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互联网的转型实施 产业互联网的转型实施,需要具备哪些前提和基础,需要从哪些地方进行切入,具体的发展路径是什么,如何有效进行转型推动,有哪些成功经验借鉴?本章将从这些问题入手,帮助您一步步了解产业互联网的转型发展。 4.1构建产业互联网的前提和基础 产业互联网是否适合所有产业,具备哪些特征的产业适合构建产业互联网?如何在产业互联网时代找到自己的机会,需要掌握哪些关键资源,有哪些核心能力要求?在开展产业互联网转型之前,让我们先按照下面的标准进行评估诊断。 4.1.1构建产业互联网的前提条件 构建产业互联网需要符合以下三个前提条件。 1.产业规模和发展空间巨大 评估一个产业是否适合打造产业互联网平台,一方面,要对产业链进行清晰的定义,并详细分析其市场容量和布局。比如农粮产业,肯定是一个数万亿的市场,但是,这个领域太大,够不着边界。是从玉米这个品类切入,还是做大豆或者其他品类?每一个细分品类的产业链特征和区域布局也是完全不同的。另一方面,如果一个细分产业只有几个亿的规模,没有规模效应,那么,也很容易达到天花板,就要考虑未来这个产业有没有其他的可延展性。 2.产业参与者众多,市场份额分散 产业越分散,通过互联网进行连接和整合的空间越大。比如婴童产业容量有20000亿,但做婴童产品的企业过10亿规模的很少,绝大多数都是中小微企业,所以,产业互联网整合的空间就很大。同时也要看这个产业有没有法律特许经营限制,因为法律特许经营限制的产业是不适合建立开放的产业互联网平台的。 产业链效率和成本有较大改善空间。随着内外部环境和市场的发展,实体产业链上突出的痛点需求已难以通过传统的方法得到满足,必须通过互联网新的模式进行突破创新。越是痛点明显的产业,推进产业互联网变革的紧迫度越高。 4.1.2打造产业互联网的关键资源需求 打造产业互联网,需要不断发展和连接以下的关键资源。 1.客户资源 对于产业中的龙头企业,或者已经在产业中经营多年的服务商, 已经拥有相对成熟的客户群体资源,具有良好的客户口碑,形成了一定的客户间的信任关系,则对于产业互联网平台的启动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2.人才资源 产业互联网的推进,需要既懂产业又懂金融,既具备产业链视角的问题洞察分析又兼具对互联网新技术的理解应用,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在每个产业中都是稀缺的。尤其随着各领域产业互联网的发展,会出现大量的人才缺口,因此,结合产业需求,进行产业互联网与供应链金融的领军人才培养,以及为产业链上下游进行人才培养和赋能至关重要。 3.金融资源 为产业链上下游提供供应链金融的服务需要稳定的低成本的资金资源。在平台运作早期,缺乏模式风控验证以及数据积累,因此,从银行等金融机构获得低成本资金是比较难的,很多平台企业在供应链金融运作之初,需要通过注册资本金或者以国有/上市公司股东背景背书来获得早期的供应链金融资金。随着供应链金融业务模式的逐步成熟和规模化,则需要进一步与外部金融机构合作以获得资金支持。 4.技术资源 产业互联网平台除了金融普惠,同样承载着技术普惠的产业升级目标。这些技术不仅包括各类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互联网新技术应用,同样包括产业中的技术创新,比如冷链运输中的食品保鲜技术、各产业中的技术质量检测技术。通过技术创新应用改造传统产业链,大幅度提升传统产业的效率。 4.1.3打造产业互联网的核心能力要求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不断夯实和积累产业洞察、资源整合、平台赋能、技术实现和运营管理方面的核心能力。 1.产业洞察能力 互联网企业转型做产业互联网往往很难成功,关键就是缺乏对产业的深层理解。开展产业互联网的“产业家”大多来自实体产业,其对产业链上下游的痛点、价值诉求、利益诉求、运作规则更清晰,从而可以有效选择切入点。 2.资源整合能力 资源整合能力是产业互联网平台能够获得快速发展的关键。产业中的龙头企业、上市公司,或者是所在行业协会的领头企业,发展产业互联网容易成功,因为其在产业中的地位使他们有更好的资源和整合能力。 3.平台赋能能力 产业互联网平台要对所有参与主体提供赋能,其核心就是让参与主体在这个平台上获得比自己单打独斗更快的能力提升。而赋能的基础是产业大数据的沉淀、产业相关知识库的积累、产业链流程的优化再造、产业人才培养能力等。 4.技术实现能力 产业互联网的领导者多数来自实体产业,很多平台的技术实现依靠来自互联网技术行业的人员,然而在进行产业互联网平台IT系统建设时,发现两者较难融合。完美的规划方案有赖于技术的真正落地,怎么把产业中精细化的流程和标准规则、供应链金融场景设计等用IT系统落地实现,并获得用户良好的体验,是产业互联网平台型企业须打造的核心能力之一。 5.运营管理能力 卓越运营是平台保持长久竞争力的核心。不管互联网再怎么炫,回归到生意的本质还是要实现更低的成本、更高的效率,以及落实到产业链上的产品品质保证、供应交付保障、客户服务体验等。平台是否盈利和能否建立壁垒,最终还是要靠精细化的流程设计和运营管理能力。 如何快速形成以上能力?企业在评估自身现状和能力基础上,可通过更多的连接整合外部资源开展互补合作,以战略合作或者战略投资购买能力来补齐短板,从而获得产业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先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