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一章 导 言a 中国人富裕起来了吗? 2019年,中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30 733元b,人均消费支出 超过2万元,其中农村居民人均消费为13 328元,比上一年度增加了 9.9%c。居民收入相比去年实际增长了7.9%,紧跟经济增长的步伐。 与此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也在逐年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值为2.64, 相比上年减少了0.05。d可以说中国人在奔富裕的路上从未停止脚步, 人民生活水平切实得到了提高。然而,不可忽视的是经济窘迫的人 并不在少数。3万元人民币的人均年收入意味着有6亿人的月收入为 1 000元,同时每年大概有6 000万人需要低保、失业保障、特困救助 等社会支持e。 贫困问题是困扰各个国家的重大社会问题,而中国已在攻克贫困 的路上踏实前行了几十年,并取得了令人惊叹的成绩。仅2012年以来, 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超过9 000万人f,而农村贫困发生率也从 a 感谢彭成琛妮为本章所做工作。 b http://www.gov.cn/xinwen/2020-01/17/content_5470095.htm. c http://www.stats.gov.cn/tjsj/zxfb/202001/t20200117_1723396.html. d http://www.gov.cn/xinwen/2020-01/17/content_5470097.htm. e http://lianghui.people.com.cn/2020npc/GB/n1/2020/0528/c432788-31727931.html. f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0/0124/c1001-31561705.html. 2 2012年末的10.2%降到了2019年末的0.6%a。继确定了2020年消除 现行贫困标准下所有绝对贫困人口的目标后,中国有信心、也有能力 令所有中国人一同走上富裕之路。本书将中国这一历史上的贫困大国 作为样本,梳理贫困相关理论和中国应对贫困问题的策略与实践,以 推进对贫困问题的探讨。本章将围绕贫困的类型、起因及反贫困的意 义和政策展开,并简要介绍中国贫困治理情况。 第一节 消 除 贫 困 一、理论意义 无论是在经济学、社会学或是心理学领域,贫困问题总能激起人 们激烈的讨论。“贫困”作为一个影响重大而深远的问题,其起源、 内容和影响都有着广泛的研究。原因在于,贫困问题与人类发展息息 相关。从发展的角度看,贫困不仅意味着个人生存质量无法得到保障, 也反映了自然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平等。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即使生 产资料极大丰富,也加速了社会人群的分化,使资源在不同人群中的 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造成大规模的贫困。贫困问题对社会的影响极其 深远,持续的普遍贫困会加重社会不平等现象,并对人口增长、结构 和分布等人口参数产生重大影响,进而引发如人口死亡风险高、住房 不安全、犯罪增加等系列社会问题b。 因此,贫困问题的解决能够真正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本质而言, 消除贫困就是在捍卫人权,是在捍卫个体基本生存权利和谋求发展的 权利。同时,贫困问题关系不同的行动主体,从国家、社区到家庭和 个人,不同层次的组织或个人在贫困问题上处于不同的位置。确定贫 a http://www.cpad.gov.cn/art/2019/8/13/art_624_101661.html. b https://www.un.org/esa/socdev/wssd/text-version/agreements/poach2.htm. 困问题的发生和传导机制,有助于提出有效可行的社会政策以消除贫 困,促进全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世界各国不仅在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文化传统和自 然资源等客观条件上存在差异,而且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贫困问题,可 以说,消除贫困是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建设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书 以中国这一历史上的贫困大国为样本,对中国消除贫困的思想、策略 及实践进行理论分析与总结,希冀能够有益于构建完善的中国特色扶 贫开发理论体系,有助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研究。 二、现实意义 1.国际意义 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最为尖锐的社会问题之一,消除贫困,缩小 南北差距,是实现人类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之一。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内 涵在于满足当代人发展需要的同时考虑到后代人的发展需要,以此建 立一个更有包容性的未来。可持续发展概念涉及多个方面,如气候问题、 不平等问题、资源问题和贫困问题等,这些问题相互关联,其中以贫 困问题最为突出,仅至2015年全世界就大约有7.36亿人口处于绝对 贫困之中,贫困率达到10%(图1-1)。消除一切形式和维度的贫困 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必然要求。 01020304050197019801990200020102020 贫困率 /% 贫困发生率/% 年份 图1-1 全球的贫困发生率 数据来源:世界银行发展研究小组调查数据,贫困标准为1.9美元/天(购买 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2011年)。 2.国内意义 本书旨在对中国扶贫思想、扶贫政策、扶贫工作、扶贫实践进行 理论总结和梳理,这不仅有助于大力推动中国扶贫开发实践,而且有 助于加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中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实现这一目标的前提就是全面脱贫。贫困问题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必须将其作为首要问题来解决。 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国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通过开 发式扶贫和保障式扶贫,着力实现2020年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全部脱 贫目标。从理论层面系统总结扶贫工作中的实践经验,不仅能够将其广 泛地应用于扶贫开发工作中,而且还能够在扶贫开发工作中得到不断创 新与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将中国扶贫理论研究不断推进完善。这一过 程对于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助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 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这也正是本书研究的价值所在和意义所在。 第二节 贫困与反贫困 一、贫困的概念与类型 由于贫困概念具有相对性及其内容的广泛性,如何对贫困做一精 确定义是首要问题。从绝对贫困、相对贫困到多维贫困,贫困概念的 拓展涉及诸多学科内容,而在不同语境下,贫困又可以表现为多种类型。 这正是贫困复杂性的体现。确定贫困定义不仅是划清贫困线的基础, 也是我们认识和解决贫困问题的前提。 1.贫困的概念 (1)绝对贫困。绝对贫困的概念是一种相对狭窄的贫困定义,描 述的是一种极端贫困的现象,强调贫困的客观性。处于绝对贫困状态 的人,其收入水平位于社会底层,极度缺乏可以满足基本人类需要的 资源和服务。联合国认为这些基本生存资源与服务包括“食物、安全 的饮用水、公共卫生设备、健康、庇护所、教育和信息”a。 (2)相对贫困。相对贫困,也称为相对剥夺(relative deprivation), 是指处于贫困状态的个体或集体是因为缺乏获得饮食、住房、娱乐和 参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资源,而不足以达到社会整体贫困生活水平。 相对剥夺表现为收入分配的不均衡。相对贫困概念在绝对贫困概念的 基础上,增加了与其他社会群体进行比较的主观维度。相对贫困反映 了财富或收入在不同社会群体间分配不均的情况,引入了从社会比较 的认知方式研究贫困问题的视角b。 (3)多维贫困。绝对贫困的概念和相对贫困的概念本质上都是对 收入或生存需求层面的单一考量,是经济贫困的表现。有学者提出, 贫困的评估不能仅局限于单一的经济维度,对贫困的理解应在经济维 度基础上拓展到包含其在内以及健康、教育、资源、区位、环境等非 经济维度的多维度,进而发展了多维贫困的概念。多维贫困源于阿马 蒂亚.森的能力贫困理论,在阿马蒂亚.森看来,仅用收入作为衡量 贫困的标准是不够的,因为能力才是收入变动的原因,贫困本质是能 力被剥夺,收入不过是反映剥夺状态的工具变量c。从这个角度看,绝 对贫困和相对贫困忽视了其他维度的匮乏现象,存在低估贫困的可能。 多维贫困在贫困判定标准上,不单独从基本生存资源所需要的经 济收入出发,而是在基本生存资源(如食物、水、电、卫生等)的基 础上纳入了对教育(如受教育程度、入读率)和健康(如营养、儿童 死亡率、平均寿命)的考量。这是因为一些公共品的享用并不依赖于 货币收入,如地区资源、地区教育投入等。多维贫困的多维包含了依 赖和不依赖货币收入的变量d。 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再到多维贫困是一个匮乏程度渐进的过程, 是不同程度的匮乏,其程度差距如图1-3所示。由此可见,绝对贫困 a https://www.un.org/esa/socdev/wssd/text-version/agreements/poach2.htm. b 赵伦.相对贫困从个体归因到社会剥夺[J].商业时代,2014(18):36-37. c 方迎风.中国贫困的多维测度[J].当代经济科学,2012,34(4):7-15,124. d 尚卫平,姚智谋.多维贫困测度方法研究[J].财经研究,2005(12):88-94. 是最基本的生活需求没有被满足的情况,是生活状况中最恶劣的情况。 生存型度日型温饱型致富型小康型富裕型 温饱型(相对贫困) 贫穷型(绝对贫困) 图1-3 不同生活层次的贫困程度a 2.贫困的类型 具体到不同情境和不同原因,贫困可以划分成不同类型。不同类 型之间可以相互组合、交叉分布。从成因上来看,贫困可以分为制度 性贫困、区域性贫困和阶层贫困b;从人口居住地分布来看,贫困可分 为城市贫困和乡村贫困;从缺乏的资源及其相关因素来看,贫困又可 分为能力贫困、收入贫困、素质贫困和教育贫困等类型;从人群类型 来看,有女性贫困、移民贫困和残疾人贫困等类型;从外部因素来看, 贫困可以分为结构性贫困、文化贫困和历史性贫困等类型;从持续的 时间来看,贫困可以分为暂时性贫困和长期贫困;从生命历程的角度 来看,不同人生阶段发生贫困的概率是不同的,儿童时期和老年时期 因为远离劳动力市场,往往处于不利地位,特别容易陷入困境。 贫困类型因情境和原因而异,随着情境变化不断有新的分类产生。 彼此之间并不绝对互斥,某一地区的人口可能同时面对区域贫困、收 入贫困、教育贫困和长期贫困。尽管贫困类型多种多样,但同一分类 下的贫困有其共同性。对贫困现象做分类有助于理解同种原因或同种 表现形式的贫困,以便更有针对性地解决贫困问题。下文选取部分典 型类型概念做一介绍。 a 童星,林闽钢.我国农村贫困标准线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1994(3):86-98. b 康晓光.中国贫困与反贫困理论[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95:8-9. (1)制度性贫困。制度性贫困也可称为结构性贫困,是一系列社 会制度如收入分配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就业制度等造成的贫困现象。 社会制度决定了个人所能占有的资源或资源分配的方式。制度不完善 的情况下,容易出现资源分配不均衡,部分个体陷入贫困的状况。如 贺雪峰指出反贫困政策应当是宏观经济发展政策与制度、中观区域性 开发扶贫策略和微观社会保障制度。精准识别贫困户的难度大,造成 现有社保制度和扶贫策略之间存在错位,使得农村产生新的不平等a。 区域性贫困是指在同一制度条件下,不同区域间因为自然条件、 经济条件产生的资源分配不均衡,造成部分区域落后贫困的现象。如 中国的贫困人口规模呈现“西部最高、中部次之、东部最低”的空间 梯度差异特征b,这样的分布与自然环境分布和经济发展差异分不开。 而阶层性贫困则是指同等制度和区域条件下,某一群体或个体因 为自身和家庭的因素陷入贫困的现象。这一现象与社会流动性下降、 阶层固化紧密联系。先赋性因素的影响逐渐增强,而自致性因素的作 用却在弱化,阶层之间流动困难,贫困通过代际传递,“二代农民工” “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正是这一原因c。 (2)教育贫困。教育贫困是指教育资源匮乏的状况。这包括两个 内容,一是教育发展落后,包括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学配套资源 的落后和不充足;二是受教育程度和受教育水平低下,这是因为教育 发展在地区或人群间存在不平等现象,部分地区和人群面临教育资源 和受教育机会匮乏的困难。 教育发展主要取决于家庭和社会对教育持续不断的投入,从成本 和收益的角度看,对教育的投入大小直接影响受教育者能获得的经济机 会。如果家庭对教育投入远低于社会的平均教育投入水平,子女获得高 a 贺雪峰.中国农村反贫困战略中的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J].武汉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71(3):147-153. b 杨振,江琪,刘会敏,王晓霞.中国农村居民多维贫困测度与空间格局[J]. 经济地理,2015,35(12):148-153. c 林竹.资本匮乏与阶层固化的循环累积—论城市农民工的贫困[J].技术经 济与管理研究,2016(6):103-107. 等教育机会的难度提升,回报便不高a。教育贫困的解决办法是从提升贫 困者人力资本的角度解决贫困问题,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举措。 (3)女性贫困。女性贫困与性别结构不平等息息相关,贫困女性 不但收入低下,而且能获取的改善生活的资源也是有限的。贫困人口 的性别比例并非是均衡的,女性往往是贫困家庭中家庭资源分配的最 弱势群体,常常是贫困群体中的最贫困者。这与女性在社会中面临的 结构局限有关,如制度排斥、社会习俗的约束和社会刻板印象等障碍, 使得女性在财富和权力上处于弱势。同时,女性的生育功能使得其在 哺育子女、照料家庭方面承担了更多的职责,女性更多被定义为家庭 内活动的角色b。 女性贫困是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国的一个社会问题,美国社会学界 在20世纪70年代发现女户主家庭贫困增长率最快,这些家庭由缺少 或没有收入来源的妇女儿童组成c。中国农村妇女的贫困主要体现在物 质和人文两个方面,即收入低于男性、收入增长缓慢以及受教育权利 得不到保障。城市女性则同样要面临职业性别隔离,以及来自家庭养 育的压力。贫困女性具有经济收入匮乏、家庭中的从属性以及社会生 活中的低层次和承受力的脆弱性特征d。 (4)儿童贫困。儿童贫困指成年之前所经历的贫困。儿童贫困与 成人贫困的不同点在于儿童贫困的脆弱性,即儿童没有社会能力去应 对其生存的威胁。此外,儿童贫困也有剥夺和排斥两个方面的内容, 即物质资源的匮乏和主流社会的拒绝。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认为,处 于贫困的儿童被剥夺了他们生存发展所需要的各种物质、精神和 情感资源,其潜能得不到开发,无法享受应有的权利,也不能正 a 张锦华.教育溢出、教育贫困与教育补偿—外部性视角下弱势家庭和弱势 地区的教育补偿机制研究[J].教育研究,2008(7):21-25. b 王爱君.女性贫困、代际传递与和谐增长[J].财经科学,2009(6):47-55. c 叶普万,贾慧咏.我国农村妇女贫困的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J].理论学刊, 2010(9):61-64. d 王婧.边缘与困境中的女性—妇女贫困问题的社会与文化分析[J].妇女研 究论丛,2003(S1):50-55. 常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a。 家庭是儿童贫困的直接致贫原因。家庭作为儿童生活的主要经济 来源和活动场所,家庭收入、文化、教育等资源的匮乏,直接影响儿 童的发展。同时,儿童贫困也使得贫困者难以走出上一代人留下的困境, 对儿童贫困的关注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一个重要思路。 (5)老年贫困。老年群体存在高贫困风险性,这使得他们更容易 陷入贫困。个体在老年期时,生理机能退化,各类疾病风险随之增加, 更可能遭遇生活关系网络的波动,这都使得老人极易陷入贫困。同时, 社会中存在的年龄歧视,限制了老年人可以掌握的资源和潜在的发展 机会,导致老年群体贫困化和边缘化。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影响日益加深,其中潜在老年贫困群体的 扩大就是其影响之一。老年人一旦陷入贫困,通常只能依靠收入转移 手段缓解贫困,这要求社会建立完善的养老保障和医疗保障体系以应 对日益扩大的老年需求。 二、贫困测量 对贫困状况的量化一般通过划定贫困线或是制定贫困指标进行, 确定总人口中的贫困规模和程度能够为实施有效的减贫政策打基础。 基于对贫困概念的不同理解,不同的贫困测量方式被提出。 1.绝对贫困测量 绝对贫困的内涵在于对客观的最低生存需求的强调,确定生存消 费和收入水平的计算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根据部分或全部生存需要在 现有市场的价格基础上确定贫困的基准线,是对所需资源和服务的货 币化。例如,标准预算法、恩格尔系数法。标准预算法又称“市场菜 篮子法”,根据提前确定的生活必需品清单来计算在某个城市购买所 需的价格总额,这一现金额度就是划定的贫困线。恩格尔系数法计算 a UNICEF. The state of the world’s children: childhood under threat[J]. New York: UNICEF, 2005: 15. 家庭食品支出与家庭总收入的比值,比值越大越贫困。另一种则是单 纯以绝对收入水平为依据划定贫困线。2015年,世界银行划定的贫困 线(poverty line)为1.9美元一天,收入低于这个标准的人口都可被划 为贫困人口a。根据这一标准测算,全球极端贫困的人口规模从1990 年的19亿降至2015年的7.36亿,贫困发生率则从1990年的35.9% 下降到2015年的10%,降幅达70%以上b。 绝对贫困测量使用经济量化手段判断贫困人群,是识别经济领域 的贫困的有效工具。但因为不同地区不同文化在生活必需品的认知上 缺乏共识,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速度也存在差异,所以在应用市场菜篮 子法和恩格尔系数法做国别或区域比较时需要谨慎处理。 2.相对贫困测量 相对贫困识别的是潜在收入贫困者,是基于收入相对差距的一种 贫困类型。收入的基尼系数是常规的测量指标之一。另一种测量方法 是与社会中间收入水平或平均收入水平相比较划定贫困线,如世界银 行认为低于平均收入1/3的社会成员可被划为相对贫困人口,欧盟则 将相对贫困线定为收入水平位于中间收入的60%c。 这一测量思路在于不同收入群体的比较,将社会整体收入分布作 为基准,低于社会主流收入水平的群体被划分为贫困人群,是相对差 距的体现。同时,相对贫困线与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变化息息相关, 整体收入上涨也会带动贫困线的上升d。本质上,相对贫困测量仍是在 用经济指标量化贫困,不同经济水平下的贫困线存在差异。 a https://www.worldbank.org/en/news/press-release/2015/10/04/world-bank- forecasts-global-poverty-to-fall-below-10-for-first-time-major-hurdles-remain-in-goal-to- end-poverty-by-2030. b 张晓颖,王小林.参与全球贫困治理:中国的路径[J].国际问题研究,2019(3):125-136. c 高强,孔祥智.论相对贫困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之策[J/OL].新疆师范大 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3). d JOLLIFFE D, PRYDZE B. Societal poverty:a relative and relevant measure[J/OL].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19. 无卷期,于2019.11.02发表. https://doi.org/10.1093/wber/ lhz018. 3.多维贫困测量 全球多维贫困指数(the Global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 MPI)是典型的多维贫困测量工具,由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提出,描述 了家庭和个人在健康、教育和生活水平方面的多重贫困情况。MPI的 不同指标构建出健康、教育和基本生活这三个维度(图1-4),每一维 度会有一个贫困标准,通过对个体或家庭在三个维度各个指标上的综 合表现判断其贫困程度。MPI反映了多层面贫困的发生率(个体/家 庭的贫困人口数)及其强度(穷人的平均贫困分数)。 贫困的三个 维度 健康 营养 儿童死亡率 教育 受教育年限 就读率 基本生活 烹饪燃料 卫生系统 水 电 住所 资产 指标 图1-4 MPI各个维度与指标 资料来源:Alkire S,Santos M E.Measuring Acute Poverty in the Developing World: Robustness and Scope of the Multidimensional Poverty Index[J]. World Development, 2014,59(1):251-274. https://doi.org /10.1016/j.worlddev.2014.01.026. 多维度考量方式和标准化操作使得这一指标可以用于不同群体或 地域间的比较,有助于全面了解身处贫困的人。联合国2019年发布的 《全球多维贫困指数》报告估计101个发展中国家有57亿人处于贫困 之中,占世界总人口的76%。2007年至2018年间,约13亿人生活在 多维度贫困之中,占总调查人口的23.1%a。 贫困测量方式的选择因国家和地区而异,这是因为在不同的国家 或地区,受发展水平的限制,满足个人需要所付出的成本存在差异。 尽管多维贫困的概念和测量方法在学界得到认可,但在实践中,大 多数国家仍然选择以货币收入角度划定绝对贫困线或相对贫困线。 世界银行设定了两类贫困线描述国际贫困状况,即国际通用贫困线 (international poverty line,IPL)和社会贫困线(societal poverty line, SPL)。前者是根据最贫穷国家维持最低生活所需要的收入所确定的, 是绝对贫困线,在2015年被划定为1.9美元/天;后者是为体现不同 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差异,结合绝对贫困线和各国消费中位数确定,2015年全球的社会贫困线为6.9美元/天b。绝对贫困标准监测消除极 端贫困的进展,而社会贫困标准则根据因国家而异的最低需求标准监 测减贫工作的进展c。随着消除极端贫困工作的推进,世界上越来越多 的国家将不适用于1.9美元/天的绝对贫困线。相比之下,社会贫困线 是根据各国情况确定,具有相对性,是适用于各个国家的贫困线。同时, 相比较多维贫困指数,无论是绝对贫困线还是社会贫困线,有技术简 明的优势,因此世界上的多数国家在发表本国贫困人口数据时多采用 具有绝对或相对意义的贫困线。 表1-1列举了部分国家划定贫困线的标准和相对应的贫困概念, 从表中可见,绝对和相对的内容因国情而异。 a http://hdr.undp.org/en/mpi-2019-faq. b The World Bank. Poverty and shared prosperity report 2018: piecing together the poverty puzzle[R]. 2018. c JOLLIFFE D, PRYDZE B. Societal poverty:a relative and relevant measure[J/OL].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 2019.无卷期,于2019.11.02发 表.https://doi.org/10.1093/wber/lhz018. 表1-1 部分国家贫困线划定标准和贫困概念a 国家 依照的贫困概念 说 明 美国 绝对贫困 “贫困门槛线”(OPM):根据不同类型家庭 所需基本食物和其相关资源划定,每年依据物 价水平进行更新调整。 绝对贫困 “贫困指导线”(SPM):在OPM基础上增加了 对衣服、住房、交通和医疗等必需品的消费成 本统计。 相对贫困 “深度贫困线”:总现金收入低于OPM的 50%。 欧盟 相对贫困 “国别贫困线”:国内居民平均家庭消费支出 的60%。 英国 相对贫困 当年贫困线:以前一年度全国家庭平均收入乘 以60%得到,根据家庭类型调整。 澳大利亚 相对贫困 贫困线:按周为单位,以家庭类型分类;标准 线为全国同类型家庭不包括住房的税后收入的 中位数的50%或60%。 俄罗斯 绝对贫困 “最低生活保障”:根据10%的最贫困家庭所 需要的最低生活资料为基准。 中国 绝对贫困 “2010年标准”:以2010年不变价为基准,2010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a。 近年来,多维贫困指数和多维贫困问题在国内外研究热度逐渐上 升。国内外学者多关注多维贫困测量方法和指标体系的建立问题,以 及测量不同群体的多维贫困程度b。相比较而言,国外学者更侧重探究 理论和相关影响因素,而国内学者则偏重讨论多维贫困在农村贫困问 题中的表现。 a http://www.ce.cn/cysc/newmain/yc/jsxw/201111/30/t20111130_21075472.shtml. b 陈闻鹤,常志朋.国内外多维贫困研究进展[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35(5):31-44. 三、致贫原因 对于贫困问题的产生原因,不同学者有多种理解。大体可分为以 下几类,即从起源出发、从过程角度考虑、从贫困者角度思考和从贫 困的结果开始讨论。这些解释是梳理贫困现象来龙去脉的重要思路。 目前,仍有大量学者在这些理论框架下,延伸探讨影响贫困的因素和 反贫困的策略,如迪帕·纳拉扬(Deepa Narayan)的权力关系反贫困 策略a、Tanjinul Hoque Mollah等对小额信贷减贫工作的研究b、贺雪 峰对扶贫政策衔接的研究c等。 1.经典理论对贫困问题的解释 (1)马克思经典理论将贫困根源归于资本主义制度,并认为共产 主义是解决贫困的最终方法。 资本主义制度使得工人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工人依 赖必要劳动获得工资,资本家则通过占有工人剩余劳动的价值获得利 润。在利益最大化和竞争的驱动下,资本家倾向于压低工人的工资或 延长工时换取更大的利润作为资本投入后续的生产中。劳动与生产资 料的分离则使得工人的生活得不到可靠的保障,工人并不能从扩大的 劳动生产中获得利润。与此同时,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 社会化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不断爆发。经济危机 在破坏生产力的同时,恶化了处于社会底层的工人阶级的状况,造成 大规模的失业,形成更大范围的贫困。 马克思经典理论实质是一种贫困结构论的观点,它认为工人阶级 的贫困作为制度性问题,并不能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得到解决。资本主 a 吴清华.当代中外贫困理论比较研究[J].人口与经济,2004(1):74-79,64. b MOLLAH, T H, SHISHIR, S, ULLAH W, et al. Assessing NGOs micro-credit programs: a geo-spatial and socio-economic scenario from rural Bangladesh [J].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economics, 2019, 66: 79-99. https://doi.org/10.1007/s12232-018-0315-x. c 贺雪峰.中国农村反贫困战略中的扶贫政策与社会保障政策[J].武汉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71(3):147-153. 义社会中的贫困现象是资本主义制度缺陷的体现,与无产阶级自身和 其劳动没有关系,甚至可能出现无产阶级越劳动越贫困的现象。因此 只有消除生产资料私有制,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共产主义社会制度, 才能在根本上解决无产阶级的贫困问题。 (2)托马斯·马尔萨斯(Thomas Robert Malthus)认为贫困问题 本质是人口问题,只有抑制人口增长才能解决贫困。马尔萨斯认为, 食物是维系人类生存的保证,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在这一“两个 公理”的基础上,马尔萨斯提出了“两个级数”理论,即人口增长的 速度是呈几何级数的,而与之相应的生活资料是算术级数增长的。因此, 在不控制人口规模的情况下,生活资料供应远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 要,贫困现象的产生成为必然。 基于此,只有控制人口增长才是解决贫困问题的根本手段。马尔 萨斯提出积极抑制和预防性抑制两种方式。所谓积极抑制,就是利用 战争、饥荒、瘟疫和疾病等手段实现人口数量与生活资料的平衡;而 预防性抑制,则是通过晚婚、避孕、流产、杀婴和节欲等方式来控制 人口。在马尔萨斯看来贫困问题几乎是无法避免的,除非有效控制人口。 虽然其理论存在不足之处,即低估了科学技术对于提高生活资料增长 速度的作用,以及忽视了人口增长和生产力发展之间的关系。但是这 一理论点明了人口无限制增长所带来的贫困危机,启发了人口控制和 计划生育政策的制定。同时持续的普遍贫困以及严重的社会和性别不 平等现象,也会对人口增长、结构和分布等人口参数产生重大影响, 并进而受到其影响。1969年,联合国成立人口基金会,旨在帮助发展 中国家解决人口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缩小南北差距。 2.贫困代际传递理论 贫困代际传递理论(theory of intergenerational transmission of poverty)是指贫困现象在家庭内部、代际之间不断重现的情况。这是 因为在父辈和子辈之间,导致贫困的条件和相关因素没有发生改变, 使得两代人甚至多代人都处于贫困状态。这一理论源自社会学关于阶 层继承和地位获得的研究范式a。这种“遗传”可能存在于家庭内部, 也可能在一定社区或阶层范围内延续。 马克思经典理论揭示了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陷入贫困的根源, 同时也表明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阶级难以逃脱贫困的命运,贫困 会在工人阶级内部及其家庭中传承。这在社会学中被称为阶级固化; 贫困代际传递实质是社会中向上流动的通道被堵塞、社会流动率降低 的反映。长期处于社会底层的人因为资源匮乏和能力不足,难以凭借 自身的力量去改善自己的境遇。 造成贫困代际传递产生的原因有许多种,主要的观点有:要素短 缺论,认为贫困恶性循环的原因在于缺少经济发展的要素;智力低下 论,认为穷人及其子女在智力上存在缺陷;贫困文化论,认为穷人的 孩子在父辈形成的贫困文化中习得一系列会引起贫困的价值观和态度; 环境成因论,将贫困归结于恶劣的自然环境与交通条件;素质贫困论, 贫困能传递是因为人们从事商品生产和经营的能力有差异,一部分人 素质不足以维持生存;功能贫困论,认定贫困是社会所需要的一种功能, 贫困者处在与自己天赋相匹配的位置;社会排斥论,贫困者被社会主 流所排斥,因此无法获得一般大众所能享有的资源待遇;能力贫困论, 贫困的问题在于能力的不足b。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贫困持续发 生的原因,需要结合具体情况加以选取。 3.可行性能力剥夺理论 传统贫困理论核心在于讨论收入与资源的不平等及其来源,而阿 马蒂亚.森认为贫困的核心在于缺乏获得基本物质生存机会的“可行能 力”(capability),这种能力是绝对的。据此他提出了可行性能力剥夺 理论:贫困的实质是能力的贫困,收入只是这一处境的经济表达c。衡 a 马葆芳.“贫困代际传递”理论研究述评[J].现代商贸工业,2019,40(8): 199-200. b 李晓明.贫困代际传递理论述评[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6(2):75- 78,84. c 杨成波,王磊.简论阿马蒂亚·森能力贫困理论及对完善中国低保制度的启 示[J].生产力研究,2010(5):203-205. 量可行性能力的标准是绝对的,无需与他人比较即可判断人们是否丧 失某些可行性能力。能力是一个人能够实现的各种功能的组合,一个 人能否成功避免贫困的核心在于个人能不能通过自己的能力使现有的 商品发挥功能。由此发展出能力贫困理论,与之相应的解决方法是人 力资本理论。 阿马蒂亚.森对贫困内涵的拓展,使得贫困的原因分析从经济因 素拓展到政治、文化、制度等领域。因为低收入、疾病、人力资本不足、 社会保障系统的不完善以及社会歧视等,都是造成能力丧失的因素a。 发展不单意味着经济增长,也包含人们能力的扩展,如预期寿命、文 化水平、健康及教育水平等方面的提高。联合国在《社会发展问题世 界首脑会议行动纲领》中指出,消除贫困的途径之一,是让处于贫困 和弱势群体的人通过组织和全方面参与到社会、经济、政治生活中, 发展自己的能力被赋权,从而成为发展中可靠的伙伴b。 虽然阿马蒂亚.森对于能力的具体内容并没有具体阐述,同时可 行性能力剥夺理论抽象性强,难以直接转换成可执行的社会政策。但是, 能力贫困理论开创了贫困问题研究的新领域,对社会底层和道德伦理 给予了关注,引入了如政治学、哲学和社会学等学科角度。从这一点 上来说,为后来的贫困研究提供了新思路。 4.“贫困陷阱”论 以往贫困发生学研究结论可分为两类,一类认为贫困问题本质是 环境问题,贫困是人理性选择适应环境的一种表现;另一类则重视文 化的作用,贫困地区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非主流文化,通过社会化影响 到其中的每个人,使得他们在心理、能力上有不足,进而产生短视作 出错误决定。近来也有学者从行为经济学角度提出第三种观点,认为 身处贫困的人和其他人有着相同的最基本的缺点和偏见,但是因为贫 困环境的容错率很低,恶化了行为偏差,使得同样的越轨行为在贫困 条件下可能会带来更糟糕的结果,穷人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才能和其 a 蔡荣鑫.国外贫困理论发展述评[J].经济学家,2000(2):85-90. b https://www.un.org/esa/socdev/wssd/text-version/agreements/poach2.htm. 他人达到同一财富水平a。第三种观点的提出更多地结合了经济学的 假设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涉及环境对认知的影响,揭示了贫困陷阱 (poverty trap)难以逃脱的原因。贫困陷阱是指在社会政策或其他因 素帮助下脱离贫困的人很大概率上会复贫。贫困状态在经济学领域本 质是一个供给和需求的问题。在经济学理性人的假设下,趋利避害是 行动者最基本的行动原则。但是在实际观察中,学者早已发现人并非 是时刻保持理性的,而人的非理性是理解贫困问题的重要线索。 风险选择、时间贴现率以及抱负心是影响决策的主要因素。风险 和收益紧密相连,尽管低风险并不等于高收益。经济学理论和实证经 验表明,低收入家庭对于承受风险和以当前收入换取未来高收入的意 愿较低,倾向于作出更小风险和更快变现的经济决定。贫困通过对心 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如压力,来加强自身进而导致潜在不利的经济 结果b。贫困对于抱负心的打击也是强有力的。既有研究认为,贫困, 尤其是长期贫困受到外部约束和内部约束的影响。外部约束指个体的 外界限制,如保险市场缺陷、体制监管缺失或营养不良等因素。而内 部约束则认为穷人目光短浅、缺少意志力且不思进取。但有学者指出, 更高的抱负会激发更多的努力,但行动者选择的努力程度也会影响到 他们的抱负c。对于穷人来说,在和富人有同等选择偏好和行为偏差的 情况下,贫困对于穷人的行动有恶化作用。初始财富和努力的差距使 得穷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达到同一财富水平。当穷人意识到这一 点时,他的选择会综合他想要或者能够达到的努力程度和他的抱负。 所以进取心的丧失是贫困打击的结果,而非造成贫困的原因。 5.稀缺理论 经济学对于个体选择有一个无差别假设,即每个人都有着同样的 a BERTRAND Marianne, MULLAINATHAN S, SHAFIR E. A behavioral economics view of poverty[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4, 94. b 同上。 c DALTON P, GHOSAL S, MANI A. Poverty and aspirations failure[J]. The economic journal, 2014: 126. 基本偏好和行为偏差。穆来纳森和沙菲尔的研究在这一假设基础上进 行,该研究认为贫困者无法脱离贫困的原因在于贫困造就了匮乏心理。 这种心理会降低人的认知能力,长期在稀缺状态下的人洞察力、前瞻 性和控制力都被减弱,这种作用被称为匮乏效应a。对于长期处于贫困 状态的人来说,贫困不仅会降低认知能力,也会带来压力、负面情感 和进取心的丧失,导致短视和规避风险的决策,这些负向反馈使得贫 困难以逃离。 关于稀缺的社会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了贫困局限了穷人的认知, 而贫困处境的低容错率和多种不稳定因素使得穷人在突发事件面前难 以应付自如、作出合理的长远规划,降低了他们脱离贫困的可能性。 事实上即使给予穷人经济支持,也不能保障他们彻底走出贫困。匮乏 心态的产生是精神贫困的象征,思维方式的改变使得行动者的行动决 策偏离社会政策的美好预期。 四、反贫困政策与实践 解决贫困问题是国家的重要发展任务之一,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此 出台了各具特色的政策。以下列举一二典型措施。 1.社会保障与救助制度 社会保障和社会救助制度是从金钱、实物和服务方面帮助贫困群 体走出困境的制度方法,这一方法的代表国家为英国。英国的贫困状 况与其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紧密相关。早期圈地运动使得大量农民流 离失所,然而城市中的手工业和半手工业尚处于萌芽状态,无法完全 吸纳这部分人口,出现了大量的流浪汉。英国政府尝试采取强制劳动 和教会救济的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并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惩罚逃避劳动 的无业游民。1601年,伊丽莎白女王颁布了新的法案,规范全国各地 处理贫民的措施,这一法案被称为《伊丽莎白济贫法》。该法案是英 a 穆来纳森,沙菲尔.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M]. 魏薇,龙志 勇,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4. 国历史上第一个反贫困的系统法律,也是现代福利国家的起点。这一 法案明确了政府有权力也应该要求有能力的人参与劳动,其次通过立 法形式向每个公民强制征收济贫税用于救济贫民,表明了贫民有权力 向他/她的国家或更富有的邻居求助a,这也为政府救助立法奠定了基 础。1843年,英国政府对既有法案加以修正,颁布了“新济贫法”。 新济贫法取消了金钱和实物的救济,改为将贫民收容到习艺所统一管 理,该法仍旧强调政府救助贫民的责任,并继承了原先法律中惩戒性 特点。 随着工业化的演进,城市人口激增,曼彻斯特的人口在1771年至 1831年间增长了6倍b,随之而来的是恶劣的居住条件和拥挤的房屋。 资本主义的疯狂发展也加剧了工人阶级生存状况的恶化,贫困问题更 为凸显。面对这些新情况,此后英国政府陆续推行了《养老金法》《健 康保险法》《失业保险法》和《国民救助法》等一些系列法律,逐步 形成了以社会救助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为基础的社会保障体系。 2.税收调节政策 涓滴效应是美国发展经济学家阿尔伯特·奥图·赫希曼(Albert. Otto. Hirschman)提出的解决贫困问题的理论。赫希曼认为解决贫困 问题的关键在于寻找贫困产生的原因和减少贫困传递的策略。以第三 世界不发达国家为例,其经济增长存在不平衡问题,如消费和投资之 间的比例关系不平衡。但受生产力发展所限,第三世界国家难以实现 经济的平衡增长。所以,赫希曼主张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对发达 地区予以政策优惠,减免企业的净所得税,降低个人最高税率,加快 发达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当这些发达区域取得经济优势后,就 会把财富投入到生产价格更低、雇用更多人的行业和企业中,从而创 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涓滴效应理论反对中央政府为了落后地区的利 益进行干预,认为减少对富人阶层的税收能够促进经济发展,能够缓 a 陈晓律.重读英国一些有关济贫的法律[J].英国研究,2016(00):58-61. b https://www.historylearningsite.co.uk/britain-1700-to-1900/industrial- revolution/life-in-industrial-towns/. 解和消除社会中存在的贫困问题。 20世纪30年代,美国开始了对相对贫困的治理,依据美国居民 的货币收入和家庭情况划定了联邦贫困线(poverty threshold)。长期 以来,美国消除贫困的主要手段是解决就业和提供经济援助,强调在 儿童福利保障、就业支持和减税方面的工作。1930—1960年期间, 通过增加国家投资来提供更多就业岗位采用“以工代赈”形式扶贫; 1970—1980年期间,扶贫政策转为必须事前进行经济调查的补充保障 收入计划(SSI)和鼓励就业的劳动所得税补贴项目(EITC);1993— 2000年期间,以对贫困家庭的临时援助(TANF)替换原先对抚养未 成年儿童家庭的救助(AFDC),扶贫方式从现金福利转向就业支持; 2000年之后,美国的援助政策融合了以往贫困治理的长效手段,呈现 “全面兜底、鼓励就业、保护儿童、合理减税”的特征a。 3.福利国家政策 古典经济学认为贫困是个人禀赋问题,福利经济学则反驳了这一 点。福利经济学秉持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观点,这是因为社会福利的高 低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状态,是判断社会状态优劣的标准,社会福利的提 高意味着社会在向好发展b。为了增进社会的整体福利,福利经济学家 阿瑟·塞西尔·庇古(Arthur Cecil Pigou)提出了“收入均等化”的方案, 通过税收实现收入的再分配。政府通过推行社会保险制度、加大社会服 务设施建设、维持市场价格等一系列社会保障措施来增加社会福利。 以欧盟国家为主的部分发达国家通过建立完善的社会福利制度,来 消解贫困问题的影响。福利国家制度与市场经济代表资本主义与福利的 原始融合。狭义上的福利国家政策指的是包含卫生、教育、社会保障、 公共援助服务和福利、劳动力市场规范和劳资关系方面的整套制度。欧 洲社会模式的特点首先在于其福利制度是非剩余型的,不仅仅针对最贫 穷的社会群体;其次,对劳动力市场“灵活保障”,以确保企业雇用和 a 孙久文,夏添.中国扶贫战略与2020年后相对贫困线划定—基于理论、 政策和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9(10):98-113. b 姚明霞.福利经济学[M].北京:经济日报出版社,2005:2. 解聘的灵活性及雇员工作岗位和工资的保障;再次,有包容性代议机构 的制度化劳资关系以及针对工资和工作条件的集体谈判a。 这三种方式反映了不同的扶贫思想,即个人责任型-税收和创造 就业机会,国家部分责任型-社会保障和救助制度,国家全部责任型- 福利国家政策。虽然从个人责任型到国家全部责任型,国家或政府的 主动性不断增强,增加更多预防性的措施积极防止贫困的出现,但无 论是哪种类型的反贫困政策,都是通过外界干预的方式来缓解贫困者 的艰难处境。 第三节 中国贫困之治 一、中国贫困状况概述 (一)中国贫困标准的演变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贫困标准也经过了多次调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社会处于普遍贫困状态,1978年,根据每 年每人100元的贫困线标准,中国农村的贫困发生率为30.7%b。随着 中国居民工资收入和消费水平的增长,从1978年以来,贫困线基准有 三次大的调整,每一标准在其制定的后续年份会根据物价指数进行微 调(表1-2)。这三次调整分别是1978年的每人每年100元、2000年 的每年每人1 196元和2011年的每年每人2 300元。1978年到2000 年, 中国的贫困发生率从31%下降至不足5%;2010年到2018年在提高 了贫困线基准的情况下,贫困发生率从20%左右下降至不足5%。这 a 马蒂内利. 欧洲福利国家[C].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019年科 学与现代化论文集:上.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2019:87-110. b 孙久文,夏添.中国扶贫战略与2020年后相对贫困线划定—基于理论、 政策和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9(10):98-113. 说明中国贫困彻底摆脱了普遍性,呈现出区域性、个别性特征。 表1-2 中国历年贫困线 时间 贫 困 线 说 明 1978年 100元/人/年 被称为“1978年标准” 1985年 206元/人/年 1994年 440元/人/年 2000年 1 196元/人/年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 该标准在2008年被正式列为扶贫标准,因此也 被称为“2008年标准” 2011年 2 300元/人/年 以2010年不变价为基准,被称为“2010年标准” 从贫困测量维度上,1986—2010年扶贫政策保持“收入贫困”的 单一标准,着重解决“吃、穿、住”为主的基本生存需要。2010—2020年, 扶贫目标定位“两不愁、三保障”,即吃穿不愁,政府保障义务教育、 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这拓展了原有贫困定义的内涵,从单一标准向 多维贫困标准转变。 (二)中国贫困状况 中国是历史上的贫困大国,贫困规模大,致贫原因复杂。从1978 年到200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5亿人减少到3 000万人,占 农村总人口的比例由30.7%下降到3%左右a。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 (CHNS)2000年和2009年的数据结果显示中国多维度贫困程度在近 10 年内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反映了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贫 困人口的处境也得到了切实改进(图1-5)。但从相对贫困角度看,中 国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差距的绝对值在持续扩大(图1-6),2009 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差距为3 644元,2020年扩大到26 703元。贫 困问题仍未完全得到解决。 a 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01/Document/307929/307929.htm. 存在明显的贫困集聚现象。而南疆三地州、四省藏区、大兴安岭南麓 山区等地区虽然贫困村贫困程度很高,但因为地广人稀,没有出现大 规模集聚效应a。 05 00010 00015 00020 00025 00030 00035 00040 00045 00050 000 人均可支配收 入 / 元 年份 居民总体城镇居民农村居民 20132014201520162017201820192020 图1-6 城乡居民收入差异 数据来源: 国家统计局,2020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http://www.stats.gov.cn/tjsj/ zxfb/202101/t20210118_1812425.html,2021-01-18 国家统计局,2019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http://www.stats.gov.cn/tjsj/ zxfb/202001/t20200117_1723396.html,2020-01-17 国家统计局,2018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http://www.stats.gov.cn/tjsj/ zxfb/201901/t20190121_1645791.html,2019-01-21 国家统计局,2017年居民收入和消费支出情况,http://www.stats.gov.cn/tjsj/ zxfb/201801/t20180118_1574931.html,2018-01-18 中国贫困的发生与中国的国情,即具体的经济、社会、制度等因 素相关。 经济因素表现为产业结构的不合理,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贫困 地区的发展。中国贫困地区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业生产力较低。 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没有大范围地普及和发展,仍旧局限在传统农业生 产方式之中,劳动生产率低,农业经济效益差。贫困地区没有资金来 引进现代农业生产技术,无法承担引进现代农业机械的成本,更缺乏 a 陈烨烽,王艳慧,王小林.中国贫困村测度与空间分布特征分析[J].地理研究, 2016,35(12):2298-2308. 现代农业发展的经验,种种因素叠合在一起阻碍了贫困地区的发展。 政策制度因素主要体现在城乡差异上。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 济迅速腾飞,城乡差距越来越大,一方面城市快速发展,产生的大量 就业岗位和良好的生活条件吸引了劳动力的流入,经济得到了快速的 发展;另一方面,农村丧失了大批劳动力,以传统农业手工业为主的 产业结构很难维持下去,以至于出现了大批贫困地区。中国制定的土 地政策、户籍政策、社会保障政策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地区的发展, 农村居民很难获取到城市居民所享受的公共资源,如何改善中国目前 城乡对立的社会结构,仍是中国发展面临的一大难题。 贫困地区缺乏高质量的人力资本也是难以脱贫的一大原因。人力 资源禀赋偏低是贫困地区的共有特性。贫困地区人口素质整体偏低、 思想观念落后、社会风气较为传统。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要依靠 优质的人力资源,贫困地区缺乏优质教育资源、卫生医疗环境差、生 活条件艰苦,既无法培养高质量人力资源,也很难吸引外来人才,以 至于陷入贫困的死循环。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的现象同样普遍存在于贫困地区,一方面,贫 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贫困地区无力承担基础 建设所需的高昂费用;另一方面,落后的基础设施又限制了贫困地区 经济发展,加重了贫困地区的负担。 (三)中国的城市贫困与农村贫困 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使得贫困问题在中国城乡间的表现有所差异, 发生原因也有所不同。 根据中国健康营养调查(CHNS)2000年和2009年的数据,在总 体水平上,农村贫困比城市贫困更为严重。根据每人2 300元/年的贫 困标准,2018年末农村贫困人口有1 660万人;贫困发生率为1.7%a; 2019年为550万人,下降了66.8%b。农村贫困问题和城市贫困问题 a http://www.xinhuanet.com/2019-02/15/c_1124120302.htm. b http://www.gov.cn/xinwen/2020-01/24/content_5471927.htm. 存在着内容差异。前者多考虑卫生设施、燃料来源、受教育年限问题; 后者则更关心医疗保险、住房和受教育水平等问题a。这表明农村以生 存需要相关的绝对贫困为主,城市则以相对贫困为主。 1.城市贫困 城市贫困人口不仅在绝对数量上持续增加,而且在结构上由以“三 无”人员为主的旧贫困向以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为主的新贫困转变。 针对城市贫困人口的扶贫策略是以就业援助、低保和其他社会援助为 主要方式,但对农民工的扶贫工作一直处于相对空白的阶段。这与缺 乏精确的城市贫困识别工具有关。低保线的设定主要依据食品开支, 具有绝对贫困的意涵。而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因为城乡差距和户籍制度 门槛成为潜在贫困人口,更多表现为相对贫困,就流动人口的贫困规 模来看,2013年流动人口的贫困率是流入地户籍人口的1.6倍b。划定 城市贫困线时也应当考虑不同等级城市的流动人口其规模、来源和城 镇化程度存在的差异,相比二、三线城市,北上广地区的人均收入水 平更高,因而流动人口在本地面临的财政压力也更大。此外,受户籍 制度限制,扶贫项目多针对本地户籍人口,无法涵盖非本地户籍的流 动人口,增加了这部分人群的脱贫工作难度。 从贫困类型上看,城市贫困更多涉及住房贫困和医疗健康保险匮 乏的情况c。一方面因为城市人口密集,住房和公共卫生服务存在供需 不平衡;另一方面,城市中存在大量流动人口,中国的住房制度和医 疗保险对这部分人群的支持还有待完善。 2.农村贫困 中国农村贫困现象具有“程度深、成因杂、分布广、聚集强” 的特点,涉及人口范围广,脱贫难度大。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 结构体制和薄弱的农村经济社会基础,造成了农村贫困人口多、分 a 高艳云.中国城乡多维贫困的测度及比较[J].统计研究,2012,29(11):61-66. b 孙久文,夏添.中国扶贫战略与2020年后相对贫困线划定—基于理论、 政策和数据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19(10):98-113. c 高艳云.中国城乡多维贫困的测度及比较[J].统计研究,2012,29(11):61-66. 布广的基本格局。 中国农村面临着区域性整体贫困仍然存在、内生动力不足、老龄 化问题突出以及持久性贫困和暂时性贫困并存等难题a。一方面是因为 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中西部集中连片特困区,属于老少边穷地区,受 地理条件限制,基础设施不足,产业发展落后,难以改善人民收入水平。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健康水平低下,因病、 因残、因学、因灾致贫或返贫问题突出。研究发现农民收入结构非农化、 收入水平提高和人均耕地的增加都会降低该地区的贫困指数b。从空间 分布上看,就地迁移和小村镇建设,大力投资基础设施都有助于改善 贫困人口居住地的自然环境c。 二、中国的反贫困政策与实践 (一)中国共产党扶贫思想演进 以扶贫实践为基础的中国共产党的扶贫思想具有现实性和发展性 两个显著的特点。就现实性而言,中国共产党的扶贫思想是在长期扶 贫实践中发展而形成的,具有相应的现实基础。就发展性而言,在不 同的经济发展时期,扶贫工作具有不同的侧重点,为了推进中国扶贫 事业的发展,党的扶贫思想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 1.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扶贫思想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贫困问题是摆在新政府面 前的大难题。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运用 马列主义,结合中国的现实情况,提出通过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全 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扶贫思想。 a 刘彦随,周扬,刘继来.中国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特征及其精准扶贫策略[J]. 中国科学院院刊,2016,31(3):269-278. b 杨振,江琪,刘会敏,等.中国农村居民多维贫困测度与空间格局[J].经济地理, 2015,35(12):148-153. c 陈全功,程蹊.空间贫困及其政策含义[J].贵州社会科学,2010(8):87-92. “共同富裕”最早由毛泽东提出。在《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中 阐述了实现共同富裕的具体设想 ,即通过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对手 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以及消灭农村富农经济制 度和个体经济制度,从而达到全民共同富裕的目标a。 工业化和现代化是对抗贫困的前提和基础。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中之重,没有工业化作基础,反贫困就是一句空 话。据此,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国家战略,并通过重 工业的发展,带动农业和轻工业发展,实现工业反哺农业的“一化三改” 反贫困战略。1956年,中国已经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确立了社 会主义制度,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生活条件,取得了一定的扶贫成果, 为下一阶段的减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贫困问题广泛存在, 这一时期中国并没有形成针对某个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 2.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扶贫思想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受自然灾害、政治因素和平均主义 的影响,中国贫困问题异常严峻。以“1978年标准”作为参考,中国 农村贫困人口规模达到了2.5亿,占农村总人口的30%b。第二代中央 领导集体以中国的现实情况为基础,提出了实施改革开放,通过经济 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反贫困战略。 邓小平同志指出贫困问题的解决需要依靠发展,只有发展才能真 正改善人民生活境遇和推动中国进步。只有生产力得到长足发展了, 才能逐步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使国家富有强大起来。社会 主义并不意味着贫穷,也不应该是贫穷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通过 经济建设解决扶贫问题是这一时期中国扶贫战略思想的核心。 同时,邓小平提出了“先富带动后富”的扶贫措施。这一措施反 思了30年来中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意图让少部分地区和人先富 起来,通过他们促进其他大部分地区的发展,以期实现共同富裕。这 a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168-191. b https://www.fmprc.gov.cn/web/ziliao_674904/zt_674979/ywzt_675099/wzzt_ 675579/2296_675789/t10544.shtml. 一举措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建设的发展,为中国扶贫事业作出了极大的 贡献。 3.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扶贫思想 江泽民同志就任国家主席时期,中国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 计划(1994—2000 年)》。扶贫工作被正式纳入国家发展布局体系中, 扶贫工作受到了高度重视。在扶贫思想方面,丰富了共同富裕的内涵, 指出共同富裕除了解决温饱问题之外,还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 全面进步;在扶贫开发工作方针上,继续坚持“先富带动后富”的扶 贫理念,并创造性地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 江泽民时代的扶贫工作方针由传统的救济式扶贫转变为开发式扶 贫,江泽民指出,扶贫工作方针的改变,是基于实践作出的选择。开 发式扶贫结合了贫困地区干部群众和国家的力量,通过开发当地资源, 发展生产和改善条件,实现自我发展,从而摆脱贫困a。开发式扶贫方 针的提出和实践,有效提升了贫困地区人口的人力资源禀赋,为实现 共同富裕奠定了极其坚实的群众基础。在这一基础上,中央领导集体 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三步走”发展战略时间涉及三个时间点, 即2010年、2020年(建党一百年)和20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百年)。预计在这三个时间点内实现从形成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到基本实现现代化。届时人民的小康生活会更加宽裕,各项 制度会更加完善,中国也将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江泽民时代的扶贫思想在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的扶贫思想的 基础上,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共同富裕的内涵,进一步完善了中国共 产党扶贫理论体系,大力推动了中国扶贫事业的发展。 4.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扶贫思想 通过几十年的扶贫工作,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改观,基本解决了 温饱问题,生活条件得到大幅度改善,中国的扶贫事业取得了很大的 成就。但是扶贫工作仍旧存在很多问题,譬如贫困标准低、返贫的可 a 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江泽民.江泽民文选:第1卷 [M].北京:人民出 版社,2006. 能性大等。这一时期,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将“以人为本”作为核心, 继续坚持将开发式扶贫和构建和谐社会作为扶贫根本途径。扶贫工作 的总体目标转化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且更加注重人的多方面发展, 强调“以人为本”为核心。此外,在坚持开发式扶贫的基础上,创造 性地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概念,丰富了扶贫工作的战略方针,进一 步发展了中国共产党扶贫理论。 2002年,第十六次全国党代会提出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将其 作为中国扶贫工作的新总体目标。这其中首要当解决的是广大农村的 贫困问题。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中,胡锦涛同志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 新农村的伟大策略,通过建立人与人之间良好的社会关系,建设具有 良好风气、良好环境、良好保障的新农村。此外,胡锦涛在前三代领 导集体关于共同富裕的思想基础上,提出共同富裕的核心是“以人为 本”,深化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理念。“以人为本”思想要求政策 推行时,将人民群众的需要放在首位,关注直接影响人民群众切身利 益的现实问题,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扶贫开发政策,使得人 民收获发展红利。 这一时期,扶贫战略方针围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展开。胡锦 涛同志强调减贫工作是建设国家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建设和谐社会的 重要内容。该方针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侧重在扶贫工作中推进城镇 化,助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和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 第四代中央领导集体立足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为中国扶贫思想注入了新的活力。以人为本的扶贫理念促进了中国人 民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的进程,拓宽了中国共产党扶贫道路,为新 时期中国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 5.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扶贫思想 经过几十年的扶贫工作,在中国政府与中国人民共同努力下,中 国扶贫事业取得了不凡的成果,截至2012年,贫困地区累积脱贫人 口已经达到了7亿a。但是由于中国贫困基数大,2012年底仍旧有 9 899万贫困人口b。这9 000多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关系到中国 共产党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国共产党能否在2020年实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为此,第五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精 准扶贫理论,为推进扶贫工作提供了新的指导思想。 习近平总书记2013年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理论,并 多次对该理论进行深刻阐释。精准扶贫理论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 经历了“四个一批” “五个一批”到“六个精准” “四个问题”到“七 个强化”c。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解决了这一时期扶贫工作中遇到的理 论和实践难题,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扶贫工作指明了方向。 2015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 脱贫攻坚战的决定》,号召中国人民一起努力,实现全面脱贫。该文 件将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作为中国扶贫开发的基本方略,并将精准扶 贫上升为国家战略。精准扶贫战略实施以来,成效显著。中国贫困规 模大幅度缩减,贫困发生率迅速降低。截至2018年末,全国农村贫困 人口减少至1 660万人,贫困发生率降低到1.7%;贫困地区人口收入 大幅提高,2018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 371元,比 2017年增加了994元d;贫困地区基础设施日渐完善,生产生活条件 得到明显改善。 精准扶贫自推行以来,在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的扶贫实践过 a http://www.cpad.gov.cn/art/2019/8/13/art_624_101661.html. b 同上。 c 四个一批: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 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五个一批:发展生产脱贫一批、易地扶贫 搬迁脱贫一批、生态补偿脱贫一批、发展教育脱贫一批、社会保障兜底一批。六个精准: 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 成效精准。四个问题: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如何退。七个强化:强化领导责任、 强化资金投入、强化部门协同、强化东西协作、强化社会合力、强化基层活力、强化 任务落实。 d http://www.xinhuanet.com/2019-02/15/c_1124120302.htm. 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2015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5 575万人, 比上年减少了1 442万人,超额完成当年减贫任务a。在精准扶贫实施 过程中,也不免出现一些现实性问题,譬如贫困户识别偏离、帮扶资 源投入失准等。 (二)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 中国政府根据以上所论述的致贫原因制定了详细的扶贫政策,取 得了扶贫成果。自然环境差就因地制宜,“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产业结构不合理,政府大力推动第三产业,发展贫困地区旅游业,带 动产业升级;政策存在不完善之处,政府广听言路,接受外界意见; 人才匮乏,当地政府积极推进人才引进,并与发达地区建立了长期合 作关系;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通过大量的基础设施建设已经实现了村 村通。 总的来看,中国扶贫开发政策演变主要经历了五个阶段:①解决 温饱问题的广义扶贫阶段(1949—1977年);②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为主的大规模缓解贫困阶段(1978—1985年);③开发式扶贫阶段 (1986—1993年);④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的扶贫政策(1994— 2010年);⑤精准扶贫政策阶段(2010年至今)。中国的扶贫开发政 策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依照层层递进的逻辑部署,先处理 温饱问题,再走向“全面小康”;先强调整体性区域性,再“精准突破”b。 1.广义扶贫政策 1949—1977年,是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探索阶段。这一时期, 国民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中国绝大多数人口处于贫困状态。这一时期 中国扶贫政策以输血救济式扶贫政策为主,扶贫工作的重点是解决贫 困人口的生存困境。以实物为主的生活救济、自然灾害救济、优抚安 置等扶贫手段被用来保障贫困群体达到最低程度的生活标准。救济对 a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9/28/c_129304395.htm. b 王介勇,陈玉福,严茂超.我国精准扶贫政策及其创新路径研究[J].中国科 学院院刊,2016,31(3):289-295. 象包括无劳动能力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以及无人赡养的生活困难群体, 如五保户、特困户、战争伤残人口等。 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才刚刚开始,中国仍旧是传 统意义上标准的农业国家,大规模贫困人口存在于广大的农村。为了 解决农村人口的贫困问题,中国政府一方面通过土地革命以及后来的 社会主义改造,消除了封建土地私有制,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为广大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提供了现实基础;另一方面大力改善农 村软硬件设施,促进农业发展,保障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 1949—1977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处于曲折发展的探索阶段,国 民经济经历了恢复、发展、破坏、再恢复的艰难历程。中国扶贫工作 进展缓慢。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发展和缓解农村 贫困实施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但是这些有益的方针政策在施行后期受 到错误路线的干扰,并未持续下去。不可否认的是,通过这一时期中 国政府与人民不懈的努力,中国扶贫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下 一阶段的扶贫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缓解贫困政策 由于前期经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探索,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 受到了严重的阻碍,到1978年中国国民经济处于崩溃的边缘,中国的 贫困问题也愈加严重。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中国社会普遍的贫困问题, 1978 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将党和政府的工作重 心从“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努力加快经济发展 上来。1978—1985年,中国扶贫工作进入了以体制改革驱动扶贫的道 路,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转变为中国扶贫工 作带来了新的活力。 1978 年之前,中国农村经济体制为以人民公社为主体的集体经营 体制。这一体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满足了当时生产力的发展 需求,对于恢复和发展经济起到过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农村生产力 的不断发展,以人民公社为主体的集体经营体制已经不能发挥有效作 用,经济体制与生产力的矛盾导致出现了很多问题,譬如农民的生产积 极性低、土地产出率偏低等。1977年底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提升了农 民积极性。1978年到1985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24%,农村人均纯 收入从134元上升到390元,1985年年末,农村绝对贫困人口为1.25亿人。 7年间减少了1.25亿贫困人口,平均一年要减少大约1 786万a人。 这一时期,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政府开始改变以往输 血救济式的扶贫政策,逐步划定了重点扶贫区域、设立了专项扶贫资 金,展开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譬如1982年冬,中国政府开始 实施农业建设区域性扶贫计划,针对“三西”地区(即甘肃河西地区、 定西地区以及宁夏西海固地区),设立农业建设专项补助资金,计划 补助资金累积20亿,用于支持区域性扶贫开发探索。“三西”农业建 设区域性扶贫计划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区域性扶贫开发,为中 国扶贫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1978—1985年,经济体制变革刺激了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极大地 缓解了贫困状况。这一阶段,经济体制改革促进了中国贫困问题的解决, 中国政府在这一时期的扶贫工作仍旧缺乏指向性、目标性,没有建立 起一套较为完善的工作体系。 3.开发式扶贫政策 1986—1993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中国保持经济高速 增长的态势。这一时期,由于各地区不均衡、不同步的发展,东南沿 海地区与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出现明显的贫富差距。尤其是自然条件差、 地理位置偏远、经济发展不足的西北内陆地区贫困状况更加突出,相 当规模的人口存在温饱问题,贫困发生情况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特征。 面对新的贫困问题,这一时期中国政府积极投入扶贫工作,初步建设 了中国扶贫体系:成立专门扶贫机构;确定开发式扶贫模式;细化扶 贫目标,确定以村县为单位的扶贫机制;设立专项扶贫资金等。这一 时期,中国扶贫政策不断丰富发展。 国务院在1986年成立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专门负责统筹 a 国家行政学院编写组.中国精准脱贫攻坚十讲[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36. 安排和领导监督全国农村扶贫工作。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也设立了地 区层级的扶贫开发领导机构。领导机构的设立为这一时期扶贫工作的 展开提供了组织保障。在这一基础之上,中国政府开始实施大规模 开发式扶贫。扶贫工作从过去的救济式转换为开发式,要求调动发 挥贫困地区和贫困人群自身的内在因素,在国家制定的一系列优惠经 济政策的支持下,进行开发性经济建设,从而达到摆脱贫困的扶贫目标。 这一时期,中国扶贫工作开始走向制度化、常规化,通过将扶贫 工作与贫困地区经济开发结合起来,实现了开发式扶贫的初步探索。 到1993年底,农村贫困人口为8 000万人,与1986年相比减少了4 500 万人,贫困发生率从 14.8%下降到 8.7%a。 1986—1993年,中国减贫速度有所放缓,减少了4 500万贫困人口。 经济制度变革带来的大面积缓解贫困效应消退后,贫困地区经济发展 整体速度放缓,由政府主导的扶贫工作在消除贫困上占据了主导地位。 从扶贫工作的角度上看,1986—1993年,中国扶贫工作开始体系化、 制度化,为中国扶贫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4.扶贫攻坚政策 1994—2010年,中国扶贫总体目标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转变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国开始高度重视扶贫工作。这一时期的扶贫 政策在已有的扶贫体系下不断丰富发展,与以往相比产生了很大变化。 扶贫工作战略地位大幅度提升,上升为国家战略;扶贫对象进一步具 体化;扶贫手段多样化,注重因地制宜;相比以往更加注重贫困人口 的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解决温饱问题。 这一时期,扶贫工作开始被纳入中国国民经济整体规划,国家接 连颁布了《国家八七扶贫攻坚计划(1994—2000年)》 和 《中国农 村扶贫开发纲要(2001—2010年)》,提供了系统化、规范化的扶贫 开发工作行动纲领。围绕这两个文件,中国政府在专项扶贫政策、区 域发展政策及社会保障政策上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大力推动了这一时 a http://www.scio.gov.cn/zfbps/ndhf/2001/Document/307929/307929.htm. 期扶贫工作的发展。 扶贫工作的具体实施过程中,首先分析扶贫对象的自身情况,在 这一基础上结合现实情况制定切合实际的扶贫方案,而不单是进行救 济式扶贫或开发式扶贫。通过扶贫开发与社会救助相结合的扶贫方式, 大大加快了扶贫工作进程。 这一时期,中国政府开始认识到人力资本在扶贫攻坚中发挥的巨 大作用,并积极开展教育扶贫,以促进贫困人口素质的全面提高。中 国共产党在党的十四届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要在世纪之交时,在全 国范围内实现基本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目标。 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导下,国家大力投资教育事业。1995年教育 部联合财政部推动了“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实施以来共新 建中小学4 000所,改扩建中小学 30 000所,学龄儿童小学入学率高 达99%,初中阶段则高达91%a。对于贫困地区来说,这不但有助于 提高人口素质,也利于推动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中国政府不断推动扶贫攻坚工作的情况下,贫困人口生存和温 饱问题得到了基本解决,贫困地区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产生活条件 得到了明显改善,1994—2010年贫困发生率从10.2%降至2.8%,整 体情况向好发展。 5.精准扶贫政策 截至2012年末,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为9 899万人,相比1985年 末减少了5.6亿人。b中国的减贫工作取得了丰硕成果,有力推动了国 际反贫困事业的发展。由于中国是历史上的贫困大国,贫困人口多, 贫困原因复杂,贫困问题仍旧阻碍中国经济建设发展。 随着扶贫政策的深入,贫困治理的边际效益逐渐减少,粗放式扶 贫政策难以真正惠及每一个贫困个体。与以往扶贫政策相比较,精准 扶贫政策创新之处主要体现在扶贫对象具体到户,精准识别扶贫对象; a 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55/200409/ 3844.html. b http://www.cpad.gov.cn/art/2019/8/13/art_624_101661.html. 标准程序和后续政策,并开展退出机制的考核评估。贫困退出机制涉及 贫困人口、贫困村和贫困县三个层次,将脱贫实效和群众认可作为标准 判断。在这个基础上,保证2020年以前能有序退出,如期实现脱贫攻 坚目标。 第四节 本 书 结 构 本书共分为十二章,其中第一章为导言,介绍中国扶贫概况;第 二章到第十一章详细介绍中国特色扶贫体系中的具体内容;第十二章 为全书总结。全书围绕着贫困和消除贫困的策略展开,系统论述了贫 困研究的进展以及各个国家的扶贫实践,着重讨论了中国在消除贫困 上所做的努力。 第二章介绍贫困与准公共物品概念的异同,以及不同行动主体的 扶贫方式;第三章围绕扶贫制度展开,从制度供给与供给有效性的角 度讨论扶贫制度安排;第四章阐述了中国扶贫的路径与方式,论述了 从区域扶贫到精准扶贫的变化;第五章解释了扶贫的激励机制从强制 性到诱致性转变的过程;第六章则从治理的方式和内容来讨论扶贫策 略;第七章从文化的角度提出具体的扶贫措施;第八章和第九章从不 同的行动主体角度出发,介绍了以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扶贫生态; 第十章阐述了从共享到分享的市场机制;第十一章则强调了以人为本、 以群众作为主体的扶贫策略。 本书立足中国国情和扶贫实践,梳理了贫困相关的理论和研究, 有助于理解中国贫困现状,有益于完善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理论体系, 促进马列主义反贫困理论中国化研究的发展。 第五节 本 章 小 结 本章作为全书的导言,阐述了本书的选题意义,解说了贫困定义、 贫困测量、致贫理论以及反贫困政策等内容,梳理了深入理解贫困问 题的相关系列文献。贫困作为长期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种不平等现象, 人们对它的认识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从绝对贫困到相对贫困,再到多 维贫困,是一个从静态、客观角度,向动态、比较和主观角度转变的 过程,贫困概念的理解被置于一个更为丰富的环境中。这也是贫困概 念从经济领域向其他研究领域的拓展,从单一的货币收入需要转向多 元的生活需要。一方面对于研究者来说,是研究视角的延伸,另一方 面对于政策制定者来说,提供了更多解决贫困问题的思路。在这个过程中, 学者对贫困的产生、机制及其后果做了细致的研究。这些研究为制定 反贫困政策提供了科学依据,各个国家依国情推出了适宜的政策。 本章第三部分对中国的具体贫困情况做了介绍。中国作为世界上 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贫困问题的解决对于中国人民和中国发展至关 重要。1981年至2012年间,中国贫困人口减少了7.9亿,占到同时期 减少的全球贫困人口的71.82%a。中国在减贫工作上的努力有目共睹。 说明中国的基本国情、贫困类型,探讨贫困原因,梳理反贫困的政策 和思想指导,逐一整理中国的扶贫举措,既是分享中国的实践经验, 也是发展中国的扶贫理论。 就现实而言,贫困问题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对于世界各国都是 重大考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尤为突出。如何减少贫困、保障民生是 各个国家都需要思考和解决的紧要问题。 a http://ex.cssn.cn/zx/shwx/shhnew/201612/t20161227_3360619.shtml?COLLCC= 2961272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