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篇 她说:菠萝解密乳腺癌 3 4 基础篇 为什么年轻人罹患乳腺癌特别多? 中青年女性癌症发病率高于同龄男性 通常,我们说男性癌症发病率高于女性。 确实,从统计上来看,男性的患癌比例是略高于女性的,比如,美国最新数据显示,42%的男性和37%的女性,一生中都会至少患一种癌症。 几乎所有主流癌症类型,男性发病率都高于女性。这背后的原因是复杂的,既有先天因素,比如男女激素区别,生长激素更旺盛的人患癌概率更高,同时也有后天因素,比如男性吸烟、喝酒比例远比女性高。 但如果仔细看男性和女性的癌症整体发病率曲线(图1),大家会发现一个特别的现象,那就是两条曲线有交叉:虽然55岁以后,男性发病率就显著高于女性,但在30~55岁之间,也就是中青年时,女性是显著高于男性的,这是为什么? 图1.男性和女性的癌症整体发病率曲线 其实原因很简单,就是因为女性中乳腺癌患者很多,而且发病比较早。 无论中美,乳腺癌都是女性最常见的癌症类型。 2015年,中国有430万新增癌症患者,其中女性占178万,而女性中高达15%都是乳腺癌,每年27万,而且数量在不断增加。 乳腺癌之所以特别受人关注,是因为它不止多,而且患者经常挺年轻。 在中国主要的癌症肿瘤类型中,相对肺癌、结直肠癌、前列腺癌、胃癌等,乳腺癌的平均发病年龄是最小的。 在美国,乳腺癌的平均诊断年龄是62岁,但这个数字目前在中国要大大提前。中国诊断为乳腺癌的平均年龄为 50岁左右,比西方女性要年轻接近10岁。 事实上,乳腺癌是年轻人中的第一大癌症,占了所有40岁以下患者的20%,每年全世界有高达20万年轻女性被诊断出乳腺癌(图2)。 图2.20~39岁年轻人癌症图谱 好消息是,虽然乳腺癌很常见,但死亡率并不高。美国数据显示女性乳腺癌的整体5年生存率高达90%。 在中国,乳腺癌生存率也很高,超过80%。它虽是女性最常见类型,但因此去世的人数却排在肺癌、胃癌、食管癌、肝癌、结直肠癌之后。虽然我们都听说过姚贝娜、陈晓旭、阿桑等明星因病去世的消息,但事实上,有更多的患者是能被临床治愈的,只是实在太常见,缺乏噱头而没有报道罢了。 乳腺癌虽然在中国和欧美生存率都不错,但也有做得很不好的国家。比如,西非年轻乳腺癌患者的死亡率高达48%(欧美不到10%)! 造成这种区别的因素是综合性的,包括筛查、诊断到治疗。更早地发现、确 诊,更好、更个性化的治疗方法,都是提升乳腺癌生存率的重要法宝。 乳房结构与其中细胞 乳房是个复杂的器官,内部有各种细胞和结构,包括肌肉、脂肪、结缔组织、血管、乳腺腺体等(图3)。和其他肿瘤一样,乳腺癌也是自身细胞积累基因突变,并逃脱免疫系统监管后失控生长的产物。 图3.乳房的结构 乳房中任何细胞都会癌变吗? 不是的。 几乎所有的乳腺癌都来自乳腺导管和腺泡的上皮细胞,而不是其他细胞。比如,乳房中很多的脂肪细胞,就极少会癌变。了解了这个,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并不是乳房越大,患乳腺癌风险就会越高,如果主要是脂肪,并不会有更大危险(详见后文《乳腺癌的患病因素有哪些?》)。 男性也会患乳腺癌 乳腺癌是分类最清楚,也是最复杂的癌症类型之一,是精准医疗的典范。 比如,从细胞转移程度来看,有从手术就可治愈的早期原位癌,也有需要化疗等综合手段的浸润性癌症。 从原发位置来看,有来自乳腺小叶的小叶癌,也有来自输乳管的乳管癌。 从是否表达HER2蛋白表达来分,有HER2阳性亚型,也有HER2阴性亚型。 所以,当被诊断乳腺癌的时候,首先就得了解具体亚型,因为不同乳腺癌的治疗是完全不同的(详见后文《乳腺癌怎么分类?》)。 虽然99%的乳腺癌患者都是女性,但男性患者也是有的。据估计,中国一年有大约4000名男性乳腺癌患者。 你可能要问,男性没有乳房,为什么会得乳腺癌? 答案很简单,男性虽然通常没有明显的乳房(其实不少人有,有的还不小……),但100%都有乳腺组织,有能够癌变的上皮细胞。 在进化中,男女的结构没有那么大的差异,主要的区别来自生长时期的激素。对于男性,青春期没有激素刺激乳房发育,因此乳腺组织长期很低调地趴在胸口。 但无论如何,乳腺细胞还是有的,它们虽然没啥功能,但在极少数时候,却有可能恶化。 男性患乳腺癌很罕见,通常发生都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比如激素分泌失调、雌激素过多,或者先天携带致癌突变。 后者特别值得重视。在男性乳腺癌患者中,很高比例的人携带遗传性基因突变,比如BRCA1或者BRCA2基因突变。如果直系亲属中有男性乳腺癌患者,大家应该考虑做遗传基因检测,了解自己是否有较高的患癌风险。 好了,这里先开个头,在后续的20余篇文章中,菠萝会系统性地介绍乳腺癌,包括它的发病机制、预防检测手段、精准治疗方法、康复期注意事项等。希望帮助大家了解疾病,不再恐慌。 致敬生命! 小结 ● 就癌症整体而言,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但在30~55岁之间,女性是显著高于男性的,因为乳腺癌高发期较早。 ● 女性癌症患者中15%都是乳腺癌,每年全世界有高达20万年轻女性被诊断出乳腺癌。 ● 乳房中的脂肪细胞极少会癌变。所以并不是乳房越大,患癌风险就会越高。 乳腺癌的患病因素有哪些? 最大的两个风险因素 乳腺癌第一大风险因素是什么? 是当女人! 99%乳腺癌患者都是女性,所以要躲避乳腺癌,最好的办法就是当个男的。 乳腺癌第二大风险因素是什么? 是变老! 和绝大多数癌症一样,乳腺癌随着年龄增加,发病率逐步提高(图4)。吃个仙丹,永葆青春是个防癌的好办法。 图4.乳腺癌发病率随着年龄增加曲线 这两个因素听起来很搞笑,但从科学统计上而言,确实如此。 从中还可以得出一个明确推论:随着中国女性人口老龄化,乳腺癌人数肯定会越来越多。 其他风险因素 除了刚才说的两个因素,乳腺癌还有哪些明确的风险因素呢? 大致可以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 先聊聊先天因素。 第一是激素水平。 多数乳腺癌细胞生长依赖雌激素。研究表明,女性一生中受雌激素影响时间越长,发病可能性就会越高。月经初潮早(12岁以前),闭经晚(55岁以后),没有分娩经历,没有母乳喂养经历等都会让女性受到更高水平的雌激素影响,因此,统计上来讲这些都会增加乳腺癌风险。 第二是遗传基因。 一些先天基因突变会增加乳腺癌发病率,其中最主要的就是BRCA1和BRCA2这两个基因。如果携带BRCA1/2突变,乳腺癌发病概率会增加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好莱坞女星朱莉就是因为不幸从妈妈那里遗传了BRCA1突变,而不到40岁就预防性切除了乳腺和卵巢。 第三是乳腺致密程度。 这一点绝大多数人都不知道。研究发现,致密型乳腺患癌概率更高。这不是摸起来的感觉,而是指医学影像中的特征。通常,脂肪越少,腺体越多的乳房,致密度越高。 图5中,从左到右,致密程度逐渐增加。最左边乳腺含大量脂肪,致密度最低,因此影像上有很多看似透明的区域;而最右边则几乎全是腺体,致密度非常高。 图5.乳腺致密程度图 所以,并不是简单的罩杯大就容易得乳腺癌。如果是脂肪为主,那么风险并不会增加。 为什么致密乳腺发病率更高?目前还不完全清楚,但可能和乳腺癌来源有关。前面提到过,乳腺癌通常来自乳腺导管和腺泡的上皮细胞,而不是脂肪细胞。因此,含腺体多的致密型乳腺,或许有更多可能癌变的细胞。 致密性乳腺还带来另一个麻烦,就是使得X射线难以检测出肿瘤,这导致筛查难度增加,容易耽误早期干预机会。 相对欧美来讲,中国女性致密型乳腺比较多,因此要特别注意,筛查需要加上不同项目,同时尽量避开其他生活方式带来的致癌风险。 下面再讲讲后天因素,也就是生活方式带来的乳腺癌风险。下面三点是研究最多,也是最应该避免的。 第一是喝酒。 16%的女性乳腺癌是喝酒导致的。 世界卫生组织早就把所有含酒精的饮品,无论红酒、白酒还是啤酒,都列为一级致癌物。因为酒精进入体内会被代谢成为乙醛,而乙醛能引起细胞内DNA不可逆的突变,从而导致癌变。中国社会最大的谎言之一,就是每天靠电视广告狂给人洗脑的所谓“养生酒”。 红酒特别值得一提。很多女性开始喝红酒,是因为听说它可能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这其实是有争议的。但没有争议的是,红酒对女性是确定致癌因素!2017年对超过1200万名女性的数据分析后发现,即使每天只喝一小杯酒,女性乳腺癌概率也会显著增加。 所以,如果女性想要防癌,官方推荐很简单直接:最好别喝酒,实在不行也尽量少喝酒。 第二是肥胖。 由于高热量食物的流行,全世界范围内,肥胖都成了越来越大的社会问题。超重会带来很多健康风险,包括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骨关节炎,也包括乳腺癌。 体重增加会显著增加乳腺癌风险。研究显示,超重或肥胖的中老年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会增加30%~60%。因此,对于绝经后的女性来说,体重需要好好控制。 为什么肥胖会增加罹患乳腺癌风险呢?目前认为有两个可能原因。其一,脂肪细胞中含有芳香化酶,能把女性肾上腺分泌的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前面说了,雌激素水平高会增加乳腺癌风险。其二,肥胖人体内通常胰岛素水平比较高,这和乳腺癌发病率也是正相关的。 第三是经常熬夜或上夜班。 我们都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但可能很少人知道熬夜会致癌。早在 2007 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IARC)已经把“熬夜倒班”定义为 2A 类致癌因素。有两项大规模的独立研究都发现,经常需要值夜班的护士,罹患乳腺癌的概率比普通人群更高。另一项研究发现,经常需要倒时差的空姐,罹患乳腺癌概率也有所提高。 注意:这里不是说“晚睡晚起”不如“早睡早起”,而是说频繁改变生活和睡眠节奏,导致生物钟紊乱,这有害于健康。如果有规律地晚睡晚起,也比不断改变要好得多。 如何降低患病风险 说了这么多增加乳腺癌风险的因素,那么有什么办法能降低风险吗? 当然有。 下面两点是有明确数据支持的。 第一是锻炼。 2017年,通过分析144万人的大数据,发现锻炼能显著降低至少 13 种癌症的发病率,其中就包括乳腺癌(图6)。而且即使对肥胖的人,锻炼依然有防癌的效果! 图6.长期锻炼可使癌症发病率降低 专家通常推荐每天30~60分钟的运动和锻炼时间。要想防癌,运动量很重要,什么锻炼方式不那么重要,而且也不需要剧烈运动。跑步、球类、太极拳、广场舞……选一种喜欢的、适合自己的运动,坚持下来就很好。 第二是多吃蔬菜和水果。 通过对10多项研究结果的综合分析,科学家发现女性多吃蔬菜,或者多吃水果都能稍微降低一些乳腺癌发生率。但防癌效果最好的,是蔬菜和水果都多吃的群体。 多吃蔬菜水果不止能防癌,还能降低心血管疾病、中风和很多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因此实在没有道理不照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大家每天摄入300~500g蔬菜,其中深色蔬菜占1/2。同时天天吃水果,保证每天摄入200~350g新鲜水果。注意:不能用果汁代替,因为它缺了一些重要成分,比如纤维。 总结一下,乳腺癌的风险因素是很多的,既有先天因素也有后天因素。先天因素我们改变不了,但良好的生活习惯是可以选择的。不抽烟、不喝酒、不熬夜、多锻炼、多吃蔬菜水果,等等,都能有效地降低每个人乳腺癌的发生概率。 希望大家了解疾病,不再恐慌。 小结 ● 岁数越大,罹患乳腺癌概率越高。随着中国女性人口老龄化,乳腺癌患者数肯定会越来越多。 ● 激素水平、遗传基因和乳腺致密程度是主要的先天风险因素。 ● 喝酒、肥胖和作息不规律是主要的后天风险因素。 哪些食物可能含有雌激素? 注:本文共同作者为张洪涛(一节生姜)。 前面说了,长期雌激素水平过高可能增加罹患乳腺癌风险,也可能刺激已有乳腺癌细胞的生长。 因此,无论是健康人还是患者,大家都特别关心两个问题: 1. 什么食物含雌激素多,应该少吃? 2. 什么食物能抑制体内雌激素,应该多吃? 豆浆能不能喝 说起含雌激素的食物,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豆浆。 确实,网上有大量文章说豆浆含有雌激素,因此女性不能多喝。甚至国内一些医生也推荐乳腺癌患者不喝豆浆,以防万一。 但这并不是专家的共识。不仅美国根本没有这个说法,当我咨询北上广顶尖三甲肿瘤医院的医生时,他们也都表示没听说豆浆有问题。所以,这只是个坊间传言。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种传言出现呢? 豆制品之所以被人质疑,是因为大豆中含有一种物质叫异黄酮,它的化学结构和人体雌激素接近,因此被称为植物雌激素。 关键问题就是,异黄酮多了会不会起到人体激素的作用,甚至引起乳腺癌或者卵巢癌发生呢?这是个非常好的科学问题。 幸运的是,豆制品作为食物在世界各地都被广泛食用,所以不止中国人关心,全世界各个地方的人都很关心。因此,有大量研究数据来考察豆制品到底能否导致乳腺癌。 最近有几位研究者把横跨几大洲、几十个国家、几十年的研究结论综合了一下,得出了一致的结论:目前没有证据显示大豆制品会导致乳腺癌。 恰恰相反,食用大豆还有可能减少乳腺癌发生,尤其是在东方人和更年期妇女。比如,在日本的一个研究中发现,更年期妇女食用大豆制品(包括豆腐、豆浆等),乳腺癌的风险能减少30% 。爱吃豆腐、爱喝豆浆的各位可以松一口气了。 吃女人豆腐不行,但女人可以多吃豆腐! 含雌激素的补品 到底哪些食物里有雌激素,比较危险呢? 首先大家要明白,直接含大量人类雌激素的食物几乎不存在,除非你天天吃胎盘。更多的情况是,食物中的某些东西具有类似人体雌激素的活性,或者能增强人体本身雌激素的水平。 目前通过科学研究,被质疑比较多的有蜂王浆、高丽人参、鹿茸等。没错,全是所谓的“高端补品”。看来人穷还有防乳腺癌的功能。 先说说蜂王浆。 蜂王浆在我们小时候,曾经流行一时,作为营养补品,人们都喜欢花钱给老人和孩子买。现在蜂王浆没那么火了,但还是有不少铁杆粉丝,估计是小时候吃得太多,“蜂王浆是好东西”这个印象已经深深植入脑海中。 但是粉丝们不知道,蜂王浆含有不少具有雌激素活性的物质! 没吃过蜂王浆的人以为它会像蜂蜜一样甜,吃过的人才知道味道是酸的。这酸味,来自蜂王浆里的大量脂肪酸 。最近有研究发现,蜂王浆里的这些脂肪酸能增加人体雌激素活性! 蜂王浆对女性患癌影响有多大?现在还没有一个定论。但是在临床研究里已经观察到蜂王浆能够改变女性的更年期症状,说明它的影响并非只是杞人忧天。 2013年,重庆市肿瘤医院就收治过一名7岁的恶性乳腺癌患儿,居然是男童 。据家长介绍,孩子从小因为身体不好,有长期服用蜂王浆等补品的历史。因此乳腺科主任推测,可能和激素过量有关。 这当然更像八卦故事,单单一个病例无法确定真正的原因。但无论如何,真没必要顶着风险去跟蜜蜂抢这酸酸的东西吃! 高丽人参和雌激素的关系也很有意思。 人参的主要成分叫“人参皂苷”,本身没有任何雌激素活性。问题出在那些附着在人参上的真菌。真菌代谢的时候,会产生一类化合物,叫霉菌毒素(mycotoxin)。如果人参没有被清洗干净,就可能带上这些霉菌毒素。 霉菌毒素有很多种,功能千差万别。 研究发现,有些霉菌毒素能增强雌激素功能。还有一些,比如玉米赤霉烯酮,长得本身就极像人体雌激素,能够直接结合雌激素受体,刺激乳腺癌细胞生长。 除了雌激素功能,另外一些霉菌毒素能诱发细胞基因突变而直接致癌。著名的黄曲霉毒素是肝癌发病诱因之一。它也是一种霉菌毒素。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一些霉菌毒素(包括黄曲霉毒素),列为一类致癌物。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是用来“滋阴”的一些中草药中也含雌激素活性。 比如,柴胡里的柴胡皂苷D、杜仲里的黄酮类化合物,在体外试验和动物试验中都能测到雌激素活性。从这一点上来看,柴胡、杜仲出现在用来调节妇女月经的《益经汤》中还真是有点道理的。 当然,无论疗效还是毒性,剂量都是关键。无论蜂王浆、高丽参,还是中草药,并非一点都不能吃,也不是说偶尔吃了就会致癌。只想告诉大家,任何东西,即使高级补品,都有一定风险,不是百利而无一害。大家都别胡乱吃,尤其是长期胡乱吃。 更何况,很多中国的“天然补品”其实一点都不天然。很多商家为了达到效果,壮阳的添加伟哥,滋阴的添加雌激素。关键在于,你不知道他加了多少。 所谓,“天然”负责宣传,“人工”负责疗效。一不小心,你就花了冤枉钱。 抑制雌激素的食物 那反过来,有没有天然抑制雌激素的食材呢? 还真有! 食物的成分如果能抑制正常雌激素在人体内的合成,就可能降低雌激素水平。芳香化酶,就是体内合成雌激素的重要催化酶。事实上,在乳腺癌治疗中,经常使用的来曲唑等抗雌激素药物,实际上就是芳香化酶的抑制剂。 有趣的是,在很多蘑菇里(香菇、双孢菇、褐菇、小褐菇等),都发现有芳香化酶的抑制物质! 重要的是, 蘑菇里的这类抑制物有两个很好的特性,第一,耐热;第二,溶于水。这意味着它们能够经受住烹煮过程的考验,并在烹煮过程中,容易进入汤水。所以,如果蘑菇煮汤的话,一定要把汤也喝了。 韩国曾有研究发现,饮食中如果有比较多的蘑菇,更年期前患乳腺癌的风险显著降低(减少了65%~70%)。理论上,卵巢癌也与雌激素有关,因此,适量食用某些蘑菇,也有助于卵巢癌的预防。 当然,我一直强调,什么东西,不管多好,也应该适量。蘑菇再好,也别天天当饭吃。 记住,最健康的饮食,永远都是均衡的简单饮食! 小结 ● 豆浆、豆腐等豆类制品不会增加乳腺癌风险,大家可以放心食用。 ● 一些高端补品中可能含有增强雌激素的物质,一定要谨慎。 ● 很多蘑菇里都有芳香化酶抑制物,可能调节激素水平,建议适量食用。 遗传性乳腺癌有什么特点? 遗传性BRCA基因突变 基因突变是癌症发生的必要因素,所有的癌细胞都有突变。对于乳腺癌来讲,多数患者的突变是后天环境和生活因素造成的,但对少数人而言,先天因素起了决定性作用。 这些人出生就已经携带了某些基因突变,导致患乳腺癌的概率大幅提高。这突变有可能来自父母遗传,也可能是怀孕过程中出现了随机突变。 目前和乳腺癌相关的先天突变主要来自下面这些基因(表2)。 表2.与乳腺癌相关的突变基因 BRCA1 BRCA2 ATM CDH1 CHEK2 NBN NF1 PALB2 PTEN STK11 TP53 BRIP1 其中最主要的是BRCA1和BRCA2两个基因(下面统称BRCA基因)。 遗传性乳腺癌或卵巢癌患者,很多都是由于这两个基因的其中一个突变导致的。整体来看,约5%的乳腺癌患者是因此生病,但这个比例在三阴型患者,尤其在年轻患者中高很多,接近20%。 为什么有遗传的BRCA基因突变更容易患乳腺癌呢? 因为细胞容易积累更多突变。 由于自身代谢和环境的影响,我们身体里随时随地都在发生DNA突变,而BRCA基因编码的蛋白是负责修复体内DNA错误的重要成员。一旦它们突变失效,DNA修复能力就会大大减弱,细胞会更容易积累突变,患癌概率也就大大增加了(图8)。 图8.女性70岁之前患癌概率 全世界最著名的遗传性BRCA基因突变携带者就是好莱坞影星安吉莉娜·朱莉。 这位好莱坞评出的“最性感女人”,不幸携带了母亲遗传下来的BRCA1基因突变,于是她在事业巅峰期,37岁做了预防性双侧乳腺切除,39岁又做了卵巢切除,震惊世界。 了解家族史的重要性 朱莉之所以想到去检测BRCA基因突变,是因为她的家族史。 她的母亲56岁因卵巢癌去世,外婆45岁因癌症去世,曾外婆53岁因卵巢癌去世。除此之外,她的姨妈也很年轻就得了晚期乳腺癌。 所以,很显然她的母亲一方有先天的乳腺癌/卵巢癌风险因素。果然,通过基因检测, 确认了朱莉携带BRCA1突变,预测有87%概率会在70岁之前得乳腺癌或者卵巢癌。 所以她选择了“壮士断腕”。 一位乳腺癌或卵巢癌患者,如果直系血亲里有下面情况之一要特别留意,因为本人携带BRCA基因突变概率会比较高: . 50岁前得乳腺癌 . 一人两侧乳房都得乳腺癌 . 一人同时得乳腺癌和卵巢癌 . 多位亲人得乳腺癌或卵巢癌 . 男性得乳腺癌 预防性手术的优缺点 大家可能会问,如果不幸地发现自己或者家人带有BRCA基因突变,是否都应该义无反顾地和朱莉一样,切除乳腺和卵巢吗? 并不是,因为预防性手术有优点,但是也有风险。 朱莉做出这个选择,是因为手术的优点。 研究已经证明,如果携带BRCA1/2突变,切除乳腺几乎可以完全避免乳腺癌发生。而切除卵巢不仅显著降低80%~90%的卵巢区域癌变,同时还会降低50%的乳腺癌发生率,因为卵巢分泌的雌激素对乳腺癌发生有促进作用。因此“预防性切除手术”在控制癌症上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 在美国,预防性切除手术在有家族病史的患者身上是比较常见的。如果确定有遗传性BRCA1/2基因突变,20%左右的美国人会选择切除乳腺,20%~30%的人会切除卵巢和输卵管。 但在中国,做预防性切除比例要低很多,很多医生不推荐预防性切除,尤其是切除卵巢的。为什么呢?因为它有明显风险,尤其在中国医疗不发达的情况下,甚至有可能弊大于利。 首先手术都是有风险的,从麻醉开始,手术每一步都不是100%安全的。除此之外,切除乳腺会带来美观问题和心理变化。而切除卵巢则更是有非常直接的生理影响。 卵巢是雌激素的主要产生地点,切除卵巢最明显的影响包括: . 失去自然怀孕能力。 . 提前进入更年期。 . 出现明显骨质疏松。 . 增加心血管疾病概率。 卵巢切除手术造成的更年期症状,包括脸部发红发烫、情绪激动焦虑、长期失眠、记忆力衰退等,比正常过程更为严重。 因为平时进入更年期是一个跨越很多年的缓慢过程,会给身体和心理很长时间准备和适应。而手术则是导致激素瞬间消失,对身体的冲击难以想象。做了卵巢切除手术的人基本都得长期服用人造雌激素,以减少相关的副作用。但即便如此,很多女性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和精神疾病,比如抑郁、焦虑等。 所以,要不要做预防性切除,100%是个人选择,别人不能给你正确答案。自己身体自己做主。只要能懂得科学,咨询专家了解优缺点,然后就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总而言之,遗传性乳腺癌值得特别关注。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的家族史,如果真的携带遗传风险因素,那是否要进行预防性手术,应该和专业人士商量后自己决定。如果已经生病,那积极了解最新的疗法进展,包括PARP抑制剂,才能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 小结 ● 与乳腺癌相关的遗传基因有十几个,最主要的是BRCA1和BRCA2。 ● 了解自己的家族史非常重要,如果多位亲属出现乳腺癌或卵巢癌,要引起重视。 ● 是否进行预防性手术是个人选择,没有绝对的对错,因人而异。 乳腺癌怎么筛查? 筛查是个技术活 就防癌、抗癌来讲,预防是上策,筛查是中策,治疗是下策。对于乳腺癌也是如此,最理想的状态,是通过避免生活中致癌因素,比如喝酒和肥胖,来降低风险。但肿瘤发生有随机因素,再健康的生活,也不可能绝对保证不长肿瘤,尤其在岁数大了以后。 怎么办呢? 筛查!癌症的发生通常需要10~20年,在开始的时候通常是良性的,然后才逐步恶化。早期肿瘤用局部治疗手段,比如手术和放疗,就很有可能治愈。任何癌症筛查的目的,都是在尽量早的时候发现它,早发现、早治疗、早治愈。 乳腺癌也是一样。它的预后基本就取决于分期,晚期乳腺癌生存率有限,而早期乳腺癌的治愈率接近100%! 很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的癌症都可以筛查。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有没有技术手段能准确高效地检查到某种早期的肿瘤。胰腺癌、胆管癌、卵巢癌这些癌症通常一发现就是晚期,主要就是因为早期通常没有症状,很难自我发现,而且缺乏有效的筛查手段。 要成为真正有效的癌症筛查方法,必须同时具备以下3点: . 有效性和特异性:可以灵敏地发现早期癌变。 . 安全性:对健康人没有明显副作用。 . 经济性和方便性:可以用于大量人群的筛查。 说起筛查,还有两点大家必须首先知道。 . 目前每一种癌症的有效筛查方式都是不同的。 虽然很多公司都在努力开发能广谱筛查癌症的技术,无论是靠影像学,血液检测还是其他手段。但现在还没有一种筛查手段被临床证明能有效、靠谱地在普通大众中检查多种癌症。如果有人宣传一种简单方法就能筛查出很多种不同癌症,不能说肯定是骗子,但100%是夸大。每个人都应该多了解不同癌症的筛查方式,以及推荐开始筛查的年龄(并不是越早越好)。 . 高危人群筛查价值最高,而且需要提早筛查。 癌症筛查对高危人群最有价值。而且如果是某类癌症的高危人群,比如吸烟者(肺癌)、乙肝病毒携带者(肝癌)、BRCA1基因突变者(乳腺癌),筛查的时间通常会推荐比普通人提前。 目前哪些癌症有比较可靠颇有成效的筛查方法呢? 美国专家通常推荐遵循USPSTF (U. 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美国预防服务工作组)发布的指南。这是一个成立于1984年的独立组织,由全美知名的疾病预防和循证医学专家组成,主要提供疾病预防筛查方面的指导。 目前USPSTF对4种癌症有明确的筛查指南:乳腺癌、宫颈癌、肺癌、结直肠癌。具体方法大家可以直接查询网站(USTSPF网站:https://www.uspreventiveservicestaskforce.org/Page/Name/recommendations) 乳腺癌筛查手段 前面说了,每种癌症筛查方式不同,而且并不是说越贵的手段就越好。 任何手段要被专家认可,都需要有多年研究数据的支持。 大家现在经常听到的基因检测、PET-CT、肿瘤标记物等,都没有被证明是有效的乳腺癌筛查手段。 那什么是有效手段呢? 除了自检,目前美国官方推荐手段主要是乳腺X线钼靶摄影,辅以磁共振 成像。 . 乳腺X线钼靶摄影(mammography):这是最主要的筛查手段,性价比 高。研究已经证明常规的X线钼靶摄影可以降低死于乳腺癌的风险。 .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磁共振检查一般与X线钼靶摄影一起使用。由于MRI价格明显高,而且有时会有假阳性,所以通常只适用于高风险的人群。 有一点需要特别提一下,就是相对欧美女性来说,中国女性乳腺癌单用钼靶的早期筛查效果要差一些。 主要原因是欧美女性乳房通常脂肪多,X射线穿透效果好,成像清晰,而亚洲女性很多属于致密性乳房,脂肪少而腺体和结缔组织多,对乳腺X线检查可产生干扰而检查的假阴性率较高。 怎么办呢? 一方面是配合其他技术,比如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中,就专门强调了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另一方面是积极开发新的筛查技术! 比如2011年后出现了一种“数字化乳房断层合成技术” (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研究显示它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远优于传统X线钼靶摄影,可提高致密乳腺的肿瘤检出率。希望更多这样的创新,能帮助更多的中国早期乳腺癌患者。 乳腺癌什么时候筛查 下一个问题是什么时候筛查最好。中国和美国对于乳腺癌筛查的推荐大方向是一致的,但略有不同,主要是人种差异,尤其是乳房致密程度。以下是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17年版): . 非高危人群: 20~39岁:不推荐对非高危人群进行乳腺筛查。 40~49岁:适合机会性筛查,每年1次乳腺X线检查,推荐与临床体检联合,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50~69岁:适合机会性筛查和人群普查,每1~2年1次乳腺X线检查,推荐与临床体检联合,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70岁或以上:适合机会性筛查,每2年1次乳腺X线检查,推荐与临床体检联合,对致密型乳腺推荐与B超检查联合。 . 高危人群: 建议对乳腺癌高危人群提前进行筛查(20~40岁),筛查间期推荐每年1次,筛查手段除了应用一般人群常用的临床体检、彩超和乳腺X线检查之外,还可以应用MRI等影像学手段。 在美国,乳腺癌的筛查是相对成熟的操作,也是被广泛接受的。其标准与国内筛查大致相同,但有一点不一样,就是他们对于74岁以上人群的乳腺癌筛查是不推荐的。 美国专家提出的最主要理由,是在岁数大了以后,即使发现早期乳腺癌也意义有限,因为如果治疗,很可能弊大于利。一是老年人做手术风险显著增加,二是老年人癌细胞通常进展不快,患者反而更可能死于别的疾病。权衡利弊,老年人通常都不推荐做癌症筛查。 但现实中,中美都有不少老年人依然在做筛查。由于这个事情依然争议很大,菠萝也无法给出简单的答案,只能靠大家和医生讨论后做决定。 总而言之,乳腺癌可以早发现、早治疗。它的筛查有明确的指南和管理方案。大家应该在医生指导、遵循指南的大前提下,结合个人的情况有所调整。我们既要避免错失干预的良机,又要避免过度检查和过度治疗。 小结 ● 每一种癌症的筛查方式都是不同的,对于乳腺癌而言,目前官方推荐手段主要是乳腺X线造影(钼靶),还可辅以磁共振成像检查。 ● 中国和美国乳腺癌筛查推荐略有不同,整体而言,对于40~74岁的女性最推荐筛查。 ● 中国女性由于致密性乳房比例高,单用钼靶筛查效果不如欧美女性,需要配合其他技术手段。 乳腺癌怎么确诊? 你一直都很在意健康,但某一天,洗澡的时候突然摸到乳房里有个包块,或者每年常规体检的时候在X线影像上看到一团阴影,这时候大家肯定会有点慌。 到底是不是乳腺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的,下一步应该怎么办? 首先,当怀疑乳腺癌时,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不要慌,一定要先确诊。最忌讳的就是,还没有确诊就把自己吓坏了,开始道听途说,寻求各种偏方神药。 很多时候,包块或者阴影都是虚惊一场。可能是完全无害的良性纤维瘤,也有可能是暂时的炎症。退一万步说,即使真的是乳腺癌,绝大多数也不是绝症。乳腺癌是整体治疗效果较好的癌症类型,尤其是早期,治愈率非常高。 那么,如何诊断乳腺癌呢? 诊断乳腺癌有三大类检查手段:观察和触诊、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 通常到医院后,都是从医生观察触诊和各类影像检查开始,包括B超、X线摄影、磁共振等。这些检查能确定乳房内有包块,有经验的医生也能基本判断它的性质。但需要明确的是,这些都无法100%确诊,因为它并没有直接分析肿瘤细胞。 要真正板上钉钉,还得靠病理学检查,这才是诊断乳腺癌的金标准。 什么是病理学检查? 简单而言,就是把肿瘤细胞取出一部分,通过各种特殊的染色后,由病理科医生放到显微镜下分析(图9)。 图9.病理图 取肿瘤细胞主要有两种方法。有时是直接手术切除肿瘤,然后拿一部分来检查。也有时会使用创伤更小的穿刺活检:用一根比较粗的针刺入肿瘤,吸出少量细胞来进行病理检查(图10)。 图10.穿刺 经验丰富的病理学专家根据染色后的肿瘤细胞在显微镜下呈现的形态和特性,就能准确判断疾病性质,比如,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具体是哪一种乳腺癌,进展到了什么阶段,等等。 准确的病理诊断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决定了下一步怎么治。 如果被确诊为乳腺癌,那么你肯定有很多问题想和医生交流。但时间有限,哪些问题最重要呢?下面8个问题是很好的开始。 1. 患者的乳腺癌是哪种病理类型? “病理类型”就是所谓的组织学分类,包括导管原位癌、小叶原位癌、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癌,等等。不同的病理类型所应采取的治疗措施和手段也是不一样的。 病理检查结果是诊断恶性肿瘤的最权威依据。前面说了,如果乳腺癌是通过查体或者影像学发现的,那么通过进一步的穿刺活检来明确病理诊断是非常有必要的。 2. 患者的乳腺癌是哪种亚型? 患者的病理免疫组化报告单上可能会有“ER”“PR”“HER2”等字眼,目前最经典的乳腺癌分型方法就是根据这些指标将其分为4个亚型,不同亚型对应的治疗方案也是非常不同的。 3. 患者的乳腺癌目前是癌症几期? 通过一系列检查,医生会根据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远处器官转移情况,对患者进行肿瘤分期。不同分期对应的治疗手段不同,如果想对未来生存期等问题有个心理准备,也可以请医生通过这个分期来进行初步的估计。 4. 患者有基因突变吗?可以选靶向治疗吗? 除了传统的病理分型之外,目前还有不少特定的基因突变检测可以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通过基因检测,患者可以和医生讨论,看看是否携带有对症靶向药物的基因突变,比如PIK3CA、mTOR、CDK4/6、BRCA1/2等。 5. 应该怎么治疗? 患者需要了解病情,是否可以手术治疗,术前术后是否需要放疗、化疗、内分泌治疗或者靶向治疗,具体什么时间开始、用什么方案…… 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比如身体情况、绝经与否、病理类型、分期等)和发展趋势,将手术、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一系列现有的治疗手段,合理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组合,目的是为了尽可能让患者活得长、活得好。 6. 该选哪种手术方式,要切乳房吗? 目前临床上主要的乳腺癌手术方式有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乳腺癌保留乳房手术(简称为保乳术)。如果医生综合考虑患者的情况后认为可以手术,而患者又对保留乳房有一定的愿望,那么还需要根据患者的肿瘤距离乳头的位置、大小、多少以及前哨淋巴结活检情况来综合决定最终的手术方式。 7. 患者很想保留乳房,但病情不允许,怎么办? 很多患者有保留乳房的强烈愿望,但是病情实在是不允许。不过,也不用太难过,目前一些医院是可以在乳腺癌根治术后直接就进行即刻乳房再造的,一般是用自身肌肉组织或者硅胶水囊来填充、再塑乳房外形。 8. 应当多久复查一次,查些什么? 为了更早发现疾病复发、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最好是在完成术后辅助放化疗的头两年,每3~6个月复查一次;术后2年以上,至少每6个月复查一次;术后5年以上,复发风险就相对比较低了,1年来复查一次即可。 每次都需要进行常规的查体、X线胸片、B超以及血常规、生化、肿瘤标志物的检查。如果患者处于围绝经期,还需要检测血激素水平。 小结 ● 诊断乳腺癌有三大类检查手段:观察和触诊、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其中病理学检查是金标准。 ● 病理学检查需要肿瘤组织,一般通过手术或者穿刺来获取样品。 ● 确诊后,要第一时间了解乳腺癌的分期、分型和分类,因为它与治疗方法、生存期等都密切相关。 乳腺癌怎么分类? 都是乳腺癌,为什么有些人很快去世,而有些人却治愈了呢? 都是乳腺癌,为什么有些人手术后只需要观察,而有些人却需要再做放疗、化疗呢? 都是乳腺癌,为什么隔壁病床王姐用的药是他莫昔芬,而我要用紫杉醇呢? 这些问题的答案,核心都一样,那就是:乳腺癌是几十种疾病的集合体,不同患者的情况千差万别,治疗方法和治愈概率也截然不同。 被诊断乳腺癌后,最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到底是哪一种乳腺癌。具体而言,就是要知道分型和分期。 乳腺癌的分型 乳腺癌的分型有两大类方法:病理分型与分子分型。 病理分型,是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特征,从而判断它的性质。按照这个系统,通常可以把乳腺癌分为非浸润性癌、早期浸润性癌、浸润性癌等。 非浸润性癌属于早期,包括常见的原位导管癌,通常预后很好,相反,浸润性癌整体预后就要差一些,要想达到好的效果,通常需要比较综合的治疗。浸润性癌最常见,占了80%以上,它又可以再细分为浸润性导管癌、浸润性小叶 癌等。 分子分型,是指对乳腺癌进行基因和蛋白水平检测,根据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的特性来进行分组。 乳腺癌的分子分型不止一种系统,最经典的是通过癌细胞是否表达ER(雌激素受体)、PR(孕激素受体)和HER2(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三种蛋白来分类。其中ER和PR可以合称激素受体(HR)。根据它们表达的阳性和阴性,形成了不同的组合,也带来了不同的乳腺癌亚型。比如: 如果是ER或PR阳性、HER2阴性(ER+或PR+;HER2-),那么我们称它为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也可写作HR+乳腺癌,HR=hormone receptor)。 如果是ER阴性、PR阴性、HER2阳性(ER-PR-;HER2+),那么我们称它为HER2阳性乳腺癌。 如果是ER阴性、PR阴性、HER2阴性(ER-PR-;HER2-),那么我们称它为三阴性乳腺癌。 这些不同类型的乳腺癌,无论治疗方法还是预后都是非常不同的。 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是最常见的一类,它在乳腺癌中占60%~70%,而且也是发展最缓慢的一种亚型。对于它的治疗主要是手术+化疗+内分泌治疗。因为这类乳腺癌的生长离不开激素,因此通过药物抑制体内雌激素活性,通常能很好地抑制癌症生长。最常用的药物是抗雌激素(比如他莫昔芬)或芳香化酶抑制剂。对于晚期患者,内分泌治疗一般需要持续5~10年,以保证完全杀灭肿瘤细胞。由于这类是乳腺癌患者中的大多数,而且早中期较多治疗效果不错,因此乳腺癌整体存活率比较高。 HER2阳性乳腺癌占大约20%。这种亚型的乳腺癌过量表达癌蛋白HER2。这类癌症比上一种生长更快,也更容易转移。 三阴性乳腺癌最少见,占10%~15%,但这是最让人头痛的一类。一方面,它的激素受体或HER2都是阴性,因此内分泌治疗和HER2靶向治疗对它都无效,一般只能靠化疗药物,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它又恰巧是所有乳腺癌中最恶性的一种,发展迅速,容易转移和复发。40岁以下的乳腺癌患者只占患者总数的5%,但由于这类患者里三阴性比例最高,因此整体复发率比40岁以上患者要高。 幸运的是,随着科学发展,情况在持续好转,比如最近发现三阴性乳腺癌还可以进一步细分,其中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部分患者,使用新的PARP靶向新药效果明显好于化疗。 乳腺癌的分期 除了分型,分期也很重要。 对临床医生来说,通常会使用专业的TNM分期系统。它有三个重要指标:肿瘤大小(T)、淋巴结是否转移和转移数目(N)以及是否转移到了其他器官(M)。通常对三者综合分析,得出乳腺癌的分期。 但TNM分期系统非常复杂,大众很难理解,因此医生向患者解释的时候,通常会用更简单的“临床分期”。 乳腺癌临床分期,根据恶性程度,可以分为0期、I期、II期、III期和IV期。其中又可以再细分,比如III期又可以分为III a、III b和III c。 乳腺癌的分期与患者治疗方案、治疗效果和复发风险等方面密切相关。0期是原位癌,治愈率几乎100%,完全不用担心,而IV期是晚期转移乳腺癌,预后相对较差,通常意味着比较复杂和长期的混合治疗方案。 总之,对于每一位乳腺癌患者,必须第一时间了解自己的具体分型和分期,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判断疾病风险,做好各种准备,同时,也能更好地和医生沟通,理解对治疗方案的选择,争取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小结 ● 乳腺癌的分型有两大类方法:病理分型和分子分型。 ● 病理分型,是通过在显微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特征,从而判断它的性质,包括是否侵犯周围组织、是否转移等。 ● 分子分型,是根据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的特性来进行分组,可以分为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三阴性三大类,它们的治疗方法是完全不同的。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0%HKT[7APL8E(`6)6%5H61.png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6NCH25YF(YTDNDAG_0BU0W.png 男性也有乳腺,也会患乳腺癌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OBMW)}B96(2MJ(Y~5C[ZFT.png 为什么老有明星因乳腺癌去世? 每天很多女性,包括年轻女性,都会被乳腺癌的诊断而被震惊:“天哪,我居然被查出乳腺癌?!到底能活多久?” 我们似乎总能听到明星患乳腺癌并且离开的新闻。比如87版电视连续剧 《红楼梦》中“黛玉”扮演者陈晓旭(41岁)、歌手姚贝娜(33岁)、歌手阿桑(34岁)、歌唱演员叶凡(37岁)、日本艺人小林麻央(34岁),还有最近的《樱桃小丸子》作者樱桃子(53岁)。 这些人不仅是名人,而且去世的时候还都很年轻。 不是说乳腺癌的生存率很高,接近90%吗?为什么还有如此多的名人年纪轻轻就得乳腺癌去世了呢? “整体生存率很高”和“老是听到名人去世的新闻”这种矛盾的背后,有三个重要原因。 第一,不同类型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有差异。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无论中国还是美国,乳腺癌的整体5年生存率都是很高的。在美国是90.2%,在中国,这个比例稍低,是83.2%,但也不算差,事实上,乳腺癌是中国生存率最高的癌症类型之一。 但如果细分一下,大家会知道乳腺癌之所以整体治疗效果好,是因为通常发现比较早,患者中癌症早期和中期比例高。这些患者发现癌症后如果尽早手术,加上放疗及药物配合,很多人都有治愈的机会,因此整体生存率高。而晚期乳腺癌的生存率就相对要低很多,根据美国癌症协会的数据,最晚期乳腺癌的5年生存率也只有20%(表1)。所以,如果名人患癌的时候是晚期,风险还是比较 高的。 表1.乳腺癌分期与5年生存率 乳腺癌分期 5年生存率 0 100% 1 100% IIA 92% IIB 81% IIIA 67% IIIB 54% IV 20% 从这个角度看,乳腺癌的年轻化趋势也不一定都是坏事,因为有些年轻的乳腺癌患者是因为早期筛查水平提高而被发现的。对于这些人,由于没有症状,以往只是在不知不觉中等待癌细胞的进一步恶化。现在,由于技术提高了,更早地发现了早期的肿瘤,包括治愈率接近100%的原位癌,因此相当于提前排雷了,治疗效果大大提高。 除了分期,不同乳腺癌亚型的生存率也不同。 根据癌细胞表面表达的蛋白分子,乳腺癌主要可以简单分为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以及三阴性这样几种(少数有激素受体和HER2同时阳性的情况)。 整体而言,激素受体阳性和HER2阳性乳腺癌有比较好的靶向药物,而三阴性的治疗还是以化疗为主,因此后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率目前是最差的。 第二,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惨的故事总是更容易引起人的共鸣和同情,也更容易传播。无论是国外的罗密欧与朱丽叶,还是中国的梁山伯和祝英台,都是一样的。毕竟,与从头到尾一帆风顺,让人羡慕嫉妒的爱情相比,红颜薄命、劳燕分飞更让人印象深刻,这就是所谓的“悲剧效应”。 放到乳腺癌这里,也是一样。其实有很多治疗效果很好的乳腺癌名人患者,只不过大家都没什么印象。 随便举几个例子。 宋美龄查出乳腺癌后,做了手术,几年后复发,再次手术,然后她一直活到了106岁。 香港艺人汪明荃,2002年发现乳房有肿瘤,及时做了手术切除,如今过着后中年少女的生活,2018年6月开了“汪明荃50周年演唱会”,7月与罗家英到俄罗斯看世界杯,8月28日在微博上庆祝自己的生日! 国外也有,秀兰.邓波儿,42岁时查出乳腺癌,做了手术切除,然后一直活到了85岁。 这些都是满满的正能量。 我绝对相信还有更多治愈的名人乳腺癌患者,只不过她们没有公开,大家不知道罢了。疾病面前,人人平等,名人不会运气更好,但肯定也不会更倒霉。 第三,有的明星不愿意接受规范治疗。 按照逻辑,明星的整体治疗效果应该更好,因为对她们而言,治疗费用不是问题,只要愿意接受正规治疗,用上最好的药,机会应该比老百姓更好。 但是,一些明星因为种种原因,不愿意接受标准疗法,而寻求“替代疗法”,最后结果也比较遗憾。 最著名的例子就是“黛玉”陈晓旭。她在发现乳腺癌后,不愿意接受手术治疗,而采取了佛系态度,直接遁入空门,结果一年左右就去世了。自己生命自己做主,个人选择无法反驳。但无论站在专业的角度,还是站在粉丝的角度,陈晓旭在被诊断乳腺癌后直接放弃治疗,短短时间就去世,是非常令人惋惜的。 诚然,标准疗法并不完美,不能治愈所有的患者,或者副作用还挺大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任何替代疗法更好。事实上,最近欧美对几百位癌症患者进行研究后发现,如果患者彻底放弃标准治疗,而选择各种各样的替代疗法,整体生存期是明显缩短的。 有些非现代医学的方法,包括按摩、针灸,或许可以帮助患者缓解不适,包括某些化疗副作用,但它们更多是在调理患者状态,并不能直接对抗癌细胞,不能指望单独靠它们就能治好癌症。我身边即使接受传统医学训练的中医,也是认可这个理念的。 总之,我们谈到乳腺癌的时候,没有必要恐慌,它的整体生存率是很高的,但具体情况需要具体分析,无论分期还是分型,都会对预后有影响。 癌症的治疗越来越强调精准。每个人情况都不太相同,大家可以在标准治疗基础上,配合一些自己的选择,无论是补充治疗、宗教信仰,还是饮食调养。但请一定先相信科学,不要轻信身边或者网络上的谣言。无论个例说得再天花乱坠,也和你没有关系。 无数血泪教训告诉我们,相信隔壁老王,结果通常都不好。 小结 ● 不同类型、不同阶段乳腺癌患者生存率有差异,整体而言,癌症晚期比早期生存率差,三阴性比其他亚型更差。 ● 媒体时代,大家更容易听到治疗失败的新闻,因为治好的人太多了,没有新闻点。 ● 如果癌症患者放弃正规治疗,生存期通常要大打折扣。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Q`K9Q9L_OWNLKKXS)1)$12X.png 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0%HKT[7APL8E(`6)6%5H61.png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J2I%A~)94P[M%3X]RN8T3}O.png 女性尽量别喝酒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J2I%A~)94P[M%3X]RN8T3}O.png 苗条是为了健康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J2I%A~)94P[M%3X]RN8T3}O.png 经常倒时差不好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OBMW)}B96(2MJ(Y~5C[ZFT.png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W`)`@16B(2TZ}`7RF{]PH)8.png 豆浆可以放心喝,豆腐可以放心吃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W`)`@16B(2TZ}`7RF{]PH)8.png 适当吃点蘑菇挺好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OBMW)}B96(2MJ(Y~5C[ZFT.png 服用避孕药会导致乳腺癌吗? 避孕药与患癌风险 对广大女性而言,各种避孕手段是伟大的发明,因为它们让性和怀孕分开了。最简单的避孕手段就是两种:安全套和口服避孕药。很多女性会倾向口服避孕药,有的人是因为安全套影响身体快感,也有的人是因为信不过男人,觉得还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比较好。 但与安全套相比,避孕药有两个问题值得讨论。 首先,安全套和避孕药并不完全一样。虽然它们都可以有效避孕,但是安全套还有个非常强大的功能,就是帮助抵挡各种性传播疾病,包括能引起艾滋病的HIVa和引起宫颈癌的元凶HPVb,等等。这个是避孕药替代不了的。所以,如果性伙伴来历不明,菠萝还是强烈建议使用安全套,避免中招。 其次,坊间有传闻,说如果长期使用避孕药,得乳腺癌的概率会提高。这是真的吗? 在一定程度上,这句话是真的,因为世界卫生组织2012年把主流的口服避孕药(混合激素型)直接列入了一类致癌物(图7)。 图7.世界卫生组织将口服避孕药列为一类致癌物 真的这么吓人吗?为什么避孕药可能增加患乳腺癌风险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大家首先要知道女性怀孕的必要条件以及目前主流的避孕药是怎么工作的。 女性之所以怀孕,是因为卵巢生成的卵子遇到了精子,成为受精卵。随后,受精卵移动到子宫,在内膜上着床,然后在那里吸收营养和氧气,慢慢发育成一个婴儿。 a HIV: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人类免疫缺陷病毒。 b HPV:human papillomavirus,人乳头瘤病毒。 从科学上看,怀孕简直堪称奇迹,因为它实在是个非常难的事儿。从排卵到着床,任何一个过程被打破,都无法成功。 现在市面上的主流避孕药就是靠干扰上面提到的多个步骤,从而有效避免 怀孕。 第一,避孕药能直接阻止身体排卵;第二,避孕药会改变宫颈黏液,从而使精子很难通过子宫颈,从而无法碰到卵子;第三,避孕药也会改变子宫内膜,从而阻止受精卵着床。 总而言之,避孕药就像《西游记》里捣蛋的神仙、妖怪,设置各种障碍,不让唐僧取经成功。 避孕药为什么有这些效果呢? 靠激素!目前的主流避孕药属于混合激素型,含有一定剂量的两种人造激素:雌激素和孕激素。 正是这两种激素,起到了调节女性生理功能,进而发挥避孕的作用。也正是这两种激素,让人担心长期服用会增加乳腺癌功能。 确实,不少乳腺癌的生长都依赖雌激素和孕激素,从直觉来看,使用更多的激素确实让人担心,这不是伪科学,而是真实存在的风险。 研究数据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1万与1 欧美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广泛使用避孕药,时间要远远早于中国,所以他们这方面的数据比较多。从目前欧美的研究来看,避孕药确实有风险。 通过大规模观察比较长期使用避孕药和不使用避孕药的女性,发现长期使用避孕药的女性,乳腺癌和宫颈癌风险有一定程度增加。这就是为什么世界卫生组织把它列入了一类致癌物。 咱们看一些具体的数据吧。 1996年的《柳叶刀》发表论文,通过研究15万女性的数据,发现使用过避孕药的女性乳腺癌相对风险增加了7%~24%。如果女性停止使用避孕药,风险就开始下降,如果停药超过10年,那乳腺癌风险恢复到和普通人一样。 随后,又有好几篇类似文章建立了类似的联系。 但是这个结论一直饱受争议,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前的研究里,女性使用的是老一代避孕药,里面的激素含量比现代的更高。 那新一代激素含量更低的避孕药是否还有风险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丹麦科学家对国内180万15~49岁的女性进行了10多年的跟踪统计,结果发表在2017年的《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 研究发现,长期服用新一代避孕药的女性,乳腺癌风险依然比不使用的女性平均要高20%。而且这个风险和使用了多少年的药有关,如果低于一年,风险只增加9%,如果超过10年,风险就增加38%。 所以,目前证据确实显示,无论是老一代还是新一代避孕药,都和乳腺癌风险增加有关。 但是大家也不用恐慌,就像研究者在文章末尾特别指出:虽然避孕药会增加乳腺癌风险,但其实中招的概率依然不高。 如果1万名女性连续使用1年的避孕药,你猜其中会有多少人未来会因此得乳腺癌? 大约1个! 乳腺癌家族史会强化风险 有人可能会问,刚才说的是普通女性,但如果有乳腺癌家族史,尤其是携带遗传风险因素,比如好莱坞影星朱莉那样的具有BRCA1或BRCA2基因突变的女性,还能使用避孕药吗?会不会增大风险呢?这是个好问题。事实上,有科学家专门研究过这个。 《美国医学会杂志》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女性,如果服用过避孕药,那么患乳腺癌的概率会增加11倍。 需要强调的一点,参与这项研究的多数女性都是在1975年之前服用避孕药的,当年药片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比现在的高不少。因此这个数据可能对现在没有太强指导意义。 这种风险还可能和个体特定的基因突变有关。比如最近的一些研究表明, 服用避孕药增加了携带BRCA1基因突变的女性患乳腺癌风险,但没有增加携带BRCA2 基因突变的女性患癌风险。这背后的原因并不完全清楚。 总之,如果有乳腺癌家族史或携带 BRCA1/2 基因突变的女性,避孕药中的激素对她们的影响很可能比对普通人群更强。在服用之前确实应该更加谨慎,提前与医生讨论和咨询,看是否可行,或是否有替代的办法。 利大于弊 如果避孕药会增加乳腺癌风险,那为什么医药主管部门没有禁止它的使用,我们还能继续买到它呢? 因为对于大多数女性, 避孕药的整体好处大于风险。 一方面,避孕药给女性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绝对不可忽视。 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是避孕药和癌症之间的关系很复杂。虽然它有可能略微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但是也同时可能降低患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结直肠癌风险。 什么?避孕药还能降低癌症发病率? 是的。 比如,2018年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子宫内膜癌的风险至少下降30%。 关于卵巢癌和结直肠癌的研究更多,显示服用避孕药的女性卵巢癌风险下降30%~50%,而且服用避孕药时间越长,似乎保护效果越好。多个研究显示,这些女性结直肠癌的风险也下降15%~20%。 这就很有趣了。 为什么含有激素的避孕药能降低子宫内膜癌、卵巢癌和结直肠癌呢? 这个并不是完全清楚,其中研究还在积极进行,目前认为的一些机制包括: . 激素能抑制子宫内膜细胞生长,从而降低子宫内膜癌发生概率。 . 避孕药会抑制排卵,所以能降低女性一生中的排卵总数。这导致天然雌激素分泌减少,从而降低了卵巢癌概率。 . 避孕药能降低胆酸浓度,从而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总而言之,从数据来看,并不能简单地说避孕药是致癌物。 加之一些其他益处,对于大多数女性, 尤其是年轻女性, 它的整体好处大于风险,依然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选择,无须因噎废食。 最后要强调一点,本文中的避孕药是指长期服用的药物,不包括紧急避孕药,后者成分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对女性身体可能带来额外风险,请各位男士保护女士,尽量避免使用。 小结 ● 口服避孕药如果含有激素,可能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风险和使用了多少年避孕药直接有关,时间越长,风险越高。 ● 如果有乳腺癌家族史或携带 BRCA1/2 基因突变,使用避孕药需要更加谨慎。 ● 服用避孕药整体利大于弊,而且长期使用避孕药的女性,子宫内膜癌、卵巢癌、结直肠癌风险降低。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W`)`@16B(2TZ}`7RF{]PH)8.png 避孕药利大于弊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OBMW)}B96(2MJ(Y~5C[ZFT.png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W`)`@16B(2TZ}`7RF{]PH)8.png 遗传BRCA基因突变女性更容易得乳腺癌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W`)`@16B(2TZ}`7RF{]PH)8.png 了解家族史非常重要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OBMW)}B96(2MJ(Y~5C[ZFT.png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W`)`@16B(2TZ}`7RF{]PH)8.png 好的筛查必须具备三个特点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W`)`@16B(2TZ}`7RF{]PH)8.png 女性筛查推荐乳腺X线钼靶摄影,辅以磁共振成像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OBMW)}B96(2MJ(Y~5C[ZFT.png 乳腺纤维腺瘤,是良性,是恶性? 什么是乳腺纤维腺瘤? 洗澡的时候突然摸到一个肿块!女孩蒙了,天哪,难道中招了吗? 第二天,赶快到医院去检查,医生说:“还好,是乳腺纤维腺瘤。” 乳腺纤维腺瘤?是癌症吗?会恶化吗?会影响生活吗?相信这是每一位被查出来的女性都特别关心的问题。 在乳房上摸到肿块肯定是很吓人的经历,但幸运的是,并不是每一个肿块都是恶性的,也并不都需要复杂的治疗。乳腺纤维腺瘤,就是一个良性的肿瘤,很容易治疗的“小问题”。 纤维腺瘤,英文名是fibroadenoma,是一种由腺体和纤维组织增生而形成的良性肿瘤。它不仅会出现在乳腺,还可能会出现在子宫、卵巢、肺部等地方。 乳腺的纤维腺瘤是乳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理论上青春期后的女性都有可能出现,但统计上来看, 通常是发生在30岁以下的女孩。 纤维腺瘤到底摸起来什么样呢?首先,有些纤维腺瘤特别小,根本摸不到,只能靠影像学检查(超声或者X线)才会被发现。 长大的纤维腺瘤能摸到,特点也很鲜明,那就是和周围组织感觉区别特别明显,有非常明确的边缘和形状。如果你去挤压,会发现它可以整体在皮肤下移动,滑来滑去。其次,这种包块除了摸着有感觉以外,通常并没有任何显著的症状,不痛,也没有乳头溢液,这些和恶性的乳腺癌是有明显区别的。 容易和纤维腺瘤混淆的是乳腺增生(乳腺结节)。区分它俩有个比较实用的办法,那就是看肿块是否随着经期而变化。 如果经期前后肿块大小明显变化,尤其是经期前变大,那么这个肿块是乳腺增生的概率很大;但如果这个肿块无论什么时候,大小都没有明显变化,那它就更可能是一个纤维腺瘤。 当然,要明确它们的性质,还是得靠金标准:病理检查。通过穿刺获取一些组织样本,然后请专业的病理科医生在显微镜下来判断它到底是什么。 纤维腺瘤是什么引起的? 确切的原因目前尚不清楚。一个重要的影响原因是激素,尤其是雌激素。如果雌激素水平失调,可能会直接影响肿瘤生长。同时,有研究发现,在20岁之前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会增加纤维腺瘤发病概率。 如果完全不管,纤维腺瘤大小有可能会变化,比如怀孕期间它可能会长大,而到了更年期,又经常会萎缩。有时候,纤维腺瘤甚至会自己消失。 由于纤维腺瘤和激素有关,所以含雌激素的补品或刺激方法应该要避免。有时候,医生会看到哭笑不得的情况,比如,有些人企图用精油乳房按摩的办法来消除纤维腺瘤。 这是明显的不讲科学胡闹。 纤维腺瘤不是堵奶,它是细胞增生的产物,又不是什么管子堵住了,光靠按摩怎么可能消失呢?关键很多精油里面还含有高浓度的雌激素,可能让人皮肤变好,感觉更年轻,但同时弄不好会刺激纤维腺瘤,让肿块变得更大。 所以,没搞明白科学的时候,千万别靠直觉来操作。 还有些人认为纤维腺瘤与一些带刺激性的饮料,比如茶、咖啡、碳酸饮料等有关系,所以推荐少喝来改善纤维腺瘤症状。虽然这方面的故事和个例不少,但目前还没有严格的对照试验能证明喝这些饮料和纤维腺瘤有关。 当然,由于这些饮料都不是生活必需的,而且碳酸饮料肯定是喝得越少越好,所以如果大家愿意少喝,完全没有问题。 纤维腺瘤会不会恶化? 大家最关心的一个问题还是,纤维腺瘤到底会不会恶化?会不会增加乳腺癌的发病率? 早年研究发现纤维腺瘤患者患乳腺癌的风险有增加,但后来更多试验都无法重复这些结论。目前专家普遍认为,乳腺纤维瘤和乳腺癌之间的直接关联非常弱,它直接癌变的可能非常低,几乎可以忽略。 总之,如果只是有纤维腺瘤,并不增加乳腺癌的风险。 稍微展开一点来讲的话,根据病理形态,纤维腺瘤可以分为两类,简单纤维腺瘤和复杂纤维腺瘤。简单纤维腺瘤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形态都一样,很统一,而复杂纤维腺瘤结构比较多样,含有其他成分,比如囊胞、钙化点等。 其中,简单纤维腺瘤是肯定不增加乳腺癌发病风险的。而复杂纤维腺瘤也只是从统计上略微增加一点风险。即使发现有复杂纤维腺瘤,注意每年体检和复查就好,不需要特别担心。 比较值得留意的情况是,如果有单个特别大的肿块(有些能长大至十几厘米!)。这时候,要注意它发展成低恶性的分叶状肿瘤的可能性。但即使如此,只要及时发现整体治疗效果依然很好,只是稍微复杂一些。 网上有很多关于纤维腺瘤癌变的传言,其实都是夸大,甚至是欺骗性的宣传。目的嘛,就是有些骗子医院或诊所为了吸引不明真相的患者,去他们那里接受所谓的防癌根治。在正规医院很便宜就搞定的事情,去那些地方可能就会成为天价。可能还会被忽悠,买各种各样完全无效的防复发保健品。 纤维腺瘤怎么治疗? 如果被诊断为纤维腺瘤,手术是最彻底有效的治疗方式,而且这是一个特别简单的手术,风险极小。 但是,大家不一定必须要做手术,也可以选择保守观察。事实上,如果没有症状,肿瘤个头又不大,医生很可能会推荐观察。 具体怎么选择,取决于很多因素,包括患者症状、家庭病史和个人心态,等等。 如果出现下面这些情况之一,通常会推荐手术切除纤维腺瘤: . 如果影响了乳房的形状。 . 如果引起了疼痛。 . 如果患者特别担心它发展成癌症。 . 如果患者有乳腺癌家族史。 . 如果活检结果提示有恶性的风险。 绝大多数纤维腺瘤切除后不会复发,但部分年轻患者可能会在手术部位附近或者其他地方长出新的纤维瘤。这依然不代表会恶化。 在偶然的情况下,纤维腺瘤的患者会是未成年的儿童。这种情况下,治疗的整体逻辑依然是一样的,但是手术与否的决定会更加保守。 总而言之,纤维腺瘤是一种年轻女性中很常见的情况,而且几乎没有恶化的风险,大家不用特别担心。一旦确诊,请到正规医院按规范治疗,无论是观察还是手术,都可以选择。 真正的危险,就是有人迷信网上的“神医”,掉入陷阱,那结果就很难讲了。 小结 ● 纤维腺瘤是乳腺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通常发生在30岁以下的女性。 ● 纤维腺瘤和激素相关,如果完全不管,纤维腺瘤可能变大或变小。 ● 纤维腺瘤并不显著增加患乳腺癌的风险。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Q`K9Q9L_OWNLKKXS)1)$12X.png 纤维腺瘤是良性的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OBMW)}B96(2MJ(Y~5C[ZFT.png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W`)`@16B(2TZ}`7RF{]PH)8.png 病理学检查才是诊断乳腺癌的金标准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W`)`@16B(2TZ}`7RF{]PH)8.png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OBMW)}B96(2MJ(Y~5C[ZFT.png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W`)`@16B(2TZ}`7RF{]PH)8.png 病理分型(显微镜观察)和分子分型(基因检测)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W`)`@16B(2TZ}`7RF{]PH)8.png 乳腺癌病理可以分为激素受体阳性、HER2阳性和三阴性三大类 C:\Documents and Settings\EJHu\Application Data\Tencent\Users\418193990\QQ\WinTemp\RichOle\{OBMW)}B96(2MJ(Y~5C[ZFT.png 乳腺癌病理报告怎么读? 病理报告包括哪几部分? 去正规医院的乳腺癌患者,绝大多数都会被要求做病理检测。它是判断病情的金标准,和乳腺癌的分期、分型、分类都密切相关。 一个好的病理检查,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前提。乳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精准医疗阶段,每个患者的情况不尽相同,只有明确病理,才能对症下药,做出最好的选择。 但是病理报告通常是比较复杂的,比如图11就是一个典型的三甲医院出具的乳腺癌病理报告样本。 图11.乳腺癌病理报告样本 普通人一看,基本就蒙了。 病理诊断那几句话如果还可以勉强看懂,那下面这么多的免疫组化指标到底都是什么?意味着什么呢? 今天就给大家简单地介绍一下。 首先,大家看到了,病理报告大概分两部分,第一部分叫“病理诊断”,是病理科医生用肉眼和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观察后,做出的大方向判断。第二部分叫免疫组化,是对肿瘤分子(基因)水平的分析。 通过这几个综合指标,我们就能对乳腺癌进行比较准确的分期、病理分型和分子分型。 病理诊断相对简单一些,主要是看送来的肿瘤样品整体特性,包括肿瘤长什么样(病理分型)、是否已经转移(分期)、组织学分级等,用以评估病情到底进展到了什么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