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禧四年(1018年)七月,真宗在寝殿内休息。虽然躺在舒适的龙床上,但赵恒的内心是忧虑重重的。 帝国内发生的事情,没有一样能让他省心:西京洛阳一带出现了形状像帽子的“帽妖”,据说夜间能飞入民宅中吃人,谣言传得愈演愈烈,整个洛阳城人心惶惶,朝廷派了钦差大臣前去安抚,也无济于事;亳州一带谣言四起,说是战争即将爆发,百姓们连夜逃离家乡,跑到邻近的陈州躲避“战火”;陕西、四川一带邪教横行,民众盲目跟从,朝廷千辛万苦抓到邪教头目,处以极刑,事态才勉强平息下来。 政务庞杂繁冗,身体每况愈下,天灾人祸又接踵而至,赵恒感到自己不是力不从心,而是濒于精疲力尽了,他真的想放下这一切了…… 周怀政此时小心翼翼地服侍于御前。真宗疲惫地招招手,示意他到床前来。 “最近国事繁多,朕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 “圣上心系天下、日理万机,实乃百姓之福。只是,还当以龙体为重啊。” “江山社稷、祖宗基业,责任重大,朕一日也不敢怠慢。只是朕老了,身体不行了。这几日,朕一直在考虑,准备让太子监国。毕竟,将来,天下还是要交给他的啊。” 周怀政一听,心里一惊,也不敢贸然接话,只好默不作声。真宗似乎是下定了决心,轻声吩咐道。 “你将朕的意思告诉寇准,听听他的意见。” 周怀政遵旨出宫,来到寇准处,告知了皇上的心思。寇准先是一惊,接着就是一忧。 太子赵祯年仅八岁,名义上是由他“监国”,实际上是“重臣辅国”与“中宫垂帘”的较量。无论是自己的身家性命,还是帝国的政治走向,都押在这一局上了! 事关重大,寇准等不及了,他决定即刻秘密面圣,探知真宗的真实想法。在周怀政的安排下,寇准秘密入宫。在反复确认皇上的确因为圣躬违和而无法理政后,寇准心里有了主意——这次朝局洗牌,他抢到了先机,必须抢到王牌! “既然圣意已决,臣等自当尽心竭力辅佐太子,以报陛下圣恩。只是,事关江山社稷,殿下虽天资聪颖、少年早慧,但毕竟年龄尚幼,仍需陛下先为他择贤去佞、清明吏治,殿下才好放手历练。如丁谓之流,德薄而位尊,智小而谋大,力小而任重,安能立于朝堂之上,上佐东宫,下安黎民?臣冒死乞万岁,以贤良之士代之!” 真宗轻轻地点了点头,这个简单的动作,顿时令寇准心中桃花朵朵开。告退后,他立刻找到杨亿,迫不及待地分享了事情的来龙去脉。 按照计划,丁谓的参知政事一职将被时任翰林学士的杨亿所取代。奸邪妄佞将被悉数清除,庙堂清明;忠良贤能将齐心协力,共佐太子;有朝中一众股肱之臣坚守朝纲,刘皇后将困于后宫,无法危及赵宋正统。到时君臣一心,上下一体,同舟共济,共创辉煌,黎民百姓,喜大普奔。 胜利在望了! 新时代的曙光已经依稀可见了! 这么美好的画面,想想就好激动! 但是! 就在杨亿争分夺秒起草太子监国诏书的当晚,这个帝国天字第一号绝密,居然泄密了! 至于如何泄密的,后世流传两个说法:其一是,寇老西同志高兴过头,回家后喝高了,酒后口风不严;其二是,当晚杨亿同志在家中秘密起草诏书,激动不已的他对小舅子说“数日之后,事当一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激动不已的小舅子又将这份激动分享给了他人…… 不管哪一种说法吧,结果就是泄密了。 当晚,得到消息的丁谓乘了一顶女用小轿,连夜给曹利用、钱惟演等同党通了气,商议好了反击对策。翌日早朝,丁谓一党联合发难,参奏寇准密谋策划太子监国,逼皇帝退位,挟幼主以令群臣,实属大逆不道! 真宗雷霆震怒,而寇准则被震得呆立当场。 大哥,您这是闹哪一出啊?! 要太子监国的是谁啊! 问我意见的是谁啊! 同意罢丁谓的又是谁啊! 寇老西显然忘了,人家赵恒这几年就爱玩失忆桥段。 丁谓等人不给寇准一丝喘息之机,当即请求罢相;屏风后的刘皇后表示支持。堂上众臣见势,谁也不敢为其申辩。 皇帝下令,召知制诰晏殊入宫,起草罢相诏书。晏殊还算有点骨气,打了一个迂回战术,希望为寇准争取一些缓冲时间,没准领导能恢复记忆呢。 “任免宰相乃大事,应当由翰林学士起草诏书。臣一介知制诰,实不敢僭越。” 只是真宗竟然真的又召翰林学士钱惟演入宫,起草罢相诏书,寇准就这样被从相位上拉了下来。他千算万算,却万万没算到,关键时刻,赵恒这个不靠谱的领导临阵倒戈,反手就将自己推入万丈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