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典型验案举例与解析 61 62 典型验案举例与解析 第三章 第一节 结节性甲状腺肿 结节性甲状腺肿是临床最常见的甲状腺疾病,以颈部甲状腺区肿大、甲状腺结节为主要表现,常伴有情志不畅、颈部肿胀/异物感等。现代医学治疗方案以手术切除为主,尚未达到手术切除指征的患者,一般是建议定期复查。这种情况下,定期复查期间疾病进行性进展、结节进行性增大,以及手术切除肿大的结节之后在剩余组织的复发,就成为临床的两大难题。 从“靥本相应”理论的甲状腺疾病诊疗三阶段来看: 定期随访的患者属于第二阶段,也就是病情尚轻,还不必进行现代医学的手术切除,但是疾病还存在进行性发展的风险。这个阶段进行中医药的适度干预,可以有效地延缓疾病的进展,甚或显著缩小甲状腺结节肿大。 需要手术治疗的患者属于第三阶段,以手术切除为主、中医药适度治疗的整合治疗方案,可以有效地改善全身内环境,以达到甲状腺与全身内环境的平衡与和谐,预防术后复发。 【验案一】 陈某,女,39岁,2019年10月26日初诊。 主诉:发现左侧甲状腺结节1月余。 病史:患者1个月前查体发现左侧甲状腺结节,2019年9月19日于某市第二人民医院行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提示:甲状腺左侧叶内可见一大小约0.7 cm×0.3 cm低回声结节,内可见高回声分布。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均在正常范围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升高。患者平素情绪急躁易怒,燥热多汗,咽部异物感明显,口干口渴,小便黄,大便偏干。 刻下:情绪急躁,燥热多汗,黄痰不易咳,口干明显,小便黄,大便偏干;甲状腺Ⅱ度肿大,质地偏韧,无明显压痛,皮温正常,似可触及双侧结节,随吞咽上下移动,无血管杂音,无震颤,无手抖,心率89次/分,律齐,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 辨证:肝郁气滞、痰热互结。 立法:疏肝散结、清热化痰。 方药: 夏枯草30 g 浙贝母30 g 陈皮12 g 法半夏10 g 紫苏子10 g 桔梗15 g 射干15 g 牛蒡子12 g 木蝴蝶10 g 赤芍18 g 白芍15 g 柴胡12 g 合欢花20 g 炙香附12 g 郁金15 g 猫爪草20 g 山慈菇10 g 麦冬15 g 玉竹15 g 黄芩15 g 丹皮15 g 每日1剂,水煎服。 外治法:理气散结消瘿膏外敷,每日2次。 随诊:经治疗1个月后,患者诉黄痰易咳,情绪明显好转,可自我调整,口干减轻,大便较前通畅,次数增多。2019年12月6日复查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双侧叶形态规则,边界清晰,内部回声分布均匀,甲状腺未见明显异常。 继续中药治疗1个月后,患者心情舒畅,无咳嗽、咳痰,无燥热多汗,纳眠可,二便调。此后随访,患者诉复查超声未见甲状腺结节,无特殊不适。 按语:本患者为青年女性,因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而就诊,无甲状腺功能异常。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本患者目前无穿刺、手术指征。但是,患者具有急躁易怒、燥热汗出、颈部不适感等显著的临床表现,影响生活质量;针对结节,如果采取被动的随访观察,则结节有逐步增大的风险。从“靥本相应”理论的角度来看,患者处于甲状腺疾病诊疗的“第二阶段”,即临床发现甲状腺结节,但尚无手术指征的阶段。此阶段中医药的干预策略是“适度干预”,目标是有效地控制结节的发展,避免恶变。 患者平素情志不畅,急躁易怒,是典型的肝郁气滞、甚而化火的表现;内有郁热,迫津外出,则见燥热、汗出;肝郁脾虚,痰湿内生,聚而成痰,则可见咳有黄痰;内热盛则伤津液,则可见小便色黄、大便干结。处方以疏肝解郁为主,兼以化痰散结、清热解毒。药物以清肝散结消瘿方为基本,其中柴胡、合欢花、香附、郁金以疏肝行气;赤芍、白芍以柔肝;柴胡、黄芩、法半夏取小柴胡汤之意,以司开阖,调气机;陈皮、半夏以化痰散结,猫爪草、木蝴蝶、牛蒡子以清热,麦冬、玉竹以滋阴。 经治疗后,患者在临床症状显著减轻的基础上,结节迅速缩小至消失,疗效显著。由此可见,在甲状腺结节初起、甲状腺与全身内环境之间互相影响的阶段,及时进行中医药的治疗,可以有效地抑制结节增长,甚至使其成功消退。 重点方药解析: 夏 枯 草 夏枯草为唇形科多年生植物夏枯草的果穗或全草,我国各地均有生长。 [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经。 [功效]清肝明目,消肿散结。 [文献摘要] 1.《本草从新》:“治瘰疬、鼠瘘、瘿瘤、症坚、乳痈、乳岩。” 2.《本草正义》:“破症散结。” 3.《滇南本草》:“祛肝风,行经络。治口眼歪斜,行肝气,开肝郁,止筋骨疼痛,目珠痛,散瘰疬,周身结核。” 4.《生草药性备要》:“去痰消脓。治瘰疬,清上补下,去眼膜,止痛。” 5.《本草通玄》:“夏枯草,补养厥阴血脉,又能疏通结气。目痛、瘰疬皆系肝症,故建神功。然久用亦防伤胃,与参、术同行,方可久服无弊。” 6.《重庆堂随笔》:“夏枯草,微辛而甘,故散结之中,兼有和阳养阴之功,失血后不寐者服之即寐,其性可见矣。陈久者其味尤甘,入药为胜。” [临证经验]笔者在甲状腺系统疾病治疗中常用夏枯草这一味药物,取其可清解肝郁的同时,兼以散结、化痰、消瘿。药物剂量方面,结合患者年龄、体质状态及病情,常用量为12~30 g。 【验案二】 董某,女,40岁,2019年9月16日初诊。 主诉:发现左侧甲状腺结节2周余。 病史:患者于2019年9月初因颈部疼痛做甲状腺超声检查,发现左侧甲状腺结节,为求中医治疗就诊于我科。2019年9月20日于北京某肿瘤医院行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提示:甲状腺左叶中部见一囊实性结节,大小为0.5 cm×0.3 cm,边界清,甲状腺右叶回声均匀,未见明确结节及肿物。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平素情绪波动明显,时有颈部肿胀疼痛,失眠多梦,入睡困难。 刻下:情绪急躁,燥热,易激动,颈部肿胀疼痛,少量黄痰,失眠、多梦,脱发明显;甲状腺Ⅰ度肿大,质地中等,无明显压痛,皮温正常,无血管杂音,无震颤,无手抖,心率75次/分,律齐;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 辨证:肝郁气滞、痰火积滞。 立法:疏肝理气、清热化痰。 方药: 夏枯草20 g 桔梗15 g 射干15 g 柴胡20 g 合欢花20 g 炙香附12 g 郁金18 g 炒枣仁20 g 首乌藤15 g 黄芩15 g 蒲公英20 g 木蝴蝶10 g 牛蒡子12 g 猫爪草20 g 山慈菇10 g 白花蛇舌草15 g 生侧柏叶15 g 每日1剂,水煎服。 外治法:理气散结消瘿膏外敷,每日2次。 随诊:经治疗1个月后,患者颈部肿胀疼痛消失,燥热、易激动有缓解,睡眠改善。2019年10月30日复查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左叶中部见一囊实性结 节,大小为0.4 cm×0.3 cm,边界清,甲状腺右叶回声均匀,未见明确结节及肿物。 中药治疗2个月后,患者诉无颈部肿胀疼痛,无咳嗽、咳痰,情绪平稳,睡眠明显改善,无燥热,自觉身体总体状况已无明显不适,要求结束中药口服治疗,继续中药外敷治疗。 2020年4月16日复查甲状腺超声:双侧甲状腺回声粗糙,未见明确肿物,双颈未见可疑肿大淋巴结。甲功八项未见明显异常。此后随访,患者无特殊不适。 按语:本患者为中青年女性,因颈部疼痛进行相关检查发现甲状腺结节,经检查后排除亚急性甲状腺炎等情况。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此类结节以动态观察为主,如若疼痛严重可酌情予以镇痛药物进行对症支持治疗。从“靥本相应”理论的角度来看,患者出现甲状腺区疼痛,同时合并周身不适,属于邪正交争、局部与整体相互影响阶段,也就是甲状腺疾病诊疗三阶段中的第二阶段。中医药治疗以适度干预为主,以抑制结节增长、消退疼痛为主。 患者临证以情志急躁易怒为核心表现;伴有甲状腺局部疼痛、黄痰,即是在肝郁气滞的基础上,出现显著的热证表现,治疗当在行气的基础上加大清热解毒的力量,药物加以蒲公英、山慈菇、白花蛇舌草;患者睡眠欠佳,予以炒枣仁、首乌藤以安神助眠。与此同时,中药外治以清热散结、化痰散瘀为主,在全身调理的基础上,增加局部力量,作用更加直接、效果更加显著。 经治疗约6个月,即足1个疗程后(3~6个月为1个疗程),复查超声提示结节消失,甲状腺功能维持正常,全身症状更是在药物口服治疗2个月后即全部缓解,从而达到局部与整体全身内环境皆好转的临床效果。 重点方药解析: 黄  芩 黄芩为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产于华北、西北和西南各地。 [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 [文献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诸热黄疸,肠澼泄痢、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2.《本草正》:“消痰利气,定喘嗽,止失血,疗肺痿肺痈。” 3.《医学启源》:“黄芩,洽肺中湿热,疗上热目中肿赤,瘀血垄盛,必用之药。泄肺中火邪上逆于膈上,补膀胱之寒永不足,乃滋其化源。《主治秘诀》云,其用有九:泻肺经热,一也;夏月须用,二也;上焦及皮肤风热,三也:去诸热,四也;妇人产后,养阴退阳,五也;利胸中气,六也;消膈上痰,七也;除上焦热及脾湿,八也;安胎,九也。单制、二制、不制,分上中下也。酒炒上行,主上部积血,非此不能除,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正谓此也。” 4.《本草纲目》:“洁古张氏言黄芩泻肺火,洽脾湿;东垣李氏言片芩治肺火,条芩治大肠火;丹溪朱氏言黄芩治上中二焦火;而张仲景治少阳证小柴胡汤,太阳、少阳合病下利黄芩汤,少阳证下后心下满而不痛:泻心汤并用之;成无己言黄芩苦而入,泄痞热,是黄芩能入手少阴、阳明、手足太阴、少阳六经矣。” 5.《本草经疏》:“黄芩,其性清肃,所以除邪;味苦所以燥湿;阴寒所以胜热,故主诸热。诸热者,邪热与遍热也,黄疸、肠僻、泄痢,皆湿热胜之病也,析其本,则诸病自瘳矣。苦寒能除湿热,所以小肠利而水自逐,源清则流洁也。血闭者,实热在血分,即热入血室,令人经闭不通,湿热解,则荣气清而自行也。恶疮疽蚀者,血热则留结,而为痈肿溃烂也。火疡者,火气伤血也,凉血除热,则自愈也。《名医别录》消痰热者,热在胸中,则生痰火,在少腹则绞痛,小儿内热则腹痛,胃中湿热去,则胃安而消谷也。淋露下血,是热在阴分也;其治往来寒热者,邪在少阳也;五淋者,湿热胜所致也;苦寒清肃之气胜,则邪气自解,是伐其本也。黄芩为苦寒清肃之药,功在除热邪,而非补益之品,当与黄连并列,虽能清热利湿消痰,然苦寒能损胃气而伤脾阴,脾肺虚热者忌之。” 6.《药品化义》:“黄芩中枯者名枯芩,条细者名条芩,一品宜分两用。盖枯芩体轻主浮,专泻肺胃上焦之火,主治胸中逆气,膈上热痰,咳嗽喘急,目赤齿痛,吐衄失血,发斑发黄,痘疹疮毒,以其大能凉膈也。其条芩体重主降,专泻大肠下焦之火,主治大便闭结,小便淋浊,小腹急胀,肠红痢疾,血热崩中,胎漏下血,挟热腹痛,谵语狂言,以其能清大肠也。” 7.《本经逢原》:“昔人以柴胡去热不及黄芩,盖柴胡专主少阳往来寒热,少阳为枢,非柴胡不能宣通中外;黄芩专主阳明蒸热,阳明居中,非黄芩不能开泄蕴著,一主风木客邪,一主湿上蕴著,讵可混论。芩虽苦寒,毕竟治标之药,惟躯壳热者宜之,若阴虚伏热,虚阳发露,可轻试乎其条实者兼行冲脉,治血热妄行,古方有一味子芩丸,治女人血热,经水暴下不止者,最效。” 8.《本经疏证》:“仲景用黄芩有三耦焉,气分热结者,与柴胡为耦(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柴胡桂枝汤);血分热结者,与芍药为耦(桂枝柴胡汤、黄芩汤、大柴胡汤、黄连阿胶汤、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奔豚汤、王不留行散、当归散);湿热阻中者,与黄连为耦(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葛根黄芩黄连汤、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以柴胡能开气分之结,不能泄气分之热,芍药能开血分之结,不能清迫血之热,黄连能治湿生之热,不能治热主之湿。譬之解斗,但去其斗者,未平其致斗之怒,斗终未已也。故黄芩协柴胡,能清气分之热,协芍药,能泄迫血之热,协黄连,能解热生之湿也。” [注意事项]本品苦寒伐生气,脾胃虚寒,少食、便溏者忌用。 [临证经验]笔者在甲状腺系统疾病治疗中常用黄芩这味中药。黄芩、黄连、黄柏分别清利上焦、中焦、下焦之热,而甲状腺系统疾病多表现为上焦之热,因此,对于内有郁热的甲状腺疾病常用之。药物剂量方面,常用量为10~28 g。 【验案三】 王某某,女,34岁,2017年5月2日初诊。 主诉:发现颈部肿物2年余。 病史: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发现左侧颈部肿物,未予重视。现因自觉颈部肿物有所增大就诊于我科。2017年5月2日甲状腺超声检查,结果提示:甲状腺左叶可见一囊实性结节,大小约为4.7 cm×2.6 cm×1.9 cm,内可见分隔,周边及分隔上可见彩色血流信号;右叶可见无及低回声结节,较大的为0.5 cm×0.3 cm,边界清,后伴彗星征,周边可见点状血流。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平素情绪急躁,生气时自觉颈部肿胀明显,长期工作压力大,乏力明显,月经色暗,有血块,二便调。 刻下:情绪急躁,时有颈部肿胀,咽部有痰难咳,困乏感明显,胸闷短气,月经色暗有血块;甲状腺Ⅱ度肿大,质地中等,左侧肿物轻度压痛,皮温正常,可触及左侧结节,质地偏韧,随吞咽上下移动,无血管杂音,无震颤,无手抖,心率86次/分,律齐,舌质红,舌苔白,脉弦,舌下脉络迂曲。 辨证:气滞血瘀、中气不足。 立法:疏肝散结、益气活血。 方药: 夏枯草20 g 浙贝母12 g 柴胡20 g 合欢花15 g 炙香附12 g 郁金15 g 川芎15 g 红花6 g 瓜蒌15 g 丹参10 g 赤芍10 g 白芍12 g 党参15 g 黄芪20 g 炙黄芪15 g 猫爪草20 g 山慈菇12 g 皂角刺12 g 每日1剂,水煎服。 外治法:理气散结消瘿膏外敷,每日2次。 随诊:经治疗3个月后,患者颈部肿胀消失,情绪较前平稳,乏力明显减轻。2017年10月7日复查甲状腺超声:左叶结节大小约为4.6 cm× 2.6 cm×1.7 cm;右叶结节大小约为0.5 cm×0.3 cm。 中药治疗7个月后,患者自觉颈部肿物减小,情绪可自控,无乏力,月经色鲜红,无血块。2017年12月19日复查甲状腺超声:左叶结节大小为 4.19 cm×3.11 cm×1.99 cm;右叶结节大小约为0.42 cm×0.35 cm。患者诉心情舒畅,无胸闷气短,纳眠可,综合评估病情后调整治疗方案为暂停口服中药,继续中药外敷治疗。 停口服中药2个月后,2018年2月23日开始第2周期中药口服联合外敷治疗。2018年5月18日复查甲状腺超声:左叶结节大小为3.77 cm× 2.81 cm×1.61 cm;右叶结节大小约为0.47 cm×0.27 cm。治疗5个月后,2018年7月27日甲状腺超声检查:左叶结节大小为2.96 cm×2.27 cm×1.35 cm;右叶结节大小约为0.42 cm×0.33 cm。患者颈部肿物从外观上观察已不明显,身体不适症状消失,结束第2个疗程中药治疗。 2019年5月28日复查甲状腺超声:左叶结节大小为2.70 cm×2.21 cm× 1.37 cm;右叶结节大小约为0.46 cm×0.31 cm。患者无明显临床不适症状。 按语:患者为青年女性,发现甲状腺结节时结节已较大,长径最大约为 5 cm,从现代医学角度看可考虑进行手术切除。但手术切除后存在两大问题:一是剩余甲状腺组织很大概率会出现结节复发,并且由于全身内环境的紊乱而进行性增大;二是甲状腺功能可能会因此而减低,导致需要终身口服左甲状腺素钠的问题。 本患者考虑首先进行中医药治疗,以纠正身体内环境的紊乱、抑制结节增大。患者平素情志不畅,工作压力大,均导致肝气不舒,而每于生气时自觉颈部肿胀明显,则是提示甲状腺局部病变与情绪关系更加密切。肝郁克脾而见疲乏;肝郁气滞,不能推动血脉运行则血瘀,可见月经色暗、血块等。治疗以清肝散结消瘿方为基础,加强行气活血之品,如川芎、红花;由于结节较大,痰浊血瘀胶结,再加以散结之品,如山慈菇、皂角刺。与此同时,局部外用理气散结消瘿膏以清热解毒、破瘀散结。 患者经治疗后不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同时经2个疗程治疗后结节显著缩小,最长径由4.7 cm缩小至2.7 cm。更重要的是,甲状腺结节是三维立体结构,长、宽、高均明显缩小,则提示三维体积缩小更为显著,可谓疗效确切。 重点方药解析: 山 慈 菇 山慈菇为兰科植物杜鹃兰、独蒜兰和云南独蒜兰的干燥假鳞茎,主要分布于我国云南、四川、陕西、甘肃等地。 [性味归经]甘、微辛、凉。归肝、脾经。 [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散结。 [文献摘要] 1.《本草正义》:“能散坚消结,化痰解毒。”“山慈菇之名,始见于《嘉祐本草》,然陈藏器《拾遗》已有之,则名金灯,即其花也。能散坚消结,化痰解毒,其力颇峻,故诸家以为有小毒,并不以为内服之药。至王谬《百一选方》,乃有太乙紫金丹,亦名玉枢丹,即今通行之紫金锭也,外证可敷,内证可服,其效最捷。” 2.《本草再新》:“治烦热痰火,疮疔痧痘,瘰疬结核。” 3.《本草拾遗》:“宜痈肿疮瘘、瘰疬结核。” 4.《滇南本草》:“消阴分之痰,止咳嗽,治喉痹,止咽喉痛。治毒疮,攻痈疽,敷诸疮肿毒,有脓者溃,无脓者消。” 5.《本草新编》:“山慈菇,玉枢丹中为君,可治怪病。大约怪病多起于痰,山慈菇正消痰之药,治痰而怪病自除也。或疑山慈菇非消痰之药,乃散毒之药也。不知毒之未成者为痰,而痰之已结者为毒,是痰与毒,正未可二视也。” [临证经验]山慈菇的药理研究显示具有明确的抗肿瘤、抑制肿瘤细胞分化的功能。笔者对于较大的甲状腺肿物,或有恶性风险的甲状腺肿物治疗之时常选本品。常用剂量为6~12 g。 【验案四】 王某,女,55岁,2018年9月1日初诊。 主诉:发现双侧甲状腺结节2月余。 病史:患者2个月前体检发现“双侧甲状腺结节”。2018年7月2日于北京某医院行超声检查,结果显示:甲状腺右叶内见低回声,较大者为4.8 cm× 2.4 cm,边界光滑,回声均,内见无回声;左叶内低回声,较大者为0.7 cm× 0.6 cm,回声均。双侧颈部可见数个低回声淋巴结,右侧较大者为0.6 cm× 0.3 cm,左侧较大者为0.7 cm×0.4 cm,皮髓质分界清。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平素情绪急躁易怒,生气后自觉颈部肿胀感明显,胸闷,善太息,咽部异物感明显,时有白痰量多,二便调。 刻下:情绪低落,脾气急躁,咽部异物感,白痰量多不易咳;甲状腺Ⅱ度肿大,质地中等,无明显压痛,皮温正常,可触及右侧结节,随吞咽上下移动,无血管杂音,无震颤,无手抖,心率80次/分,律齐,双下肢轻度凹陷性水肿。舌质淡红,舌苔白腻,脉弦滑。 辨证:肝郁脾虚、气滞痰凝。 立法:疏肝健脾、化痰散结。 方药: 柴胡20 g 合欢花15 g 夏枯草20 g 浙贝母20 g 陈皮9 g 法半夏10 g 赤芍10 g 白芍10 g 射干10 g 香附12 g 茯苓12 g 白术12 g 泽泻15 g 每日1剂,水煎服。 外治法:理气散结消瘿膏外敷,每日2次。 随诊:经治疗,患者颈部不适好转,咽部异物感减轻。2018年10月9日甲状腺超声:甲状腺多发结节,右叶可见一囊实性结节,大小约为4.21 cm× 3.30 cm×2.45 cm,以囊性为主,边界欠清,形态规则,周边可见彩色血流信号;左叶可见多发囊实性结节,较大者约为1.32 cm×0.71 cm×0.66 cm,边界清,形态规则,周边可见彩色血流信号。2018年12月10日复查甲状腺超声:右叶结节大小为4.03 cm×3.18 cm×2.91 cm;左叶结节大小为1.23 cm× 0.59 cm×0.60 cm。 中药治疗4个月后,患者自觉颈部肿大明显缓解,情绪可自我调整,纳寐可。2019年2月15日复查甲状腺超声:右叶结节大小为3.59 cm× 2.86 cm×2.30 cm;左叶结节大小为1.14 cm×0.55 cm×0.52 cm。 中药治疗7个月后,2019年5月9日超声检查,结果提示:右叶结节大小为2.37 cm×1.69 cm×1.42 cm;左叶结节大小为1.05 cm×0.49 cm×0.46 cm。 同时,患者急躁易怒症状明显好转,全身不适症状显著改善,甲状腺功能正常。调整治疗方案为暂停口服中药,继续中药外敷治疗。 2019年12月24日复查甲状腺超声:右叶结节大小为1.84 cm×1.39 cm× 1.19 cm;左叶结节大小为0.85 cm×0.50 cm×0.45 cm。 2020年7月24日复查超声,结果提示:右叶结节大小为1.59 cm×1.15 cm× 1.05 cm,左叶结节大小为0.87 cm×0.51 cm×0.46 cm。 按语:本患者为中年女性,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最大结节直径达到4.8 cm。首先,体检是发现甲状腺结节的重要手段。甲状腺结节在出现不适症状之前(如影响吞咽等),往往难以自行发现,而体检则可以起到早发现、早诊断的作用。从现代医学角度看,本患者可考虑进行手术切除,但是同病案三一样,手术切除同样面临着后续的一系列问题。中医药在此阶段适度干预,有利于抑制结节增长或使结节缩小。 本患者平素情绪低落,时而易急躁,皆为甲状腺疾病症候群的重要表现,是肝郁之象。咽部异物及肿胀感是较大甲状腺结节患者常常合并的临床表现,主要是由于大结节对局部组织的压迫所致,并可有类似“咽炎”的症状。处方以清肝散结消瘿方为基础,由舌苔白腻、脉滑可见脾虚痰湿之象,以茯苓、白术健脾利湿,泽泻利水通淋且滋阴。 患者经治疗1年余,口服药治疗1个疗程、外敷药物连续应用,结果显示最大结节直径从4.8 cm缩小至1.59 cm,并且长径、短径、左右径皆缩小,整体结节体积显著缩小。与此同时,患者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咽部异物感基本消失。 重点方药解析: 半  夏 半夏为天南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半夏的块茎。我国各地均有分布,夏秋间收挖,洗净,除去外皮及须根,晒干,为生半夏,一般用生姜、明矾等炮制后使用,称为制半夏。 [性味归经]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 [功效]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 [文献摘要] 1.《名医别录》:“消心腹胸膈痰热满结,咳嗽上气,心下急痛、坚痞,时气呕逆,消痈肿。” 2.《神农本草经》:“主伤寒寒热,心下坚,下气,喉咽肿痛,头眩胸胀,咳逆,肠鸣,止汗。” 3.《药性论》:“消痰涎,开胃健脾,止呕吐,去胸中痰满,下肺气,主咳结。新生者摩涂痈肿不消,能除瘤瘿。气虚而有痰气,加而用之。” 4.《主治秘要》:“燥胃湿,化痰,益脾胃气,消肿散结,除胸中痰涎。” 5.《本草衍义》:“半夏,今人惟知去痰,不言益脾,盖能分水故也。” 6.《本草经读》:“今人以半夏功专祛痰,概用白矾煮之,服者往往致吐,且致酸心少食,制法相沿之陋也。古人只用汤洗七次,去涎,今人畏其麻口,不敢从之。此药是太阴、阳明、少阳之大药,祛痰却非专长,故仲景诸方加减,俱云呕者加半夏,痰多者加茯苓,未闻以痰多加半夏也。” [注意事项]反乌头。 [临证经验]半夏有生半夏、法半夏、清半夏、姜半夏之分,笔者在临床中使用法半夏最多。半夏主在化痰,临证中对于明确有痰液症状者、结节责之于脾虚痰湿者、“梅核气”表现者,多取之有效。 【验案五】 付某某,女,60岁,2018年6月12日初诊。 主诉:发现双侧甲状腺结节3个月。 病史:患者3个月前体检时发现双侧甲状腺结节,无明显自觉症状,为求中医治疗就诊于我科。2018年3月超声检查提示:甲状腺右叶可见囊实性结节,较大者为1.3 cm×0.6 cm,边界清,周边可见彩色血流信号。峡部可见囊实性结节,大小为1.9 cm×1.6 cm,边界清,周边可见彩色血流信号。左叶可见囊实性结节,大小为0.9 cm×0.5 cm,边界尚清,周边可见点状血流信号。甲状腺功能: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游离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均在正常范围内。患者脾气急躁,喜叹息,失眠,睡眠时间短,多梦易醒,咽部有痰难咳,时有声音嘶哑,大便不畅,小便调。 刻下:情绪急躁,声嘶,失眠严重,入睡困难,多梦易醒;甲状腺Ⅱ度肿大,质地偏韧,无明显压痛,皮温正常,可触及峡部结节,随吞咽上下移动,无血管杂音,无震颤,无手抖,心率70次/分,律齐,舌质淡红,舌苔白厚腻,脉弦。 辨证:痰气交阻、心神不宁。 立法:软坚散结、宁心安神。 方药: 夏枯草20 g 浙贝母15 g 炒枣仁15 g 首乌藤10 g 生龙骨15 g(先煎) 生牡蛎18 g(先煎) 柴胡15 g 合欢花20 g 炙香附12 g 猫爪草15 g 白花蛇舌草15 g 山慈菇10 g 石菖蒲15 g 僵蚕12 g 厚朴12 g 每日1剂,水煎服。 外治法:理气散结消瘿膏外敷,每日2次。 随诊:患者初诊后进行甲状腺专项超声检查以进一步明确结节情况:2018年7月10日甲状腺专科超声检查:甲状腺右叶较大者为1.30 cm×0.86 cm× 0.65 cm,边界清,其周边可见彩色血流信号;左叶较大者位于中部,大小为0.77 cm×0.53 cm×0.44 cm,边界尚清,周边偶见点状彩色血流信号;峡部较大者为2.33 cm×1.86 cm×1.60 cm,边界清,周边可见彩色血流信号。 经治疗1个月后,患者睡眠时间延长,多梦改善,声嘶减轻。2018年8月17日复查甲状腺超声:峡部结节大小为2.26 cm×1.88 cm×1.52 cm,左叶结节大小为0.74 cm×0.52 cm×0.44 cm;右叶结节大小为1.28 cm× 0.85 cm×0.68 cm。 中药治疗3个月后,患者失眠明显改善,无咳嗽咳痰,心情舒畅,二便调,2018年9月28日复查甲状腺超声:峡部结节大小为1.78 cm×1.75 cm× 1.25 cm,左叶结节大小为0.67 cm×0.53 cm×0.38 cm;右叶结节大小为 1.30 cm×0.81 cm×0.72 cm。 治疗5个月后,2018年11月9日复查甲状腺超声:峡部结节大小为 1.13 cm×0.96 cm×0.74 cm,左叶结节大小为0.39 cm×0.29 cm;右叶结节大小为1.28 cm×0.83 cm×0.93 cm。 治疗6个月后,患者纳寐可,无颈部不适,二便调。2018年12月4日超声检查:峡部结节大小为1.10 cm×0.86 cm×0.67 cm,左叶结节大小为0.39 cm×0.29 cm;右叶结节大小约为1.27 cm×0.83 cm×0.94 cm。此后随访,患者甲状腺结节大小稳定,无特殊不适。 按语:患者为中老年女性,体检发现甲状腺结节,其中以峡部结节最大且最为关键。峡部位于两侧甲状腺之间,是连接双侧甲状腺腺体的“一座桥”,较为纤薄,厚度为0.2~0.3 cm;并且由于峡部紧贴于喉部,峡部较大结节往往具有非常显著的临床不适症状,对患者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 本患者平素情绪欠佳,急躁易怒,且喜太息,典型的肝郁脾虚之象;同时,肝郁化热,上扰心神,则心神不宁,失眠多梦。药物以柴胡、合欢花、香附以疏肝行气,猫爪草、白花蛇舌草、山慈菇以清热解毒散结,僵蚕以疏风通络,厚朴以行气,炒枣仁、首乌藤、生龙骨、生牡蛎以安神助眠。 经治疗后患者临床症状缓解,较为显著的是声音嘶哑症状明显好转。中医内外合治1个疗程,可见峡部结节由2.33 cm×1.86 cm×1.60 cm缩小至1.10 cm×0.86 cm×0.67 cm,长径缩小比例达50%以上,整体结节体积缩小约2/3,临床疗效理想。 重点方药解析: 白花蛇舌草 白花蛇舌草是茜草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一般指白花蛇舌草的全草,产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 [别名]蛇舌草、散草、竹叶草等。 [性味归经]微苦、甘、寒;归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消痛。 [文献摘要] 1.《泉州本草》:“清热散瘀,消肿解毒。” 2.《广西中药志》:“小儿疳积,毒蛇咬伤,癌肿。”“治小儿疳积,毒蛇咬伤,癌肿。外治白泡疮,蛇癞疮。” 3.《潮州志·物产志》:“茎叶榨汁次服,治盲肠炎,又可治一切肠病。” [临证经验]白花蛇舌草无论从古籍文献,还是现代药理学都提示有较好的消癌肿的作用。笔者对于疑似甲状腺恶性肿瘤者,常取之为用。常用剂量为10~15 g。 第二节 桥本甲状腺炎 桥本甲状腺炎是临床最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主要以抗体升高为主,临床常合并较多的不适症状,包括颈部肿大及肿胀感、咽部异物感、情绪急躁易怒或悲伤、疲倦、胃肠功能紊乱、失眠等。现代医学基本以定期随访观察为主,尚未找到能够有效降低抗体的方法。在动态随访的过程中,疾病进行性发展,抗体则会持续对甲状腺组织造成损伤,同时全身的内环境紊乱,患者临床症状也常会非常突出。 从“靥本相应”理论的甲状腺疾病诊疗三阶段来看,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在抗体升高、甲状腺激素水平正常的时间段,属于第二阶段,也就是疾病尚轻阶段。此时,在定期复查的基础上,以中医药的治疗为主,可以有效地降低甲状腺免疫性抗体、延缓疾病进展、改善临床症状。 【验案一】 梁某,女,36岁,2019年8月8日初诊。 主诉:发现桥本甲状腺炎1天。 病史:患者于2019年8月体检,检查结果提示:甲状腺功能正常,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升高,为215.9 IU/mL(正常区间0~115 IU/mL),超声检查提示:甲状腺弥漫性病变。为进一步诊疗就诊于我科。 刻下:平素情绪急躁、易怒,疲劳乏力,偶有咽部异物感,无痰,时有燥热,心慌,无胸闷、颈部自觉无肿胀,口干,纳可,眠可。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细。 辅助检查: 2019年8月7日甲状腺功能检测:TT3为1.02 ng/mL;TT4为6.82 μg/dL;FT3 为3.63 pg/mL;FT4为0.89 ng/dL;TSH为2.46 μIU/mL;TPOAb<5.00 IU/mL;TgAb为215.9 IU/mL;TRAb<0.3 IU/L。 辨证:肝郁脾虚。 立法:疏肝解郁、理气健脾。 方药: 夏枯草30 g 桔梗18 g 赤芍18 g 白芍15 g 柴胡20 g 合欢花35 g 香附12 g 射干18 g 党参18 g 黄芪45 g 炙黄芪30 g 泽泻20 g 生牡蛎30 g(先煎) 珍珠母35 g(先煎) 猫爪草20 g 黄芩28 g 牡丹皮28 g 知母25 g 蒲公英45 g 每日1剂,水煎服。 外治法:理气散结消瘿膏外敷,每日2次。 随诊:患者规律服药复诊,2019年8月15日复诊诉咽部不适明显好转,情绪相对稳定,燥热感好转,乏力、疲劳改善不显著,自觉眼部不适感,主要处方调整为:夏枯草60 g,桔梗15 g,合欢花45 g,射干15 g,党参20 g,生黄芪65 g,炙黄芪35 g;加决明子15 g,茺蔚子15 g等。 2019年9月12日复诊,诸证候明显好转,复查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降至177.5 IU/mL,主要处方调整为:去除泽泻、茺蔚子;调整柴胡为15 g,合欢花35 g等。 2019年10月28日复诊,所有证候基本缓解,复查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降至正常范围内,为48.50 IU/mL(正常区间0~115 IU/mL),予以停止口服中药,继续中药外敷治疗,此后连续复查甲状腺功能,抗体呈现逐步下降趋势,未再复发;临床症状基本缓解并维持稳定,生活质量明显好转。 按语:本患者为青年女性,通过体检发现甲状腺自身抗体升高,诊断为桥本甲状腺炎,而临床症状则已出现许久。从现代医学角度看,目前,甲状腺基础功能全部正常,暂无药物干预的指征,建议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是,本患者临床症状显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从甲状腺疾病诊疗三阶段及其策略来看,属于第二阶段,即“病情尚轻”阶段,中医药诊疗当采取适度参与的策略。 本患者平素情志不畅,郁而化热,肝木克脾土,则见乏力、疲劳,阴虚内热,则见燥热之症;痰热郁结于颈部局部,则见局部肿胀不适感;痰气胶结,则见咽部异物感。中药处方以疏肝健脾为主,辅以清热、润燥等。药物以清肝散结消瘿方为基础,辅以珍珠母平肝潜阳;生牡蛎以重镇安神兼以散结。 经治疗后,患者不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更是在3个月内迅速恢复到正常范围,暂停中药并定期复查,均提示结果处于正常范围内。 历次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检测结果,2019年8月为215.9 IU/mL;2019年 9月为177.5 IU/mL;2019年10月为48.50 IU/mL;2019年11月为28.74 IU/mL; 2020年1月为29.29 IU/mL;临床疗效显著。 【验案二】 梁某某,女,37岁,2019年8月5日初诊。 主诉:颈部不适1周余。 病史:患者于1周前自觉颈部不适,无痛,偶有异物、烘热感,2019年7月31日查甲状腺彩超,结果示: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甲状腺右叶低回声(甲状腺实质回声弥漫增粗不均,甲状腺右叶可见低回声),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为173.0 IU/mL(正常区间0~115 IU/mL),平素偶有心烦燥热,疲劳乏力,睡眠质量欠佳,服中药治疗1周,无好转。 刻下:颈前肿胀灼热感,轻微异物感,疲劳乏力,轻微燥热,夜间明显,睡眠欠佳,入睡稍困难,下肢轻微浮肿,纳可,二便调。舌苔黄,脉弦数。 辨证:肝郁化火,脾虚水停。 立法:清肝泻火、健脾利水。 方药: 夏枯草30 g 桔梗15 g 赤芍18 g 白芍15 g 柴胡20 g 合欢花45 g 制香附12 g 射干15 g 生黄芪15 g 泽泻15 g 生牡蛎30 g(先煎) 猫爪草20 g 黄芩28 g 牡丹皮25 g 蒲公英45 g 牛蒡子12 g 每日1剂,水煎服。 外治法:理气散结消瘿膏外敷,每日2次。 2019年9月9日复诊,颈前不适缓解,心烦、燥热不明显,睡眠改善,仍有轻微乏力感,下肢无浮肿,主要处方调整为:上方去射干,改柴胡15 g、黄芩25 g、牡丹皮20 g、蒲公英35 g、合欢花35 g、猫爪草25 g,加:山慈菇15 g、白花蛇舌草15 g、厚朴10 g等。此后中药处方随症加减,患者颈前不适感消失,疲劳、乏力及睡眠改善。 2019年10月11日复查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为58.02 IU/mL(正常区间0~115 IU/mL),降至正常水平,自述无明显不适。 按语:患者为青年女性,以颈部不适为主要临床症状,甲状腺自身抗体、彩超提示桥本甲状腺炎,甲功五项正常。此阶段进行适时的中医药干预,目的在于有效降低抗体滴度、减轻患者临床不适症状。 辨证论治方面,瘿病的发生多与冲任失调、肝失疏泄有关,冲任失调又可导致肝经气血运行失常。肝主疏泄、性喜条达,疏泄失常则气滞,日久郁而化热,肝气犯脾,脾气不足故治宜疏肝健脾,泄热散结。方中夏枯草散结消肿,桔梗、蒲公英、牛蒡子、猫爪草软坚散结、利咽消肿,柴胡、白芍、合欢花、香附功专疏肝解郁,黄芩、丹皮、泽泻清燥热、利水湿,牡蛎镇静安神。共奏疏肝健脾,泄热散结之功。 经治疗后,患者颈部不适症状基本消失,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在2个月左右的治疗后快速降至正常范围内,临床疗效确切。 【验案三】 李某某,女,35岁,2019年3月16日初诊。 主诉:发现桥本甲状腺炎2年余。 病史:患者2017年9月因发现颈部肿大就诊于我院普外科,B超提示:双侧甲状腺弥漫性病变,甲状腺功能检查显示为桥本甲状腺炎,曾口服中药治疗3月余,已停药1年,现复查甲状腺抗体,结果显著升高,为进一步系统诊疗就诊于我科。 刻下:疲乏感严重,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纳眠可,大便日1次,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脉弦细。 辅助检查: 2019年3月13日甲状腺功能检测:TT3为1.11 ng/mL;TT4为7.45 μg/dL; FT3为3.59 pg/mL;FT4为0.72 ng/dL;TSH为3.06 μIU/mL;TPOAb为 11.34 IU/mL;TgAb为2478 IU/mL;TRAb<0.3 IU/L。 超声检查:甲状腺弥漫性病变。 辨证:脾虚水停。 立法:益气健脾、利水消肿。 方药: 夏枯草30 g 桔梗15 g 赤芍18 g 白芍15 g 党参15 g 黄芪30 g 炙黄芪30 g 防己20 g 车前子15 g 泽泻20 g 生牡蛎30 g(先煎) 黄芩28 g 牡丹皮28 g 知母25 g 茯苓皮35 g 猪苓12 g 每日1剂,水煎服。 外治法:理气散结消瘿膏外敷,每日2次。 随诊:患者规律服药,2019年3月28日复诊补诉:平素情志不畅,主要处方调整,予以加柴胡20 g,合欢花35 g,郁金18 g,益母草30 g等。 2019年4月28日复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为2311 IU/mL(正常区间0~115 IU/mL),中药处方随症加减。 2019年5月27日复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为1580 IU/mL;诉近期睡眠欠佳,余证候好转,中药处方主要调整:予以炒枣仁30 g,首乌藤30 g;调整合欢花20 g,黄芪55 g等。 2019年8月2日复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为299 IU/mL;患者诸多证候均明显好转,予以暂停口服中药,外敷药物继续治疗。 2019年9月25日复诊,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为175.1 IU/mL,诸症平稳,继续停口服中药。 按语:本患者为年轻女性,确诊桥本甲状腺炎2年余,突然发现甲状腺自身抗体爆发式增长,最高值达到2478 IU/mL,同时伴有显著的乏力症状。此阶段,适时地给予中医药干预,有效地减轻了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如乏力、失眠、下肢水肿等。与此同时,经过一个周期的中药治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显著下降,已接近正常范围,临床疗效确切。 历次甲状腺球蛋白抗体检测结果:2019年3月为2478 IU/mL;2019年4月为2311 IU/mL;2019年5月为1580 IU/mL;2019年6月为895.7 IU/mL;2019年8月初为299 IU/mL;2019年8月底为196.8 IU/mL;2019年9月为175.1 IU/mL。 【验案四】 李某某,女,41岁,2019年10月16日初诊。 主诉:颈部肿胀7月余。 病史:患者7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发现颈部肿胀,无疼痛,伴乏力,未予重视及系统诊疗。1个月前查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为131.30 IU/mL(正常区间0~4.00 IU/mL),余正常。甲状腺彩超检查示:甲状腺右叶厚2.1 cm,左叶厚约2.0 cm,峡部厚约0.6 cm,左叶可见混合回声,大小约为1.3 cm× 1.1 cm,边界尚清,形态规则,周边可见血流信号,余腺体回声不均匀。为求系统治疗,就诊于我科。 刻下:颈部肿胀不适,颈前胀满感,无疼痛,疲劳明显,动则加剧,睡眠欠佳,夜间心烦燥热,畏寒,四肢不温,下肢轻微水肿。纳可,二便调。舌苔白,脉弦细。 辨证:肝郁脾虚、痰湿阻滞。 立法:疏肝健脾、利湿化痰、软坚散结。 方药: 夏枯草30 g 桔梗15 g 赤芍15 g 白芍12 g 柴胡15 g 合欢花35 g 制香附12 g 黄芪15 g 桂枝15 g 泽泻15 g 生牡蛎30 g(先煎) 猫爪草20 g 黄芩25 g 牡丹皮20 g 蒲公英45 g 牛蒡子12 g 每日1剂,水煎服。 外治法:理气散结消瘿膏外敷,每日2次,外敷颈前甲状腺区域。 随诊:2019年11月19日复诊,患者颈部不适好转,肿胀感仅局限于右侧且减轻,疲劳乏力缓解,情绪平缓,无燥热感,四肢不温缓解,睡眠质量尚可,但入睡困难,双乳经前疼痛。复查甲状腺功能:甲状腺球蛋白抗体82.20 IU/mL(正常区间0~4.00 IU/mL)。主要处方调整:上方去泽泻,加山慈菇15 g、白花蛇舌草15 g、酸枣仁60 g、党参15 g、石菖蒲20 g、首乌藤55 g、通草15 g、路路通20 g等。该方加减应用,颈部肿胀不适感消失,睡眠改善,经前乳房轻微胀痛,余无明显不适。 此后患者规律中药治疗及复查,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逐步下降,具体如下:2019年10月为131.30 IU/mL;2019年11月为82.20 IU/mL;2019年12月为64.50 IU/mL;2020年1月为56.50 IU/mL;2020年5月为43.20 IU/mL。 与此同时,患者规律复查甲状腺超声,甲状腺肿胀程度逐步减低,2020年9月复查超声:甲状腺右叶厚1.66 cm,左叶厚约1.72 cm,峡部厚约0.39 cm。 按语:患者为中青年女性,因颈部肿胀进行甲状腺相关检查,提示为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性甲状腺肿。从甲状腺疾病三阶段的角度来看,本患者正处于第二阶段,病情尚轻,即患者已经出现甲状腺抗体升高、结节性甲状腺肿大、颈部肿胀感显著,但是现代医学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此阶段,中医药应适时、适度地进行干预,延缓疾病进展。 本患者以颈部肿胀、乏力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从中医角度来看,肝主疏泄、性喜条达,疏泄失常则气滞,气滞则气血运行不畅,故四肢不温,疲劳乏力,气血不能运行津液,则津液于颈前凝聚而造成颈部不适。故治宜疏肝理气,软坚散结,方中夏枯草散结消肿,配香附用以治肝郁有热象;桔梗、蒲公英、牛蒡子、猫爪草软坚散结,利咽消肿;柴胡、白芍、合欢花功专疏肝解郁;黄芩、丹皮、泽泻清燥热、利水湿;牡蛎镇静安神。复诊时针对患者经前乳房胀痛,方加路路通、通草通经活络止痛。 纵观整个治疗过程,患者经中药治疗2个月后,复查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已下降50%,可谓效果显著。治疗8个月时,甲状腺球蛋白抗体已下降约70%,呈稳定的、逐步的下降趋势,临床症状相应改善,取得较为理想的临床疗效。与此同时,甲状腺超声结果提示甲状腺肿胀程度显著改善,双侧叶厚度已从大于或等于2 cm降至趋近于正常,峡部更是从0.6 cm降至0.39 cm,趋近于正常范围,可谓疗效显著。 【验案五】 兰某某,男,42岁,2019年8月15日初诊。 主诉:自觉颈前不舒伴乏力半年余。 病史:患者平素常感觉颈前不舒,无疼痛,咽部异物感,乏力,动则加重,下午至夜间疲劳感明显;下肢酸痛,久走后膝关节痛,怕风、畏寒,偶有心悸,纳差,饭后腹胀、呃逆;睡眠多梦。2019年8月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为857.30 IU/mL(正常区间0~9.00 IU/mL)。甲状腺彩超检查示:双侧甲状腺肿大,弥漫性改变(双侧甲状腺实质回声增粗不均,散在多发小片状回声),为求系统治疗就诊于我科。 刻下:颈前不舒,无疼痛,咽部异物感,乏力,心悸,怕风、畏寒,下肢酸沉,轻度凹陷性水肿,腹胀,睡眠欠佳,多梦易醒,二便调。舌苔白,脉沉弦细。 辨证:肝郁脾虚、心脾两虚。 立法:疏肝补脾、补益心脾。 方药: 夏枯草30 g 桔梗18 g 赤芍18 g 白芍15 g 丹参18 g 合欢花15 g 制香附12 g 射干18 g 刺五加30 g 党参20 g 黄芪65 g 炙黄芪30 g 防风20 g 桂枝15 g 泽泻15 g 茯苓12 g 麸炒白术12 g 炒酸枣仁60 g 首乌藤55 g 茯神30 g 生牡蛎30 g(先煎) 生龙骨60 g(先煎) 猫爪草20 g 黄芩28 g 牡丹皮28 g 知母25 g 蒲公英55 g 木香10 g 炒牛蒡子12 g 木蝴蝶15 g 熟地黄30 g 石菖蒲20 g 每日1剂,水煎服。 外治法:理气散结消瘿膏外敷,每日2次。 随诊:2019年9月25日复诊,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为1002.50 IU/mL(正常区间0~9.00 IU/mL)。 2019年10月23日复诊,颈部偶有胀闷不适感,轻微疲劳、乏力,偶畏寒恶风,纳可,饭后呃逆泛酸,睡眠改善,心悸好转。复查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为560.50 IU/mL。主要处方调整:上方去知母、木香、熟地黄,改赤芍15 g、白芍12 g、桂枝18 g、黄芩25 g、牡丹皮20 g,加海螵蛸30 g、藁本10 g等。 此后规律复诊并辨证加减处方。患者颈前不适感逐渐消失,疲劳、乏力明显改善,畏寒恶风缓解,纳眠可,饭后偶有泛酸,余无明显不适。2020年1月20日复查甲状腺功能: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为317.70 IU/mL。 按语:本患者以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升高为主,明确诊断为桥本甲状腺炎。此阶段虽然甲功五项正常,但患者合并显著的不适症状,如局部表现的颈部不适、咽部异物感,全身性表现的疲劳、乏力、恶风寒等,应考虑进行中医药治疗,应用的策略则是以适度干预为指导,重在降低甲状腺自身抗体滴度、延缓疾病进展、改善临床证候。 辨证论治方面,本例患者颈部不适症状已持续半年,肝气久郁,日久肝脾不调,导致出现脾虚、气虚,脾虚则纳差、下肢浮肿沉重、气虚则疲乏恶风,故治则疏肝补脾,益气安神,方中夏枯草、桔梗、猫爪草软坚散结,牛蒡子利咽消肿,白芍、香附、合欢花、木蝴蝶、蒲公英、木香疏肝解郁,茯苓、泽泻、射干利水消肿,丹参、酸枣仁、龙骨、牡蛎宁心安神,黄芪、党参、刺五加益气健脾,桂枝、防风、白术益气固表,共奏疏肝补脾、益气安神之效。 经治疗后,患者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由最高1002.50 IU/mL下降至317.70 IU/mL,下降幅度达68%,疗效显著且迅速。 第三节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是临床较为严重的甲状腺疾病,由于激素水平的升高,患者临床症状显著,比如颈部肿大、颈部肿胀感、情绪急躁或焦虑抑郁、心慌心悸、倦怠乏力等,需要及时进行治疗。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性治疗(碘-131)以及手术切除是临床可选方案。与此同时,不同的治疗方案存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