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统计的含义与特点;了解统计的产生与发展;了解统计的作用与过程;掌握统计 学的研究对象;理解统计学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 统计的含义;统计研究对象和统计学中的基本概念。 几个基本概念的理解,以及这些概念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统计在社会经济的各个层面具有广泛的应用。从宏观上看,一个国家(或地区)需要 统计全国(地区)的人口数、GDP 、工业总产值、税收额、进出口贸易额等经济指标,为政府 宏观调控提供政策依据。从微观上看,一个企业需要统计每天产品的生产数量、每月产 值、每年利润等经济指标,以便企业管理层熟悉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制订企业的经营发 展计划。一个家庭(或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也经常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统计数据,比如大 学毕业后,大学生要去找工作,找工作要选择工作地点,要考虑经济发展水平,因此要关心 各个候选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数据;在投资股票时,要了解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及上市公 司的财务状况,要想正确地做出判断,就需要了解一些统计知识。此外,我们还能听到各 种各样的结论,如经常吃素食能够长寿、身材矮小的人相对较为聪明、吃维生素C可以预 防感冒等,这些结论正确吗? 你相信这些结论吗? 要正确理解这些结论,就需要一些统计 学知识。 第一节统计的含义及产生和发展 一、统计的含义与特点 统计一词来源已久,其含义屡有变化。英语中的“统计”最早出自拉丁语的stutus,指 的是各种现象的状态和状况,后“统计”一词在英语中演变为statistics,即统计学和统计资 料。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统计是指:①对某一现象有关的数据的搜集、整理、计算和分 析等;②总括地计算。统计学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它所提供的是一套有关数据搜集、处 理、分析、解释并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方法,统计学研究的是来自各领域的数据。数据搜 集就是取得统计数据;数据处理是将数据用图表等形式展示出来;数据分析则是选择适当 的统计方法研究数据,并从数据中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而得出结论。 在现代经济社会中,人们对统计的含义已基本形成共识,它包括统计工作、统计资料 和统计科学。统计工作,即统计实践活动,是对社会经济现象以及自然现象总体数量方面 的资料进行搜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的活动过程,具体包括统计设计、统计搜集、统计整理、 统计分析和预测。统计资料是指通过统计工作所获得的反映客观现象的各项数字资料以 及与之相关的其他资料的总称,是统计工作的直接成果。统计资料具体表现为各种统计 图、统计表、统计公报、统计年鉴、统计手册、统计分析报告等。统计资料能反映客观现象 发展的规模、水平、速度、结构、比例以及有关情况。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统计资料的 数量和质量。统计工作的发展需要统计理论的指导。统计科学,即统计理论,是指研究如 何搜集、整理、分析和预测社会经济现象以及自然现象统计资料的方法论科学。统计科学 所包含的一系列搜集、整理、分析统计数据的方法,来源于对统计数据资料的研究,其目的 是探索事物的内在数量规律,以达到对客观现象的科学认识。它来源于统计工作,是统计 工作经验的理论概括,反过来又用理论和方法指导统计工作,推动统计工作不断提高。 “统计”的这三种含义的关系是:统计工作与统计资料是过程与成果的关系,即统计 资料是统计工作的成果。统计科学与统计工作是理论和实践的关系,即统计科学是统计 工作的经验总结与理论概括,统计科学对统计工作具有指导作用。 作为一种特殊的调查研究活动,与其他调查研究活动相比较,统计的对象主要有以下 三个特点。 (一)数量性 统计最基本的特点就是以数字为语言,用数字说话,用数字描述客观对象的特征。这 些特征包括: (1)数量多少。如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粮食产量的规模、水平等。 (2)各种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如人口数量中的男、女比例,各种年龄人口的比例; 再如粮食产量与人口的比例等。 (3)质与量互变的数量界限。例如,某个地区生活收入的贫困线是多少? 达到温饱、 小康的水平又是多少? 第一章导论003 统计是通过研究上述数量的现状及其发展变化规律,对未来进行预测的过程。 (二)总体性 统计认识对象是指客观现象的总体数量。统计需要应用各种各样的研究方法,综合 地反映客观事物的发展水平、速度、构成和比例关系,研究总体的综合数量特征。尽管它 是以个体事物数量的认识为起点,但它不是研究个别事物(现象)的数量。例如你去找工 作,要选取一个城市作为你的工作地点,你必定非常关心该城市的收入水平,你所关心的 是这个城市的总体收入水平,而不是某一个人的收入水平。 (三)具体性 统计活动所调查研究的是客观现象的具体数量,具有实际的经济内容。它是在质的 规定条件下,研究量的特征,有别于纯粹数量的数学研究。 从整体上讲,统计学是处理数据的一门科学。统计学是搜集、处理、分析、解释数据并 从数据中得出结论的科学。统计是关于数据的科学,它所提供的是一套有关数据搜集、处 理、分析、解释并从这种分析中得出所研究对象规律的科学。概括而言,统计就是用数据 说话。但是,统计只是用数据说话,即寻找出规律,至于规律的原因并不是统计学研究的 结果。例如在天文学中,通过对天体运动的统计分析,开普勒得出了行星运动的三个定 律。这是统计工作的范畴,但行星为什么这样运动并不是统计所能解决的问题。 二、统计学的产生与发展 任何一门科学的产生都是与一定的社会经济背景和其他科学的相互影响分不开的。 统计学随统计的产生而产生。统计起源很早,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为适应国家管理 需要而产生、发展起来的。在原始社会,人类最初的一般计数活动蕴藏着统计萌芽。在奴 隶社会,统治阶级为了对内统治和对外战争,需要征兵征税,开始了对人口、土地和财产的 统计。当然,由于生产力水平有限,奴隶社会的统计只属于初级阶段。到了封建社会,统 计有了一定发展,封建君主和精明的政治家日益意识到统计对于治国安邦的重要性,统计 范围有所扩大。但由于封建经济的封闭割据和保守性,统计活动的范围受到限制,统计方 法也很不完善。到了资本主义社会,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愈益精细, 统计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除了政府的管理需要外,逐步扩展到工业、农业、贸易、银行、保 险、交通、邮电和海关等经济领域,以及社会、科技和环境等领域,并且出现了专业的统计 机构和研究组织。统计方法也得到了迅速完善和发展,大大提高了统计的认识能力,而电 子计算技术的应用为统计活动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重要手段。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 下,统计学应运而生。从17 世纪中后期开始,经过300 余年的发展,形成了今天的统 计学。 从统计学的产生和发展过程来看,可以把统计学划分为古典统计学、近代统计学和现 代统计学三个时期。 (一)古典统计学时期 古典统计学时期是指17世纪末至18世纪末的统计学萌芽时期,分为记述学派和政 治算术学派两大学派。 1.记述学派 记述学派又称国势学派,产生于18世纪。所谓“国势学”,就是以文字来记述国家的 显著事项的学说。提出这一学说的学派称为记述学派,又称国势学派,其发源地是德国。 由于当时的德国有许多大学讲授国势学这门课程,所以这一学派又称为德意志大学教授 学派。其主要代表人物是康令(H.Conring,1606—1681)和阿亨瓦尔(G.Achenwal, 1719—1772 )。最早讲授国势学的是康令,他第一个在德国赫尔莫斯达德大学讲授“欧洲 最近国势学”,奠定了国势学的基础。阿亨瓦尔在哥廷根大学开设“国家学”课程,其主要 著作为《欧洲各国国势学概论》,内容是研究“一国或多数国家的显著事项”。国势学派在 研究各国的显著事项时,主要是用对比分析的方法研究关于国家组织、人口、军队、领土、 财产等国情、国力,以比较各国实力的强弱,在研究时偏重对事物性质的解释,而不重视对 数量的分析。这个学派是歌颂普鲁士君主政体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对数量关系的 计算变得越来越需要,该学派发生了分裂,分化出表式学派,并逐步发展为政府统计。国 势学派所研究的内容是历史学的组成部分,属于实质性的社会科学。 这一学派对统计学的贡献有:①阿亨瓦尔在1749年首先提出“统计学”这一学科名 词,并把“国势学”称为“statistics,(”) 即“统计学”,这个名词一直沿用至今; ② 提出了统计 学的一些术语,如“统计数字资料”“数字对比”等。国势学派主要用对比方法研究各国实 力的强弱,在对比方面是比较成功的。 2.政治算术学派 政治算术学派产生于17 世纪中期,其发源地是英国伦敦,代表人物是威廉 · 配第 (W.e1623—1687)和约翰·格朗特(JGan1620—1674 )。威廉·配第写了著名 Pty,.rut, 的《政治算术》一书,书中用大量的数字对英国、法国、荷兰三国的经济实力进行比较,采用 了与过去不同的统计方法,用数字、重量和尺度来表达想说的问题。马克思对威廉·配第 的评价很高,认为他是“政治经济学之父,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统计学的创始人”。约 翰·格朗特则是利用大量数据研究社会人口变动规律的创始人,其著作《关于死亡表的自 然和政治观察》一书,首次通过大量观察,对新生儿性别比例和不同原因死亡人数比例等 人口规律进行了分析,并且第一次编制了粗具规模的“生命表”。由于政治算术学派运用 大量观察法、分类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等综合研究社会经济问题,因此虽无“统计学”之名 而实为统计学之正统起源。 政治算术学派是用计量方法研究社会问题,运用大量观察法、分类法以及对比、综合、 推算等方法解释与说明社会经济生活。他们在自己的著作中粗具规模地建立了社会经济 统计的研究方法,但由于受历史、经济等条件的限制,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统计核算的初 期阶段,还只能以简单、粗糙的算术方法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计量和比较。政治算术学派 虽然以数字表示事实,但它还未从政治经济学中分化出来。这一学派所探讨的规律,都是 用数字表示的社会经济规律,所以也属于实质性的社会科学。 第一章导论005 政治算术学派与国势学派相比较,一个是无统计学之名,有统计学之实;另一个是有 统计学之名,无统计学之实。 (二)近代统计学时期 近代统计学时期是指18 世纪末到19 世纪末的一百多年时间。这一时期的一个重大 成就就是大数定律和概率论被引入统计学。之后,最小平方法、误差理论和正态分布理论 等相继成为统计学的重要内容。这一时期的统计学也分许多学派,其中主要有数理统计 学派和社会统计学派。 1. 数理统计学派 数理统计学派产生于19 世纪中期,以比利时的凯特勒(A.Quetelet,1796—1874)为 奠基人。他著有《概率论书简》《社会物理学》等书,主张用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 会现象,正式把概率论引入统计学,并最先运用大数定律论证社会生活现象并非偶然,而 有其发展规律性。另外,他还运用概率论原理提出了“平均人”的概念,即人是具有平均身 高、平均体重、平均智力和道德品质的典型人物。凯特勒指出,统计的任务是关于平均人 的比较研究,如社会所有的人同平均人的差异愈小,社会矛盾就可以得到缓和。这一理论 对于误差法则理论、正态分布理论等有一定的影响。凯特勒认为,统计学既研究社会经济 现象又研究自然现象,是一门独立的方法论科学。凯特勒的努力初步完成了统计学与概 率论的结合,使统计学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以这样说,凯特勒既是古典统计学的 完成者,同时也是数理统计学派的奠基人,被西方统计学界喻为“近代统计学之父”。 随着统计学的发展,对概率论方法的运用逐步增多,同时自然科学的迅速发展和技术 的不断进步对数理统计的方法有进一步的要求,数理统计学派就从统计学中分离出来,自 成一派。数理统计学派从19 世纪末以来逐步形成,主要在英国、美国等国发展起来,故又 称英美数理统计学派。 2. 社会统计学派 社会统计学派始于19 世纪后期。正当英美数理统计学派刚开始发展的时候,在德国 兴起了社会统计学派。社会统计学派以德国为中心,由德国大学教授克尼斯(K.G.A. Knies,1821—1898)首创。他认为统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是研究社会现象变动原因和规 律性的实质性科学,其显著特点是强调对总体进行大量观察和分析,通过研究其内在联系 来揭示社会现象的规律。社会统计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恩格尔(C.E.e1821— L.Engl, 1896)和梅尔(G.May1841—1925 )。社会统计学派认为统计学所研究的是社会总体 V.r, 而不是个别的社会现象,由于社会现象的复杂性和总体性,必须对总体进行大量的观察和 分析,研究其内在联系,以反映社会现象的规律。社会统计学派一方面研究社会总体,另 一方面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大量观察法,这两方面构成了他们“实质性科学”的两大特点。 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统计学提供更多的统计方法,社会科学本身不断地向细分化与 定量化发展,也要求统计学能提供更多、更有效的调查、整理、分析资料的方法。所以,社 会统计学派逐步从实质性科学转向方法论。社会统计学派虽然向方法论过渡,但是仍然 强调以现象的质为前提。德国法兰克福大学教授弗拉斯卡姆波(P.ake1886—?) Flsampr, 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统计学派的重要人物,他吸收了英美数理统计学派的通用方法 论,把自然领域中的方法用于研究社会现象,但他认为社会现象的核心,即质的规定性,不 可能全部转化为以量来表示。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提出的“恩格尔系数”,美国经济学家 库兹涅茨和英国经济学家斯通等人研究的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的核算方法等,都是 这一学派的伟大贡献。 (三)现代统计学时期 现代统计学时期是指自20世纪初到现在的数理统计学时期。在这个时期,数理统计 在随机抽样基础上建立起推断统计学。它是一种以随机抽样为基础推断有关总体特征的 方法。在这一时期,英国数学家戈塞特(W.Got,—以笔名Suet发表了 S. se18761937) tdn t 分布,这是小样本抽样理论的基础;法国数学家E.波莱尔(l,—1956)奠定 R.Fihr,— Br 显著性 S. E.oe1871 了现代概率理论的基础;英国人费希尔(A.se18901962)提出了 Z 分布、 水平、假设检验、实验设计和方差分析等方法和概念;美国的威尔克斯(S. 自由度、S. Wilks,1906—1964 )、英国的威萨特(J.Wishart,1898—1956)等人对样本分布理论也有贡 献;美国的科克伦(W.Ccrn,—将 Z 分布转换成 F 分布,提出了实验设计 G.oha19091980) 的理论和方法,拓宽了统计学的范围;美国统计学家瓦尔德(A.Wald,1902—1950)将统计 学中的估计和假设理论予以归纳,提出了决策理论和序贯抽样法;经济学家奥斯卡·摩根 斯特恩(O.Morgenstern,1902—1977)提出了博弈论,使决策理论更加系统化;威廉·纽 NewmaE.emn1900 曼(W.n)和戴明(W.Dig,—1993)提出了抽样调查法,对质量控制及生 产管理贡献很大;诺伯特·维纳(Winr,—C.Shno N.ee18941964)的控制论和香农(E.ann, 1916—2001)的信息论,使推断统计学的理论更加健全。美国的大学于1950年将统计学 设为独立的学系,1955年开始颁授统计学的高级学位。从20世纪50年代起,统计学受 计算机、信息论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影响,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如多元统计分析、随机过 程、非参数统计、时间数列分析等。据美国学者估计,现代统计学是以指数式加速度发展 的,新的研究分支不断增加,统计应用领域不断扩展。统计方法在各学科领域的应用又进 一步促进了统计方法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以后,数理统计学的发展有三个明显的趋势:①随着数学的发展,数 理统计学越来越广泛地应用数学方法;②数理统计学的新分支或以数理统计学为基础的 边缘学科不断形成,新分支如抽样理论、非参数统计、多变量分析和时间数列分析等,边缘 学科如经济计量学、工程统计学、天文统计学等;③数理统计学的应用日益广泛而深入 , 特别是借助电子计算机后,数理统计学所能发挥的作用日益增强。 三、统计学的发展方向 统计学是一门通用方法论的科学,是一种定量认识问题的工具。但作为一种工具,它 必须有其用武之地。否则,统计方法就成为无源之水、无用之器。统计方法只有与具体的 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能够发挥出强大的数量分析功效,并且从统计方法的形成历史看 , 现代统计方法基本上来自一些实质性学科的研究活动。例如,最小平方法与正态分布理 论源于天文观察误差分析,相关与回归源于生物学研究,主成分分析与因子分析源于教育 第一章导论007 学与心理学的研究,抽样调查方法源于政府统计调查资料的搜集。历史上一些著名的统 计学家同时也是生物学家或经济学家等。同时,有不少生物学家、天文学家、经济学家、社 会学家、人口学家、教育学家等都在从事统计理论与方法的研究。他们在应用过程中对统 计方法进行创新与改进。另外,从学科体系看,统计学与实质性学科之间的关系绝对不是 并列的,而是相交的,如果将实质性学科看作纵向的学科。那么统计学就是一门横向的学 科,统计方法与相应的实质性学科相结合,才产生了相应的统计学分支,如统计学与经济 学相结合产生了经济统计,与教育学相结合产生了教育统计,与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生物 统计等。而这些分支学科都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是统计学的分支;另一方面也是相 应实质性学科的分支。所以,经济统计学、经济计量学不仅属于统计学,同时属于经济学; 生物统计学不仅是统计学的分支,也是生物学的分支等。这些分支学科的存在主要不是 为了发展统计方法,而是为了解决实质性学科研究中的有关定量分析问题,统计方法是在 这一应用过程中得以完善与发展的。因此,统计学与各门实质性学科的紧密结合,不仅是 历史的传统,更是统计学发展的必然模式。实质性学科为统计学的应用提供了基地,为统 计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21 世纪的统计学依然会采取这种发展模式,且更加注重应用 研究。 第二节统计的作用与过程 一、统计的作用 统计作为认识客观现象的一种工具,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有重大作用。对于 社会发展来说,统计能够及时得到各种信息,帮助了解市场变化、前期发展情况;统计提供 的有效数据信息可用于决策,作为制定新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的数据依据。 我国《统计法》规定,“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统计调查、统计分 析,提供统计资料和统计咨询意见,实行统计监督”。统计的具体作用主要有:①从宏观 上看,统计是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的重要工具;②从微观上看,统计是企业、社会事业单 位进行管理与决策的依据;③在日常生活中,统计可以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同时为广大 人民了解情况、参与社会经济活动提供服务并进行监督;④统计是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 方法;⑤统计为发展国际交流合作提供服务并进行监督。 对于企业,如果建立或完善了一套既科学合理又行之有效的统计工作制度,那么,这 套制度对企业而言,将具有以下作用:①既可以反映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现状,也可以反 映企业在一个特定时期内的动态;②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规模,也可以反映企业的结构; ③既可以反映企业的速度,也可以反映企业的效益与效率;④既可以反映企业的诸多数 量特征,也可以反映企业的一些质量特性;⑤既可以反映本企业的情况,又可以反映与本 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有关的方方面面。例如,与本企业有联营、合资或者协作、配套关系的 企业的情况,与本企业生产同类产品或提供同类服务的竞争对手的情况,本企业产品或服 务的使用者、消费者的基本情况及信息反馈,本企业产品或服务已经占领或将要开拓的市 场的各种信息,对本企业经营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的有关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信息。 二、统计学的研究对象 统计学的研究对象是指统计所要认识的客体,是大量社会现象(主要是经济现象)总 体的数量表现,即社会经济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数量关系及其规律性表现。统计就是采 用科学的方法,搜集、整理、分析实际数据,并通过统计指标和指标体系来表明现象的规 模、水平、速度、比例和效益等。正是因为统计学的这一研究特点,使它成为一门万能的科 学。无论是在自然领域还是在社会经济领域,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都是统计学所要分析 和研究的。 从哲学的意义出发,任何事物都存在质和量两个方面,是质和量的统一,研究一种事 物可以从量的方面进行,也可以从质的方面进行。对事物量的方面的研究是在对事物质 的方面有所把握的基础上进行的。统计是从量的方面对社会经济现象进行观察研究的 , 即统计的认识对象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虽然统计研究的是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 方面,但它对现象数量方面的研究并不是孤立进行的,而是在质与量的相互联系中研究量 的,如果离开了事物质的方面,为研究量而研究量,那就不是统计学了。统计研究事物数 量方面的目的,在于通过对事物量的方面的观察和量变规律的研究,逐步把握事物的质和 对事物质的方面的认识。因此,统计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认识包括量的规模、现象 之间的数量联系、现象数量的变化规律、现象质与量互变的数量界限等,而对事物量的这 些方面的研究,都不是仅对个别事物观察所能得到的,必须通过对现象的大规模研究才能 有效。 如前所述,统计学是统计实践活动的理论概括和总结,并反过来指导统计实践活动 , 因此,统计学的研究对象可以表述为: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统计认 识活动过程本身和认识方法。 三、统计研究的基本环节 统计研究是一种认识活动,是一个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过程;统计活动的具体形式是进 行调查研究,又必然体现为一个调查研究的工作过程。 统计的认识过程是:从定性认识到定量认识,再到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统计认识活 动必须从对客观事物的定性认识开始。例如,调查居民家庭收入,必须首先把居民家庭收 入的概念搞清楚,把计算范围、计算方法等确定下来,才能进行调查。 在定量认识时,是从对个体数量表现的认识过渡到对总体数量特征认识的过程,即从 调查每一户居民的收入情况开始,经过计算整理得出对居民家庭收入水平总体情况的认 识。然而,这种定量认识还不是统计认识的终结,还必须与新的定性认识相结合,即调查 结果所形成的数据说明这一地区居民家庭收入究竟达到了一个什么水平,是贫困、温饱还 是小康;有多少户还处于贫困线以下,有多少户达到温饱或小康水平等。 统计认识过程体现为调查研究工作的过程则是统计设计、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 第一章导论009 分析四个阶段。统计设计是对整个统计工作做出全面计划安排的阶段,包括确定统计研 究目的,设计统计指标与统计指标体系和统计分组,制订调查、整理、分析研究的方案等。 这是统计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统计调查是具体地搜集原始资料的阶段,是整个统计工 作的基础。统计整理是对搜集来的原始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的过程,是从个体数量表现过 渡到整体数量特征的汇总计算阶段,是进行统计分析的前提。统计分析是运用科学方法, 对统计资料进行研究,对客观事物得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深刻认识的阶段。它利用一 系列描述分析方法和推断分析方法深刻认识事物的特征。因此,统计既是一种认识武器, 又是一种有效的调查研究方法。 四、统计的方法 统计学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是指对统计研究对象的基本观点、原则立场和方法 指导的总称。统计研究的是客观存在的各种现象的数量方面,但是绝不能脱离客观现象 质的方面孤立地进行。尤其是对社会经济生活现象的研究,必须结合运用定性与定量相 结合的方法进行,要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所阐明的社会 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为依据,来分析其数量关系。因此,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 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是统计学的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提供了关于自然、人类社会、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知 识,指明了我们认识的方法和途径,内容极其丰富,包括分析事物的立场、观点、方法,对统 计分析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统计在确定总体数量及其综合特征时,必须遵循辩证唯物主 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进行研究。例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基本原理,指导统 计研究必须尊重事实,从现象的质与量的密切联系中,去研究客观现象的数量方面,如实 反映客观实际;遵循质与量的辩证统一原则,紧密联系现象的质的方面研究其数量方面。 用发展的观点去分析研究事物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根据偶然与必然的关系原理,在研究 分析现象发展趋势和变动规律时,应剔除偶然因素的影响,认识现象的本质特征;根据个 别与一般关系的原理,通过对大量个别事物的调查研究,剔除局部因素的影响,认识总体 的数量特征。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理论是研究生产关系发展规律的科学。统计学在研究客观现象 的数量关系时,必须以经济理论为指导。例如,统计学在研究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 值、劳动生产率、产品成本、商品价格等经济指标时,必须先明确这些指标的内容范围及构 成要素,才能正确地反映现象的数量特征。 数理统计学是研究现象的数量关系的方法论科学。统计数据的处理大多采用抽样推 断方法。特别是对于社会经济总体,大多不宜采用全面调查方式获取数据来描述总体的 特征。理想的非全面调查方式则为抽样调查,以总体中部分单位的数字特征来推断总体 相应的数字特征。数理统计学严密地描述了这些推断方法及推断过程。所以说,以数学 和概率论为基础的数理统计学是统计学的方法论基础。 五、统计学的研究方法 每门学科都有其特定的研究对象,不同的研究对象需要用不同的方法研究。当然,同 一种研究方法可以用于不同的研究对象。统计学有自己的研究方法。这里所讨论的是统 计学研究中使用的最基本的方法。 (一)大量观察法 大量观察法是统计学(包括数理统计学、经济统计学、社会统计学、其他统计学等)中 的特有方法。它是指统计在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等的数量方面时,必须对总体现象中的全 部或足够多数的个体进行观察,以达到对现象总体数量特征及其规律性的认识。社会经 济总体现象是复杂的,它是在各种错综复杂的因素影响下形成的,总体中的个体之间存在 着数量上的差异,如果统计仅对少数个体进行观察,就会失之偏颇,得不出合乎实际的结 论。概率论证明:随着观察次数(个体)的逐步增多,样本指标和总体指标之间的离差将 缩小,样本平均数将逐步逼近总体平均数,样本的分布将逐步趋同于总体的分布。因此 , 只有当被观察的个体“足够多”的时候,才能消除偶然因素影响造成的误差,样本对总体才 有足够的代表性,用样本指标推断总体指标时,才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足够多”意味着样 本容量要比较大,理论上认为,样本容量30 以上为大样本。但在实际中,人们为了确保统 计结果的可靠性,往往会选取更多的个体进行观察,具体数目可由抽样原理计算确定。 (二)统计分组法 统计分组法既是统计资料整理的方法,也是统计分析的基本方法之一。根据统计研 究问题的目的不同,可以选择不同的分组标准对总体进行不同的分组,以反映总体的构成 和现象之间的依存关系。例如,要研究我国国有企业的有关情况,选择“企业规模”为标准 进行分组,结果可以反映国有企业中的大、中、小型企业的数量和比例;选择“盈亏状况”进 行分组,可以观察国有企业的亏损面及亏损额,发现问题的严重性等。 (三)综合指标法 所谓综合指标法,就是根据大量观察获得的资料,计算、运用各种综合指标,以反映总 体一般数量特征的统计分析法。通常使用的综合指标主要有总量指标、相对指标、平均指 标、变异指标等。这些指标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对总体的特征进行刻画,将其结合运用,可 以更加全面、深入地分析社会经济总体现象的数量方面。 (四)时间数列分析法 时间数列分析法是一种分析社会经济现象在较长时间上发生、发展情况及变化趋势 的统计方法。一般来说,现象在较长历史时期内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受多种因 素影响形成的,这些因素有些是可以量化的、可以预期的,有些是难以或不能量化和预期 的,前者可以用统计的方法进行分析,后者则不能。影响时间数列变化的因素主要有长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