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 学 总 论 本册教材共分为六个章节,每个章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分3~4个 课时(每课时90分钟)完成。 一、语言基础训练 1. 气息练习 在一级教程中,我们已经了解了正确的呼吸用气方法和发声方法,包括慢吸 慢呼、快吸慢呼、高呼低语等。在二级教程中,学生应能自如地运用胸腹联合呼 吸方法,气息下沉,以腹式呼吸法为支力点,控制好蓄气的力量,使换气自然流 畅,不露痕迹,声音响亮悦耳,共鸣转换自如。 2. 同声韵母练习 同声韵母练习是语言训练的基础,可由教师在绕口令教学中进行贯穿引导的 加强练习。教师在教学时口型示范要准确到位,让学生由慢至快加以练习。许多 学生说话时懒得张嘴,懒得用力气,所以会造成说话不清楚,甚至有些声母、韵 母含混或不能区分。汉字的每一个音节都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声母又叫字头,读 出字头叫吐字,吐字的基本要求是用力。韵母又叫字腹和字尾,读出字腹和字尾 的收音过程称为归音。归音的基本要求是饱满,即要求唇舌位置正确、到位,收 音充分,同时干净利落,音色鲜明,不拖泥带水,从而实现“吐字归音”。 2 3. 绕口令练习 在气息练习和同声韵母练习达到一定强度和效果的基础上,教师一定要明确 每段绕口令的练习重点,比如是练习双唇力度还是撮口唇形,是练习舌尖还是舌 根。教师应要求学生有意识地加强唇齿力度,在要求唇齿力度与清晰度的基础上, 还应该引导学生能以较快的速度说清楚绕口令。学生在练习绕口令时有两种常见 现象:一种是速度虽然很快,内容却含混不清;另一种是虽然吐字准确,但是达 不到速度上的要求。训练时应在保证唇齿力度与清晰度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加 快速度并做到节奏清晰。练习熟练后,要求一口气完成整个作品,篇幅较长的绕 口令可根据语境和训练重点在句号处迅速偷换气一次。 4. 音变练习 音变练习是这一阶段的新内容。汉语中的每一个字都有固定的读法,人们在 说话或朗读时会发出一连串音节,音节、声调间的相互影响导致了音变现象,主 要表现在变调、轻声、儿化音和“啊”的变读四个方面,以及普通话词语运用中 的轻重格式变化。 二、儿童诗歌 儿童诗歌是儿童戏剧表演中台词练习的第一步,其中涵盖人物语言塑造、人 物形象塑造以及规定情境的基础练习。朗诵前教师要用启发式的方法和学生一起 分析、理解这首诗歌的意思以及每个词语的含义;朗诵时要避免将儿童诗歌念成 小快板节奏,避免因理解不到位而造成的“没滋没味”;注意保持儿童在朗诵时 天真、自然、快乐的情趣,切忌拿腔作调的“读书腔”和矫揉造作的“舞台腔”, 更应该避免假情假意、故作夸张的表情。 (1)朗诵表演中鲜明的韵律和节奏是诗歌最重要的特征,可以用“情、声、 韵、调”四个字来概括。以情为主,用情带声,声情并茂。在此基础上,一定要 3 注意表现出韵律和节律,否则就不是诗歌的朗诵,而是其他文体的朗诵或是说 话了。 (2)朗诵表演的面部表情中最主要、最有表现力的是眼睛的神态。第一,可 以通过眼睛和观众进行直接的交流;第二,可以用视线交代作品中人物、场景及 物品的位置和相对的空间关系;第三,可以用眼神抒发朗诵者和作品中的人物感 情。朗诵过程中,眼神要随作品的情节和人物的情感不断变化。 朗诵者也要学会控制和运用不同的面部表情。有感情的语言会产生相应的表 情,恰当的面部表情会促使语言有更清晰的感情色彩。 (3)朗诵表演中的动作与手势要精练、有目的性,它们对语言只是起一 种辅助作用,不要手舞足蹈。手势是极有表现力的体态动作,被称为人的第二 张脸。 朗诵时的手势要做到以下几点。 ① 明确:要有清楚的用意和明确的目的。 ② 精练:以较少的手势高精度地强调关键性的话语。 ③ 自然、大方:手势要舒展自然,不要在朗诵时使用舞蹈动作或戏剧 动作。 ④ 个性化:要根据作品的要求,设计具有个性化特点的手势。 三、古诗词 教授幼儿朗诵古诗词时,教师一定要理解作品的整体风格、立意和每个字词 的含义,按照绝句朗诵的一般规律表现出作品的节律和韵律。教师还应注意以下 两点。 (1)朗诵时要注意把押韵的字读清、读重。不仅要注意古诗词的节律和韵 律,更要注意诗歌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意境,不要变成有节奏地念字。 (2)古代的绝句和律诗对每行的字数有严格的规定,吟诵时有严格的节奏要 求。如五言诗采用2-2-1或2-3节拍;七言诗采用4-3或2-2-3或4-2-1节拍。 四、寓言故事 寓言朗诵的基本要求如下。 (1)要有对象感。朗诵时要有和听众交流的强烈愿望,故事内容的叙述要清 楚明白,不仅让听众能听懂,还要让听众爱听。 (2)要在真实的基础上做适度的夸张和渲染。夸张和渲染是寓言本身具有的 特点,朗诵时要予以充分的表现。寓言的朗诵越夸张、生动,寓言的道理就越有 说服力,越能给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3)要把寓言中的人物表演得生动、适度。要注意人物的个性和特点,并体 会他们的心理,把他们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但不要过度。 (4)寓意是寓言的精髓,如果不能揭示其寓意,就不是寓言朗诵了。作品中 开头、结尾明确陈述道理的语句要严肃、郑重,实实在在地表述;作品中没有明 示的道理,要在作品中挖掘,找到关键语句,着重、清晰地把这些关键语句展示 给听众。 五、戏剧游戏 二级教程主要针对学生的感受力、想象力、信念感、协作能力和表现力进行 提升培养。在此基础上加入动作、感官认知、感官回唤、情绪回溯、简易对白的 创作练习,让学生开始接触即兴创作,进而了解何为剧情结构、戏剧冲突,并由 此融入人物外形特点、行为动机、人物性格塑造等创作戏剧元素。 (1)6~8岁的孩子刚刚步入小学,比起一级学习阶段的学龄前儿童,他们的 注意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可控时间较短,相互协作能力仍处于萌芽状态。在二 级教程中,我们依旧选用了可以提高他们的注意力与观察力,从而提升相互间的 协作能力的训练内容。篇目有《猜领袖》《传递铃鼓》《情绪传递》《找不同》等。 (2)肢体动作可以抒发孩子们的情感,帮助其控制身体,提高表达能力,集 中想象力。篇目有《镜子游戏》《小组字母》《障碍超越》《分享空间》《安全地倒 下》等。 (3)感官认知与感官回唤活动能提高我们感官接收功能的敏锐度,帮助孩子 记得对一件事的感觉,如外观、声音、味道、触觉等。在非具体的存在想象中, 让孩子们重新创造体会那些感觉。篇目有《走路》《纸棒练习》《植物生长》等。 (4)情绪回溯活动帮助孩子们在了解自己情感的同时,体会到别人也会有类 似的情绪反应,从而同情与理解他人的处境,由此认识到种种情绪的反应也构成 了“人之所以为人”的一部分。篇目有《三只比利山羊》《迷路的小猫咪》等。 (5)对白创作练习能促进孩子的即兴创作能力、语言沟通与表达能力和团队 协作能力;了解由语言的逻辑性、人物的动机与剧情的发展而形成的戏剧台词结 构。篇目有《准备开始演戏》《打电话》《马戏团探险》《猴子与小贩》等。 六、戏剧小品与儿童短剧 在一级教程中,学生已经对舞台空间、台词、舞台调度、舞台道具等戏剧演 出元素有所了解,二级教程则是对其中的内容进行更加深入的挖掘,提升学生对 戏剧元素的体验。教师作为戏剧活动的引导者,需着重关注以下几点能力的培养。 (1)能在自身戏剧经验和别人的演出中理解戏剧元素(如时间、空间、灯光、 音乐、冲突等)在剧中的作用,并在平时的排练演出中分担其他工作(如与音响、 道具、服装等相关的工作)。 (2)能通过观察、研究与个人的诠释,运用身体动作、声音等不同的形式来 塑造不同类型的角色。 (3)了解在表演中舞台空间的转换对故事情节中时间、地点变换所起的作用。 (4)戏剧本身就是一门协作的艺术,通过戏剧活动,学生能够学会如何有效 地配合与分担,做到遵守集体规则,主动与人合作,回应他人的想法,尊重其他 同学的空间,尊重他人的感受,表现出适当的观众礼仪,做一个好的观众以表现 对他人的尊重。 第 一 章 一、语言基础训练 1. 口部操:搓咧练习 锻炼口腔、颧肌、舌、唇匝肌的力量以及控制力, 可以更好地满足艺术发声的力度和控制力的需求。通过 练习口部操可以活动脸部肌肉、打开口腔,达到锻炼唇 齿力量、让唇齿舌更灵活、矫正普通话发音的目的。 搓:引导学生双唇自然闭合,像“亲亲妈妈”那样 将嘴巴用力嘟出去。 咧:引导学生双唇自然闭合,在闭合的基础上嘴角 向耳根用力伸展。 喷:也称作双唇打响,双唇紧闭,将唇的力量集中 于唇中央三分之一的部位。唇齿相依,不裹唇,阻住气 流,然后突然连续喷气出声,发出[P]、[P]、[P]的音。 撇:双唇闭紧向前噘起,然后向左歪、向右歪、向上抬、向下压。 绕:双唇闭紧向前噘起,然后向左或向右作360度的转圈运动。 教学提示:教师在进行口部操教学的时候,其编排和引导语如果具有趣味性和夸张的效 果,就会激发起学生练习的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丰富的面部表情。我们也可以在不同节奏 的音乐中培养学生面部肌肉的控制力和节奏感。 第 一 章 7 2. 绕口令 舌面音 居 jū 局 jú 举 jǔ 锯 jù 青 qīnɡ 情 qínɡ 请 qǐnɡ 庆 qìnɡ 香 xiānɡ 降 xiánɡ 想 xiǎnɡ 象 xiànɡ 齐齿呼 家 jiā 夹 jiá 甲 jiǎ 架 jià 亲 qīn 勤 qín 寝 qǐn 沁 qìn 些 xiē 鞋 xié 写 xiě 谢 xiè 拥 yōnɡ 喁 yónɡ 永 yǒnɡ 用 yònɡ 寻 xún 酒 jiǔ 和 hé 取 qǔ 鞋 xié 舅 jiù 舅 jiu 去 qù 西 xī 街 jiē 寻 xún 酒 jiǔ , 酒 jiǔ 就 jiù 青 qīnɡ 椒 jiāo 酱 jiànɡ ; 姐 jiě 姐 jie 去 qù 斜 xié 街 jiē 取 qǔ 鞋 xié , 鞋 xié 小 xiǎo 挤 jǐ 脚 jiǎo 尖 jiān 。 教学提示:每个字都是以舌面辅音j、q、x作为声母,字字都要读团音,不要读成尖音。 8 二、儿童诗歌 雪 花 望 安 雪花,雪花,你有几片小花瓣? 我用手心接住你,让我数数看: 一、二、三、四、五、六。 咦?刚数完,雪花怎么不见了? 只留下一个圆圆的、亮亮的小水点。 教学提示:这首小诗充满了童趣,把孩子见到雪花时的欢快和雪花在手中融化的惊奇表 现得淋漓尽致。朗诵时一定要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要真实、认真。朗诵这首诗时,要把前面 见到雪花时的欢快和后面发现雪花融化在手心的惊奇,以及由此产生的掩饰不住的失望情绪 尽可能地表现出来。朗诵时,要注意儿化音(雪花儿、花瓣儿、水点儿),舌面辅音(几片、 接住、不见)和“一”“不”的音变。 小 小 的 船 叶圣陶 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 小小的船儿两头尖。 我在小小的船里坐, 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教学提示:这首小诗不仅充满了孩子对宇宙星空的奇妙幻想,而且每一行里都嵌入了轻 声字,朗诵起来起伏、跳跃,增加了诗歌的感染力。朗诵时,要把诗歌的意境和声韵美都表 现出来。 三、古诗词 江 南 汉乐府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 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 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教学提示:几个排比句把来自东、西、南、北四面八方的欢乐和跃动都收了进来,吟诵 时想象自己看见了鱼儿在水中游来游去的场景。可按2-3节拍朗诵。 游 子 吟 唐·孟 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教学提示:全诗浸透了慈母对儿女浓浓的爱和深深的情,要把明显对仗和对比的字词如 “慈母”和“游子”、“密密”和“迟迟”、“寸草”和“三春”、“心”和“晖”朗诵得鲜明,“意 恐”和“报得”加以渲染,可以更深切地表现诗意。可按2-3节拍朗诵。 四、戏剧游戏 准备开始演戏 教学目标:想象力训练;借助讨论与协作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认识戏剧。 教具准备:控制方法——响板或铃鼓之类的乐器。 教学过程: (1)提问:“谁知道什么是戏剧?” “你在玩的时候,有没有假扮成别人的经验?你假扮成谁呢?其实假扮的过 程就是戏剧的一部分——假扮成一些东西或假扮成某一个人,其实已经是在‘演 戏’了。” (2)提问:“谁能告诉我什么是想象力?” “想象力就是在你的心中形成一幅图画。” (3)教师在学生面前做出默剧动作。 提问:“谁知道我在做什么?” “你现在已经用到你的想象力了!使用想象力最特别的一点,就是我们每个 人的心中都能拥有一幅自己想象中的图画,而且每个人的想法都没有错。” “在戏剧中,有时我们扮演自己,有时我们扮演别人。无论是哪一类,都需 要运用我们的想象力。” (4)学生默剧表演“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大家都来猜一猜。 (5)由教师提出一个主题“在商场里”,大家都来表演一下。 教学提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响板或铃鼓等乐器给出“开始”或“结束”信号, 也可以给这个信号赋予“神奇”的特质,以便抓住学生的“想象力”。比如可以告诉他们当 “明星响板”打响的时候,教室将变成大商场,每个人都在商场里,有导购员、顾客、游玩 的儿童、吃饭的人等;当它再次响起的时候,大家就必须停下来保持不动,然后注意聆听。 问问大家还想去哪里,然后选择一些可以让全班同学一起参与的提议,每次“开始”与“结束” 都用同样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