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商务礼仪概述第一章商务礼仪概述 修 缘人情而制礼 ,依人性而作仪。 ———《史记 ·礼书》 析:尽管礼是为人处世的规矩 ,是用来约束人行为的 ,但是礼并不是凭空臆造的 ,而是 源于实际生活、实际习俗 ,经系统整理后制定出来的 ,所谓 “因民而作 ,追俗为制 ”。 礼通苍穹 ,仰观碧落星辰近 ;路承高峰 ,俯览翠微峦域低。 ———李燕杰 析:这句话写出了礼仪的境界。礼可以上通苍天星辰 ,下承高峰众山。礼仪的境界是 由它的内涵决定的。礼是德之形 ,礼是人之魂 ,礼是世间理 ,礼是道之法。 礼,身之干也。 ———《左传》 析:孔子教导弟子要努力修身 ,做一名人格完美的君子。修身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学 习礼和实践礼。礼对于人来说 ,好比脊梁一样重要。就像树木 ,有了粗壮的树干才会有茂盛 的枝叶。 道德仁义 ,非礼不成。 ———《礼记 ·曲礼》 析:道德和理想是抽象的 ,无法触摸 ,而礼仪则是把道德和理想具体到人的言行上 ,把 道德和理想变成现实的工具。 少成若天性 ,习惯之为常。 ———《大戴礼记 ·保傅》 商/务/礼/仪 析:从小学习和实践礼仪 ,可以涵养自己的道德 ,在不知不觉中提高自己的修养。久而 久之 ,习惯成自然 ,翩翩然有君子之风 ,成为受大家爱戴的人。 礼貌是聪明的事 ,无礼是愚蠢的事。若非因必要或任性的无礼以致树敌 ,犹如在自己家 纵火一样。 ———叔本华 礼貌出自内心 ,其根源是内在的。然而 ,如果礼貌的形式被取消 ,它的精神与实质亦随 之消失。 ———约翰 ·霍尔 礼貌是教养的主要标志。 ———格拉西安 一个人的礼貌就是一面照出他的肖像的镜子。 ———歌德 学 第一节 礼仪的内涵和发展历程 一、礼的内涵 在中国 ,“礼”几乎是一个无人不知的概念。这不仅因为中华民族被誉为 “礼仪之邦 ”,更 因为 “礼”与我们的生活和人际交往密不可分。《礼记 ·曲礼》说:“礼尚往来 ,往而不来 ,非礼 也;来而不往 ,亦非礼也。人有礼则安 ,无礼则危。”礼仪、礼貌、礼节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 中最熟悉的词汇。然而 ,若要 “一言以蔽之 ”地给 “礼”下一定义 ,却并非易事。正如近代学者 柳诒徵先生所说 :“中国古代所谓 ‘礼’者,实无所不包 ,而未易以一语说明其定义也。”“礼” 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一)礼是人自别于禽兽的标志 人从动物界脱胎而来 ,这就决定了人身上不可避免地残留着动物的野性 ,但是 ,人与动 物毕竟存在着本质区别。那么 ,人应该怎样定义自己 ?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理由究竟何在 ? 《礼记 ·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 ,礼义也。”《礼记 ·曲礼》说:“鹦鹉能言 ,不离飞鸟 ;猩 猩能言 ,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 ,虽能言 ,不亦禽兽之心乎 ?”唐代孔颖达疏说 :“人能有礼 , 第一章 /商务礼仪概述 然后可异于禽兽也。”由此可见 ,在中国古人看来 ,人是按照礼也就是理性要求来生活的 ,而 其他动物不是。人有文化自觉 ,不可与鸟兽同群。通过礼自别于禽兽 ,对于中国人而言 ,是 人生要义之一。 (二)礼是文明与野蛮的区别 这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区别。孔子作《春秋》,欲为万世龟鉴。韩愈在他的《原道》中说 : “孔子之作《春秋》也,诸侯用夷礼则夷之 ,进于中国则中国之。韩(”) 愈认为 ,一部《春秋》讲的无 非是严夷夏之别 ,而夷夏之别则在于一个 “礼”字。春秋季世 ,王纲界纽 ,周边文化相对落后 的部族趁机进攻中原 ,有些诸侯国被蛮风陋俗所化 ,完全失去享受中原先进文明的资格 ,故 只配把它们当夷狄看待。相反 ,有些夷狄之邦向慕中原文明 ,积极效仿 ,日久天长 ,已进于中 国,则可与中原诸侯同等对待。春秋乱世本质上是文明与野蛮的斗争 ,即“礼”者与 “非礼 ”者 谁影响谁的斗争。而历史的进步 ,是在文明战胜野蛮之后。韩愈之说 ,深入人心 ,故中国人 始终以本民族高雅、文明的礼仪自豪。 (三)礼是社会一切活动的准则 人离不开群体生活 ,是具有社会性的动物。为了保证社会有序 ,需要有成套的、合理的 规范。在中国文化中 ,这个规范就是礼。《礼记 ·曲礼》说:“道德仁义 ,非礼不成 ;教训正 俗,非礼不备 ;分争辨讼 ,非礼不决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 ,非礼不定 ;宦学事师 ,非礼不亲 ; 班朝治军 ,莅官行法 ,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 ,非礼不诚不庄。道(”) 德为万事之 本,仁义为群行之大 ,施行道德仁义 ,不通过礼则无由得成。 (四)礼是修身的主要门径 西方文化以神为中心 ,中国文化以人为中心。中国文化要求人们努力修为 ,勉为道德高 尚的君子 ,甚至成圣成贤。其间的取径 ,则是礼乐人生 ,外内双修。因此 ,中国人在童蒙教育 阶段即教以礼 ,不(“) 学礼 ,无以立 ”。人生是漫长的 ,但关键之处只有几步 ,因此在我国古代 , 从束发开始 ,每逢人生的转折点 ,国家都会寓教于礼 ,通过冠礼、婚礼、相见礼、饮酒礼、射礼、 丧礼、祭礼等一系列的 “人生礼仪 ”进行指导 ,从而在总体上维持了全民族的文明水平。 (五)礼是民族凝聚的核心 中国幅员辽阔 ,各地发展不平衡 ,风俗更是歧异。对于一个大一统的国家而言 ,如果没 有统一的行为规范 ,听之任之 ,放任自流 ,结果自然不堪想象。经过两千多年的 “经营 ”,“礼” 成为在方言与风俗之上的一个更高层次的规范。各地人彼此说话可以听不懂 ,年节习俗可 以互歧 ,但在礼的层面上却能彼此认同 ,这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 ,也是中国在漫长的历史 长河中始终保持统一趋势的深层原因之一。 二、礼仪的概念和分类 (一)礼仪的概念 礼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是与人类文明同时产生、同步发展的。礼仪约束着人们在不同 ...................... .............. .. 商/务/礼/仪 场合的言行举止 ,是人与人之间建立和谐关系的基础。 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是人们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 而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 ,其实质是人们在一种利己的交换行为的基础上对他人的 尊重。 ................................................................................ .. 这厢有礼 礼仪还可以从以下几个不同角度进行解释。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看 ,礼仪是一个人的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 从道德的角度看 ,礼仪是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或标准做法、行为准则。 从交际的角度看 ,礼仪是人际交往中使用的一种艺术 ,也可以说是一种交际方式。 从民俗的角度看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必须遵守的律己敬人的习惯形式 ,也可以说 是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待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简而言之 ,礼仪是待人接物 的一种惯例。 从传播的角度看 ,礼仪是一种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从审美的角度看 ,礼仪是一种形式美 ,是人的心灵美的外化。 (二)礼仪的内容 随着历史的发展 ,礼的内容已经有了延伸和扩展 ,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式等。 礼仪是礼貌、礼节和仪式的统称。 礼貌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仪容、仪态、语言等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 ,如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整洁、微笑、尊称、主动招呼等。 礼节是指在比较正式的交际场合人们相互表示尊重、祝颂、问候、致意、哀悼、慰问及给 予必要协助和照料的形式 ,如握手、介绍、馈赠等。 仪式是指具有专门规定的程序化规则的活动 ,是一种隆重的礼节 ,如迎送仪式、签字仪 式、颁奖仪式、开幕仪式、升旗仪式、奠基仪式等。 礼貌是礼仪的基础 ,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质和素养 ;礼节是礼貌的升华 ,是礼仪的主要组 成部分 ;仪式是礼貌的最高表达形式 ,是礼仪的秩序规范。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文明的 象征 ,促进了人际关系的沟通和人们的社会交往。 (三)礼仪的分类 礼仪由礼仪的主体、客体、媒体和环境四个基本要素构成。主体是指礼仪活动的操作者 和实施者 ;客体是指礼仪活动的指向者和承载者 ;媒体是指礼仪活动所依托的一定媒介 ;环 境是指礼仪活动得以形成的特定时空条件。依照礼仪构成的四要素 ,礼仪可以分为政务礼 仪、商务礼仪、服务礼仪、社交礼仪、公关礼仪、涉外礼仪、日常礼仪和节庆礼仪等。 .................................... .. ...... .......... ........ .......... .......... .. 第一章 /商务礼仪概述 ................................................................................ .. 这厢有礼 礼仪的分类 政务礼仪是国家公务员在行使国家权力和管理职能时应当遵守的礼仪。 商务礼仪是企业从业人员及其他一切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士在商务往来中应当遵守 的礼仪。 服务礼仪是各类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应当遵守的礼仪。 社交礼仪是社会各界人士在一般性的交际应酬中应当遵守的礼仪。 公关礼仪是社会组织的公关人员或其他人员在公关活动中为树立和维护组织的良 好形象、构建组织和内外公众和谐的关系应当遵守的礼仪。 涉外礼仪是人们在同外国人打交道时应当遵守的礼仪。 日常礼仪是日常交往中人们应当遵守的礼仪。 节庆礼仪是节日和庆祝日时人们应当遵守的礼仪。 三、我国礼仪发展的历史分期 我国礼仪发展的历史分期见图 1-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9* 4. 4. T, 4. = 9 D( . * 图1-1我国礼仪发展的历史分期 (一)原始礼仪萌生期 原始礼仪萌生期主要是指原始社会时期。关于礼仪的起源说法各异 ,如果从具体的仪 式上看 ,礼仪起源于原始的宗教祭祀活动更为可信。在原始社会 ,生产力是极其低下的 ,人 们在渴望征服自然的幻想中创造了一个神的世界 ,古代神话、原始巫术、原始宗教也随之产 生。原始先民们为了祈求神灵的庇佑 ,经常举行祭祀活动 ,祭礼应运而生 ,成为人与神灵沟 通的一种行为方式。《说文解字》解释 “礼(禮)”,称“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从示从豊 (音 同礼 ),豊亦声。显然 ,礼含有以器行礼、祭神祈福的内涵。礼立于敬而源于祭 ,古人敬神祭 祖、祈福迎祥是至关重要的社会活动 ,要求参与者必须按照一定的规范行事。随着社会逐渐 向前发展 ,“礼”逐渐由神及人 ,又引申为表示敬意的通称。考古资料也显示 ,原始社会在黄 河、长江中下游及燕山等地区 ,已经出现了 “礼器 ”等踪迹 ,考古遗址出现的一些祭坛也昭示 着祭礼的出现。礼仪从远古社会萌芽产生后 ,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而逐渐完备和日趋成熟 , 发展成为贯穿中国古代社会的传统礼仪。 (二)传统礼仪成型期 我国古代传统礼仪的成型期主要是指夏、商、周到两汉时期。夏代已经开始制礼 ,统治 商/务/礼/仪 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把原始的宗教祭祀礼仪发展成为符合其政治需要的礼制 ,这 样礼被打上了阶级烙印。到商代 ,礼仪已经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周代 ,礼仪已 经非常系统、完善 ,标志就是《周礼》《仪礼》《礼记》的出现 ,即通称的 “三礼 ”,礼的内容主要体 现在《周礼》中的 “王礼 ”部分 ,即分别用于祭祀的 “吉礼 ”、冠婚的 “嘉礼 ”、宾客的 “宾礼 ”、军旅 的“军礼 ”和丧葬的 “凶礼 ”。《周礼》是我国历史上最严谨、最庞大、最完整的礼仪制度 ,汉代 以后 ,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 ,《周礼》《仪礼》《礼记》一直被尊奉为统治阶级制定礼仪制度 的经典 ,对后世的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到春秋战国时期 ,以孔子、孟子、荀子等为代表的诸子百家对礼教进行了研究和发展 ,对 礼仪的起源、本质和功能进行了系统阐述。孔子非常重视礼 ,他曾言 “不学礼 ,无以立 ”,甚至 认为无 “礼”根本不能实现治国、安邦、平天下的政治理想 ,要“为国以礼 ”。孟子也十分重视 礼,把“仁、义、礼、智、信”作为基本的道德规范 ,认为 “辞让之心 ”“尊敬之心 ”是礼的发端和核 心。荀子则指出 :“人无礼则不立 ,事无礼则不成 ,国无礼则不宁。” 到汉武帝时期 ,因为推行 “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提倡尊民以礼 ,劝学兴礼 ,礼仪从此以 儒学为思想主导 ,并成为国家的主流意识形态。东汉初年 ,班固对《礼记》曾表述的 “三纲 ”进 行了详尽阐释 ,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同时以仁、义、礼、智、信为 “五常 ”,对后世 影响深远。两汉时期 ,像元旦、清明节等传统节日及相关的节日礼仪大都基本定型 ,礼仪的 影响逐渐扩大 ,从王公贵族、宫廷官府走向市井都会 ,成为每个人的行为规范。 (三)传统礼仪鼎盛期 我国古代传统礼仪的鼎盛期主要是指隋唐和两宋时期。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黄金时 期,礼仪的发展进入成熟期 ,其主要标志是官方颁定的由唐玄宗主持纂修的《大唐开元礼》, 全书分为吉礼、宾礼、军礼、嘉礼、凶礼 ,共“五礼 ”,主要记载的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国家典礼仪 制,非常详尽完备 ,同时兼顾地方政府的祭仪及官僚家庭的吉凶之仪。 宋代礼制基本沿袭前朝。宋代理学兴起 ,对礼治思想有较多的阐述 ,并对礼制秩序加以 强化。宋代学者开始注重民间礼仪教化 ,强化家庭礼仪的作用 ,以期通过民间、宗族的风俗 教化来加强对人们的控制 ,如司马迁写有《书仪》,朱熹写有《家礼》。此外 ,宋代还有一些家 训、乡约等传世 ,表明礼仪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 (四)传统礼仪衰落期 随着时代的发展 ,我国古代传统礼仪越来越强调尊君抑臣、尊夫抑妇、尊父抑子、尊神抑 人等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长河中 ,它在有力维护统治秩序的同时 ,又逐渐成为一道阻碍社会 进步的精神枷锁 ,妨碍人类思想、个性自由发展 ,阻挠人类平等交往。到元、明、清时期 ,中国 古代传统礼仪开始由鼎盛走向衰落。元、明、清及近代 ,礼仪被不断细化 ,走向十分繁缛的极 端,而且越来越为巩固统治者的统治地位而强化和利用 ,成为统治者的精神统治工具。元代 由于是游牧民族入主中原 ,所以汉人的地位低下 ,尽管其沿袭了宋代的礼制 ,但却不能得到 很好的施行 ,所以元代属于古代传统礼仪低潮期。明朝建立以后 ,为了加强统治 ,在礼制上 第一章 /商务礼仪概述 设立了森严的等级规定 ,使礼仪制度显得十分专制、冷酷、无情。到了清代 ,为进一步加强思 想文化统治 ,在礼制方面愈加严酷、残暴 ,在朝廷礼仪方面更加强化了等级身份 ,繁缛森严 ; 在宗族制度方面礼法被空前地强化 ,礼制已经腐朽衰败。从图 1-2所示的君臣礼仪的演化 过程 ,可以看出这种趋势。 U!U 5@EU U0@ U#UC 0 图1-2君臣礼仪的演化过程 (五)近现代礼仪新生期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彻底结束了封建帝制 ,礼制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南京 临时政府在建立之初就颁布了一系列的礼法文告 ,新的礼仪礼俗随之出现 ,西方的一些礼仪 文化也逐渐进入中国。这一时期的礼仪 ,体现了近代自由、平等的原则。由资产阶级倡导的 自由、民主、平等的思想形成的全新的文化习俗等 ,开始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冲击了 森严的封建意识和等级观念 ,对当今中国的礼仪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 新中国成立后 ,新型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得以确立 ,礼仪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发展时 期。这一时期 ,礼仪推陈出新 ,古为今用 ,洋为中用 ,因而获得新生 ,呈现出全新的礼仪内涵 与表现。这一时期 ,新式的合作互助和男女平等的社会关系得以确立 ,而尊老爱幼、讲究信 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到继承和发扬 ,成为社会主 义礼仪的重要内容。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伴随着改革开放 ,我国的现代礼仪建设进入了新的全面振兴时期。 1982年,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等联合发出了《关于开展文明礼貌活动的倡议》,号召全国人 民特别是青少年开展 “五讲四美 ”文明礼貌活动 ,成为我国现代礼仪建设史上的里程碑。 改革开放 40多年来 ,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 ,社会上的礼仪培训、学校里的礼仪 教育日益繁荣 ,人们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礼仪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性。 2014年2月 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要认 真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 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 ,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的重要源泉。” 伴随着决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壮举 ,我国现代礼仪必将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 和活力。 商/务/礼/仪 四、西方礼仪思想的发展历程 西方礼仪思想的发展历程见图 1-3。 75P 4 .F"8+ 1 8 F) ? / . 5 / 5 . / 5" '* 14/ 图1-3西方礼仪思想的发展历程 (一)古希腊罗马时期 :美德与礼仪结合 公元前五六世纪 ,希腊人在哲学思想、历史、建筑、科学、文学、戏剧、雕塑等诸多方面取 得了重大成就 ,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 ,成为整个西方文明的精神源泉。可以说 ,古希腊是西 方文明的发源地 ,也是礼仪文明的发祥地 ,其礼仪思想发展的成就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美德在先 ,美德与礼仪相结合 古希腊哲学家对美德与礼仪作了许多精彩的阐述。毕达哥拉斯 (前 580—前 500年)认 为,“美德即是一种和谐与秩序 ”。苏格拉底 (前469—前399年)指出 ,哲(“) 学的任务在于认识 人的内心世界 ,培植人的道德观念 ,教导人们要待人以礼 ,为人师表 ”。不仅如此 ,古希腊人 还将美德概括为智慧、公正、节欲、坚韧不拔。在希腊人看来 ,公正意味着尊重所有人的权 利,同样要求尊重自己 ,正确地关注自己的权利和尊严。公正包含许多人与人相处的美 德———尊敬、礼貌、宽容、诚实、责任心。在古希腊罗马时期 ,将礼仪融入了美德的内容 ,使礼 仪成为人们的一种社会需要而被提倡和认同。如在荷马时期 ,把“作战英勇、能言善辩、谦恭 有礼、高度负责 ,甚至对战败者的宽宏大量和对自己的高度责任感 ”当作贵族不可缺少的高 贵品质。在日常的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 ,不许说谎 ,必须恪守信用 ,不准损人利己。即使在 商业活动中 ,在买卖交易时 ,宁可自己吃亏上当 ,不能骗他人一分一厘钱财。贵族必须待人 恭敬 ,即使对待敌人也要合乎礼节 ,其行为 “光明正大 ”,其爱心 “慷慨大方 ”,其纪律是受军人 般的 “纪律约束、以身作则 ”,并将此视为光荣。 2.美德与和谐的统一 ,美德与秩序的统一 在古希腊罗马时期 ,对美德、和谐秩序有比较深刻的认知。美德是和谐 ,美德是秩序。 尊敬父母 ,即“敬你的父母与亲族 ”。对于柔和言语与美德的行为要谦让 ;以道德的标准择友 第一章 /商务礼仪概述 爱朋 ,不可因微小的过错而憎恨朋友 ;要自尊 ,不做一点卑劣的事情。草率的动作和言语 ,均 是卑劣的特征。 3.美德即知识 ,美德即规矩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同样强调道德的重要性 ,所不同的是 ,苏格拉底还把道德同知 识、规矩结合到一起。在苏格拉底看来 ,一个有道德、有知识的人 ,就懂得待人接物的规矩。 他认为 ,勇敢、节制和正义只有同知识结合到一起 ,才会成为美德 ,才不至于不谨慎行事而使 勇敢变成鲁莽 ,不至于无限度地节制而使节制走向反面 ,不至于不分清事理而使正义变成非 正义。教育人们不仅要遵守礼仪规范 ,更主要是让人们明白为什么要遵守礼仪规范 ,怎样做 到礼仪规范。 4.德育优于法律约束 ,礼仪是道德达到最高峰的保证 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里特同样重视道德教育和礼仪教育。在他看来 ,“教育可以改变一 个人 ”,通过说服和教育而被引导到能尽义务的人 ,可以在任何场合按照良知行事 ;如果是用 法律约束 ,在私下无人的场合就可能犯罪。因此 ,德谟克里特认为 ,道德的教育更优越于法 律的约束。在实现道德教育的途径上 ,德谟克里特把礼仪教育看作实现道德最高境界的有 效途径。所以 ,他对道德、善行及其社会意义作了深刻阐述。“德行 ”是尊重社会和他人的利 益,“行善 ”就是做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事。值得一提的是 ,他把不是蓄意违背公德而忽略公 德的事 ,也列入非道德的范畴。这一点对人们更好地把握道德与非道德 ,德行与非德之间的 界线是大有裨益的。他说 ,“如果有人忽略了公共的事 ,那么即使他没有偷盗 ,也没有做不义 的事 ”,也是使自己犯罪。 由此可见 ,古希腊的交际礼仪 ,其内容与道德、伦理、修养的内涵相联系 ,并在历史源头 及历史的延续中不断丰富。不仅如此 ,将这种礼仪所表现的品行与高尚同一定的身份、地位 相对应 ,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获得了精神需要的满足。 总之 ,古希腊罗马时期礼仪思想的发展向人们展示出 ,礼仪在古代社会已被社会所认 同,已经把礼仪的重要性同社会的政治、阶级、生活、道德品行、社会秩序、社会公正、正义等 方面结合在一起。同时 ,诸多的思想家在理论探讨的同时 ,又深入地研究和阐发了礼仪、道 德、受教育环境、年龄及社会交往中的各个 “小节 ”,从而使礼仪思想发展过程呈现出多方面 性、意义相关性、社会各阶层认同性 ,以及礼仪实施的可操作性。同社会政治、经济、社会生 活、道德有如此关联的礼仪 ,因其自身的特点 ,而对社会及人们思想、行为的影响更为广泛 , 更为现实。 辩证地分析古希腊罗马时期的礼仪思想发展 ,不可否认 ,在与道德结合的过程 ,其理论 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 ,甚至有的方面缺乏科学依据。但由于时代的局限 ,能做到这一点也 是难能可贵的。这些礼仪思想的阐述为以后的礼仪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理论来源。 (二)中世纪时期 :神学统治与烦琐等级礼仪 中世纪开始于西罗马帝国灭亡 ,结束于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中世纪早期是 “黑暗时 代”。13世纪末 ,文艺复兴运动兴起 ,涌现出了许多哲学家、文学家、艺术家和科学家 ,如列 商/务/礼/仪 奥纳多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莎士比亚、哥白尼、伽利略、弗朗西斯 ·培根等 ,代表着文明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发展的成就。 欧洲的中世纪是神学统治的时代 ,(“) 中世纪的世界观本质上是神学的世界观 ”,哲学成了神 学的婢女 ,一切都为神学服务。按照神学世界观的解释 ,上帝创造了万物 ,同样也安排了人与 人之间的关系。教会、君主是上帝在人间的代表 ,属于人间的统治者 ,而作为下等人的贫民阶 级则是隶属于教会、君主的被统治者。欧洲的封建等级制度是中世纪的封建制度 ,它是在封建 主之间以土地关系为纽带 ,通过层层分封而在他们之间形成的上下尊卑等级差别的制度。国 王、贵族、骑士、农民或其他劳动群众 ,形成了由上而下的金字塔似的结构。国王是 “封主 ”,最 低级是农民等。封建等级制度的特征是 “封主 ”与下等级之间的牢固的臣属关系。 神学为建立和维护封建的等级制度做理论上的注脚 ,而与封建等级制度相适应的严格 而烦琐的礼仪 ,更使这种等级制度组织化、社会化、规范化、习惯化、牢固化。 按其封建等级制度礼仪繁简程度的差异 ,按照封建社会封建主对其重视的程度 ,以及礼 仪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大小来区分 ,封建社会的欧洲较有影响意义的礼仪有 “皇家宫廷礼 ” “臣服礼 ”“骑士礼 ”等。 “皇家宫廷礼 ”是中世纪欧洲最烦琐、最讲究 ,也是最规范的礼仪。如法国封建社会宫廷 中的举止礼仪 ,无论是王子、公主、奴仆 ,在不同的时间、地点 ,关于举手投足的细节规范都有 明确的规定。 “臣服礼 ”也称 “敕封式 ”,是在贵族中形成的礼仪 ,是授受封土 ,建立封主与附庸关系时 要举行的隆重的礼仪仪式。 “骑士礼 ”是贵族必须从小接受的 “骑士教育 ”,包括礼文教育阶段 (从七八岁到 14岁)和 侍从教育阶段 (从14岁到 21岁),重点学习 “骑士七技 ”,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 棋、吟诗。骑士要求是勇猛顽强、虔敬上帝、忠君爱国、宠媚贵妇 ;骑士美德包括谦恭、正直、 怜悯、英勇、公正、牺牲、荣誉和灵魂。 在“骑士教育 ”中,影响较为深远的是 “骑士风度 ”,即在交际生活中给予贵族妇人以种种 礼遇 ,尊重女士 ,女士优先。这在当时有其形成的客观依据 ,在当今西方社会仍有较大影响 , 并形成有别于东方国家的礼仪特点。 ................................................................................ .. 这厢有礼 女士是否都优先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西方的 “女士优先 ”礼仪不是完全以性别为区别对象的 ,不是所 有女性都能受到这一礼遇 ,而只有贵族阶层的妇女才能享受。作为中世纪封建统治者 统治下的广大被剥削者的妇女 ,同样受着各种封建礼仪规范的束缚。《训女手册》是欧 洲妇女规范的最好注释。在当时 ,西方国家对妇女的规范非常繁多 ,例如 ,在社会交往 中男女不同席 ,男女不同桌而食 ,女士要学会屈膝礼、学会微笑、学会左手受吻礼、学会 举止礼仪等 ,在家庭中要做到夫主妻从。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