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的成语 单昌学 著 内 容 简 介 以源于唐诗的成语引出诗歌创作背后的故事,用诗作铺展出诗人各自的人生轨迹,在 创作者的命运沉浮中重现大唐绚丽画卷和变幻风云。全书共选取72位诗人创造的143个成 语,涉及500余首唐诗(主要参引自中华书局1999年版《全唐诗》)。其中,既有历史事 件的挖掘,又有传奇故事的点缀;既有对名诗佳句的赏析,又有对唐朝文人圈的透视。寓 文学常识和历史文化于亲切通俗的叙述之中,好懂易记且妙趣横生,适合各阶层唐诗爱好 者阅读品鉴。 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侵权举报电话:010-62782989 13701121933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唐诗中的成语 / 单昌学著. —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9 ISBN 978-7-302-51675-0 Ⅰ. ①唐… Ⅱ. ①单… Ⅲ. ①汉语 成语 通俗读物 Ⅳ. ①H136.31-4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256833号 责任编辑:刘 洋 封面设计:徐 超 版式设计:方加青 责任校对:王凤芝 责任印制:杨 艳 出版发行:清华大学出版社 网  址:http://www.tup.com.cn,http://www.wqbook.com 地  址:北京清华大学学研大厦A座 邮  编:100084 社 总 机:010-62770175 邮  购:010-62786544 投稿与读者服务:010-62776969,c-service@tup.tsinghua.edu.cn 质 量 反 馈:010-62772015,zhiliang@tup.tsinghua.edu.cn 印 装 者:三河市龙大印装有限公司 经  销:全国新华书店 开  本:170mm×240mm 印  张:21.25 字  数:344千字 版  次:2019年3月第1版   印  次:2019年3月第1次印刷 定  价:69.00元 ———————————————————————————————————————— 产品编号:080852-01 前 言 2017年上半年的某天,在一个网络文学论坛里,看到有人推荐“简书”,说 这款APP操作简单,界面干净,使用起来非常方便。随后,我就用手机下载了“简 书”APP,并将之前写的一首小诗编写并上传上去。 不久,暑假到了。一直以来以读书码字为乐的我,准备利用假期写些唐诗赏析 之类的文章,积累的材料也可以用来编写新学期校本课的教材。在查阅相关资料的 过程中,我发现关于唐诗赏析之类的书籍文献很多,要想再写出新意真的不是件 易事。 偶然间,我在翻阅成语词典时,看到许多成语都是源自于唐诗,如“青梅竹马” 和“两小无猜”两个成语是从李白的《长干行》一诗中得来:“郎骑竹马来,绕床 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成语“寸草春晖”出自于孟郊的《游子吟》 中的“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如李白、杜甫、王维、李贺、白居易、柳宗元、 刘禹锡、杜牧等诗人,不仅创作了大量的优秀诗歌,而且每人都创造出十多个甚至 几十个成语。 这些源于唐诗的成语给我带来新的创作构想:让成语回归原诗,再联系诗人生 平或相关经历还原诗歌创作背景,并在行文中,有针对性地将诗人的其他重要诗作 串联起来,进而展现出诗人一生的心路历程。 如果跟某个诗人相关的成语较多,诗人一生经历也比较丰富,那就选取成语中 可以演绎成文的,分专题进行写作,比如在写白居易时,就以“居大不易”来写他 在为官的岁月中如何一步步解决自己的住房问题,以“比翼连枝”来写他与一位乡 女的爱情故事,以“司马青衫”来写他的宦海沉浮,以“肺腑之言”写他与元稹的 亲密关系,以“彩云易散”写他与关盼盼之间的是是非非。还有些诗人,仅给后世 留下寥寥几首诗(甚至只有一首诗),其生平在史料中也只是粗略提及,比如崔郊 只存诗《赠去婢》,却创造了“侯门似海”这个成语,那在写他的故事时,就要合 理地多增添一些虚构的成分了。 有了新的切入点,我开始了创作。 编写了一二十篇之后, 2017 年9 月24 日,我在简书上发表了《唐诗中的成语》 系列文章的第一篇:《王勃之“天涯比邻”:那么远,那么近》,之后坚持一两天 更新一篇。10 月12 日,我收到一封简信,了解到自己所发的十多篇文章,受到了 简书版权中心刘庆余老师的关注,在刘老师的推荐和帮助下,10 月24 日,我成为 简书的签约作者。 在《唐诗中的成语》一书策划出版的过程中,简书版权中心的刘庆余老师 和武新华老师多次给予指导,清华大学出版社的刘洋老师和宋亚敏老师也先后多 次提出修改意见。简书写作一年来,得到了念远怀人、井中女娃、楚桥、占芳、 Obsession_29d0 、亭玉子、读书人九月飞飞、随心的夏天、湘西小木鱼等简友的持 续关注和点评鼓励,也得到了周围同事和朋友的支持和肯定。在此,一并表示深深 地感谢! 本书共有文章99 篇,写了72 位诗人的143 个成语,涉及唐诗500 余首。一卷 在手,便可让你在对历史的回望和诗歌的品读中,纵览唐代诗坛全貌,感受唐代诗 人们的豪情和才思。书中各篇以平易活泼的表述方式,尽可能多地提供有价值的唐 诗及诗人的信息,非常适合唐诗爱好者特别是学生阅读收藏。 因水平有限,错误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作者 2018 年10 月 【成语】斗酒学士 【释义】指酒量大的文士或名臣。 【出处】《新唐书·王绩传》:“以前官待诏门下省,故事,官给酒三升。或问:‘待诏何乐邪?’答曰:‘良酝可恋耳。’侍中陈叔达闻之,日给一斗,时称‘斗酒学士’。” 自古以来,诗与酒好像一直有缘,诗坛几乎离不开酒坛。对于中国人来说,有几个不知道“李白斗酒诗百篇”这句话呢? 唐初,也有一个以酒量大而出名的文人,他还因此赢得了“斗酒学士”的称号。 这个人名叫王绩。 可能你对王绩这个名字比较陌生,但你一定知道“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王勃的爷爷叫王通,王通是王绩的亲哥哥。因此,王绩就是王勃的叔爷爷。 王绩出生时,还是隋朝,王家当时也算得上是当地的名门望族——向上连续六代人都是当大官的。王绩继承了家族的优良基因,从小便聪明好学。十来岁时,他第一次从家乡绛州龙门来到长安游学,便获得了“神仙童子”的赞誉。 既然来自仕宦世家,那长大后他也打算继续走从政这条路。 隋炀帝大业元年(605年),十六岁的王绩通过举孝廉(被推荐做官)这个渠道,当上了秘书省正字。 对于这样一个低微的官职,王绩是看不上眼的。不满意,干脆就不去上班。 或许在这段时间,王绩学会了喝酒。 在家读书、喝酒,也许是闷了,王绩又要求到地方任职,结果就被派到了六合县丞的任上。 当上了县丞,王绩酗酒依然,有人看不惯他的做派,就开始弹劾他。王绩正巧也不想再在这个位子上受罪了,便托病辞了官。眼见隋朝大势已去,天下乱作一团,王绩禁不住感叹:“我现在已经陷入了天罗地网,哪里才是我的安身之处啊!” 没办法,王绩又辗转回到了家乡龙门,在山野之地隐居起来。 隐下来也并不是不想复出,王绩还是希望有机会东山再起的。 暂无用武之地,那就怅然独处好了。在隐居地东皋,他常常站在高处远望田园风景,写下了《野望》这首诗。 野望 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 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 ——日暮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内心充满彷徨,不知该归依何方。满山的树木,都染上秋天的色彩,一道道山岭,都被落日的余晖笼罩着。牧人驱赶着牛羊,慢慢返回家园,猎人骑着马,带着猎物满载而归。与他们相见,彼此陌生,无言以对,我只有长啸高歌,从此隐居在这山冈。 时序更替,江山易主,唐朝取代了隋朝。 新朝建立,王绩入仕的念头又升起来了,他很希望在这崭新的李家王朝能有一番作为。山野里的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虽然简单自由,但自己的人生价值却难以实现。 唐高祖武德四年,王绩的旧友薛收衣锦还乡时,专程去看望了尚在隐居的王绩。两人见面,王绩大发感慨:“你现在是借风而飞的鸟,而我则是一条车辙沟里的鱼!”。 薛收听懂了王绩的心声,回朝就推荐了他。王绩因此得以二次出山,来到京城。 没想到,新朝廷虽把王绩召来了,却并没有给他实职,只让他仍以前朝官职的身份,在门下省等待安排。 遇坎聊知止,逢风或未归。 孤根何处断,轻叶强能飞。 (《建德破后入长安咏秋蓬示辛学士》) 就如随风而飘的飞蓬一样,满怀希望而来的王绩,一下子又找不到感觉了。 好在,在这等待安排的日子里,还是有美酒供应的,标准是每天三升。其间有人问王绩:“又不给你什么新职务,你天天待在这里还有啥意思?” 王绩回答:“我贪恋的是每日三升的好酒啊!” 侍中陈叔达听闻这话,就说:“三升的量怎么能留住王先生这样的人才呢?得加量!” 于是陈叔达就把王绩的供酒量增加到一斗,王绩也因此获得了“斗酒学士”的名号。 到了贞观初年,王绩再次辞官。 几年后,王绩第三次被召回朝。这次他当上了太乐丞,而提携他的那个名叫焦革的上级,还出身于酿酒世家,这样王绩虽然没有实现直取卿相的抱负,好在还可以继续享用美酒。等到焦革死后,焦革妻还不断给王绩送酒。一年后,焦革的妻子也死了,“焦家酒”断供了,王绩因此叹道:“这是老天爷不想让我畅饮美酒了哦!” 没有美酒喝,王绩又不想做官了。贞观之治怎样,大唐盛世又如何?不玩了,喝酒去了。 阮籍醒时少,陶潜醉日多。 百年何足度,乘兴且长歌。 (《醉后》) 王绩回到家乡,像陶渊明那样饮酒作诗去了。 因隐居地为东皋,王绩就自称“东皋子”。他一生未娶,在隐居的地方种植了很多黍谷,用来在春秋时节酿酒。他还养了好多野鸭,从山上移植了一些药草,日子过得倒也自在无忧。 他模仿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写出了《五斗先生传》。除此之外,他还写了《醉乡记》《酒赋》《独酌》《醉后》等“酒气冲天”的诗文,以及《酒经》《酒谱》等“专著”。 最后,我们不妨读几首王绩的“酒诗”吧: 春来日渐长,醉客喜年光。 稍觉池亭好,偏宜酒瓮香。 (《初春》) 昨夜瓶始尽,今朝瓮即开。 梦中占梦罢,还向酒家来。 (《题酒店壁》) 野觞浮郑酌,山酒漉陶巾。 但令千日醉,何惜两三春。 (《尝春酒》) 浮生知几日,无状逐空名。 不如多酿酒,时向竹林倾。 (《独酌》) 六月调神曲,正朝汲美泉。 从来作春酒,未省不经年。 (《看酿酒》) 如此嗜酒,王绩被称作“斗酒学士”,也真是名副其实了。 【成语1】火树银花 【释义】火树:火红的树,指树上挂满灯彩;银花:银白色的花,指灯光雪亮。形容张灯结彩或大放焰火的灿烂夜景。 【出处】唐·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成语2】模棱两可 【释义】模棱:含糊,不明确;两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指不表示明确的态度,或没有明确的主张。 【出处】《旧唐书·苏味道传》:“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 唐懿宗咸通年间的某个夜晚,一个年过半百的潦倒诗人又喝醉了。他穿着一件破旧的白衫,踉踉跄跄地走在扬州城的大街上。 除他之外,街面上再无人影。 向前走没多远,一抬头,但见前面街角处过来几个人。 “站住,你是谁,为何大半夜还在街上转悠,难道不知道朝廷的禁夜规定吗?”一人厉声喝道。 诗人晕乎乎的,斜眼看了看面前那个模糊的身影,吞吞吐吐地应道:“什么禁夜!你们又是谁?凭什么拦我?真不知天高地厚!”说完,欲从兵卒一侧强行绕过。 一兵卒嗅到了一股浓烈的酒气。 “哪儿来的酒鬼!”那兵卒伸手抓住了诗人的衣领,大喝一声。 诗人正要反抗,又过来一兵卒,两人联手,将他劈头盖脸地痛打了一顿。本来又老又丑的脸,破相了,本来已不坚固的牙齿,也被打掉两颗。 挨打的诗人名叫温庭筠。 他挨打是自找的,因为他“犯夜”了。 所谓犯夜,就是在禁夜的日子,违规出来夜行了。 禁夜,是唐朝的硬性规定。夜晚来临,报时的鼓声一响,各个城门就会关闭。城外的人进不来,城内的人出不去,也不能到街上随意走动,只能老实待在各自的屋里或坊间,直到早晨开禁的钟声响起。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只有三天是例外的:“惟正月十五夜敕许驰禁前后各一日,谓之放夜。” 可以想象,在大唐城市居民的心目中,上元节(正月十五)期间的这三天该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期待! 当那令人期待的美好时刻到来之时,繁华的街道上,灯火璀璨,人流如织,人们观灯赏月,彻夜狂欢。 就有这样的一个唐朝的夜晚,被一位诗人用一首精彩的诗记录了下来。 那还是在初唐时期的神龙元年(公元705年),温庭筠在扬州挨打的一百六十多年前,一位诗人在神都洛阳,亲眼见证了正月十五夜“火树银花”的热闹景象: 正月十五夜 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 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 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 ——放眼望去,到处张灯结彩,四方城门大开;人如流水马如龙,高天之上圆月明;歌女们浓妆现身,边走边唱;没人再会拿禁夜说事,听到打更的声音也不用在乎了。 又过了八年,也就是先天二年(公元713年),唐玄宗即位后的第二个年头,京城长安的“上元之夜”又狠狠地“火”了一把。 那三夜,在皇城门外,树起了一个高达二十丈的灯轮,上面以闪亮的金玉和绸缎作装饰。灯轮上点着五万盏灯笼,灯光下面有一千多位艳装少女在载歌载舞。其情其景让人叹为观止。 将近三百年的大唐岁月,这样的夜晚加起来还不到九百天。 就让我们从“火树银花”这个成语中,展开想象的翅膀,用心去回望那些灿烂的“不夜天”吧。 写出《正月十五夜》这首诗的诗人叫苏味道。虽取名为味道,但他本人对“味道”并没有多少研究,倒是他的一位后人,不仅爱美味,而且发明了许多美食。 你猜对了,苏味道的这位后人,就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 其实作为初唐的一位文人,苏味道也是很厉害的,他和当时的李峤、崔融和杜审言被合称为“文章四友”。 相比之下,苏味道似乎更适合做官。在武则天当政时,他一度登上相位。其间,他还跟人分享自己的“从政经验”:“处事不欲决断明白,若有错误,必贻咎谴,但模棱以持两端可矣。”意思是说,遇事不要明确表态,含含糊糊就行了。 因为世故圆滑,所以苏味道就被人讽为“模棱宰相”。模棱两可,也就成了他留给后世的另一个成语。 【成语1】衙官屈宋 【释义】官:军府的属官;屈:屈原;宋:宋玉。要以屈原、宋玉为属官。原为自夸文章好,后也用以称赞别人的文采。 【出处】《新唐书·杜审言传》:“吾文章当得屈、宋作衙官,吾笔当得王羲之北面。” 【成语2】造化小儿 【释义】 造化:指命运;小儿:小子,轻蔑的称呼。这是对于命运的一种风趣说法。 【出处】《新唐书·杜审言传》:“审言病甚,宋之问、武平一等省候如何。答曰:‘甚为造化小儿相苦,尚何言?’” 杜审言,初唐诗人。 他有才吗?当然。要不然他不会和李峤、崔融和苏味道一起被称为初唐“文章四友”。 他是名门之后吗?是。他的先祖是西晋名将杜预。 你也许还会问:我怎么就不知道他? 这很正常啊,因为唐朝是个诗人泛滥的时代,跟那些熠熠生辉的诗坛巨星相比,杜审言当然显得暗淡多了。 不过,他有个孙子挺厉害的,且不是一般的厉害。 他有四个儿子、五个女儿,大儿子名字叫杜闲,杜闲有个儿子,名叫杜甫。 杜甫厉害不?当然厉害! 今天我们不说杜甫,只说杜审言。 杜审言大约生于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字必简,祖籍湖北襄阳,因他父亲杜依艺生前曾在河南巩县当县令,所以全家就迁到了巩县。 杜审言在唐高宗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就进士及第了,从此步入仕途,先后当过隰(xí)城尉、洛阳丞、吉州司户参军、著作佐郎、膳部员外郎、国子监主簿、修文馆直学士等。 杜审言当过的官,级别都不高,均在五品以下。 他的诗也大多是应制、唱和之作,也有部分抒写仕途失意情绪的诗作,比如下面这首《登襄阳城》,就是在流放峰州(今越南境内)的途中写的。 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 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 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 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 这是他第二次被贬,时值唐中宗上台不久。因他和宋之问等人曾与张易之兄弟有过交往,张易之完了,他也被安排到一边凉快去了。 第一次贬官是在武则天当政时期。 当时杜审言在吏部任校考史,他有一项工作任务,就是对地方官每年递交给吏部的工作总结进行评判,写出判词。有一次,他刚把该写的判词写完,就冷笑一声对身旁的人说:“这次,苏味道死定了!” 苏味道当时的官职是天官侍郎(即吏部侍郎),比校考史的级别高多了,也就是说,杜审言写好的判词是要经苏味道过目的。 别人一听杜审言莫名下了“苏味道死定了”这样的结论,忙惊问其故。 结果杜审言就说出了下面一番让人瞠目结舌的话:“我的文章要比苏味道的好啊,他自愧不如,那还不得羞愧而死啊?我敢说,就是和屈原、宋玉比文章,他俩也只有给我当属下的份儿,我的书法也是一流的,那个王羲之也只配给我当学生!” 想想看,如此傲慢,在文人扎堆的官场,还能有好人缘? 果然,没在官场待多长时间,杜审言就因言惹事了,因事获罪,受到了惩罚:被降职为吉州(现江西吉安)司户参军。 后来,武则天又把他召回,准备重新起用他。 杜审言奉命作的《欢喜诗》,很让武后满意,于是他就被授予著作佐郎一职。 杜审言想必非常感谢武则天的知遇之恩,以致他把女皇的男宠张易之兄弟也当成了好朋友。这就为他第二次被贬埋下了祸根。 流放峰州之后不久,杜审言又被唐中宗召回。 虽然已经有了两次被贬的经历,但杜审言傲慢依然。 这年,杜审言已是修文馆直学士了。从那个蛮荒之地峰州回来之后,年过半百的他身体就一日不如一日了,最后终于病倒。 在他病重的时候,好友宋之问和武平一去看望他。他看到两友到来,不仅没对人家的关心探问表达谢意,一张口又出惊人之语: “我落到今天这地步,这都是造化小儿作的祸,怪只怪我命苦,我没啥可抱怨的!再说,只要我活着,你们就没有出头之日。眼见我要死了,至今还没有一个文章能赶上我的,找不到能接我班的人,这可算是我唯一的遗憾了!” 就这样,杜审言带着“无人能超越的遗憾”闭上了眼睛,结束了他狂傲的一生。 【成语1】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释义】指空前绝后。 【成语2】怆然涕下 【释义】怆然:伤感的样子。伤感得涕泪流洒。 【出处】唐·陈子昂《登幽州古台》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唐军再次与契丹军对阵厮杀,唐军又失败了,败得很惨。 时为武周万岁登封元年(公元696年),三十六岁的陈子昂第二次随军北征。 此次北征的指挥官是武则天的侄子——建安王武攸宜。十年前那次北征的指挥官是武三思,武三思在战斗中指挥无方,大败而归。就因为兵败,武则天才把武三思换下来,让武攸宜顶上,并让陈子昂替换下崔融,来到幽州(今北京一带)之地,担任幕下参谋。 而这武攸宜同样不懂军事,他的本事好像就是让自己的军队继续一次次吃败仗。 一天,几个士兵在营帐中偶然间捉到一只小白鼠,武攸宜惊奇之余,就让陈子昂拿这白鼠做文章,给武则天写篇《奏白鼠表》,称那白鼠为“孽胡之象,穿窃为盗”“今圣威远振,白鼠投营:休兆同符,实如灵契”…… 陈子昂写完这篇近乎扯淡的“白鼠表”,心下叹曰:这哪儿跟哪儿啊,这不是瞎胡闹吗,捉到了一只白鼠就预示着离胜利不远了? 活捉了白鼠,也上了表,可唐军兵败依旧。 陈子昂坐不住了,他觉得这样的出征实在是太窝囊了,看武攸宜在那儿瞎指挥,他心里那个着急啊,恨不得自己亲自上阵。一天,他忍不住对武攸宜说:“主帅,能否将你麾下的士兵分一万人出来,由我带领他们打前锋,保证能一举击溃契丹的军队。” 武攸宜一听,心想:好个陈子昂,让你随军当个参谋,你倒当出将帅的感觉了!你去领兵,还保证取胜,什么意思?嫌我无能,还是想给我难堪? “住嘴!领兵打仗是这么简单的事吗?你写你的文章,用不着你瞎操心!”武攸宜断然否决了陈子昂的建议。 一向耿直的陈子昂没有就此罢休,此后几天,他依然坚持己见,并当面抨击了武攸宜的带兵策略。 武攸宜终于被激怒了,他一气之下,把陈子昂降为军曹——不让你当参谋了,一边儿当兵蛋子去吧! 这一招够狠,让陈子昂措手不及。 这一日,满心郁闷的陈子昂登上了幽州的蓟北楼,想到古时燕昭王为了招贤纳士才筑起这黄金台,如今有才华又有抱负的自己却落得如此下场!二十三岁进士及第后,武则天倒是对他一直不薄,尽管出身低微,说话直白,但武则天还是封了一个“麟台正字”(相当于秘书省校书郎,职责是校对典籍)的官给他,而老武家的侄子们怎么就如此跟他过不去呢?这样下去,自己的满腹才华和一腔热血又有何用?悠悠天地,谁知我心?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陈子昂高声吟出这首《登幽州台歌》,不觉眼眶竟真的湿润了。 从此,他开始灰心丧气,不再过问军事,只专心写自己的诗歌。 北征结束,从幽州回来后没多久,陈子昂又听到一个令他万分气愤和震惊的消息:好友乔知之被武则天的另一个侄子武承嗣活活打死了! 事情的经过是:身为左司郎中的乔知之有个爱妾叫窈娘,被武承嗣看中并强行霸占了去。后来,窈娘读到乔知之密送给她的《绿珠篇》一诗,痛心又羞愧,于是投了井。武承嗣弄清原委,就把怒火烧到乔知之身上,找个罪名,把乔知之杀了。 陈子昂听到这一消息,愤怒但又无能为力,下定决心不再为武家人当笔杆子了,于是他以父亲病重为由,向武则天提出了辞官的要求。武则天准了,还意外地为他保留了官职和薪俸。 回家没多久,陈子昂的父亲就病故了。服丧期间,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段简陷害陈子昂,通过罗织罪名将他关进大牢。在牢狱里,陈子昂受尽酷刑,本来就病得不轻的身体哪承受住如此折磨,他再也站不起来了。 暗无天日,呼叫无门,最后,刚过四十岁的陈子昂惨死在牢中。 “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孤独的陈子昂生前曾这样问道。 没有答案。 【成语1】近乡情怯 【释义】指远离家乡多年,不通音信,一旦返回,离家乡越近,心情越不平静,唯恐家乡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 用以形容游子归乡时的复杂心情。 【出处】唐·宋之问《渡汉江》诗:“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成语2】桂子飘香 【释义】指中秋前后桂花开放,散发馨香。 【出处】唐·宋之问《灵隐寺》诗:“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宋之问没想到武则天会如此突然地被逼退位,当然也想不到张易之、张昌宗兄弟会落到被诛杀的下场。 背靠的大树倒了,宋之问的脚跟自然站不稳了。 中宗李显上位,宋之问随即挪位:到泷州(今广东罗定市)任参军。 太大的落差! 宋之问身在远离京城的贬所,想起曾经的风光,想起曾经的得意,想起曾经的宴乐优游、形骸两忘,一幕幕恍然如昨。 想起自己在幼时承父亲的“文辞之绝”,加上自己的勤奋好学,二十岁时便进士及第。不久,便被武后召进宫内,与“四杰”中的杨炯一同分派在习艺馆,成为女皇眼皮底下的文字工作者。从此,文名渐显。 想起那次龙门赛诗的情景,宋之问内心依然会激动不已。 那天上午风和日丽,武后带着群臣去龙门游赏。到了景区,武后让随从的文臣当场赋诗,谁的诗最好,谁就将获得一件锦袍的奖赏。众臣闻言,皆全身心投入诗歌创作之中。结果左史东方虬最先交稿,武后阅毕,觉得不错,就将锦袍赐给了他。很快,宋之问也献上了诗作,武后一读,呀,比东方虬那首强多了!于是,她毫不犹豫地命人将那锦袍从东方虬手中夺下来,又亲自交到宋之问手里。 那一刻,宋之问感受到了无与伦比的荣耀。作为一个出身普通的书生,能走到今天,又得到如此恩宠,那还不是因为武后眼里有你?跟着武后混,那前途还不像那锦袍一样闪闪发光? 龙门诗赛后,宋之问在宫中表现得更为活跃了,他一边与权要显贵吃喝宴游,一边得意忘形地写着那些华美虚夸的应制之诗。 在担任奉辰院供奉期间,他还与沈佺期等人毫无节操地去攀附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张昌宗兄弟,心甘情愿地为张易之当枪手,甚至还曾为张提过尿壶。 宋之问私下觉得自己身材高大,相貌英俊,又有满腹才华,完全也可以像张易之那样,与女皇在床榻上共享鱼水之欢的。他想了,也开始尝试去做了——他写了一首暧昧的情诗——《明河篇》献上去,诗的最后几句是: 明河可望不可亲,愿得乘槎一问津。 更将织女支机石,还访成都卖卜人。 宋之问的表白很明显:我们俩就如牛郎织女,只可恨中间有道难越的天河,我多么希望能乘坐飞船去到你身边。可惜没有船。那我就找到织女织布用的那块石头,再到成都找那个会占卜的人,让他给我算算织女到底在哪,怎么才能接近。 诗是好诗,武则天也首肯了,可是亲近的事,没戏! 原因是他有口臭呀!武则天在他不在的时候,曾对别人说:“宋之问的确是个难得之才,可他有口臭,这就不好玩了。” 宋之问过后知道武后嫌弃他的这个原因,就开始有些自卑了,再面见武后时,他便含着那种名叫鸡香的“口香糖”以掩口气。 以后的日子里,宋之问在写诗、编书之余,专心做的就是权力梦,不再做春梦了。 可武则天作为宋之问依靠的一棵大树,她就要走到生命的终点了,她老了,且病得很重。然后就发生了宫廷兵变,武后退位,二张被杀,武周时代宣告结束。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年),宋之问被贬往泷州。 不能就这样算了,要回去,重新寻找机会!到泷州后的宋之问这样对自己说。然后,他真的就往北逃了。 这天,宋之问来到汉江边。过了汉江,对面不远就是故乡——山西汾州。想到自从被贬到岭南之地,已有大半年时间没跟家人联系了,如果在近乡之地遇到乡亲,该怎么向他们述说自己的经历,而家人又是不是都安然无恙? 过了汉江后的当天晚上,在一家小旅店里,宋之问心情矛盾地写下了《渡汉江》: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宋之问一路风尘跑到洛阳,然后躲在好友张仲之家。一天晚上,宋之问不经意间听到张仲之与人密谋,要杀害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他当时就在心里合计:这武则天虽然已经死了,但武家的势力依然很强,我若把这信息透露给武三思,说不定能有意外收获。想到此,他就叫侄子宋昊去密告武三思。结果,张仲之全家被杀,宋之问因告密立功,不仅被赦免从贬所逃回之罪,而且还升了官,先是任鸿胪主簿,后又改任考功员外郎。 正当宋之问觉得又一个仕途上的春天到来的时候,他却被一个女子迎面绊了一脚——太平公主见他倾附安乐公主,和自己不一派,于是就到中宗那儿告他受贿。 结果,宋之问又被挪了个窝:到南方的越州任长史。 经过两次挫折,宋之问的心态平和了许多,在越州上任后,他准备安心为政,真正为老百姓做些实事。其间,他还为杭州的灵隐寺写了一首诗: 鹫岭郁岧峣,龙宫锁寂寥。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 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 扪萝登塔远,刳木取泉遥。 霜薄花更发,冰轻叶未凋。 夙龄尚遐异,搜对涤烦嚣。 待入天台路,看余度石桥。 (鹫,读jiù;岧峣,读tiáo yáo;刳,读kū) 寺外山高景美,寺内桂子飘香,陶醉于佛门净地,也是不错的。 可身在官场,你的前途命运可是与朝廷紧紧相连的啊。唐中宗景龙四年(公元710年)六月,皇宫又出大事了:临淄王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灭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唐睿宗李旦开始主政。 新环境下,宋之问的旧账被再次清算——因曾依附张易之兄弟和武三思,他被流放到钦州,后又改桂州(桂林)。唐睿宗太极元年(712年)8月,刚即位不久的李隆基不再让宋之问继续挪窝了,新皇上给这位劣迹斑斑的才子作了了断:赐死。 宋之问死了。不知道咽下最后一口气之前,他会不会问一下自己:我到底算是个人才,还是个人渣? 宋之问死了,也给后世人留下个谜团:因欲把那“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诗句据为己有,他真的亲手将自己的亲外甥刘希夷杀害了? 照宋之问的人品来看,这样的混账事他也不是做不出来。 宋大才子,口臭臭眼前,名臭臭千年。唉! 【成语】弋者何慕 【释义】弋者:射鸟的人。射手对高飞的鸟束手无策。旧喻贤者隐居,免落入暴乱者之手。 【出处】唐·张九龄《感遇十二首》诗其四:“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能成为开元时期的一代名相,张九龄至少要感谢三个人。 一要感谢广州刺史王方庆。 张九龄出身于韶州曲江(今广州韶关)的官宦之家。正如其名“九龄”所示,他年方九岁即能下笔成文,十来岁时即能写出令人叫绝的文章了。 他十三岁那年,一个地方大员——广州刺史王方庆看到了他的文章,给他下了这样的评语:“此子必能致远。”意思是这孩子是个可造之才,前途无可限量。 可想而知,王刺史的这句话对年少的张九龄起到了怎样的激励作用。 果然,到了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张九龄即进士及第。这一年,他二十五岁。 张九龄第二个要感谢的,应是诗人沈佺期。 沈佺期是初唐时期的律诗开创者,与宋之问并称“沈宋”。张九龄考进士时,沈佺期正在考功员外郎的位置上,也是主考官。沈佺期对张九龄的文才“尤为激扬”,这样,张九龄及第后,就被朝廷授予秘书省校书郎一职。 玄宗先天元年(公元712年),张九龄又参加皇上亲自主持的“道侔伊吕科”考试,最后以显著优势胜出,并升为左拾遗。 张九龄第三个要感谢的人是张说(yuè)。 开元十年(722年),张九龄为司勋员外郎。当年4月,因已登上相位的张说与张九龄同姓,张说便开始查家谱,结果查出两人同出一门,是货真价实的本家,从此,张说就特别信任和器重张九龄。次年,张九龄就成了皇上的秘书,坐上了中书舍人之位。 虽然沾了张说的光,但张说罢相后,张九龄也跟着倒了霉——被贬为负责祭祀的太常少卿。那次奉命祭南岳、南海,归来后,他的官职又有了变动——冀州刺史,但他认为冀州离老家太远,不便照顾母亲,因此又被改作洪州(今南昌)刺史,第二年始任桂州都督兼岭南道按察使。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张说病逝,张九龄又被玄宗召回,由秘书少监一路升职,直至官拜宰相,成为“自古南天第一人”。 所以说,王方庆、沈佺期和张说这三人,算是张九龄人生路上的“正能量”人物。 还有两个“负能量”人物,他们看不惯张九龄,也让张九龄在前行时屡屡受阻。 一个是姚崇。张九龄当上左拾遗后,可谓尽职尽责,无论是选拔人才还是考核官员,都努力做到公平公正。而当时的宰相正是姚崇。 作为朝中元老,姚崇在处理公务和待人用人方面,难免更多地考虑利害关系,有时会做出一些破坏原则的事。年轻的张九龄看在眼里,就要说话了,且是当面对姚崇说,劝其应该用人唯贤,不能任人唯亲。不仅如此,张九龄还给玄宗上书,直接指出地方吏治中的诸多不足之处。 这样一来,姚崇看张九龄就不是很顺眼了:你这个小字辈儿竟然对我说三道四,也不掂掂自个儿几斤几两。 渐渐地,两人的矛盾便越来越大。 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身体不适,又想到与姚宰相不和,干脆借此机会辞官归养。这年秋天,张九龄回到了老家曲江。 在老家,张九龄一边养病,一边奉养着年迈的老母亲。因受大庾岭阻隔,曲江的交通条件很不好,人们出行、生产有诸多不便。张九龄看到这一情况,就给玄宗上书,请求开山修路。 玄宗同意后,张九龄亲临现场指挥,带领民众劈山开道,最后终于修成连通南山的大庾岭路。 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春,张九龄被再次召回京城,任左补阙。两年后,升任司勋员外郎。 在司勋员外郎任上,张九龄得到宰相张说的赏识,算是“朝中有人”了,尽管之后也受到张说罢相的连累而离京,但最后还是于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登上了相位。 在相位上,张九龄性情依旧,初心不改,还是能说则说,该谏就谏。 比如有一段时间,群臣为讨玄宗欢心,都争献带有“祥瑞”色彩的珍宝异物,而张九龄献的却是《事鉴》十章,劝诫玄宗不要沉迷于享乐,要以民生为重。 比如安禄山征讨奚、契丹失败,按兵法应当处斩,且张九龄看出其面带逆相,有狼子野心,因此张九龄就奏请玄宗依法诛之。 张九龄人生路上的第二个负能量人物——李林甫。 李林甫是个口蜜腹剑的家伙,他靠耍弄权谋坐上吏部侍郎之位,并想进一步谋取相位。张九龄看出李林甫不是贤良之辈,便向玄宗进谏:不可任用李林甫为相,也不能把李的爪牙牛仙客提为尚书。 但这些意见玄宗都没有采纳。张九龄因此遭到了李林甫等奸邪之人的忌恨。此时,张九龄又拒绝帮助武惠妃立自己儿子瑁为太子的请求。这样,李林甫便与武惠妃勾结,屡次在玄宗面前说张九龄坏话,结果,耽于享乐的玄宗就听信了他们的谗言。 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李林甫、牛仙客上台,次年被张九龄举荐的监察御史周子谅又触犯了玄宗,这种形势下,张九龄终于被罢相,贬为荆州刺史。 被奸人陷害并遭贬,张九龄怎能不感慨系之?在荆州,郁闷不平的他,连写了十二首《感遇》诗,一吐心中不快,抒写身世之感。下面是《感遇十二首·其一》: 兰叶春葳蕤,桂华秋皎洁。 欣欣此生意,自尔为佳节。 谁知林栖者,闻风坐相悦。 草木有本心,何求美人折! ——春天到了,兰草长得生机勃勃,而到了秋天,桂花就开得明亮洁净。它们都顺应季节,显现出各自的生命活力。隐居在山林间的高士,在风中闻到花木的芬芳就会满怀喜悦。而兰逢春而现生机,桂遇秋而皎洁,那是它们的本心使然,根本不是为了吸引美人来折取欣赏。 张九龄的意思是说:我一身正气,洁身自好,只是出于我的本心,并不是因此要得到别人的赏识,进而谋取高位,哪像李林甫之流,总是挖空心思来博取皇上的欢心。 再来看《感遇十二首·其四》: 孤鸿海上来,池潢不敢顾。 侧见双翠鸟,巢在三珠树。 矫矫珍木巅,得无金丸惧? 美服患人指,高明逼神恶。 今我游冥冥,弋者何所慕! 在这首诗中,张九龄把自己比作来自海上的“孤鸿”,把李林甫和牛仙客比作栖息在三珠宝树的两只翠鸟。爬到树顶,难道不怕猎人用金弹丸来猎取?美好的品德犹如华美的衣服,终会遭人嫉妒,身居高位有时连神仙都会厌恶。而今我翱翔高空,那些射鸟的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离朝廷远了,想害我就不那么容易了。“弋者何所慕”,张九龄如是说,也算是一种自我安慰吧。 毕竟处于失意状态,贬谪之人心中怎能无怨?怎能没有对往事和故人的追思怀念?那一个不眠的月夜,张九龄披衣静坐,写下了《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虽然能和远方的那个人共享一轮明月,但诗人还是无法把手中的一捧月光赠给对方,只好无奈睡下,期待梦中相见了。 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春,张九龄回故乡扫墓,不久病逝。 盛唐时期的最后一位贤相走了。 张九龄去世后,玄宗日渐觉出这位宰相的好来,再有人向他推荐宰相人选,他总会问:“风度得如九龄否?” 十多年后,张九龄曾预言“必反”的那个安禄山,果然反了! 【成语】文章宿老 【释义】宿:年老的,长期从事的。指擅长文章的大师。 【出处】《新唐书·李峤传》:“李峤富才思,然其仕前与王勃、杨盈川接,中与崔融、苏味道齐名,晚诸人没,而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 李峤最负盛名的作品,当属他的那首题为《风》的小诗了: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此诗的高明之处在于:虽是写风,但通篇没有出现“风”字,而是通过四种自然物象的变化,表现风的作用和力量——能吹落秋天的落叶,能催开新春的花朵,经过江面能掀开千尺巨浪,吹入竹林能让万棵竹竿倾斜。 在李峤的眼中,大自然的风是富有威力的,也是富有魅力的,它能让世间万物茁壮成长或改变姿态和方向。 而作为一个沉浮在初唐宦海中的文人,李峤也是在不断变换立场和姿态的,因为他是一个见风使舵之人。 李峤是赵州(今河北赵县)赞皇人,少有文名,二十岁考中进士,之后跻身官场。 当时正值高宗李治执政,李峤在近二十年时间内,历任安定县尉、长安县尉、三原县尉、监察御史。等到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则天称帝后,李峤又升为给事中。 接下来,依次坐过凤阁舍人(中书舍人)、代理天官侍郎、麟台少监等位之后,圣历元年(公元698年),李峤终于登上了宰相之位。 之后,李峤经历了“三起三落”。 首次拜相两年后,因为外甥张锡也成了宰相,甥舅不宜居于同位,李峤因而被罢相,始任成均祭酒(即国子祭酒)。 三年后,李峤第二次拜相,在改任中书令后,因嫌政务过重,数次请辞。长安四年(公元704年)十一月,李峤被免去宰相职务,始任地官尚书(户部尚书)。 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李峤第三次拜相。四年后,李隆基发动政变,睿宗李旦上台,李峤被贬,遭遇第三“落”。 说李峤见风使舵,主要是因为他在武则天当政时,身为宰相却去依附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成了这两位面首门下的附庸,缺少文人应有的风骨。 中宗上台、张氏兄弟被杀后,李峤立即被贬为通州刺史。好在这次“贬”得不狠,几月后,他便得以回朝。 在李峤第三次拜相后,附马都尉王同皎计划杀掉武则天的侄子武三思,谁知还未行动,武三思就得到了消息,结果王同皎就以谋反罪被捕入狱。 当时负责审理此案的就是李峤。虽然武则天已退位,但武三思却更加得宠,因为他与中宗既是姑表兄弟,又是儿女亲家,这也是他更加骄横狂妄的原因。 也正是怯于武三思的权与威,李峤只好顺着风向走,在审案中没敢主持公道,最终导致王同皎含冤而死。 而此时,另一宰相宗楚客却野心勃勃,他先是主动投靠武三思,图谋不轨。当武三思在景龙政变中被杀后,宗楚客又继续勾结韦皇后和太平公主。 景龙四年(公元710年),中宗去世,韦皇后秘不发丧,连夜召集李峤、宗楚客等十九人入禁中,商议温王李重茂即位、韦后临朝执政、相王李旦辅政等事宜。宗楚客等人还找借口建议削去李旦的辅政之责。 韦皇后、宗楚客等人的不臣之心如此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但李峤在现场却没说半个不字。当韦后的阴谋得逞后,李峤还私下里劝她不要将李旦的儿子李成器、李隆基等人留在京城,以尽量避免麻烦。 不料当年六月,李隆基就有了回应的行动: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及其追随者,拥立李旦称帝。 睿宗李旦一上台,李峤的宰相就算做到头了,他被贬为怀州(今河南焦作、济源一带)刺史。当时李峤已年过花甲,便以年老为由退休了,没去上任。 先天元年(公元712年),李隆基即位,又宣告李峤为朝中大臣。到了公元714年,监察御史郭震旧事重提,要追究李峤在韦后之乱中“身为宰相,不能匡正”的罪责,结果李峤虽已退休,还是被再次贬官——先是滁州别驾,不久改为庐州别驾。 当年,七十岁的李峤就病逝于庐州别驾任上。 李峤虽然是个见风使舵的角色,但他也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代价。在那样残酷的宫廷斗争中,他若逆风而上,结局很可能会更惨。 而在李峤的整个仕途中,有时他也会表现出勇敢或刚正不阿的一面。 比如调露元年(公元679年),高宗发兵征讨岭南邕州、岩州(今广西境内)时,李峤以监军身份随军远征,且能亲入獠洞宣谕圣旨,最后成功招降叛军。 再如长寿元年(公元692年),狄仁杰等大臣被来俊臣诬陷入狱,李峤受武则天之命复核此案,发现罪名不成立后,他便替狄仁杰等人辩护申冤,结果导致自己被贬为润州司马。 政治斗争,总是风云不定的。这儿安定,彼处可能正在动荡;此时无事,或许转眼就是暴风骤雨。对此,李峤应该是深有感触的吧。他曾写有《中秋月二首》,其中一首是这样的: 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风? ——都说天下人都在共享天上那轮明月,可此地月朗天晴,谁能保证千里外不是风雨交加呢? 李峤与当时的苏味道、杜审言、崔融合称 “文章四友”,后来其他三友都死了,只剩他一人,因此他就成了人们眼中的“文章宿老”了。 其实和唐朝后来的那些诗人相比,李峤的诗文要逊色好多,但在初唐,他也算得上是佼佼者。 据说唐玄宗晚年时,曾在一个夜晚于勤政楼听梨园弟子唱曲。其间,伶人唱了一首李峤的《汾阴行》,当听到“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这几句时,玄宗禁不句泪盈双眼,连声叹道:“李峤真才子也!” 才子李峤,在人品上还有一个值得称道的地方:虽官至宰相,但不贪恋荣华富贵,一生都保持着清贫的本色。 【成语1】岁岁年年 【释义】每年 【出处】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诗:“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成语2】宛转蛾眉 【释义】宛转:轻而柔的起落。蛾眉:细而长的眉毛,指美丽的眼睛。漂亮的眼眉轻轻扬起。常用作美人的代称。 【出处】唐·刘希夷《代悲白头翁》诗:“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鹤发乱如丝。” 一首诗,让刘希夷后世留名,也正是这首诗,让他丢了小命。 诗的名字叫《代悲白头翁》,也可以叫作《代悲白头吟》。 他为何要写这样一首诗?这首诗为何能断送了他的性命? 那还得从他小时候说起。 刘希夷是初唐汝州(今河南汝州市)人,生于唐高祖永徽二年(公元651年)。他出身寒微,幼年丧父,童年和少年时期都是跟着母亲在外婆家寄居的。 虽家门不幸,但刘希夷一表人才,天赋也高,在外婆家长身体的同时,也通过读书学艺长着本事,后来就长成了一个精通音律、落笔成诗、能歌会唱的小伙子了。 没有属于自己的那个温暖的家,刘希夷常常会有孤独和惆怅之感。 二十岁时,他又回到了汝州老家,开始为科举考试做准备。 二十四岁那一年,刘希夷进士及第。也许是官场不容他,也许是他对官场根本就没兴趣,虽然仕途已经在他面前铺开,他却转身离开京城,去巴蜀、三峡、扬州等地游山玩水去了。 漫游,让刘希夷见识了那些秀美的山山水水,也让他的诗情不断得到触发。 一个年轻人,走在丰富多彩的人世间,怎能无动于衷?有时,刘希夷的心中会升起一种豪情,继而生发出为国建功立业的冲动: 平生怀仗剑,慷慨即投笔。 南登汉月孤,北走代云密。 近取韩彭计,早知孙吴术。 丈夫清万里,谁能扫一室。 (《从军行》) 但敏感的刘希夷又常常陷入无奈的思绪中。人在旅途,他总有时光易逝、容颜易老之感慨,并因此黯然神伤。 在《洛川怀古》中,他发出这样的感慨:“岁月移今古,山河更盛衰”“昔时歌舞台,今成狐兔穴。人事互消亡,世路多悲伤。” 在《巫山怀古》中,他感叹于“摇落殊未已,荣华倏徂(cú) 迁”。 在《春女行》中,他说那些荣华富贵都只不过是过眼云烟:“容华委西山,光阴不可还。桑林变东海,富贵今何在。” 而对于人世间的那些别离和相思,刘希夷则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同情: 佳人眠洞房,回首见垂杨。 寒尽鸳鸯被,春生玳瑁床。 庭阴幕青霭,帘影散红芳。 寄语同心伴,迎春且薄妆。 (《晚春》)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新婚不久的女子独守洞房,室外的杨树和树荫,窗上的帘子和室内的床、被,似乎每一个物件都能勾起她对身在外地的丈夫的思念。 《捣衣篇》中,那位“秦地佳人”对心上人的思念,更是让人动容: 闻道还家未有期, 谁怜登陇不胜悲。 梦见形容亦旧日, 为许裁缝改昔时。 缄书远寄交河曲, 须及明年春草绿。 莫言衣上有斑斑, 只为思君泪相续。 忧郁和感伤让刘希夷陷入巨大的孤独之中。 “青青好颜色,落落任孤直。”《孤松篇》他就像寒山之上的那棵孤松,在冷月之下,听风声如琴,并一直带着“美人何时来,幽径委绿苔。”的遗憾(《孤松篇》)。 在江南漫游几年后,刘希夷北归,定居在东都洛阳。回来后的刘希夷依然被那种惆怅、伤感、无奈的情绪左右着,且表现得愈发强烈。他本来就爱喝酒,此时喝得就更加没有节制了。 但酒并不能为他彻底地消愁解忧,他只有继续写诗。于是,便有了这首《代悲白头翁》: 洛阳城东桃李花, 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惜颜色, 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 明年花开复谁在? 已见松柏摧为薪, 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 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寄言全盛红颜子, 应怜半死白头翁。 此翁白头真可怜, 伊昔红颜美少年。 公子王孙芳树下, 清歌妙舞落花前。 光禄池台文锦绣, 将军楼阁画神仙。 一朝卧病无相识, 三春行乐在谁边? 宛转蛾眉能几时? 须臾鹤发乱如丝。 但看古来歌舞地, 惟有黄昏鸟雀悲。 刘希夷在诗中悲时光易逝,悲红颜易老,悲人生无常,悲寂寞孤独。再风光得意的“红颜美少年”,终将变成“半死白头翁”,再漂亮的美人(宛转蛾眉),也很快会“鹤发乱如丝”。 心情之悲,终于迎来了命运之悲。 不久,刘希夷就见到了他的舅舅宋之问。宋之问读了这首《代悲白头翁》,很是喜欢,尤其钟爱“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这两句。两人喝酒过程中,当宋之问听说刘希夷还没有把此诗给别人看过,他就希望刘希夷把那两句诗转让给他。刘希夷当时一口答应,可过后却并没有真给,这让宋之问非常恼火。 再一次向刘希夷索诗被拒后,宋之问就找了个机会,派家丁将刘希夷用土袋子活活压死在一家客栈里。当然,这只是一个传说。 还有一种说法:刘希夷是被他二舅宋之逊害死的,凶器也是土袋子。可能是刘希夷在喝酒时出言不逊得罪了他。 无论凶手是哪一个,但被亲舅舅用如此残忍的手段杀害,这应该是刘希夷生前万万没想到的。可怜的刘希夷,死时才二十九岁。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从此以后,洛阳城的桃花,刘希夷再也看不到了。 【成语】 天涯比邻 【释义】 虽然相隔非常远,但还像邻居一样近。 【出处】 唐·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诗:“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自从两人相识之后,王勃就一直称他为杜二哥。 一年前,杜二只身从老家来到长安,投靠在亲戚家,一边准备参加科考,一边在城里寻访那些可能帮到他的亲朋。 那日,他在大街上急急地走,想去拜访一位官员,走着走着竟然迷路了。 在沛王府前,刚巧遇到了王勃,杜二连忙走上前去问路。 王勃没有立即给他答案,而是盯着他的眼睛,笑问:“听口音,你是绛州龙门人吧?” 他愣了一下,连忙点头回应:“正是!正是!” 王勃脸上现出惊喜之色,道:“我们是老乡呢!” 偶然相遇,两人熟识了。 攀谈中,王勃了解到面前的这位书生比他年长五岁,也是出身于诗书之家,姓杜,在家排行老二,来京是为求取功名的。 “杜二哥,既然我们是老乡,以后就常联系吧,我就在这沛王府里,平时也没有多少事。”临别前,王勃握了握杜二的手,又给他指明了去那位官员家的路线。 那之后,两人就常常互相走动,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 一年后,杜二进士及第,且仕途也有了起点:到蜀州去当县尉。 虽然说十多年寒窗苦读功夫没有白费,但去那么远的地方,又是当一个小小的县尉,杜二心里还是有说不上来的郁闷。 然而上命难违,蜀州那个地方,总是要去的。 临行前,王勃约了杜二,两人在一家酒店里喝酒话别。 “本来,我是有留在京城的希望的,只是我投靠的人最近遇到些麻烦,人家也只能帮我到这里了。”杜二叹了口气道,“你看你多顺,十五岁就直接参加金殿对策,当上了朝散郎,很快又被沛王看中,到王府里陪太子读书,真令人羡慕!” “其实也不全是你想的那样,在王府里,总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依我看,还不如到外地去当差,那样或许更自由些。再说,你这毕竟还是刚起步,以后机遇多得是。”王勃呷了一口酒,轻声说道,“听说蜀州那儿的风景不错,我还真想到那里去游玩一段时间呢!” 杜二的心情似乎放松了一点,他笑着应道:“等我上任后,你要是有时间,就去找我玩吧,到时我给你当向导,毕竟,在那里能找到像你这样的朋友,是不太容易的。” 走出酒馆,王勃一直把杜二送到城外的长亭。 就要分手了,杜二心里还是有抑制不住的伤感,他看着面前的王勃,眼圈红了。 王勃心里也是一阵怅然,他紧紧拉住杜二的手,强作笑脸道:“相信我们会很快再见的,再说,既然我们是好朋友,那即使你走到天涯海角,我们的心也还是在一起的。振作起来,好运正在远方等着你!” 王勃陪着杜二慢慢走向城外,边走边在心中默默吟道: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在分别的路口,王勃将这首《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诵给杜二听。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二连声说“好”,然后用力握了握王勃的手,转身踏上了远去的大道。 直到杜二的背影消失在道路的转弯处,王勃才转身返回。在回王府的路上,王勃突然想到自己还有一篇重要的文章要写,而就是这篇文章,将使他的仕途发生出乎意料的重大逆转。 【成语】命途多舛 【释义】指一生坎坷,屡受挫折。舛:不顺,不幸。 【出处】唐·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时运不齐,命途多舛。” 那日,王府间的斗鸡比赛如期进行,最终结果却令沛王大失所望:他的那只一向强悍的雄鸡,竟意外地惨败在弟弟英王的鸡嘴下。看着英王那副得意忘形的样子,沛王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 回到府中,沛王对王勃说:“你尽快给我写一篇文章,题目就叫《檄英王鸡》,近日我一定要和英王再决高下。” 沛王前脚刚走,王勃拿笔就要写,杜二恰巧来访。 好友要到蜀州为官,王勃自然要亲自相送。 送走杜二,王勃匆匆返回住处,铺开稿纸,笔走龙蛇,没多长时间,一篇“讨鸡檄文”就新鲜出炉了。 “盖闻昴(mǎo)日,著名于列宿,允为阳德之所钟……”写毕,王勃又把文章从头到尾读了一遍,自我感觉还不错。 沛王阅后,拍案叫绝,好像他这就赢了比赛一般。 檄文很快转到英王手中,英王看了,只是一笑置之。 往日,只要王勃有文问世,宫中人皆会争相传阅。这篇奇文自然也不例外。 终于,《檄英王鸡》摆在了皇上面前。 可这题目,让皇上感到十分刺眼。读到下面的内容,皇上的脸色变得越来越严肃:“两雄不堪并立,一啄何敢自妄?”——两雄相斗那是一定要决出胜负的,一次斗鸡的胜利还值得自夸吗? 这话什么意思?这个王勃到底想干什么? 皇上想到了他父皇一手挑起的“玄武门之变”,想到了宫廷内斗的血腥和残酷,他太担心这样的事在自己儿子之间发生了。 皇上气呼呼地召见沛王,道:“王勃在王府无是生非,用文章挑拨离间,用心不纯,赶紧将他赶走,立刻,马上!” 沛王心里虽有不舍,但又不能抗旨不遵。 没有一点点防备,王勃就这样被无情地逐出王府。 孤零零地站在长安街头,王勃脑中一片混沌。六岁能写文,九岁便出书,十五岁入宫踏上仕途,原以为从此艳阳高照,路顺海平,没想到仅仅四年,就突然遭此挫折。 京城待不下去了,老家也不想回,王勃想到不久前和杜二说过要去蜀州出游的话,他动心了。 心动之后,马上有了行动。 王勃来到了巴蜀之地,开启了寄情山水的漫游生活。 在风光秀美的蜀州,他饱览美景,以文交友,倒也自由自在,但时日一久,寂寞和惆怅又袭上心头,流露行间: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山中》) 三年后,王勃回到长安,准备通过参加科选,为自己再谋一条新的生路。 也是机缘巧合,正在王勃全力备考之时,一个叫凌季友的朋友找到了他。 “别再考了,你不是在十来岁的时候跟名医曹道真学过医吗?我现在是虢(guó)州司法,虢州那地儿到处都是药草,你若跟我去那里,我就推荐你个官差做,也能发挥你的医学特长。再考?虽然你的才学没问题,可谁知道结果会怎样?”凌季友诚恳地对王勃说。 王勃没多想,答应了凌季友。 没多久,王勃就坐上了虢州参军的位置。在这个不起眼的官位上,王勃整日忙忙碌碌的,虽没啥成就感,却也还算安稳。只是,他很看不惯周围那些官员的作为,更愿意和那些普通人交朋友。这朋友里,就有一个官奴,名叫曹达。 哪知这曹达竟会是他生命中的大灾星呢! 这日,曹达惊慌失措地跑到王勃的居处,声称自己犯了罪,上面正在缉拿他,想让王勃帮个忙,等风头过去,再想办法。 王勃心一软,让曹达藏了下来。几天后,王勃越想越不对劲,觉得这曹达实在是个大隐患,而眼下再把曹达交出去又为时已晚,不如干脆让他消失。 一天晚上,王勃故意灌醉曹达,用被子把他捂死了。 原以为事情做得神不知鬼不觉,谁知没几天,就有人告发了他。 窝藏罪犯,又故意杀人,王勃再次摊上大事。按大唐刑律,他的人头看来保不住了。 王勃被关进了大牢,等候问斩。他的父亲也受到牵连,被贬到遥远的南方荒蛮之地交趾(今越南北部)当县令去了。 王勃追悔莫及,想到这些年来跌跌撞撞的人生,不禁悲从中来。 就在王勃死到临头的当口,巧了,赶上皇上大赦天下。 人头暂时保住了。走出监牢的王勃有些庆幸,又有些说不上来的后怕。 在虢州平复了几天心情,王勃打算去看望自己的父亲。 东去,再一路南下,九月初,王勃抵达洪州(今江西南昌)。在洪州,有故人热情招待了他,并邀请他参加九月九日当天的滕王阁宴会,王勃欣然应允。 宴会是洪州新任都督阎某召集举办的。宴会开始后,宾主把酒言欢,王勃现场创作了《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大作一出,满座宾客无不叹服。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绚丽的画面,开阔的境界,美不胜收。 “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回望来路,内心的感慨有谁知道?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失意失路,依然不愿消沉。 但,就是这“多舛”的人生之路,留给王勃的也所剩不多了。 离开洪州,继续南行。 终于到了交趾。父子相见,自是悲喜交加。一段时间后,王勃又不得不踏上北返的路程。 茫茫南海上,风急浪大。站在船头的王勃,正出神间,一个浪头打来。船身猛地一阵颠簸,王勃不慎落水…… 同船的几人忙下水救人。王勃被打捞上船后,早已没有了呼吸。 时为高宗上元三年(公元676年)秋,王勃年仅二十七岁。 (除了“命途多舛”外,《滕王阁序》一文还首创和运用了以下成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胜友如云、高朋满座、虹销雨霁、天高地迥、兴尽悲来、白首之心、躬逢盛事、好景不长、萍水相逢、起凤腾蛟、穷途之哭、盛筵难再、水天一色、物换星移、钟鸣鼎食、东隅已逝桑榆非晚、飞阁流丹、冯唐易老、桂殿兰宫、躬逢其盛、襟江带湖、时运不济、一介书生、雨帘云栋、逸兴遄飞) 【成语】耻居王后 【释义】指在文名上耻于处在不及己者之后。 【出处】《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 大家知道杨炯这个人,一开始的时候多不是因为他的作品,而是“初唐四杰”这一组合名称。他的脍炙人口的诗作几乎没有,如果非要找一首,就只能是这首《从军行》了: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这首诗大约写于公元680年前后。因为当时突厥部族入侵大唐西北固原、庆阳一带,朝廷就命礼部侍郎斐行俭出征讨伐。在此形势下,武将的作用便显得尤为突出。 当时的杨炯正处在校书郎的位子上,负责国家图书典籍的管理和校对,没啥实权,级别也低(正九品)。但就是这官位,也是他等了十几年才得到的:十岁时杨炯就通过了神童科考试,之后便窝在弘文馆里等待任用,直到二十六岁才当上校书郎。 杨炯对这一结果自然是不怎么满意的,再看看周围那些脑满肠肥、混天了日的大小官员,内心憋屈的他就很上火,很有怀才不遇之感。他总觉得那些官员就像是耍把戏时披着麒麟皮的驴一样,徒有表面风光,德能根本不配位。 边塞不安宁了,武将们开始得到重用,眼看着他们一个接一个奉命出征,杨炯的突出感觉就是“心中自不平”:当一个小军官,也比在宫里当一个可有可无的校书郎强——“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啊。 等了几年,终于有人出来提携杨炯了。大权在握的中书侍郎薛元超很欣赏杨炯的文才,他把杨炯推荐为崇文馆学士,很快又提拔为詹事司直,成了太子李显的跟班。 杨炯心中的“不平”刚刚回复“平静”,令他“不平”的事再次发生了:公元684年,武则天把刚即位不久的李显废了,转而立李旦为帝,她自己则开始专政。李显被废,杨炯本可依靠的一棵大树倒了。 接下来,徐敬业又在扬州举兵讨伐武则天,很快兵败自杀,没想到这也让杨炯受到了牵连。 原本徐敬业讨武压根不关杨炯的事,但作乱分子里有个人叫杨神让,这杨神让是杨炯从伯父杨德干的儿子,就因为这层堂兄弟关系,株连到了杨炯。株连的后果是:杨炯被贬到四川梓州任司法参军。 武则天没有善待杨炯,杨炯又能有什么办法?既然局面已被这个女人控制,那就顺着她好了。不是武将,不能帮她打仗,那就充分发挥文官的作用,写文章,唱赞歌啊。 武皇登基了,有人说天上出现预示祥瑞的老人星了,好运要降临人间了,杨炯抓住时机,立即写了篇《老人星赋》献上去。文章起了作用——他被调回洛阳,开始在习艺馆里教后宫佳丽们写写画画。 武则天登基三年后,一向崇佛的女皇在洛阳举行了盛大的盂兰盆会,杨炯见机行事,又写了一篇《盂兰盆赋》来应景。武则天看到文章,感觉很受用。杨炯便因此有了一个行政上的实职:到吴越之地的盈川县当县令。 这县令不是“百夫长”,是权力更大的“百姓长”了。杨炯在盈川县令这个位子上干得很较真,也充分展示了他性格脾气中的火暴一面,结果为当地人留下为官严酷的印象。 只可惜杨炯在盈川没干几年,就病死在了任上,年仅四十来岁。 一生没有太曲折的经历,大多数时间都是待在宫里,虽有不顺,但总体上风平浪静,这或许是杨炯诗作成就不高的原因吧。 “王杨卢骆”这样的排行榜刚一出炉时,杨炯很是不满,甚至觉得羞耻:凭什么王勃排在我的前面? 有“耻居王后”想法的杨炯当时还年轻,正处于“心中自不平”的时期,等王勃死后,他心中的不平开始变为赞美:在《王子安集序》中,他说王勃“每有一文,海内惊瞻”。 其实“不平”,就是没有平常心,时过境迁后,一切也就烟消云散了。 【成语】桑田碧海 【释义】指大海变成桑田,桑田变成大海。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出处】唐·卢照邻《长安古意》诗:“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初唐四杰”都是少以文显,王勃、杨炯、骆宾王都有神童之誉。在关于卢照邻的古代文献记载中,虽未出现“神童”二字,但他小时候才学过人、文章出色应该是没有疑义的。不然,十多岁跑到长安独自闯荡的他,是不会被邓王李元裕(李渊第十七子)看中的。 邓王看中的,当然是卢照邻的才华。卢天资聪明,又是大儒王义方的徒弟,且出身范阳卢氏大族,所以在京城谋个差事还是比较容易的。 卢照邻进了邓王府后,被授予典签一职,平日做的大多是写写抄抄的工作,更多的时间他都是在府里闲着。府里正好有很多藏书,那就趁机疯狂阅读,免费充电呗。时日一长,卢照邻的大脑就更充实,下笔也更出彩了,这使邓王觉得很受用,脸上也有了光。因此,那段日子,邓王总是自豪地对别人说:“卢照邻就是我家的司马相如!” 卢照邻听到邓王这样夸他,心里自然也是美滋滋的,他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期待,写诗作文更是得心应手。 时光如流水。卢照邻跟着邓王,不觉过去了七八年。在长安,他见惯了王公贵族的奢华生活,也为这个欲望之都的癫狂堕落而迷乱。 公子王孙、歌姬舞女、冒险少年、紫色罗裙,这就是京城,这就是宫墙外的生活!有了真实的生活体验,卢照邻再次出手了——他拿出了一篇洋洋洒洒的、一扫往日萎蘼宫廷诗风的巨制——《长安古意》。 “玉辇纵横过主第,金鞭络绎向侯家”,是不是够气派? “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是不是够大胆? “娼家日暮紫罗裙,清歌一啭口氛氲”,是不是够刺激? “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是不是够无奈?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是不是够哲理? 诗歌易写,世事却难料。卢照邻眼看就要到而立之年了,年纪轻轻的邓王却突然染上重病,死了。 卢照邻不得不另谋生路。他离开长安,开始到四川新都去当县尉。 在新环境里,干的又是吃力不讨好的差事,再想起以前在王府里的种种,卢照邻心里很是不爽。尽管他努力尝试去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氛围,可就是不知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不得不面对“智者不我邀,愚夫余不顾”(《赠益府群官》)的尴尬。 就在这样的孤独中,他遇到了那个郭姓女子。这女子颇有些姿色,人也温存贤淑。两人接触了几次之后,郭氏愿以身相许,卢照邻也表示要正式迎娶。 那一日,卢照邻因事要去洛阳,临行前与郭氏依依惜别,称回来便娶她。哪知他一到洛阳便得了病,病得很重,虽请遍了附近郎中,后又跑到长安找到药王孙思邈救治,但终无多大起色,以致最后行路都成了问题。其间,他的父亲又去世了。面对接连而来的打击,卢照邻痛苦万分,哭得撕心裂肺,呕吐不止,直至把服下的药汤药丸都吐了出来。 心灰意冷的卢照邻独自来到了河南新郑的具茨山下,买了一处院子和一些田地。人站不起来,手也不利索了,他便雇人来种地和照顾他的起居。他也让人提前为他挖好了坟墓。晴暖的日子,卢照邻就让人把他抬出庭院。他斜躺着,看日起日落,云来雾去,他想起小时苦读的情景,想起在邓王身边曾有的那些欢乐;他也会想起郭氏,想起在郭氏面前发过的那些誓言。誓言都还萦绕在耳畔,但现实却如此不堪。茫然中,他只有叹息和懊丧的份儿了。 病痛无情地折磨着他,他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地咬牙忍受着,在将近十年的时间里,他就这样苟延残喘地活着。 终于,他坚持不下去了。 这一日,他挣扎着爬到颍河边,把病残的身体交给了冰冷的流水。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须臾间,一个生命就这样沉入了水底。 【成语】一生一代 【释义】指一辈子。同“一生一世”。 【出处】唐·骆宾王《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诗:“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 骆宾王刚来到世间,时为博昌县令的父亲可是对他的未来寄予厚望的,为他取“宾王”为名,以“观光”为字,目的是希望能够如《易经·观卦》中所言:“观国之光,利用宾于王”——长大后成为一个博学多识的人,从而能为帝王所用。 小时候的骆宾王也还真给他爹争面子,七岁就写出了那首《咏鹅》小诗。如果他爹能穿越到现代,听到连刚会说话的幼童都能流利地背诵“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那他这个当父亲的还不得骄傲得飘到天上去? 骆宾王咏了鹅,他自己似乎也有了点鹅的脾气。长大后,在父亲已不在世的情况下,还不太懂得人情世故,虽然也读了不少书,却不求上进,很被动地去参加科举考试,又不知去走关系,结果自然是榜上无名。后经人百般指点,才得到一个在道王李元庆府上做幕僚的机会。 在王府里,骆宾王还像鹅一样地“曲项向天”,自负到目空一切。 三年过去了,李元庆觉得骆宾王整天这样,说不定是肚里有才、心里有数,于是就准备提携提携他,让他写篇《自叙状》,以便量才使用。谁知,骆宾王却不领情,回说:要我自卖自夸,有没有搞错?我还要脸呢! 给个台阶都不上,那就别怪人家不客气了。结果,李元庆毫不犹豫地将骆宾王赶出了道王府。 一出王府,骆宾王才知外界的世界很无奈。得活着啊,不进入体制内,何以为生?过了一段狼狈的日子,骆宾王渐渐开始面对现实了。 他向那些能联系上的大小官员写文自荐,遇到去基层巡视的官员,也尽可能主动去套个近乎,可是却一点效果也没有。 麟德元年(公元664年),高宗李治要去泰山封禅,骆宾王瞅准机会,立即写了一篇《请陪封禅表》献上。高宗看到这“表”,心被打动,便召其入朝对策,之后给了他一个奉礼郎的职位。 两年后,骆宾王跟随大将薛仁贵去征西,孰料薛打了败仗,骆宾王也没捞着半点“军功”。没过多长时间,他又跟随姚州行军总管李义去讨伐南诏。这仗打胜了,骆宾王心情不错,回来时经过蜀地,他便在那儿逗留了一段时间,看了些景,认了些人。 在新认识的人里,有两个女人,一个是郭氏,一个是王灵妃。两个女人听说他是京城来的官员,便各自先后来向他诉苦。郭氏说卢照邻在这儿当县尉的时候,欺骗她的感情,两人不但同居还生了个小孩;现在卢照邻掉转屁股跑洛阳去了,也不问她的死活,前些天,孩子也夭折了。女道士王灵妃说的也是相同性质的事情:一个叫李荣的道士玩弄她的感情,之后突然玩起了失踪,她一下子失去了主张。 骆宾王是认识卢照邻的,也知道卢照邻和李荣是朋友关系。听完两个倒霉女子的诉说,骆宾王气得不行,心中骂道:好啊,一个卢照邻,一个李荣,你们这样敢做不敢当,还算是男人吗?他对郭氏和王灵妃说:你俩也别伤心了,事已至此,估计他们也是不准备回来了,我很同情你们的遭遇,别的忙我也帮不上,那就帮你们各写一首诗声讨他们吧,他们看到诗后,知道你们的处境,说不定能回心转意呢! 于是,骆宾王为郭氏写了《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迢迢芊路望芝田,眇眇函关恨蜀川。 归云已落涪江外,还雁应过洛水瀍。 …… 又为王灵妃写了《代女道士王灵妃赠道士李荣》。王灵妃是读过书的人,当她读到诗中写的那句“相怜相念倍相亲,一生一代一双人”时,不禁含泪长叹一声。对于她来说,哪有什么“一生一代”的相守?眼下只有“双枕孤眠”的哀伤。 骆宾王用诗帮两位怨女谴责了各自的无情郎之后不久,就回到了京城。他继续当他的官,由明堂县主簿到长安县主簿,又由地方主簿到侍御史。 侍御史是个容易得罪人的官职。性格耿直的骆宾王在此位上果然“不负众望”——被诬入狱了。狱中的他,不再“咏鹅”,开始“咏蝉”了: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一年后,骆宾王出狱。朝廷又让他去浙江临安当县丞。心灰意冷的他没干几日便辞了官。 已到晚年的骆宾王最终投到了徐敬业的幕下,徐要举兵反武则天,骆宾王便奋笔写下那篇著名的《讨武曌檄》: 伪临朝武氏者,性非和顺,地实寒微。昔充太宗下陈,曾以更衣入侍。洎乎晚节,秽乱春宫。潜隐先帝之私,阴图后庭之嬖。入门见嫉,蛾眉不肯让人;掩袖工谗,狐媚偏能惑主。……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安在?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共立勤王之勋,无废旧君之命,凡诸爵赏,同指山河。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试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 武后则天可不是那么容易讨伐的。然后呢?然后骆宾王就没有然后了。 【成语】终南捷径 【释义】指求名利的最近便的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 【出处】《新唐书·卢藏用传》:“司马承祯曾召至阙下,将还山,藏用指终南曰:‘此中大有嘉处。’承祯徐曰‘以仆视之,仕宦之捷径耳。’藏用惭。” 在初盛唐时期,由于受道家思想影响,许多文人热衷于在山中隐居,其中有十个喜欢隐居的人,被称为“仙宗十友”,他们是:司马承祯、李白、孟浩然、王维、贺知章、卢藏用、王适、毕构、宋之问、陈子昂。 十个人里,有一心向道、以隐为乐的,比如司马承祯,也有以隐为显、伺机入仕的,比如卢藏用、李白、孟浩然等。 把隐居当成谋官手段,做得最明显的当数卢藏用了。 作为一位初唐诗人,卢藏用的名气没有“四杰”“沈宋”和陈子昂的名气大,诗也没有他们写得好,但他走出了一条入仕的捷径,曾一度爬到了吏部侍郎的位置。 景云二年(公元711年),唐睿宗李旦派人将司马承祯从天台山请到宫中,许以要职高位,司马承祯不为所动,坚持回山隐居。出宫时,正巧遇到正在朝廷做官的卢藏用。卢藏用听说司马承祯要重回山里,就用手指着城南的终南山说:“此中大有嘉处。”意即在终南山隐居,那是非常美妙的事情,会有意想不到的好处。 司马承祯和卢藏用不是一路人,但他知道卢藏用的话外之意,于是就半开玩笑地回道:“在我看来,去终南山隐居,应该是通往仕途的一条捷径吧?”卢听了,知道司马承祯是在嘲讽他,当时就羞红了脸。 这“终南捷径”,卢藏用是如何一路走来,最终又走到一个怎样的尽头呢? 和其他大多数唐朝诗人一样,卢藏用也是个官二代、文二代。他大约生于唐高宗麟德元年(公元664年),叔祖卢承庆曾官至刑部尚书,父亲卢璥做过魏州司马。 小时候的卢藏用就以才学文辞而为人所知,长大后作文、书法、琴弈等才艺皆有所精。可是,当他进士及第后,却迟迟得不到朝廷任用,这让他心里很着急,很不是滋味。 一天天一年年很快过去,卢藏用等得实在不耐烦,干脆一扭屁股跑到长安城南的终南山里隐居去了。 在山里,卢藏用一边跟着道士们修炼道术,一边悄悄探听着朝廷那边的动静。他修道倒也修出了点门道,还苦练辟谷之术,且达到了一定境界,据说几天几夜不吃饭都可以。 他这样苦自己,是为了扬名,扬了名,皇帝才会知道他,才有可能用他啊!藏用,藏用,“藏”不就是为了“用”吗? 在终南山隐了没多长时间,当武则天移驾洛阳之后,卢藏用便又开始跑到嵩山隐居——隐,也要在皇上的眼皮子底下隐不是? 就这样,跑来跑去当了几年“随驾隐士”,卢藏用的良苦用心终于有了结果。长安年间,武则天将他请出了山,授以左拾遗一职,几年后就升到了吏部侍郎(相当于现在的组织部副部长)。当官后,他的日子俨然是另一番景象了: 天游龙辇驻城闉,上苑迟光晚更新。 瑶台半入黄山路,玉槛傍临玄霸津。 梅香欲待歌前落,兰气先过酒上春。 幸预柏台称献寿,愿陪千亩及农晨。 (闉,读yīn) 出入宫禁,游宴颂圣,卢藏用似乎得其所愿了。可是,作为一个文人,他写像上面《奉和立春游苑迎春应制》之类的赞美诗还算是得心应手,而作为一个管人事的领导干部,他就有点力不从心了。 你想啊,在吏部,整日和卢藏用面对面打交道的是各级官员,而他又不是一个强势的人,所以在工作中很容易就被那些权要左右了,人家要买官卖官,你能不给开方便之门?时间不长,卢藏用就陷入官场泥潭,贪赃枉法之事也跟着做了不少。一次两次倒也罢了,你把弄权取官当成了工作常态,那人家会怎么评价你?于是,卢藏用的名声日渐败落下去,最后被调出吏部,担任黄门侍郎,接着又转任工部侍郎和尚书右丞。这期间,卢藏用曾主动依附太平公主,没少拍过人家的马屁。 李隆基上台后,太平公主因涉嫌谋反被赐死,卢藏用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岭南。 开元初,朝廷又下诏让其担任黔州都督府长史,可没等到动身前往,他就一命归西了。 卢藏用的官途,就这样随着生命的终结,终止于遥远的岭南之地。 【成语】更上一层楼 【释义】原意是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后比喻在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再提高一步。 【出处】唐·王之涣《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西施、王昭君、貂蝉、杨玉环是公认的中国四大美女,能顶上这个桂冠,不是因为她们真的在美色上天下无敌了,主要还是因为她们都是有故事的人,她们受到了文人的关注。这就像传说中的中国四大名楼一样,不是因为蓬莱阁、滕王阁、黄鹤楼、岳阳楼这四座楼阁,在建筑上多么巍峨雄伟,而是因为它们都是历代文人墨客登临歌咏的对象,它们的名气更多的是沾了文气的光。 还有一座楼阁,有时也被人们归入中国四大名楼之列,它就是山西永济的鹳雀楼。此楼沾了谁的光,恐怕连小孩子都能答出来——谁不会背那首著名的唐诗《登鹳雀楼》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如果王之涣生前没有去登鹳雀楼,或者登了楼却没有写《登鹳雀楼》这首诗,那现在知道鹳雀楼的人恐怕少之又少了吧?因为此楼建于北周时期,至元代毁于战争,明代之后连遗址都看不到了(现在能看到的那座鹳雀楼是1997年重建的)。 所以说,是唐朝诗人王之涣成就了鹳雀楼的千年美名。 鹳雀楼,因一种名为鹳雀的水鸟停于其上而得名。之所以有水鸟出没,是因为鹳雀楼位于蒲城以西的黄河东岸。 鹳雀楼共有三层,到了唐代,经常会有诗人登楼赋诗。这话是北宋大学者沈括说的:“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唐人留诗者甚多,唯李益、王之涣、畅当三篇,能状其景。” 李益大约要比王之涣小四十岁,畅当则是中唐诗人,所以说,他俩写鹳雀楼要比王之涣晚多了。 李益的那首诗是: 鹳雀楼西百尺墙,汀洲云树共茫茫。 汉家箫鼓随流水,魏国山河半夕阳。 事去千年犹恨速,愁来一日即知长。 风烟并在思归处,远目非春亦自伤。 畅当的是: 迥临飞鸟上,高出世尘间。 天势围平野,河流入断山。 两人的诗都有相当的水平,李益写出登高而望的苍茫感和惆怅情绪,由怀古而思乡,畅当写出了居高临下、一览无余的感觉,清高而奔放。 而两诗与王之涣的相比就少了那样一份胸怀和气势,少了那种煌煌大唐的气象。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站得高,看得远,真的是那么容易的事吗? 王之涣,出身于名门望族,少时结交的也多是豪门子弟,他们整日一起或舞剑,或悲歌,或纵酒,或打猎。王之涣成年后立志读书作文,一年后,摇身一变,成了远近闻名的才子,他一有诗作问世就会有乐工拿去配曲,供歌女演唱。 一次,王之涣与好友王昌龄、高适在长安的一家酒楼相聚,喝酒时,有歌女过来唱曲儿。几人出主意说:这几个歌女不认得咱们几个,等会听她们唱,谁的诗被唱的次数最多,谁就是诗界老大! 然后歌女开始唱。第一个歌女唱的是王昌龄的一首绝句,王昌龄很是得意;第二个歌女唱的是高适的一首绝句,高适也微笑着点点头;第三个歌女唱的又是王昌龄的绝句,王昌龄就有点飘了;第四个登场的歌女最漂亮,也是唱功最棒的,三位诗人都希望她能选唱自己的诗。在静静的等待中,那位大美女开口唱了: 黄河远上白云间, 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接着又唱了一首,也是王之涣的。歌罢,王之涣笑望着王昌龄和高适两人,眼光里的意思是:结果还用问吗? 王昌龄和高适只有向王之涣拱手认输的份儿了。 这毕竟是一个传说,再说一篇诗作的优劣,不可一概而论的,所谓“山外有山,楼外有楼”。无论是创作水平还是欣赏水平,要想不断提升,都需要“更上一层楼”的实践和见识的。 王之涣创作的绝大多数诗歌都遗失了,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遗憾。不仅诗作,就连他的生平,史书记载的也少之又少:生于唐睿宗垂拱四年(公元688年),成名后不屑科考,当过冀州衡水主簿,但因才高气傲,为官场所不容,很快辞官,之后居家十五年(此间写了《登鹳雀楼》),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补文安县尉,当年死于官舍。 但王之涣凭仅存的六首诗歌,就让自己成为唐朝诗空上一颗闪耀的明星,这要是没有相当的实力,那是绝对办不到的。 【成语】杳如黄鹤 【释义】原指传说中仙人骑着黄鹤飞去,从此不再回来。现比喻无影无踪或下落不明。 【出处】唐·崔颢《黄鹤楼》诗:“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迎面走来的,是一位貌美如花的少女,崔颢一见,自是不放过机会,立即笑嘻嘻地过去搭讪。 少女又羞又怕,想躲,躲不开。抬眼望——面前站着的,竟是一位看上去有点帅又有点可爱的少年郎。听到少年言语轻佻但并不粗俗,少女便也回了笑容。 汴州(开封)的大街上,十七岁的崔颢正匆匆赶往赌场,意外收获了份艳遇。 崔颢爱赌,爱美女,也爱读书。和小伙伴在一起玩耍时,大家伙儿往往会半真半假地对他说:你那么有才,诗写得那么好,为何不去考个功名呢?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做了官,还愁没有美女投怀送抱吗? 崔颢就想象了一下自己当官以后的情景,又想到父母也是屡屡劝他快去参加进士考试的,便自语道:考试算个什么事,先玩几年再说。 两年后的某天,崔颢的父亲一进门就满脸兴奋地对他说:“李邕大人要去陈州当刺史了,前两天他来到了我们汴州,正巧从我的朋友口中听说了你的诗名,说想见见你,这可是个好机会啊!” 崔颢听了,脸上并没现出多少激动的表情。崔父便又说:“李大人在京城可是很有名望的,他要是看中你的诗,还愁不引荐你吗?” 在父亲的极力鼓动下,崔颢带着几首新的诗作,去了李邕的住所。 面前的李邕四十多岁的样子,一脸严肃,但说起话来倒还客气。简单聊了几句后,李邕便让崔颢读首诗给他听听。 崔颢伸手从袖里拿出一页纸,展开,上面写的是自己最近创作的一首诗:《王家少妇》。 “十五嫁王昌”,崔颢开口诵道。 “好,算了!”还没等崔颢读到下一句,李邕突然大声喊停。 崔颢一下愣住了,不明所以。 “什么十五嫁王昌?在以前所有的文章中,王昌的形象都是女子的意中人,都是‘恨不嫁’,哪有‘嫁王昌’之说?”李邕气呼呼道,“你这是篡改古典,懂吗?简直太无礼、太不严肃了!好了,你可以走了!” 崔颢愣了一下,转身离去。 在回去的路上,崔颢心中暗忖:什么名士,什么大人,一老顽固罢了!我根本就不稀罕你的引荐,不信我考个功名给你看。 第二年(开元十一年),崔颢果真去了长安,且一战成功,进士及第。 中举后的崔颢没有立即去为仕途奔走,而是忙起了自己的婚姻大事。 他先是看上了一个小家碧玉,成家后,嫌人家太闷,很快就离了。 不久又和一个胖乎乎的美女成了亲,婚后发现胖美人又懒又好吃,几月后即把人休了。 第三个妻子倒是比较完美,品貌都没说的,但没过多久,崔颢又想换人了。原因只是他又看上了第四个美女。 等崔颢再求仕进时,发现那些官员多数对他避而远之,有的甚至当面训斥他:你这样有才无行的人,只配坐冷板凳! 终于,崔颢和第四任妻子也各奔东西了。他又成了孤家寡人。 在京城待着无聊,也没心情再回汴州老家,崔颢纠结了几天后,便打定了去漫游的主意。 他先去了淮楚,两年后,又到了江夏(今武昌)。 在去江夏的船上,他曾听到一对青年男女在他身旁交谈,那对男女本来互不相识,家也离得很远,但住在同一条江边,所以彼此就觉得亲切了。 长干行(其二) 家临九江水,来去九江侧。 同是长干人,生小不相识。 崔颢心中的乡愁一下升了起来:唉,离家经年,也不知家人可好。 到了江夏,怎能不登黄鹤楼?在黄鹤楼上,看到眼前的万顷烟波和绿树芳草,联想到那仙人驾鹤从此经过的传说,崔颢顿生时光易逝之叹,乡愁也越来越难以排解。 发乎情,诗便水到渠成,如入化境,于是,一首千古名作在这楼上诞生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崔颢当时怎么也不会想到,他的这首《黄鹤楼》竟会使晚来一步的李白生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 让诗仙叹服并搁笔,崔颢,这次牛大了! 游完江南,崔颢开始北上,先去了齐赵之地,之后又到了东北辽西。 经过近二十年的漫游,人到中年的崔颢一改年轻时的任性轻佻,走向了沉稳。见识了边塞的苦寒,他的诗歌也有了凛然之气: 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 杀人辽水上,走马渔阳归。 崔颢完成了一个艰难的转身,也终于感到累了,于是他又回到了京城,从旅途转入仕途,坐上了司勋员外郎的位子,成了一名四平八稳的官员。 年轻的激情,才高的任性,都像那只传说中的黄鹤一般,一去不复返了。 【成语】人事代谢 【释义】代谢:更迭,交替。泛指人世间的事新旧交替。 【出处】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说好的一起在这鹿门山隐居的,可张子容还是没耐得住这份寂寞,他要去京城应举考试了。孟浩然说:“你去就去吧,我送你,但要记住,金榜题名后可不要忘了我哦。” 张子容这一去,竟考中了,之后,一切都改变了。 成了吃皇粮的人,摆在面前的便是一条闪光的仕途,乡亲再见到张子容的家人,眼光里尽是艳羡讨好,说话的语气里都带了诚惶诚恐的味道。 孟浩然心里起了小波澜,他在努力平复心情后,对自己说:我要等,我就不信没有识才的人。 等啊等,直等到鹿门山的花儿开了又谢了,谢了又开了,要等的人依然杳无踪影。 又是一个春天来了,眼见着花开了,又要谢了。夜晚,下起雨来,窗外的风雨声传进耳中,让人迟迟无法入睡。次日清晨出门一看,但见院中那几棵桃树下,落红满地。孟浩然心中怅然,不觉吟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春晓》) 读了满肚子诗书,在这山野之地却找不到可以交流的人,想进入文人圈子,那就得去京城,可京城里又没有亲朋。 “谁能为扬雄,一荐甘泉赋?”(《田园作》)孟浩然在诗中发问,但无人回应。 看来,要想有人引荐,还须先去求见啊。正巧,宰相张说被贬到了岳州当刺史,岳州离襄阳又不远,孟浩然心头一亮,即刻起程。 途中,孟浩然精心打磨了一首诗——《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见到张说,表明身份后,立即献了诗: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空有羡鱼情。 张说读完诗,连连点头,尤对“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一联赞赏有加,但点完赞,却没有打赏,因为身处逆境,既不能给面前这个年轻人“鱼钩”,也不能给他 “鱼”。 孟浩然只得失望而归,在隐身之处,继续面对花开花落。 这一年,孟浩然已经三十七岁了。 一天,出蜀漫游的李白来到襄阳,和孟浩然相遇了。 当李白真实地站在这个年长自己十来岁的隐士面前,他很是激动,当场赠诗,表达对“偶像”的崇拜之情: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赠孟浩然》) 两人一见如故,同游同饮同赋诗,自是不在话下。襄阳一别,次年两人又在江夏(今武昌)相遇,李白在黄鹤楼边送孟浩然去扬州。在去扬州的船上,孟浩然默念完李白送他的那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又自语道:年轻就是资本啊,太白说我“迷花不事君”,那是我没有机会啊,我不能再这样被动等下去了。 开元十六年(公元728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到长安,他要通过考试给自己的命运一个说法。 考试结果是:落榜。 之后几日,孟浩然用一千个理由安慰自己,然后开始面对现实,尝试走进京城的文人圈。 他见到了王维,见到了王昌龄,还得到一个去秘书省参加联句赋诗活动的机会。那天,他的那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可真是大大出了彩! 他更没想到的是,自己竟会见到当今皇上。 那日,孟浩然应王维之邀去翰林院玩,没过多久,外面突报皇帝驾到。毫无思想准备的孟浩然,一慌就钻到床底下去了。王维不敢隐瞒,只能如实相告。好在玄宗素闻孟浩然之名,知其诗才,便让他出来献诗。慌乱之中,孟浩然背了不久前写的诗《岁末归南山》: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玄宗听其中有“不才明主弃”之句,很不高兴,道:“你之前又没来求过官,我如何能弃你?你这不是诬陷我吗?我看你还是回你的南山隐居去吧!”言毕,甩手而去。 一个大好的机会,就这样被孟浩然浪费掉了。 在皇帝面前出了这么大一个丑,孟浩然沮丧至极,他走出长安,东去南下,放逐山水。在吴越之间漫游了两三年,才回到襄阳老家。 想想还是不甘心,在家中待了两年后,孟浩然再次去了长安。 王维还是一如既往的热情,可他却不再支持孟浩然入仕了:“还是回家去吧,置身田园,诗酒相伴,何必来蹚官场这汪浑水呢?” 连最好的朋友都这样说,孟浩然顿生无望之感。“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留别王维》),梦,还没醒,但他必须再次原路返回了。 还有机会吗?有。 孟浩然四十七岁这一年,荆州刺史韩朝宗想推他入朝,可他却在约定同行的当天,因饮酒而失了约。机会,再次错过。 两年后,宰相张九龄被贬为荆州长史,孟浩然投奔他,做起了幕僚。久已习惯了寄情山水的生活,再入衙门,孟浩然心里总是感觉不得劲,不仅心里不得劲,连身体也不得劲了:不到一年,他的背部就长了个大疮。 病了,该回家了。在卧床养病的日子里,他想到那年从长安归来后,曾与几个朋友一起爬岘山,他轻声诵起当时写的那首《与诸子登岘山》: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 水落鱼梁浅,天寒梦泽深。 羊公碑字在,读罢泪沾襟。 是啊,花开花又落,人事有代谢,这一切都是自然规律,个人又能改变多少呢?就是爬得再高,人最后还不得归于尘土?想到这些,孟浩然心下释然很多。 这是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里的一天,遭贬后又遇赦北归的王昌龄突然到访,孤独已久的孟浩然惊喜万分,全然忘记了身体病痛,只管与好友笑谈古今,把酒言欢。不料,酒后病情加剧,不治而亡。 孟浩然走了,随他而逝的还有他的两个梦:一个隐士梦;一个入仕梦。 【成语】红豆相思 【释义】红豆:植物名,又叫相思子,古人常用以象征爱情。比喻男女相思。 【出处】唐·王维《相思》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又要被派出去当差了。三年前是去大西北,现在又要远赴南国,王维内心不知是喜还是忧。反正自张九龄被罢相、李林甫上位之后,王维就隐隐感觉到唐朝的冬天要来临了,从而有了退隐的打算,他甚至希望李林甫将他排挤出朝廷。 但事情并不向设想的方向发展,王维还要继续升官。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他出使河西的身份是监察御史,今年(公元740年)“知南选”的身份就成了殿中侍御史,他的官级连上了两个台阶。 岭南虽远,但能远离李林甫的小人集团,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幸事。 入冬,王维毅然踏上了南下之路。 出发前,王维就盘算着这次行程将经过襄阳,到地儿一定要找老友孟浩然痛饮一回。可到了襄阳一打听,孟浩然竟然已在不久前离开人世了。这消息对王维来说是个不小的打击,回想起与孟浩然初次在长安晤面的情景,想起两人那次见到玄宗皇帝的尴尬场面,王维禁不住黯然神伤。 凭吊完孟浩然之后,王维当晚就写下了《哭孟浩然》一诗: 故人不可见, 江水日东流。 借问襄阳老, 江山空蔡州。 到了郢(yǐng)州,王维依然心结未解,他在州刺史的亭子内画上了孟浩然的像,拜了几拜,方才继续上路。 到了岭南之后,因为任务不复杂,王维只作了很短一段时间的停留。第二年春天,他就开始动身北返了。 没有按原路返回,走的是另一条路。 这日,王维来到了江阴的顾山,在游览完那座著名的“香山观音禅寺”时,他听到当地一个书生讲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 那个江阴书生告诉他,这座香山观音禅寺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修建的,梁武帝信佛,在国内修建了数不清的寺庙。 “那寺内的文选楼,是不是为萧统编书而修的?”王维问。 那书生答:“正是!当时萧统太子是代他父亲出家来这香山寺的,住到这里,一是为了避开宫廷里的残酷斗争,更重要的任务是编写《文选》,在这儿主持编书,多清净啊!” 萧统的《文选》,王维自然读过的,当时在这儿建一座“文选楼”也并不为奇。 “可是有一天,萧统太子到集市里来体察民情,偶然遇到了一个女子,结果就有故事了!”书生故弄玄虚地说。 “怎样的一个女子,又是怎样的一个故事,说来听听!”王维也来了兴致。 那书生便讲开了—— 那个女子是个尼姑,年轻貌美,萧太子自是一见倾心,主动和她搭讪后,才知道对方法号慧如。谈及佛经禅理,慧如也能说得头头是道。萧太子就更加爱慕她了,还跟她去了她托身的草庵。接触几次之后,慧如也深深地爱上了萧太子。可一个是太子,一个是尼姑,谈情说爱已不合常理,结为眷属那更是痴心妄想。为此慧如忧思成疾,终于病倒在床,最后满怀着对萧太子的一腔相思,凄然离世。太子闻讯,悲恸万分,就在慧如住过的草庵旁种下了两颗红豆,并为那草庵题名红豆庵。 王维被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深深打动了,他忙问书生:“那树还在吗?” “在的!”书生欣喜地说,“如果你愿意,我带你去看看,可惜现在只剩下一棵了。” 王维跟着书生找到了红豆庵,如愿看到了庵旁那棵高大繁茂的红豆树。 “等夏秋时节才能结出红果,现在是看不到红豆的。”书生对王维说。 没有看到红豆果,但王维心中已有红豆的样子了,那红是鲜艳得不带杂色的红,是相思的血和泪凝结而成的红。 “难怪红豆被称作‘相思子’啊!”王维在心中感叹道。 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 回到长安,王维就把这首在路上写就的《相思》交给好友李龟年,让他谱曲并在宴会上演唱。 然后,王维就辞了官,在这一年的余下时间里,一直隐居在终南山。 十多年后,安史之乱爆发,李龟年流落到江南,在潭州举办的一个宴会上,风光不再的他为在场的人演唱了这首《相思》,又唱了王维的一首《伊川曲》后,突然昏倒,四日后离世。 【成语】柳绿桃红 【释义】桃花嫣红,柳枝碧绿。形容花木繁盛、色彩鲜艳的春景。 【出处】唐·王维《田园》诗:“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王维“知南选”回来后,辞了官,想在终南山长期隐居下去,可到了次年春,朝廷又给他下达了政令:进京任左补阙一职。 王维心里有一万个不情愿,一想到在朝堂上每天要面对那个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他就从心里感到恶心。 李林甫几乎将全部的心思都用在了铲除异己、笼络官员上。虽然他没对王维下手,但王维心里总是别扭,总是犯嘀咕。 就这样勉勉强强地进京上任了。李林甫还是那样一副笑面虎的模样,但王维能明显感到他那眼光里的骄横和傲慢。是啊,玄宗皇帝一头栽进美人杨玉环的怀里,已无暇顾及江山社稷了,他把一切政事都交给李林甫打理。 眼下,朝堂里里外外都是李林甫的心腹,大臣见面多说句话都得瞻前顾后。几乎一手遮天了,李林甫的感觉能不好吗? 王维在这样的官场环境中得过且过地应付着。虽然自己的主要职责是给皇上提意见,可现在提什么意见皇上能听进去?自从把杨玉环封为贵妃后,皇上甚至连早朝都懒得上了。 那日,在城南蓝田北面的山麓边,王维发现了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那儿还有一处已显破旧的别墅。经打听这个居所原来的主人竟然是宋之问,现在宋大才子已不在了,那别墅就成闲置房了。 王维走到别墅上方的山冈上朝下看,只见清清辋水绕舍而行,远处有小小村落掩映在绿树红花之中,其间还有一个澄澈如眸的小湖。再看看身后的葱郁山林和身边的淙淙小溪,王维想:要是能拥有这样一处居所,该有多好啊,到时就可以把老母亲接过来,让她老人家在这里安心地吃斋念佛了,自己也可以在此隐居修禅。 回到宫里,王维就找到了玉真公主,说自己很喜欢那处辋川别墅。玉真公主说:喜欢就买下来,这事我帮你办。 在玉真公主的帮助下,王维如愿买下了辋川别墅。当第一次以主人身份走进别墅的那一刻,王维心里美得不行,竟当着书童的面唱了几句。 接下来的一段日子里,王维把修缮经营别墅当成了一项主要工作,忙得不亦乐乎。弟弟王缙有时也过来帮忙出个主意、给点赞助什么的。 别墅焕然一新后,王维喜不自胜地赶回老家,把母亲接了过来。 自此,王维在辋川别墅开始了半官半隐的生活。 几年后,王维刚刚步入五十岁的门槛,母亲突患急病,撒手离世。最爱自己的那个人走了,王维哭得死去活来,几天下来人就瘦得形销骨立。 此后三年的丁忧,王维整天待在辋川,随着心中哀伤渐渐减轻,他又开始像前几年一样,在这梦境一般的地方游赏、写诗、作画,有时也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来往唱和。 文杏馆、华子冈、斤竹岭、鹿柴、茱萸泮、竹里馆、宫槐陌、临湖亭、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木兰柴、辛夷坞、漆园、椒园……在这样一个移步换景的地方,王维品味到了桃源仙境一般的美妙,他为美景所陶醉,并歌之咏之。 鹿砦(zhài)让他体会到那种空静之美: 空山不见人, 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 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让他在幽静的竹林里找回自我: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的那朵芙蓉花让他看到一种美艳的孤独: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里是安身之处,是心灵的净地,是能够生长快乐的田园: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田园乐(其六)》) “桃红”是情感的美,“柳绿”是生命的真。一切都处于自然状态,花儿静静开谢,鸟儿处处啼鸣。 好友裴迪来了,王维心无羁绊,得意忘形间成诗一首: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 从四十五岁到五十五岁,住在辋川别墅里的王维好像活在梦中一般。 可到了公元756年6月,安禄山的队伍来了。 王维成了安禄山的俘虏,被押解到洛阳。 一代田园诗人的辋川梦,从此破碎。 【成语】科头箕踞 【释义】科头:不戴帽子;箕踞:两腿分开而坐。不戴帽子,席地而坐。比喻舒适的隐居生活。 【出处】唐·王维《与卢员外象过崔处士兴宗林亭》诗:“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王维初次见崔兴宗,还是和崔氏刚认识的时候。 那时兴宗尚是一个十几岁的少年,人聪明,也爱读书,可就是有点不拘礼节。崔家父母每每会对兴宗生气,怪他不循规蹈矩,仕进之心不强。 王维和崔氏成亲后,崔兴宗也跟着到了长安。和王维在一起时,兴宗总爱问一些佛道方面的问题,听说终南山是个隐居的好地方,他竟也有了隐居的念头。 内弟有隐居之意,王维颇能理解。想自己自十七岁时开始在终南山隐居,那样的生活虽然清苦了些,但毕竟逍遥自在,心无挂碍。 有了姐夫的默认,没过多长时间,崔兴宗就一头扎进了终南山。 崔兴宗在一处山林边盖了一间茅屋,又建了一个亭子,从此隐居下来。 在京城为官的王维一有空就会去山里看望他,有时也会带着朋友去赏景、喝酒、作画、吟诗、弹琴,一起享受远离尘俗的山水之乐。 那一日,王维还特意为兴宗画了一幅写真。写真上的兴宗把酒临风,逸兴云飞。 在王维的引荐下,崔兴宗先后结识了王缙、卢象、裴迪、丘为等多位文朋诗友,俨然一个复活了的陶渊明。 他更不注意自己的外表了,整日蓬头垢面,趿拉着一双破旧的草鞋,粗茶淡饭,放浪度日。 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崔氏因病去世,王维和崔兴宗在此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处于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之中。 因名声在外,崔兴宗于开元二十二年被请进了宫。有了官衔,还跟着玄宗皇帝去了洛阳,赴洛阳前,王维前来送行并写了《送崔兴宗》一诗: 已恨亲皆远,谁怜友复稀。 君王未西顾,游宦尽东归。 塞迥山河净,天长云树微。 方同菊花节,相待洛阳扉。 崔兴宗无心当官,也不善当官,一接触官场他就觉得浑身不自在,那种虚情假意的客套和逢迎拍马的游戏,实在不是他能做出来的。没过多长时间,他就请辞,重新回到了终南山。 那个夏日,王维又来看他了,一同来的还有王缙、卢象、裴迪。 崔兴宗正在一棵松树下的大石头上坐着,伸着长腿,仰着脸。看到几个朋友来了,崔兴宗也不起身,只抬手指了下身旁的那个凉亭,道:“几位坐,屋内有茶水。” 都知道主人性格,所以几人就说说笑笑地在亭子里坐下了,作画的开始作画,吟诗的开始吟诗,长啸的开始长啸。 过了一会儿,裴迪提议以《过崔处士兴宗林亭》为题,各作一首七言绝句。 大家都说好。 王缙先来: 身名不问十年馀,老大谁能更读书。 林中独酌邻家酒,门外时闻长者车。 卢象接着: 映竹时闻转辘轳,当窗只见网蜘蛛。 主人非病常高卧,环堵蒙笼一老儒。 众人鼓掌叫好,然后裴迪起身吟道: 乔柯门里自成阴,散发窗中曾不簪。 逍遥且喜从吾事,荣宠从来非我心。 “‘逍遥且喜从吾事’,这也是我们大家的心愿啊!”王维大声感叹道,“好,下面轮到我了。” 绿树重阴盖四邻,青苔日厚自无尘。 科头箕踞长松下,白眼看他世上人。 王维刚诵完自己的事,亭内的几人就一齐把目光投到崔兴宗身上。“科头箕踞,真的是太形象了!”裴迪朗声笑着,张开双手比画出一个簸箕的形状,“摩诘兄这个词造得好。” 崔兴宗从茅屋内端着一壶酒过来,听王维说他“科头箕踞”,竟也是忍俊不禁。 “都是性情中人,只要高兴就好,仪表毕竟只是表面上的东西。”崔兴宗将酒放在几人面前的石桌上,然后自己斟了一杯,端起来吟诵道: 穷巷空林常闭关,悠然独卧对前山。 今朝忽枉嵇生驾,倒屣开门遥解颜。 “今天你的鞋没倒穿。”崔兴宗话音刚落,卢象就看着他的脚调侃。 亭内自然又是一阵欢声笑语。 多年后,崔兴宗去了蜀地。一个人的时候,王维时常会想起这个知音般的内弟,想起两人共处的一幕幕。 等到再次见面,崔兴宗和王维都已年过半百了。王维感慨于岁月的无情和人情的复杂,写下了这首《崔兴宗写真咏》: 画君年少时,如今君已老。 今时新识人,知君旧时好。 【成语】阳关大道 【释义】原指古代经过阳关通向西域的大道,后泛指宽阔、光明的道路,也比喻好的出路、办法。 【出处】唐·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诗:“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王维的心是属于山水和田园,属于琴棋书画,属于佛和禅的,他身在官场,心却总处于不在场的状态。 他的心也不属于边关塞外。 但不属于并不等于完全隔绝或永无联系,就如他和官场的关系一般。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春天,三十七岁的他还不是被朝廷派往了河西? 虽然不是贬官,虽然是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去的,虽然河西节度使崔希逸送给他的也是满满的热情,但那延伸在茫茫沙漠中的西去之路,那种随时要应对战事发生的边关生活,却让他深深体会到一种难言的绝望和孤独: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画面的确壮美,但却美得让人感到身如“飞蓬”,无所依托。 “暮云空碛时驱马,秋日平原好射雕”(《出塞作》),平静的表面下,危机四伏,战争哪里会是游戏? “关山正飞雪,烽火断无烟”(《陇西行》),漫天飞雪,连军情紧急的烽火都不能放了。 那次,王维虽然只是到了凉州(现甘肃武威),并没有去更远的西域,但这不到一年的经历,却让他对传说中的“阳关道”有了最直接的印象。 从河西回来,王维眼里的宫中现实离理想越来越远,所以,三年后,再被派往岭南时,他竟有了一种逃离的感觉。 京城,变成了一个让王维又怕又难以摆脱的地方。 他已在城南山林里选定了一个隐居的地方,他尽可能多地将时间消磨在那里,特别是拥有了辋川别墅以后,寄情于山中日月,他更是不想上朝了。 他越来越珍惜来自周围的那些稀缺的人间温情,他享受和好友在一起的快乐时光,他讨厌猜测、妒忌、算计、奉迎,讨厌把生活环境弄得乱七八糟的那些人和事。 官道充满凶险,而西北边塞的形势也是越来越紧张了。 更多的兵士被征去西域,王维身边的官员朋友也不断地被派往安西都护府。 他担心着这些朋友的安危,也从内心深处希望他们能到地方助力那些将帅,让大唐边关重返平静。 刘司直被派往安西了。王维在送行时,仿佛已经看到了大西北的无边沙尘和荒寂: 绝域阳关道,胡沙与塞尘。 三春时有雁,万里少行人。 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 当令外国惧,不敢觅和亲。 (《送刘司直赴安西》) 阳关,通往西域的必经关隘,与北面的玉门关遥相呼应。出了两关,前面就是茫茫大漠了。 去安西,必走阳关道。 几个月后,元二也要出使安西了,王维专程跑到渭城(咸阳)来相送。 早晨,刚下过一阵小雨,街边的房顶都被雨水冲刷一新,那些飘摇的柳枝更柔更绿了。王维在酒馆内看着面前的元二,心中充满惆怅。 好像一切都在酒里了,心情一如外面的小雨,它让友情之树更加纯净,也为之增加了一些湿漉漉的沉重。 “再喝一杯吧,过了阳关,可就不易再见到老朋友了!”王维在分手的最后时刻,举杯劝道。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用酒和诗为元二送行。 在城门口,王维看着元二乘坐的马车渐行渐远,直至消失。 展现在元二面前的,是通往阳关的漫漫征途。 【成语】仙风道骨 【释义】骨:气概。仙人的风度,道长的气概。形容人的风骨神采与众不同。 【出处】唐·李白《大鹏赋序》:“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 唐中宗神龙元年(公元705年),剑南道绵州昌隆县青莲乡,一个五岁的孩子在父亲的指点下,开始发蒙读书。 这孩童的母亲在怀孕时曾梦见太白金星,所以孩子一问世,父亲李客就给儿子取了一个简单而明亮的名字:李白。 小李白天资聪慧,认字快,读书也快,几乎能达到过目成诵的地步。十岁时,他已读遍诸子百家,并逐渐显露出过人的才华,十三四岁时,便可出口成章。 读书期间,李白不安分的一面也表现了出来,他喜欢四处游玩,特别喜欢到离家不远的那座匡山上去。 李白长到十五岁,父亲把他送到匡山脚下的大明寺里读书学习。 匡山环境清幽,李白在这里不仅系统地读了《诗经》《楚辞》和乐府诗歌,还常常在美景面前诗兴大发,创作了不少诗赋。 李白也喜欢跟寺里的道士学习剑术。似乎骨子里就有侠客的基因,李白学起剑来总是得心应手,进步神速,以至连教他的道士也常常自叹不如。 在吟诗和练剑时,李白脑中总会生发出一些奇幻的想象,他觉得自己就是一个救世者,是一个世外高人,一个随时可以展翅高飞的鹏鸟。 十七岁那年,听说匡山深处住着一位年已过百的老道士,李白就翻山越岭去找老道士所在的神奇地方,可惜最后没有找到,他很是失望,赋诗《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表达自己的心境: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一日,寺里新来了一位和李白年龄相仿的小道士,这小道士生得眉清目秀,性格活泼健谈,李白和他在一起时,总会感到很快乐。 慢慢地,两个少年成了好朋友。 小道士姓元,名宗林,号丹丘,他说他认识那个名叫司马承祯的道士高人。 元丹丘还跟李白说了很多外面的奇闻,李白听了,心动不已,有了离家远游的强烈冲动。 十八岁,李白开始行动。第一站去了梓州,在那里他遇见了隐士赵蕤。 赵蕤在当地名气很大,懂得多会得也多。李白拜其为师,开始学习剑术、道术和《长短经》。在读书学剑之余,李白还顺便跟赵蕤学了点驯鸟之术。 二十岁那一年,李白再离家乡,来到成都。春天,他见到了来此任“益州大都督府长史”的许国公苏颋,苏颋对李白赞赏有加,鼓励他继续深造。 赵蕤的教导和苏颋的鼓励使李白信心大增,在登游峨眉山后,李白又带着自己的诗作来到渝州(今重庆),他要拜见渝州太守李邕,如果一方大员对他刮目相看,那他的前途就要光明多了。 可是事与愿违。见面后,李邕对李白的诗作和想法竟然一点也不上心,根本没把这个年轻人放在眼里。 受到冷遇的李白,一气之下写了《上李邕》: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 世人见我恒殊调,闻余大言皆冷笑。 宣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小看我李白?轻我年少?我是待飞的大鹏鸟你知道吗?哼! 这年冬天,李白回到自己家乡,在匡山书院开始新一轮的闭关修炼。 三年后,二十四岁的李白终于做出了“仗剑辞国,辞亲远游”的决定——他要正式出蜀了。 晓峰如画参差碧,藤影风摇拂槛垂。 野径来多将犬伴,人间归晚带樵随。 看云客倚啼猿树,洗钵僧临失鹤池。 莫怪无心恋清境,已将书剑许明时。 (《别匡山》) 家乡美,家乡亲,但诗人宏愿在胸,他要去远方,用热情和才情去实现自己的梦想了。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峨眉山月歌》) 抛掉所有的思念和顾虑,踌躇满志地登上江船,一路向东,出了巴东,来到了古老神秘的荆楚之地。 在江陵,李白与好友元丹丘意外相遇,元丹丘告诉他一个好消息:那个资深老道司马承祯这几日就在江陵。 天降机缘,岂能错过!李白立即动身去寻找司马承祯的住处。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方打听和寻找,李白终于见到了司马承祯。 能够站在仰慕已久的偶像面前,李白既高兴又激动。 对话中,两人都感受到了对方的与众不同。 司马承祯看见到访的这个年轻人仪表出众,听其谈吐也颇为不俗,禁不住发出赞叹:“仙风道骨,可神游八极之表。” 二人相谈甚欢,彼此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司马承祯离开江陵后,李白越想越觉得司马承祯就像那个《神异经》中的“希有鸟”,而自己就是“大鹏鸟”,两只鸟都拥有广阔的天空,都能达到俗鸟所不能至的高度。 多年后,李白还对这次会见念念不忘,最终促成他写了这篇《大鹏遇希有鸟赋》: 余昔于江陵,见天台司马子微,谓余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因著大鹏遇希有鸟赋以自广…… 于是,在后人的心中,“仙风道骨”就成了大诗人李白的标志性形象。 【成语】青梅竹马 【释义】青梅:青的梅子;竹马:儿童以竹竿当马骑。形容小儿女天真无邪玩耍游戏的样子。现指男女幼年时亲密无间。 【出处】唐·李白《长干行》诗:“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李白拜别司马承祯,经江夏、荆门、浔阳,在庐山欣赏到了“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奇观,又在芜湖看到了“碧水东流至此回”的天门山美景,然后继续顺江而下,在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的秋天,来到了风流繁华地——金陵(今南京)。 金陵是李白少年时就向往的地方,所以他准备多待一些时日,好好体验一下这个古都的文气和王气。 这一日,他游赏了如玉带延展的秦淮河,之后又信步走到南边不远处的长干里。 长干里那条街两旁多是做生意的人家,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嘈杂中带着独特的乡韵。李白浏览着那些从前没见过的货物和建筑,也期待着从那些院落和街巷中窥到旧朝的痕迹。 在长干里,李白逗留了多日。 又一日,李白来到街区尽头的一户人家门前,看到有一位年轻女子倚在门旁,一脸的忧郁。 此后几天每次见到她,都是如此。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里,李白和那女子搭上了话。 谁知没说上几句,女子就开始向李白诉起苦来:“我现在整天提心吊胆的,夫君三年前就乘船到巴东去卖货去了,直到现在还没有回来,这中间,我连一点他的消息也没有听到,你说这可怎么办?” 李白听了,内心一惊,他深知这一条水路的艰险,特别是三峡那一段路程。江岸沿线,还时有强人出没。刚出蜀时,他就听说在洞庭湖附近总有歹人出没,杀人越货之事时常发生。 “说不定你的夫君很快就会回来,路途遥远,一来一回,也不是三月两月的事。”李白安慰女子。 女子叹了一口气:“嫁入船商家,日子竟这样难熬。小时候,我们就一块玩耍,原以为结婚后会长相厮守,没想到却是聚少离多。” “你俩从小就认识吗?”李白有些好奇。 女子脸上漾出了笑意,似乎回到了美好的往事中,少顷,又像是刚从梦中醒来一般,她抬起手,指了对面的一个院门,轻声说道:“我娘家就在那里,年幼时,我和夫君就经常在一起做游戏,有时他来我家,有时我去他家。记得那时,他经常把竹竿当马,‘骑’着来找我,有时还骑着竹马在街上大呼小叫。他见我喜欢小花小草,就会采来好看的花草来讨好我,他还会摘下青梅来逗我,围着院里的井栏跑,直到我追上他,他才会把手中的青梅给我。” “你们何时结婚的呢?”李白问。 女子抬手轻抚了一下刘海,道:“我是十四岁嫁给他的,他那年十六岁。想起成婚的那晚,我在他面前羞得不敢抬头,本来是再熟悉不过的两个人,乍一成了夫妻,竟然不好意思起来。他小声喊我的小名,我坐在床边,面对着墙角,大半天都没有勇气抬头。” 说这话时,女子的脸上泛起了红晕。 李白静静地听着,想象着那个洞房之夜的美好情景。 “他非常爱我,我也非常爱他,我们在一起生活了一年多,每一天都开开心心的,感觉谁也离不开谁,在夜里我们不止一次互相发誓,白头到老,永相厮守。”女子说着,摇了摇头,道:“可他毕竟是船商的孩子啊,到了十八岁,他就要出门挣钱去了,没想到这一走就是这么长时间。他走之后,夜晚我经常会梦见他,白天我就在门口等,有时也去河边等。问那些归来的船家,也都不知他的消息。有时,我脑子里都会有很不好的想法。” “终是会来的。”李白以安慰的语气说道,“你也不用想得太多。” 女子低头看着门前的小路,说道:“他走后,门前就好像荒了似的,地上都起了青苔,一看到那些青苔,我就觉得那是他以前留下的脚印生出的。看到双飞的蝴蝶在花丛中戏舞,我就会变得伤感,觉得蝴蝶是在故意气我。我现在多希望能看到他寄来的家信,他要是提前告知回家的消息,我会立即前去迎他,哪怕是迎到七百里外的长风沙,我也不嫌远!” 女子的语气很坚决,眼眶里似乎要溢出泪来。 李白被女子的真情深深打动。 晚上回到住处,李白眼前还不时浮现出那女子的模样,又想到她那生死未卜的夫君,李白很想写一首诗。 于是,就有了这首《长干行》: 妾发初覆额,折花门前剧。 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 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 十四为君妇,羞颜未尝开。 低头向暗壁,千唤不一回。 …… 爱的最初,总是美好的。但当爱融进现实,就会生出太多的无奈和叹息。 【成语】别有天地 【释义】天地:境界。比喻另有一番境界。形容风景或艺术创作的境界引人入胜。 【出处】唐·李白《答山中人》诗:“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在襄阳,李白终于见到了崇拜已久的诗人孟浩然。 孟浩然身处鹿门山,整日林泉高卧,吟风弄月,很是安闲自在,在一段时间的交流和游赏之后,两人依依惜别,离别之际,李白写诗相赠: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赠孟浩然》) 在李白的心目中,孟浩然就是一个志趣高洁、超然脱俗的隐士,而他自己也非常向往那种神游物外、无拘无束的生活。 好多年了,李白脑海中常常会浮现出那个传说中的云梦大泽的形象。这云梦泽是他少时读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后知道的,文中说那里方圆九百里山势高耸险峻,遮天蔽日,拥有色彩缤纷的土壤,拥有奇花异草和珍禽异兽,风景美不胜收,令人无限神往。 云梦泽位于安陆之南。 拜别孟浩然后,李白直向安陆而去。 这是开元十五年,李白二十七岁。 到了安陆,李白如愿见到了云梦大泽,眼前的云梦泽虽然和书里描绘的相差很大,但也是美景处处,让人留恋。 走出云梦泽,李白又来到了一座山下。在登山途中,李白体验到了那种峰回路转、寻幽探胜的感觉,眼前峰峦叠嶂,山谷清溪长流,处处鸟语花香。 据当地人讲,这山名叫碧山。李白心想:若是能在这里长期住下来,也不失为一件美事。 这样想着,缘分就到李白身上来了。 在安陆逗留期间,李白遍访名胜,广交朋友,结果就被一个人瞄上了。这个人叫许梓芝,是祖居本地的一个员外,他的父亲就是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许圉师。 许梓芝见李白相貌俊朗,才华横溢,就想把他招为上门女婿。当中间人给李白说了这事之后,一开始李白不能接受,等见到了那个名叫许紫烟的女子,李白觉得她端庄贤淑,善解人意,又想到这安陆的确是一个宜居之处,于是就答应了这门婚事。 李白和许紫烟结了婚,便在安陆定居下来。 定居,只是说确定了家庭住址,李白的行踪依旧是飘忽不定的。整天待在家里,写诗的灵感哪里来?又如何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出游回来,李白也不太想住在俗人聚集的地方。在安陆生活了几年,他又在碧山桃花岩上筑了一间石屋,以便自己在世俗生活以外,也能有一个体验隐士生活的去处。 在那远离人间烟火的桃花岩上,李白可对山长啸,对水低吟,看花开花落,赏月圆月缺。如有诗友来访,可尽情饮酒唱和,松下狂歌。 更多的时候,都是他独来独往,自得其乐。 经常会在山下遇到那些干活的农人,也会在山上碰到砍柴的樵夫,这些人每每会对迥于众人的李白投去不解的眼光。 有一天,一个樵夫终于忍不住向李白发问了:“先生,许员外在我们这儿也是个大户人家,你不在家里享福,整天跑到这山上来干什么呢?” 李白正望着远山出神,听到问话,他客气地给那樵夫回了一个微笑,算作回答。 等樵夫走远,李白看着眼前一条叮咚远去的小溪,沉吟片刻,一首诗便脱口而出: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山中问答》) 在李白的心目中,安陆的碧山就是“别有天地”的“非人间”,是世外桃源,是仙界。 也许正是因为这座碧山的存在,李白在安陆这一站一停留就是十年。 【成语1】百代过客 【释义】指时间永远流逝。 【成语2】浮生若梦 【释义】浮生:空虚不实的人生;若:像。把人生当作短暂虚幻的梦境。谓世事无定,生命短促,如梦幻一般。后称“人生”。 【成语3】天伦之乐 【释义】天伦:旧指父子、兄弟等亲属关系。泛指家庭的乐趣。 【出处】唐·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 住在安陆的日子里,李白难免会常常想起四川老家,想起已多年不见的故乡亲朋。 有时,站在碧山的桃花岩上,李白会有置身匡山的错觉,小时在匡山大明寺读书、学剑、研习道术的情景恍然如昨。 又是一个春天到来了,桃花岩上的桃花都开了,灼灼其华,如梦似幻。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傍晚时分,在一片桃林前,李白轻声吟诵着刘希夷的诗句,心头竟莫名地有些惆怅。 正沉吟间,忽然听到山路上有人过来。李白定睛看着来路,很快,一个熟悉的身影出现在眼前。是山下家里的管家,他的身后,跟着三个年轻的男子。 几人走近,李白才看出随管家而来的原来是老家的三个堂弟。 笑容,立即在李白的脸上绽开。 “嗬,好容易才找到你,敢情你躲到这里,过起逍遥自在的日子来了哦!”一堂弟走近李白,笑着说道。 李白忙前去迎接远道而来的兄弟,激动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又见面前几人的脸上已没有了记忆中的稚气,李白心里禁不住暗自感慨。 “几位客人找到山下咱们家,我觉得这阵子你很少回去,所以就把他们带到这儿来了。”管家道。 李白连连点头,对管家说:“带这里好,带这里好!晚上我就在这里招待我的几位弟弟。” 管家回去后,李白便领着三位堂弟登山看景。 春光无限好,放眼皆美景。桃花把一个山头都要染红了。 “你可真会选地方啊,那你住在这,家里嫂子怎么办?”一堂弟问。 李白答道:“我并不是天天都在这,隔两天就回去,家人自有管家和下人照应,我想在这里寻一份清净,也想想自己以后的路该怎么走,毕竟,已是过了而立之年的人了。” 年龄最长的那位堂弟立即接话道:“是啊,自你上次辞家远游,一转眼就快十年了,当时我们几个还都是十来岁的孩子。老家人都说你是大才,走出去一定会宏图大展,有所作为的。受你的影响,我们三人也都开始爱上了读书写诗。” “读书总是好的。但现在我习惯了云游和隐居的生活,能否入仕,那就要看机缘了。”李白在一块大石上站住,望着远方说道。 不觉日已落山,暮色渐起。李白对三位堂弟道:“天色已晚,等会咱们就在我的石屋里用餐,晚上睡觉也完全没问题。菜都是山里的野味,虽不丰盛,却别具风味,酒也是安陆本地有名的米酒,非常好喝。” 三兄弟同声叫好。 石屋内,兄弟四人围桌而坐。桌是石桌,凳是石凳,菜饭简单而地道,酒水醇美而绵柔。 “今晚先这样对付一下,明日带你们去山下的酒楼,再好好享用一顿。”举杯前,李白说道。 “这样就很好,这里有山下没有的清风明月,桃花流水,吃什么,还用太在意吗?”大堂兄说。 四人同时举杯。 席间,三兄弟跟李白说了老家这些年的人事变化,说了来找李白这一路的艰辛。李白也向他们讲述了当初从老家来安陆的经过,又说到在洞庭故去的旅伴吴指南,说到在长安与那些少年浪游的情景,说到与“五陵豪”交友的趣事。 “时间如流水,回想过去,就如做梦一般,想当年,我们是那样的无忧无虑,现在能在这桃花岩相聚,这是一件多么快乐的事啊!其实人无论在何时何地,都应把握现在,及时行乐。”李白意味深长地说。 “是啊,岂能辜负这桃花岩,岂能辜负这大好春光。来,我们一起饮酒咏诗,谁咏不出,就罚酒三杯!”大堂兄提议道。 兄弟们有此雅兴,李白非常高兴,他首先写下了这篇《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会桃花之芳园,序天伦之乐事。群季俊秀,皆为惠连;吾人咏歌,独惭康乐。幽赏未已,高谈转清。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不有佳咏,何伸雅怀?如诗不成,罚依金谷酒数。 有李白领头,大家边饮酒边赋诗,酒兴助着诗兴,才情连着亲情。 小小的石屋内,不时漾起阵阵欢声笑语。 欢聚总有离别时。两日后,三兄弟返家。 送走老家兄弟,李白思前想后,自是一番感慨。 几位堂弟对未来都充满了美好的期待,李白突然觉得自己的未来变得有些模糊了。 【成语】杀人如麻 【释义】如麻:像乱麻一样数不清。 杀死的人多得像乱麻。形容杀的人多得数不清。 【出处】唐·李白《蜀道难》诗:“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这是李白《蜀道难》一诗的最后几句,意思是蜀道中的剑门关非常险要,驻守此地的官员如不是信得过的人,就会占据此有利地势图谋造反。并且在这个地方还要整天地提防猛虎和毒蛇,它们磨牙吮血,杀人如麻,令人胆寒。成都虽然是块乐土,但还是早早回家的好,因为蜀道太难走了,甚至比登天还难! 李白在诗句中,用了“杀人如麻”这个成语,是想说蜀道上歹人和野兽的可怕。在这里,“杀人者”绝对是李白惧怕和痛恨的。 但对有些“杀人者”,李白则是赞赏,甚至是崇拜的,不信,就请看下面他的这首《白马篇》: 龙马花雪毛,金鞍五陵豪。 秋霜切玉剑,落日明珠袍。 斗鸡事万乘,轩盖一何高。 弓摧南山虎,手接太行猱。 酒后竞风采,三杯弄宝刀。 杀人如剪草,剧孟同游遨。 发愤去函谷,从军向临洮。 叱咤经百战,匈奴尽奔逃。 归来使酒气,未肯拜萧曹。 羞入原宪室,荒淫隐蓬蒿。 诗中赞颂的是一个受皇帝赏识的五陵豪侠,功夫了得,且养尊处优。他喜欢和那些侠客一起四处云游,喝酒舞刀,杀坏人就如除草一样。当国家边关告急时,他就报名参了军,在战场上勇猛杀敌,屡立战功。得胜回来后,不去攀附权贵,也不退隐江湖,豪气依旧,侠义不减。 其实,李白在年轻时,就很想成为这样一个侠客。 少年时期,李白就开始做侠客梦了。十多岁在大匡山读书时,他就对剑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到了十八岁,李白拜梓州长平山的隐士赵蕤为师,不仅学了道术和纵横术,还专门学了剑术。 此后,李白便开始剑不离身了。遇到江湖上的豪杰,能结交的也尽可能去结交。 忆昔作少年,结交赵与燕。 金羁络骏马,锦带横龙泉。 (《留别广陵诸公》) 整日骑着饰金的骏马,腰佩龙泉宝剑,十足一个风光无限的翩翩少年郎。 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二十岁的李白要出蜀了,走的时候自然要带着宝剑的——“仗剑去国,辞亲远游”。 漫游的路途绝不是一帆风顺的。在蜀中,李白结识了同道吴指南,两人一同沿江而下,一路上彼此关照,赏景对酌,可谓情投意合。不料到了洞庭后,吴指南却突然患上重病,不治身亡。为此李白伤心极了,在好友尸体边守了几天后,含着悲痛将其埋了。一段时间后,李白觉得当时把好友葬得有些潦草,就又专程赶过来为其改葬,这已是后话了。 李白沿着长江,到了金陵,后又到了扬州。在扬州这个花花世界,李白充分展现出自己豪气的一面,尽情玩乐,广交朋友,不到一年时间就散金三十余万,以致最后到了窘迫潦倒的地步。 到了安陆,李白结婚了。婚后的李白依然保留着那股侠气,不闯荡闯荡,不闹出点动静,似乎对不起自己的大名——不闹“白”不闹,闹了也“白”闹。 开元十八年(公元730年),李白来到了京城长安。上文引用的那首《白马篇》,就是李白此次来到长安后写的。 在京城,李白大概也希望自己能像诗中的五陵豪客一样,通过玩斗鸡得到皇帝赏识,然后再参军戍边,建功立业。所以,他开始和城中的那些小混混们玩起斗鸡游戏来。 玩着玩着,双方就玩出了矛盾,那一天,矛盾终于激化,李白和对方竟然动起武来。虽然李白带有宝剑,但对方人多,且多是亡命之徒,他们手持木棒、菜刀、石块各种武器,将李白团团围了起来。 学过的剑术也似乎用不上了,眼见李白就要吃大亏,幸好那个名叫陆调的哥们儿,及时喊来了管治安的官吏,李白才幸免于难。 三年后,李白来到襄阳,在这里,他给荆州长史兼襄州刺史韩朝宗写了一封信,希望受到接见并得以引荐,结果没能如愿。李白很是懊丧,到了第二年,他又给那个在襄阳当县尉的堂弟李皓写了一首诗,写诗的主要目的是求助,在求助之前,他还不忘说说自己的“当年勇”: 结发未识事,所交尽豪雄。 却秦不受赏,击晋宁为功。 托身白刃里,杀人红尘中。 (《赠从兄襄阳少府皓》) 诗中称自己喜欢和仗义之人结交,帮助别人也不求回报,为朋友可以两肋插刀,也曾因此杀过人。 当然,杀过人应该指的是打架斗殴之事,如果真出了人命,估计李白也不敢这么坦白。 尽管一次次地碰壁,一次次地遭遇挫折,也曾有过“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时候,但李白的侠客梦似乎一直没有破灭。 在从翰林供奉的位置上被赐金放还后,李白和杜甫相识了,两人还一起漫游了齐鲁大地。在齐州(今济南),李白又开始重拾心中的侠客梦了,还特意写了首《侠客行》: 赵客缦胡缨,吴钩霜雪明。 银鞍照白马,飒沓如流星。 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 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李白想象着燕赵之地侠客们的帽子和吴钩宝剑,想象着他们的白马和马背上的银鞍,想象着马如流星般地飞奔,想象着侠客杀人技术的高超,想象着他们洒脱来去,无牵无挂,神秘莫测。 他多么渴望自己也能拥有这样的快意人生,但梦终究是梦,每日要面对的是眼前的现实,是纷乱的世事和复杂的人。而人心,有时则是最具杀伤力的武器,正如李白自己所言: 心为杀人剑,泪是报恩珠。 【成语】金龟换酒 【释义】金龟:袋名,唐代官员的一种佩饰。 解下金龟换美酒。形容为人豁达,恣情纵酒。 【出处】唐·李白《对酒忆贺监诗序》:“太子宾客贺公,于长安紫极宫一见余,呼余为‘谪仙人’,因解金龟,换酒为乐。” 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日。长安紫极宫门前。 到处都是熙熙攘攘的游人和香客。 虽是第二次来长安,但在繁华背后,李白还是感受到了身在异乡的孤独,但念及很快就要进宫面圣,抑制不住的喜悦又瞬间袭上他的心头。 快到中午了,李白打算游完紫极宫就回客店休息,第二天一早再进宫。 正沉思间,突然看到前面过来一群人,为首的那位老者须发皆白,目光深邃。 “是秘书监的贺知章贺大人来了。”李白听到身后有个人小声说道。 “就是贺大人!我以前在街里见过他的,他最爱喝酒了,人家都喊他‘酒仙’。”另一人应道。 一听到贺知章的名字,李白心里一动,马上就想到那首著名的《咏柳》诗: 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面前就是那个年过八旬的“四明狂客”,李白岂能无动于衷? 快速地调整一下情绪,李白三步并作两步赶到贺知章面前,深深地施了一礼:“拜见贺大人。” “一边去,你是干什么的?”一位随从冲李白喝道。 贺知章抬手示意,让随从退到一边,然后笑望眼前的这位不速之客,以和善的语气问道:“请问你是?” “在下李白,很荣幸能在此遇见贺大人。”李白又施一礼。 “你就是李白?那个才高八斗的李太白?”贺知章惊喜地问。 “正是在下!才高八斗不敢当。”李白谦恭地答道。 贺知章喜形于色,上下打量了李白一番,重重地点了点头,又自言自语般地叹道:“青莲居士,果然名不虚传!” “居士的名声在京城很响啊,只是一直没机会再读你的新作,今日得见,能否让老夫开开眼?”和李白并排向宫观里走着,贺知章问道。 “在下偶有诗作,也多是随性为之,今天身上恰巧带有之前写的几首诗,既然贺大人不嫌弃,那我就不揣浅陋,请您当面指教了!”李白说着,从袖口拿出一沓诗稿。 贺知章接过诗稿,展开,一首又一首地默声读下去,最后读到的是《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 ……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读罢,贺知章的目光从诗卷上移开,再次细细打量李白,良久才由衷赞道:“太白太白,你简直就是下到凡间的太白金星,你就是谪仙人啊!好,既然今日能与你幸会,那就不要错过,中午我请你喝酒,咱们一醉方休!” 于是,游完紫极宫,李白便跟着贺知章去了附近的一家酒楼。 自然是好酒好菜,自然是宾主尽欢。 虽然两人是初次见面,虽然彼此相差四十多岁,但此时两人却像是心心相印的老朋友,谈古论今,品诗析文,酒无尽,话无尽。 不知不觉间,已是傍晚时分。 两个性情中人都明显地带了酒意。 李白见贺知章已坐不稳身子,就劝道:“大人,再喝咱们都要醉了,以后有的是时间,今天就到此为止吧?明日,我还要去见皇上。” 贺知章醉眼蒙眬,挥了下手,大声说道:“不碍事,今天高兴,多喝点无妨,皇上那边,我会替你美言的!” 李白只得又陪贺知章多喝了几杯,方才作罢。 要结账时,贺知章喊来店小二,一摸口袋,才发现自己没带银两来。 李白见状道:“我身上也只带些零碎银子,不知够不够?” 贺知章连忙正色道:“说好的是我请客,哪用得着你付账?没有现钱,好办!” 说完,贺知章就把腰间的金龟袋取下来,转身递到店小二手里:“用这个作抵押,等过天给你送酒钱,再还给我,行不行?” 店小二拿着金龟袋,“这这”了半天,也没说出一句完整的话来。 李白道:“这金龟袋可是大人身份的标志,怎可随便作抵押呢?” 贺知章道:“不要紧,就这样了!” 言毕,两人相拥着下了酒楼。 后来,李白进了翰林院,成为一名翰林供奉。其间又见了贺知章几次。 两年后,贺知章告老还乡,不久就在老家病逝。李白闻讯,非常悲痛,在一次酒后,他满怀深情地写下了《对酒忆贺监二首》: 四明有狂客,风流贺季真。 长安一相见,呼我谪仙人。 昔好杯中物,翻为松下尘。 金龟换酒处,却忆泪沾巾。 狂客归四明,山阴道士迎。 敕赐镜湖水,为君台沼荣。 人亡余故宅,空有荷花生。 念此杳如梦,凄然伤我情。 这“谪仙人”的美称,和那个“仙风道骨”的美誉,都是别人夸李白的,如果李白不在自己诗文中挑明,别人恐怕也不会知道。从这个角度看,李白还是很自恋的。 【成语】斗酒百篇 【释义】饮一斗酒,作百篇诗。形容才思敏捷。 【出处】唐·杜甫《饮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 唐玄宗天宝三载(公元744年)的秋天,在东都洛阳的这家酒楼里,杜甫意外地遇到了偶像李白。 那一刻,当朋友指着对面,说那个正在与别人高谈豪饮的白衣男子就是李白时,杜甫激动得差点叫了起来。 然后杜甫就主动走了过去,作揖,自我介绍。 李白报以友好的微笑,并邀杜甫坐下同饮。 “太白先生,这几年我就住在东都的陆浑庄,先生您要是不嫌弃,就到我那儿去住,游东都,我可以为你当导游。”喝完酒,走出酒楼,杜甫对李白发出了邀请。 李白见杜甫虽其貌不扬,但交谈中感觉对方真诚且有涵养,于是便答应了他。 杜甫能有这样的机会和偶像零距离接触,一时觉得好像是在梦中。 两人开始在东都并肩同游。在游赏、喝酒的过程中,杜甫总是非常专注地听李白讲那些在京城发生的奇闻逸事,也了解到了李白在来长安前经历的一些事情。 李白在京城体验过的翰林生活,是杜甫最愿意听的。 “其实也就是那么回事,在皇帝身边又怎么样?”李白以轻描淡写的语气说道。 可李白越是这样说,杜甫对那样的生活越是向往。 李白说:“皇上对我倒也客气,我刚入翰林时,他亲自给我调过汤,还在春天邀我和杨贵妃一起去兴庆池赏牡丹花,我当场作了《清平调词三首》,皇上看了那个高兴劲啊,可别提了!” “是啊是啊,您的《清平调》可不是一般人能写出来的,那真是神来之笔,难怪皇上和贵妃会那么喜欢你呢!”说着,杜甫就摇头晃脑地吟诵起李白的《清平调》来: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杜甫刚诵完一首,李白又接着说道: “一天,我喝得高了点,皇上要我起草诏书,我就让杨贵妃为我磨墨,让高力士为我脱靴子,他们两人心里不情愿,但当着皇上的面又不好拒绝我。我就是故意刁难他们的,平时在宫里那么骄横,我真是看不惯,其他那些大臣也都只会逢迎拍马,与他们为伍,实在没意思。” “这也是你不想再在宫里待下去的原因吧?”杜甫问。 李白点头道:“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宫里喝酒不自由啊,经常喝着喝着,皇上那边就有事了。尽管如此,我还是尽量找时间去喝酒,感觉诗兴总是跟着酒兴的。” “我听说过,秘书监的贺大人经常与你一起喝酒,是这样吗?”杜甫又问。 “那还有假?京城里的人都称贺大人为‘酒仙’,初次见面,他请我喝酒,因没带酒钱,他就取下身上的金龟袋作抵押,之后我们就经常在一起痛饮,他醉酒后,走路就像在水上坐船似的,东倒西歪。除了贺大人之外,还有左相李适之、汝阳王李琎、崔宗之、张旭、焦遂等人,有时和他们一块儿喝醉了,我就睡在酒店里,皇上宣诏我也是不理的。”李白不无得意地说。 杜甫听了,觉得这简直有点不可思议,但想到事情发生在李白身上,又觉合情合理。 杜甫对偶像的敬仰之情愈发强烈了,他想问的问题也越来越多。他期待自己也能像李白那样,有朝一日入朝为官,为国效力。 “你啥时开始喝酒的?”杜甫好奇地问。 李白皱眉想了想,答道:“去蜀之后才开始喝,在襄阳初遇孟浩然只是尝了一点酒,到扬州才渐渐对酒上了瘾,以后就感觉离不开酒了。” 几日后,两人离开东都,前往开封。 在开封又遇到高适,三人便结伴游开封、宋城、单父等地,之后李白到任城的家,杜甫回东都。 第二年,杜甫又来任城拜访李白,两人一同游了曲阜、兖州、东蒙等地。这期间,杜甫对李白的酒量和诗才更加佩服了。 天宝五载(公元746年),三十五岁的杜甫从齐鲁之地来到了长安。初到京城,他总是能听到人们谈论李白的话题,说太白的诗文,说太白的嗜酒,说太白的狂傲和洒脱不羁。杜甫还听说李白和贺知章等人被称作“饮中八仙”。 想象“八仙”们举杯痛饮的情景,杜甫禁不住自顾自地笑了起来,沉吟间,一首《饮中八仙歌》就在脑中构思完成: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阳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车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兴费万钱,饮如长鲸吸百川,衔杯乐圣称避贤。 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 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辩惊四筵。 成诗于胸,杜甫眼前仿佛出现李白等人举杯痛饮的情景,朦胧中,他感觉自己也仿佛成了豪饮队伍中的一员。 【成语1】天末凉风 【释义】天末:天的尽头;凉风:特指初秋的西南风。原指杜甫因秋风起而想到流放在天末的挚友李白。后常比喻触景生情,思念故人。 【成语2】文章憎命 【释义】憎:厌恶。文章厌恶命运好的人。形容有才能的人遭遇不好。 【出处】唐·杜甫《天末怀李白》诗:“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成语3】落月屋梁 【释义】比喻对朋友的怀念 【出处】唐·杜甫《梦李白二首》诗:“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两年的翰林供奉生活,让李白渐渐心生厌倦。看着玄宗皇帝整日围着贵妃转,而那些朝廷官员也只会干些逢迎拍马之事,一些人还专门找茬挑拨,李白做出了离京漫游的打算。 他向皇上提出辞呈,皇上没有刻意挽留,只是简单地客套了一下,就将他“赐金放还”了。 李白出了长安,感觉心头轻松了好多。三月,路边的杨柳梢头已经发绿,想到自己已是四十四岁的人了,心头又禁不住漫过一阵惆怅。 向东。他准备取道洛阳、开封、宋城(今河南商丘),然后再北上任城(今山东济宁)——那里有他的一双儿女。 直到秋天,他才到达洛阳,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个三十出头,对他崇拜有加的小伙儿。小伙儿名叫杜甫。 后人说这是唐朝两个顶尖诗人一次伟大的会晤。 见面那一刻的杜甫有些落魄,但是满脸真诚。 相识就是缘,两人很快成了朋友。 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 亦有梁宋游,方期拾瑶草。 (杜甫《赠李白》) 在杜甫的眼中,李白就是金马门(等候皇上召见之处)中的贤德之士,现在脱离了朝廷的束缚,就可以自由地去寻幽探胜了。杜甫正好也有去开封、商丘一带游览的念头,两人便可一路同行。跟谪仙人一道,说不定真的能采到传说中的仙草呢! 有了伴,李白的旅程就多了些慰藉。到了开封,两人又碰到了诗人高适。三个志同道合的人结伴而行,“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杜甫《遣怀》),一路上饮酒作诗,互诉衷肠,倒也快活。 李白回到任城老家后的次年,杜甫又专程前来拜访他,还邀他同游齐鲁之地。这次见面,李白还用诗跟杜甫开了个玩笑: 饭颗山头逢杜甫,顶戴笠子日卓午。 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 (《戏赠杜甫》) 李白说杜甫戴着斗笠、顶着烈日,看上去那样瘦,简直就是一个“太瘦生”,是不是因为以前写诗太辛苦才成的这模样? 其间,两人还骑马至鲁城北,去寻访那个唤作“范十”的隐士: 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 更想幽期处,还寻北郭生。 (《与李十二白同寻范十隐居》) 秋天,两人在兖州饮酒话别。杜甫再次赠诗李白: 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 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 两人现在就如飞蓬一样,游荡不定,杜甫觉得他和李白在学道上至今没啥成就,真的是愧对西晋那个炼丹家葛洪了。每天痛饮狂歌,只能是白白浪费时光。像李白这样豪迈的才子,不能称雄,真的是件憾事。 李白也以诗相赠: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 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一年后,李白又踏上了南下漫游的旅程。 一转眼,近十个春秋过去了。然后,安史之乱爆发。 李白慌了,他打算在这兵荒马乱的岁月里隐身庐山,去过那种与世无争的“巢云松”生活。 可是,命运偏偏要跟李白开个玩笑——他收到了永王李璘邀他入幕府的书信。 李璘是唐玄宗的第16个儿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受封永王。安史之乱的次年七月,唐玄宗任命永王担任山南东路、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使、江陵郡大都督,坐镇江陵。 永王的邀请,使李白心中的那份刚要消退的雄心壮志再次被唤醒,他觉得跟着永王,说不定就能实现自己年轻时就有的建功立业的梦想。 他答应了永王的邀请,信心十足地入了永王幕府。初随永王的日子里,他踌躇满志,雄心万丈。肃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李白跟着李璘的水路大军沿江而下,一路上写下了十多首《永王东巡歌》。 李白怎么也不会想到永王原来是个图谋不轨的家伙,其拥兵自重,原来是妄图占据江东之地,称霸一方。 几个月后,李璘的叛军就被唐肃宗派出的朝廷大军剿灭了。李白,作为一个糊里糊涂的追随者,自然不能免罪。 李白被关进了浔阳监狱,后经多方托人求情,最后被御史中丞宋若思营救。不久,又被朝廷判罪,流放夜郎。五十八岁的李白只得踏上通往夜郎的艰辛之路。走了一年多,第二年春天到达白帝城时,遇大赦,才得以免受继续流放之苦。 而就在李白遭受此劫期间,远在秦州(甘肃天水)的杜甫正在时刻关注着他的消息。等李白遇赦回到湖南时,时已入秋,杜甫万分牵挂和想念着老朋友,在一个夜晚,他满怀关切之情,写下了这首《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杜甫感慨于李白的命途多舛,才有了“文章憎命达”之叹。(其实,相对而言,杜甫的一生似乎更能诠释“文章憎命达”这一诗句的内涵。) 白天挂念,梦里也在挂念。一首意犹未尽,那就连写两首《梦李白》: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杜甫漂泊到四川后,还是时常会想起李白。那些在成都的日子里,他多希望李白回匡山老家,这样两人说不定就能见上一面了: 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 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 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 (《不见》) 杜甫写完这首诗的次年,李白就去世了,十几年前的兖州一别就成了永别。 李白、杜甫,他们有过交集,也经历了各自的坎坷人生,给后人留下了无数不朽的诗篇。他们俩虽然都留下了美名,但这又怎能补偿他们生前所遭受的挫折和打击呢?正所谓: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成语】情深潭水,同“桃花潭水” 【释义】比喻友情深厚。 【出处】唐·李白《赠汪伦》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听说诗仙李白来到秋浦郡,汪伦又开始坐不住了,他走出家门,四处打听李白在秋浦的居所。 汪伦心想:再也不能错过这个机会了!李太白的那些诗我已一遍又一遍地读过,这样的大才真是世间少有,若能见上他一面,此生无憾了!前两年听说他也来过秋浦,可总是等他离开了我才得到消息,这次,我得想法让他到泾县这里来,相信桃花潭的美景和我的美酒不会让他失望的。 汪伦一边在心中盘算,一边在街上向那些经常外出的人询问李白的消息。 街上的人对他很友好,毕竟他在这里当了几年的县令,人也算得上清廉,卸任后定居此地,自然也受欢迎。 熟悉他的人都知道他喜欢读李白的诗,闲谈时总要扯上李白。 汪伦现在这样急火火地满街“问李白”,人们虽觉可笑,但是都能理解。 有几个人只是听说李白人已在秋浦,但具体住在哪里,没人能说清楚。 汪伦没有灰心,他想如果实在问不出,那就亲自到秋浦郡去找。 功夫不负有心人,三天后,他终于获知李白在秋浦的确切住址。 一个刚从秋浦归来的商人告诉他:“我亲眼看到李太白在酒楼上,和几个人一起喝酒,我还和他打了招呼呢!现在他正住在他的一个朋友家里,那个朋友的家我是去过的。” 汪伦喜不自胜,忙问:“那你何时再去秋浦?”那商人说两日后就去。汪伦拍掌叫好,道:“那劳烦你帮我捎封信给李白,见到李白,就说是一个万分仰慕他的人给他的。”说完,汪伦就从衣间掏出那封早已准备好的信,交给对方。 商人接过信,冲汪伦说声“没问题”,就匆匆回家了。看着商人的背影,汪伦眼前仿佛浮现出李白仙风道骨的身影。 在家等待的日子里,汪伦的心情十分复杂,激动中有些焦急,兴奋中又有些担心:李白会不会来呢?李白会不会已离开秋浦了呢? 那一段时间,汪伦每天都会来到桃花潭边向对岸和上游凝望。正是春天时节,潭水清幽,远山如笑,岸边的各色花儿都开了。这美景中蓄着满满的美意。 这一天近午时分,望眼欲穿的汪伦终于看到了一条船,船头站着一个白衣飘飘的男子。是李白!汪伦心中一阵狂喜。 果然是李白!船快靠岸的时候,船夫高声对汪伦道:“汪先生,我可是把诗仙给你接来了哦,你得替我好好款待他啊!” 岸上的汪伦已高兴得几近癫狂。 李白下船后,汪伦走上前深施一礼,道:“多谢青莲先生赏脸,恭迎大驾光临!” 李白还了礼,又回头看看身后的青山绿水,对汪伦笑道:“汪先生,你在信里好像没对我说实话吧?” 汪伦就不好意思地笑了起来。 李白从袖口里掏出了那封信,一本正经地读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读到这里,李白佯装严肃地问:“哪里有十里桃花?哪里又有万家酒店呢!” 汪伦又施一礼,道:“汪某确实没对先生说实话,十里桃花只是指方圆十里的桃花潭,万家酒店是说有个姓万的人家开的酒店。这样说,仅仅是想以美景和美酒来吸引您,虽然实情并不是信上说的那样,但在这里住上几天,相信先生您不会失望的。” 李白笑了笑,便跟着汪伦向村里走去。 此后几天,李白得到了汪伦和村民的热情接待,他喝到了此地的佳酿,饱览了桃花潭的胜景,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了别样的乡间生活。李白当然没有怪罪汪伦说谎,这期间,他们俩渐渐成了情投意合的好朋友。 几日过后,李白要离开了,汪伦和村人前来送行。在桃花潭边,大家依依惜别。李白上船后,汪伦带着村人在岸上踏地而歌,情真意切。李白看着岸上的汪伦和村人,情不能自已,在船缓缓前行的过程中,随口吟出: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赠汪沦》) 在汪伦关注的目光中,船上的李白渐行渐远。 这是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的春天,此时的李白怎么也不会想到,大唐王朝,将要在这年冬天面临一场空前浩劫。 【成语】抽刀断水 【释义】抽出刀来要斩断流水。比喻无济于事,反会加速事态的发展。 【出处】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谢朓(tiǎo),字玄晖,南朝著名山水诗人。出身名门,与“大谢”谢灵运同族,人称“小谢”。谢朓少时就有文名,二十岁步入官场,宋明帝建武二年(公元495年)任宣城太守,此间创作了大量的山水诗歌,诗风清丽秀逸。后又入朝为官,因身陷残酷的宫廷斗争,被诬入狱,死时年仅三十六岁。 为什么要介绍谢朓?因为李白崇拜他啊! 崇拜到什么地步?据晚唐文人冯贽在其《云仙杂记》一书中所载,李白在登上华山南峰时,曾发出如此感叹:“此山最高,呼吸之气想通天帝座矣,恨不携谢朓惊人句来搔首问青天耳”。 要抒情了,首先想到的是谢朓的“惊人句”,可见谢朓其人其诗在李白心中的位置。 大概李白也觉得自己和谢朓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出身好,才气高,诗风接近,有宏伟抱负但却难以施展。 谢朓写过《玉阶怨》: 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 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 李白也写过《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表面上写的都是宫怨,但谁能说里面没有包含诗人的委屈和不满呢? 天宝三载(公元744年),李白自京城被赐金放还后,看似走得很洒脱,实际上却是真的不想走,但宫廷太黑、太脏、太压抑,哪能容得了他那张狂的个性?正如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离开长安后,李白就开始在各地漫游——河南、山东、扬州、金陵、吴越、庐江、幽州、邯郸…… 天宝六载(公元747年),李白来到了金陵,并开始在这里留居。两年后的一天晚上,他登上金陵城西楼,看到月光下的江水,想到了谢朓的“澄江净如练”的诗句,于是写下了《金陵城西楼月下吟》一诗: 金陵夜寂凉风发, 独上高楼望吴越。 白云映水摇空城, 白露垂珠滴秋月。 月下沉吟久不归, 古来相接眼中稀。 解道澄江净如练, 令人长忆谢玄晖。 浊世纷乱,知音难觅,所以李白只能从一向敬慕的谢朓那里寻找寄托了:“古来相接眼中稀”“令人长忆谢玄晖”。 “澄江净如练”,是谢朓那首《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的句子,写这首诗时,谢朓正在宣城当太守,因为有了宣城为官这段经历,所以,谢朓又被人称作“谢宣城”。 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宣城长史李昭写信邀李白去宣城玩。 李昭是李白的堂弟。自家兄弟有此美意,李白欣然来到了宣城。当然,李白也是奔着“谢宣城”而去的。 宣城有好景,也有谢朓生前留下的多处遗存,来到宣城的李白,想必会沿着谢朓的足迹去寻觅吧! 李白住在敬亭山下,经常会效仿谢朓去各处游览作诗: 我家敬亭下,辄继谢公作。 相去数百年,风期宛如昨。 (《游敬亭寄崔侍御》) 谢朓在宣城期间,曾在各处建了好多的亭台楼阁,在宣城的城北建有一座“北楼”,后人为纪念他,也称北楼为“谢公楼”。李白经常登上北楼:一为欣赏不远处的敬亭山风景;二为怀念偶像谢朓。 来到宣城后的第二年秋天,李白再次登上北楼,写下了《秋登宣城谢朓北楼》一诗: 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 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 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 有时,李白会把来访的朋友带到谢公楼上,一同把酒、叙旧或抒怀。有时,他也会在谢朓楼不远处的谢公亭送别友人。 秘书省校书郎李云也来了,李白见到这个来自长安的远房叔叔,自然是既感觉亲切,又心生慨叹。叹的是自己竟然已离开京城十个年头了,曾经的雄心壮志,曾经的风华绝代,曾经的快意人生,转眼间都成了浮云流水,剩下的只有无尽的空虚和烦忧。 那日,李云要回京了,李白在谢朓楼上摆宴为之送行。临别时,李白思绪飞扬,吟出了这首《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 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 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 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 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 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 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 明朝散发弄扁舟。 ——昨日已远走,留也留不住,留下的只有乱人心思的各样烦忧。秋风中,北雁南飞,面对楼外美景,让我们尽情痛饮吧。叔叔你的文章既有建安风骨,又有谢朓的清丽。我们俩都是性情中人,都有着上天揽月的豪情。但抽刀断水,水只会流得更欢,举杯消愁,酒醒后愁思只会更浓。人生在世,总会有太多的不如意,不如干脆放掉一切,放浪江湖去吧。 说是这样说,但要李白彻底地“散发弄扁舟”,他又是不甘心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那颗不安分的心又开始蠢蠢欲动了,他在想法避难的同时,也在寻觅着在乱局中建功的机会,结果一不小心就上了永王李璘的贼船,差点将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经受过牢狱之灾和流放之苦的李白,再次来到宣城,年已花甲的他又登上了熟悉的敬亭山。山依旧,景如昨,但李白已不再是那个豪情万丈的李白了。看着天上的飞鸟和白云,李白陷入深深的孤独中: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独坐敬亭山》) 谢朓也曾写过一首《游敬亭山》的诗,诗的最后两句是:皇恩既已矣,兹理庶无睽——皇恩既已远去,那么我从此寄情山水间,该不会有什么过错吧? 在同一座山上,李白和谢朓,两个不同时代的人,想到一块儿去了。 【成语】翻云覆雨 【释义】形容人反复无常或惯于耍手段。 【出处】唐·杜甫《贫交行》诗:“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纷纷轻薄何须数。” 天宝四载(公元745年)的秋天,杜甫与李白在兖州城外依依惜别。李白往东走,杜甫朝西行。 杜甫要去的地方是长安,那个皇宫所在的地方。 自从和李白相识,杜甫求仕的愿望就更加强烈了。 从李白的口中,杜甫初步了解到了京城的繁华,也间接感受到了在皇帝身边工作的那份荣耀和成就感。 哪知道李白却说自己过不惯那样的生活,他更需要的是自由和酒。 杜甫很羡慕李白能有那样的机会,可李白却不懂得珍惜,干了两年就走人了,真叫人遗憾!要干大事又怎能太任性? 我要争取这样的机会,机会来了我一定会好好珍惜的。在去长安的路上,杜甫这样对自己说。 次年十月,杜甫终于到了长安。 稍作安顿,他就往汝阳王府匆匆赶去。 到了王府,杜甫首先向汝阳王作了自我介绍,姓名、年龄、家世,一一都说了出来。 虽然杜甫申明自己是杜审言的孙子,还是齐州(济南)司马李之芳特意介绍过来的,但李琎在和杜甫交谈时,态度却一直是不冷不热的。 李琎如此谨慎,是有原因的。 因为杜甫所说的那个齐州司马李之芳是蒋王李恽的孙子,李恽是唐太宗的儿子,而汝阳王李琎则是唐玄宗的大哥李宪的儿子。 如果按长幼之序,当时的皇位应该是李宪的,因为老三李隆基一向多谋善断,又在平定韦后政变中立了功,所以最后李宪只好让位。 受“宣武门之变”影响,李宪和李隆基的关系比较微妙,作为李宪儿子的李琎在宫中自然也是谨言慎行。 杜甫此番前来,很明显是想让李琎在功名路上扶他一把。 李琎以前也读过杜甫的诗,此次会面,杜甫还专门给他献了诗,他清楚地知道杜甫是个人才,可除了把这个人才暂留在府中之外,又能帮什么忙呢? 杜甫就这样在汝阳王府里住了一年。 这就到了天宝六载(公元747年)。 新的一年里,杜甫等来的还是一场空欢喜。 一开始无疑是一个喜讯:皇帝下诏,让天下通任何一艺的人,都到京城里来接受考核,朝廷再从中选出可用之才。 这不正是杜甫多年以来梦寐以求的机会吗? 可谁又能料到宰相李林甫会导演一出“野无遗贤”的闹剧?——不让参试的任何一人通过,然后再跟皇帝说:所有贤能之人都早已被皇上选拔干净,再选,没有合格的了! 这么荒诞的说辞,唐玄宗竟然信了。唐玄宗一信,留给望眼欲穿的杜甫的就只有大失所望了。 杜甫当时心里会不会这样想:李林甫你这个奸相,你也配用“甫”字取名? 失望之余,最好的办法就是继续寻找希望喽。 杜甫又找到了尚书左丞韦济。他先是写了两首赠诗,恳求人家引荐自己。 韦济读了他的诗,很高兴,但也仅仅是高兴高兴就算了,引荐的事,人家似乎根本就没放在心上。 杜甫郁闷,上火,于是就有了第三首赠诗《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首句就是牢骚:“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说自己虽然“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又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信念和理想,可最后还是落得“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可悲下场。 诗送上去了,还是没有效果! 杜甫有点着急了,眼见已到不惑之年,可是现实却让自己越来越迷惑了。 谁还能来帮我?深切体会到世态炎凉的大诗人杜甫一脸茫然。 正巧,大将高仙芝建功回朝了,杜甫见高将军成了朝中红人,马上写了一首诗给人家,诗的题目叫《高都护骢马行》: 安西都护胡青骢,声价欻然来向东。 此马临阵久无敌,与人一心成大功。 功成惠养随所致,飘飘远自流沙至。 雄姿未受伏枥恩,猛气犹思战场利。 腕促蹄高如踣铁,交河几蹴曾冰裂。 五花散作云满身,万里方看汗流血。 长安壮儿不敢骑,走过掣电倾城知。 青丝络头为君老,何由却出横门道。 这可是一首货真价实的“拍马诗”——夸马还不是为了夸人吗?也不知高将军被拍舒服了没有,反正,最后杜甫没有得到任何反馈。 杜甫的处境日益窘迫。他此后每见一个权要都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那种“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的生活简直能让人精神崩溃,有的人甚至骗他、笑他、忽悠他,先给他许个光亮,然后再一脚将他揣入无边的黑暗。 就在杜甫准备离长安而去的时候,一个机会来了。 这一年,杜甫刚好四十岁。正月,唐玄宗要举行祭祀太清宫、太庙和天地的三大盛典,杜甫见机行事,立即写就“三大礼赋”(《朝献太清宫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献上。 献完赋,杜甫对结果并没抱什么希望。想想这些年走过的堪称屈辱的求仕之路,虽然也结交了不少人,但那多是贿赂之交、势利之交,哪如管仲和鲍叔牙那样的贫贱之交深厚可靠啊!杜甫一时感慨万千: 翻手为云覆手雨, 纷纷轻薄何须数。 君不见管鲍贫时交, 此道今人弃如土。 在杜甫写下这首《贫交行》的时候,他不知道自己的命运已经开始有了转机——玄宗皇帝看到了他的“三大礼赋”,感觉不错。 不久,杜甫就接到朝廷通知:先到集贤院待着,在那里静候佳音吧! 【成语1】衮衮诸公 【释义】衮衮:相继不绝。旧指身居高位而无所作为的官僚们。 【成语2】广文先生 【释义】①唐杜甫称郑虔为“广文先生”。②泛指清苦闲散的儒学教官。 【出处】唐·杜甫《醉时歌》诗:“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杜甫因进献“三大礼赋”,得到玄宗赏识,进了集贤院。 顾名思义,这“集贤院”就是贤能之人集结之处。而来到这里,只是“待制”,至于职位嘛,那就要看形势的需要、皇上的心情或个人的造化了。 那就等呗。四十岁的杜甫在等待中的情绪可并不稳定:再不给个官当,俺可就老了! 日子一天天地过,杜甫一天天地郁闷着。 郁闷极了,他就去找那个名叫郑虔的好朋友去玩。 郑虔是个高人,也是当时的一个名士。他出身官宦门第、诗书之家。幼时聪颖过人,二十岁参加科举考试,竟没上榜,最后困居长安慈恩寺。 困在慈恩寺的郑虔,一边读书,一边苦练书法。没钱买纸,他见寺内几间屋子内堆满了柿叶,干脆就以柿叶当纸,每天习字不辍,最后竟把几屋的柿叶都写光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年轻的郑虔学有所成,声名远播。 开元初,郑虔终于踏上了仕途。一开始只当了一个专管薄书事务的小吏。宰相苏颋见他才华出众,便与之结为忘年交。不久,郑虔始任左监门录事参军。开元中,任宫廷文艺总管——协律郎。 在担任协律郎期间,郑虔觉得自己有满腹的学问,不能就这样在无聊的官场上白白浪费时日,于是他就在处理公务之余,开始将本朝的奇闻异事编写成书。谁知编到八十多卷时,竟有人告发他“私撰国史”。郑虔闻讯,忙去焚烧那些草稿,可为时已晚。他因此被定罪,外贬达十年之久,天宝五载方被唐玄宗召回。 回京四年后,已年过花甲的郑虔为玄宗创作了一幅山水画,玄宗看到画及上面的题诗后,很是激动,当场御笔题赐“郑虔三绝”(诗书画)。为表爱才之心,玄宗又在最高学府国子监下面设了一个广文馆,让郑虔担任首任博士。一时间,郑虔名声大噪,“郑广文”的名号从此叫开。 也就是在这一时期,杜甫和郑虔相识了。一个是河南巩县人,一个是河南荥阳人,在京城之地,算是遇到老乡了;两人又都是饱学之士,志趣相同,仕途上的遭遇也差不多。虽然杜甫比郑虔小二十多岁,但年龄又是什么问题呢? 杜甫与郑虔一见如故,两人一有空就相约喝酒,聊聊诗歌、文艺什么的。杜甫待制集贤院后,见郑虔虽然身为广文馆博士,却也跟“待制”的境遇差不多:有其名无其实啊! 一天,郑虔跟杜甫诉苦道:“你看皇上只给了我个虚名,可是待遇哪?前几天下的那场大雨,把广文馆几间房子都给淋漏了,我让上面派人来修,可人家却说广文馆就是个摆设,不给修,你说气人不气人?现在我都不知去哪办公了!” 杜甫当然非常理解郑虔的苦衷。想到宫中府中那些不学无术、投机钻营之徒都爬到高高的位子上,锦衣玉食,养尊处优,他们让官场变得肮脏不堪,却能够左右逢源,上下通吃。而像郑虔这样德才兼备、忠诚可靠的大才、通才,只能忍受清苦和孤独。 郑虔啊郑虔,你没实权,还想“挣钱”? 一次醉酒后,杜甫意绪难平,奋笔写下了这首为郑虔,也是为自己鸣不平的《醉时歌》: 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 甲第纷纷厌梁肉,广文先生饭不足。 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 德尊一代常坎坷,名垂万古知何用! 杜陵野客人更嗤,被褐短窄鬓如丝。 日籴太仓五升米,时赴郑老同襟期。 得钱即相觅,沽酒不复疑。 忘形到尔汝,痛饮真吾师。 …… (籴,读dí) 这诗写于天宝十四载(公元755年)的春天,当时,郑虔的职务已是著作郎。不久,安史之乱爆发,郑虔和其他文武百官被掳往洛阳,安禄山让郑虔任水部郎中一职,郑虔称身患风湿病不能胜任,私下里却给肃宗秘密奏章,以示忠于大唐之心。 但在战乱平息后,朝廷还是没有放过郑虔,将他以三等罪贬为台州司户参军。杜甫欲送行但未赶上,只能以诗作别,为老友鸣不平: 郑公樗(chū)散鬓成丝,酒后常称老画师。 万里伤心严谴日,百年垂死中兴时。 苍惶已就长途往,邂逅无端出饯迟。 便与先生应永诀,九重泉路尽交期。 (《送郑十八虔贬台州司户伤其临老陷贼之故阙为面别情见于诗》) 一年多后,垂垂老矣的郑虔到了台州。在台州期间,郑虔以在衙门内设帐授课的方式,对当地人进行启蒙教化,使民风渐淳。其间,肃宗曾“大赦天下”,召其回京,但郑虔表示人已年迈,不想回去了。 于是,这位广文先生继续在台州教书育人,直至终老。 郑虔死于代宗广德二年(公元764年)。两年后,从四川移居夔州的杜甫,常常想起与郑虔相处的一幕幕,追忆起老友一生的遭遇,写下了《八哀诗》的其中一首:《故著作郎贬台州司户荥阳郑公虔》,诗中说:“萧条阮咸在,出处同世网。他日访江楼,含凄述飘荡。” 而此时的杜甫,多灾多难,晚境凄凉,怎一个“哀”字了得! 【成语】白云苍狗 【释义】苍:灰白色。浮云像白衣裳,顷刻又变得像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出处】唐·杜甫《可叹》诗:“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五十五岁的杜甫从成都坐船来到了夔州(今重庆奉节)。 初到夔州,居无定所,想起在成都浣花溪畔那些相对快意的时光,想起上年里先后去世的高适和严武这两个好友,想起自己这些年所经历的坎坷,杜甫不禁长叹一声,悲从中来。 第二年,在夔州都督——故交柏茂琳的帮助下,杜甫迁居夔西,暂时过上了还算稳定的生活。 有时,在柏茂琳资助给他的那个柑橘园里,他常常会有恍兮惚兮的感觉,心中原有的那份“致君尧舜上”的理想也似乎越来越淡了。抬头看着高天上飘忽变幻的云朵,他会自然想起多年前的一个好友——王季友。 那年,杜甫初到长安不久,就听说了王季友这个名字。王季友是开元二十四年的新科状元,年仅二十二岁就状元及第,其带来的轰动效应是不言而喻的。 和王季友相识后,杜甫才了解到王季友也曾是一个苦命的人。 王季友的父亲曾官至丹阳太守,王季友的童年和少年时代可以说是无忧无虑的。王季友结婚不久,他的父亲就因遭遇重大变故而被削去官职,一家人只得避居豫章(南昌)东湖。 为了维持生计,王季友开始自食其力,并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他做起了卖草鞋的卑微买卖。王季友的妻子姓柳,原是河东郡(在山西省)一大户人家的小姐。王家家道中落后,柳家人见王季友太过穷酸,就强迫柳氏与其分道扬镳。柳氏无奈,只好趁王季友出去卖鞋之时,留下了一纸休书,狠心离去。 柳氏的离去让王季友感受到了屈辱和痛苦,但也给他带来读书进取的动力。自此,他一人隐居在丰城的株山脚下,一边躬耕一边苦读,并和一个能与他患难与共的陈姓女子结了婚。 几年后,王季友参加进士考试,结果独占鳌头,成为江西历史上第一个状元。 王季友状元及第的消息传开后,柳家人追悔莫及。而王季友当时已经再婚,一切似乎都无法改变了。 在朝廷为官后,王季友因与李林甫之流不合,几年后便弃官而去,重回江西过起了超然自适的隐居生活。不久,陈氏病故。 王季友没想到柳氏会再次找上门来。 那是在安史之乱爆发之后的一个月夜,王季友正在隐居的茅舍里读书,突然听到轻轻的敲门声,开门一看,竟然是柳氏。看着沧桑满脸的柳氏,王季友的心里竟然一丝恨的念头也没有,他知道当初他们是彼此相爱的,他理解她当初离去是迫于家庭压力。现在,弥漫在这一对中年男女之间的,只有往日的柔情。 王季友与柳氏重归于好了。 …… 王季友的经历让晚年的杜甫非常感慨。他想,王季友最困难、最痛苦的应该就是柳氏离他而去之后的那段日子吧?王季友事后曾对杜甫说,当时周围的人们不仅不同情他,还嘲笑他,甚至胡乱编排他,说他穷得都卖草鞋了,还在外头找女人,要不是有外遇,柳氏怎么会弃他而去呢? “人之多言,亦可畏也!”想到二十多年前王季友的处境,杜甫顿感心中郁结,接着又是一声长叹,“那个时候,谁会承认王季友是个有情义的人?谁会发现他是一个未来的人才?” 再次抬头看着天上的云朵,杜甫觉得自己的一双老眼昏花得更厉害了,他想:岁月不饶人,而人言也常常是非常可畏的,复杂的人间事,其对与错、黑与白,谁一下就能够看清呢?这就如天上的云,你知道它会怎么改变形状? 看着云,想着王季友,一首诗在杜甫心中渐渐成形: 天上浮云似白衣,斯须改变如苍狗。 古往今来共一时,人生万事无不有。 近者抉眼去其夫,河东女儿身姓柳。 丈夫正色动引经,丰城客子王季友。 群书万卷常暗诵,《孝经》一通看在手。 贫穷老瘦家卖履,好事就之为携酒。 …… 死为星辰终不灭,致君尧舜焉肯朽。 吾辈碌碌饱饭行,风后力牧长回首。 “此诗的题目就叫《可叹》吧。”杜甫在心中默念道。 【成语】炙手可热 【释义】手一靠近就感觉很烫。比喻气焰盛、权势大。 【出处】唐·杜甫《丽人行》诗:“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杨玉环凭着自己的美色和才艺把唐玄宗征服之后,唐玄宗就再也离不开她啦。 两人不但在宫里整日厮混,唐玄宗外出巡幸,杨玉环也不离半步,且是最光彩照人、最咄咄逼人的随从人员。 撒娇啊,任性啊,发怒啊,卖萌啊,无论杨玉环弄出什么动静,唐玄宗都觉得可爱,都买账。 杨玉环说:我要吃荔枝,新鲜的! 唐玄宗立即答应:好的,宝贝,我这就派人以最快的速度去南方办这事。 杨玉环说:我有三位堂姐,现在还都在老家呢,平时我可想她们了。 唐玄宗说:这好办,亲,把她们仨都叫到京城来陪你就是了! 杨玉环说:我还有个堂兄叫杨钊,现在还只是个小县尉。 唐玄宗说:噢,也喊到这宫里来,我给安排。 这样,杨玉环成了贵妃后,她的三位堂姐都被接到了长安,唐玄宗称她们为“姨”,不仅赐给她们豪宅和数量可观的脂粉钱,还分别赐以封号:大姨为韩国夫人,三姨为虢国夫人,八姨为秦国夫人。 这三位夫人也个个都是美人,其中尤以虢国夫人最美,也最骄横。 虢国夫人看中了京城中的一处民宅,就直接带人闯到人家,要买下来。宅主不愿卖,她就指挥几十个随从上房揭瓦。宅主见惹她不起,只好将大半个宅子让给了她。 虢国夫人得到新宅后,大兴土木,将其修建成了全京城最为醒目、最为豪奢的一处府第。 不仅跟人家争房子,虢国夫人还想跟贵妃妹妹争宠呢。入京之后,只要进宫,虢国夫人总要寻找机会去接近皇上,搔首弄姿、挤眉弄眼什么的,估计也没少做。 努力就有回报,皇上还真注意到她了,并且也动了心思。 一天,唐玄宗带着杨贵妃和三位国夫人去曲江游玩。举行酒宴的过程中,唐玄宗与虢国夫人偷偷跑了出去,找了个隐秘的地方欢爱起来,结果却被杨贵妃抓了个现行。 杨贵妃就闹,要死要活地闹,还说了许多不好听的话。唐玄宗心想:我一个皇上偶尔偷个腥算个啥事啊,你闹个什么劲呢?一生气,玄宗就把杨贵妃赶出了宫。 毕竟杨家三姐妹还要靠她这个贵妃妹妹在宫中立足,并且贵妃的堂兄杨钊也到了宫中,还把名字改成了杨国忠。如果杨贵妃失宠了,后果可想而知。 再说,杨贵妃比虢国夫人毕竟年轻且色艺俱佳,很快,玄宗就开始思念杨贵妃并派人将她接了回来。而虢国夫人也不再那么明目张胆地引诱皇上了,当杨国忠登上相位后,她就和杨国忠勾搭上了。 风骚的虢国夫人并不回避她和杨国忠的关系,就是在上朝的路上两人也总是并驾齐驱,互相调笑,旁若无人。人们看到了,除了侧目,没有敢说三道四的。 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三月三日,三位国夫人又要来曲江游玩了。 这曲江,可不是江,也不是河,它是因那个名叫曲江的池子而得名的游览休闲区,它位于皇宫的东南角,景区内有亭台水榭,有楼舍馆阁,有奇花异草,有小桥流水。每年的春天,这里游人比肩,抬眼处,皆是芳草彩帐,举目瞧,满眼宝马香车。 三位国夫人在曲江池边那个风景最佳的地方停驻下来,她们要在那里举行酒宴了。 这时,我们的大诗人杜甫正在不远处赏景,三位美女的到来,让他不自觉地将目光转移了过来。 他倒要看看这三位杨家姐妹是如何的美,如何的不可一世。 这一看,果然名不虚传。真的都是美人,真的不可一世。 每一个人的身材都是匀称的,每一个人的容颜都是照人的,每一个人的皮肤都是细滑的,每一个人的衣着都是华丽的,每一个人的意态都是娴雅的。 她们都穿着绫罗华服,上面有金丝绣成的孔雀图案和银丝绣成的麒麟图案。 她们头上戴着翡翠做成的花饰,背后的裙腰上也能看到闪亮的宝玉。 她们坐下来,开始吃东西了。 摆在她们面前的,有从青黑色的蒸锅里端出的褐色驼峰,有用水晶圆盘送过来的鲜美的白鳞鱼。对着面前的珍馐美味,她们却懒得动筷子,因为这些东西,她们早已吃腻了。 还不断有新的山珍海味送过来,那些服侍的宦官骑马来去,但却不敢扬起一点灰尘。 一旁还有乐队,乐工们奏出婉转动人的乐曲,身为达官显贵的宾客们,每个人都露出志得意满的神色。 正当大家陶醉于美妙的乐曲中时,又有一个人骑着高头大马,耀武扬威地过来了,他下了马,从绣毯上旁若无人地走进帐门。 他,就是宰相杨国忠啊!人家是来参加宴会,也是来会自己的女友虢国夫人的。此时,旁观的人可要知趣,破坏了杨相国的兴致,人家可是要动怒的哦! 杨花纷纷扬扬地飘着,一朵朵地落在水面的浮萍上。杜甫看着眼前的一切,心想:大唐恐怕就要坏在这骄纵荒淫的杨家兄妹身上了。皇上沉迷美色,置江山社稷于不顾,任凭杨家人胡作非为,这如何得了啊! 从曲江回来后,杜甫依然心绪难平。夜里回想起白天看到的情景,又联想到自己入京以来的遭遇,他轻轻吟出了这首《丽人行》: 三月三日天气新, 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 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 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 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 珠压腰衱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 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 水精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 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 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 宾从杂遝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 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 青鸟飞去衔红巾。 炙手可热势绝伦, 慎莫近前丞相嗔! (盍,读è;衱,读jié;饫,读yù;鞚,读kòng;遝,读tà;逡,读qūn) 两年后,安史之乱就爆发了,唐玄宗从长安仓皇出逃。至马嵬坡时,愤怒的将士处死了杨国忠,然后又逼唐玄宗杀了杨玉环。万般无奈的唐玄宗只好下达赐死令,让杨玉环用一根白绫终结了自己的生命。杨家兄妹及其曾有的荣华富贵,自此烟消云散。 又过了两年,杜甫要投奔在灵武即位的肃宗,不料半路上却被安史叛军捉了回来。那个春日,杜甫再次来到了曲江边。繁华不再,骑尘满城,满心哀痛的杜甫写了《哀江头》一诗。在诗中,诗人这样写道: 明眸皓齿今何在? 血污游魂归不得。 是的,美人遭遇仇恨和杀戮,其美貌终会变成一滩血污。 这一刻炙手可热,下一刻也可能立马冷却。 【成语】放歌纵酒 【释义】放歌:高声歌唱;纵酒:任意饮酒,不加节制。尽情地歌唱,放量地饮酒。形容开怀畅饮尽兴欢乐。 【出处】唐·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诗:“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天宝十三载(公元754年),杜甫把家从洛阳搬到了长安。 家搬来了,可编制问题却还是没有落实。而京城又是个高消费的地区,偏巧这年秋天,长安又闹雨灾,庄稼歉收,物价飞涨,没啥收入的杜甫过不下去了,只好又带着妻儿,举家搬往百里外的奉先县(今陕西蒲城)。 到了第二年,杜甫的公务员身份终于尘埃落定: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管理太子护卫队的官吏)。 当年十月,杜甫赶往奉先县去探望妻儿。途经华清宫时,想到唐玄宗此时正带着杨贵妃在这里寻欢作乐,而满朝文武又大多是荒淫贪婪之徒,他们穷奢极欲,根本不顾及民生疾苦和社稷安危,杜甫禁不住忧心忡忡。 等到了家,杜甫惊呆了,一家人正在号啕大哭,原来小儿子已经活活饿死! 还有什么比丧子之痛更令人悲伤的呢? 从路上的见闻和自家的遭遇,杜甫隐隐感觉大唐正进入一种可怕的危局,因此,他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那首诗里发出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控诉,表明了“疑是崆峒来,恐触天柱折”的忧虑。 实际上,当时安禄山已经在北方起兵了。不久叛军就攻陷长安,唐玄宗随后逃往四川,杜甫的官路一下被拦腰掐断了。京城一带不能去了,杜甫只好带家人逃往鄜(fū)州 (今陕西富县),在那个叫羌村的地方住了下来。 听说太子李亨已在灵武即位后,杜甫立即动身北上去追随新皇帝。万万想不到的是,竟然会在半路上遭遇贼兵,结果,杜甫又被押回了长安。 刚当上官,谁料转眼却成了俘虏。此时的杜甫,其糟糕的心境可想而知! 那个月夜,杜甫想到了远在鄜州的妻儿,在泪眼蒙眬中,他写下了《月夜》这首饱含深情的诗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本来可以和妻子一起赏月,现在她只能一个人看月思人了。儿女们都还小,他们还不懂大人思念中的辛酸。此刻,想是夜雾已经打湿了妻子的头发,寒冷的月光正映照在她的手臂上。何时才能共倚窗帷,在月光下互相为对方拭去思念的泪水呢? 又一个春天到来了,杜甫看到的不是明媚的春光,而是破败和荒凉的景象。那些美丽的花朵都带着伤感的色彩,小鸟的叫声也让人心痛不已。愁啊愁,愁得白了头,他多么希望这兵乱能早日平息啊。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 只是发愁和被动地等待,又有什么用呢?杜甫开始寻找出逃的机会。四月里的一天,乘人不备,他终于逃了出来。他知道新皇上肃宗已在凤翔,于是不顾千辛万苦,心无旁骛地直往那儿赶去。 见到肃宗后,杜甫喜极而泣,连写了三首《喜达行在所》(行在所是指皇帝巡行所到的地方)。 肃宗念杜甫忠心可嘉,立即授予他左拾遗一职。 有了新职务,杜甫就又有了一定程度上的话语权。 结果,因为上疏替宰相房琯说话,杜甫上任刚一年,就栽了个跟头。 因为房琯在领兵平叛时指挥不当,导致唐军在陈陶斜一战中损失惨重,肃宗要依规处罚房琯。杜甫和房琯私交甚好,主动出来为房琯脱罪,结果就惹恼了肃宗。 不管肃宗高兴不高兴,杜甫依然坚持己见。肃宗烦了,再见到杜甫,就没了好脸色。 杜甫便开始去曲江头喝酒赏景,即使没钱,典衣服、赊欠也要买酒喝——人生短暂,又被冷落,那就及时行乐吧: 朝回日日典春衣, 每日江头尽醉归。 酒债寻常行处有, 人生七十古来稀。 穿花蛱蝶深深见, 点水蜻蜓款款飞。 传语风光共流转, 暂时相赏莫相违。 (《曲江二首》其二) 在朝中待着,只会自讨没趣,杜甫便请假要回鄜州探亲,肃宗说:去你的吧。 探亲路上看到的自然是山河破碎的景象,到家后,家中情形也令杜甫感到辛酸。他盼望着大家和平、小家安定,回京后就写了一首一百四十句的长诗——《北征》,期望肃宗能带着臣民,实现“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的理想。 但杜甫还是被贬了官——去华(huà)州(今属陕西渭南市)当司功参军(地方文教负责人)。 赴任的路上,杜甫再次目睹了战乱给民众带来的苦难,感慨悲愤之余,写下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垂老别》《新婚别》《无家别》)这六首诗作。 到任后,烦琐的公务让杜甫忙得不可开交。劳累不说,关键是生活条件也极为恶劣,并且不久之后还遭遇了大饥荒。 杜甫实在受不了,一咬牙弃了官,一路向北投奔在秦州(今甘肃天水)的弟弟去了。 到了秦州,杜甫的生活没有丝毫改观,有时还会饿得到野地里挖野菜充饥。这样的时刻,杜甫难免会心生感慨:我这样一个忠心耿耿的人,落到如此地步,多像是一个美女被遮住了容颜啊!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秦州也待不下去了,杜甫便又带着家人,一路跋山涉水地来到四川。 到了四川,一开始有彭州刺史、诗人高适的资助,后又有节度使严武的帮助,杜甫的境况开始有所改善。他还在别人的赞助下,在成都郊区的浣花溪畔盖了一处房子,这就是杜甫草堂。当然,这草堂的主建筑也只是间茅屋,屋里的陈设也是简陋至极,不然,杜甫就不会写出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了。 毕竟衣食无忧了,还有了安顿身心之所,住处周边的风景也不错,杜甫心情也因此好了很多,写出的很多首诗歌也带上了小清新之风,比如《堂成》《江村》《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水槛遣心》等等。 可他乡再好,毕竟不是故乡。静下来的时候,杜甫还是希望战乱能尽早结束,以便自己能回归故土,与家人共享天伦。在当时写的《恨别》一诗中,他就抒写了这样的感慨: 洛城一别四千里, 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 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 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 司徒急为破幽燕。 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冬天,唐军收复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首领纷纷投降。次年正月,正在梓州的杜甫听到这一消息后,仿佛看到了唐军全面胜利的曙光,于是在欣喜若狂之余,挥笔写下了他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终于结束了,但“放歌纵酒”后的杜甫,并没能如愿回到自己的家乡洛阳。等待他的,依然是漂泊。 【成语1】稻粱谋 【释义】谋:谋求。禽鸟寻找食物。比喻人谋求衣食。 【出处】唐·杜甫《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成语2】穷困潦倒 【释义】穷困:贫穷、困难;潦倒:失意。生活贫困,失意颓丧。 【出处】唐·杜甫《登高》诗:“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从少年时就开始到秦晋和吴越等地漫游。漫游期间,赏景、读书两不误,既为开眼界,也为自己的未来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储备。 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二十四岁的杜甫来到了东都洛阳,他要考进士了。 考试结果未能如愿,落第了。 科场受挫,杜甫便又开始新一轮漫游——方向:东;地点:齐鲁和燕赵之地。 在齐鲁大地漫游期间,他登上东岳泰山,并写下了《望岳》一诗: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诗写得开阔、大气,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青年才俊的豪情壮志。 本篇要写的内容,都跟“登高”有关。 几年后,自齐赵之地归来,杜甫把家安在了洛阳。 天宝三年(公元744年)的夏天,杜甫和李白在洛阳相识,于是两人结伴东游,其间高适又入伙,三人同游梁(今开封)宋(今商丘)。后杜甫又跟李白同游了齐鲁大地。 此次东游,当然也是见山上山,见台登台。“气酣登吹台,怀古视平芜”(《遣怀》),很有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气势。 杜甫和李白分别后,杜甫就来到了京城长安,准备一试身手,大展宏图。 但子美子美,只是他自己想得美,现实,确实不如看上去那么美。 在京城求爷爷告奶奶,又给皇上和朝廷一篇又一篇地献赋,折腾了几年,才落得个“待制集贤院”的名分。 这“待制”的时间有点长,两年过去了,还没得以授官。杜甫心想:我老有才了,你们都把那些平庸之辈选上去了,为何总也想不到我呢? 天宝十一年(公元752年)的一个秋日,杜甫同高适、薛据、岑参、储光羲四人,一起登上了慈恩寺塔(今大雁塔),然后每人各写了一首诗,杜甫写的是《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诗的后几句是这样的: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 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 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 ——回过头去呼唤虞舜那样的英主,可九泉之下的虞舜也在为当世发愁啊。想当年穆王与王母在瑶池饮酒作乐,竟然喝到夜幕降临到昆仑山头,想想真是令人痛惜!像黄鹄一样的贤能之士一个个远走高飞,哀鸣不止,不知所终。只剩下那些趋炎附势之徒,在朝中追名逐利,在为一己之利奔忙。 玄宗皇上只顾享乐,任凭平庸奸邪之臣祸乱朝纲,杜甫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为自己着急,也为朝廷着急。 果然,三年后,安禄山就带着乱军打来了。好容易步入官场的杜甫,立即踏上了险恶的逃亡之路。 至德二年(公元757年),杜甫因追随新皇帝唐肃宗而官拜左拾遗,结果却又因为宰相房琯脱罪而遭贬官。 在华州司功参军任上,杜甫心内郁结,常常眺望不远处的西岳华山,一任思绪飞到天上,于是便有了他的第二首《望岳》: 西岳崚嶒竦处尊, 诸峰罗立似儿孙。 安得仙人九节杖, 拄到玉女洗头盆。 车箱入谷无归路, 箭栝通天有一门。 稍待秋风凉冷后, 高寻白帝问真源。 (崚嶒,读léng céng;栝,读guā) 在杜甫的眼中,华山是那样的高,那样的险,四周的山峰都好像是它的儿孙。没有仙人九节杖,要想登上顶峰,那可是难上加难的事。山上的峡谷非常险,就如一根箭杆直插到天上,车子进来便很难回去。等到秋风过后,就登上山巅,到白帝那儿,访求成仙之道去。 再没了年轻时登泰山的豪情,杜甫开始彷徨无措,甚至有点心灰意冷了。 不久,杜甫就弃了官,北上秦州(今甘肃天水),后又南下四川。 初到四川那几年,在彭州刺史高适等人的帮助下,杜甫的生活有了起色,过得也算顺心。 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正月,闻听唐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杜甫欣喜若狂,并有了回归家乡洛阳的打算。 然后,杜甫欲东下游吴楚。次年在阆州时,又听说好友严武来任成都府尹兼剑南节度使,杜甫立即放弃东游吴楚的念头,马上跑回成都来追随严武了。 严武念及旧情,把杜甫招入自己的幕府中,还给了他一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职务。 在成都当差期间,虽安史之乱已平息,可京城并不安定,因为吐蕃随后又乘机闹事。一天,杜甫登楼北望,写下了这首《登楼》诗: 花近高楼伤客心, 万方多难此登临。 锦江春色来天地, 玉垒浮云变古今。 北极朝廷终不改, 西山寇盗莫相侵。 可怜后主还祠庙, 日暮聊为《梁甫吟》。 之所以“万方多难”“寇盗相侵”,只是因为皇上不圣明啊!在这样的形势下,杜甫也只能写写诗,像隐居时的诸葛亮吟诵一下《梁甫吟》罢了。 严武脾气很差,所以杜甫这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差事干得并不顺心。一年后,杜甫辞了职。不久,严武去世。 之后,杜甫又来到夔州(今重庆奉节)讨生活。在夔州都督柏茂琳的帮助下,杜甫虽然吃穿不愁,可毕竟长期漂泊,加上年龄已大,他终于被病魔缠上了,眼花,耳聋,又有肺病,生活质量是每况愈下。 代宗大历二年(公元767年)秋,五十六岁的杜甫再次登高,并赋《登高》诗: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满眼的萧条,满身的病痛,满腹的惆怅。曾经“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杜甫,只能在追怀故人和往事中,艰难度日了。 在夔州生活三年后,杜甫又开始东下,来到岳州,他登上了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登岳阳楼》) 孤苦无助,漂泊无依,拖着病躯站在岳阳楼上,诗人哭了。 接着,杜甫又来到衡州。在这里,他见到南岳衡山,不知当时他登山了没有,反正他又完成了他的第三首《望岳》,这诗主要突出衡山的神异,还用很多文字对祭祀之礼发表议论,最后两句是: 牲璧忍衰俗,神其思降祥。 意思是说祭祀之玉要忍耐衰败的世俗,但神会借着它而降福人间的。 唐朝在走下坡路,杜甫也已步入衰朽的暮年。所谓的福分,那只有拜天所赐了。 杜甫后又来到潭州(今长沙),遇兵变,于是出城避乱,至耒阳又遇水灾,被困十多天。传说耒阳县令闻讯后,派人给杜甫送来酒和牛肉。因吃得太多、太急,一代诗圣竟被撑死了。 诗人倒下了,他再也不会登高了。而他留下的诗歌,却成了后人心目中难以企及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