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停留在物质层面。百年间,学术界和国际机构都依据区域国家或全球 发展的不同状况对贫困进行了定义,随着贫困理论的不断发展,贫困 的定义也越来越完善。 加尔布雷斯(Galbraith,1958)认为一个人贫困与否同时由他 个人所拥有的收入和社会中其他人的收入水平决定。此后,鲁西曼 (Runciman,1966)与汤森德(Townsend,1971)提出相对贫困理 论。汤森德认为那些缺乏获得各种食物、参加社会活动和最起码的生 活与社交条件等资源的个人、家庭和群体就是贫困的,他们被剥夺了 享有这些资源的权利。a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马蒂亚·森 (Amartya Sen)首次使用权利方法进行贫困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 提出从“可行能力”视角对贫困进行分析,指出要“用一个人所拥有的、 享受自己有理由珍视的那种生活的实质自由,来判断其个人的处境”, 森认为贫困是“基本可行能力被剥夺,而不仅仅是收入低下”b,收入 低下只是可行能力缺乏的一种直观表现和重要原因。 《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根据森的贫困理论将贫困定义为“缺少 达到最低生活标准的能力”c。《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世 界银行将广义的贫困定义为“贫困是指福利的被剥夺状态”,指出“贫 困不仅指物质的匮乏,而且还包括低水平的教育和健康”。除此之外, “贫困还包括风险和面临风险时的脆弱性,以及不能表达自身的需求 和缺乏影响力”。d 人们对贫困产生原因的认识也是随着贫困概念的研究而开展的。 早期人们对贫困的解读主要集中在物质层面,认为造成贫困的原因是收 入少导致的生活资源缺乏,即绝对贫困,这时的贫困研究主要以经济学 理论为依据。随着贫困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的形成、相 a 郭熙保,罗知. 论贫困概念的演进[J]. 江西社会科学,2005(11):38-43. b 阿马蒂亚·森. 以自由看待发展[M]. 任颐,于真,译. 北京: 中国人民大 学出版社,2002. c 世界银行.1990年世界发展报告[M].北京: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52. d 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与贫困作斗争[M]. 《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 翻译组译.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3 对贫困的概念确立,精神文化需求的缺失成为造成贫困的重要因素。 20世纪90年代,阿马蒂亚·森提出的“能力贫困”开拓了贫困 研究的新方向,贫困理论不再局限于经济学分析,还加入了伦理学理 论。“能力贫困”理论引入“可行能力”和“可行能力集”两个新概念, 并认为自由是人类发展的目标和手段,“可行能力”被剥夺将直接导 致丧失实质自由,进而产生贫困。因而,贫困外在形式产生的根本原 因在于能力和机会被剥夺。 贫困是一个多元化概念,包含物质、健康、文化、法律和政治等 多方面内涵。贫困概念和相关理论的不断完善,有力地支持了反贫理 论的发展和反贫政策的制定。 二、反贫困理论 反贫困理论的构建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后凯恩斯主义经济学, 即主流经济学,以保罗·萨缪尔森(Paul A.Samuelson)的“收入可能 性曲线”动态分析和阿瑟·奥肯(Arthur M. Okun)的“漏斗理论”为 代表a,多强调经济在贫困中的重要性,只有解决资本不足导致的收入 低才能解决贫困问题;二是福利经济学,以霍布森(Hobson)、阿瑟·庇 古(Arthur Cecil Pigou)增加社会福利总量为宗旨的传统福利经济学、 “帕累托最优状态”为前提的新福利经济学和阿马蒂亚·森以收入均 等程度为指标的福利经济学为代表;三是发展经济学,以瑞典经济学 家冈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的《世界反贫困大纲》中的反贫 困思想为代表。b 20世纪中后期,福利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的贫困研 究更为主流认可。福利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强调机会缺失和能力缺乏 导致贫困,主张国家通过政策引导和体制改革提高贫困人口的可行能 力,从而在根本上解决贫困。 冈纳·缪尔达尔1970年在《世界贫困的挑战》一书中首次提出“反 a 陈昕. 反贫困理论与政策研究综述[J]. 价值工程,2010,29(28):256. b 王俊文.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 版社,2010. 贫困”概念,“反贫困”的研究就此展开。目前,反贫困的概念主要 有以下几种表述:一是poverty reduction,即减少贫困发生因素,强 调反贫困的过程性。二是poverty alleviation,即减轻、缓和贫困的手 段。三是support poverty,即扶贫,主要是政府或民间的反贫困计划与 项目。这在我国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工作中得到广泛运用。四是poverty eradication,即根除、消灭贫困,强调反贫困的目的性。a这些概念分 别从不同角度阐述反贫困,反映了反贫困的内在逻辑,即通过政府或 民间组织的政策或项目减少发生因素、缓和贫困,向消除贫困的长远 目标而努力。 三、中国扶贫理论与政策的发展 中国的反贫困斗争始终伴随着国家的建设与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破坏严重,人民普遍贫困, 我国以马列主义为基本理论指导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并结合我国国情, 以发展生产力、恢复国民经济为主要目标,着力开展集体所有制经济 建设,发展工业,以经济增长缓解贫困,对于生活困难的特困和受灾 群众,国家财政专项拨款下发救济金。此时,中国还未形成系统的扶 贫理论,也没有制定明确的扶贫政策。 20世纪80年代,中国着手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在推进经济体制 改革、加快对外开放等措施大力发展国民经济,从而实现共同富裕的 同时,政府还开始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扶贫项目,针对我国区域发 展不均衡的状况,以开发式扶贫为理论基础,提高贫困人口生产力, 改善地区生活环境。至20世纪末,中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基本解决。 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中国贫困人口大幅下降,农村普遍贫困状 况得到缓解。至21世纪初期,我国贫困地区呈现出区域化、分散化的 特点,并且贫困也不仅表现为物质生活资料的缺失,还向文化、教育、 健康等多元贫困形态发展。针对这一现象,政府将以贫困县为基础的 扶贫开发调整为“整村推进”,注重贫困人口的能力培养,通过教育 a 王俊文.当代中国农村贫困与反贫困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培训、医疗改革、发展涉农产业等方式提高贫困人口自身发展能力。 贫困人口规模进一步下降,但贫困地区发展滞后问题仍未解决,扶贫 工作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 近年来,随着“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中国扶贫理论得以创新 和发展。精准扶贫是一种合作型扶贫模式,它针对精准识别的贫困户, 以参与式扶贫为基础,强调政府、贫困人口通力合作,依托社会平 台进行产业发展、资源开发和基础建设,从而实现脱贫。依托“精准 扶贫”战略,政府加大扶贫投入,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出台并落实 各项扶贫政策。我国扶贫工作效率大幅提升,贫困人口脱贫速度明 显加快。 同时,改革开放以来国外先进反贫困经验的传入和国际组织对我 国的扶贫援助,都推动了我国扶贫理论的完善和扶贫政策的发展。 第二节 中国的扶贫历程与成就 一、扶贫历程 解决贫困问题与增进人民福祉息息相关,历来为政府所重视。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我国致力于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工业带动国 民经济恢复,以期缓解普遍贫困的状况。对于极端贫困和受灾致贫群众, 则由国家财政拨款救济。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开始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土 地经营制度变革、放开农产品价格、发展乡镇企业等一系列措施,促 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缓解了农村贫困状况,为扶贫工作的进一步开 展奠定了基础。据统计,1978年到1985年,农村人均粮食产量增长 14%,棉花增长73.9%,油料增长176.4%,肉类增长87.8%;农民人 均纯收入增长了2.6倍;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从2.5亿人减少到 1.25亿人,占农村人口的比例下降到14.8%;贫困人口平均每年减少 1 786万人。a 我国系统化的扶贫工作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改革开放政 策实施后,在“先富带动后富”理念的引领下,我国总体经济水平显 著提高,同时,区域发展不平衡现象逐渐显露,我国贫富差距开始拉大, 一些地区由于地理环境、历史因素和政策倾斜等原因逐渐落后,人民 生活困苦。在这一背景下,1984年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 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决定采取放宽经营政策、兴办 企业、减轻税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教育事业等一系列措施,“帮 助这些地区的人民首先摆脱贫困,进而改变生产条件,提高生产能力, 发展商品生产,赶上全国经济发展的步伐”。 1986年第七个五年计划出台,设专章规划“老、少、边、穷地区 的经济发展”,同年国务院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全面负 责扶贫攻坚事业。这一阶段,中国确定了开发式扶贫政策和规划,根 据贫困标准确立了扶贫工作重点县,实施优惠政策,投入扶贫专项资 金,启动开发项目,使我国扶贫开发实现新跨越。至1993年,国家 扶贫工作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6年的206元增加到1993年的 483.7元;农村贫困人口由1.25亿人减少到8 000万人,平均每年减少 640万人,年均递减6.2%;贫困人口占农村总人口的比重从14.8%下降 到8.7%。b但同时,我国大部分贫困地区选择以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增 长模式,以期快速、便捷地增加区域经济收入,实现开发扶贫。实践 证明,这一方式虽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但缺乏与贫困人口的直接联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及扶贫政策的实施,我国贫困发生率逐年下 降,贫困人口规模显著降低。但同时贫困的表现形式有了新变化,贫 困人口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呈现出明显的地缘化分布, 贫困人口脱贫速度放缓,“以解决温饱为目标的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 攻坚阶段”c。1994年,《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以下简称《扶 贫攻坚计划》)出台,重新认定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详尽部署扶贫 a 《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2001. b 《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2001.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通知. 工作,从产业发展、财政资金安排、政策保障、教育卫生事业、基础 设施建设、社会合作等方面,加大政府投入及部门合作,“力争用7 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全国农村8 000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这是我国第一个目标明确、措施详细、时间限定的扶贫计划。1996年,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尽快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决定》颁 布,强调了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温饱问题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坚持《扶 贫攻坚计划》,集中力量推动扶贫工作开展,确保20世纪末实现既定 目标。1998年、1999年我国相继召开扶贫工作会议,从上而下动员, 对于坚定扶贫干部工作信念,鼓舞贫困人口脱贫信心,坚定不移地实 施扶贫政策、达到脱贫目标都有重要意义。到2000年年底,我国基本 实现了《扶贫攻坚计划》确立的脱贫目标。贫困人口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贫困县累计修建基本农田6 012万亩(一亩≈666.67平方米),新增公 路32万公里,架设输变电线路36万公里,解决了5 351万人和4 836 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通电、通路、通邮、通电话的行政村分别达到 95.5%、89%、69%和67.7%,其中部分指标已经接近或达到当年全国 平均水平。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648元提高到1 337元,年均 增长速度为12.8%。a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由1992年的8 000万人 左右下降到3 209万人,平均每年减少532万人,农村贫困发生率由 8.8%减少到3.5%。其中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的贫困人口由1994年的 5 858万人下降到2000年的1 710万人。b 经过20余年的扶贫奋斗,中国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 但仍有部分贫困人口因为地理、环境或历史原因等在贫困线下挣扎; 同时,随着我国国民整体经济水平的提高,相对贫困依然存在,且呈 现出文化、教育、就业等多方面机会缺失的贫困表现,贫困人口整体 生活质量偏低。 面对21世纪新的贫困态势,我国及时调整政策,制定《中国农村 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确立贫困人口的主体地位,以“解 a 中国扶贫开发情况简介[EB/OL]. http://www.china.com.cn/economic/txt/2001- 11/07/content_5073269.htm. b 《中国的农村扶贫开发》白皮书,2001. 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进一步改善贫困地区的基本生活条件,巩 固温饱成果,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为达到小康水 平创造条件”为奋斗目标,坚持扶贫政策保障和扶贫工作队伍建设, 以产业发展、环境改善、素质提高为切入点,通过市场化经营、基础 设施建设、教育培训、科技指导、医疗救助、劳务输出、搬迁扶贫等途径, 辅以社会力量和国际组织,进行贫困地区开发建设,并将扶贫重点转向 贫困村。进行整村推进、产业扶贫、劳务输出、搬迁扶贫等具体扶贫措 施的创新,因地制宜,推动农村地区尤其是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进一 步缓解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群众的生活环境和居住条件。2001年 至2010年,59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从2 658 元增加到11 170元,年均增长17%;人均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从123 元增加到559元,年均增长18.3%;农民人均纯收入从2001年的1 276 元增加到2010年的3 273元,年均增长11%(未扣除物价因素)。a10 年间,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2.8%,贫困人口减少6 734万人b。 2011年,中国大幅上调贫困标准,由于新标准的提出,农村贫 困人口数量则由2010年的2 688万人增加到16 567万人。同时,连 片特困地区的扶贫任务依然艰巨,区域性贫困和贫困人口脱贫动力不 足问题亟待解决;返贫现象时有发生。据有关部门统计,中国目前各 地返贫率平均达到15%左右,而有的统计则认为中国目前返贫率为 15%~20%,最高的则认为我国每年的返贫率为20%~30%c。针对 我国贫困地区出现的新问题,我国政府下发《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011—2020年)》,以“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 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幅度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主要领域指标接近全国平均水平,扭 转发展差距扩大趋势”为目标,调整扶贫资源配置,强化专项扶贫措 施的实施。2010年至2012年,全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近6 700万人, a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的新进展》白皮书,2011. b 《中国统计年鉴2017》,按2008年贫困标准统计. c 陈端计,杨莉莎,史扬.中国返贫问题研究 [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6(2):166-169. 农村贫困发生率从17.2%下降到10.2%;重点县农民人均纯收入从 3 273元增加到4 602元,年均增长18.6%,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a。 2013年,随着“精准扶贫”理念的确立,中国扶贫工作翻开了新 篇章。当年年底,国务院下发《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 工作的意见》,强调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发展落后现状,通过改 革创新扶贫工作机制,“着力消除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内生动力和发 展活力,加大扶持力度,集中力量解决突出问题,加快贫困群众脱贫 致富、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详细部署重点工作,“践 行党的群众路线,转变作风,扎实工作,切实帮助贫困地区改变面貌, 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关 政策保障精准帮扶,创新和完善扶贫方式,改革财政管理,优化金融 服务机制,广泛引导社会参与,开拓适合我国国情的特色扶贫之路。 2016年,正值“十三五”开局之年,国务院印发《“十三五”脱贫攻 坚规划》,详细指导专项扶贫工作的开展,并创新性地提出健康扶贫、 资产收益扶贫、电商扶贫、“互联网+”扶贫等新举措。 2013年至2018年,农村贫困人口从8 249万人减少到1 660万人, 贫困发生率降至1.7%b,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农 村平均水平的差距进一步缩小,同时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基 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持续提高。 二、扶贫的成就与意义 经过近70年的扶贫开发,中国农村的贫困状况得到很大程度的缓 解。在不同扶贫标准下,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和贫困发生率均有大幅 下降。c改革开放40年来,贫困人口数量从1978年年末的77 039万 a 刘永富. 国务院关于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情况的报告—2013年12月25日 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J]. 北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公报,2014(1):105.109. b 国家统计局. 中国统计年鉴2018. c 张腾,蓝志勇,秦强.中国改革四十年的扶贫成就与未来的新挑战[J].公共 管理学报,2018,15 (4):101-112,154. 人下降到2017年末的3 046万人,累计减贫7.4亿人,年均减贫人口 近1 900万,贫困发生率也从97.5%下降到3.1%(图1-1),对全球 减贫的贡献率超七成a,中国成为率先完成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国 家b。我国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目标又迈进了一步。 图1-1 1978—2017年中国贫困人口数量及贫困发生率(2010年贫困标准)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7》 中国的扶贫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贫困距指数(poverty gap index) 是国际公认的贫困深度测量指标,反映了贫困人口收入与贫困线差距 的百分比,数值越大说明贫困人口整体收入越低,越接近赤贫状态。 中国的贫困距指数自1981 年以来迅速降低(图1-2),表明中国贫 困人口的收入水平有了整体提升,基本与贫困线持平,也说明中国 目前的极端贫困人口已经很少,贫困深度明显降低,扶贫质量不断 提高。c a 改革开放40年 贫困人口减少7.4亿[EB/OL].http://cn.chinagate.cn/news/2018- 10/17/content_66636367.htm. b 《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2016. c 张腾,蓝志勇,秦强.中国改革四十年的扶贫成就与未来的新挑战[J].公共 管理学报,2018,15(4):101-112,154. 图1-2 中国贫困距指数变化情况 资料来源:http://iresearch.worldbank.org/PovcalNet/povOnDemand.aspx 具体来看,中国扶贫取得的成就切实反映在居民、地区和国家发 展的方方面面。 (一)贫困人口生活水平提高 贫困人口脱贫最直观的反映就是生活水平的改善,包括收入和消 费水平、住房状况、地区基础设施三个方面内容。 1. 收入和消费水平 贫困地区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与全国农村平 均水平的差距在逐渐减小。2017年,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 配收入为9 377元,是全国农村平均水平的69.8%;其中,集中连片特 困地区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都在9 250元以 上(图1-3)a。2013年实施“精准扶贫”战略以来,我国反贫困斗 争取得突破性进展。与“精准扶贫”实施前即2012年的指标相比,2017年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名义水平是2012 年的 a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 扶贫开发成就举世瞩目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 进展[N]. 中国信息报,2018-09-04(1). 1.8倍,扣除价格因素,实际水平是2012年的1.6倍,年均实际增长 10.4%,比全国农村平均增速快2.5个百分点,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与全国农村平均水平之比提高了7.7个百分点。其中, 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2—2017年农村居民人 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3%和10.7%,均高于全国农 村平均增速。a 图1-3 2013—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7》《农村改革书写辉煌 历史 乡村振兴擘画宏伟蓝图—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2017年,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 998元(图1-4), 与2012年相比,年均名义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 9.3%。其中,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 915元,年 均名义增长11.2%,扣除价格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2%;扶贫开发重 点县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 906元,年均名义增长11.3%,扣除价格 因素,年均实际增长9.3%。① a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 扶贫开发成就举世瞩目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 进展[N]. 中国信息报,2018-09-04(1). 图1-4 2013—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消费支出增长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7》《农村改革书写辉煌 历史 乡村振兴擘画宏伟蓝图—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同时,贫困地区农民家庭耐用品升级换代,消费结构不断优化。 从传统耐用消费品来看,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每百户拥有电冰箱、 洗衣机、彩电分别为78.9台、83.5台和108.9台,分别比2012年增 加31.4台、31.2台和10.6台,拥有量持续增加,和全国农村平均水 平的差距逐渐缩小。从现代耐用消费品来看,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每 百户汽车、计算机拥有量分别为13.1辆、16.8台,分别是2012年的 4.9倍和3.1倍,实现快速增长。a贫困人口吃饭穿衣消费稳定增长, 而占比下降,交通通信、教育娱乐消费占比提高。2016年贫困地区农 村居民人均食品支出为2 567元,是2013年的1.25倍,恩格尔系数为 35.0%,相比2013年下降3.2%;2016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衣着 支出消费是2013年的1.27倍,衣着支出占消费支出比重为5.8%,较 2013年下降0.4个百分点。而人均交通通信支出和文化娱乐支出占比 分别从2013年的9.5%、9.3%提高到2016年的11.0%和10.8%。b a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 扶贫开发成就举世瞩目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 进展[N]. 中国信息报,2018-09-04(1). b 国家统计局:精准脱贫成效卓著 小康短板加速补齐—党的十八大以来 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六。 2. 住房状况 贫困地区居民住房状况不断改善。1978年,我国农村居民人均 住房面积为8.1平方米,到2017年,这一指标是46.7平方米a,增幅 达到80%以上。2017年我国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户均住房面积比2012 年增加21.4平方米;居住在钢筋混凝土房或砖混材料房的农户比重 为 58.1%,比2012年上升18.9个百分点。贫困人口的居住质量也明 显提升,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饮水无困难的农户比重为89.2%,比 2013年提高了8.2个百分点;使用管道供水的农户比重为70.1%,比 2013年提高了16.5个百分点;使用经过净化处理自来水的农户比重为 43.7%,比2013年提高13.1个百分点;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使用 卫生厕所的农户比重为33.2%,比2012年提高7.5个百分点。b 3. 地区基础设施 我国重视贫困人口的居住环境及便捷程度,投入大量财政资金进 行基础设施建设,通电、通水、通路、通信,打通贫困地区与外界连 接的通道。2015年12月,随着青海省最后3.98万无电人口通电,我 国全面解决了无电人口用电问题。c2017年,我国农村自来水普及率 和集中式供水覆盖率分别提高到70%和75%以上d;全国农村公路里 程达到400.93万千米,通公路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9.98%, 其中通硬化路面的建制村占全国建制村总数的98.35%;贫困地区通硬 化路面的自然村比重为81.1%,低于全国水平,但仍比2013年提高了 21.2 个百分点;通电话、有线电视信号、宽带的贫困村比重分别达到 98.5%、86.5%和71.0%,与2012年相比都有明显提高②。 贫困人口收入消费水平的提高,直接反映了贫困地区群众购买能 力的提升;住房状况的改善和基建水平的增长,表明了贫困地区生活 a http://www.ce.cn/xwzx/gnsz/gdxw/201808/31/t20180831_30175442.shtml. b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 扶贫开发成就举世瞩目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 进展[N]. 中国信息报,2018-09-04(1). c 中国已全面解决无电人口用电问题[EB/OL]. http://power.in-en.com/html/ power-2250215.shtml. d 五年来贫困地区中央水利投资2 266亿元[EB/OL]. http://news.xinhuanet. com/politics/2017-10/10/c_129718265.htm. 环境和便捷程度的改善。困扰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问题得到解决。 (二)贫困区域公共服务逐渐完善 公共服务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产生活保障,贫困地区教育、医疗 和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的建设,拓展了贫困人口的可行能力与内生动 力,切实增强了贫困地区的经济活力与发展潜力。 1. 教育文化 教育脱贫力度不断加大。我国通过深入普及义务教育,着力缩小 城乡差距,优化和完善农村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与教学设施,推动教 育优惠政策向农村及贫困地区倾斜,切实维护农村贫困人口的受教育 权利,促进教育公平。2012—2015年,中央财政累计投入资金831亿 元改造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投入约140亿元建设边远艰苦地区农村 学校教师周转宿舍24.4万套,可入住教师30万人。连续实施学前教 育三年行动计划,全国学前3年毛入园率由2011年的62.3%提高到 2015年的75%,中西部地区在园幼儿数由2011年的2 153万名增加到 2015年的2 789万名,增长了30%。同时,我国实施面向贫困地区定 向招生专项计划,面向832个贫困县4年累计录取学生18.3万人,贫 困地区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连续3年(2013—2015年)增长10% 以上。a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16岁以上家庭成员均未完成初中 教育的农户比重为15.2%,比2012年下降3.0个百分点;84.7%的农 户所在自然村上幼儿园便利,88.0%的农户所在自然村上小学便利, 分别比2013 年提高17.1个和10.0个百分点。有文化活动室的行政村 比重为89.2%,比2012 年提高14.7个百分点。b 2. 医疗卫生 我国加大农村医疗投入,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针对 贫困人口实施医疗救助,并开展医疗公益事业,提升农村地区尤其是 贫困地区医疗服务水平。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拥有合法行医证医生 a 《中国的减贫行动与人权进步》白皮书,2016. b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 扶贫开发成就举世瞩目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 进展[N]. 中国信息报,2018-09-04(1) . 或卫生员的行政村比重为92.0%,比2012年提高8.6个百分点;92.2% 的户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比2013年提高7.8个百分点(表1-1)。a 同时,我国加强农村卫生环境的治理。2016年年末,90.8%的乡镇生 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73.9%的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或部 分集中处理,17.4%的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或部分集中处理,53.5%的 村完成或部分完成改厕①。至2017年,我国贫困地区61.4%的户所在 自然村垃圾能集中处理,比2013年提高31.5个百分点b。 表1-1 2012—2017年贫困地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 指 标 2012 年 2013 年 2014 年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拥有合法行医证医生/卫生员的 行政村比重 83.4 88.9 90.9 91.2 90.4 92.0 所在自然村有卫生站的农户比重 — 84.4 86.8 90.3 91.4 92.2 拥有畜禽集中饲养区的行政村 比重 16.0 23.9 26.7 26.9 28.0 28.4 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的自然 村比重 — 27.7 34.4 39.2 44.7 — 所在自然村垃圾能集中处理的农 户比重 — 29.9 35.2 43.2 50.9 61.4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7》《农村改革书写辉煌 历史 乡村振兴擘画宏伟蓝图—改革开放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3. 社会保障 农村社会保障机制不断健全,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不断提高, 贫困人口生活负担切实减轻。2007年全国农村低保年平均标准为 840.0元/人,2012年增加到2 067.8元/人,增长1.5倍,年均增长 19.7%;2007年全国1 608.5万户、3 566.3万人得到了农村最低生活 保障,2012年则增加至2 814.9万户和5 344.5万人。2017年全国农村 a 国家统计局. 农村改革书写辉煌历史 乡村振兴擘画宏伟蓝图—改革开放 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b 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办公室. 扶贫开发成就举世瞩目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 进展[N]. 中国信息报,2018-09-04(1). 低保年平均标准为4 300.7元/人,比2012年增长1.1倍,年均增长 15.8%。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有农村低保对象2 249.3万户、4 045.2 万人。a“病有所医”“老有所养”取得新进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 本实现全覆盖,至2015年年底,全国乡镇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 人数达到41 365万人,比2013年增加182万人。b2016年,我国整合 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两项制度,建立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城乡居民公平享有基本医疗服务c。 (三)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 1999年,我国贫困地区生产总值为5 702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 的0.06%d;至2015年,贫困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到55 607亿元,占全 国生产总值的8.1%e。扶贫工作开展以来,我国不断调整涉农政策, 贫困地区经济一直保持积极发展态势,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涉农产业生产力提高 改革开放建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生产力。 同时,国家不断出台惠农政策,加强专业知识技术指导,提高农业生产 所需物资设备水平,促进农产品生产。21世纪以来,我国粮食持续丰收, 油料、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产量总体保持较高水平。1978年, 我国粮食总产量为30 475万吨。到2016年,这一数字为62 143.9万吨, 增长51%。f2013年,我国粮食产量首次突破60 000万吨,至2016 年均在60 000万吨以上,标志着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2016年,全国人均粮食占有量达到447公斤,比1978年提高128公斤, 高出世界平均水平47公斤。各类农产品单位面积产量也连续增长,其 a 国家统计局. 农村改革书写辉煌历史 乡村振兴擘画宏伟蓝图—改革开放 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b 国家统计局. 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 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七.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 关于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意见. d 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0. e 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17. f 中国统计年鉴2017. 中2016年全国粮食单产达到363公斤/亩,比2012年增加了10公斤/亩, 增长2.8%。a 林业、畜牧业也得到快速发展。森林资源不断增多,森林覆盖率 由2012年的21.6%增加到2016年的22.3%,全国自然保护区数量也 从2012年的2 669个增加到2016年的2 750个。①林产品产量稳定增长, 近年来,受到生态保护力度加大的影响,木材产量有所回落。畜牧业 整体保持稳定发展,规模化养殖占比不断上升。 2. 涉农产业结构升级 我国是农业大国,第一产业是农村地区的主导产业。近年来,我 国农村多种经营模式快速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 体大量涌现。2016年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分别已达179.4 万个和13万个,比2012年分别增长160.4%和8.6%b。同时贫困地 区大力发展产业融合,农业与第三产业协同,发展农村采摘、观光、 旅游等服务项目,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占比越来越多,且增幅最大(见 表1-2)。贫困地区产业结构优化,经济增长加快。             表 1-2 贫困地区生产总值       万元 指 标 1999年 2011年 2015年 年均增长率/% 地区生产总值 5 702 36 637 55 607 8.75 第一产业增加值 2 144 8 979 12 668 4.91 第二产业增加值 1 882 16 019 22 463 10.94 第三产业增加值 1 675 11 641 20 477 11.23 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中国农村贫困监测报告2000》《中国农村贫困监测 报告2017》 a 国家统计局. 农村改革迈出新步伐农业发展再上新台阶—党的十八大以来 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之七. b 国家统计局. 农村改革书写辉煌历史 乡村振兴擘画宏伟蓝图—改革开放 40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四)为全球减贫事业作出贡献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减贫事业。中国借鉴和参考国际组织的先进扶 贫经验与理念,并根据国情进行改革创新,获得了显著成效,如开发 式扶贫、小额贷款等,推动了国内扶贫事业的发展。在致力于消除自 身贫困的同时,中国积极开展南南合作,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 型国际减贫伙伴关系,支持和帮助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 国家消除贫困,为全球减贫事业注入新活力a,体现了大国的责任和 担当。 a 携手合作 中国力量托起全球减贫事业[EB/OL]. http://views.ce.cn/view/ ent/201806/25/t20180625_2952100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