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摄影艺术的技术与技巧   本章学习目标 * 掌握摄影艺术的曝光技术和景深原理。 * 掌握摄影艺术的追随、变焦、多次曝光和接片拍摄技巧。 * 了解摄影艺术的红外摄影。 3.1 曝 光 技 术 3.1.1 数码照相机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也就是说要做好一件事,事先要做好准备工作。摄影器材是摄影艺术创作的物质基础,要学好摄影,首先应认识和了解摄影器材。   1. 数码照相机的种类   数码照相机通常分为4类:便携式(也称为卡片式)数码照相机、单反数码照相机、微单数码照相机和数码后背。   目前,卡片式数码照相机几乎被手机所取代。单反数码照相机(见图3.1)是单镜头反光式取景数码照相机的简称。单镜头是指摄影曝光光路和取景光路共用一个镜头。没按快门前,这支镜头取景用;按下快门时,这支镜头摄影用(见图3.2)。反光是指数码照相机机身内一块平面反光镜将两个光路分开,取景时反光镜落下,将镜头的光线反射到上面五棱镜,再到取景器;拍摄时反光镜快速抬起,光线照射到感光元件(CCD或CMOS)上。 图3.1 单反数码照相机   这就是单反数码照相机,不像旁轴数码照相机或者双反数码照相机那样取景光路有独立镜头。微单数码照相机是介于卡片式数码照相机与单反数码照相机之间的一种数码照相机。微单包含两个意思:微——微型小巧;单——可更换式单镜头照相机。也就是表示这    图3.2 光路图 种数码照相机有小巧的体积和单反一般的画质。微型小巧又具有单反功能可换镜头的数码照相机称为微单数码照相机。   数码后背又称为数码机背,由图像传感器和数字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与普通数码照相机相比,数码后背最大的不同在于没有镜头及快门等结构,只有加附于其他传统照相机机身上才能用于拍摄。通常加用于中画幅照相机或大画幅照相机上,可方便地使原本使用胶片的照相机也可以进行数字化拍摄。与单反数码照相机和便携式数码照相机相比,加用数码后背的照相机体积大、灵活性相对较差、价格高,但像素水平非常高,图像传感器的面积也非常大,成像效果极佳,这类产品主要运用在要求苛刻的商业摄影及广告摄影方面。   下面重点介绍单反数码照相机,了解并学会了使用单反数码照相机,卡片式数码照相机、微单数码照相机自然也就驾轻就熟了。   2. 数码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和组成部分   1)数码照相机的工作原理   数码照相机的工作原理:光通过数码照相机的镜头,使感光元件(CCD或CMOS)经过光电转换,把被拍摄的人、景、物影像记录下来的过程。景物成像依靠镜头,曝光依靠快门和光圈,记录影像依靠感光元件(CCD或CMOS)。   2)数码照相机主要的组成部分(见图3.3)   数码照相机主要是由机身、镜头、取景器(目镜或LCD)和快门等组成。   (1)机身:机身内承载CCD或CMOS(感光芯片)、ADC(模-数转换器)、DSP(数字信号处理器)、MCU(主控程序芯片)和LCD(液晶显示器)等。   ① CCD或CMOS:把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感光元件(见图3.4)。目前单反数码照相机都用CMOS作为芯片。感光元件上最小单位是像素,每个像素里面有个感光二极管。数码照相机的像素值是指感光元件上的像素总量。   ② ADC:将连续的模拟电信号转换为离散的数字信号。    图3.3 数码照相机主要的组成部分 图3.4 感光芯片   ③ DSP:经过高速运算处理,把数字信号转化为图像。   ④ 影像编码压缩器:将得到的图像转换成JPEG或是RAW等压缩图片格式。   ⑤ 影像存储器:固定式的内置存储器或是活动式的外置存储卡,用于保存影像。   ⑥ MCU:指挥数码照相机各部分协同工作。   ⑦ LCD:通过它来取景或是查看拍摄到的影像及其参数。   ⑧ 输出接口:把拍摄好的影像输出给计算机、电视机、打印机或其他设备。   ⑨ 电源:为数码照相机提供电能的电池或稳压电源。   (2)镜头:将光线会聚到感光元件(CCD或CMOS)上。   (3)取景器:观察被拍摄对象取景构图。   (4)快门:控制曝光时间的装置。   3. 曝光   曝光对于拍摄一张好的照片非常重要,因为手中的数码照相机所面对的自然界,是一个五彩缤纷、层次丰富、光线变化无穷的世界。要准确记录现实生活中富于变化的各类事物,就必须使数码照相机中的感光元件得到适当的光量照射。控制曝光的装置就是光圈和快门速度。数码照相机的曝光,按下快门,CCD或CMOS等感光元件曝光,光信号转为电信号,快门关闭,阻塞光线。   曝光的定义,予以科学的解释就是光线的强度与光线所作用的时间相乘。定义中的光线的强度,是指感光元件受光线照射的强度,即照度(以I代表照度,单位是lx)。定义中的光线所作用的时间,是指感光元件受光线照射的时间,即曝光时间(以T代表曝光时间,单位是s)。曝光量的计算单位是lx·s。以E代表曝光量,即可得到曝光公式为    E(曝光量)=I(照度)×T(曝光时间)    ↑ ↑    光圈 快门   数码照相机上感光元件曝光量的多少,就是由光圈和快门控制的。光圈的大小和快门的快慢可通过数码照相机机身上相应的调节盘调节。光圈开大或快门速度放慢,曝光量都会增加;光圈缩小或快门速度提高,曝光量都会减少。曝光量的控制就是调整光圈与快门的组合,光圈和快门配合控制感光元件上曝光量的多少。曝光结果有3种形式:曝光正确、曝光不足和曝光过度。曝光不足,可以开大光圈、也可以放慢快门速度;曝光过度,可以缩小光圈,也可以提高快门速度。 3.1.2 光圈与快门   1. 光圈   镜头是数码照相机非常重要的组成部件之一,它由凹凸透镜组、光圈和镜筒组成。光圈位于照相机镜头两个透镜片之间,由很薄的金属叶片组成,可以开大,可以缩小,光圈的收放可以改变进光孔径的大小。   光圈的大小用F系数来表示,如F1.4、F2、F2.8、F4、F5.6、F8、F11、F16、F22等。   F系数=f(镜头的焦距)/d(光孔直径)   F系数是镜头的焦距与光孔直径的比值,F系数数值越大,所对应的实际光孔直径越小;反之,F系数数值越小,实际光孔直径越大。   如图3.5所示,这个镜头光圈全开,最大光圈F1.4;这个镜头的光圈缩到最小,最小光圈F22。每个镜头的最大光圈和最小光圈是不一样的。有的镜头有效口径1︰2,最大光圈F2,有的镜头有效口径1︰4,最大光圈F4。恒定光圈的变焦镜头佳能16~35mm的1︰2.8,与非恒定光圈的变焦镜头佳能24~85mm的1︰3.5~4.5,即F2.8代表镜头的最大光圈比F3.5~F4.5的大。镜头的最大光圈不一样,最小光圈可能也不一样,最小光圈有的F22,有的F32,再小就产生光的衍射现象,影响成像清晰度。传统技术型照相机上最小光圈有F64。 图3.5 光圈大小   上面一组光圈数值F1.4、F2、F2.8、F4、F5.6、F8、F11、F16、F22 相邻两档数值相差倍,曝光量相差1倍。F5.6增加一倍曝光量F4,增加两倍曝光量F2.8;减少一档(整数档)曝光量,光圈调到F8,减少两档(整数档)曝光量,光圈调到F11,以此类推。光圈基本的作用是控制曝光量多少。实际上,数码照相机每相邻两档光圈相差1/3EV(曝光量),如F8→F9→F10→F11。   2. 快门   快门是数码照相机组成部件之一,是快门速度的简称,通过它的启闭机构来控制光线与CCD、CMOS等感光芯片感光时间的长短。曝光时间通常用快门启闭时间的分母1、2、4、8、15、30、60、125、250、500、1000等数字来表示,这是一种简化标记。1代表1s、2代表1/2s,4代表1/4s,……,1000代表1/1000s等,即所标数值的倒数为实际快门启闭的时间。有的数码照相机快门速度的标记是快门实际开启的时间。   不同数码照相机的快门档位数不同,目前数码照相机的快门速度通常在30~1/8000s。中速快门一般在1/30~1/250s(见图3.6),高速快门一般在1/500s以上(见图3.7),慢门一般在1/15s(见图3.8)以下。有些数码照相机快门除了具有一般的速度档位外,还有B门、T门,它们是供长时间曝光使用的。当使用B门时,按下快门即开启快门曝光,松开门则快门关闭,持续按下快门时间的长短,即为曝光时间;当使用T门时,按下快门按钮即开启快门曝光,松开门曝光仍然继续,曝光结束,需要再按一下快门。T门更适合拍摄天体运动轨迹,这样需要几十分钟、甚至几小时曝光的摄影活动。有些数码照相机没有T门,只有B门。有B门再买一根快门线,曝光时可以锁住B门,曝光结束后释放B门,起到T门的作用。手持照相机使用比较慢速的快门,画面容易拍虚,如果使用了安全快门,是可以拍到清晰的画面的。 图3.6 中速快门拍摄 (来源于网络) 图3.7 《夏威夷冲浪》胡亦霖 图3.8 《公路交响曲》郑永康   安全快门有一个简单的计算方式 1 / 使用的镜头焦距 = 安全快门   如果使用?50mm?的镜头拍摄,能拍出清晰相片的安全快门就是?1/50s。如果使用了 200mm的镜头,安全快门就要提高到1/200s。   由此可知,使用焦距越短的镜头安全快门就比较低,但是长焦距的镜头所需要的安全快门就高许多。当然有的摄影师基本功好,可以持稳照相机的快门速度达到1/4s,甚至1/2s。   快门的基本作用是控制曝光时间。曝光时间短,减少曝光量,画面压暗;曝光时间长,增加曝光量,画面提亮。   3. 曝光组合   光圈:F2.8、F4、F5.6、F8、F11、F16、F22等。   快门:1s、1/2s、1/4s、1/8s、1/15s、1/30s、1/60s、1/125s、1/250s、1/500s、1/1000s等。   在某一光线下,数码照相机的光圈设置在F8,快门速度设置为1/125s曝光,获得一定量的曝光量。如果曝光的画面比较暗或者说曝光不足,把光圈F8开大设置在F5.6,或快门速度1/125s放慢为1/60s,曝光量就会增加,提亮画面;相反,光圈F8再缩小设置在F11,或快门速度提高为1/250s,曝光量就会减少,压暗画面。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光圈和快门的不同组合可以获得相同的曝光量。如F8,1/125s;F5.6,1/250s;F11,1/60s,这3个组合获得的曝光量一样多。光圈开大一档,快门速度提高一档;光圈缩小一档,快门速度放慢一档。曝光量没有增加也没有减少。   以上3个组合,曝光量相同。以此类推,光圈开大两档F4,快门速度提高两档1/500s;光圈缩小两档F16,快门速度放慢两档1/30s,都会获得相同的曝光量。   以上五个组合,曝光量相同。也就是说,在同样的光照条件下,光圈和快门可以有多种组合,获得相同的曝光量。 3.1.3 感光度   感光元件上曝光量的多少由光圈与快门的配合获得,影响曝光量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因素就是感光度。在传统摄影中,感光度是由相应的国际标准ISO值来规定的。ISO值越大,表明相对应的胶片光线敏感度越高,所需要的曝光量越少;反之亦然。数码照相机的CCD或CMOS与光线反应也有快慢的问题,就是感光度的设定,其值设置得越高,该感光元件与光线反应的越快、越敏感。数码照相机的感光度是一个菜单,可以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调整,只是不同型号的数码照相机的感光度调整范围大小不同。   感光度的计算公式为 S = 0.8/H(S感光度,H为曝光量)   式中,S为感光度,H为曝光量。感光度越高,对曝光量的要求就越少。换句话说,如果光圈和快门不变时,ISO值越高,图片的曝光效果越亮。   ISO值的大小也是分级表示的,如ISO100、ISO200、ISO400、ISO800等,其中ISO200的感光速度是ISO100的两倍,而ISO200的感光速度是ISO400的一半,以此类推。目前单反数码照相机感光度菜单:ISOAUTO、ISO100、ISO200、ISO400、ISO800、ISO1600、 ISO3200、ISO6400、ISO12800等,数值差一倍,感光速度差一倍,曝光量差一倍(见表3.4)。同样的光照条件下,以下三个组合,曝光量相同。 * ISO100,F8,1/125s * ISO200,F8,1/250s * ISO400,F8,1/500s   如果拍摄环境的光线条件不是太好,如在光线较暗时拍摄运动的物体,可以将数码照相机的感光度调高,用高速快门来凝固某一瞬间,这样就不会出现因曝光时间过长,而导致影像模糊的情况。数码照相机感光度设置在高感光度上,拍摄的照片放大时容易出现马赛克现象,即噪点,这一点与传统胶片类似。不同型号的数码照相机抗噪点能力不一样,有的数码照相机在暗弱光线下,感光度能使用到ISO800;有的数码照相机感光度能使用到ISO1600。数码照相机本身的感光度可改变,比起传统照相机,是有其应用价值的。在光圈和快门不变的情况下,ISO值越高,图片感光越亮。但鱼与熊掌往往不可兼得,值得注意的是低感光度的成像效果优于高感光度的效果。这是因为感光元件接收光线信号,将其转化为数字信号进行存储,同时在显示或输出时,再将数字信号转化为图像,这样一系列过程中会产生粗糙的噪点。而提高数码照相机的感光度拍摄,会使图像噪点更加明显,这也是一般不推荐使用数码照相机高感光度的原因。当光线充足时,一般不会过多考虑感光度,但对图片的质感有极高的要求时,可以尽量将数码照相机的ISO值设置为机身最低档位。   合理的选择数码照相机的感光度,会拍摄出更精美的影像,同时有效地降低数码影像的噪点。单反数码照相机使用了传统35mm单反数码照相机的机身,而这些机身都无例外地可以手动设定感光度。由于设定为不同的感光度,会得到不同的画面效果,要获得最佳拍摄效果,一定要恰到好处地设置好ISO值。想用高噪点表现画面效果另当别论。刚出场的数码照相机感光度都设定在自动,环境光线一弱,感光度自动升高,画质粗糙。因此,在曝光控制方面,切记对感光度要进行准确的设定。   在用数码照相机拍摄时,准确设定曝光量,还有两点需要特别注意:一是尽管绝大多数数码照相机有一定的感光度范围,然而,就在这一范围内,设置在不同的感光度上,得到画面效果亦不同。一般而言,用低感光度拍摄,比用高感光度拍摄有更好的效果,并且感光度越高,影像效果越差。二是在曝光量适合的前提下,采用不同的曝光时间拍摄,画面效果亦不同,一般曝光时间越短,画面效果越好。   总之,在使用数码照相机拍摄时,既要力求用较低的感光度拍摄,又要尽量缩短曝光时间。当在照度低的条件下拍摄时,要尽可能使用闪光灯,并尽量不要设置在高感光度上,长时间曝光。除非想用高感获得大噪点,如日本摄影家森山大道的作品(见图3.9),粗颗粒影像形成他创作的风格。 图3.9 森山大道的作品 3.1.4 测光原理及模式   数码照相机都有测光系统,为获得合适的曝光量提供光圈或快门速度的数值。   1. 测光原理   反射式测光就是测量被摄对象反射光的亮度。测光原理是以18%的中灰色调再现被摄对象的测光亮度。18%的中灰正是日常生活场景中的平均光线值,如人们的肤色、绿颜色。使用手持测光表,在微妙的光照条件下,可以在被摄体前放置18%灰度卡片。准确曝光并不等于正确曝光,或者说人们需要的曝光量。尤其是对于白色的、明亮的或黑色的、深暗的物体占主导地位的画面时,按测光表读数进行曝光,就会曝光不足或曝光过度。   测光模式通常会根据测光元件对摄影范围内测量区域进行分类,常见的有矩阵测光、点测光、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和局部测光等。这些具有不同特性的测光模式,为拍摄者获取正确曝光量提供了保障。   2. 常用的测光模式   1)矩阵测光(或称为评价测光)   矩阵测光模式是目前最先进的智能化测光方式,它是将取景画面分割为若干个测光区域,每个区域独立测光后,再整体整合计算出一个曝光值。它模拟人脑,对拍摄中经常遇到的光照均匀问题进行一系列的判断,最终分析出曝光值量。使用这种测光模式,即使是对测光不熟悉的人,也能够拍摄出曝光较准确的图片。但这种测光模式多用在专业数码照相机上,它的测光准确度与照相机的处理能力和数据分析算法有紧密的联系。   2)点测光   点测光的产生是为了弥补矩阵测光模式的不足。需要对精准的小范围物体进行准确曝光时,可以使用点测光模式。一般情况,点测光的范围是以巡像器中的一个极小范围区域作为曝光基准点,大多数点测照相机的测光区域为1%~3%,照相机根据这个较窄区域测得的光线作为曝光的依据。   点测光是一种相当准确的测光方式,带来的便利不言而喻。但对于摄影初学者来说,并不容易掌握。因为如何区别一个测光点,成为使用点测光的重要基础。如果选择了错误的测光点,拍出来的画面不是过曝就是欠曝,造成严重的曝光误差。一般情况下,按照摄影意图选择接近18%中灰反射率的物体作为测光点。由于点测光只对很小的区域进行准确测光,区域外景物的明暗对测光无影响,所以测光精度很高。   在人像拍摄时,可以准确地对人物局部,如脸部、眼睛进行准确的曝光。同时,在微距摄影中应用点测光,也可以让微距部分曝光更加准确。   3)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或称为偏重中央重点测光)   多数情况下,需要准确曝光的被摄主体置于取景器的中间,这就要求测光要以中间的拍摄内容为主,其他为辅。因此,负责测光的感光元件会重点对中间部分进行测量,并与整体测光值进行分析。中间部分的测光数据占据分析的绝大比例,经过照相机处理器的分析得到测光数据。这种测光方式就是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几乎所有品牌的数码照相机都配备中央重点平均测光,因为它在大多数拍摄情况下是一种非常实用的测光模式。   使用中央重点平均测光模式进行测光,最为常用的是人像的拍摄。由于拍摄人像时,通常人物的脸部为表现主体,所以要求正确的曝光。尤其当人物与背景光度相差较大时,中央重点平均测光的优势就表现出来了。   4)局部测光   局部测光模式是只对画面的一块区域进行测光,测光范围为3%~12%。局部测光模式适合一些光线比较复杂的场景,为了得到更为准确的曝光,局部测光模式可以对目标区域进行测光,从而令拍摄主体准确地曝光。   尤其在被摄主体与背景有着强烈明暗反差,同时被摄主体所占画面的比例不大时,运用这种测光模式是最合适的。像舞台拍摄、逆光拍摄等场景中,局部测光模式是合适的测光模式。   数码照相机的中央重点与点测光方式与传统照相机的原理是一样的,当使用以上模式时,在 LCD屏上也会有相应大小不同的目标指示框显示,引导使用者正确测光。   在不同情况下选择不同的测光模式,当然,也可使用一种测光模式,根据实际情况做相应的曝光补偿。 3.1.5 包围式曝光   包围式(bracketing)曝光是数码照相机的一种高级功能。通过不同的曝光组合连续拍摄多张照片,以达到摄影者满意的效果。包围式曝光就是按下快门时,照相机不是只拍摄一张照片,而是以不同的曝光组合连续拍摄多张照片,从而保证总能有一张符合摄影者的曝光要求。   使用包围式曝光需要先设定为包围式曝光模式,拍摄时像平常一样拍摄即可。包围式曝光一般使用于静止或慢速移动的拍摄对象,因为要连续拍摄多张,很难捕捉动体的最佳拍摄时机。 3.2 景 深 原 理 3.2.1 景深与镜头的种类   1. 景深的概念   景深是指照相机镜头聚焦于某景物时,在该景物的前后,形成一段较为清晰的影像范围,纵深的清晰距离称为景深。景深大,景物这种纵深的清晰距离就大;景深小,景物这种纵深的清晰距离就小。景深大小拍摄时按照创意是可以控制的。图3.10拍摄的是教堂,画面焦点上的主体教堂是清晰的,前景的座椅也在景深范围内较为清楚,这张作品的景深是大的;另一幅图3.11,太阳岛雪雕园拍摄的雪雕比赛,焦点在聚精会神创作的人物脸上,背景的树和树枝是虚化的,这张作品用小景深效果很好地突出主体人物。   2. 镜头的种类   镜头的主要作用就是成像,镜头质量非常重要,它的解像力决定数码照相机获取影像质量的高低。数码照相机镜头有以下3种:定焦镜头、变焦镜头和特殊镜头。    图3.10 《教堂》胡晶 图3.11 《创作》胡晶   1)定焦镜头   定焦镜头是指焦距固定不变的镜头。按照焦距的数值,定焦镜头分为标准镜头、广角镜头、长焦镜头3类;传统照相机的标准镜头是指焦距与所使胶片幅面对角线长度相等(或接近)的镜头;数码照相机的标准镜头是指焦距与感光芯片的对角线长度相同(或相近)的镜头。不同的数码照相机,感光芯片的大小不同,标准镜头的焦距差别很大。在不少轻便卡片式数码照相机上,焦距在8mm(1/3英寸)左右的镜头即为标准镜头;而在某些专业数码照相机上,标准镜头的焦距可达35mm,这与传统135照相机标准镜头的焦距(40~60mm)已相差无几。传统135照相机使用的胶卷,画幅面积24mm×36mm,对角线长约43mm。135单反数码照相机的感光元件大小接近或等于24mm×36mm称为全画幅数码照相机,全画幅数码照相机焦距为(40~60mm)的镜头都是标准镜头。比全画幅小的H型、 C型或半幅感光元件的135单反数码照相机镜头的焦距相当于被延长,需要乘以系数(见 图3.12)。(注:1英寸=2.54厘米)    图3.12 感光元件大小   标准镜头的视角与人眼视角53?最为接近,所摄画面影像的透视效果,与人眼看实际景物的透视效果最为接近,看上去真实、自然。   传统照相机广角镜头是指焦距是标准镜头焦距1/2或1/3长的镜头,焦距小于40mm的镜头,都属于广角镜头;数码照相机的广角镜头是指焦距比感光芯片的对角线长度短得多的镜头,要根据感光芯片的具体尺寸来决定。135单反全画幅数码照相机的广角镜头焦距:35mm、28mm、24mm等。广角镜头的视角比人眼视角大,在60?~135?,当视角超过100?时称为超广角镜头。广角镜头拍摄出来的影像变小,拍摄范围变大,近距离摄影近大远小,增强透视效果,标准镜头无法拍全的场面可用广角镜头。但广角镜头在过近距离拍摄人像,会使人物严重变形,因此拍摄人物头像、半身像时不宜用广角镜头。大多数轻便的数码照相机或是手机所内置的镜头都为广角镜头。如图3.13所示,船离广角镜头近被夸张比较大,大小比例跟人眼看到的不一样。这幅作品恰恰利用这种变形表达主题。 图3.13 《船》(来源于网络)   对135照相机来说,焦距在16mm以下,视角在180?左右的这种极端的超广角镜头,称为鱼眼镜头。图3.14是20世纪80年代获金奖的摄影作品《拥挤的地球》,作者利用鱼眼镜头拍摄呈球形,是器材作画的佳作。 图3.14 《拥挤的地球》郑学清   传统照相机长焦镜头是指焦距是标准镜头焦距2~6倍的镜头;数码照相机的长焦镜头是指焦距比感光芯片的对角线长得多的镜头。135单反全画幅数码照相机使用的中长焦距的镜头85mm、135mm、200mm等。视角比人眼视角小,能将远处的物体拽过来充满画面拍摄,小的物体拍得较大,感觉近了。适合拍摄难以接近或有危险的场面,如球赛、动物、爆炸等。长焦镜头还有缩小透视、压缩空间的特点。拍摄人物或动物时,一般都用中焦或长焦镜头。图3.15《虎视眈眈》是作者在牡丹江横道河子拍摄的。用70~200mm的镜头还加2倍的增距镜拍摄的。老虎的脸、眼睛是清晰的,老虎屁股及背景都是虚的。图3.16《温情》是作者在非洲拍摄的野生动物。 图3.15 《虎视眈眈》胡晶 图3.16 《温情》罗红   2)变焦镜头   变焦镜头的焦距可以在较大范围内进行变化,在拍摄距离不变的情况下,能在较大幅度内调节拍摄成像比例及透视。因此,一只变焦镜头可起到若干只不同焦距定焦镜头的作用。正因为变焦镜头有许多优点,现在大多数数码照相机都采用了变焦镜头,而且所用变焦镜头的变焦比越来越大;变焦范围越来越广;质量越来越高,不少变焦镜头的质量已与定焦镜头的成像质量相差无几。   有的单反数码照相机采用变焦镜头的短焦距可达到?8mm,有的超长焦距可达到 1700mm。变焦镜头的变焦有手动变焦和电动变焦两种形式,在轻便的数码照相机上的变焦镜头几乎都采用电动变焦,单反数码照相机上的变焦一般为手动变焦,手动变焦有单环推拉式和双环转动式两种。   3)特殊镜头   常用的特殊镜头有微距镜头、透视调整镜头和柔焦镜头等。微距镜头又称为巨像镜头,普通镜头在较近的距离上是无法清晰成像的,因此在拍摄昆虫、植物的花果、较小的饰物等,可以使用微距镜头,能获得高倍率的放大影像;透视调整镜头具有校正拍摄透视功能,主要用于建筑摄影,可有效解决仰拍时建筑物变形、会聚、有倾斜感的问题;柔焦镜头是一种能使影像产生轻度虚化的镜头,主要用于人像和风景摄影。柔焦镜头的柔焦效果与通常镜头聚焦不实的效果是不同的,它产生一种双重影像,一个清晰的实像与一个焦点不准的虚像,两者重合而成。    3.2.2 影响景深的三个因素   1. 镜头的光圈   光圈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影响景深大小。镜头的光圈大小与景深成反比。光圈开得越大,景深就越小;光圈缩得越小,景深就越大。这里F8小光圈的景深大于F4大光圈时的景深。   2. 镜头的焦距   镜头的焦距与景深成反比,在拍摄同一景物时,在光圈大小相同情况下,镜头的焦距越长,景深越小;镜头的焦距越短,景深就越大。   其他条件一样的情况下:焦距200mm镜头,其景深小于焦距28mm的镜头的景深。人像220L镜头号称空气切割机,景深极小,拍人像脸部大特写眼睛清晰,耳朵都是虚的。如图3.17所示,用220L镜头拍摄人像侧面全景,背景虚化很漂亮。景深越小拍摄时越要注意不能跑焦。图3.18是作者在肇东市五站镇苏萌园林拍摄的,用广角景深相对比较大。 图3.17 《岁月静好》孟庆丰 图3.18 《追梦路上》胡晶   3. 摄距   摄距是指镜头透镜组中心与被摄主体的距离。摄距与景深成正比。摄距越远,景深越大;摄距越近,景深越小。其他条件都一样的情况:摄距为5m时的景深大于摄距为1m时的景深。   在摄影创作时,影响景深大小就是这三个因素综合的效果,如果要获得比较大景深效果的作品,用F8、F11、F16、F22、F32这样的小光圈,用35mm、28mm、24mm这样的短焦距镜头,离被摄对象尽可能远一些,获得相对比较大景深效果的照片;如果要获得比较小景深效果的作品,用F4、F2.8、F2、F1.4这样的大光圈,用105mm、135mm、200mm、500mm这样的中长焦距镜头,离被摄对象尽可能近一些,获得相对比较小景深效果的 照片。   拍风景作品往往需要使用大景深效果,从前到后的景物都清楚;拍人物和野生动物作品往往需要使用小景深效果表现,主体人物或动物是清晰的,前后景物虚掉。按创意表达需要,拍摄时利用景深原理可以控制画面的虚实效果。20世纪摄影巨匠韦斯顿、亚当斯成立F64小组,F64就是技术型照相机上才有的最小光圈,他们的艺术主张就是使用最小的光圈,使作品获得极大的景深。韦斯顿拍摄的《伍德劳恩种植园》,亚当斯拍摄的《从曼扎拿看威廉森山》。前面的景物是清楚的,后面的景物也是清楚的,景深极大,从前到后景物都在景深范围内。 3.3 快门速度变化 3.3.1 高速快门   摄影是人类的第三只眼睛,它不仅能看到人眼能看到的客观景象,也能揭示人眼看不到的世界,挖掘其中的审美和认识价值。为了弥补人眼的局限性,人们发明各种摄影器具并尝试各种方法来探索人们未知的世界。自摄影发明之初,人们就一直为能够抓取瞬间影像而努力着。由于当时感光材料的灵敏度很低,拍摄一张照片往往需要曝光数十分钟乃至几小时,如世界上第一幅实景照片《窗外景色》,曝光时间就长达8小时。那个时候,凡以秒计的摄影都可算得上高速了。   塔尔博特为了能够使运动的物体清晰成像,将《伦敦时报》的一小块版面贴在一个轮子上,让轮子在一个暗室里快速旋转。当轮子旋转时,塔尔博特利用来自莱顿电瓶(这是一种能聚集电荷的容器,就是现在的电容器的前身)的闪光(速度为1/2000s),拍摄到了几平方厘米的清晰图像。直到麻省理工学院的哈罗德·艾杰顿教授发明了水银频闪观察器(被誉为频闪灯,使用频闪灯可达到百万分之一秒的曝光)后,人们才真正抓住了瞬间的影像。他拍摄的著名作品之一《牛奶皇冠》(见图3.19),是世界高速摄影史上的巨作。牛奶滴下而溅起的皇冠有24个对称平衡的水珠柱,同时在液面上还浮现出清晰的倒影,浑然天成,无比动人。子弹打穿苹果、打穿扑克牌,高速摄影凝固人们肉眼看不到的瞬间。   随着摄影技术的发展,目前一些普通的135照相机已具有最高速度达1/8000s的焦平面快门,发光时间在1/10?000s~1/25?000s的小型电子闪光也比比皆是,人们可以轻松地摄取瞬间影像,随心所欲地进行摄影影像创作。2009年,作为第24届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的随团记者,拍摄单板U形滑雪比赛(见图3.20),应用的快门速度为1/1250s。 3.3.2 慢门   在摄影艺术表现中,瞬间抓取强烈运动感的照片容易让人感受到局限和不满足,摄影曝光时间的解放促成了四面空间的活跃,长时间曝光能够把原来本不相干的事物联系起来,丰富了视觉感觉,使摄影艺术语言表现更进了一个层次。   日本摄影家杉本博司拍摄的影院系列作品,曝光时间长达1小时40分(见图3.21和 图3.22)。在《影院》系列中,电影院的内部修饰浮在半空,照片中央是电影屏幕,在渐度曝光中,屏幕上的活动虚影最终消解为一团亮光,形成一种幽暗、明亮的反差。反差之中对应着无与有的玄思:《影院》沿用经典的对称图式,荧幕作为主体,占据视觉中心,可是, 图3.19 《牛奶皇冠》艾杰顿 图3.20 《单板比赛》赵刚 它迹近于无,盲界透视着无限深远的意义;而映衬于周围的剧院景观,时间镂刻,棱角分明,却是一种琐碎的有。杉本博司被称为哲学思想家,将东方哲学思想与西方文化主旨结合,有意识地利用艺术媒介摄影来传达一些他仔细思考的理念。 图3.21 《影院》系列之一杉本博司 图3.22 《影院》系列之二杉本博司   “一个晚上,当我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拍照片的时候,忽然有一个想法,我问我自己,如果把一整部电影在一张照片上拍摄出来会是什么样?我心里回答说,你会得到一张发光的帆布。为了能实现这个想法,我马上开始实验。一个下午我带着一架大画幅照相机来到东部一个很便宜的电影院,电影一开始,我就打开大光圈按下快门。两个小时后电影结束时我闭上光圈并在当天晚上把这张底片冲洗出来,我想象中的画面猛地呈现在我眼前。”这就是杉本博司著名摄影作品《影院》系列(1975—2001)创作灵感的来源。   杉本博司的《影院》系列,整组照片每一张画面的正中心都是一块方方正正的长方形,这块规整的长方形是一部完整电影的痕迹,是某段时间一种有形的记录,然而这些痕迹、这些时间,它们出现、存在、消失,最终化为一片空白。曾经热闹非凡的电影院,在一部电影终结时,当观众陆陆续续的散去,谈话声消失了,哭笑声消失了,脚步声消失了。静静的,唯一依然存在的是那播放过无数电影的屏幕,仍然残存一丝人体温度的座位和属于影院建筑中的一切,它们见证了时间的流逝。每一件事物当他经历了时间的侵蚀,岁月的洗礼,它的身上就会承载无数的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会或明显、或不明显地改变着事物的本身。而影院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无数故事的地方,屏幕上或喜悦、或凄美的故事,屏幕下鸡毛蒜皮、喜怒哀乐的平凡故事,当你静静地坐在散场后的影院时,是否也听到了它们低声细语地诉说着那些故事。   大道至简,道、无、有三者之间关系密切。有无相生,有可以从无来,有最终当然也可以归到无,无之体可成有之用,万物之生成即在有、无之间不断变动,而道就在有、无之间永恒存在延续。杉本博司这组作品深刻地表达时间的概念和意义。   1. 针孔摄影   针孔摄影是一种古老的摄影术,其物理原理就是小孔成像原理,由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墨子发现,并阐述于《墨经》中。针孔照相机没有镜头,取而代之的只是一个针孔,可以拍摄底片,最近也出现可以用CCD感光的针孔照相机了。每个人都可以轻松地利用盒子状的容器制作出一台针孔照相机,若是嫌麻烦,也可以利用手上的数码单反照相机来改装,拿掉镜头换上针孔即可。现在市场上也有许多现成的针孔照相机出售,最为人所知的就是LOMO出的Diana+了。没有镜头意味着不用担心焦距或是失真的状况,或许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动态效果。针孔摄影(见图3.23)的特点是曝光时间长,拍出的影像出现流动感和移动的痕迹,从而形成独特的魅力。针孔摄影的影像追求的目标不全是清晰,更多的是一种感觉。简单的器材结构,简单的拍摄方式,却带着复杂的可塑性,其变化随着想象力无穷蔓延。一个孔、一个暗箱加上承片或过片机构,就是一台影像制造机。不需要对焦,只要找准角度,控制好曝光时间,一切就宣告完成。 图3.23 针孔摄影作品   2. 光绘摄影   1)光绘的概念   光绘也称为光绘摄影,是以光的绘画为创作手段的摄影作品,任何光源都可作为成像效果的一部分。利用照相机长时间曝光模式拍摄光源的移动轨迹,可充分发挥创造力在三维空间中用光画出任意图像。这是一种非常神奇的摄影体验,在某种意义上,它颠覆了传统摄影的概念,给人以畅快淋漓地驾驭摄影的感觉。光绘摄影是指利用长时间曝光,在曝光过程中通过光源的变化创造特殊影像效果的一种摄影方法。广义的光绘是指利用可控光源选择性照亮被摄体的摄影方式,可以说任何一种摄影都是光绘;而狭义的光绘是指光源进入镜头,利用光源的移动轨迹绘制出不同的画面,即人们通常说的光刷。光刷又可分为两种:一种是光刷轨迹本身就是影像主体,在全黑的环境中拍摄,画面完全由人绘制;另一种是光刷的轨迹作为被摄主体的背景或前景,起到对主体进行烘托和陪衬的效果。光绘摄影更像是摄影光绘,毕竟绘的成分大一些,摄影只是记录的手段。   2)光绘摄影工具   光绘摄影工具包括通用接头、导光板、黑白导光丝、光雕画笔等。   3)拍摄前需要注意的问题   (1)提前构思非常重要,如想表达什么、如何构图、光源种类、拍摄地点等。   (2)多次试拍是必不可少的,尤其光源种类较多时,需要在曝光值上找到一个平衡点。   (3)建议为照相机配备快门控制器,保证画面纯净度的同时也能节省人力。   (4)光源最好开关方便,避免成像有多余拖影。   (5)光绘者需穿深色衣物,最好是黑色或深蓝色,不要有明显的反光材料,模特可根据拍摄题材需要选择。   (6)注意安全,准备器材前先照亮场地熟悉下,避免跌倒。   4)光绘拍摄   多数光绘题材都是在黑暗环境中拍摄的,通常是在夜间室外或暗房条件下,环境光越暗拍摄效果越好。照相机用三脚架固定好,选好拍摄角度,用光源照亮想要拍摄的位置并手动对焦,调节以下参数试拍至理想曝光值。   (1)快门:根据需要选择用B门或T门拍摄。   (2)光圈:常用F8~F22。   (3)ISO:常用100~800。   5)拍摄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1)正对照相机镜头写字,字要反着写。   (2)让光源线条粗细尽可能保持一致,需要在移动过程中让光源发光部分一直正对照相机镜头,如果逐渐偏离镜头线条会越来越细,控制线条粗细是比较难掌握的,需要多 练习。   (3)不要让身体或其他物品挡住移动中的光源。   (4)光绘时不要长时间原地不动,易留下残影。   (5)定位可参照其他物体,如灌木丛、石头等。   1949年,《生活》杂志著名摄影师和技术天才Gjon Mili在法国南部拜访了毕加索。他向毕加索展示了一些照片,上面是滑冰者穿着闪光的冰鞋在黑暗中做出各种跳跃动作,由此激发了毕加索的光绘灵感。图3.24这张著名的毕加索光绘作品,用手电或光笔在暗室中创作的。2015级电编专业鲍文虎上摄影基础课时的外拍作业——一组光绘作品,其中一张如图3.25所示,用一个打蛋器里面装的火绵,然后打蛋器上系一根绳子,点燃了火绵之后甩。一组光绘讲述了两个人的浪漫相遇,唯美中透露神秘。 图3.24 毕加索光绘作品 图3.25 《校园恋情》光绘鲍文虎 3.4 景 别 运 用   摄距的不同带来画面景别的变化。景别包括远景、全景、中景、近景和特写(在同一摄距上改变镜头焦距也能引起景别变化,但两者前景和背景的效果则大为不同)5种。对于景别的划分没有固定的格式和截然的分界线,而是以被摄景物在画面上展示的规模和人们的习惯认识为依据进行大致的划分。   不同的景别具有不同的表现力,要根据表现意图去确定景别。绘画理论中有“远取其势,近取其神”之说,这对摄影构图也适用。画面是以势动人,还是以神动人,或者以情节取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应该采用怎样的景别。各种景别的功能如下。   1. 远景   远景的被摄景物范围广阔深远,擅长于表现景物的气势(见图3.26),主要以大自然为表现对象,强调景物的整体结构而忽略其细节的表现。 图3.26 《醉美五花山》杨锡迎   2. 全景   全景的被摄景物范围小于远景,擅长于表现主要被摄对象的全貌(见图3.27)及其所处的环境特点。相对来说,全景比远景有更明显的主体。通常表现或再现某一事件或物体的全貌。 图3.27 全景   3. 中景   中景的被摄景物范围介于全景与近景之间,擅长于表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间的关系,以情节取胜。像恋人的林间散步、老人的晨练、对弈(见图3.28)、顽童的嬉闹等。 图3.28 《对弈》胡晶   4. 近景   近景是突出被摄对象的主要部分、主要面貌,擅长于对人物的神态或景物的主要面貌作细腻的刻画(见图3.29)。    图3.29 近景   5. 特写   特写是对被摄人物或景物的某一局部进行更为集中突出的再现,它比近景的刻画更细腻。特写既可强化突出人物、景物的主要面貌,也可以不反映被摄主体的主要面貌,仅仅摄取被摄对象中能反映表现意图的任何一种细部,以拍摄人物为例,仅拍摄脸部是一种特写(见图3.30),仅拍其双手、双眼、双脚也是一种特写,其目的都在于传神、传质。 图3.30 特写   建筑物的细节是对建筑物进行更近、更细致地观察,会发现在建筑物上存在着大量有趣的细节和设计上令人感兴趣的方面。多花些时间探寻建筑物上最富有趣味的细节部分,最有意味的部分通常并不是最明显的。特写是景别当中最具冲击力、最吸引观众眼球的一个艺术技巧,在创意摄影中多考虑使用。   说到特写,通常是指拍摄被摄对象的一个局部的镜头(如人像的面部),是一种摄影术语。为美国早期电影导演格里菲斯(David Wark Griffith,1875—1948)所创用。特写镜头是电影画面中视距最近的镜头,因其取景范围小,画面内容单一,可使表现对象从周围环境中突现出来,造成清晰的视觉形象,得到强调的效果。特写镜头能表现人物细微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