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   论 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BalticExchange)2019 年7月15 日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雅 典—比雷埃夫斯港口群重回世界十大航运枢纽之列。比雷埃夫斯港是希腊最大的港口 , 同时也是整个地中海地区的重要港口之一,从陆上可延伸至巴尔干地区,海运可辐射至整 个地中海、黑海、北非等地区。比雷埃夫斯港及其所在的大雅典地区其他诸多港口共同组 成了一个庞大的港口群和航运枢纽。在此次波罗的海航运交易所发布的年度报告中,雅 典—比雷埃夫斯港口群综合评估排名第十,重回全球十大航运枢纽行列。 报告分析,自中远海运集团参与运营比雷埃夫斯港以来,该港已成为地中海地区的关 键航运枢纽,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中港口建设最耀眼的范例。当前,地中海地区港口的竞 争力和重要性正在不断提升,雅典—比雷埃夫斯港口群将在促进地中海地区国家经济发 展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这份年度报告还称,希腊雅典地区拥有全球最多的船舶管理公司和数量可观的航运 经纪公司,航运服务水平排名全球第五。希腊媒体报道称,中远海运集团参与比雷埃夫斯 港的经营后,对基础设施进行了一系列升级。中希合作经营的比雷埃夫斯港集装箱码头 以出色的管理和运营能力使该港的集装箱吞吐量连年攀升。2018 年,比雷埃夫斯港集装 箱吞吐量从2010 年的88 万标箱增长至491 万标箱,世界排名从第93 位跃升至第32 位 , 成为地中海第二大港口和全球发展最快的集装箱港口之一。中国宏伟的“一带一路”倡议 旨在重建古老的丝绸之路———东西方之间的贸易路线。如今,比雷埃夫斯港已成为“一带 一路”倡议的展示窗口。 资料来源:搜狐网,2019 年7月 问题:思考地理区位和世界贸易中心迁移的历史与现实。 本章学习目标 . 了解国际经贸地理的研究内容,形成对课程的初步认识 ; . 初步理解地理因素对国际经贸活动的重要影响 ; . 掌握世界贸易中心区迁移的轨迹和动因。 国际经贸地理旨在研究世界各国商品生产及交换的地域分布和变化规律,阐述各国 2 国际经贸地理(第2版) 在各自地理特征基础上形成的经贸关系。 1.地理环境与国际经贸 1 地理环境对国际经贸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任何国家的双边贸易或多边贸易都是 在特定的地理环境下进行的。地理环境一般可分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类。 自然地理环境中的自然资源直接影响一个国家的初级产品贸易。如中东地区在20 世纪 60 年代前,经济以农牧业为主,人均收入低,为世界最贫穷地区之一。20 世纪60 年代以 后,石油大量开采并成为该地区最主要的出口商品,巨额的石油美元收入使这里的经贸关 系发生极大变化。 外贸依存度是衡量一国经济与国际市场融合度的重要指标,其数值高低在很大程度 上受到一国地理环境的影响。下面从国家的地域规模、资源状况、地理位置等方面来进行 分析。 第一,国家的地域规模。一般来说,在生产水平接近的情况下,国家地域规模大,国内 资源和产业门类多样化,自给程度比较高,进出口依存度就小;反之,国家地域规模小,国 内资源和产业门类单一,对外依赖程度高,进出口依存度就大。具体例证见表1-1。 表1- 1 国家的地域规模与外贸依存度(2019 年数据) 国家名称国土面积(万平方千米) 外贸依存度(%) 美国937.26 19.7 德国35.70 70.8 荷兰4.15 148.6 新加坡0.07 206.7 第二,国家的资源状况。国家的资源状况与其外贸的发展紧密相连。例如,一些国家 石油资源极为丰富,每年大量出口石油,石油出口在本国出口中所占比重很大,同时这些 国家需要用石油出口所得外汇购入工业制成品,因此这类国家的外贸依存度往往较高。 第三,国家的地理位置。地理位置对外贸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例如,新加坡和中国 香港由于地理位置优越,转口贸易很发达,外贸依存度很高。又如,加拿大与澳大利亚的 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比较相近,但加拿大在地理位置上紧靠世界上最大的商品市 场———美国,有利于彼此进行广泛的产业分工和商品交换;而澳大利亚远离主要市场,使 其外贸发展受到一定的影响。例如,2019 年的外贸依存度,加拿大为53%,而澳大利亚 为35% 。 1.世界贸易中心区的形成和迁移 2 进入奴隶社会后,人类开始使用铜器和铁器,生产力得到了初步发展。但那时对自然 条件的依赖性仍然很大,河流是灌溉和航行的必备条件,因此在西亚的两河流域、非洲的 第1章绪论 3 尼罗河流域、亚洲的印度河流域和黄河流域,就形成了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古巴比伦、古 埃及、古印度、中国四大文明古国。随后在欧洲的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奴隶制国家,经济也 得到了发展,用于交换的商品数量和范围不断扩大。从世界范围来看,贸易中心区先后经 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2.地中海时代 1.1 世界贸易中心发展的第一阶段叫地中海时代。公元前3000 年和公元前900 年,腓尼 基与迦太基先后成为地中海沿岸的经济贸易中心。迦太基衰落后,经济贸易中心移到古 希腊和古罗马。希腊与罗马帝国的科学技术在当时已发展到很高的水平。与罗马帝国并 存一段的波斯和新波斯(今伊朗、伊拉克为其版图,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转运东西方 商品,如中国的丝绸、印度的香料等,行销地中海沿岸,并将地中海地区的亚麻织品、玻璃、 珠宝和呢绒转运东方。 受当时生产技术水平(风帆、人力摇桨)的限制,人类尚无法征服像大西洋那样的水 域,以致当时的英国被视为世界的边陲。东方的中国虽曾有过发达的航海,但以那时的技 术,面对彼岸遥远的太平洋,自然无法形成洲际往返。因此,最有条件成为海上航行与贸 易中心的便只有近海和内海,而这当然首推地中海了。 在“地理大发现”以前,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交换的商品也只有农畜产 品、手工业品和珠宝等。那时除了意大利北部城市、“汉萨同盟”和欧洲少数其他城市有了 比较发达的对外贸易外,其他国家对外经贸联系还很弱。所以在当时的地区性市场中,规 模最大的是以意大利为中心的地中海区域性市场。 公元11—15 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鼎盛的时期。随着尼德兰(今荷兰、比利时)西部和 意大利北部手工纺织业的发展和中欧冶铁业的进步,欧洲手工业开始蓬勃发展。手工业 者为了从远处取得原料和输出产品,推动了集市贸易的发展。在欧洲开始形成了佛兰德 斯、“汉萨同盟”和以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佛罗伦萨为中心的区域贸易中心。佛兰德斯, 是指以现在荷兰南部及比利时西部的布鲁日、根特和法国北部部分地区为中心的地区。 11—12 世纪,这里的毛纺织手工业十分发达。“汉萨同盟”地区,是指现在德国北部以吕 贝克、汉堡、不来梅为中心的地区。“汉萨同盟”在中世纪是德国北部各城市进出口贸易商 的政治经济联盟。在13 世纪时加入的城市有90 多个,14 世纪时多达160 个,盟主城市 是德国的吕贝克。14—15 世纪,汉萨同盟几乎掌握了整个欧洲大陆的贸易,并控制了北 海到波罗的海的商路。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佛罗伦萨、热那亚、米兰等城市都是在11 世 纪后因直接或间接得益于欧洲与近东地区的贸易而发展起来的。12—14 世纪,威尼斯一 直是西欧最大的商业中心。 相关链接: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历史背景 公元前2世纪时,汉武帝刘彻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明朝时 郑和又七次下西洋,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使中国产的茶叶、丝绸、瓷器等输往欧洲、亚 洲和非洲的沿途各国。郑和于1405 年远航到达了印度洋西岸,最远抵达波斯湾、阿拉伯 半岛、东非以及红海。 4 国际经贸地理(第2版) 1.2 大西洋时代 2. 大西洋时代肇始于“地理大发现”后,“地理大发现”完成于15 世纪末至16 世纪初。 15 世纪末西欧与远东地区的贸易危机是促成“地理大发现”的一个重要因素。1453 年,土 耳其人的奥斯曼帝国占领了欧洲与东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 布尔), 开始劫掠过往商人,从而切断了欧洲与东方的贸易往来。西欧商人为了继续与东 方进行贸易,不得不由地中海向西航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海上航路。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 发展,尤其是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为“地理大发现”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15 世纪中叶,由于战争和商业贸易的关系,葡萄牙人组织对西非沿岸进行探险考察。 1497 年,达·伽马的探险队从里斯本出发,于次年到达东非,后横渡印度洋,到达印度西 海岸。由于葡萄牙控制了沿非洲西海岸南行的通道,使稍晚开始探险的西班牙人不得不 沿另一个方向,即向西越过大西洋去进行新的探索。在西班牙国王的大力支持下,1492 年由哥伦布率领的远征队到达了圣萨尔瓦多岛、古巴和海地,以后又三次出航,登上了南 美洲的沿岸地区和一些岛屿。这片大陆很长时间一直被认为是印度,后经地理学家多次 实地考证,发现是一块之前欧洲人从未到过的新大陆,被命名为亚美利加,于是美洲大陆 被欧洲人发现。之后,西班牙探险者继续西行。1519 年,麦哲伦的船队自西班牙出发,越 过大西洋,经南美进入太平洋,到达菲律宾群岛,再绕道非洲西海岸于1522 年返回西班 牙。这次全球航行开辟了东西方交通新航路。 “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使欧洲获取了大量货币 资本和工业原料。“地理大发现”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 使地中海沿岸的贸易地位日益下降,而原来经济还十分落后的西班牙、 葡萄牙、荷兰、法国和英国,由于正处在欧洲去非洲和美洲的海上交通要 道上, 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开始由地扩展阅读1.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得到了迅速发展, 1 航海技术的进步 中海沿岸向大西洋沿岸迁移。与“地理大发现” 这一重大事件对于西欧的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作用。这些发现把 原来的区域性市场逐渐扩大为世界市场,新的世界市场不仅包括欧洲原有的区域性市场, 同时也把旧大陆和新大陆(美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吸引进来。西欧各国充分利 用了“地理大发现”的成果,发挥了自己的地理位置优势,加快了资本原始积累过程。从 15 世纪末至18 世纪下半叶,先后经历了葡萄牙、西班牙的封建殖民时期,荷兰的商业资 本殖民时期和英国工业资本统治世界时期等历史阶段。在近3个世纪中,西欧各国为争 夺市场而展开了长期的商业战争。随着海洋霸权的易手,世界航路及经济贸易中心发生 了由地中海沿岸到西欧的迁移。先是意大利北部各城市以及“汉萨同盟”各城市丧失了原 有的地位;到16 世纪,大西洋沿岸的里斯本和安特卫普等繁荣起来,随后阿姆斯特丹和伦 敦也变成了具有世界商业意义的大城市。 第一次产业革命后,由于机器大生产取代了手工业生产,生产力水平大大提高了,而 商品交换的内容也发生了根本的改变。钢铁、煤炭、机械、纺织品取代了农畜产品和奢侈 品。商品交换的主要地域范围也由地中海沿岸转向了大西洋沿岸,英国成为世界最大的 贸易中心。第二次产业革命后,随着美国、德国的崛起,世界贸易的中心随之扩展到北大 第1章绪论 5 西洋的东西两岸,欧洲西部和美国东北部成为世界经济贸易最发达的地区。 1.3 太平洋时代 2. 在过去的大半个世纪里,在国际经济关系格局中,大西洋处在中心位置,这里集中了 西欧和北美两大工业生产力群。但是到20 世纪60 年代,大西洋沿岸便开始感受到来自 太平洋的经济挑战。而现在人们已经接受了这样一个事实:当今世界经贸活动的重心正 从大西洋转向太平洋。 广义范围的亚太地区包括沿太平洋的北美、南美、东亚、东南亚以及大洋洲各国。这 里既有世界上最大的发达国家,也有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有高度发达的城市型国家和地 区,也有经济上落后的弹丸岛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亚太很多国家在经济上迅速崛起, 世界经济贸易的中心正向亚太地区迁移。 太平洋沿岸国家成为世界经济贸易中心的优势主要包括:第一,地域范围广大,自然 条件类型多样。亚太地域广大,不同国家之间具有不同的比较优势。第二,丰富的劳动力 资源。亚太地区除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大洋洲的一些岛国外,大都是世界上人口稠密的国 家和地区,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劳动力。第三,丰富的海洋和陆地资源。自然资源丰 富,多数国家都有良好的港口条件,便于海上交通和贸易。第四,经济基础雄厚。亚太地 区自20 世纪60 年代以后,由于日本、“四小龙”、东盟各国和中国大陆经济的快速增长,经 济实力大大增强,在世界经济贸易中所占的地位不断提高。美国也在把经济贸易发展的 重点从大西洋沿岸转向面对亚洲的太平洋沿岸。目前,美国、中国和日本这世界前三大经 济体均属于太平洋沿岸国家。第五,亚太国家重视教育,科技实力取得长足进步,经济可 持续发展的能力提升。 复习思考题 一、简答题 1.“地理大发现”对国际经贸有哪些影响? 2. 世界经济贸易中心走向太平洋时代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二、案例分析 从2018 年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目的国(地区)的调查统计来看,投向东南亚的企业最 多,占比16% 。其次是投向北非的企业,占比9%;欧盟和中亚占比8%;拉美、西亚、南 亚、东欧及北非以外地区均为7%;澳大利亚与中欧分别占比4%;加拿大和开曼群岛等自 由港,分别占比3% 。根据调查,中国企业在未来几年,走进东南亚国家的意向最强,占比 10% 。其次是美国、西亚、拉美、欧盟和北非平分秋色,均为7% 。“一带一路”倡议进入第 五个年头,加之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掀起的逆全球化浪潮不断,预计未来走进“一带一 路”区域的中国企业将会增多,东南亚及非洲区域有望成为投资热点。 资料来源:全球化智库(CCG),2019 年4月 6 国际经贸地理(第2版) 问题: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地域分布有何规律和趋势? 在线自测 1