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 基础会计 范抒隋志纯曾婷主编 李争艳关玉红郑新娜赵伟副主编 清华大学出版社 北京 内 容 简 介 本书依据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等法规制度,系统地阐述了会计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术,培养学生的会计理念和职业思维,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本书从会计的基本含义入手,阐述了会计的历史、职能、特征、对象、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和一般原则,重点介绍了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借贷记账法原理、会计凭证和账簿、制造业企业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和财务会计报告等主要内容。为了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每章末配有复习思考题和业务题,以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把握。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和其他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学生教材,也可作为企业财会人员及各类管理人员的培训教材和参考书。 本书封面贴有清华大学出版社防伪标签,无标签者不得销售。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举报: 01062782989,beiqinquan@tuptsinghuaeducn。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基础会计/范抒,隋志纯,曾婷主编—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218 高等院校会计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系列教材 ISBN 9787302582595 Ⅰ. ①基…Ⅱ. ①范… ②隋… ③曾…Ⅲ. ①会计学-高等学校-教材Ⅳ. ①F230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1)第105739号 责任编辑: 左卫霞 封面设计: 傅瑞学 责任校对: 袁芳 责任印制: 刘海龙 出版发行: 清华大学出版社 网址: http://wwwtupcomcn, http://wwwwqbookcom 地址: 北京清华大学学研大厦A座 邮编: 100084 社总机: 01062770175邮购: 01062786544 投稿与读者服务: 01062776969,cservice@tuptsinghuaeducn 质量反馈: 01062772015,zhiliang@tuptsinghuaeducn 课件下载: http://wwwtupcomcn,01083470410 印装者: 三河市科茂嘉荣印务有限公司 经销: 全国新华书店 开本: 185mm×260mm印张: 1925字数: 466千字 版次: 2021年8月第1版印次: 2021年8月第1次印刷 定价: 5800元 产品编号: 08544401 基础会计是会计学专业入门的必修课程,同时也是经济管理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为今后学习专业会计和有关管理课程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在现代社会,不懂会计知识、不善于利用会计信息的人,是很难从事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对初学者来说,具有一定的难度。本书以会计核算方法为主要内容,即以凭证、账簿和会计报表为核心,对会计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术进行阐述,具体特色如下。 (1) 新颖性。本书以财政部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并且吸收了近年来的财会教学研究成果,着重体现新会计准则精神,将新会计准则中涉及的基本理论和理念变化融入相关章节。 (2) 宽泛性。本书不仅适用于普通高校会计学专业,而且适用于经济、管理类各专业基础会计课程,内容上更加注重体系的完整和知识的饱满,能够为学生后续的专业学习和未来职业奠定专业基础。 (3) 实践性。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会计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增强感性认识,本书设置了复习思考题及业务题,学生可以全面系统地理解会计基本知识,处理一些常见的企业经济业务,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书由长期从事会计专业教学和研究的专家、教授共同编写完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或借鉴了业内专家、学者的教材,并得到了沈阳理工大学、沈阳工学院等高校领导和教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本书由范抒、隋志纯、曾婷担任主编,李争艳、关玉红、郑新娜、赵伟担任副主编。各章的撰写分工如下:第一章、第八章由曾婷、李争艳编写,第二章、第九章由刘胜英编写,第三章、第五章由陈园编写,第四章、第十章由薛启芳编写,第六章由范抒、隋志纯编写,第七章、第十二章由关玉红编写,第十一章由赵伟、郑新娜编写。范抒负责全书的总纂、修改与定稿。 本书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体例上,都做了新的尝试,但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加之会计理论与实务均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当中,仍有许多问题等待我们去探索和解决,恳请各位专家、同行和读者批评、指正书中的不足之处。 编者 2021年1月 基础会计 [1] 目录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会计的概念 第三节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 第四节会计方法体系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第二章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第一节会计对象 第二节会计要素 第三节会计等式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业务题 第三章会计核算理论基础 第一节会计核算的基本假设 第二节会计信息质量特征 第三节会计计量属性 第四节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业务题 第四章会计科目与账户 第一节会计科目 第二节账户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业务题 第五章复式记账 第一节记账方法概述 第二节借贷记账法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业务题 第六章制造业企业主要经营业务的核算 第一节资金筹集业务的核算 第二节供应过程业务的核算 第三节生产过程业务的核算 第四节销售过程业务的核算 第五节财务成果业务的核算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业务题 第七章会计凭证 第一节会计凭证概述 第二节原始凭证 第三节记账凭证 第四节会计凭证的传递与保管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业务题 第八章会计账簿 第一节会计账簿的意义与分类 第二节会计账簿的设置和登记 第三节登记账簿的规则及错账更正方法 第四节对账和结账 第五节会计账簿的更换和保管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业务题 第九章财产清查 第一节财产清查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财产清查的方法 第三节财产清查结果的处理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业务题 第十章财务会计报告 第一节财务会计报告概述 第二节资产负债表 第三节利润表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业务题 第十一章账务处理程序 第一节账务处理程序概述 第二节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第三节科目汇总表账务处理程序 第四节汇总记账凭证账务处理程序 第五节日记总账账务处理程序 第六节多栏式日记账账务处理程序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业务题 第十二章会计工作组织与会计规范 第一节会计工作组织的意义与要求 第二节会计机构 第三节会计人员 第四节会计规范 第五节会计职业道德 本章小结 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11459121213131522292929323235384144444547475254555558586174747478788493102110122123123128128129137145147148148152152155167171174175176176181181190195199199200201201206216223223224228228229250260269272274274275282282285287291296299300301〖=〗 基础会计 [1] 第一章总论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应了解会计产生和发展的历史;掌握会计的概念、会计的职能、会计目标、会计核算方法等相关知识;充分认识会计核算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第一节会计的产生与发展 在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们需要对剩余产品的分配、储备及消费进行记录、计算,由于没有文字,于是就创造“结绳记事”“绘图记事”“刻木求事”等原始会计行为,来进行简单的记录、计算活动。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发展,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生产活动一方面创造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要发生劳动耗费,包括人力和物力的耗费。人们进行生产活动时,总是力求以尽可能少的劳动耗费,取得尽可能多的劳动成果。因此,就必须在不断改革生产技术的同时,采用一定的方法对劳动耗费和劳动成果进行记录、计算,并加以比较和分析,这就产生了会计。 一、 我国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在我国历史上,把“会计”两个字加以连用,作为一个独立的概念,最早见之于史书《周礼》。据《周礼》记载,早在西周时期,周王朝就设立了“司会”官职,专门掌管政府的钱粮收支。当时把每个月的零星计算称为“计”,把年终的总和计算称为“会”。司会“以一岁之会计,考当岁之成事文书”,即根据当年的会计记录考核当年的钱粮收支情况。这时的会计主要是对国库钱粮收支进行记录和计算,也包含考核的意思。 在宋朝出现了“四柱清册”的记账方法。所谓“四柱”,是指把账簿分成“旧管(期初结存)”“新收(本期增加)”“开除(本期减少)”“实在(期末结存)”四个部分,其关系是:旧管+新收-开除=实在。四柱清册法奠定了中式簿记的理论基础,把中式簿记提高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到了明朝末年和清朝,我国民间商业企业采用了“龙门账”,将经济业务分为“进(收入)”“缴(费用)”“存(资产)”“该(负债及业主权益)”四大类,其关系是:进-缴=存-该,作为试算平衡公式,当该公式相等时称为合龙门。 清朝后期又创立了“天地合账”,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从“来源”和“去向”两个方面登记,以全面反映经济业务的内容和来龙去脉。“天地合账”属于中式复式记账法,这种方法在我国一直沿用到20世纪上半叶。 20世纪初期,借贷记账法从日本传入我国,主要用于官僚买办企业和大型民族工商业,大量的中小型企业都采用传统的中式簿记。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沿用了苏联计划经济模式下的会计核算体系,与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的会计理论和方法有很大差异,影响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不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因此,从1992年起我国进行了全面的会计改革,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以及分行业的企业会计制度和财务制度,简称两则两制,自1993年7月1日起实施。此后,一直在陆续制定和颁布具体会计准则,并对分行业的会计制度进行了统一。2000年颁布了全国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2002年颁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2004年颁布了《小企业会计制度》。2006年2月,财政部修订和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个具体会计准则,使之更符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2014年修订部分企业会计准则,包括《企业会计准则第9号——职工薪酬》《企业会计准则第30号——财务报表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33号——合并财务报表》《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长期股权投资》。新增会计准则《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40号——合营安排》《企业会计准则第41号——在其他主体中权益的披露》,进一步保持了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 2017年企业会计准则又迎来了一次重大的变化,印发修订了《企业会计准则第16号——政府补助》《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企业会计准则第23号——金融资产转移》《企业会计准则第24号——套期保值》《企业会计准则第37号——金融工具列报》《企业会计准则第42号——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2017年10月24日,财政部印发了《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财会〔2017〕25号),自2019年1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2017年12月25日印发了对一般企业财务报表格式的修订通知。财政部和国家档案局联合发布的新《会计档案管理办法》,自2016年1月1日起施行。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调整增值税税率的通知》,自2018年5月1日起执行。 这一系列改革,使我国会计理论和实务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走上与国际会计惯例趋同的道路,使会计真正成为世界通用的商业语言。 二、 外国会计的产生和发展 根据史料,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文明古国,如巴比伦、埃及、希腊、罗马、印度等,都有类似于会计的记录或会计管制与会计活动的记载。据马克思考证,在“原始的规模小的印度公社”里,已经有了“一个记账员,登记农业账目,登记和记录与此有关的一切事项”。 到了12世纪,随着地中海地区海上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地中海沿岸城市的经济繁荣,意大利的佛罗伦萨、威尼斯等城市成为当时的商业中心和金融中心,为适应这种新的经济环境,一种新的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应运而生。借贷记账法在意大利得到广泛的应用,又很快流传到欧洲各国,经过不断改进和完善,到15世纪时便形成了一套比较科学完备的记账方法。意大利数学家卢卡·帕乔利在1494年所著的《算术、几何、比及比例概要》(又译为《数学大全》)一书中对借贷记账法作了详细系统的介绍,该书对借贷记账法的广泛传播起了重要作用,使借贷记账法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用的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的出现是近代会计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以企业会计为主体,主要用于反映企业经济业务所引起的财务收支活动,计算企业盈亏。 18世纪以后,英国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产品价格上的竞争力,企业必须加强对劳动耗费的控制,降低产品成本,于是出现了以计算和控制产品成本为目标的成本会计。同时,生产规模的扩大和所需投资的增加,使企业组织形式发生了重大变革,出现了股份公司制,使企业的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股东和债权人主要通过企业会计报表来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要求由独立的第三方对企业的会计资料进行审查验证,以确保会计报表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于是出现了专门以查账为职业的会计师。1853年,在英国的苏格兰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特许会计师协会——英国的爱丁堡会计师公会。从此,会计的服务对象从记账、算账、报账扩展到审查验证会计报表。 20世纪以后,美国经济迅速崛起,使之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上会计的发展中心,许多现代会计理论和方法均产生和发展于美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科学技术和经济飞速发展,各垄断集团之间的竞争加剧,迫使企业加强内部管理,重视经济预测和决策,于是出现了专门为企业内部管理服务的管理会计。管理会计逐渐从传统会计中分离出来,成为与财务会计并列的独立工作,并形成独立学科,现代会计形成了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领域。管理会计的出现被誉为会计发展史上的里程碑。管理会计在进行预测和决策时要应用运筹学、概率与数理统计、线性规划等知识,从而使高等数学和电子计算机进入会计领域,并带动传统的财务会计核算由手工操作发展到电算化,使会计核算方法有了飞跃。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量对外输出资本,开办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出现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会计核算问题,包括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外币折算、合并会计报表的编制等,出现了国际会计。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美国会计取代英国会计成为世界会计的领头羊。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后,美国迅速颁布《证券法》和《证券交易法》,从而确立了会计与审计在资本证券市场中的法律地位。为了使会计工作规范化,提高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比性,美、英、德、法等西方各国先后研究和制定了会计与审计准则,进一步把会计理论和方法推上一个新的水平。20世纪50年代以后,由于信息论、控制论、系统论、行为科学、现代数学等引入会计,丰富了会计学的内容,管理会计随之出现。由于电子计算机引进会计领域,使会计信息的搜集、分类、处理、反馈等操作程序摆脱了手工操作,实现了自动化、电子化。近年来,由于电子技术和高等数学在会计工作中的广泛应用,会计学正在向交叉学科的方向发展。 到了20世纪7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发生恶性通货膨胀,由此出现了通货膨胀会计。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西方会计学者开始研究人力资源会计,随着人类对环境的重视,又有研究核算和监督环境问题的环境会计。 总之,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运用一系列专门方法,对企事业单位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和综合的核算和监督,并在此基础上对经济活动进行分析、预测和控制,以提高经济效益的一种管理活动。 第二节会计的概念 什么是会计?会计的内涵是什么?古今中外却一直没有一个明确、统一的说法。究其原因在于人们对会计本质的认识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而不同的会计本质观对应着不同的会计含义。关于会计含义目前国内外的观点很多,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会计信息系统论”和“会计管理活动论”。 一、 会计信息系统论 会计信息系统是指在企业或其他组织范围内,旨在反映和控制企业或组织的各种经济活动,而由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程序、方法和技术所组成,由会计人员加以管理,用以处理经济数据、提供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经济信息的有机整体,即会计是一个经济信息系统。 会计信息系统论的思想最早起源于美国会计学家AC利特尔顿。他在1953年出版的《会计理论结构》一书中指出:“会计是一种特殊门类的信息服务。”“会计的显著目的在于对一个企业的经济活动提供某种有意义的信息。”20世纪60年代后期,随着信息论、系统论和控制论的发展,美国的会计学界和会计职业界开始倾向于将会计的本质定义为会计信息系统。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会计定义为“一个经济信息系统”的观点在许多会计著作中流行。如S戴维森在其主编的《现代会计手册》一书的序言中写道:“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它旨在向利害攸关的各个方面传输一家企业或其他个体的富有意义的经济信息。”此外,在斐莱和穆勒氏《会计原理——导论》、凯索和威基恩特合著的《中级会计学》等著作中也都有类似的论述。 我国较早接受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的观点的会计学家是余绪缨教授。他于1980年在《要从发展的观点看会计学的科学属性》一文中首先提出了这一观点。我国会计界对“信息系统论”具有代表性的提法是由葛家澍教授、唐予华教授于1983年提出的。他们认为:“会计是为提高企业和各单位的经济效益,加强经济管理而建立的一个以提供财务信息为主的经济信息系统。” 二、 会计管理活动论 会计管理活动论认为会计的本质是一种经济管理活动。它继承了会计管理工具论的合理内核,吸收了最新的管理科学思想,从而成为在当前国际国内会计学界极具影响的观点。 将会计作为一种管理活动并使用“会计管理”这一概念在西方管理理论学派中早已存在。“古典管理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法约尔把会计活动列为经营的六种职能活动之一;美国人卢瑟·古利克则把会计管理列为管理化功能之一;20世纪60年代后,出现的“管理经济会计学派”则认为进行经济分析和建立管理会计制度就是管理。 我国最早提出会计管理活动论的当属杨纪琬教授、阎达五教授。1980年在中国会计学会成立大会上,他们做了题为“开展我国会计理论研究的几点意见——兼论会计学的科学属性”的报告,指出:无论从理论上还是从实践上来看,会计不仅是管理经济的工具,它本身就具有管理的职能,是人们从事管理的一种活动。 之后,杨纪琬教授、阎达五教授对会计的本质又进行了深入探讨,逐渐形成了较为系统的“会计管理活动论”。杨纪琬教授指出,“会计管理”的概念是建立在“会计是一种管理活动,是一项经济管理工作”的基础上。“会计”和“会计管理”是同一概念,“会计管理”是“会计”这一概念的深化,反映了会计工作的本质属性。 阎达五教授认为,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组成部分,它的核算和监督内容以及应达到的目的受不同社会制度的制约,“会计管理这个概念绝不是少数人杜撰出来的,它有充分的理论和实践依据,是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产物”。 我们认为“会计管理活动论”的观点代表了我国会计改革的思路与方向,是对会计本质问题的科学论断,我们倾向于选择“会计管理活动论”。在“会计管理活动论”前提下,完全有理由认为会计是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以提供经济信息、提高经济效益为目的的一种管理活动。它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一系列专门的程序和方法,反映和监督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运动。 综上所述,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方法和程序,对企事业、机关单位或其他经济组织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的反映和监督,以提供经济信息和反映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为主要目的的一项经济管理活动。 第三节会计职能与会计目标 一、 会计的职能 会计职能就是会计内在的固有的功能,是会计工作本质的体现,会随社会经济等环境变化而变化。会计职能是客观存在的,会计的职能就是会计在经济管理中所具有的最基本功能,即会计能干什么、有什么用,是会计工作本质的体现。会计职能包括基本职能和其他职能。 由于会计本质是由生产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对信息的客观需求所决定的,会计的基本职能具有客观性和相对稳定性。 (一) 会计的基本职能 《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以下简称《会计法》)第五条规定:“会计机构、会计人员依照本法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的基本职能分为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 1会计核算职能 会计核算是会计的首要职能,也是全部会计管理工作的基础。会计核算职能是指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从价值方面对已经发生的经济事项进行连续、系统、全面、综合的计量、记录、计算和汇总,并经过加工整理后,提供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会计信息。会计的核算职能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 会计核算是对企业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进行核算。在办理各项手续,取得原始凭证的基础上,对企业发生的资金收付,财务的增减、使用,债权债务的发生和结算,收入、成本、费用、利润的形成和分配等进行核算。会计不仅要核算过去,而且要控制现在、预测未来,为管理部门进行经济决策提供依据。 (2) 会计核算资料具有全面性、系统性和连续性的特点。全面性是指会计对所有的经济活动都要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不得遗漏;系统性是指要采用科学的会计核算方法,对会计信息进行加工处理,保证所提供的会计数据资料成为一个有序的、整体的会计信息系统;连续性是指对经济活动的核算要按其发生的时间顺序进行。 (3) 会计主要采用货币量度,辅之以实物量度和劳动量度,核算各单位的经济活动,为经济管理提供数据资料。实物度量和劳动度量主要用于内部管理和考核,货币计量信息主要用于会计信息的传递与沟通。 现代会计的核算职能有了新发展,不仅有事后核算,还包括事前核算和事中核算。事前核算是对将要发生的但尚未发生的未来经济事项进行反映,也是编制财务计划的过程。事中核算是对正在进行的经济事项进行反映,也是实施会计控制的过程。 2会计监督职能 会计监督职能是指以国家财经政策、法规、制度及内部会计控制规范等为依据,对特定主体经济活动和相关会计核算的真实性、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会计监督是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会计监督的特点如下。 (1) 会计监督是对会计核算的恰当性和准确性进行监督。企业经营业务发生后,需要选用适当的会计准则,采用符合企业特点的方法,按照会计程序进行核算。会计主要利用货币量指标进行监督,考核经济活动效果。 (2) 会计监督是对交易的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监督。合法性依据的是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财经纪律等,防止企业从事不合法的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出具虚假的财务信息;合理性依据的是客观经济规律及经营管理方面的要求。根据这些依据审查会计资料,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质量和经济活动的合法性与合理性。 (3) 会计监督贯穿于企业经济活动的始终,包括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事前监督是指在经济活动开始前,审查经济方案的可行性;事中监督是指对正在进行的经济活动进行审查,纠正其偏差,使之按照预定的目标和要求进行。事后监督是指利用会计数据对已完成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和评价,以便以后改进工作。 会计的核算职能和监督职能是密切联系、相辅相成的。核算是监督的基础,没有核算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监督也失去了依据,而监督是为了保证核算更真实完整,只有把两个职能结合起来,才能充分发挥会计在经济管理中的作用。 (二) 会计的其他职能 由于会计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日渐突出,会计的职能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与完善。在基本职能的基础上又派生出其他的职能,主要包括预测经济前景、参与经济决策、评价经营业绩。 1预测经济前景 预测经济前景的职能是指根据财务会计报告等信息,定量或者定性地判断和推测经济活动的发展变化规律,以指导和调节经济活动,提高经济效益。 2参与经济决策 参与经济决策是指根据财务会计报告等信息,运用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方法,对备选方案进行经济可行性分析,为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提供与决策相关的信息。 3评价经营业绩 评价经营业绩是指利用财务会计报告等信息,采用适当的方法,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资产运营、经济效益等经营成果,对照相应的评价标准,进行定量及定性对比分析,作出真实、客观、公正的综合评判。 二、 会计的目标 (一) 会计目标的含义 会计目标是在一定的会计环境下,人们期望通过会计活动所要达到的境地或结果。会计目标取决于相关的会计环境,尤其是相关会计环境中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特征。一般来说,有什么样的会计环境,就有什么样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也就有什么样的会计目标。由于随着会计环境的不断变化,加之会计信息使用者所服务的对象类别众多,如政府、投资人、银行、证券机构、职业经理、董事会、税务机关等,而各类使用者各有其不同的信息需要,提供特定目的财务报告,满足其管理、决策的需要,才能达到会计目标的要求。 会计目标的含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企业会计的终极目标(企业目标),即优化企业资源配置,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二是企业会计的直接目标,即为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经济决策有用的信息。从会计学及其研究来看,企业会计的直接目标是分析和阐述其他会计问题的起点。 20世纪70年代初期,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还专门成立了“特鲁布拉德(Trueblood)研究小组”开展“财务报表的目标”研究。在美国会计中,市场导向意识促使早期的会计学者将研究重心移至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及其需要(包括向谁提供信息、为何提供信息、提供什么信息、如何提供信息等问题),因而使得会计研究表现出明显的“目标导向”特征。由于在会计实务中服务于信息使用者决策需要的会计信息主要是通过“财务报表”来提供的,因此,会计目标也被广泛地称为“财务报表目标”。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Committee,IASC,在2000年进行全面重组并于2001年年初改为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nternational Accounting Standards Board, IASB)在1989年发布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中认为,“财务报表的目标是提供在经济决策中有助于一系列使用者的关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业绩和财务状况变动的信息,还反映企业管理层对交付给它的资源的经营成果或受托责任。”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所界定的会计目标是“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 会计目标指明了会计实践活动的目的和方向,同时也明确了会计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使命,成为会计发展的导向。制定科学的会计目标,对于把握会计发展的趋势,确定会计未来发展的步骤和措施,调动和借助会计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会计工作规范化、标准化、系统化,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服务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 会计目标的两种学术观点 1决策有用观 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就是提供对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有用的信息,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 ①关于企业现金流量的信息; ②关于经济业绩及资源变动的信息。决策有用观适用的经济环境是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并且资源的分配是通过资本市场进行的,也就是说,委托方与受托方的关系不是直接建立起来的,而是通过资本市场建立的,这导致了委托方与受托方关系的模糊。 2受托责任观 受托责任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 ①资源的受托方接受委托,管理委托方所交付的资源,受托方承担有效的管理与应用受托资源,并使其保值增值的责任; ②资源的受托方承担如实地向委托方报告受托责任履行过程及其结果的义务; ③资源受托方的管理当局负有重要的社会责任,如保持企业所处社区的良好环境、培养人力资源等。由此可见,受托责任产生的原因在于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而且必须有明确的委托受托关系存在。委托方与受托方中任何一方的模糊或缺位,都将影响受托责任的履行,因此,要求委托方和受托方处在直接接触的位置上。 我国会计目标的定位应为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融合,即会计一方面要反映企业的受托责任,另一方面又要满足财务报告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需要。因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将会计目标确立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上述不同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对会计目标的界定具有一致性,即认为会计的目标首先应该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信息”。理论上将基于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而把会计目标定位于向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的观点称为会计目标的“决策有用观”;将基于委托—代理关系而把会计目标定位于资源受托者向资源委托者解释、说明其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观点称为会计目标的受托责任观。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所确立的会计目标兼顾了“决策有用观”和“受托责任观”。 总之,会计目标是要求会计工作完成的任务或达到的标准,即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 三、 会计学及其学科体系 会计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将逐渐积累的实践经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之具有条理性、综合性并上升为理论,为会计实践服务,就成为会计学。会计学是研究会计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是关于人们如何从事会计这一实践活动的知识体系。它研究的对象涉及会计的一切方面,如会计史,会计的本质、对象、职能、方法、程序、制度、组织和原则。它被用于指导人们不断地提高会计工作质量,改善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会计学是管理科学的一个分支,属于应用管理学,会计学研究的对象是全部会计工作,既包括会计理论研究工作,又包括会计实践工作。随着会计学研究领域的不断扩展,会计学分化出许多分支,每一个分支也都形成了一个学科。如按会计学研究的内容划分,其分支有基础会计学、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管理会计学、成本会计学、会计史学等;按会计主体来划分,其分支有宏观会计学和微观会计学。宏观会计学包括总预算会计、社会会计、国际会计等,微观会计学包括企业会计、非营利组织会计等。这些学科相互促进、相互补充,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学科体系。 第四节会计方法体系 一、 会计的方法 会计的方法是用来核算和监督会计内容、完成会计任务的手段。会计的方法是从会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随着社会实践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管理要求的提高而不断地发展和完善。会计方法是用来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的,由于会计对象多种多样,错综复杂,从而决定了预测、反映、监督、检查和分析会计对象的手段不是单一的方法,而是由一个方法体系构成。随着会计职能的扩展和管理要求的提高,这个方法体系也将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会计方法主要是用来反映会计对象的,而会计对象是资金运动,资金运动是一个动态过程,它是由各个具体的经济活动来体现的。会计为了反映资金运动过程,使其按照人们预期的目标运行,必须首先具备提供已经发生或已经完成经济活动(历史会计信息)的方法体系;会计要利用经济活动的历史信息会计的方法体系;会计要利用经济活动的历史信息预测未来,分析和检査过去,因而,会计还要具备反映预计发生的经济活动情况(未来会计信息)的方法体系;为了检査、保证历史信息和未来信息的质量,并对检査结果作出评价,会计还必须具备检查的方法体系。人们把评价历史信息的方法归结为会计分析的方法。因此,会计对经济活动的管理是通过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以及会计检査方法等来进行的。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各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完整的反映和监督所应用的方法。 会计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会计核算的资料,考核并说明各单位经济活动的效果,在分析过去的基础上,提出指导未来经济活动的计划、预算和备选方案,并对它们的报告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 会计检查方法也称审计,主要是检查各单位的经济活动是否合理、合法,会计核算资料是否真实、正确,根据会计核算资料编制的未来时期的计划、预算是否可行、有效等。 上述各种会计方法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方法体系。其中,会计核算方法是基础,会计分析方法是会计核算方法的继续和发展,会计检查方法是会计核算方法和会计分析方法的保证。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所应用的具体方法各不相同,并有各自的工作和研究对象,形成了较独立的学科。通常所说的会计方法,一般是指狭义的会计方法,即会计核算的方法。本节主要阐述会计核算方法,会计分析方法、会计检查方法以及其他会计方法将在后面章节中分别加以介绍。 二、 会计核算方法 会计核算方法是指会计对企事业单位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连续、系统和全面的反映和监督所采用的方法。会计核算方法是反映和监督会计对象的,会计对象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决定了会计核算不能采用单一的方法,而应该采用方法体系的模式,因此,会计核算方法由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査和编制财务报告等七种方法构成。这七种方法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科学的方法体系。 1设置账户 设置账户是将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分门别类地进行记录、反映的工具,是会计要素的详细划分,是记录不同的会计信息资料的一种专门方法。设置账户就是根据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科目和经济管理的要求,科学地建立账户体系的过程。每个会计账户只能反映一定的经济内容,将会计对象的具体内容划分为若干项目,即为会计科目,据此设置若干个会计账户,就可以使所设置的账户既有分工又有联系地反映整个会计对象的内容,提供管理所需要的各种信息,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如财产物资就有各种存在的形态,厂房建筑物、机器设备、各种材料、半成品等,它们在生产中各有作用,管理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为了对各自不同的内容分别进行反映和记录,会计上必须设置一系列的账户。一个账户通常表示会计内容的某一方面,或表示某一会计要素的某一侧面,以便取得不同的会计信息。如“原材料”“库存商品”账户就记录了资产要素的一部分会计信息。 2复式记账 复式记账就是对每笔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有关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专门方法。它对每项经济业务都必须以相等的金额,在相互关联的两个或两个以上账户中进行登记,使每项经济业务所涉及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之间产生对应关系;同时,在对应账户中所记录的金额又平行相等;复式记账可以相互联系地反映经济业务的全貌,也便于检查账簿记录是否正确。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项经济业务的发生都有其来龙去脉。例如企业用银行存款2 000元购买材料,这笔经济业务,一方面要在“原材料”账户中记增加2 000元;另一方面又要在“银行存款”账户中记减少2 000元。“原材料”账户和“银行存款”账户相互联系地分别记入2 000元。这样既可以了解这笔经济业务的具体内容,又可以反映该项经济活动的来龙去脉,完整、系统地记录资金运动的过程和结果,还便于试算平衡,核对账簿记录是否正确。 3填制和审核凭证 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为了保证会计记录的真实可靠,审查经济业务是否合理合法而采用的一种专门方法。会计凭证是记录经济业务事项发生或完成、明确经济责任的书面文件,是登记账簿的重要依据。经济业务是否发生、执行和完成,关键看是否取得或填制了会计凭证。取得或填制了会计凭证,就证明该项经济业务已经发生或完成。对已经完成的经济业务还要经过会计部门、会计人员的严格审核,在保证符合有关法律、制度、规定而又正确无误的情况下,才能据以登记账簿。会计凭证分为原始凭证和记账凭证。 4登记账簿 会计账簿是指由具有一定的格式、相互联结的账页组成的簿籍,会计账簿包括日记账、总分类账、明细分类账和备查账簿。登记账簿就是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用复式记账的方法,将经济业务的内容连续系统地记录在账页上的一种专门方法。账簿具有一定的结构、格式,应该根据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序时、分类地进行登记。在账簿中应该开设相应的账户,把所有的经济业务记入账簿中的账户后,应定期计算和累计各项核算指标,并定期结账和对账,使账证之间、账账之间、账实之间保持一致。通过登记账簿就能将分散的经济业务进行汇总,连续系统地提供每一类经济活动的完整的资料,了解经济活动发展变化的全过程。账簿所提供的各种信息是编制会计报表的主要依据。 5成本计算 成本计算是指归集一定计算对象上的全部费用,借以确定各该对象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的一种专门方法。如产品制造企业生产经营各个阶段都会有各项费用发生或支付,供应过程采购材料需要支付材料采购的费用;生产过程为生产各种产品需要发生材料消耗,支付工资和其他费用。为了考核各个阶段费用支出的多少和成本水平的高低,必须分别按照材料采购品种、数量,生产产品的品种、数量,归集费用,计算其总成本和单位数量所应负担的费用,即单位成本。正确计算成本是会计核算的一项基本工作,直接关系到对企业资产的管理和盈亏的计算,并通过不同时期的成本对比,寻求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 6财产清查 财产清査就是通过盘点实物、核对账目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应收款项和货币资金的实有数,并查明实有数与账存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专门方法。在日常会计核算过程中,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真实正确,必须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和往来款项进行清查、盘点和核对。在清查中,如果发现账实不符,应查明原因,调整账簿记录,使账存数额同实存数额保持一致,做到账实相符。通过财产清查,还可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情况,以便采取措施挖掘物资潜力和加速资金周转。总之,财产清查对于保证会计核算资料的正确性和监督财产的安全与合理使用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7编制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文件。编制财务报告是对日常会计核算资料的总结,就是将账簿记录的内容定期地加以分类、整理和汇总,形成会计信息使用者所需要的各种指标,再报送给会计信息使用者,以便据此进行决策。财务会计报告所提供的一系列核算指标,是考核和分析财务计划、预算执行情况以及编制下期财务计划和预算的重要依据,同时,基层单位会计报表逐级汇总后,又可以为国家综合平衡提供依据。编制完成财务会计报告,就意味着这一期间会计核算工作的结束。 以上会计核算的各种专门方法相互联系、紧密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其中,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是记账过程,填制和审核凭证是会计核算的最初环节,登记账簿是会计核算的中心环节;成本计算是算账过程,是对初级会计信息资料的再加工过程;会计报表是报账过程,是会计核算的最终环节。记账、算账、报账一般都是按照一定的程序进行的。首先在账簿中按照一定的分类设置若干不同的账户,每一账户表示某一类经济业务;然后运用复式记账方法将经过审核无误的会计凭证中的经济业务内容分别记录在账簿中的不同账户上;再通过成本计算将记录在账簿中的初级信息资料加工之后再登记在账簿中,这是会计信息加工再储存的过程;期末经过财产清查后,确认账簿记录正确,符合实际情况,则需要编制财务报告,以最终输出和传递财务信息。实际工作中会计核算的各种方法有些是交叉重复进行的,但基本是按照以上顺序,相互配合地加以运用,以实现会计目标。 本 章 小 结 会计的产生和发展是与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息息相关的。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和企业管理制度的创新等都为会计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和坚实的基础。实践也证明了:社会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会计的基本职能是核算和监督,是会计本身所具备的功能。两者是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会计核算是会计监督的前提和基础,而会计监督又是会计核算质量的保障。 会计核算方法是对各企业已经发生的经济活动完整、连续、系统的核算和监督的方法,包括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和审核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编制财务报告。这七种会计核算专门方法之间通过密切配合和相互的联系,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会计核算方法体系。 复习思考题 1什么是会计?为什么说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 2什么是会计目标?其内涵是什么?对会计的目标可以从哪些方面加以说明? 3会计职能包括哪些?其基本职能是什么? 4会计核算方法包括哪些?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