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是当今使用非常广泛的词汇之一,也是人类改造世界时涉及领域最为广泛的活动之一。步入1 世纪,设计对于人类社会来说是无处不在、无所不需的。从小的生活用品到大的宇宙飞船,从私密的个人空间到群体活动的CBD,从实用的物质产品到个性化的精神符号,从现实用品到虚拟社会,都需要艺术设计,也都离不开艺术设计。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科技的发展,设计作为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在不断地创造着新的内容和形式,从实用设计到概念设计,从物质设计到非物质设计……设计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前进。 1.1 设计的概念 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从古至今,人类最基础、最主要的活动是造物,而设计便是造物活动预先进行的计划,因此可以把任何造物活动的设想、计划和规划过程理解为设计。 1.1.1 设计的基本含义 设计一词源于英语design 。从语源上看,design 来源于拉丁语designara,其演变路径是:designara(拉丁语)→designo(意大利语)→dessein(法语)→design(英语)。设计一词虽然是英语design 在现代汉语中的对译词,但根据词源学上design 的含义,在中国古代文献中早有了相对应的词义。《周礼·考工记》中有“设色之工,画、钟、筐、幌”。此处“设”字与拉丁语designara 的词义“制图”“计划”完全一致。而《管子·权修》中有“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计”字可与用以解释design 的plan 一致。在《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中有“赂遗吾左右人,令囚吾服药,密因鸩毒,重相设计”,元代尚仲贤《乞英布》第一折中有“运筹设计,让之张良,点将出师,属之韩信”,其“设计”就有计谋、谋划之意。现在,设计的基本含义主要是指设想和计划。 1.design在英文语义中的解释 design 这个词在英语中既可以译为“to designate” (指明),也可以译为“to draw”(描画),因为它们本就源于同一个词。同样,intention(意图)和drawing(绘图)在喻义上相同。通过语源学的分析可以得到一个等式:design =intention + drawing,即“设计=意图+ 绘图”。这一等式表明design 本身就含有双重意思:既包括在设计创意阶段的“意图、计划和目标”的含义,也包括在设计执行阶段的“草图、效果图或模型”的含义。 1 年第1 版的《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对design 的解释非常明确和全面,即设计本身就是一种创作过程,其核心语义是为实现一定的目的而进行的设想、计划和方案。这是一种对design 的广义定义。 design 在英语中兼具动词与名词两种词性,动词有设计、立意、计划的含义;名词有项目、意图、草图、模式、风格、样式、图案、心中的计划或设想过程等含义。design 这种内涵的双重性表明:它既可以指一个活动(设计过程),也可以指这种活动的成果(一个规划或者一个形态)。因此,在学习和进行设计时,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 2.设计在汉语语义中的解释 design 一词在翻译成中文的过程中受到了日本的影响,曾翻译为:意匠、图案、美术工艺、工艺美术、造型。这些词并不能够很好地传达出design 的含义。现在的“设计”在汉语中最基本的词义是设想与计划,比较准确地标 示了design 的含义。 1 年第 版的《现代汉语词典》对“设计”的解释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预先制订方法、图样等。“设”有安排、 ”在汉语中作为动词,建立、构筑、陈列等含义,由此复合为设置、设想、设法、陈设、设施、设计等词;“计”在汉语中为名词、动词兼用,名词有计谋、诡计等,动词有计算、计议、计划等,而计议、计划诸词又有名词的词性,因此,“计”作为动词,有计划、策划、筹划、计算、审核等含义。“设计”一词几乎综合和包容了“设”与“计”的所有含义,从而具有较为宽泛的内涵。 在汉语中,名词用作动词是很普遍的现象,于是“设计”一词可用作动词,是一个过程;也可以作为名词,是一种过程的结果。这与design 一词在英文中的使用状况相一致。用现代汉语中的“设计”一词来对译英语的design,其各自的语源背景及文化背景都比较一致,这正好说明了设计作为人类社会共性行为的一致特征。 3.设计的含义 从广义上来说,设计的基本含义是计划,即为达成目的而设立的方案。以此为基础,可以说设计涵盖了人类历史上所有的创造性活动。而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则是对一切创造性活动所蕴含的创造性构思、行为和过程的升华。狭义的设计则是指为达成某种目的而设立的具体的计划或方案中,作品的构成元素、各元素间的组织关系,以及建立在适用性基础之上的结构规律等,其中,相关的美学要求始终伴随着设计的过程而与设计的构思和行为紧密相连。也就是说,广义的设计将外延延伸到人的一切有目的的创造活动;而狭义的设计则专指有关美学的实践领域内,甚至只限于“艺术设计”范畴内的各种独立完成的构思和创造活动。 国际上常用的art and design 将艺术与设计并列而立,体现了两个学科领域既相互联系,又各不相同的特点。艺术涵盖了美术、雕塑、摄影、音乐、舞蹈、戏曲、影视和音乐等的大艺术范围,设计则包括了从手工艺到工业设计的所有设计范围。这样的名称涵盖较广,也比较合理。目前我国对“艺术设计”的说法主要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对“艺术与设计”的简称或模糊化思维,省略了其中的and,这种方式比较概括,但对于艺术和设计的关系表达不明确;另一种则是在当前中国特定阶段,学界对设计  的“国情化”解释:在“设计”前面加注“艺术”二字, 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接受这一概念。然而在“艺术设计” 一词中,“艺术”只是定语,它本身成了对“设计”的修饰。同时“艺术设计”还是对过去“装饰”概念的最好演绎,比如过去的室内装潢专业就改名为环境设计专业。011 年,教育部印发了《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011 年)》,新增了艺术学学科门类;01 年,教育部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01 年)》中艺术学设有 个专业类别,其中设计学类专业有视觉传达设 计、环境设计、产品设计、数字媒体艺术、服装与服饰设计、 公共艺术、工艺美术等 个。 总之,设计的含义包含了三个方面:①计划、构思; ②将计划、构思中解决问题的方式表达出来;③通过传达之后的具体应用。概括地说,设计就是设想、运筹、计划与预算,它是人类有目的的造物活动的开始,是人类为实现某种特定的目标而进行的创造性活动,是一种把设想、计划和规划通过艺术化的形式传达出来的活动过程。 在数百年中,设计的内涵和重点不断发生变化。早在1 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designo 的概念是指素描和绘画;直到1 世纪前,design 仍限定在艺术范畴内。工业革命导致了设计观念的变革,design 突破了美术或纯艺术的范畴而使其含义趋于宽泛,有了设计、计划和画草图之意。1 年出版的《大不列颠百科辞典》中对design 有了新的解释:“艺术作品的线条、形状,在比例、动态和审美方面的协调。在此意义上,design 与构成同义,可以从平面、立体、结构、轮廓的构成等方面加以思考,当这些因素融为一体时,就产生了比预想更好的效果。”1 世纪,design 的概念与图案通用,以装饰为主要功能。到了0 世纪初,人们才开始广泛使用design 一词。由于设计在0 世纪的人类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关于它的定义众说纷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包豪斯国立学校充分考虑设计过程中的实用性和经济性原则,使其成为超越纯艺术的创意构想和创造性的实践行为。著名的包豪斯艺术家和理论家莫霍利·纳吉对设计的解释是:设计不是表面的装饰,而是在某一目的的基础上综合社会、人类、经济、技术、艺术、心理、生理等要素,并按照工业生产的轨迹计划产品的技术。 以上对设计的种种定义都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的描述,大都带有时代的特征和一定的历史局限性。 1.手工艺时期 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使得手工艺人能够将全部精力放在产品制作上,以满足社会的需要。生产力的水平决定了手工艺人只能依靠自己的双手直接面对器物,并最终以完成品的形式提交给社会。尽管绘制草图在文艺复兴以前就成为可能,而且在陶器和青铜器生产中也已经开始使用模具,但是对于雇主来说需要的是最终产品而不是图纸。手工艺人受当时技术条件的限制,只能依靠最终的产品来表明个性的存在,并且是依靠手工技巧生存。 工业革命前,设计被理解为手工艺设计中的制作技术和装饰技巧(图1-1 和图1-)。对设计的理解偏重于物,即产品。人们注重对产品的制作和装饰,即便这种装饰与产品本身关系不大。 图1-1 哥特式家具 图1- 文艺复兴式家具 2.工业时期 设计经历了早期工业时期到成熟工业时期的发展,其主要成就之一是工业设计的繁荣,这一时期设计的概念主要是指工业设计。而正式对工业设计做出定义的是1 年 月成立的国际工业设计协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ocieties of industrial design,ICSID),这是一个为提升工业设计品质而聚集了世界众多专业设计师的国际组织,1 年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才对工业设计进行定义。10 年该联合会在巴黎第十一次年会上重新对其定义做出了修改:“就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而言,凭借训练、技术知识、经验及视觉感受而赋予材料、结构、形态、色彩、表面加工及装饰以新的品质和资格,叫作工业设计。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工业设计师应当在上述工业产品全部侧面或其中几个方面进行工作,而且当需要工业设计师对包装、宣传、展示、市场开发等问题的解决付出自己的技术知识和经验以及视觉评价能力时,这也属于工业设计的范畴。”这是一个被广泛接收的定义。首先,从内容来看,它首先表明了设计的创造性质和意义;其次,注重产品的内部结构、功能和外观形态的统一;最后,从人的需要出发,即从“实用、经济、美观”的基本原则出发,以造物的实用功能或价值的实现为基点,运用科学技术和大工业生产的条件,达到为人所用的目的,如图1- ~图1- 所示。  从根本意义上说,设计本身不是目的,它是人们满足自身需要而使用的手段和方法,往往表现为一个创造性过程。设计的目的是为人而不是物,即满足人的需要是设计的根本和出发点。因此,设计师的工作首先与社会价值相联系,与人的需求相联系,其次才是物质。设计从物向人的需要转变,是设计在0 世纪最深刻的转变之一。 3.后工业时期 0 世纪末,由于全球资源日益短缺、自然环境持续恶化,导致了设计界对环境的进一步关注,使设计从关注“人与物的关系”转向关注“人、物与环境的关系”,出现了关注生态环境的设计思想和潮流;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又出现了虚拟设计……这些都使现代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处于变化和扩展之中。信息化社会的艺术设计中出现了绿色设计、生态设计和非物质设计等新的形态,重视的是“人—物—环境”的综合关系。 绿色设计开始于0 世纪0 年代,由于环境问题引起大众的普遍关注,理论家认为,通过设计及消费“绿色”产品可以改善环境状况。绿色设计是强调生产与消费需要对环境影响最小或者有益环境改善的设计。绿色设计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减轻由于人类的消费而给环境增加的生态负荷,为此提出了R,即“少量化、再利用、资源再生”的物尽其用的原则。如简约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著名设计师菲利普·斯塔克1 年为一家公司设计的一台电视机采用了一种可回收的材料——高密度纤维模压成型的机壳(图1-),同时也为家用电器创造了一种“绿色”的新视觉。来自豪普特曼制品有限公司的RESEAT 家具(图1-),以创造具有社会和环境价值的设计为宗旨:木头采用成长快和自我再生速度快的品  种,并且不使用任何含甲醛的胶黏剂;桌子和椅子简洁自然,搭配巧妙;利用农田植物为装饰,生机盎然,令人喜爱,很好地把握着绿色设计的理念。如今绿色设计已被当作对现有工业与消费结构的某种调整,以有助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材料的循环再利用和建立“人与环境友好”的关系。 图1- RESEAT 家具 0 世纪0 年代以来,电子空间的虚拟设计、信息设计、界面设计(图1- 和图1-)已成为中心话题,“非物质设计”这一概念的出现是数字和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结果,这也从根本上为现代设计带来了一场划时代的革命。从物质设计到非物质设计,反映了设计价值和社会存在的一种变迁,即从功能主义的满足需求到商业主义的刺激需求,进而到非物质主义的生态需求,即一种合理化、人性化的需求。在人与物、设计与制造、人与环境以及人们对设计的认识上也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非物质设计理念不仅是一种与新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人工智能相匹配的设计方式,同时它也是一种以服务为核心的消费方式,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 图1- BIG FISH 游戏界面 01 年10 月,国际工业设计协会更名为世界设计组织(world design organization,WDO),对工业设计也再次进行了定义:“(工业)设计旨在引导创新、促发商业成功及提供更好质量的生活,是一种将策略性解决问题的过程应用于产品、系统、服务及体验的设计活动。它是一种跨学科的专业,将创新、技术、商业、研究及客户紧密联系在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活动,并将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进行可视化;重新解构问题,并将其作为建立更好的产品、系统、服务、体验或商业网络的机会,提供新的价值以及竞争优势。(工业)设计是通过其输出物对社会、经济、环境及伦理方面问题的回应,旨在创造一个更好的世界。”这一定义弱化了“工业”一词,表明了设计新的内涵:①设计的主要特征是追求创新与变化; ②设计的核心竞争力是问题导向下的策略化的视觉和体验解决方案;③从倚重产品(制造业)延伸到构建环境网络的和谐关系;④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与世界是设计的目的。随着1 世纪信息技术与数字经济的高速发展,设计的环境正在发生根本的变化。设计更多地参与到企业战略和系统设计、社会与服务设计以及对人类未来的规划中。工业设计本身对人类社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在不断地加大,如何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识设计,用更加科学和理性的手段维护好和谐关系,将是未来设计师面临的新挑战。① 综观设计发展史,设计的概念一直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而不断地更新,但是,设计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的本质一直未曾改变。艺术、科学和经济是现代设计所包含的三重意义,是从构思、行为到价值实现的综合性创造过程。 1.2 设计的特征 设计作为人类自觉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创造性活动,由于与人类自身的需要、思维方式和赖以生存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它作为一种行为、一种思维的物态化形式具有其独有的特征。 马克思指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动物的行为受本能的驱使,谈不上什么设计意识;而人在进行生产前,脑海里就预先设想、计划好了“蓝图”,这种“预先设想、计划”就是设计。其形态是用自然或人工的材料经过有目的的人为加工而创造的,与自然形态相比具有人工性,因此为人工形态。其特点是:首先设计形态是人类有目的的劳动创造结果;其次作为人的劳动成果,设计形态必然具有人的主体特征,表现出人的需要和思想;最后,由于人的生产活动都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进行的,所以设计形态都具有社会性特征,如图1-10 和图1-11 所示。 ①刘永琪. 国际设计组织宣布的工业设计新定义的内涵解析[J]. 商场现代化,2015(26):239-240.  人工形态总是随着社会的变迁而演化,因此同一种设计形态在不同时代具有不同面貌特征。例如美籍日裔设计师山崎实设计的纽约原世界贸易中心双楼 (图1-1),高耸入云的长方形盒子造型充分体现了现代设计“功能第一”的理念,属于冷漠的国际风格。而纽约新世界贸易中心的核心建筑——自由塔(图1-1),其楼体造型随着高度的增加而改变, 个巨大的等腰三角形围合而成的摩天大楼成为一个符合当代审美需要,并且更加安全的建筑。 美国著名学者赫伯特·A. 西蒙在《人工科学》中曾指出:我们今天生活着的世界与其说是自然世界,还不如说是人类的或人为的世界。人为的世界就是由许许多多的人为事物组成的,而所有人为事物都离不开设计。人为事物是人设计和制作的结果,并且以人为本,物为人用。因此,设计是人类特有的行为,是人类生命力的体现,是人为事物的科学。  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造史,人类社会之所以不断进步,就是因为不断创造的结果。而人类创造的所有事物都离不开设计,因此设计的本质特征就是创造性。创造性是人类从事设计的一种重要能力,是人类自身智慧的一种力量和特质。设计属于人类创造活动的基本范畴,其领域涉及人类一切有目的的活动,反映着人的意志和经验技能,与思维、决策、创造等过程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对比手工业时期的哥特式建筑、工业时期的现代主义建筑和后工业时期的后现代建筑,它们都是那个时代的杰出设计作品,都体现了当时设计者的前瞻性和创新性。 坐落在莱茵河畔的科隆大教堂(图1-1)是德国中世纪哥特式建筑艺术的典范。教堂外观巍峨挺拔,内部高旷神秘。由于采用了尖券、尖拱和飞扶壁等建筑形式,再加上结构和装饰的单纯与统一,使建筑风格与结构手法形成有机整体。哥特式建筑以其高超的技术和艺术成就,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被誉为现代建筑的经典之作“生境馆”(图1-1)是萨夫迪为1 年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博览会设计的一座预铸式混凝土住屋集合体。他巧妙地运用交错的蜂窝结构的小单元,让这些房间单位排列成类似沿着锯齿形框架堆成的不规则方块机体,整个公寓看上去重楼迭出。这样的建筑构架不仅使建筑的面积最大化,并且每家都可以享受到充足的空气和阳光,又可以保障基本的隐私空间,而低廉的造价更是获得了广大工薪阶层的青睐。这处住宅现在已经被当地政府宣布为遗产保护对象,是唯一被政府视作保护遗产的现代建筑。 后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悉尼歌剧院(图1-1)是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反叛,它像在风浪中鼓帆前进的巨型帆船,又像漂浮在悉尼港湾中的洁白贝壳。它的外形与之前的一切剧院都不同,是较早突破正统现代主义“形式跟随功能”信条的一座优美的建筑作品。后现代建筑设计方法和建筑形式与风格的改革强调建筑的历史文化内涵、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的象征性,并把装饰作为建筑不可分割的部分。悉尼歌剧院已成为澳大利亚的象征。 由此可见,设计的创造性突出地表现在设计形态造型的创新上,与人们对美的追求分不开。 另外,设计的创造性与科学技术的创新分不开。综观现代科学技术:0 世纪0 年代的计算器、电子表、随身听、个人计算机以及“白色家电”;0 年代的激光唱机、手提电话和IBM 笔记本电脑;0 年代的彩屏手机、数码相机;1 世纪的MP 、信息家电和清洁能源汽车等,一系列的科技创新都与设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因此,设计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类改变原有事物,使其变化、增益、更新、发展的创造性活动;设计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新颖的东西,是人类自觉的、有意识的、带有创造性特征的实践活动。 所谓“功能性”,就是指设计的物品为了满足人们的物质需要而具备的某些实用特质,即该物品所具有的形态和结构应为其用途服务。例如,书籍具有传播知识的功能,包装具有保护和存储产品的功能,沙发提供了舒适的坐靠功能,洗衣机具有洗衣的功能,游乐园具有游玩、娱乐的功能等。物质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产品的实用功能也是设计形态最基本的功能。如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的曾侯乙铜鉴缶(图1-1)是古代用以冰(温)酒的器具,由内外两件器物构成:外部为鉴,鉴内置一樽缶。鉴与缶之间有较大的空隙,夏天可以放入冰块,冬天则存储热水。缶内盛酒,这样就可以喝到“冬暖夏凉”的酒了。这说明,产品应首先满足人们的生活或生产的需要,这样的设计才是有意义的,因为设计的价值依存于它的功能,功能的有效性成为评价设计的重要尺度。 早在公元前1 世纪,罗马建筑大师维特鲁威在其著作《论建筑》中就提出了“结构设计应当由其功能所决定”的观点。1 年,芝加哥学派建筑师沙利文提出了“形式永远服从功能,此乃定律”。0 世纪初, 设计艺术的现代主义先驱阿道夫·卢斯提出“装饰即罪恶”。现  代主义设计认为功能性是设计的核心,并主张“形式追随功能”,倡导与功能无关的、可有可无的装饰都应去除,进一步提出“少就是多”的设计理念,认为与功能无关的装饰越少,产品越有魅力。这种设计风格推广到了全世界,使得整个世界产品的基本面貌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在现代设计发展的一个多世纪的历程中,功能主义始终作为一条主线贯穿其中。无论设计如何发展,终将不能舍弃满足人们功能需求的第一准则。功能主义的设计哲理至今依然是产品设计的主流,这不能不归功于其诚实性、正直性和真实性的本质。 运用功能的观念可使各式各样的设计形态对人类社会的作用更加明确,从而达到物尽其用的目的。每一件设计形态都有其自身的实用价值和特性,也有其自身的功能性。比如,现代社会应用最为广泛、出现频率最高的视觉传达要素——标志,其功能是塑造和传播良好的企业形象,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品牌攻心、形象制胜的重要作用。世界知名的企业标志几乎都能达到理想的品牌传播效果,如苹果、Nike 、M 企业标志(图1-1 ~图1-0),都体现出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 图1-1 Nike 标志 图1-0 M 企业 标志 功能决定了一个产品存在的价值,而功能又根植于人的需要。产品的使用价值不仅能满足人类社会的各种需要,而且使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设计的功能还在不断地扩展,不断地衍生新的功能,满足人们更为多样化、个性化的需要。其中人性化设计也是功能主义的集中代表。所谓“人性化设计”,指在保障产品功能的前提下改进产品的外形设计以达到符合人机工程的一般原理的设计理念。人性化设计的产品不仅给生活带来方便,更重要的是融洽使用者、产品和环境之间的关系。那些不考虑功能的非人性化设计的产品要求用户改变自己的习惯去适应它、迁就它。比如,人不舒适的笔、使人疲倦的凳子、复杂烦琐的操作流程、构混乱的房屋等,这些所谓的设计无视人们的生理和心理需要,使人们的生活变得僵硬、疲乏和无趣。功能主义强调社会责任感,设计考虑大多数人的需求,使多数人能够 并拥有优良的产品,所以产品的舒适性、亲和性、环保性,还有是否考虑到了所有的人包括老弱病残等人群的需要……这些都是设计的人性化关怀。 综观人类造物的历史,具有实用功能的物品比满足精神需要的物品出现得早,如“鼎”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最早创制的一种器皿。陶鼎原是祖先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炊器,到夏商后才成为祭祀神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图1-1 和图1-)。所谓“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权拥有和使用。在周代有所谓“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等用鼎数的差别,标志着奴隶主贵族阶级的等级差别。这表明只有适当满足了人的物质需要,人类才会产生更高的精神需要。 图1-1 司母戊大方鼎 图1- 大盂鼎 设计发展到现在,产品的实用功能并不总是占主导地位,有些设计可能更多地体现了人们的精神需求。从大的建筑设计到小的产品设计,都是将理性的科学技术转化为适应人们需要的感性形态和个性化形态。设计在满足了功 是能需要的基础上,实现了物质功能和精神价值的统一。马克思在《1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写道:“人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美不仅是艺术品的属性,也是所有人造物品的属性。由于设计是人类追求美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必然体现为一种特殊的艺术形态。不同的设计 令具有不同的艺术特征,其中美在设计中有着积极的促进作 结用。设计遵循的形式美准则是人类在创造美的形式、美的过程中对美的形式规律的总结和抽象概括,主要包括:对比与统一、对称与均衡、节奏与韵律、比例与尺度、联想与  意境等。此外,设计还常常会用到一些艺术手法。例如中国国家体育场(图1-)的设计就用到了参照、借用和创造等艺术手法。该设计参照了“鸟巢”的形状,借用了 “编织”的手法,利用优化的钢结构组件相互支撑形成网格状的构架,创造了一个完美而具有震撼力的形体。中国传统工艺中镂空的手法、陶瓷的纹理与现代最先进的钢结构设计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将体育场编织成了一个温馨的鸟巢,这个用来孕育与呵护生命的“巢”,寄托着人类对未来的美好希望。“鸟巢”体育场的建筑结构即为外观,其空间效果新颖激进,但又简洁纯净,是功能和美学原则的完美结合,充分体现了设计的精神性特征。 在创造美的同时,人们对设计作品的审美也具有普遍性。设计不仅与人的生理相匹配,还必须与人的心理相契合。人与物的愉悦的交流正是体现了设计的人文价值,这种交流是一个从物质到精神的互动过程。设计师对于潮流动向和审美趣味应有敏锐的感知和预测,设计还应满足人们个性化的需求。如著名的意大利休闲品牌迪塞尔,无论是服装设计还是广告设计(图1-),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不拘一格的设计手法都是其成为时尚界宠儿的原因。 人们对设计的审美还具有直觉性和超功利性,这也是设计的精神性的一种重要体现。审美价值的实现是由知觉和表象直接唤起某种肯定或否定的情感体验。其审美过程无须经过复杂的推理和概念化的判断,由设计作品直接引发情感上的愉悦。产品设计中的仿生设计具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和自然美,如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达利设计的“梅维斯的唇形沙发”和“唇形香水瓶” (图1- 和图1-)是参照一个实际的事物制作的一件功能性产品,其艺术性的设计充满了直觉性和精神性。还有许多优秀的设计作品更重要的是满足了人类的精神需求,以传递新的生活方式和更为丰富的产品信息为主导,丰富和升华人们的生理和心理体验,从而大大提高了生活品质。例如,现代各种水龙头的设计(图1- 和图1-)通过不同的外观造型和质感,以及开、关和使用水时的触觉和视觉感受来激发使用者的兴趣,体现现代设计充满了人文关怀的特征。因此,只有不丧失内在目的和人性化的设计才是真正的设计,这也是设计特征的精神性所在。 图1- 唇形香水瓶 图1- “水球涟漪”水龙头  1.3 定义设计的意义 人类对设计的概念进行理性的思考有着重要的意义。人们并不满足于设计的具体行为,对设计的思考主要表现为知识增长的需要。人们不仅需要知道怎么做,更需要知道这样做的内在根据,唯有如此,才能使设计既符合规律性又符合目的性,才能使设计健康地发展。 人们不仅靠感知了解事物,还需要对事物做出理性的解释。无论人类最初是否意识到,设计理论始终贯穿于设计的过程,乃至设计历史的始终。人类在进行各种具体设计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思考这样做的内在依据。相反,人们对设计概念的理解与认识也会直接影响设计的结果。任何设计都是人们按照某种隐性或者显性规则创造的结果,因此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程度的倾向性,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会形成特定的风格和流派。 由于经济、技术、社会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在设计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遇到许多问题。例如在设计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第一届国际工业博览会(图1-),在主展馆 “水晶宫”内展出了一大批由机械批量生产的工业产品不是非常粗俗,就是过分地被不适当的装饰破坏了,如装饰烦琐的工作台、鼓形书架和金属转椅(图1-0~图1-)。这暴露了工业时代来临时设计中出现的重大问题,并引起了激烈的争论。博览会导致在致力于设计改革的人士中兴起了分析“新的美学原则”以指导设计的活动。同样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著名的国际博览会对现代设计运动都起到了巨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通过对设计的理性探索和思考, 10 人们在不断地总结对设计的一般认识和规则,从而指导设计实践。因此,给设计下定义是为设计服务的,同时也是为了厘清思路,为了解决设计思维、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疑虑。 图1-1 鼓形书架 图1- 金属转椅 一部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创造史,设计的本质就是不断地创造。人们对设计的要求是不断地“推陈出新”和“发明创造”,能随着社会的进步满足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年龄和层次的人们的需求,推动社会的进步。人类对设计概念的理性思考有助于设计创造的萌发、成熟与飞跃,这也正是进行创造的需要。 例如,流线型原是空气动力学名词,用来描述表面圆滑、线条流畅的物体形状,这种形状能减少物体在高速运动时的风阻。但在工业设计中,它却成了一种象征速度和时代精神的造型语言而广为流传,不但发展成了一种时尚的汽车美学(图1-),而且还渗入家用产品和室内设计的领域中(图1- 和图1-),成为一种流行的产品风格。新时代需要新的形式、新的象征,与现代主义刻板的几何形式语言相比,流线型的有机形态毕竟易于理解和接受,这也是它得以广为流行的重要原因之一。流线型作为一种风格是独特的,它源于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的条件而不是美学理论。善于发现,并主动应用于设计,流线型风格的产生就是创造的结果。 图1- 斯塔克设计的茶壶 图1- 克拉尼设计的卫生间 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设计实 践,对设计的认识和理解也在不断地推进,因此,对设计 的概念进行理性的思考也是发展的需要。如后现代设计 登上历史舞台是人类对设计的反省和理性思考的结果, 也是设计发展的需要。其标志性事件是“普鲁特·爱戈”(Pruitt-Igoe)住宅的拆除。1 年由山崎实设计的现 代主义的经典建筑之一——普鲁特·爱戈住宅在完工时备受好评,美国建筑协会还颁发给它一个设计奖,认为这项工程为未来低成本的住房建设提供了一个范本。虽然它是专为美国低收入阶层设计的系列住宅,但是这种高层住宅并不适合那些住户的生活方式,并因其非人性化的设计使得整个居住区充斥着不文明行为与犯罪活动。住户感到住进这些方盒子里像住进监狱一样压抑,让人难以接受。以至于普鲁特·爱戈住宅被政府拆除的时刻,被后现代主义理论家查尔斯·詹克斯视为现代主义消亡、后现代设计诞生的转折点。现代主义设计发展到后来的冷漠的、千篇一律的国际风格,实际上已经背离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初衷,只剩下—个形式主义躯壳,再也不能被当代人所接受。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设计在为人类创造了现代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同时,也加速了资源、能源的消耗,并对地球的生态平衡造成了巨大的破坏。特别是设计的过度商业化,使设计成了鼓励人们无节制消费的重要介质。“有计划的商品废止制”就是这种现象的极端表现,因而招致了许多的批评和责难,设计师们不得不重新思考设计的职责与作用。绿色设计着眼于人与自然的生态平衡关系,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决策中都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绿色设计不仅是一种技术层面的考虑,更重要的是一种设计观念上的发展和变革。如由国际设计界知名的坎伯纳兄弟设计的“法维拉椅”(图1-)是一把由碎木头拼接粘合而成的椅子。法维拉的名字来自巴西贫民聚集区的专门名字Favela,灵感来自巴西人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生存智慧——将废旧材料变化为精美的甚至颇具艺术美感的生活用品,设计师对材料的独具匠心的运用是其成功的关键。再如意大利米兰在01 年建成的“Segrate 的居住区”(图1-)严格遵照了生态建筑标准设计,园内所有建筑都以节能和自供能 11 源为准则,并且交通便利,有环绕的自行车道和步行小径, 讨设计的根本问题和历史发展的规律以及进行设计的价 堪称城市中的绿洲。绿色设计源于人们对于现代技术文 值判断。 化所引起的环境及生态破坏的反思,体现了设计师的道德 和社会责任心的回归,并顺应了社会进步的需要。 图1- Segrate 的居住区 1.4 设计学 早期人类有关设计的经验性总结,如中国古代的《考工记》和古罗马老普林尼的《博物志》都可视作设计学作为一门理论的最初萌芽和起点。然而设计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且被学者们进行思辨的归纳和论理的阐述则是0 世纪以后的产物。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设计学有着自己的研究对象。由于设计与特定社会的物质生产与科学技术的联系,这使得设计本身具有自然科学的客观性特征;然而设计与特定社会的政治、经济、艺术和文化之间所存在的显而易见的关系又使得设计学在另一方面有着特殊的意识形态色彩。这两个方面的特点构成了设计学作为一门专门学科的独特的性质,因此,设计学应该被视作既有自然科学特征又有人文学科色彩的综合性的专门学科。 设计学是关于设计这一人类创造性行为的理论研究,是设计实践的知识系统,是一种理论形态。由于设计的终极目标永远是功能性与审美性,因此,设计学的研究对象便与设计的功能性与审美性有着不可割裂的关系。从学科规范的角度来看,一般把设计学划分为设计史、设计理论及设计批评三个分支。① 设计学的基本任务是探 ①尹定邦.设计学概论[M]. 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2. ②曹田泉.艺术设计概论[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20. 1 设计理论是指设计实践的科学总结,广义上包括设计史、设计基础理论和设计批评;狭义上单指设计基础理论。设计理论的研究目的是探讨设计的起源、本质、功能、形态、创作及欣赏等设计的一般原理,并揭示设计同社会、政治、经济、哲学、宗教、心理及其他艺术门类的关系,由此产生的不同分支,比如设计发生学、设计本质论、设计特征论、设计形态学、设计创造学、设计社会学、设计美学、设计心理学等。② 对设计实践的总结古已有之。中国春秋战国时期的 《周礼·冬官考工记》是我国古代科学手工艺技术的巨作,书中记载了先秦大量的制车、兵器、礼器、建筑和水利等手工业生产技术,记述了木工、金工、皮革工、染色工、玉工和陶工六大类、0 个工种,涉及天文、生物、数学、力学、声学、冶金学和建筑学等方面的知识和经验总结, 在中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在当时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而西方设计理论研究从古罗马时代就已经开始,古罗马著名建筑师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总结了当时的建筑技术和经验,是西方设计务实的第一部系统完整的著作。全书分为十卷,书中阐述了希腊、伊特鲁里亚和罗马早期的建筑创作经验,以及建筑教育、城市选址、各种建筑物设计原则、建筑风格、建筑施工和机械等。这是世界上遗留至今的第一部完整的建筑学著作。 在西方,一般以荷加斯1 年的著作《美的分析》为最早的设计理论专著。而现代意义上的设计理论专著是从1 世纪开始出现的,通常归入两种类型。一种类型是以1 年成立的设计学校为中心的设计教育理论研究,代表人物是琼斯和德雷瑟。作为功能主义者的琼斯强调“任何目的的形式都是美的”,其重要贡献就是他的那部经典著作《装饰的基本原理》。而琼斯的学生德雷瑟在教学中一直倡导将几何学引入设计,论著《装饰设计的艺术》《装饰设计的原则》和《现代装饰》都强调研究古典装饰形式,以及将几何方法引入对自然形态装饰的研究。另一类型的设计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的影响而作出的反响,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人物是普金、拉斯金和莫里斯,代表作分别有普金的《尖顶建筑或基督建筑原理》、拉斯金的 《建筑的七盏明灯》和莫里斯的《小艺术》,他们提倡复兴哥特风格和手工艺,反对机器,倡导美术与技术结合以及向自然学习的精神,强调设计师应关心社会,通过设计来改造社会。 到了0 世纪初,设计作为新机器时代的主要活动依然受到人们的重视。现代主义建筑大师勒·柯布希埃在 《今日装饰艺术》和他的一系列论述中高度赞扬规模生产的意义和标准化产品。同一时期,被誉为“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设计学校主张“艺术与技术的新统一,设计的目的是人而不是产品,设计必须遵循自然与客观的准则来进行”,这些设计理论对现代工业设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使现代设计逐步由理想主义走向现实主义,即用理性的、科学的思想来代替艺术上的自我表现和浪漫主义。包豪斯的设计理论影响了整整一个时代的建筑和工业设计,其设计教育体系和教学方式成为世界许多艺术、设计院校的参照范例和构架基础;其培养的众多建筑设计师和其他领域的设计师把现代设计运动推向了新的高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许多设计家移居美国,大大促进了美国工业设计的发展,格迪斯发表了著名的《地平线》,书中大力赞扬机器时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体工程学和系统论逐步引入设计,设计理论与商业管理和科学方法论等新理论相结合。如0 世纪0 年代,英国的阿彻所著的《设计家的系统方法》和《设计程序的结构》,试图打破传统的设计步骤,使设计过程更为简化和容易理解。同时代,沃尔夫发展出新通俗主义,其设计理论全部采用大众化的设计语言和图像,成为折中主义的东西。也是从那时开始,许多哲学、语言学、社会学、现象学等领域的观点和方法开始被一些理论家和设计师所认识和接受,在0 世纪后半叶的设计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如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混沌理论、现象学、实用主义理论等被应用到不同的设计领域。其代表作有列维·施特劳斯的《野性的思维》、罗兰·巴特的《神话》、福蒂的《欲望的对象物——10 年以来的设计与社会》、朱迪丝·威廉逊的《对广告的解码:广告中的观念形态及意义》、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和《符号交换与死亡》、伯曼的《固定之物烟消云散》、多默的《现代设计的意义》等。0 世纪0 年代后,设计理论呈多元发展,但共同的目标是将设计尽可能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研究。 总之,从设计理论研究发展的情况来看,工业革命前,主要研究形式和装饰,阐释秩序和审美效果;工业革命时,对装饰的批判和研究机器美学;工业革命后,着重于设计本体论的研究,强调设计的使用功能和理性形式。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设计研究扩展到社会学、人类学、风格学等方面,并有将设计引向知识系统的倾向。    设计的历史可以追溯至人类产生之初。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必须通过劳动来创造基本的生存条件。在漫长的劳动过程中,人类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得到了逐步的改善和提高,便开始了人类有目的、有意识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设计。对于设计历史的分期,一般把“工业革命”作为界定的核心,主要体现技术因素为设计带来的观念和风格的变化,这基本符合设计历史的发展规律。因此,设计的历史一般从设计的萌芽时期、手工业时期、工业时期和后工业时期 个阶段来加以分析和研究。而人类对设计史的研究直到0 世纪才真正开始。 1 年,英国成立了设计史协会(Design History Society),标志着设计史从装饰艺术史或应用美术史中独立出来,成为一门新的学科。曾任英国美术史协会主席的佩夫斯纳爵士所写的《现代运动的先锋》(又名《现代建筑的先驱者——从威廉莫里斯到格罗佩斯的艺术理论》)开创了设计史的先河,他将类型研究引入设计史,使得当今各种专门设计史,如家具设计史、建筑设计史、服装设计史,甚至瓷片设计史、海报设计史、明信片设计史等进入一种新的研究境地,从而大大拓展了研究者的视野。还有设计史的开创者吉迪恩深受老师沃尔夫林“无名美术史”的影响,他写的设计史名著《机械化的决定作用》强调现代世界及人造物品一直受到科技与工业进步的持续影响,认为对设计史的研究应当引入更为通用的文化研究方法。他独特的研究方式至今仍影响着西方学术界对设计史的研究。因此,吉迪恩与佩夫斯纳一道被称为0 世纪最有影响的西方设计史家。 设计史是研究设计历史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设计史的范围包括建筑、空间环境、工业产品、广告、装饰以及 1 工艺品等一切与人类活动相关的人造物。设计史揭示设计发生和发展变化的历史的、内在的逻辑关系,是人类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设计史与文化史、美术史、科技史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可以将设计史分为设计文化史、设计技术史、工业设计史和工艺设计史等。    从理论上来讲,设计批评与设计史是不可分割的,因为设计史学家的工作是建立在他的批评判断之上的,而设计批评家的工作基础是研究设计史的经历和经验。设计史家的关注点是设计的历史,而设计批评家的关注点是当代的设计作品,由于二者的研究对象不同,所以二者在实践中能够分离开来。设计批评的任务是以独立的表达媒介描述、阐释和评价具体的设计作品,并且设计批评追求的是价值判断。这正是当代的设计史研究所回避的。 设计批评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对设计作品或现象做出的理论分析和价值判断。设计批评是理论交流与设计实践互动的方式,具有现实的学术价值;它涵盖于设计理论、设计史、设计批评三位一体的系统中,包括批评内容、批评方式、批评标准、批评性质、批评价值等诸多方面,拥有功能分析、经济分析、人体工程学分析、美学分析、社会学分析、心理分析等基本内容。设计批评最重要的是如何针对设计产业和设计实务的现象和问题给予正确而真实的理论分析和指导。 设计批评是一种多层次的行为,包括历史的、再创造性的和批判性的批评。在设计批评中,历史的设计批评与设计史的任务大致相似,二者都是将设计作品放在某个历史框架中进行阐释,其区别只是按今天的学科范围划分:当代0 年以前的设计作品是设计史的研究对象,0 年以内的设计作品才是设计批评的研究对象。再创造性的设计批评是确立作品的独特价值,并将其特质与消费者的价值观和需要相联系。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文学表现,评论文章本身便具有独立的文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因此是将一种设计作品转化为另一种设计作品,即文字的作品。它有文字的精巧和感染力,其文学色彩完全可以独立于所阐释的设计作品之外而为人们所欣赏。批判性的设计批评将设计作品及其他人文价值判断和消费文化需要相联系对作品做出评判,并对作品的评价制作出一套标准,并将这些标准运用到对其他作品的评价中去,其重要性在于对作品的价值判断。这些标准包括:形式的完美性、功能的实用性、传统的继承性和艺术性意义等。这些标准都是对设计的理想要求,在批评运用中基本不考虑其合适与否,而是作为设计批评的理想标准。 设计批评所涉及的对象可以是设计作品、设计观念、设计风格、设计师、设计过程、设计实践或结果等。其中设计作品和设计实践是设计批评的直接对象和依据。如针对0 世纪设计观念的批评有:0 世纪初,功能主义批评传统装饰主义,力图摆脱折中主义的羁绊,主张“形式追随功能”。0 世纪0 年代后,以追求标准化面貌的“国际风格”走上了形式主义极端,过分强调减少形式的同时也漠视了功能的需要,背离了现代主义设计的初衷,走向了“形式第一,功能第二”的道路。后现代设计主张“少就是乏味”,批判国际风格中单调、乏味和千篇一律的形式主义,以及冷酷的理性主义,同时对设计中的历史继承问题进行了反思。后现代设计的“装饰主义、历史主义和引喻主义”立场强调设计应延续历史、继承民族文化和张扬地域特色,追求富有装饰性、象征性、隐喻性、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形式特性,如图1- 和图1- 所示。 1 设计批评对建立设计实践、设计管理、设计意识、设计价值取向的一体化系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设计批评不仅仅是设计理论的简单表述方式,它更多地涉及现实的指导意义。设计批评能够引发人们对设计界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的反思,揭露矛盾、诊治积痼、扬清止浊、辨理矫枉,促进设计事业健康地发展,其意义和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开展设计批评,可以是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可以针对某件设计作品或某一现象,也可以统揽全局,针对某个时期、某种倾向或问题进行反思和剖析。事实证明,设计批评能推动设计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其作用主要体现在设计批评有利于设计师进行设计,有利于设计师和消费者的沟通和交流,有利于设计界及时发现和修正设计的理念和方向,有利于丰富和发展设计理论、推动设计文化的繁荣发展。 设计批评的方法有基于科学技术体系的批评、基于人类文化学上的批评、基于心理学和美学上的批评等。例如,设计批评通过理论阐释,可以揭示设计作品或设计现象的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是一种负有社会责任的行为。如“给妈妈洗脚”的电视公益宣传片一经播出,就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赞誉;而某些商业广告因内容低俗或涉嫌迷信遭到业界的一致批评;还有些国际广告由于忽视了所在国的风俗禁忌,亵渎了所在国的民族感情,遭到广泛批评和强烈抵制而被相关部门禁播。 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设计学不仅广泛借鉴哲学、美学、经济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方法,形成了设计本体论研究、设计的系统研究、设计史学研究、设计文化研究、设计形式主义研究等新领域;同时,设计的发展也引起了相关学科的关注,比如艺术学、技术学、人类文化学等,出现了从不同学科角度研究设计的专著,比如诺曼的《设计心理学》《情感化设计》,西蒙的《人工科学》,帕依尔的《艺术设计:目的、形式和意义》,本汉姆的《第一机器时代理论和艺术设计》,柯林斯的《现代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穆勒的《日常生活》等。中国也对设计学展开了学科构架的研究,并在设计史、设计美学、设计社会学和设计艺术学等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1 对形态的研究,首先出现在生物学领域。18 世纪中 叶,瑞典科学家卡尔·林奈发表了《植物种志》,将以往 紊乱的植物名称归于统一,极大地推进了植物分类的研 究,这部经典著作成为现代植物分类学开始的一个重要标 志。而明确提出“形态学”概念的是19 世纪初德国文 学家和自然研究家歌德,他把生物体外部的形状与内部的 结构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形态学研究的目的是描述生物 的形态和研究其规律性。现在,形态学作为一种方法,广 泛应用在生物、数学和艺术等领域。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的 新的设计形态不断涌现。为了认清设计形态的本质与特 征,也为了厘清数量众多、纷繁复杂的设计形态之间的关 系,对设计形态进行比较和分类研究就成为必然。同时, 这也是学习设计、研究设计和设计创新的需要。设计形 态包括设计作品的外部形式与内在组织结构,二者是紧 密联系的,如建筑、产品、包装等设计的形态包括外观造 型与内部结构(图2-1~图2-4);而在平面设计中, 如海报、宣传单的设计形态则包括图形和文字等符号, 以及它们在二维空间中内在的组织关系,即版式的设计(图2-5)。设计形态的创造就是遵循一定的准则、采用一定的方法构成各种合理的、美的形态满足大众的需要,更 好地为大众服务,同时促进社会的进步。 2.1 设计形态的分类 在数百年中,设计的内涵和外延不断地发生着变化。从最初14 世纪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设计”概念,到20 世纪初人们开始广泛使用“设计”一词,再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设计领域的日益拓宽,现代设计的形态日益纷繁复杂。随着社会数字化、网络化、信息化的发展,设计领域又出现了网页设计、界面与交互设计、3D 动画设计、游戏设计、虚拟现实设计和增强现实设计等新的形态,它们以数字化方式生存、动态化形式展现。为了更好地认识和发展设计,对设计形态进行分类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设计作为一种创造物质文化的活动,其所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且具有极强的交叉性和渗透性。因此,对设计形态没有绝对意义上的划分,可根据不同角度或准则对其进行相应的归类。 一维设计,泛指单以时间为变量的设计,如广播广告设计。 二维设计,也称平面设计,如插画、文字、标志、宣传单、海报等设计,如图2-6~图2-9 所示。 图2-7 《家庭》《婚姻》杂志Herb Lubalin 文字设计 三维设计,也称立体设计,如书籍、包装、产品、展示、室内、公共艺术、景观、建筑、服装等设计,如图2-10 ~图2-18 所示。 17 18 四维设计是三维空间伴随一维时间(即3+1 的形式)的设计,如舞台设计、3D 动画设计和虚拟设计等,如图2-19 ~图2-21 所示。 设计按照应用领域的不同,可以把设计分为:在工业领域应用的工业设计,采用的大多是构筑与装潢的手段;在建筑领域应用的建筑设计,采用的是构筑与展示的手段;在商业领域应用的商业设计,采用的是装潢和展示的手段。 设计按生产工艺特点的不同,可以把设计划分为主要以传统的手工工艺手段为主的传统设计;以现代工业化的生产手段为主的现代设计;与数字技术和信息技术结合的虚拟设计,如图2-22 ~图2-24 所示。 图2-22 传统设计 图2-23 现代设计 由于资源的不可再生性,致使人们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环境,理性、客观地从构成生存世界的三要素——个别存在的人、自然与多数人有机组织的群体社会的对应关系出发,按照学科的形成进行分类:人、自然与社会三者 19 相互关联所形成的需求响应就产生了产品设计、传播设计与环境设计(图2-25),即满足于工具装备需求的产品设计、满足于交流需求的传播设计和满足于环境装备需求的环境设计,如图2-26 ~图2-28 所示。其中传播设计又可分为听觉传播设计和视觉传播设计(也称为视觉传达设计)。这一分类深刻阐明了设计与人类、社会和自然的紧密关系。 由于科技的发展和人类的多元化需求,设计领域也随之更加细化、专业化和人性化。按照设计目的的不同,可将设计划分为:以使用为目的的产品设计,以传达为目的的视觉传达设计,以居住为目的的环境设计,以审美为目的的装饰艺术设计,以多感官体验和多维化信息交互为目的的虚拟设计,如图2-29 ~图2-33 所示。这种具有相对包容性和针对性的划分,在遵循设计共性的基础上,突出了各自领域的特点,符合人类众多功能延伸的趋势,有利于设计师更好地进行创作。 图2-25 设计类型的三角坐标图 图2-26 产品设计 图2-30 陈放反战海报 图2-31 环境设计 图2-27 餐厅户外广告设计 图2-28 阿布扎比皇宫酒店环境设计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