建立一个i产权的“完胜”局面,并利用所产生的杠杆效用 为它们的公司、行业乃至全世界,创造一个崭新未来的话,以上这些都是必 须问的问题。当我们冒险进入i产权的世界时,我们将探讨由这些问题带来 的相关及其他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