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应链与供应链管理认知 1. 理解供应链的概念与内涵。 2. 了解供应链的特征。 3. 了解供应链的分类。 4. 理解供应链管理的概念与要旨。 5. 理解供应链管理的主要特点。 6. 熟悉供应链管理的主要领域。 7. 掌握供应链管理的流程。 8. 理解供应链管理的目标。 9. 理解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10. 了解供应链管理的产生和发展历程。 11. 了解供应链管理的发展趋势。 1. 能分析供应链的典型结构。 2. 能分析供应链中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流向。 3. 能判断特定企业的供应链类型。 思科公司凭借数字化供应链成为业界最高效的公司 思科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互联网设备供应商 ,一度以公司从不开发技术而闻名于世。虽然近年来其自主研发的产品或技术的比例在不断提高 ,但仍然有 40%的技术创新成果是通过公司并购及战略联盟的方式从其他公司获得的。思科公司能够在其全球供应链网络中快速地进行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整合 ,归因于其基于 IT构架的供应链管理战略。 (1)需求预测与管理。人们无法想象 ,思科公司 93%的订单是通过 ciso.om网站在 cc线交易完成的。从客户查询产品信息、下订单到思科公司确认库存数量、通知 (合同 )制造商生产产品、客户付款以及产品交付乃至售后服务 ,都是利用网络完成的。客户一旦登录思科 公司的网站,网站就会自动识别客户来自哪里、属于何种类型,并能够根据客户的类型向其推荐适合客户的购买模式和产品。这是思科公司业务流程重组(BPR)带来的最大变化。业务流程重组的结果是加强了思科公司与其业务伙伴的合作。思科公司通过虚拟数据库构建了完整的供应链合作伙伴视图,并根据经销商提供的销售数据(如 POS数据)及相关信息实现了上下游协同预测需求,提高了需求预测的准确性。相应地,思科公司的供应链运作模式从传统的“推式”转变为“拉式”。 (2)虚拟物流。随着思科并购新公司、推出新产品,其业务关系变得十分复杂。为了能够在任何时间和地点全面了解公司的订单及其执行情况,思科公司依托电子商务平台和(移动)互联网构筑了完善的供应链信息系统。通过该系统,思科公司把包括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在内的多个供应链合作伙伴有机整合在一起。在“软件”(信息系统)的驱动下,思科公司构建了虚拟物流网络。通过供应链信息系统,思科公司创建了一个虚拟视图,加强了与全球物流网络中相关物流企业的合作,确保了物流对采购、生产、客户服务等供应链运作的有效支撑。 引导问题 1. 思科公司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2. 目前供应链发展到了什么阶段?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企业经营环境变得高度动态、复杂与多变。顾客越来越挑剔,竞争越来越激烈。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许多企业经营管理者发现仅仅依靠一家企业的力量不足以在竞争中获胜,于是纷纷联合,企业间从竞争走向合作。相应地,企业的竞争模式逐渐演变为供应链与供应链的竞争。 任务1供应链认知 美国供应链管理专业协会 (CouncilofSupply Chain Management Profes ionals,CSCMP)认为:“物流是供应链流程的一部分,是以满足客户要求为目的,对货物、服务及相关信息在产出地和销售地之间实现高效率和高效益的正向和反向流动及储存所进行的计划、执行与控制的过程。目”前,物流管理已经发展到了供应链管理阶段。 一、供应链的概念供应链的概念是在发展中形成的。随着供应链管理实践及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其内涵在不断丰富,外延在不断扩大,概念本身也在不断完善。1985年,哈佛大学商学院的迈克尔 ·波特(MichaelPorter)教授在《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价值链理论,这是供应链概念产生的前奏。 早期的观点认为供应链是制造企业中的一个内部过程,它是指企业将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通过生产加工转换以及销售等活动,将产品经由零售商并最终送达用户的一个过程。传统的供应链概念局限于企业的内部操作层面上,注重企业自身资源的利用这一目标,而忽视了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 中期的观点注意到了企业与外部环境的联系,认为供应链是一个“通过链中不同企业的制造、组装、分销、零售等过程将原材料转换成产品,再到最终用户的转换过程”。这是从更大的范围来定义供应链,它已经超越了单个企业的边界。例 如,史蒂文斯(Stevens)认为:通“过增值过程和分销渠道控制,从供应商的供应商到用户的 用户的流就是供应链,它始于供应的源点,结束于消费的终点。这”些定义均注意到了供应链 的完整性,并注意到了供应链成员企业运作的一致性。 近期,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corecompany)的网链关系,更加强调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规划、设计和管理作用。哈理森(Har ison)认为:供“应链是执行采购原材料,将它们转换为中间产品和成品,并且将成品销售到用户的功能网链。”菲力浦(Phil ip)和温德尔(Wendel )认为,供应链中的战略伙伴关系很重要,企业通过与重要的供应商和客户建立战略联盟,能更有效地开展企业经营活动。我国学者邵晓峰和黄培清等认为:“供应链是描述商品需—产—供过程中的实体活动及其相互关系动态变化的网络。” 目前,人们提出了现代供应链的概念。它是指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提高质量和效率为目标,以整合资源为手段,以数据为核心要素,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现代组织方式将上下游企业和相关资源进行高效整合、优化和协同,实现产品设计、采购、生产、销售、服务等全过程高效协同的组织形态。该概念更加强调整合资源、数据和信息共享以及供应链成员企业在战略、计划和运作层面的协同。供应链已经成为继节省原料、节省人力、降低物流成本之后的第四利润源(减少环节、协同增效)。 综上所述,供应链的概念经历了企业内部供应链 (萌芽阶段)、传统供应链 (扩展供应链)、集成供应链(整合供应链)、协同供应链等阶段,在云计算、边缘计算、大数据、区块链、 5G、人工智能、增强现实/虚拟现实(AR/VR)等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供应链已经发展到与互联网、物联网深度融合的智慧供应链新阶段。 我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对供应链(supplychain)的定义是:“生产及流通过程中,涉及将产品或服务提供给最终用户所形成的网链结构。” 本书认为,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流程的控制,从原材料、零部件等生产资料的采购与供应开始,经过生产制造、分销(拨)、零售以及售后服务等活动,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相关服务商(如物流服务商、银行等金融机构、IT服务商等)和终端用户连成的整体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涵盖所有成员企业,它不仅是一条从供应源到需求源的物流链、资金链、信息链,更是一条增值链,物料及产品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价值,给消费者带来效用,同时也给供应链其他成员企业带来收益。 二、供应链的结构 1.供应链的结构模型 供应链有多种结构模型,如静态链状模型、动态链状模型、网链结构模型和石墨模型等,其中最常见的是网链结构模型,如图1-1所示。 图1-1供应链的网链结构模型 从供应链的网链结构模型可以看出 ,供应链是由节点和连线组成的复杂网络。其中节点代表企业实体 ,连线代表节点间的连接方式 ,可能是物流、资金流或信息流。通常 ,节点具有双重身份 ,它既是其供应商的客户 ,又是其客户的供应商。节点企业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通过供应链的职能分工与合作 ,以资金流、物流 /服务流为媒介实现供应链的增值。 供应链中的实体包括法律实体、物理实体和功能实体三种类型。法律实体是指合法存在的企业 ,物理实体是指物流节点 (如车站、码头、航空港、物流中心、配送中心、仓库等 ),功能实体是指企业的功能部门 (即职能部门)。 供应链的结构要素主要包括供应链的长度、供应链的宽度 (集约度)、节点企业间的关系。一般认为 ,供应链的长度即满足顾客需求所涉及的环节数 ,同类企业处于同一层面。而供应链的宽度即供应链的集约度 ,它可以由供应链中同类企业的数量来衡量。 2.供应链参与体的角色分类 供应链参与体包括主体企业和客体企业两种类型。主体企业是指在供应链中占据主导地位 ,拥有供应链存在的决定性资源 ,该企业的进入或退出对供应链的存在及运营会产生显著影响 ,且具有较高的行业地位 (如行业领导者 ),在本行业中具有较强综合竞争力的节点企业。而客体企业则在供应链的运营中起辅助和参与作用 ,被动响应 ,处于次要地位。主体企业中的领袖企业就是核心企业 ,核心企业对供应链的业务运作能起到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它既能为客户提供最大化的附加价值 ,又能帮助其他成员企业拓展到新的产品市场领域。而其他处于相对次要地位的成员就是非核心企业。根据客体企业与主体企业业务关系的疏密程度又可将其划分为内围企业和外围企业两种类型 ,内围企业与主体企业的业务关系相对紧密 ,而外围企业与主体企业的业务关系相对松散。此外 ,还有一类企业 ,虽然目前与供应链企业群体没有业务合作关系 ,但是一旦机会成熟 ,就可能会取代现有的某些节点成为供应链的新成员 ,这类企业即为潜在企业。需要说明的是 ,供应链中的主体企业或核心企业可以是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工商企业或物流企业。 供应链中企业的角色分类如图 1-2所示。 由图 1-1可知 ,供应链网链结构模型中的企业群体属于卫星式企业群体 ,其中只有一个主体企业 (核心企业)。而在团队合作式企业群体中往往不止一个主体企业 (见图 1-3)。例如,汽车行业企业的供应链就属于典型的团队合作式企业群体。其中 ,汽车制造商、发动机 图1-2供应链中企业的角色分类 图1-3团队合作式企业群体 和变速箱等关键部件的供应商、汽车经销商 (如4S店①)等是主体企业 ,而次要零部件的供应商等参与体是非主体企业。 3.供应链中的关键流 供应链中的关键流主要包括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严格意义上讲 ,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都是双向的 ,但它们都有一个主要流向 (在图 1-1中以实线箭线表示)。通常 ,物流从上游往下游流动 ,其表现形态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在制品、产成品等实体的流动 ,称为正向物流 ;但当发生退货、回收包装物或其他废旧物品时 ,物流的流向与正向物流恰恰相反 ,称为逆向物流或反向物流 ②。在供应链的 “三流 ”中,物流比较外显 ,最容易被观察到。 供应链中的信息主要包括需求信息和供应信息。需求信息主要有客户订单、企业与客户签订的销售合同等 ,其流向与正向物流相反 ,当其从下游往上游流动时 ,即引发正向物流 ;供应信息通常由需求信息引发 ,例如货物发运单、提前装运通知 (advancedshipment notification,ASN)等,其流向与正向物流相同 ,与需求信息的流向相反。其中 ,需求信息的流动方向是供应链信息流的主要流向。在市场转型的今天 ,供应链成员企业的经营活动一般是在需求信息的驱动下开展的 ,因而 ,辨识并获取客户的需求信息是供应链经营活动的起点。 物流或服务流本质上反映了资金的运动过程。顾客的需求信息引发物流或服务流 ,与之相伴而生的是资金流。与正向物流相对应 ,资金流主要从下游往上游流动 ,与正向物流反 ① 4S店即 “汽车销售服务 4S店”,是一种集整车销售 (sale)、零配件供应 (sparepart)、售后服务 (service)、信息反馈 (suy)“四位一体 ”的汽车销售企业。4S店采用的是以 “四位一体 ”为核心的汽车特许经营模式。 ②evr逆(反)向物流 (reverselogistics)是指 “物品从供应链下游向上游的运动所引发的物流活动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3854—2006)。 向;而当发生逆向物流时 ,资金流与正向物流同向。总之 ,物流与资金流是反向的。三、供应链的特征 一般来说 ,供应链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需求导向性 供应链的存在、优化与重构 ,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在供应链运营的过程中 ,用户的需求成为信息流、物流 /服务流、资金流的驱动源。因此 ,及时、准确地获取不断变化的市场需求信息 ,并快速、高效地满足顾客的需求,成为供应链运营成功的关键。 2.增值性 供应链是一个高度一体化的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增值过程。所有成员企业都要创造价值。制造商主要通过对原材料、零部件进行加工转换 ,生产出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的产品来实现增值 (形质价值或形式价值 );物流商主要通过提供仓储、运输服务来创造时间价值和空间价值 ,通过提供流通加工服务来创造形质 (式)价值 ;银行等金融机构主要通过为供应链中的企业提供融资服务来创造价值 ;IT服务商主要通过为工商企业和物流企业提供软件开发、系统维护与升级等服务来创造价值。供应链时代的来临 ,要求各成员企业分工协调、同步运作 ,实现供应链的增值。 3.交叉性 一家供应商可同时向多家制造商供应原材料等生产资料 ,一家制造商生产的产品也可以由多个分销商分销 ,一个零售商可同时销售多家制造商生产的产品 ,一个第三方物流企业可同时向多条供应链中的工商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某条供应链中的节点企业还可以成为其他供应链的成员。众多的供应链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大大增加了协调管理的难度。 4.动态性 供应链的动态性首先来源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动态、复杂与多变性。为了适应竞争环境的变化 ,管理者需要对供应链进行不断优化 ,从而使其呈现出动态性的特征。此外 ,供应链的结构与类型因行业而异。即使是同一行业中的企业 ,其供应链的类型与结构也不可能完全相同。伴随着企业的发展 ,供应链的类型与结构也需要动态地更新。 5.复杂性 供应链同时具有交叉性和动态性等特征 ,因而是错综复杂的。供应链的有效运作还需要协调控制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多种 “流”,这进一步增大了供应链管理的复杂性。此外 ,虽然供应链成员企业都要通过满足顾客需求来实现盈利这一共同目标 ,但毕竟每个成员企业都拥有独立的产权 ,并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利益冲突 ①,因而更增大了核心企业协调管理供应链的复杂性。 在上述特征中 ,顾客需求是供应链存在和运营的前提 ,而增值性是供应链的本质特征。四、供应链的分类供应链有多种分类方法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分类。 1.按照供应链存在的稳定性划分按照供应链存在的稳定性 ,可将其划分为稳定供应链和动态供应链两种类型。稳定供 ①供应链成员企业间本质上是竞争与合作关系。 应链面临的市场需求相对单一、稳定 ,而动态供应链面临的市场需求相对复杂且变化频繁。在实际运作中 ,需要根据不同的市场需求特点来构建不同的供应链 ,且应根据变化的市场需求来修正、优化乃至重构供应链。 2.按照供应链的容量与用户需求的关系划分 按照供应链的容量与用户需求的关系 ,可将其划分为平衡供应链和倾斜供应链两种类型。平衡供应链是指用户需求不断变化 ,但供应链的容量能满足用户需求而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供需能够匹配的供应链。倾斜供应链则是指当市场变化剧烈时 ,企业不是在最优状态下运作而处于倾斜状态、供需失衡的供应链。平衡供应链具有相对稳定的供需匹配能力 ,而倾斜供应链则会导致库存积压或缺货成本上升 ,ttlcsf ownership,TCO)增加。 供应链总体拥有成本 (oaoto 3.按照产品类型划分 1)产品的基本类型 按照产品生命周期 (productlifecycle,PLC)、产品边际利润、需求的稳定性以及需求预测的准确性等指标 ,可将产品划分为功能型产品 (functionalproducts)和创新型产品 (noaieprdcs)其需求特征的比较如表 11所示。 invtvout两种类型 ,- 表1-1功能型产品与创新型产品需求特征的比较 需求特征 功能型产品 创新型产品 产品生命周期 (PLC) >2年 1~3年 边际贡献率 /% 5~20 20~60 产品多样性 低(10~20) 高(上百 ) 平均需求预测偏差率 /% 10 40~100 平均缺货率 ①/% 1~2 10~40 平均季末降价比率 /% 几乎为 0 10~25 产品生产的提前期 (LT) 6个月 ~1年 1天~2周 由表 1-1可知 ,功能型产品用于满足用户的基本需求 ,具有较长的生命周期 ,需求比较稳定 ,一般可预测 ,但边际利润较低 ,如日用百货等。而创新型产品的生命周期较短 ,产品更 新换代较快 ,需求不太稳定 ,需求预测的准确度较低 ,但其边际利润较高 ,如时装、IT产品等。 2)功能型供应链和创新型供应链按照产品类型 ,可将供应链划分为功能型供应链和创新型供应链两种 类型(。1)功能型供应链。功能型供应链是指以经营功能型产品为主的供应链。因功能型产品的市场需求比较稳定 ,容易实现供需平衡 ,故这种供应链运营成功的关键是通过减少供应链的环节来实现供应链的简约化和精益 化,通过供应链的规模运作 (包括采购、生产和物流 )来降低运营成本 ,通过非核心业务外包 ①缺货率 (stock-outrate)是指 “衡量缺货程度及其影响的指标。用缺货次数与客户订货次数的比率表示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 和设置适量的库存等策略和举措来提高供应链的效率,降低供应链的成本。 (2)创新型供应链。创新型供应链是指以经营创新型产品为主的供应链。因创新型产品的市场需求不太稳定,供求关系不容易保持平衡,故这种供应链运营成功的关键是利用链上的信息来协调成员企业间的活动,以实现供需匹配。因此,供应链成员企业应实时信息共享,联合预测需求,协同制订计划,同步协调运作;应增强供应链的系统性和集成性,提升供应链的敏感性和响应性。 4.按照供应链的功能模式划分供应链的功能模式主要有物理功能和市场中介功能两种。按照供应链的功能模式,可将其划分为效率型供应链和响应型供应链两种类型。 效率型供应链也称有效性供应链(ef icientsupplychain),是指以较低的成本将原材料转化成零部件、半成品、产成品,以及在运输等物流活动中体现物理功能的供应链;响应型供应链也称反应性供应链(responsivesupplychain),是指把产品分拨到各目标市场,对不可预知的需求做出快速反应等体现市场中介功能的供应链。这两种类型供应链的比较如表1-2所示。 表1-2效率型供应链与响应型供应链的比较 比较项目 效率型供应链 响应型供应链 主要目标 高效、低成本地满足可预测的需求 对不可预测的需求做出快速响应,避免缺货及削价损失 制造的核心 提高资源的平均利用率 拥有弹性的生产能力 库存策略 供应链库存最小化 设置足够的安全库存(零部件、产成品) 提前期(LT)管理的重点 在不增加成本的前提下缩短提前期 尽量缩短提前期 选择供应商的准则 重点关注成本、质量 重点关注速度、柔性和质量 产品设计策略 产品标准化,成本最小化 模块化设计,尽可能实施延迟策略 5.按照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划分 按照供应链的运作模式,可将其划分为推式供应链、拉式供应链、推—拉式供应链三种类型。 推式供应链是指企业根据对市场需求的预测进行生产,然后将产品通过分销商逐级推向市场的供应链。这是一种有计划地将产品推销给用户的传统的供应链模式,其本质特点是预测驱动供应链的运作。而拉式供应链则是顾客需求驱动型供应链,体现了现代的供应链运作模式。例如,企业按订单生产(maketoorder,MTO)就是拉式供应链中常见的需求响应策略。在拉式供应链中,零售商通过 POS①系统及时准确地获取销售时点信息,并通过 EDI将其传递给制造商共享。制造商根据需求信息制订生产计划,采购原料并安排生产,通过上下游企业的实时信息共享,动态地调整生产计划,使供、产、销与市场保持同步,真正做到生产的产品适销对路。 推式供应链和拉式供应链流程的比较如图1-4所示。 图1-4推式供应链和拉式供应链流程的比较 案例戴尔公司与康柏公司的供应链运作模式 戴尔(Del )公司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通过直销模式,变传统的推式供应链为拉式供应链②,以价格低、响应快赢得客户青睐,迅速成为全球计算机业界的巨头;而同一时期的康柏(Compaq)公司,尽管技术实力比戴尔雄厚,但由于采用传统的推式生产与多级分销模式,在供应链上积压了大量库存,导致连年亏损,由全球最大的计算机制造商一落千丈,最终被惠普(HP)公司收购。 需要说明的是,推式供应链和拉式供应链代表两种极端的情形,在实务中常常需要将其有机结合,这样就形成了推—拉式供应链。在推—拉式供应链中,需要将供应链流程进行分解,共性流程由预测驱动(推),个性化(差异化)流程由订单驱动(拉)。这样,合理界定推—拉的分界线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图1-5所示。 图1-5推—拉式供应链 6.按照供应链的特征划分按照供应链的特征,可将其划分为精益供应链(和敏捷供应链( leansupplychain)agile n)两种类型。精益供应链源自丰田汽车公司的精益生产(n,LP), supplychaileanproductio是精益思想在供应链中的应用。精益供应链是精干、高效的供应链,是消除非增值环节、杜 ①即销售时点系统(pointofsale,POS)。 ②准确地讲,是推—拉式供应链。 绝浪费、追求持续改善的供应链。敏捷供应链则强调供应链的 “敏捷性 ”和 “反应性 ”,它是企业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 ,针对特定的市场机会 ,为获得最大化的价值而形成的基于一体化动态联盟、协同运作的供应链。其特点是根据动态联盟的形成和解体 ,进行快速重构和调整。其实质是借助信息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和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多企业资源的集成 ,它强调信息共享、流程整合、虚拟企业 (动态联盟)、快速响应。敏捷性是敏捷供应链的核心。精益供应链通过消除非增值环节来缩短交货期 ,敏捷供应链通过信息共享和高效快速的物流活动来缩短客户订货周期。①两者最大的区别在于 ,精益供应链强调消除一切浪费 ,敏捷供应链则强调供应链的快速重构。 思科公司的敏捷供应链 思科公司是实施敏捷供应链的典范。思科公司 90%以上的订单来自互联网 ,而其过手的订单不超过 50%。思科公司通过公司的外部网连接零部件供应商、分销商和合同制造商,构成一个虚拟的制造环境。当客户通过思科公司的网站订购一种典型的思科产品 (如路由器 )时,订单将触发一系列的信息给为其生产电路板的合同制造商 ,同时分销商也会被通知提供路由器的通用部件 (如电源插件)。那些为思科公司生产路由器机架、组装成品的合同制造商 ,通过登录思科公司的外部网并连接至其生产执行系统 ,可以事先知道可能产生的订单类型和数量。第三方物流服务商则负责零部件和产成品在整个供应链中的储存、运输与配送 ,并通过实时信息共享实现供应链的可视化。 除上述分类外 ,供应链还有其他分类方法。例如 ,按照供应链核心企业的类型 ,可以将其划分为制造商主导型供应链、批发商主导型供应链 ②、零售商主导型供应链、物流商主导型供应链等类型。 任务 2供应链管理认知 供应链管理的产生顺应了时代要求 ,它不仅关注企业内部的资源和能力 ,而且关注企业外部的资源和联盟竞争力 ,强调企业内外资源的优化配置以及整个供应链上企业能力的集成,是一种全新的管理思想和方法。 ① 订货周期 (ordercycletime)是指 “从客户发出订单到客户收到货物的时间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6)。 ②在农副产品、服装等轻工业产品市场上 ,批发商仍然占据着主导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