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5G时代国际传播的新想象 在传播领域,技术的引领和驱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新技术的发明往往预示着新媒介的出现,书籍、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都曾经作为技术进步催生的新媒介助力人类传播活动的拓展,并引起国际传播现象和效果的巨变。5G作为“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是对现有传播技术的全面升级和改造,将对国际传播的主体结构、内容叙事、产品生产链、信息流向和受众体验产生深刻影响。 一、 技术革新对国际传播的决定性意义 人类历史上国际传播的每一次飞跃,事实上都是建立在技术革新的基础上的。国际传播发展的历史从某种程度上就是技术变革的历史,因为它意味着传播基础设施、设备条件的改进和升级,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和作用。 技术革新是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的前提和基础。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使信息得以批量复制,跨越地域的大众传播成为可能。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进一步降低了书籍印制的成本,载有文化和价值观的各种语言的书籍流传到世界各地。英语、葡萄牙语、西班牙语、法语等语言的纸质媒体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在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得到广泛传播。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中期的工业革命进一步提升了印刷机的性能,报纸、杂志等纸质媒体的发行量迅速增加,海外覆盖范围不断扩大。英国作为工业革命的先驱,传播技术优势明显,因此在国际传播领域占尽了先机。 一项新技术的发明有可能影响世界范围的传播格局。19世纪以来,有线电报、无线电报的相继问世使人类迎来了瞬时远距离传输信息的新时代,传播活动由此变得更加高效而迅捷,依赖于信息传播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均受益于这项伟大技术的发明。借助电报技术,通讯社告别了信鸽和驿马传递信息的时代,迎来了大发展的契机,国际传播图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870年,哈瓦斯、沃尔夫、路透社三大欧洲通讯社建立了“连环同盟”(Ring Combination) 程曼丽. 国际传播学教程[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8: 2324.,划分了世界信息传播的“势力范围”,由此形成的国际传播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技术的优势常常转化为国际舆论战的优势。在国际传播的历史上,广播的地位举足轻重,在“一战”“二战”期间均发挥了重要的宣传作用,成为不同国家的国际传播利器。无线电通信技术是广播诞生、发展的根本前提,它使不受政治、地理环境制约的跨国传播成为可能,为国际舆论战的开展提供了方便。英国的BBC、美国的VOA、日本的NHK等都是著名的国际广播,向目标对象国听众宣传本国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冷战”期间,苏联和美国都充分利用国际广播向世界各国传播自己的政治主张,但是,由于苏联的莫斯科电台在发射机的功率等方面不及西方广播台,传播的有效性也相对较差。为了阻止美国的宣传,苏联和其他华沙组织成员国还有规律地用电波干扰美国向欧洲传播的“自由之声”和“自由欧洲”两家秘密电台。 Thussu D K.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Continuity and Change[M]. 3rd ed. New York: Bloomsbury Publishing, 2019: 1622. 技术革新直接推动国际传播内容、形式和渠道的升级换代。首先,20世纪60年代,通信卫星的发射成功实现了电视节目的跨国传播。此后,直播卫星的发射成功和数字视频压缩技术的应用使卫星直播电视节目的数量和频道实现了规模式增长。 李智. 国际传播[M].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 7274. 由此,国际传播进入了视频时代,也催生了以CNN为代表的24小时直播新闻频道,进而推动了全球卫星直播的实现。美国在通信卫星领域的技术优势使其超越欧洲国家成为国际传播的领头羊。其次,同样是在20世纪60年代,计算机网络在美国诞生,并在七八十年代由军用转为民用,使世界范围内的各大网络互联互通。互联网的发展速度比广播、电视更快,应用范围更广,很快成为国际传播的天然平台,特别是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更使实时互动的国际传播成为常态。再次,无线互联网的兴起使国际传播进入了移动、便携的时代,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的出现满足了人们随时随地国际交往的需求。蜂窝移动通信技术从2G到4G的进步使这一渠道变得愈来愈顺畅和便捷。 可见,人类历史上每一次传播技术的伟大进步都带来了国际传播的巨变。当前,5G技术在世界范围内方兴未艾,作为最新一代的移动蜂窝通信技术,它在速率、容量、时延、能耗四个方面对4G 技术进行了全面的大幅提升,由此催生的新应用必将引领国际传播迈入崭新的时代。 二、 5G技术对国际传播的颠覆性影响 相比于其他传播活动,国际传播更为复杂和多样。广义而言,它不仅包含跨越国界的大众传播,同样包含跨越国界的人际传播。 关世杰. 国际传播学[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 就具体实践过程来看,国际传播通常情况下也是跨文化的传播。分析5G技术对国际传播的影响就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复杂因素。 (一) 5G技术将改变国际传播的主体结构 长期以来,民族—国家是国际传播的主要主体,其他主体还包括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5G时代,各国政府依托自身强大的资源掌控和调动能力,仍将在跨越国界的传播活动中发挥主导性作用,但是,随着其他主体跨国传播意愿的增强和能力的提升,主体结构将发生重要变化。电信企业由于具备传播基础设施方面的绝对优势,可能会一跃成为国际传播的另一支“主力军”,和媒体企业并肩战斗在国际传播的竞技场上。从事国际传播活动的媒体将受益于5G技术带来的巨大变化,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在覆盖范围、传播总量和影响力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传播技术产业链相关的其他企业也有可能加入到国际传播的行列中来,成为新的主体,在不同层面发挥作用。另一方面,由于个人所持有的移动终端可以充分享受5G技术带来的福利,人际之间的跨国传播将变得更加频繁和多样。随着国际传播逐步从宏观走向微观,多元主体“复调传播”向纵深发展,个人主体将从国际传播的次要主体晋级为主要主体之一。 (二) 5G技术将改变国际传播的内容叙事 当前的国际传播叙事方式主要有几种形式: 一种是多语种文字的新闻信息,既包括短小的消息、推文,也包括长篇的特稿、新闻分析和评论: 另一种是图片、视频为主的跨文化影像信息,既包括几分钟的短视频、动画,也包括一两个小时的长视频或系列片。4G时代,由于传输速度和容量的限制,短视频风靡一时。YouTube和Facebook等海外社交网络平台上,来自各国的短视频竞相涌现,争夺国际受众的注意力资源。然而,短视频毕竟是“轻骑兵”,在叙事的结构和深度上有较大的局限性。5G时代允许我们对视频叙事有更多的想象力,随着中长视频的强势登场 喻国明. 5G: 一项引发传播学学科范式革命的技术——兼论建立电信传播学的必要性[J]. 新闻与写作, 2019(07): 5456.,国际传播将呈现出新的更丰满、厚重、周详、细腻的图景,各国受众彼此之间的交流和了解将进一步深入,由于“刻板印象”和背景知识匮乏造成的误解和“文化折扣”将有望减轻和消除。2019年我国工信部已经正式向四家企业发放了5G商用牌照,除了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外,负责全国范围有线电视网络相关业务的中国广电(全称“中国广播电视网络有限公司”)也被纳入其中。中国广电是广电系“三网融合”的推进主体,有利于促进广电、电信业务的双向进入。随着5G商用进程的推进,国际传播的长视频叙事时代指日可待,用长视频讲述的中国故事将全面呈现中国的悠久历史、政治主张、经济发展、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三) 5G技术将改变国际传播的产品生产链 国际传播的信息需要进行跨文化的编码和解码,因此,产品生产链更为复杂。5G技术的应用有望重塑生产流程,改变生产链的各个环节。据了解,5G应用和人工智能(AI)应用有 80%的重合,大部分 AI 应用需要 5G 支持才能落地,“5G 连接万物,AI 使万物智能”。 王力. 5G遇到AI变化超乎想象[N]. 中国纪检监察报,20190909(006). 当前,人工智能已经在为国际传播效力,无论是美联社的写稿机器人、新闻追踪,华盛顿邮报的聊天机器人,还是新华社的媒体大脑、虚拟主播,都使国际传播内容产品生产链的各个环节走向全媒体、智能化。在信息采集环节,5G将使人工智能采集数据瞬时完成,数据量惊人; 在信息加工环节,视频化的信息呈现将通过自动化手段完成; 在信息发送环节,超低的时延将使“传—受”双方无缝对接; 在信息反馈环节,智能化的手段将实时获取国际受众的感受。在5G的连接下,国际传播的基础设施空前强大,物联网将助力国际传播内容产品的生产和传播,使跨越国界的信息交流呈现新的样貌。 (四) 5G技术将改变国际传播的信息流向 迄今为止,世界范围内信息的流动仍然是不平衡的,少数发达国家掌控着国际传播的渠道和平台,信息的流动仍然以西方发达国家流向发展中国家为主导方向。 刘滢, 唐悦哲. 反向流动视阈下的社交网络与中国媒体全球传播[J]. 新闻与写作, 2019(07): 7175. 从5G的全球发展情况来看,中国处于领先的位置,美国、韩国、日本、德国和英国的发展速度也较快。有分析文章认为,中国的5G建设和应用将成为“全球5G产业的典范,展示出5G对人类社会的巨大价值,为世界各国发展5G提供高效可靠的方案借鉴” 经济日报. 中国5G 世界瞩目[EB/OL]. (20190607)[20190915]. http: //www.xinhuanet.com/info/201906/07/c_138123551.htm.。随着中国5G应用示范价值的显现,包含中国文化和价值观的内容也将受到世界瞩目,在新技术的带动下,来自中国的新闻、信息和观点将更多地流向全球各地。占领了5G技术高地的中国,获得了一次逆转全球信息流向的历史机遇,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遇,将有可能撼动全球传播的格局。在此基础上,中国可以进一步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5G解决方案,推动兄弟国家传播平台的升级换代,进而促进发展中国家信息向发达国家的逆向流动,为全球范围内信息流动趋于平衡做出贡献。 (五) 5G技术将改变国际传播的受众体验 当前,国际传播的受众体验仍然以阅读图文、收听音频、收看视频,以及社交网站上的评论、点赞、转发等为主,受众对异域的感受是遥远而陌生的。5G与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的结合将为国际受众提供身临其境的全新体验,拉近传播者与国际受众的距离,让国际传播变得可浸入、可触摸、可延展、可互动。这样调动所有感官的沉浸式体验无疑将极大地增强国际传播的效果,而实时的效果监测和瞬时的内容传输又将不断改进传播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优化受众的体验,实现超越时空的对接,从而达到国际传播所一直追求的“入脑赢心”。美联社早在2016年就上线了虚拟现实和360度视频门户频道 美联社上线360°视频与VR频道![EB/OL]. (20160322)[20190915]. https: //news.qq.com/original/quanmeipai/meilianshe.html.,在5G网络的支持下,这一频道有望成为美联社国际传播的重要平台。其他国际媒体也在这一领域开展了各种试验,随着5G的商用,未来将呈现井喷式发展,无障碍交流、随时进出各文化场景的“地球村”和“地球都市”不再是梦想。 三、 5G时代国际传播如何实现跨越式发展 如今,我国在传播技术领域已经走在世界的前列,如何把握好5G商用的契机,在全球传播环境发生巨变的形势下,实现我国面向世界其他国家传播的跨越式发展?如何借助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这是当前最为紧迫的议题,以下三个关键点或可作为实践中的抓手。 (一) 丰富场景设置,让国际受众主动“走进故事” 根据5G的技术特点,时空穿梭不再是科幻作品中的想象,有可能成为虚拟现实场景下的真实体验。在实践中,我们可以设置内容丰富的不同地区、城市、乡村的新闻或文化场景,以情节曲折、富有吸引力的故事的形式呈现给国际受众,让国际受众主动“走进故事”,体验场景,从而形成共鸣、共情和好感。具体而言,可以是新闻现场的实况、历史事件的再现、传统文化的展示,也可以是自然生态景观的模拟和政治经济现象的具体呈现,甚至可以让国际受众借助5G和虚拟现实技术走进中国的寻常百姓家,亲身体验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这样的国际传播给国际受众带来的是真真切切的感受,是有温度的,是诉诸感性的,是以情动人的。这样的感性认识再通过国际受众的解码上升为理性认识,效果将远远优于传统的对外新闻报道和评论。 (二) 利用技术推广契机,搭载中国文化的信息和观点 如果中国真的成为“全球5G产业的典范”,那么必然会向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推广我们的技术和应用。技术的输出往往伴随着文化的输出,历史上的“英式全球化”和“美式全球化”已经提供了诸多例证,英语的普及和美国生活方式的流行都可以追根溯源到两国传播技术的先发优势。中国5G技术全球推广的契机同时也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契机,以技术平台搭载我们的信息和观点,有助于精准传播和量身定做。例如,现在我们国际传播强调“一国一策”和“深耕细作”,就可以根据传播对象国的技术发展水平和受众媒体接触习惯选择适宜的平台和内容形态,在帮助不同国家和地区升级技术能力的同时,向他们介绍我们的文化和价值观,这需要电信企业和对外传播媒体的通力合作和优势互补。 (三) 推出精品长视频,使国际传播从平面化向纵 深化发展 如果说短视频让国际受众看到的只是浮光掠影和一鳞半爪,那么,长视频将引领他们深入了解我们的历史、现实和未来。依托5G的高速率和高容量,当务之急是策划、拍摄、制作、推出一批精品长视频,以回应新技术条件对优质视频内容的大量需求。一方面,通过国际合作的方式拍摄一批纪录片,题材可以丰富多样,长度可以不受限制; 另一方面,同时鼓励专业和非专业团队、个人拍摄与中国相关的视频内容,大量积累视频素材资源。与此同时,可以有选择地在各地设置一些“5G+4K/8K”的直播点,利用低时延和低能耗的优势向世界直播中国,让世界对中国的了解真正与中国的发展同步。由此,中国的国际传播才能从点到面,从平面向纵深发展,形成立体、全面、生动、丰饶的样貌,真正实现“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原载《新闻与写作》2019年第10期) 第四章 媒体国际微传播影响力的 内涵与评估 伴随互联网技术的革新,全球传播生态环境发生深刻变化。通讯社、报刊、广播电视和新闻网站已经不能满足国际传播活动对范围和效率的更高要求,基于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的“微传播”以其高覆盖率、强时效性、“核裂变”式传播等特点获得了越来越多媒体的青睐。近年来,以《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等为代表的中央级对外传播媒体和以《上海日报》、“第六声”等为代表的地方对外传播媒体纷纷在Facebook、Twitter、YouTube等海外社交网络平台开设账号,建立专门的运营团队开展国际微传播活动。 那么,中国媒体国际微传播的影响力究竟如何?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与国际同行相比,处于一个什么位置?如何对媒体国际微传播的影响力进行评估?这些问题长期困扰着学界和业界,仅有的相关研究大多比较零散且落后于实践。本章通过文献梳理和媒体调研,试图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提炼出一些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又有一定前瞻性的核心指标,用于评估媒体国际微传播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