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你是否被《终结者》和《黑客帝国》等电影中的机器人所震撼到?你是否觉得 人工智能是无所不能的?虽然目前的人工智能技术还不足以创造出这些科幻电影里 无所不能的智能机器人,但是人工智能已经影响了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家居、 刷脸支付、智慧安防……由此,人们已经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 我们的生活因为人工智能而变得更加便捷。本章将带你了解人工智能的起源、发展 以及人工智能在各行各业的应用,带你了解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和发展方向。 自由人,则表明参与测试的计算机具备人类智能。虽然图灵测试受到了一些质疑,但是该 测试作为人工智能哲学领域第一个严肃的提案,为计算机是否具备人类智能的判定提供了 标准,对人工智能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图1-3 艾伦·图灵图1-4 图灵测试 004 在艾伦·图灵发表机器能否拥有人类智慧的猜想5 年后的1955 年,机器智能的猜 想被艾伦·纽厄尔(Allen Newell)、克里夫·肖(Cliff Shaw )和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初步实现。他们开发了一款名为“逻辑理论家”的程序,通过该程序,计算机 可以模仿人类来解决问题。研究人员通过该程序成功解决了《数学原理》52 个定理中 的38 个,其中有一条定理的证明甚至比原文更加优雅。该程序初步证实了机器具有人 类智慧的猜想,并被称为“史上首个人工智能程序”,对人工智能的研究产生了深远的 影响。 1956 年6—8 月,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 )、 克劳德·香农(Claude Shannon )和纳撒尼尔·罗切斯特(Nathaniel Rochester )共同发起 了达特茅斯夏季人工智能研究计划,史称达特茅斯会议,其中该会议的几位参会者如图1-5 所示。参会的研究人员广泛讨论了自动计算机、神经网络、自然语言处理、计算理论等人 工智能领域的课题。本次会议还提出了“在猜想的基础上,学习的每个方面或任何其他智 能特征原则上都可以被精确地描述,以便可以使机器模拟它”。本次会议正式宣告了人工 智能学科的诞生和人工智能领域的开辟。 人工智能领域中图灵奖的获得者如表1-1 所示。 Rzmzw.indd 4 2020-8-6 13:32:10 图1-5 达特茅斯会议几位参会者 表1-1 人工智能领域中图灵奖的获得者 年份姓名贡献领域 1969 年马文·明斯基(Marvin Minsky) 人工智能 1971 年约翰·麦卡锡(John McCarthy) 人工智能 1975 年 艾伦·纽厄尔(Allen Newell) 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 人工智能、人类认知心理学和列表处理 1994 年 爱德华·费根鲍姆(Edward Feigenbaum) 拉吉·瑞迪(Raj Reddy) 大规模人工智能系统 2018 年 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 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 杨立昆(Yann LeCun) 深度学习 005 1.2.2 第一次浪潮:百花齐放 达特茅斯会议标志着人工智能领域的正式开辟,在接下来的20 年左右(1956—1974 年) 的时间里,人工智能的研究迎来了黄金时代,诸多研究成果百花齐放。这个时期,在摩尔 定律的作用下,计算机硬件持续升级,存储成本和计算成本不断下降,计算资源不断丰 富,计算能力不断提高,不少人工智能领域的算法得以落地。一些人工智能项目的成功落 地,更激起了研究者和社会的热情。例如,赫伯特·西蒙、克里夫·肖和艾伦·纽厄尔 三人于1957 年编写的计算机程序——通用解难器(general problem solver,GPS),旨在 作为通用问题的求解器。GPS 的原理是任何形式化的符号问题都可以用这个计算机程序 来解决,这个设想属于逻辑、符号派。1964 年,麻省理工学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Rzmzw.indd 5 2020-8-6 13:32:15 组合爆炸问题找不到线性时间的解法;当时人工智能领域的理论研究也不能支持人工智能 领域的长久发展。与此同时,因为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产出没有符合政府预先的投资期望, 因此政府基金对人工智能项目的投资锐减,人工智能领域迎来了第一个低谷(1974—1980 年)。这次人工智能低谷的导火线可以说是两份学术报告的发表,进而导致人工智能领域 研究经费锐减。一份是1966 年美国自动语言处理顾问委员会发表的《语言与机器:翻译 和语言学中的计算机》(Language and Machines: Computers in Translation and Linguistics) , 这份报告批评了机器翻译这个研究方向。随后,在投资了2000 万美元之后,美国国家科 学研究委员会停止了对人工智能项目的研究投资。另一份是1973 年詹姆斯·莱特希尔 (James Lighthill )教授发表的评估英国人工智能研究状况的报告,这份报告名为《人工智 能普查报告》,又称为《莱特希尔报告》,这份报告批评了当时人工智能领域不切实际的目 标,表达了对先前的投资未能产生预期收益的失望,结论是不应该继续往人工智能这个无 底洞里投入。 尽管在这个时期很难继续寻找到资金来支持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但是一线的科学研 究仍在继续,只是直接提及人工智能的概念少了,诸如机器学习、信息数学、基于知识的 系统和模式识别之类的新词开始涌现。在那个时期广大一线研究者砥砺前行,默默耕耘, 为下一个人工智能浪潮奠定了基础。 007 1.2.4 第二次浪潮:再次起航 20 世纪80 年代,人工智能领域由于人工神经网络和专家系统研究的突破得以再次 复兴。1982 年,约翰·霍普菲尔德(John Hopfield )和大卫·鲁梅尔(David Rumelhart) 在“深度学习”领域的研究,使得机器可以用已有的经验进行“学习”。其中,约翰·霍 普菲尔德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网络形式,即霍普菲尔德神经网络,这是一种结合了存储系 统和二元系统的神经网络,可以提供模拟人类记忆的模型。鲁梅尔等人则发表了具有里 程碑意义的研究论文《通过误差反向学习传播表示》(Learning Representation by Back- Propagating Errors),在这篇研究论文中,鲁梅尔等人提出了反向传播算法(back-propagation algorithm),即影响深远的BP 算法。该算法可以在神经网络的隐含层中学习到对输入数据 的有效表示,因此被广泛用于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现在许多计算机视觉的应用也是利用 了BP 算法,例如车牌识别技术。 此外,这个时期对于专家系统的研究也大放异彩,许多专家系统的研究结果直接应用 于各行各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研究员们认为,人之所以可以求解问题是因为人类具有 Rzmzw.indd 7 2020-8-6 13:32:15 知识和推理能力。因此,“专家系统之父”爱德华·费根鲍姆提出了专家系统。专家系统 就是人们把某一个领域的专家知识整理总结出来,然后将这些知识存储成计算机能够理解 的结构,并运用这些整理出来的知识和规则来回答这个领域的问题。1982 年,卡内基梅隆 大学开发了一款专家系统XCON,该系统成功地运用到数字装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DEC)的业务中。XCON 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自动选择计算机部件来为新计 算机系统配置订单。截至1986 年,该系统平均每年为DEC 公司节省4000 多万美元的开支。 XCON 的成功和巨大的商业价值,使得工业界对专家系统的研究热情空前高涨,各式各样 的专家系统被开发出来并应用于各行各业之中。此外,专家系统也被应用于军事领域。例 如,1991 年海湾战争中,美国军队使用专家系统来自动进行后勤规划和运输路线的安排, 大大减少了美国军队后勤的运输成本,提高了后勤保障的效率。 在这个时期,日本政府也大力支持专家系统和其他人工智能技术的研究,并开始了 “第五代计算机”的研究计划。1982—1990 年,日本政府共投资了约500 亿日元来进行计 算机革命,实现逻辑编程和计算机智能程度的提升。尽管他们雄心勃勃,但接近十年的研 投资。 008 1.2.5 第二次低谷:资金锐减 到了20 世纪后期(1987—1993 年),人工智能的研究又一次陷入低谷。早期专家系 统的成功带来了许多不可忽视的问题,例如专家系统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其开发和维护 成本过高,但是商业价值有限。同时,日本第五代计算机的研究以失败告终,预示着政府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锐减,人工智能研究项目的资金来源受阻,人工智能的研究再次步 入寒冬。 1.2.6 人工智能迈入21 世纪:蓬勃发展 进入21 世纪,计算机的性能不断突破,计算能力大幅提高,能处理的数据量也大大 增加。伴随着计算机性能的突破,许多以前没有办法运行的智能算法和没有办法处理的数 据规模也得到了解决。例如,以图形处理器(graphics processing unit,GPU)为代表的新 一代计算芯片为计算机提供了更加强大的计算力。如图1-7 所示,云计算为智能算法提供 了一个中心化的基础计算平台,在人工智能世界中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让诸多人工 智能算法能够在中心化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上进行训练和运行。一方面,大数据为人工智能 Rzmzw.indd 8 2020-8-6 13:32:15 第1章 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 009 算法提供了海量训练数据,让智能算法可以在海量数据中进行“学习”;另一方面,大数 据技术可以为智能算法提供高质量的训练数据,有助于提高智能算法的效能。因此,大数 据在人工智能世界中扮演着“生产资料”的角色。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技术的进步,为 人工智能提供了更加“聪明”的算法。互联网的发展则扮演了“生产关系”的角色,为人 工智能项目的真正落地并产生经济效益提供了可能。这四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共同促 使人工智能迎来了第三次浪潮。 图1-7 人工智能生态系统 1.3 人工智能学派及研究领域 1.3.1 人工智能学派 目前,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学派主要有以下三类。 1. 符号主义 符号主义又称为逻辑主义、心理学派或计算机学派,其原理主要为物理符号系统(即 符号操作系统)假设和有限合理性原理。这个学派起源于数理逻辑,认为人类思维的基本 Rzmzw.indd 9 2020-8-6 13:3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