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与信息素质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检索 大多数普通的信息搜索者开始进行“思维导图及其应用”这个问题的检索时,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图书馆,而是百度和谷歌。在一本信息检索教材中有这样一句话: “现代人在进行信息查找和利用时都有贪图便利的通病,但凡查找一条信息,第一时间就是上网直奔搜索引擎,好像除了百度和谷歌,就没有别的更好的检索工具了。”应该说,普通人面对一个不太熟悉的领域或者新潮词汇,第一时间选择上网搜索是没错的,确实没有比百度和谷歌更便捷的了。 用百度,输入“思维导图”,找到相关结果约3 000多万条。首页的截图如图11所示。 图11百度搜索“思维导图”的结果 3 000多万条记录,如此的海量信息,逐一打开浏览是不可能的。仅从搜索结果的首页中得到的信息已经非常丰富,有图书、软件、培训、百科条目、图片、文档,还有博客、新浪教育等平台上的相关资讯报道和评论。 面对如此繁杂的信息怎样选择和利用?如何从信息海洋中甄别和评价真正有价值的信息为我们所用,是现代人在信息社会中生存的一个基本技能。用最合适的方法和工具找到最合适的信息,说起来很简单,实践起来并不容易,这对用户的信息素养和能力是个考验。 如图12所示,我们对百度搜索“思维导图”的结果进行简略分析。 图12“思维导图”百度搜索结果分析 1. 图书 搜到了当当网、卓越网这类网上书店提供的书讯。图书是比较全面系统地了解某类知识的理想信息源。但是从网上书店我们一般看到的只是书的简介,只有付费购买才能得到全文。单凭这些简介我们就订购吗?同类的书很多,哪一本值得一读?去图书馆借?图书馆未必有你选中的那一本。有没有其他渠道可以了解图书更详细的信息呢?最好是能读到书的更多章节,甚至下载电子全文。 2. 软件 搜到了一些绘制思维导图的软件,国内外很多公司开发了此类软件。这些软件哪些有中文版,哪些只有英文版,哪些可以免费下载、合法使用呢? 3. 概念条目 搜到了百度百科中关于思维导图的解释,包括起源、含义、代表人物和应用领域。发现思维导图有很多别名,“脑图”“概念地图”“心智图等”。哪一个概念最准确?这些条目解释权威可靠吗?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这类未经专业编辑和审核的网络百科全书可以信赖吗?最著名的、权威的百科全书是什么? 4. 人物 查到关于思维导图创始人托尼·博赞的媒体报道和他的著作评论等,信息很多很杂,连他的名字都有好几种译法,莫衷一是,无法得到全面的了解。关于人物应该查询哪一类参考工具更有效呢?他的英文原版著作非常多,但只有很少几种译成中文出版,怎样了解他的这些原著呢? 如果不假思索和分析,在网络上的搜索行为是低效和盲目的,其结果可能是从一个链接跳到另一个链接,最后在无数的网页里迷失了航向,有可能连自己最初要找什么都忘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在网络上一小时搜到的信息比我们过去在图书馆几年找到的都多,但是其中有多少是真正有价值的可靠信息?搜索的结果是让你更明白了,还是更糊涂了? 在真正实施信息检索之前,首先要学习有关信息和信息检索的基本知识。这就像人们开车上路前要先学交规、考驾照、熟悉路况和辨别方向一样。当我们准备在信息海洋中冲浪时,我们应该先了解海的特性,熟悉冲浪的工具,再练习冲浪技巧。 一、 信息 信息的定义有很多种,诸如: (1) 信息是关于环境事实的可通信的知识。它是通过各种形式,包括数据(字母、符号和数字)、代码、图形、报表、指令等反映出来的。 (2) 信息是一切容易获得的和不易获得的、有时可供人们参考的事实和思想的总和。 (3) 信息是事物、物质、事件等某种属性的反映,是客观事物某些特性的表象和线索。 初识“思维导图”这个概念,可能许多人会把它与“快速阅读”“超强记忆”和“全脑记忆”联系起来,检索就要从这几个关键信息出发。偶尔得到一些信息时,一般不会有意识地去提炼和概括其中的关键词,只是对问题有个模糊的概念。但是,如果需要深入地探索这个问题,应该学会正确地提炼关键词、概括信息,以确保自己的信息检索之旅没有偏航,避免无功而返。 二、 知识 知识的定义也很多,例如: (1) 知识是同类信息的深化、积累,是优化了的信息的总汇和结晶。 (2) 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存在和运动规律的认识,是建立在信息基础之上,经过加工与编码后创造出来的新的信息。 (3) 知识是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辞海》) 总之,知识包含在信息之中,收集、分析、利用信息通常导致知识创新。可以这样通俗地理解为: 信息是原料,经过提炼加工后,能成为有用的知识。将信息转化为知识,再将知识转化为智慧,是一种动态创新的过程。 关于思维导图的现场讲座是知识,在百度上搜索的关于“思维导图”的图书、电子文档、软件也是知识。阅读和利用这些前人总结的知识,也许会激发自己的思维灵感,促成写作和创新,从而转化为新的知识成果。 三、 文献 关于文献的定义主要有以下两种: (1) 文献是在存储、检索、利用或传递记录信息的过程中,可作为一个单元处理的,在载体内、载体上或依附载体而存储信息或数据的载体。(国际标准化组织《文献情报术语国际标准》) (2) 文献是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 以上两种定义中都特别强调一个词——“载体”。前文中提到的纸书、电子论文、网络视频讲座、软件等都是文献,有的印刷在纸上,有的是二进制数码软件,有的是MP3格式的讲座录音,还有网络版的新闻报道等,载体不同,但内容都是关于思维导图方面的知识。 文献的范围非常广泛。以龟甲、兽骨为载体介质的古代甲骨文记录是文献;刻有铭文的青铜器是文献;有文字和图形的碑刻是文献;竹简和帛书是文献;现今的缩微胶片胶卷、视频声像资料、电子图书、网络数据库等都是文献。 文献既是记录和保存信息和知识的载体,也是人类重要的信息交流方式之一——间接的正式的交流。没有文献就没有现代人类文明。 四、 信息检索 在传统文献主导的年代,文献的存储和管理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到图书馆查资料也仿佛一件很神圣的事务。那时的信息检索(information retrieval)是狭义的概念,是指知识信息的有序化识别和查找的过程。如今由于信息技术和网络的便利,检索本身并不是最关键、最困难的环节,检索结果的分析、评价和综合利用才是信息检索的重要组成。广义的信息检索还包含信息的汇集、存储、组织和管理。当文献积累到一定规模时,产生了图书馆;当个人检索和存储的信息挤占了大量的电脑空间时,我们需要自己的文献管理工具,建立自己的个人图书馆。网络让我们享受了信息搜索的便捷,也充斥大量的垃圾信息。这就要求人们不仅要学会筛选有价值的可靠信息,还要合理利用信息和传播信息,否则自己也会成为信息垃圾的制造者。 例如,当搜索“思维导图”的释义和起源时,人们常常会想到维基百科或者百度百科。网络百科大多是这种自由开放性的工具,不仅可以用它检索信息,还可以自由参与信息的编辑创作。这些未经审核的百科条目解释,内容不严谨,良莠不齐。此外,网络上还充斥了大量个性化的信息平台,如博客、论坛、微博等,每一种平台都类似一个个人媒体,可以自由发布信息。如何去伪存真地选择和评价信息,如何挖掘和利用信息的潜在价值,实现知识创新,这是现代人信息素养和能力的核心,对于大学生和科研人员尤为重要。 一个普通用户检索并分析了大量关于思维导图的网络信息后,也许最实际、最直接的目的是了解有关思维导图的培训机构,哪些培训机构比较正规,是否有必要花钱参加培训,是否可以通过丰富的网络资源来自学,等等。 随着检索的深入,所阅读的文献越来越多,探索这个问题的回报也越多,成果可利用的领域也越广泛,不知不觉对于检索者的生活、学习和专业研究方方面面都会有所启发。这是信息分析和综合利用的更深刻内涵。在很多行业,特别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已经有不少人引进概念地图等理论方法,并取得了实践性成果,有些还获得了国家级科研成果奖。在科研学术领域,这正是信息检索的本质目标,也是高校学生信息素养的根本要求。 第二节信 息 素 质 信息素质(information literacy)又称信息素养,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HA)主席保罗·车可斯基(Paul Zurkowski)在1974年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提出的。 一、 信息素质的含义和评价标准 1989年,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和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AECT)提交了一份《关于信息素质的总结报告》,将信息素质的概念明确为: “具备信息素质的人,能够识别何时需要信息,知道如何查找、评估和有效利用需要的信息来解决实际问题或者做出决策,无论其选择的信息来自于计算机、图书馆、政府机构、电影或者其他任何可能的来源。” 针对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英国等各个国家都提出了本国高等教育信息素质的要求和标准。 《高等教育信息素质能力标准》2004年1月已被美国大学与研究型图书馆协会正式通过,成为美国所有高校图书馆进行信息素质教学和评价的指导指标体系。该标准共5项22条,规定了大学生应具备的一系列信息能力。它的主要内容包括: (1) 能确定所需要信息的性质和范围,评价内容要点包括: ①能定义和表述对信息的需求; ②能确认各种不同类型和格式的潜在信息源; ③能考虑获取所需要信息的成本和利益; ④能重新评价所需要信息的性质和范围。 (2) 能有效而又高效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评价内容要点包括: ①能选用最适当的调研方法或检索系统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②能建构和运用有效的检索策略; ③能运用各种方法联机检索,或通过人员咨询的方式获取信息; ④能在必要时调整和优化检索策略; ⑤能够抽取、记录和管理信息及其来源。 (3) 能评判性地评价信息及其来源,并能把所优选出的信息与原有的知识背景和评价系统结合起来。评价内容要点包括: ①能从所收集的信息中,概括出信息内容的主题; ②能结合并运用基本的标准来评价信息及其来源; ③能综述信息内容的主题,并创建新的概念; ④能对新旧知识进行对比,确认所增加的价值、矛盾性或其他独特的信息特点; ⑤能判断新的知识对个人价值观念体系的影响,并使之逐步达到和谐和统一; ⑥能够通过与他人或者某一领域的专家、实践者对话,验证对信息的理解和解读; ⑦能确定原始的咨询应该如何修改。 (4) 能有效地利用信息达到某一特定的目的。评价内容要点包括: ①能运用新的和原有的信息,计划和创造新的作品或表现形式; ②能根据作品或表现形式的需要,修改和调整对信息的处理过程; ③能就作品或表现形式与他人有效地交流。 (5) 懂得有关信息技术的使用所产生的经济、法律和社会问题,并能在获取和使用信息中遵守公德和法律。评价内容要点包括: ①懂得与信息和信息技术有关的道德、法律和社会经济问题; ②能遵守有关获取和使用信息资源的法律、规章、机构的制度和行业规范; ③能在传送作品或表现形式时使用信息来源。 2005年,北京高校图书馆学会发布了《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从七个方面将高校学生毕业时应具有的信息素质能力具体化为一个指标集合(参见附录二)。 可见,对信息素质要求不仅是诸如信息获取、检索、分析、交流等技能,而且包括独立学习的态度和方法,以及将已经获得的信息用于解决实际问题,进行创新性思维的综合能力。具有信息素质的人从根本上讲是“那些学会了如何学习的人,他们掌握了知识的组织机理,知晓如何发现信息,以及如何以便于他人学习的方式利用信息。他们是有能力终身学习的人,是有能力为所有的任务和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人”。 二、 信息素质的主要构成 目前,国内学者普遍认为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方面。 (一) 信息意识 它是指对各种信息的自觉心理反应,包含了对于信息敏锐的感受力、持久的注意力和对信息价值的判断力和洞察力。 (二) 信息知识 它是指信息、信息源、信息工具和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包括: 信息的概念、内涵、特征,信息源的类型、特点,信息组织的理论和基本方法,信息搜集和管理的基础知识,信息分析方法和原则,信息交流的形式、类型、模式,信息技术基本常识,检索工具和检索系统的结构及功能、信息技术的作用与影响等。 (三) 信息能力 它是指人们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评价利用信息的能力,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信息查找与获取能力,信息组织、加工、分析能力,信息的有效利用、评估、传播的能力等。 (1) 信息需求分析和表达能力。确定所需信息的学科范围、时间跨度等;能够通过各种交流方式进一步认识和明确信息需求,并能够用确切的语言表达出来。 (2) 信息获取能力。掌握信息源,熟悉信息技术基础应用知识、检索工具和方法,能灵活制定和调整检索思路和策略。 (3) 信息分析和处理能力。经过综合分析,分辨出核心信息和有价值的信息,以备利用。对信息进行组织、加工、分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提炼和吸取符合自身需要的信息。 (4) 信息利用能力。它是指把信息运用于实践的能力。这种能力是把信息同学习、工作相结合,善于挖掘信息同实际学习和工作的结合点,使有价值的信息在实践中运用,另外还要善于将别人看来无关紧要的信息与实际情况密切联系,运用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地利用信息。 (四) 信息道德 它指人们在信息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如保护知识产权,尊重个人隐私与抵制不良信息,以及合理引用参考文献等。 图13和图14分别概括了信息基础知识和信息素质的内涵。图14信息素质的构成 课 后 习 题一、 思考题1. 信息、知识、文献的概念及相互关系是什么? 2. 按文献的载体形式、出版形式可将文献分为哪几种类型? 3. 按文献的加工程度可将文献分为哪几种类型?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4. 信息素质的内涵包含哪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