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1项目1认识农产品营销 【能力目标】 通过本项目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理解农产品营销的内涵,熟悉农产品营销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树立现代农产品营销观念。 【核心能力】 树立现代农产品营销理念。 【任务分解】 (1) 掌握农产品营销的内涵。 (2) 掌握农产品营销及其相关概念。 (3) 掌握农产品营销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4) 树立现代农产品营销理念。 【导入案例】 中国农产品营销的若干趋势1. 农产品安全将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 农产品安全这几年已经成为挑动全民神经的一个重要话题。随着消费者对农产品安全的重视和行业执法力度的加大,农产品安全问题会得到改善。有良心的农产品企业,应当从农产品源头和生产全程监管等多个方面彻底改善农产品安全。那些不重视品质的企业很可能会被突发事件“秒杀”出局;相反那些重视农产品安全的品牌,有可能成为黑马。 2. 价格战将会淘汰部分企业 当前普通消费者的购买力增速不会高于物价、通货膨胀和GDP等的综合增速。对于普通百姓来讲,物美价廉的农产品将成为一种奢求,特别是肉食、粮油、蔬菜、生鲜等民生类农副产品。企业的人工、原材料和其他成本仍会继续增长,但民生类农产品价格在国家调控范围内,不会出现大幅上涨。因此,企业将承担更大的成本压力。大型企业价格战或者密集的变相买赠等行为,会让更多资金储备不足的企业感到资金紧张,一部分弱小企业可能面临被吞并或倒闭的风险。 3. 品牌产业将加快行业洗牌速度 酒类、饮料、方便农产品、休闲农产品、奶粉等品牌集中度高的大众农产品,将进一步加快农产品营销(第3版)项目1认识农产品营销资本市场整合,国外资本和国内非农产品行业资本将继续进入该农产品领域。很多中小型企业和地方品牌将在“快鱼吃慢鱼”的资本竞争中被吞并或兼并,沦为大品牌的生产基地。预计国外资本将加快中国市场的整合力度,国内资本也会向海外投资试水。 4. 无店铺销售会成为企业新选择 无论是依托KA(重要客户,大终端)、餐饮,还是自建专卖店,进场成本或者房租在营销中的占比在不断提高。而农产品的零售价提高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此,直销、团购、网购、定制等无店铺销售方式方兴未艾,省去中间渠道,让利于消费者,是一件两全其美的好事。中国渠道正在经历一场大变革,企业只有做好渠道转型,才能把握行业大势。 5. 新媒体传播影响力将得以扩大 当前中国农产品行业广告投放量增速下降已经成为现实。而电视、报纸、户外、广播等传统媒体,正经受搜索引擎、微博、微信、微电影等新媒体的冲击。新媒体具有双向互动、传播速度快、生动活泼等优势,投入产出比高于传统媒体,针对性更强,将成为中国农产品行业广告投放的新选择。新媒体的广告价格预计会出现上涨。 【分析提示】 请谈谈您对上述农产品营销趋势的看法,并予以补充。 1.1农产品营销概述〖1〗1.1.1农产品营销的内涵国内外学者对农产品营销(marketing of agricultural products)的定义有多种。 1. 理查德·库尔斯对农产品营销的定义 农业市场营销学先驱、普渡大学农业经济学系教授理查德·库尔斯(Richard L. Kohls)等将农产品市场营销称为食品市场营销,将其定义为“农产品从原料状态到消费者手中的所有过程中涉及的食品生产和服务的所有商业活动行为”。这个定义包含以下几个要点。 (1) 这个定义不局限于食品业的所有非农场活动,也不限于离开农场后的其他所有活动。 (2) 这个定义解释了农场主与市场中介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 (3) 食品的市场营销不是完全手工操作运行,也不是完全自动化地运行。 (4) 这里有一个关于是否将农场供应行业,诸如饲料行业、化肥行业、农用机械行业和种子行业等纳入食品市场营销中的争议。 (5) 食品行业有三个重要的市场参与者: 食品生产者、食品营销企业和食品消费者,这些食品行业参与者之间必然有很多矛盾冲突。 (6) 消费者只是希望能够用最低的价格获得最高的食品价值;农民则希望通过销售获得最大回报;食品市场的中介寻求获得最大利润。食品市场营销系统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协调与缓和这些有时相互冲突的需求。显然,这绝非易事。 库尔斯认为,现在的市场营销学学生必须理解食品市场营销世界的两个不同视角。一个是着眼于食品市场营销的大方向,有时也称为宏观市场营销,它侧重于了解食品系统如何组织、如何完成它的经济和社会任务以及它是如何变迁的。另一个是微观市场营销或者说商业管理,它是从食品市场中的单个市场决策者的角度出发,由食品生产者、商业经理或是消费者选择决定何时、何地、如何买卖以及买卖什么。企业运用市场营销管理的工具和法则建立了在保证收益的基础上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市场营销战略。 2. 国内部分学者对农产品营销的定义 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农产品营销的定义。 李崇光将农产品营销定义为: 农产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个人与组织,在农产品从农户到消费者流程中,实现个人和社会需求目标的各种农产品创造和农产品交易的一系列活动。他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农产品营销定义的内涵。 (1) 农产品营销的主体是农产品生产和经营的个人与组织。关于农产品营销主体,有不同的理解和认识。有些专家认为,农产品营销的主体一般来说是企业,具体而言是农产品经营企业,例如美国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农产品营销主要是由农业企业或相关企业组织进行的。而我国的农产品营销的主体不仅包括农业经营企业,而且包括更多的农产品创造和交易活动的行为主体,如农产品生产组织(农户、农场)及个人,农产品收购企业,农产品批发和零售商,中介商,农产品加工企业、运输公司、仓储企业,餐饮店以及农产品专卖店等。 (2) 农产品营销活动贯穿于农产品生产和流通、交易的全过程。农产品营销的内涵不仅限于农产品离开农户(农场)后到消费者手中的流通领域活动,而且包括农产品产前农业生产计划的制订和决策,新产品培育和开发,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以及农产品生产者按生产计划进行的符合市场和社会需求的产品生产(或产品创造)。在这一点上,农产品营销概念的内涵是远远超过农产品销售或者农产品运销概念的。换言之,农产品营销概念不仅包含了农产品的纯粹流通和交易行为,同时还体现了农产品生产事前的营销计划、决策和产品经营理念。 (3) 农产品营销概念体现了一定的社会价值或社会属性,其最终目标是满足社会和人们的需求及欲望。无论农产品生产(或产品创造),还是农产品交易,它们都受到一定的社会需求和市场行为的影响。在规范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需求通过市场交易反映,而人们的市场交易活动以及进而进行的产品创造行为,是由市场价格信号来诱导的。我们常说,市场需要什么,农户就生产什么,什么产品赚钱,我们就生产什么。农产品营销中的产品创造和交易活动,就是要通过市场机制,通过价格引导,去满足人们的需求,满足社会的需求。在满足人们和社会对农产品效用需求的同时,生产者也从农产品的交易过程中获得了价值实现。 过建春对农产品营销的定义为: 生产或经营农产品的个人或组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通过综合运用产品、价格、促销、渠道等营销策略,在实现农产品交换的同时,实现个人或组织利润目标的经营管理活动。他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农产品营销定义的内涵。 (1) 农产品营销的主体是生产或经营农产品的个人或组织。 (2) 农产品营销是包括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开展的各种农产品经营活动。 (3) 农产品营销是一个价值增值的过程。农产品营销通过各个活动环节不断创造多种产品效用,并使产品不断增值。 李季圣等认为,农产品营销是农产品生产者与市场产品经营者为实现农产品价值一道进行的一系列的产品价值的交易活动。他们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把握农产品营销定义的内涵。 (1) 农产品营销主体是在产前、产中、产后开展农产品经营活动的个体和组织。如专门销售粮食、蔬菜、水果的贸易公司或经济合作组织;也可以是生产者兼经营者,如外国的农场主,常常既是生产者代表,又是经销商,也可以是在产品产出后进行加工、保鲜、储运等活动的经营者。 (2) 农产品营销是通过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市场交易的各个环节的多样性统一的整合过程。农产品从生产到消费,经历了各种不同的经营形式: 第一种是生产—销售—消费者的最简单的经营环节的统一,例如果农将成熟的水果采摘后直接运到市场上出售;第二种是生产—粗加工—运输—进入市场与出售环节的统一,例如果农将采摘后的水果进行筛选、包装、低温保存、批发到市场上出售;第三种是生产—精加工—储存—批发—零售,如水果、蔬菜、家禽、家畜、粮食等产品,在完成生产环节后,进入深层加工的生产环节,或改变原有形状,或提炼出所需要的物质,或加工成新产品,再进行库存、运输、批发及零售市场后才到达消费者手中。 (3) 农产品营销是受农产品的自然生长周期、生产季节、生产产地、产品自身物理、化学性质等客观条件的制约进行经营的过程。该过程与其他产品的营销有很大的差别。特别是产品自身的物理、化学因素,制约着经营者的市场风险,成本核算、额外保护等,加上我国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较低的价位,更增加了经营的风险。 3. 本书对农产品营销的定义 综合以上各种定义,本书将农产品营销的定义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 (1) 广义的农产品营销。广义的农产品营销是指与农产品流通有关的一切活动的总称,包括农产品从投入生产直到进入消费领域所经历的全部商业性的经营活动。它包括农产品的生产、收集、检验、分级与标准化、加工、包装、储存、运输、销售等各种经济活动,以及与之有关的市场研究、资金供给和风险担保等各种服务性活动。 (2) 狭义的农产品营销。狭义的农产品营销是指农产品生产者或经营者为消费者提供农产品和有关的劳务,以实现其经营目标的经济行为。它涉及的是每一个具体的农产品生产经营者所从事的农产品营销活动,并且是以营利为主要经营目标的。 农产品营销与农业生产、分配和消费诸环节紧密相连,担负着完成农产品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重要任务,是联系农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的中介。民以食为天,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营销在统筹城乡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日益重要。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重大考验,面对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不利影响,做好农产品营销将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基础支撑。 1.1.2农产品营销的相关概念〖*2〗1. 农产品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产品分类将农产品定义为“包括活动物与动物制品、植物产品、油脂及分解产品、食品饮料”。这个概念的定义是比较宽泛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将农产品定义为,来源于农业的初级产品,即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及其产品。一些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实施办法则规定得更加具体。如《湖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办法》将农产品定义为,在农业活动中获得的粮食、油料、蔬菜、瓜果、茶叶、菌类、畜禽、禽蛋、奶产品、水产品、蜂产品等植物、动物、微生物产品,以及经过清洗、分拣、打蜡、干燥、去壳、切割、分级、包装、冷冻等粗加工,但未改变其基本自然性状和化学性质的产品。 由于农产品是食品的主要来源,也是工业原料的重要来源,农产品分为食用农产品和非食用农产品。《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实施办法》把食用农产品定义为,是指经种植、养殖、采摘、捕捞等农业生产活动形成的,供人类食用的动植物、微生物及其产品。 也有学者把农产品分为鲜活农产品和非鲜活农产品。属于鲜活农产品范围的产品包括: 新鲜蔬菜(含未加工的蘑菇、生姜、生鲜茉莉花、生鲜菜用玉米,新鲜的花生、淮山、粉葛、马铃薯、马蹄、莲藕);时鲜瓜果(含果蔗、保鲜瓜果、新鲜板栗);鲜活水产品(含未加工的冰鲜鱼、虾、蟹);活的禽畜;生鲜蛋和鲜奶。属于非鲜活农产品范围的产品包括: 食用调料、非食用瓜果;禽畜、水产品、瓜果、蔬菜、蛋、奶等的深加工产品;花、草、苗木等;粮食、木薯、红薯、原料蔗等。 也有学者提出大农产品概念。所谓大农产品是指各农业生产部门生产的所有动植物产品,包括烟叶、毛茶、食用菌、瓜、果、蔬菜、花卉、苗木、药材、粮油作物、牲畜、禽、兽、昆虫、爬虫、两栖动物类、水产品、林业产品和其他动植物等。 2. 市场营销 市场营销(marketing)又称为市场学、市场行销、行销或行销学等,简称“营销”。它包含两种含义,一种是动词理解,指企业的具体活动或行为,这时称为市场营销或市场经营;另一种是名词理解,指研究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或行为的学科,称之为市场营销学、营销学或市场学等。市场营销学是一门发展中的新兴学科,在学科发展的不同阶段,营销学家们从不同角度对“市场营销”进行了界定。 (1) 市场营销的经典定义如下。 定义1(AMA,1960年): 市场营销是将货物和劳务从生产者流转到消费者过程中的一切企业活动。 定义2(AMA,1985年): 市场营销是指通过对货物、劳务和计谋的构想、定价、分销、促销等方面的计划与实施,以实现个人和组织的预期目标的交换过程。 定义3(AMA,2004年): 营销是一项有组织的活动,它包括创造“价值”,将“价值”沟通输送给顾客,以及维系管理公司与顾客间的关系,从而使公司及其相关者受益的一系列过程。 (2) 市场营销的权威定义。除美国营销协会(AMA)的三个经典定义以外,营销管理学派的代表人物——美国西北大学教授菲利普·科特勒、欧洲关系营销学派的代表人物——格隆罗斯对市场营销所下的定义也被世界各国市场营销界广泛引用,成为两个学术流派的权威定义。 定义4(格隆罗斯,1990年): 营销是在一种利益之下,通过相互交换和承诺,建立、维持、巩固与消费者及其他参与者的关系,从而实现各方的目的。 定义5(菲利普·科特勒,2006年): 菲利普·科特勒分别从管理和社会的角度对营销进行了界定。从管理角度看,营销管理(marketing management)作为艺术和科学的结合,它需要选择目标市场,通过创造、传递和传播优质的顾客价值,获得、保持和发展顾客;从社会角度看,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并同别人自由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社会过程。 因此,现代市场营销是以实现企业和利益相关者等各方的利益为目的,对顾客价值进行识别、创造、传递、传播和监督,并将客户关系的维系与管理融入各项工作之中的社会和管理过程。 从表11可以看出,以上5个定义体现了市场营销概念的演进和营销内涵的扩展。表11市场营销概念及内涵的演进 定义序号主体客体过程工具目标1.(AMA,1960年)企业货物和劳务流通销售提高销量: 主体利益2. (AMA,1985年)个人与组织货物、劳务和计谋交换,实施+管理4P满足需求: 主体利益3.(AMA,2004年)组织价值、关系价值创造、价值沟通、管理顾客关系全面 营销价值与关系: 公司及其相关者受益4. (格隆罗斯, 1990年)组织关系关系管理交换和 承诺管理关系: 公司及其相关者受益5. (菲利普·科特勒,2006年)个人和集体产品和价值选择、创造、传递价值;社会和管理过程艺术和 科学主体利益及关系11 营销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管理学鼻祖彼得·德鲁克先生在1954年出版的经典著作《管理的实践》中,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段描述: 因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所以,营销和创新是任何企业都有且仅有的两个基本职能。我国台湾宏基集团创办人施振荣,与德鲁克有着一致的观点,施振荣提出微笑曲线理论,如果一家企业做的是制造,它所创造的附加值就比较低,而附加值最丰厚的区域正好集中在价值链的两端,研发(创新)和市场(营销)。今天微笑曲线理论已经成为全球各个顶级商学院广为接受的一个理论。 不论是全球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先生,还是企业界老前辈施振荣先生,都认为营销和创新是企业最基本的两个职能,也是附加值最高的两个职能。 德鲁克曾经说过,“如果我们想了解一个企业是什么,我们必须从它的目的开始。任何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有效的定义,创造顾客。顾客决定了企业是什么,并且只能是顾客,通过愿意为一个商品或服务买单,将经济资源转变为财富,把物品转变为商品”。企业是以营利为目的的,顾客为企业贡献收入和利润,决定了企业存在的意义,没有顾客,任何企业都将无法生存。而市场营销正是企业创造并保留顾客的能力。所以,市场营销是企业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企业最核心的职能,没有之一。 3. 食品相关概念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与食品相关的概念表述如下。 食品,指各种供人食用或者饮用的成品和原料以及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品,但是不包括以治疗为目的的物品。 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 预包装食品,指预先定量包装或者制作在包装材料、容器中的食品。 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保鲜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人工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包括营养强化剂。 用于食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指包装、盛放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用的纸、竹、木、金属、搪瓷、陶瓷、塑料、橡胶、天然纤维、化学纤维、玻璃等制品和直接接触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的涂料。 用于食品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指在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生产、销售、使用过程中直接接触食品或者食品添加剂的机械、管道、传送带、容器、用具、餐具等。 用于食品的洗涤剂、消毒剂,指直接用于洗涤或者消毒食品、餐具、饮具以及直接接触食品的工具、设备或者食品包装材料和容器的物质。 食品保质期,指食品在标明的贮存条件下保持品质的期限。 食源性疾病,指食品中致病因素进入人体引起的感染性、中毒性等疾病,包括食物中毒。 食品安全事故,指食源性疾病、食品污染等源于食品,对人体健康有危害或者可能有危害的事故。 4. 农产品市场 农产品市场是指农产品集中与销售的场所,由于农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且农产品具有消费鲜活性、体积大、价值低等特点,因此,农产品市场与一般市场相比又有一些特殊性,具体表现如下。 (1) 农产品市场交易的产品具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双重性质。一方面,农产品市场上的农副产品可以供给生产单位用作生产资料,如农业生产用的种子、种畜、饲料和工业生产用的各种原材料等;另一方面,农产品又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居民的“米袋子”“菜篮子”,都离不开农产品市场。 (2) 农产品市场具有供给的季节性和周期性。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农产品市场的货源随农业生产季节而变动,不同季节对应着不同种类产品的采购和销售。同时,农业生产有周期性,其供给在一年之中有淡、旺季,数年之中有丰产、欠产,不同产品在不同地区、不同年份的生产量可能相差很大。 (3) 农产品市场多为小型分散的市场。农产品生产分散在亿万农户中,农产品在集中交易时具有地域性特点,通常小规模的产地市场分散于产区各地。由于农产品消费主要以家庭为单位,且具有少量多次、零散购买等特点,消费地的农产品零售市场贴近消费者,多分散于各居民居住区。 (4) 农产品市场的风险大。农产品是具有生命的产品,在运输、储存和销售中容易发生干枯、腐烂、霉变、病虫害等,极易造成损失。 可从不同角度将农产品市场作如下分类。 1) 按交易场所的性质分类 按交易场所的性质分类,可分为产地市场、销地市场、集散与中转市场。 (1) 产地市场。产地市场是农民出售其产品的市场,也是农产品集中起运的场所。在各个农产品产地形成或兴建的定期或不定期的农产品市场,是农民与商人交易的场所。产地市场的规模一般较小,主要功能是为分散的农产品提供集中销售和市场信息,同时便于农产品的初步整理、分级、加工、包装和储运。 (2) 销地市场。销地市场是设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等消费者集中地方的农产品市场,还可进一步分为销地批发市场和销地零售市场。前者主要设在大中城市,购买对象多为农产品零售商、饭店和机关、企事业单位食堂;后者则广泛分布于大、中、小城市和城镇。销地市场的主要职能是把经过集中、粗加工和储运等环节的农产品销售给消费者。 (3) 集散与中转市场。集散与中转市场的主要职能是将来自各产地市场的农产品进一步集中起来,经过再加工、储藏与包装,通过批发商分散销往全国各地批发市场。该类市场多设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如公路、铁路交会处;但也有自发形成的集散与中转市场设在交通不便的地方。这类市场一般规模较大,建有大型交易场所和停车场、仓储等配套服务设施。 2) 按照农产品销售方式分类 按照农产品销售方式分类,可分为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 (1) 批发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都是成批量地销售农产品,每笔交易量都比较大。一般在农产品生产比较集中的地方和交通比较发达的中转集散地,以及消费者众多的大中城市,都设有批发市场。 (2) 零售市场。相对于批发市场而言,农产品零售市场就是进行少量农产品交易的场所。农村的集市、城市的农贸市场和超级市场等都是零售市场。 3) 按照农产品交易形式分类 按照农产品交易形式分类,可分为现货交易市场和期货交易市场。 (1) 现货交易市场。现货交易市场是指根据买卖双方经过谈判(讨价还价)达成的口头或书面买卖协议所商定的付款方式和其他条件,在一定时期进行实物商品交付和货款结算的交易形式。现货交易又分为即期交易和远期交易。前者指买卖双方进行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交易;后者指根据买卖双方事先签订的书面形式的农产品买卖合同所规定的条款,在约定的时期内进行实物商品交付和货款结算的交易形式。 (2) 期货交易市场。 期货交易市场是进行期货交易的有组织的市场。期货交易是按一定规章制度进行的期货合同的买卖。期货交易运行所涉及的各种机构以及参加者,如期货交易所、清算所、期货佣金商、场内经纪人、投机者和套期保值者等,构成了期货市场的各个层次和基本要素。 国际农产品期货市场最早产生于美国芝加哥。19世纪中叶,芝加哥成为美国国内农产品的主要集散地之一,由于粮食生产特有的季节性,加之当时仓库不足,交通不便,粮食供求矛盾异常突出。为了改善交易条件,稳定产销关系,1848年,由82位商人发起,并成功地组建了美国第一家中心交易所,即芝加哥期货交易所。此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实现了保证金制并成立结算公司,成为严格意义上的期货市场。近几十年来,世界农产品期货市场不断涌现,如东京谷物交易所、纽约棉花交易所、温尼伯格商品交易所等。农产品期货交易的品种有小麦、玉米、大豆、豆粕、红豆、大米、花生仁等。 我国已经形成了粮、棉、油、糖大宗农产品、门类比较齐全的农产品期货交易体系。目前,我国期货交易所中,大连商品交易所与郑州商品交易所现阶段以农产品期货交易为主。大连商品交易所经批准交易的品种有大豆、豆粕、啤酒大麦、玉米期货等;郑州商品交易所批准交易的品种有小麦、绿豆、红小豆、花生仁、早籼稻期货等。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品种是目前国内最活跃的大宗农产品期货品种,大连商品交易所现已成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所、世界非转基因大豆期货交易中心和价格发现中心。 4) 按照商品的性质分类 按照商品的性质分类,可分为粮油市场、果品市场、水产品市场、蔬菜市场、肉禽蛋市场、棉麻类市场等。 5. 农产品流通 农产品流通是指农副产品中的商品部分,通过买卖形式,实现从农业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转移的一种经济活动。其流通过程包括收购、调运、储存和销售等环节。 当前,我国农产品的流通形式主要有四种类型。 (1) 以农产品经纪人和运销队伍为主体的经纪、贩运型流通。 (2) 以龙头企业为组织形式的加工贸易型流通。 (3) 以农产品批发市场为龙头的市场带动型流通。 (4) 以专业合作组织为载体的合作型流通。 当前,我国加大了农产品流通三级市场建设: 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销地批发市场和零售农贸市场。 6. 农产品流通学/农产品运销学 “农产品运销”的概念在日本以及我国台湾省使用较多。“农产品运销学”是一门研究在国民经济活动中,以满足消费者需求为目标,实现农产品从生产者到消费者转移的一系列活动的机制、条件,以及主要农产品的流通规律的学科,国内也有学者将它称为“农产品流通学”。它体现的是“产品研究的方法和视角”,偏重于讨论农产品产后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和销售的运、销技术条件和内容。它与“农产品营销学”同是讨论农产品的流通问题,但“农产品流通学”比“农产品运销学”更能体现现代市场营销的系统、整体性思想和产品创造与产品交易的经营理念。 7. 创意农业 创意农业是指利用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资源,发挥创意、创新构思,研发设计出具有独特性的创意农产品或活动,以提升现代农业的价值与产值,创造出新的、优质的农产品和农村消费市场与旅游市场。创意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趋势,是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意是技术、经济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产物,创意农业并非单指某一种产业,所生产的产品是新思想、新技术、新内容的物化形式,是多知识、多学科、多文化和多种技术交叉、渗透、辐射和融合的产物,因此,具有较强的融合性、渗透性。 创意农业的发展,基于不同的乡村农业资源及社会环境,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研读国内外创意农业的发展案例,可梳理出创意农业有五大发展模式。 (1) 理念主导型模式。理念主导型模式最大的特征,在于依托创意理念,结合时代发展潮流与时尚元素,赋予农业与乡村时代特色鲜明的发展主题。理念主导型模式需要及时把握社会流行元素,如对“乐活生活”“第三空间”“旅居时代”“生态社区”“绿立方”“低碳时代”等新的生活、生态理念的吸纳与实践,进而发挥区域示范作用。该模式同时要求项目区具有相关农业品牌基础、理念文化基础。区位上,多位于大都市郊区,这样才能既有文化底蕴,又有市场基础。 (2) 文化创意型模式。文化创意型模式要求项目区具有一项或者多项突出的农业文明与民俗文化的积淀。以传统民俗文化为基础,抽提核心元素,对接社会发展趋势,针对区域市场需求,依托休闲旅游,开发以民俗文化休闲为发展形式的创意农业发展模式。许多地区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传统,可选择创意开发的点较为多样,但并不是所有的都适合。只有符合时代潮流、紧扣时代理念与消费需求的文化元素,才是较佳的资源。 (3) 产品导向型模式。该模式重点落脚于特色农产品的创意开发。通过产品设计与营销上的创意,保留农产品自然、生态的优良品质,融入文化创意元素,对接时下流行的健康的消费潮流,将原有的农副产品进行品质与品牌的双重提升,赋予农产品新时代的荣誉标签,并与乡土地理挂钩,形成“特色产地的特色产品”固化品牌,实现创意农业的效益最大化。 (4) 市场拓展型模式。市场拓展型创意农业由旺盛的市场需求促进发展。这类创意农业对传统农业基础没有固定的要求,更多受区域市场的引导,把握市场动向,发展特定的受市场热捧的乡村农产品或相关乡村休闲活动。市场拓展型模式摆脱了资源消耗型的价格战“红海战略”,拓展消费者剩余增加的休闲市场空间,从而实现农民与消费者共赢。 (5) 产业融合型模式。产业融合型模式充分利用乡村既有的农业产业基础,延伸发展,选择第二、第三产业中的适宜实体,提升原有农业产业层次,延长原有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产业的进化与创意发展。 8. CSA(社区支持农业) 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 agriculture,以下简称CSA)的概念于20世纪70年代起源于瑞士,并在日本得到最初的发展。当时的消费者为了寻找安全的食物,与那些希望建立稳定客源的农民携手合作,建立经济合作关系。CSA的理念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传播,它也从最初的共同购买、合作经济延伸出更多的内涵。从字义上看,“社区支持农业”指社区的每个人对农场运作作出承诺,让农场可以在法律上和精神上成为该社区的农场,让农民与消费者互相支持以及承担农产品生产的风险并分享利益。 CSA中的“社区”不是单纯地理意义上的居民社区,而是一种社会学概念上的社区,它既容纳了地缘相近的个体,也吸纳各式各样的组织和主体。CSA是一种蕴涵了人文关怀的新型农业生产和生活方式,是一群有着相近价值观和理想的人,为了安全的食品、健康的生活方式、农业的兴盛及社会和谐发展而共同努力的结果。 9. 田园综合体 田园综合体就是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农业+文旅+社区的综合发展模式。田园东方是我国首个田园综合体落地案例,它位于江苏无锡阳山镇,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等产业为一体,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共融与可持续发展,通过“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实现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 10. 现代农业产业园 现代农业产业园就是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依托、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现代生产要素聚集,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集群。通过创建、建成一批产业特色鲜明、要素高度聚集、设施装备先进、生产方式绿色、一二三产融合、辐射带动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形成种养规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集成化、营销品牌化的全产业链开发的格局,构建各具特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