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t 01 了解舰船 海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 年以前,当时建造的兵船是桨船,以撞击战作为战斗的基本战法。到17 世纪中期,帆船舰队逐渐取代了桨船舰队,英国、法国、西班牙和荷兰开始建立常备海军。到18 世纪后半期,资本主义国家争夺殖民地的战争和北美殖民地的独立战争都加速了海军的发展。20 世纪初期,一些大国海军开始建造潜艇和水上飞机,从此结束了水面舰艇是海军唯一兵种的时代,海军开始成为多种合成军种。 NO.1 主战舰艇的种类越来越少的原因是什么? 从19 世纪到20 世纪前半叶,各国海军先后装备过多种主战舰艇,每种主战舰艇又可细分为多个类别,例如巡洋舰可分为无防护巡洋舰、鱼雷巡洋舰、防护巡洋舰、装甲巡洋舰、轻巡洋舰、重巡洋舰、战列巡洋舰和航空巡洋舰等,航空母舰可分为舰队航空母舰、护航航空母舰、辅助航空母舰、攻击航空母舰和反潜航空母舰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二战)以后,一些主战舰艇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海军装备的主战舰艇种类越来越少,部分主战舰艇之间的界限也越来越模糊,例如驱逐舰和护卫舰在构造和作战任务上已经没有太大的区别。这难免让人疑惑,为什么军事科技越发达,主战舰艇反而越来越少? 其实,从战列舰被淘汰开始,军用舰艇的种类就越来越少,细分程度也越来越粗略,这已经成为未来海上作战装备发展的一大趋势。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很多舰艇不符合时代潮流与需求,被各国海军淘汰;二是现代舰艇的单舰战斗能力越来越全面,导致很多原来各司其职的舰艇类型被合并。 以曾经的海上霸主战列舰为例,其以大口径舰炮为主要武器,具有很强的装甲防护能力和较强的突击威力。在二战结束前的数个世纪里,战列舰曾经雄霸海洋世界,一直是各主要海权国家的主力舰种。二战结束后,战列舰的战略地位逐渐被航空母舰和战略导弹核潜艇所取代。随着新型导弹和制导炮弹的出现,战列舰配备的大口径火炮已不再具有火力优势,而且战列舰原本拥有的吨位大、装甲厚等优点,在导弹时代也变成了弱点,极易成为敌方导弹攻击的活靶子。因此,绝大多数战列舰都在二战结束后退役并解体,有些则作为博物馆舰保留下来。 美国建造的“依阿华”级战列舰(Iowa class battleship)经过多次改装,断断续续服役了许多年,它们最后一次参战是在1991 年,“密苏里”号(USS Missouri BB-63)和“威斯康星”号(USS Wisconsin BB-64)作为火力支援舰和巡航导弹发射平台参加了海湾战争。1992 年3 月31 日,美国海军最后一艘战列舰“密苏里”号退出现役,整修后前往珍珠港作为博物馆舰。 与战列舰类似,巡洋舰虽然还没有彻底退出历史舞台,但是二战时期出现的战列巡洋舰、轻巡洋舰、重巡洋舰和航空巡洋舰等配备大口径火炮的巡洋舰都已经消失,目前仅有极少数国家的海军装备了导弹巡洋舰。此外,还有一些舰艇属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旦进入新时期就不再适用。例如,二战时期美国和英国大量建造的护航航空母舰是一种战时保护海上运输线的应急型移动机场,大多由民用舰艇改造而来,动力系统和防护性能都比较落后,一旦被敌人盯上就很难逃脱被击沉的命运。因此,二战后也没有国家再新造护航航空母舰。 冷战结束后的舰艇多用途化风潮是舰艇种类越来越少的又一大原因。随着军事科技的不断发展,舰艇的作战能力越来越全面。以往一些只能由专职舰艇执行的任务,现在一艘军舰就可以完成。例如,一艘驱逐舰或护卫舰,既可以发射中远程防空导弹进行区域防空作战,也能携带直升机与反潜导弹进行反潜作战,还能发射对陆打击巡航导弹进行精确对地攻击作战,而且还通过发射反舰导弹和鱼雷保留了传统的反舰作战能力。也就是说,这样一艘军舰的作战能力是过去防空型驱护舰、反潜型驱护舰和导弹巡洋舰加起来才能达到的。 主战舰艇中的后起之秀两栖攻击舰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集两栖运输和两栖攻击性能于一体,既能完成运输登陆人员、装备的运输任务,也能进行两栖作战,派出垂直/ 短距起降战斗机、武装直升机进行对陆打击,掩护海军陆战队的登陆行动。 现代舰艇的制造成本不断提高,维护费用也越来越高,既然一种军舰就能够完成多种任务,自然没有必要再花费大量军费去维护单一用途的专职军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